穿越之夫子科举日常—— by无棋
无棋  发于:2024年01月18日

关灯
护眼

“周大哥, 你喝酒了?”宋卫风皱着眉把人扶好, 往院内走去。
周自言拜拜手,“大年三十, 小酌,小酌几杯。我又没醉。”
他确实没醉, 思考能力还在,就是有点乱七八糟。
“……”宋卫风没说话,只把人放到椅子上做好。
圆桌上的菜样式完好,一看就知道周自言是光喝酒,没吃任何东西。
不过, 那最中间的一盆黑乎乎的菜, 他怎么没见过?
“周大哥, 这是什么?”宋卫风指了指桌子上的酥锅。
“那个是酥锅。”周自言趴在椅子上,揉捏太阳穴,企图让自己清醒一点。
宋卫风提起筷子, “周大哥,那我能尝尝吗?”
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道菜的名字。
“吃呗。和周大哥客气啥。”周自言喝了酒, 变得憨里憨气。
宋卫风夹了一筷子长寿菜, 放入嘴中,“好吃。”
虽然凉凉的,却没有任何凉菜的味道,浓香中还带点甜。
“真的?”周自言被宋卫风的表情吸引, 也忍不住夹了一筷子,“啊, 果然还是记忆里的味道!”
在以前的家乡里,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要做这样一道菜。
正所谓穷也酥锅,富也酥锅,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
周自言做的,自然是他记忆里的酥锅。
宋卫风打开手里的食盒,将菜一样样拿出来,分别为周自言介绍,“这道是小妞做的。这个是……豆丁切的菜,然后小妞做的。这个是我爹最拿手的一样农家菜……”
最后端出来一小盘炒鸡块,“这个是我做的。”
周自言的目光立刻落到那最后一盘菜上,“你做的?那我可得好好尝尝。”
暗红色的炒鸡块,还未尝,就已经闻到了浓郁的花椒味。
一筷子下肚,周自言仔细品味了一番。
香辣可口,还带着一点点椒麻,有点像现代的川菜。
“怎么样?”宋卫风两手交握,看着有些紧张。
“好吃!”周自言刚喝了酒,又吃了花椒,现在身上竟然开始冒热汗,“卫风,你怎么想到这个的?”
宋卫风抿了抿唇,语焉不详,“小时候……吃过几次,便学会了。”
现在只想做给周大哥吃,若是周大哥喜欢,他那就高兴。
周自言点点头,晕乎乎的脑袋里冒出一点疑惑。
马鸣沟这里的菜系,一般都偏甜。
这种使用大量花椒的做法,好像只有庆京省的人会做。
卫风小时候,是怎么吃过的?
不过他现在的脑子不太适合思考。
他又想了想,可能是有别的厨子学会了庆京省的口味,来马鸣沟开过酒楼。
卫风小时候吃过也不奇怪。
宋卫风把带来的所有菜都往周自言身边推了推,“周大哥,这些都是豆丁和小妞的心意,他们觉得自己的周夫子大过年的,孤孤单单一个人,甚是可怜,所以托我过来安慰你一下。”
周自言盯着这些菜看了好一会,突然笑出了声,“难为、难为他们在过年时还记得我这个夫子。”
豆丁和小妞越到过年就越高兴,每天都玩的疯疯的,没想到还记着他呢。
“你可是他们的夫子,怎么会不惦记。”宋卫风挽袖为周自言布菜,“不光他们,就是花婶子他们也在商量着大年初一来拜年呢,周大哥,你可做好准备,要给娃娃掏压岁钱嘞。”
周自言这会还没醒酒,直接撑着侧脸,“那我眼前这位小朋友,也要压岁钱么?”
“……”宋卫风布菜的动作一停,复又重新布菜,只是脸上的笑容淡了一些,“我都这个年纪了,早就不是小朋友了。”
他是家中长子,怎么还能拿压岁钱。
再过几年,便是他给小豆丁发压岁钱了。
周自言浑身抠摸了半天,啥都没摸出来。
径直起身,朝内屋走去。
半晌,他拿着一根玉如意出来。
“周大哥年长你这么多岁,自然不能没有长辈的样子。”周自言把玉如意放到宋卫风手里,忍着酒嗝道,“如意如意,事事顺心,希望宋卫风小朋友,来年……来年,能健康顺遂,万事无忧。”
他现在手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就这个玉如意还有点说法。
正好宋卫风喜欢他那个玉如意的画,就当压岁钱给他吧。
反正玉如意的设计都差不多,不怕宋卫风看出来。
“周大哥……”宋卫风握着手心冰凉,怔住。
玉体通透,触手冰凉,一看便知是好玉。
这太贵重了,他不能要。
“周大哥,这个太贵重了。”宋卫风把玉如意还回去,“心意我领了便是。”
“不行。”周自言酒劲没过,说话带着几分霸道,他不由分说,又把玉如意塞回去,“我说给你了,就是给你了,不要不行!”
“那你,给我几个铜板吧。”宋卫风仍想推拒,实在是因为这个玉如意看着太贵重了。
“那不行,那点小钱配不上我的宋啰啰。”周自言还是忍不住打了个酒嗝,眼前晕晕乎乎,说话也没了章程,“你看你,长得漂亮,会读书,还会武艺。还会给我做钱袋子,和做菜……这么好,这么厉害的小哥儿,就这玉如意,最相配。”
其实这玉如意,他也不满意。
等他日后……再寻个更好的!
宋卫风紧紧握着玉如意,心跳如擂鼓,“周大哥,那你……那你可有成亲的想法……”
“那……那倒没有……”周自言按着额头歪倒在椅背上,“我,不能成亲的……”
他现在什么都没有,怎么可以成亲。
不成不成,不能耽误别人。
“……嗯。”宋卫风方才还跳动的心窝立刻变得平静。
在这泛凉的深夜,他全身冒出一层冷汗。
周大哥应当是还在介意自己‘天煞孤星’这回事,不难过,他一点都不难过。
来日方长,他和周大哥,来日方长……
这么想着,宋卫风收敛失态,如往常一样斟酒,“来,周大哥,过年了!”
“好!”周自言抬杯,与宋卫风碰个正着。
瓷杯相撞时,屋外天井之上的夜空,也绽起巨大烟花。
五彩颜色,眼花缭乱。
无数烟尘顺着夜风送往各家各户,带来新的一年。
转过年去,整个马鸣沟都蒙上一层又激动,又紧张的氛围。
无他,因为二月初就要童试第一场了。
一月初,主簿带着三个衙役在县衙门口的告示牌张贴信息。
衙役们嗓音响亮,声传几里,务必让所有人都知晓:“县试在即,凡有报名者,需尽早带着亲供信息去衙门礼房报名!”
告示牌前围观的民众看着这张告示,议论纷纷。
“哟,这就要童试嘞。”
“是啊,这第一场就是县试!”
“也不知道今年能中几个……”
“不管中几个,谁家有考上的,那可就翻身了!”
周自言和宋卫风带着宋豆丁第一时间去报了名。
所谓亲供,便是考生的姓名与年龄,祖籍何处,有什么体貌特征。
还有祖上三代的存殁履历。
若是考生是过继者,除去写现任父母的三代,还要写上亲生父母的三代。
亲供信息只是方便知县检查学子身份信息,所以周自言用的是现在户籍上的信息。
至于宋豆丁,则握着笔,把他们老宋家祖宗都掰扯了一遍。
还是宋卫风拦住他,才消停。
从衙门出来,宋豆丁还有些恍惚,“夫子,我真的要去考试了啊。”
“是啊。”周自言在心里盘算着童试的流程,与宋豆丁说,“豆丁,走,咱们还有好些事情要准备呢。”
宋卫风背着手跟在旁边,“是啊,县试艰苦,咱们得多准备些厚衣服和吃食。”
县试头试为一天,但其后还有覆试。
算下来,一般都要考五场。
但只有头场通过的人,才能参加参加后面的覆试。
覆试只为选人,每一场都会筛人,筛到最后,人数越来越少。
所以覆试具体为几场,要看本次参考考生有多少。
大多数人一般都会做好一考考五天的准备。
宋父专门找周自言请教了一番,在得知需要准备些什么时,马不停蹄去做准备。
周自言和宋卫风分别准备了三身衣服,又买了一件厚厚的棉衣毛领披风。
成年人抗冻,准备这些就差不多了。
可宋豆丁不行,孩子小,身子骨也弱,若不好好保暖,搞不好只用一天就能落下病根。
这时候,宋父托人从外面带回来一件正宗狐裘。
狐裘大,宋父的意思是给宋卫风用。
可宋卫风找人裁了,做成一件小狐裘,当天就披到宋豆丁身上。
宋父见状,无奈摇头。
周自言这边,廖为安也偷偷给他准备了一件毛绒大氅,说是由林范集倾情提供,害怕周自言冻死在考场上。
周自言抱着大氅,“……”
这个林范集,送东西都这么气人。
保暖衣物准备好后,周自言又开始准备考试时需要的吃食。
之前做好的腊肉,切成片,夹入馍中,再抹上一层酱,温饱足够。
再重新做一些酥锅冻起来,到时候撑过县试不是问题。
随着童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为了更好的准备童试,周自言便停了家塾的课程。
众人都表示理解。
若是周自言能考上功名,于他们这些学生来说,也是一桩好事。
只是宋豆丁随着日期将至,有些焦躁不安。
就连过来做温习的宋卫风也有些沉默。
二人看起来压力非常大。
周自言便给宋豆丁放了假,让他和宋卫风回家好好休息。
童试前五天,主簿又带人张贴了考棚所在地,要求考生尽快安排住宿问题。
周自言一瞧,考棚就在马鸣沟郊外,靠近码头处。
旁边便是欣阳书院所在的小阳山。
周自言顺着告示牌上的路线寻过去。
大庆的考棚都是一样的格局。
前朝专门建造的大院子,所有房间全部打通。
每隔三米便竖起一道墙,形成一个个单独的小隔间。
除此之外,再有几处茅房,再无其他房间。
而院中只有一座四四方方的木板告示牌,便是日后出成绩时,贴排名的地方。
此时考棚外有重兵把守,无数衙役带着刀,将考棚里三层外三层护着。
其内,知县与教谕,还有三位幕友已经提前住了进去。
不到童试结束,他们不能出来。
看到这样的架势,周自言难掩怀念。
整整七年,他马上又要踏上这条科举路了。
此去,人生重来,前路未知,只希望能重新走出一条让他自己满意的路来。

震天响的炮声,声震整个马鸣沟。
听到炮声后, 周自言于家中将笔墨纸砚, 还有吃食衣物都放到自己的包袱里。
刚刚放好东西,便听到门外传来敲门声。
宋卫风牵着宋豆丁, 一人一个小包袱站在大门口,“周大哥。”
“夫子!”
“是你们啊。”周自言把人带进屋, 给他们一人一碗热茶,搓搓手,呼出体内寒气。
趁着还没响第二声炮,拿起手边书卷,啃着花卷翻阅。
宋卫风瞧着周自言这般闲散模样, 忍不住道:“周大哥, 你不紧张吗?”
他紧张的都快晕过去了!
“……不算紧张。”周自言轻轻翻过一页书。
他考过一次, 又加紧训练了一个多月,要说紧张,那真的没多少。
宋豆丁咂咂嘴, “有什么好紧张的。”
他之前还怪紧张的,但这几天一直跟着王小妞他们到处玩, 现在已经不紧张了。
再说他已经跟着周自言做了许久的‘试卷’。
童试, 现在在他眼里,不过是又一场夫子考验罢了。
考不过的话……
嘿嘿,他宋豆丁咋可能考不过!
宋卫风重重放下碗,“……”
行, 在场三个人,只有他紧张的心都要跳出来是吧!
卯时, 第二声号炮响起。
这个时候,考生们就该往赶往考棚了。
周自言背起小包袱,和宋卫风牵着宋豆丁,走出门去。
此时才鸡鸣几声,一切都静悄悄的。
唯有几户人家在门前点着灯笼,正抱着暖手的东西站在门外。
定睛一看,正是花婶子,庞大娘,还有章伯母。
宋父带着王小妞也等在门口,看见周自言他们出来,立刻上前。
“周夫子,风儿,豆丁……”宋父想鼓励两句,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王小妞就攥起拳头,“夫子,宋家哥哥,豆丁,你们可要加油啊!不管是谁,都要考个案首回来!”
“王小妞,哪有那么容易。”宋豆丁撇嘴。
周自言摸摸王小妞的头,与宋父说:“伯父,时间紧张,我们这便先走了。”
“好好好,快去快去。”宋父道,“你们先去,我们随后就到。”
花婶子与庞大娘,还有章伯母也赶忙上前,将手里的文昌结手绳串在三人面前点了一下。
“文昌结,文昌佑,今日考试定能顺顺利利,金榜题名。”
周自言等人闭目接受祝福。
额头轻点了三下后,他们终于坐上去考棚的牛车。
一路同行之人皆是今日的考生。
趁着天色将亮,翻阅手中书,口中念念有词,背诵不停,“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
到了考棚外,已经聚集了不少考生。
礼房胥吏正拿着点名册站在最前方,负手而立,威严肃穆。
先到的考生坐在地上,或石凳上。
等待后来的考生。
渐渐地,周围的亲眷也越来越多。
互相拥挤,纷扰不断。
“哎哟,你这人,咋踩我脚!”
“谁踩你了,明明你是撞着我了!”
“你咋不讲道理!”
巡场的衙役连忙过去镇压,这才没闹成街口一样的景象。
半个时辰后,胥吏举着点名册开始点名。
点到谁,谁就上前接受检查。
若是检查无误,便能将带着的东西放入考篮中,进场。
一次点五个人的名字,五人一队,慢慢前行。
等待过程中,周自言看到了正在外围站着的宋父。
还有宋父身后闹腾着的四个小娃娃。
宋豆丁是与他一起报的名,所以也排在一起。
排队时不能说话,周自言便用手戳了戳宋豆丁,让他看到宋父。
宋豆丁果然见到了宋父,蹦起来微微挥手,让宋父放心。
宋父看到自家两个儿子都在童试队伍中,差点喜极而泣,冲着旁边人便道:“瞧见没,瞧见没,那儿,那儿,是我儿子,我两个儿子,全都去了。”
宋父旁边的人像看疯子一样看了宋父一眼,默默离远了一些。
宋卫风是哥儿,另有一排队伍,不与周自言他们排在一起。
只是那哥儿的队伍,排队之人实在稀少。
放眼望去,不过二十几个哥儿在排。
而另一边的女子队伍,干脆就没有排队的。
其实衙门照例,也安排了检查考生的女官。
那女官正抱着胳膊站在队伍前头呢。
只可惜,马鸣沟今年没有女子去参加考试,实为遗憾。
随着队伍缓慢前进,宋豆丁这个小矮子出现在众人眼前。
童试不限年龄,所以童试队伍里,有刚认字的智龄儿童,也有捻着胡须的老人。
宋豆丁前头就是一位能做他爷爷的老读书人。
众人见怪不怪,只是道了一句‘今年又有小孩去考试了啊,真好’。
每年参加童试的孩童并不少。
不过么……考上功名的不多。
哥儿队伍人少,宋卫风先周自言一步进场。
轮到周自言时,他前面那人正被检查,所有衣物和行礼都被打开。
检查之人连衣衫夹层都没放过,仔仔细细翻了个遍。
那人不知是冻着了,还是怎的,一直在打颤,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
目光落到旁边,再落回来,经常扫过自己包袱中某个地方。
见此模样,周自言心下了然。
这人的包袱怕是另有玄机。
果然,检查之人摸到包袱里,狠狠撕开。
普通的包袱里竟然是双层布,布里还有夹带。
这夹带,就是考场舞弊之物。
检查人冷笑,“好大的胆子!”
“学生、学生一时糊涂,一时糊涂。”那人立刻双腿颤抖,就地跪下,哭天抢地。
可等候在旁的衙役丝毫不留情,将人架起来就往另一间房间里带。
那里关着的都是企图舞弊之人。
考场舞弊,不管是官员还是考生,那可都是犯法的罪行。
这人一时糊涂,等他的却是大庆律法。
周自言怒其不争,摇头叹息。
待检查人检查过周自言的东西,确认无误后,他领了考篮与县试‘答题纸’进场。
周自言被安排在一个前后通风的位置,前方是芳草小路,后方透过窗户,能看到院中池塘。
就环境来说,甚是不错。
还未正式考试,所以门口的挡门不许关,周自言只能翻看自己的‘答题纸’,检查是否有瑕疵。
县试‘答题纸’与现代不同,这里的‘答题纸’,是一份印有红线的厚纸折本。
待会他所有的答案都要写到折本上去,雪白雪白的纸面,不能有任何脏污之处。
周自言仔细检查过后,确保没有瑕疵后,提笔在封面写上‘文童周自言’。
搁下笔,等待考试开场。
等待的时候他有些担心宋豆丁。
这小孩调皮好动,万一给折本上沾点灰尘污渍,那就完蛋了。
不过转念一想,宋豆丁现在怕是拘谨的很,应该不至于这么倒霉。
外场胥吏等了一炷香时间,再三确认没有其他考生,便拿着点名册离开。
此后再来的考生,都不能进考场,待下一年再来吧!
有那些起晚了的考生,看着正在关闭的大门,哭天抢地,捶着地面哀嚎,“大人,大人,求你了,放学生进去吧!大人!”
“天杀的牛车,多快一刻钟又能如何!”
“大人,学生从下山村赶来的大人,路上耽搁了一会,大人求您开恩啊!”
所有人都摇了摇头。
县试这么大的事情,都能来晚,想必也不怎么上心,哭有什么用,来年再来吧!
随后,炮鸣第三声。
知县提着官袍,亲自从内院关上考棚大门,落锁。
县试第一场,这就开始了。
知县和教谕,同时带着衙役兵分两路,去张贴首试第一道考题,并分发笺草(古代草稿纸)。
五个号舍为一组,一组面前有一道板子,用来张贴考题。
发笺草时,五个高大衙役围着一个考生,气势迫人。
个别考生胆子小,又紧张,现在见到知县大人与教谕大人,直接冷汗直流,连一句‘多谢大人’都说不出来。
瑟缩之状,难看至极。
知县和教谕见状,在心中遗憾。
这帮学子,纵使学到天大的学问,也没能修身养性,培养出大气的性格。
仅仅只是一个县试就如此畏畏缩缩,将来如何去到更大的地方!
知县路过周自言这个号舍的时候,只见这位周夫子端正坐在座位上,既没有慌张小动作,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神情。
眉目舒展,落落大方。
知县心中满意,这才是他印象中,既有学问,又有气质的读书人!
张贴完全部考题,知县拿着鼓锤,重重敲击在朱红色大鼓上。
鼓声嘹亮。
意在告诉所有考生,可以开始答题了。
周自言拿到考题后,定睛一看,豁,是一道默写题。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国治而后天下平。】
前后都空着,意思是让考生根据这么简单的两句话,把一整段都默写出来。
再释义,并附上自己的感悟。
周自言蘸好笔墨,不需多加思考,便开始落笔。
守在这一组号舍之外的衙役见状,忍不住多瞧了两眼。
两旁的考生还在思考呢,这个考生怎么就开始动笔了?难不成他背的很熟?
周自言那是真的熟的不能再熟了。
只打上瞧了一眼,心中便自动浮现整篇文章。
《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整篇文章都在探讨家与国的关系,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家国与个人联系紧密相关,颇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味道。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家齐而后国治……”周自言一边默背,一边将答案写于折本上。
一边写还一边担心宋豆丁。
小豆丁也不知道有没有写出来……真是令老师担忧。
考场上,寂静可闻虫鸣。
虽然有不少衙役站在门前,却连大气都不敢出。
周自言坐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两侧都是厚实的挡板,将隔壁房间的声音挡的严严实实。
极大的确保了考生的心态,保证他们不会受其他人影响。
现代考场,三十几号人都在同一间教室,最后排翻个试卷,都有可能影响到第一排考生。
实在考验心态。
现在这样有挡板隔音,甚好!
不过这也就是在地广人稀的地界才行,若是人口较多的地方,就没有这般舒适了。
周自言默写完整篇,又将背后含义一一写了出来。
只是到了感悟这一则时,他流畅的动笔停了停。

县试是童试的第一场, 这头场又是县试的第一场,一般都选用赞美文或者教养文来开场。
这样的题目,既不难, 也容易把考生引入科考的氛围。
可现在这道题, 上来就考问修身与齐家,乃至国家的关系, 是不是太大了点?
周自言琢磨了一下,心里隐隐觉得, 今天的题目,大概不是县令这边出的题。
每次童试的考题,都是县、府、省自己出题。
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全看当地官员的喜好与学问。
旁人可能不知道,若是上面有命令, 特定某些内容必考, 那么童试的考题, 就由不得本地官员出题了。
这等内幕,普通学子是不会知晓的。
若不是周自言自己当过官,恐怕也难以清楚。
整个科举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选官。
所以考生在回答的时候,就要假装自己是一方官员, 不管是什么问题, 最终都要结合目前的时政情况,再往家国百姓身上靠。
这么想着,周自言心里有了答案。
他当官时,有两个问题一直是朝堂上的老大难。
一是经济问题。
户部的官员天天嚷嚷国库空虚, 这里要银子,那里也要银子, 可偏偏国库里没有那么多银子。
二便是大庆的民风。
一些文人清官,天天说大庆许多边缘小镇民风凶悍,不识圣人之说,长大了落草为寇,为祸一方。
解决了这一波,没多久,又会出现另一波。
这两个问题,从周自言上朝第一天就开始吵,吵到他离京,都没商讨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仔细一想,说不定在他上朝之前也一直在吵。
其实在周自言看来,这两处困难,可以合并在一起看。
转变一下角度再去看,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现代基层工作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扶贫与经济。
周自言结合现代思想与大庆实际,规划了一个章程。
若能提高各个地方的教育水平,让民众明白勤劳致富的概念,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那不用别人催,他们自己就能出去找活干。
长此以往,国家经济自然就上去了。
周自言曾把这个想法拿与林范集看。
林范集那个老封建,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周自言在开玩笑。
“周相公,我明白你说的这个经济与民众的关系了。但是……你可知道你现在在说什么?”
“这民生经济,与这个……这个什么思想教育有什么关系?难不成那些务农之人读了书,就能明白如何种地了吗?”
“有这个时间,不如教教他们如何翻田,如何育种。”
林范集虽然觉得周自言这个想法不错,但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庆古人,就算他读过万卷书,一开始也坚定的认为,与其想办法提高思想教育,还不如踏踏实实的教授一些技巧,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林范集还说:“周相公,就算咱们这识字班现在开起来了,可你看我大庆疆域,还有多少地方没有办起来。咱们只是办了个识字班,就先写被氏族那些人戳成筛子,你信不信,若你这个想法写成折子递上去,第二天你就有可能命丧街口。”
面对这样的质问,周自言无话可说。
因为林范集说得对。
大庆虽然开了识字班,可大庆整体情况,还是氏族垄断读书途径。
很多小地方的百姓,还是没能读上书。
但他们既不会读书,也没有一技之长,将来只能务农。
若是能安安稳稳的务农也便罢了,若是务农时遭逢大难,又不能及时解决问题,那自然会走上极端。
周自言回去想了两天两夜,还是坚定地认为,思想教育是一切之首。
只有思想改变了,不再从思想上犯懒,才能更好的使用后面的‘技巧’。
若无思想,那给他们再多思想也无用。
如此,两个人又开始吵。
他们俩翻阅大半典籍,吵了大半个月才终于达成共识。
大庆百姓多儿女,有时候养育一个孩子都能费掉整个家庭。
这个时候,读书就非最优解,去学学其他技巧,将来也是一门本事。
但是这治标不治本。
若是思想不正,学什么都没用。
最后,周自言和林范集一致认为,虽然现在想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教育太难,但思想教育必须得有,哪怕只有浅浅的一层教育,也必须要有。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