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此时已乖巧地坐在韩信身边的坐席上。
他才七岁,读的史书很少。
关于义父的事情,他都是从天幕上得知。
之前他只知道阿父忌惮义父,故而无罪而削其王爵,甚至诬其谋反。
不想义父的王爵居然是这么来的。
见刘恒疑惑地看向自己,韩信却不觉有过:“孤以功勋封王,何错之有?”
刘恒:“……义父说得对。”
此刻刘恒庆幸他还只是太子,天幕不会将他的话视为谎言。
【秦念:所以你家高祖怎么总是被围,是太菜了吗?】
汉高祖的武功当然不差,绝对远远算不上“菜”。
他确实有败绩,但那得看败绩的对象是谁。
秦念只是在调侃刘邦的扮演者,以增加节目效果。
用反问句就可以规避禁止谎言的群规则三。
【刘彻:……】
刘彻知道秦念一定会想办法为韩信开脱罪责。
但完全没想到秦念的关注点会如此离奇。
君王被围,臣子挟制称王,秦念关注的却是君王为何被围?
“总是被围”——
高祖也就被围过几次,很多吗?
秦念对韩信为何如此偏爱?
【刘邦:你对韩信的偏爱未免太过明显。】

这分明就是秦念对韩信过度偏爱!
【秦念:瞧你这话说的——谁能不偏爱兵仙呢?那可是兵仙啊!】
【刘邦:……】
韩信:“……”
他受到许多人的尊敬, 甚至许多人就算对他很尊敬,他都看不起人家。
但被后世秦皇以如此直白的方式表达偏爱——
哪怕是韩信,都产生了一丝自我怀疑:
孤值得如此偏爱?
【刘彻:就算你的将军不听调令,致使战败,要给他更多的封地,他才会听令,你也愿意偏爱?】
【刘彻:别说战败是君王的错,那是因为将领不听调遣!】
秦念乐得不行。
刘彻说的是龙且战死之后,汉高祖想要和韩信、彭越一起合围项羽。
结果这俩都没来, 以至于汉高祖战败。
汉高祖听从张良的建议, 给彭越封梁王并划分封地, 又给韩信增加很大一块封地,这俩才出兵。
这次出兵也是楚汉的最后一场大决战,韩信是统帅。
彭越就是先前那个不敢造反、也不完全听命,最终被汉高祖剁成肉酱分发诸侯的倒霉蛋。
实话说, 韩信被汉高祖猜忌那完全就是自找的。
挟制称王、不加封地不出兵都是任何君王都无法接受的行径。
汉高祖把韩信抓了后没当场处死, 而是降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 此时的汉高祖说实话——
已足够大度。
不过这是“皇帝聊天群”,跟她对话的是“刘邦”,那她就只能站韩信这边。
若是站汉高祖这边指责韩信不懂为臣之道,对话不了几次就会无话可说。
面对需要持续四个小时的话题,肯定得走对话更多的路线。
【秦念:不给封地韩信就不支援, 不给封王彭越也不支援, 这难道不是因为刘邦信誉堪忧吗?信誉太低, 那就只能先结账后发货。】
彭越冷汗涔涔。
他实在不想在天幕上看到后世秦皇提及他不听从调令的往事!
此时彭越与燕王卢绾受命领兵诛杀陈豨,但他清楚:
赵代军卒必然多会卸甲归降,而不是顽抗到底。
所有人都能看到天幕,赵代之地的军卒都能看到陈豨勾结匈奴,也都知道陈豨必败,又怎么会愿意追随他?
彭越所不知的,是形势比他所设想的还要好:
陈豨已被代国抵御匈奴的守军所诛。
深知民心向汉,陈豨就想要北遁匈奴。
但是代国北境守军本就与匈奴仇怨极深,且杀陈豨是为平乱可获军功,怎么可能会放他过去?
待到彭越与卢绾得知陈豨之叛已平,他俩就该即刻入长安觐见。
【刘邦:……此话从何说起?】
刘邦自认信誉不低!
——虽然比不得始皇帝。
就算是杀功臣,那也是天下已定之后。
楚汉争雄期间,他可是连韩信挟制称王都忍了下来!
虽说他本不想忍,甚至勃然大怒。
是张良和陈平都踩他的脚,提醒他不能与韩信决裂,不如先封韩信为王。
他才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直接封韩信为齐王,而不是韩信所要求的假齐王。
如此心胸,秦念凭什么说他信誉堪忧?
【秦念:汉高祖五年,你封战功约等于无的韩王信为韩王。】
这个韩王信也叫韩信,是韩襄王的庶孙。
秦念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将韩王信与兵仙韩信混淆。
还有人将韩信还定三秦的计策归功于韩王信。
事实上韩王信虽然随刘邦入关时建议刘邦东出,但他只是口头喊“东出才能争天下”。
至于具体怎么东出,是兵仙韩信的谋划。
【刘邦:怎能说约等于无?他平定韩国十余座城池,又攻下阳城,使项羽杀韩王成后另立的韩王郑昌降汉。】
刘邦当然厌恶这个韩王信。
先是投降匈奴攻打太原,被他击败后,韩王信又跑去匈奴与冒顿会和继续攻汉。
三年前的白登之围正是因此而起。
如今韩王信还在匈奴苟活。
刘邦恨之入骨,但他不认为当初是无功而封韩王信。
【秦念:那对比兵仙韩信的战绩看看呢?还定三秦、攻克魏国、摧毁代国、灭亡赵国、说降燕国、攻取齐国——这是多少座城池?】
【刘邦:……】
【秦念:甚至张耳都凭借跟着韩信灭赵的功劳封赵王了,韩信呢?】
【秦念:你甚至没给他封侯。】
在韩信之前,刘邦封的王侯主要有三种:
旧六国贵族、前来投靠的军阀、沛县元老。
韩信都不是。
关于韩信有可能是贵族后裔的说法,秦念也有耳闻。
理由是他有佩剑习惯,且认字,精通兵法。
只是这“可能是贵族后裔”的身份,并未在史书上体现出来,也未能在封王侯一事中给予他助力,暂且不论。
战功第一的韩信,却连侯爵都没有受封。
并非不能理解——功高震主到韩信这种地步,刘邦想要压制他合情合理。
但不公就是不公。
【秦念:他要是不挟制称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封王。】
【刘邦:吾……这……确实不太妥当。】
刘恒恍然大悟。
原来义父说的“孤以功勋封王”是这个意思!
义父有这么多功绩,阿父却不给封王,连封侯都不给。
确实有点过了。
嬴政这才知道韩信为何被秦念称为“兵仙”。
如此战功实在显赫。
在他看来,刘邦如此有功不赏,韩信竟然到攻取齐国之后才挟制称“假齐王”,已经是极为难得。
长孙皇后细细擦拭陛下额上的冷汗。
她知道陛下必然是想起他曾认为韩信之死非汉高祖之过。
皆是韩信不懂为臣之道。
如今看来,竟是汉高祖不公在先。
【秦念:就你这个信誉,不先给报酬韩信凭什么出兵?】
【刘邦:吾亦是无可奈何。你也知道,给韩信封王,以他的能力,朕寝食难安啊。】
甚至都不是寝食难安的问题。
刘邦深知,但凡韩信起了谋逆之心,大汉无人能阻其锋。
【秦念:所以说你根本不懂韩信。他但凡真有谋反的心思,你能轻易取走他的兵权?还三次!】
【刘邦:那是朕机敏!】
【秦念:你还好意思自夸机敏?】
【秦念:韩信攻破魏代之后,你派个使者就把他的精兵全部调走,让他重新整兵再去打赵国。】
【秦念:如果韩信没有断层领先的军事天赋,这波操作极有可能让他攻赵失利。】
【刘邦:吾不得已……】
【秦念:你当然不得已,因为韩信在赢你在输,你把兵输没了就找韩信要。】
【刘邦:……】
刘邦摸摸鼻子,无言以对。
啊,事实如此。
殿内众臣都绷着脸,不敢露出丝毫异常。
韩信为何能在武将中威望极高,高到功臣排第五的樊哙都要以跪拜礼送迎韩信,这就是原因——
断层领先的军事天赋!
“义父真厉害!”
刘恒崇拜地望着他的义父,此刻他已经不是不介意认义父了,而是庆幸于认这个义父!
太强了!
七岁的孩子再有心机,也终究是慕强心理更严重。
就是之前哭得太狠,这称赞太过嘶哑难听。
韩信命人取温水。
【秦念:第二次夺兵权就更搞笑了。一年后你又被楚军围了,只有你和夏侯婴两人逃出成皋。之后自称使臣,跑到韩信和张耳的卧室,在他们还没起床的时候就把印信和兵符拿了,带着两人的军队跑了。】
【秦念:好家伙,韩信一醒,军队又没了。】
【刘邦:……咳。】
刘彻默默饮了口茶。
学史的时候不是没看到这些记载,但当时只觉高祖开国艰辛。
完全没想过对于韩信而言,有高祖这样动辄取走军队的君王意味着什么。
果然是断层领先的军事天赋。
就是卫青霍去病,那也得是他给帝国双璧提供军队。
哪有将军给君王提供军队的道理?
现在刘彻才对韩信居于卫霍之上的说法心服口服。
【秦念:这次倒是没白带走军队,好歹拜韩信为相国了。】
【秦念:然后命他收赵兵攻齐——“收赵兵未发者击齐”,指的是赵国原本的降兵吧?精兵换降兵,你可太会精打细算了。】
在秦念看来,韩信就是断档领先的武将。
可以说古今无二。
虽说韩信能够募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邦提供的声望与后勤。
但古往今来,哪个将军会在连胜之下,训练好的军队被君王抢走,自己再去招募散兵继续征战?
别的顶级武将是得到君王全力支持,如秦昭襄王嬴稷亲赴河内郡动员全国民力,以援白起的长平之战。
这是国力与武将相互成就的巅峰之战。
韩信的所向披靡,却多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弱,就是弱在国力。
这就不能说韩信是国力成就的将军。
兵仙一词,只有韩信,也只能是韩信。
没有他两次为刘邦供给精锐军队且威胁项羽后方,刘邦可真不一定挡得住项羽的猛攻。
【刘邦:成皋为重地,无成皋不可控敖仓,唯有占据成皋才能断楚军粮草。】
刘邦无法辩解,只得转移话题,说成皋的重要性。
至于夺韩信之兵……
韩信是他的部下,韩信的军队就是他的军队。
他调走自己的军队有什么问题?
想是这么想,说是不敢说。
自己都觉得心虚的话,说出来只会被天幕视为谎言。
【秦念:你就没想过你的使者能够轻易调走韩信的兵,而你假扮的使者可以在他未醒时直接进卧室拿走印信兵符,意味着他丝毫没有谋反的想法?】
【刘邦:……朕知韩信之忠。】
韩信再度握紧拳头,眼中全是怒火。
天幕禁止谎言。
既然刘邦知道他的忠诚,为什么要如此对待他?
【刘邦:但朕不能相信韩信之忠。】
【刘邦:以天下为赌注,赌韩信不会思变。】
【刘邦:朕不敢信,也不能信。】
因为对忠臣的不公,刘邦的民心一直在下降。
但在此刻,虽未回升,但已经止跌。
韩信的军事天赋越是断层领先,也就意味着刘邦越缺乏与之对抗的将军。
一旦韩信决意谋反,大汉必危,天下必乱。
韩信闭上眼。
再度睁开,怒火尽散。
原来如此。
竟是如此。
他看懂了,也明白了。
但,无法释怀。
【秦念:第三次夺兵权,是楚汉之争的最终战:垓下之战。韩信领三十万军大败楚军后,“高祖袭夺齐王军”。】
刘邦说得很有道理。
但秦念对兵仙的偏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算理解刘邦的“不敢信不能信”,她也还是想要把韩信遭受的委屈说完。
当然,主要是为了水时长。
不对,这不能算水,这属于正常的工作内容。
【秦念:这个先不论,先说说垓下之战以前,为了让韩信出兵,你许诺了多大的疆域?】

虽然他不怎么在乎个人声誉, 但他的声誉关系到整个汉室的声誉。
若是正常的皇帝,必然不可能为武将如此不平。
只应以韩信谋逆身死之事,警示后世武将为臣之道。
但这个秦念明显不正常!
太过肖似始皇帝, 自信到完全可以说是自负。
他明知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为天下臣民所知。
却执意将君王的过错如此清晰地袒露出来,俨然是鼓励臣民不平则反。
秦念不仅不担忧有人造反,甚至不在乎改朝换代!
纯粹的疯子。
【秦念:“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覆盖战国时期齐楚两国的核心地带,将近汉初疆域的四分之一,是其余诸侯王封地加起来的总和!】
刘恒小口喝着温水,眼睛直直地盯着天幕。
自陈以东傅海!
可义父最终却只得到楚地,改封为楚王。
……现在连楚地都没了, 只剩淮阴县。
各朝读书人大多知道韩信之名。
但直到此刻, 许多人才突然意识到韩信对大汉的功绩究竟有多高。
关于挟制称王, 秦念在读史时并不觉得韩信这一举动很突然。
韩信灭赵之后,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说降燕国。
随后“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 乃立张耳为赵王”。
也就是张耳的赵王之位, 是韩信为他请的。
但李左车的建议中并不包括立张耳为赵王, 只是建议“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秦念有理由怀疑李左车的真正目的,是建议韩信借此自请封王,但韩信却是为张耳请封。
——就算李左车不是这么想的,力劝韩信叛汉的蒯彻应该也会劝韩信自请封王。
以韩信连樊哙周勃都看不起的傲慢态度, 他也不像是会为张耳请封的人。
那就有可能是韩信拒绝了李左车的好意与蒯彻的建议, 通过为张耳请封赵王的方式, 别扭地提醒刘邦该给他封王。
但刘邦装瞎。
这时候蒯彻大概率会拿刘邦装瞎的事实可劲劝韩信,于是就有了攻取齐国之后,韩信向正在被围的刘邦自请封“假王”。
两次请封的理由甚至极为相似,都是为了“镇国”:
请封张耳,是为了“镇抚其国”。
自请封假齐王,是“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不过这只是猜测,且依据不多,秦念也就不好放在群里说。
【秦念:垓下之战后你夺其兵权,所作的承诺直接作废,还将他从已经经营一年的齐地改封至楚地——刘邦,换作别人这么对你,你对这个人会是什么态度?】
在这个时期,诸侯王对封地有着高度自治权,是法理上的“国中之国”。
有封地的韩信,对于汉高祖而言,威胁程度都不只是翻番的问题。
秦念能够理解楚汉之战一结束,刘邦就迫不及待地收回兵权,背弃承诺,并立即更改韩信的封地。
她不能理解的,是韩信对刘邦的作为居然没有怨言,甚至还在幻想君臣相得。
韩信居然还敢在刘邦伪游云梦泽的时候,独自一人去见刘邦!
只能说他真的太在乎那段“解衣衣我”的君臣之情。
【秦念:哦,不用假设。项羽把本该“入关者王”的你封到巴蜀汉中,将关中分给三名秦将以遏制你。】
【秦念:“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只是你打不过项羽,被萧何他们劝下来了。】
【秦念:但韩信打你,那真是有手就行。】
【刘邦:……】
秦念的连续发言,让群内诸帝皆寂然。
他们顾虑重重,不可能如秦念一般替韩信说话。
秦念之言句句属实,也没人能帮刘邦开脱。
就连刘姓的皇帝都无法为汉高祖辩驳。
字字为真,字字不作假。
【嬴政:朕必会善待韩信。】
唯一附和秦念所言的是始皇帝嬴政。
也只能是他。
未满十岁的韩信正与阿母一道前往咸阳,是由淮阴县县尉亲自带领精兵进行护送。
由于韩信尚幼,遇水则行舟,陆路则是缓行的马车。
“大王说会善待我。”
小韩信开心地与阿母炫耀。
韩母眼睛泛红:“你要好好效忠大王。”
如果没有天幕,她的信儿将会受多少委屈?
【秦念:祖龙,韩信必不会让您失望。】
帮韩信回答祖龙,应该能让祖龙剧本里的韩信过得更好一点。
之后秦念继续针对刘邦。
【秦念:刘邦,你食言而肥,韩信没有怨言,也没有准备造反,甚至依旧很信任你,才会有你伪游云梦时的独自觐见。】
【秦念:而此时楚国刚定,韩信击败项羽,太多楚人死在他手上,他巡行县邑时“陈兵出入”有什么不对吗?】
【刘邦:……无不妥。】
汉初时,诸侯王在其封地内本就有完全的军事自主权,陈兵出入就是韩信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刘濞能够调兵二十万造反。
直到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以“中尉如郡都尉”,才削减诸侯王的军权,取消独立军事指挥权。
韩信“行县邑,陈兵出入”完全合法。
楚国刚定,他巡行各县邑时也不可能不带兵。
秦念问这话,当然是要引出韩信被废为侯的罪名。
【秦念:“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解释一下?他怎么发兵的?发哪了?】
【刘邦:……】
解释不了。
本就是故意加诸的罪名。
韩信绷着脸,不想在义子面前失态。
正是因为被诬受囚,他才会对刘邦极为怨恨。
但韩信不知道,正是他丝毫不掩饰这种怨恨,才会让刘邦不得不杀他。
一个对皇帝有怨恨的兵仙,谁能容得下他?
谁敢留他性命?
万一韩信被他的旧部救出长安,后果不堪设想。
【秦念:史书上还记载,有人告韩信谋反,你问诸将,诸将说:“亟发兵,坑竖子耳!”】
【秦念:来,说说看,是哪些将军敢这么大言不惭,要发兵攻打楚国坑杀韩信?】
【刘邦:……】
刘邦默然。
坐下周勃、灌婴等将亦皆默然。
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
韩信被软禁在长安期间,曾言“羞与绛、灌等列”“生乃与哙等为伍”,他们听说之后都觉得有道理。
他们这样的武将怎配与楚王同列?
【秦念:汉史还记录了项羽部下钟离眜逃到楚国的事。朕就好奇了,你朝的史官是怎么能写出钟离眜在自刎前说出“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这种离奇的话?】
【秦念:你不敢攻打楚国分明是无将能与韩信争锋,跟钟离眜有什么关系?】
【刘邦:……】
秦念之所以认定这段话纯属《史记》造谣,是因为司马迁在左右互搏。
当然,也有可能是太史公察觉不对劲,故意用史笔刻画其中的矛盾。
有人建议韩信卖钟离眜以求“上必喜,无患”。
钟离眜说完这段离奇的话后,怒骂韩信不是“长者”,然后自刎。
然而上一段分明就是陈平问“陛下精兵孰与楚”“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汉高祖确定武力攻打楚国纯属作大死后,采纳陈平的谏言伪游云梦。
可见这两段话完全就是自相矛盾。
钟离眜是什么战绩彪炳的将领吗?
别说跟韩信比肩,就是樊哙周勃也能压他一头。
这样的人凭什么说“汉王不攻打楚国是因为他在韩信身边”这种话?
搞笑呢?
【秦念:这段话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贬低韩信目光短浅、卖友求生、不仁不义!】
韩信再度怒火中烧!
后世史书居然如此记载他与钟离眜之事?
他与钟离眜确实是旧识,都曾在项羽麾下任职,但也算不得“友”。
钟离眜逃到楚国,韩信确实没有立即将他交出去。
那是因为季布同为项羽部下,为朱家所藏,朱家通过夏侯婴向刘邦为季布说情。
刘邦召见季布后不仅赦免了他,还拜为郎中。
韩信留下钟离眜,是认为以刘邦的宽厚,迟早也会饶恕他。
只是钟离眜行踪暴露,刘邦诏令楚国逮捕他,钟离眜因此自刎。
结果汉史竟如此污蔑贬低他?
“义父!孤定不会让史官如此造语!”
刘恒连忙安抚再度暴怒的韩信。
小孩的声音依旧嘶哑,又口口声声喊他“义父”。
韩信只能冷着脸看天幕。
【刘邦:……这是朕的过错,往后不会如此。】
刘邦认了。
虽然现在韩信还没死,史官没有这么记录韩信的过往。
但刘邦知道,这是他做得出来的事情。
那就只能认错。
后世因钟离眜之事贬低韩信的皇帝皆愧然。
他们是真没想到韩信会被史书如此污蔑。
若只是被伪造的汉史所欺,他们还不至于愧疚。
但秦念看到的史书与他们无二,而秦念能发现史书中的谬误,他们却未能看穿。
或者说,在儒家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不会刻意去质疑正史的记载。
尤其是有益于君臣之道的记载。
【秦念:陈平建议你伪游云梦,召见韩信并擒下他,凭的不就是你俩都相信韩信会听命独自前来,而不是带着军队过来吗?】
【秦念:史书却写什么“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这是什么逻辑不通的玩意?】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个意思:
刘邦到了楚国边境,韩信就想造反,但又觉得自己无罪,打算去拜见,又害怕被抓。
秦念想到这句话就想笑。
——韩信究竟想不想反、有没有罪?
韩信若是真有“欲发兵反”这个念头,他又怎么会觉得自己无罪?又怎么会独自去见刘邦?
如果他觉得只是有这个念头,别人又不知情,所以算无罪,那他又为什么要害怕被刘邦所擒?
之后还画蛇添足,说有人告诉韩信,把钟离昧杀了,刘邦就会高兴,就没有隐患了。
于是就有了钟离昧在自刎前说出“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这样离奇的话。
倒也不必为刘邦找补,说韩信自知藏匿钟离昧是罪。
有人劝韩信“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这件事,是发生在韩信“恐见禽”之后。
也就是在此之前,韩信就是“自度无罪”,他压根不觉得藏匿钟离昧是罪。
《史记》的这段记载,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美感。
【秦念:你编造伪史时,是实在没法自圆其说,才会这么漏洞百出吗?】
在之前的质问中,刘邦的沉默与痛快认错,秦念就确定刘邦的扮演者接受了她对史书的解读。
不接受也不行,这些漏洞太明显了。
汉高祖本人来了都不好补救。
【刘邦:吾……唉……】
陈平暗叹。
没错,他就是笃定韩信不想反也不会反,才会建议陛下亲自去楚国西部境内的陈县擒韩信。
史书刻意描述韩信想反——
不这么写,怎么解释陛下废楚王为淮阴侯?
可秦念为什么要将这些全都说出来?
他先前想方设法让太子拜韩信为义父,不就是想要韩信得以善终吗?
以韩信的性格,得知自己死后被如此污蔑,只会对陛下更加怨恨。
韩信确实越发怨恨刘邦。
他本以为受诬谋反被诛已经是刘邦做的最辜负他的事情,万万没想到死后还会被如此贬低!
刘恒小小年纪人都麻了,只能努力安抚义父。
阿父的行径,就是他也看不下去。
看阿父迅速下跌的民心,就知道黔首们也看不下去。
【秦念:而第二次污蔑韩信谋反,更是招笑。】

韩信如果要反,何必等到被软禁之时?
【秦念:史书记载陈豨被任命为代丞相,向韩信辞行, 然后韩信拉着他的手怂恿他谋反。】
这话连小刘恒都知道是假的。
他只见了义父这一次,只看义父对待樊哙的态度,就知道他绝对不可能看得起陈豨。
更别说拉着陈豨的手怂恿他谋反。
韩信此时却没有先前那般愤怒。
他终于看清了刘邦的面目。
此前是不甘心,不甘他的忠诚与信任被刘邦辜负。
他的怨恨,也是来源于过往的君臣相得。
可此刻他才发现,君臣相得或许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唯有知遇之恩为真。
【秦念:陈豨是什么东西?勾结匈奴劫掠边民的人渣,你将韩信与他并论?】
【刘邦:……】
秦念不信韩信谋反还有一个理由。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就是说刘邦去平陈豨之乱时想带上韩信, 韩信为了在长安谋反策应陈豨, 故意称病不去。
但是——
刘邦被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的时候, 吕雉都不敢把韩信放出长安。
怎么平陈豨之乱,刘邦就敢起用韩信了?
【秦念:谋反的方式,是韩信与家臣密谋,准备趁夜假传诏书放出罪犯奴隶, 组织他们去袭杀吕雉和刘盈?这么草率的谋反计划, 会是熟知兵法的韩信想出来的主意?】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