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只觉可笑。
他被软禁在长安, 侯府之外的卫士都是刘邦刻意安排,用于监视他的出行。
侯府内的侍从也是刘邦的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
他独自被擒来长安,哪来的家臣?
秦念认为的草率,指的是诏书没那么好伪造, 二则罪犯奴隶手里没有兵器。
就是刘据造反, 也得卫子夫“出武库兵”。
军械、军卒, 二者缺一不可。
韩信只要不是疯了,就不会想着带手无寸铁的罪犯去攻打皇宫。
【秦念:密谋还被家臣举报,这么巧合又草率的吗?随后萧何将韩信骗进长乐宫,吕雉派人将他斩杀。】
【秦念:后一句倒是有可能是真的。韩信重情,你能在云梦泽骗他一次,萧何当然也能在长安再骗他一次。】
【刘邦:……朕不知往后之事。】
韩信眼眶微红。
刘邦废他为淮阴侯后,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萧何。
不管他信任的是谁,都会遭到辜负?
“义父……”
刘恒紧紧抓住义父的袖子:“阿父错了,萧何也错了,我定不会负你!”
韩信沉默。
他想起秦皇曾言及的一句话:
“汉朝皇帝多是些冷血的政治动物。”
韩信缓缓点了点头。
刘恒松了口气。
韩信没有看他,看的是天幕。
他不会再信汉朝的皇帝,但他愿意再信一次秦朝的皇帝。
此前设法救他、如今正为他鸣不平的后世秦皇。
秦念以最坏的角度推演韩信“谋反”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早在刘邦离开长安之前,就已经和吕雉定下杀韩信的计策。
因为韩信没有谋反的能力,被软禁的人也不太可能有私兵和家臣。
韩信死后,史书也没有记载吕雉对他的“家臣”“同党”下杀手,仅仅只有“夷信三族”,这简直就是秘密处决,可以说极为不合理。
所谓的“家臣”“同党”大概率根本不存在。
吕雉想杀韩信太容易了,也不需要让萧何去骗他。
与萧何合谋骗韩信入宫的唯一目的,就是假装“韩信有谋反的能力,所以吕雉需要以计骗韩信入宫”。
从一开始,就是刘邦要杀韩信,而且是要韩信背负着骂名去死。
【秦念:韩信临死前说:“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于是被夷三族。】
【秦念:这话朕信他说了,因为他确实没什么情商。你诏令齐国抓到蒯彻,蒯彻说他是各为其主,你赦免了他。】
【刘邦:……】
“阿母,你不要哭!”
韩信见韩母落泪,连忙去为阿母拭泪。
可韩信越是乖巧,韩母就越是心痛。
是她将信儿教得太信任君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万幸,这一次信儿要去效忠的是秦皇。
是“没有辜负任何一个功臣”的“祖龙”!
秦念越是回忆韩信的过往,就越是为他不平。
汉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喜是真的。
怜却未必。
都说汉武帝冷血,汉武帝的冷血可不就是遗传自汉高祖?
【秦念:说到蒯彻之计,就得说到韩信杀龙且之后,项羽派使者去找韩信,告诉他你容不下他,试图说服他背叛你,三分天下各立为王。】
【秦念:韩信这个傻子说什么“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最终还真因为不背叛你,死在你手里。】
嬴政再度颔首。
韩信此人,天赋卓绝,又忠心耿耿。
秦念不断讲述韩信的过往,应是在劝他务必重用韩信。
“授我上将军印”。
既然如此,待韩信入咸阳,就以大将军拜之。
并不知道韩信未满十岁的嬴政如是想。
韩母抱着小韩信痛哭失声。
她可怜的信儿!
【刘邦:朕不知此事!】
刘邦确实不知此事。
他若是知道,蒯彻也不会直到韩信死后才被刘邦所捕。
韩信看着自己曾经的誓言,百感交集。
虽死不易。
如果刘邦只是以“不能信”“不敢信”为由杀他,韩信认了。
没有汉王,就没有能够封王拜相的韩信。
不过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但刘邦不该诬他谋反。
他秉持忠义之心,无论汉王是调走他的军队、还是违背承诺改封楚王,他都能以臣事君。
唯独被诬谋反,是否绝他所秉持的一切。
【秦念:你抓到蒯彻的时候就知道了。因为蒯彻也是这么劝韩信,韩信也是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他。】
【秦念:但你为了汉室的声誉,为了让后世的武将自觉遵从所谓的“为臣之道”,还是让他背负着谋反的罪名死去,更可耻的是编造钟离眜之事来侮辱他。】
韩信之死,在历史上其实可以说是必然。
甚至都不仅是刘盈无能的问题,连汉高祖本人都极为忌惮韩信。
这从挟制称王之前,韩信连侯爵都未曾受封就可以看出来。
他唯一的生路,或许就是同张良一样自请一县之地,且他必须自愿永不踏出长安。
由于刘盈实在无能,其实连这条生路也相当渺茫。
韩信被削为淮阴侯后,樊哙还跪着迎送他,就可以看出韩信在武将中有着可怕的声誉。
秦念最为之不平的,也不是韩信被杀。
而是汉高祖实在不该在韩信身上加诸各种罪名。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秦人皆知“死而非其罪”,过错在于秦昭襄王。
可韩信之死,却被汉史认定为谋逆被杀,还是两次谋逆。
甚至以钟离昧的自刎,将韩信塑造成卖友求生的小人。
实在可叹。
【秦念:又一个冷血的政治动物。】
【刘邦:……】
【刘彻:……】
韩信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真的想要谋反。
他曾以为幸遇明主,君臣相得,才会独自前往陈县朝觐。
他曾以为凭借他对汉室的功绩,刘邦不会杀他,才会在被软禁长安时,丝毫不掩饰怨恨。
可他错了。
李世民长叹。
他竟然因为汉室改史,误会韩信这么多年。
甚至也不只是他,韩信一直都在被人误解。
司马迁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韩信本就可以与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
只是无论韩信如何做,哪怕是不挟制封王,汉高祖也容不下他。
功高,震主。
才高,危主。
【秦念:在屠城成风的秦末,就连被司马迁誉为“仁而爱人”的汉高祖,也有屠城之举,而韩信是难得的不曾屠城的将军。】
各朝黔首肃然。
战乱之际,对于普通的黔首而言,屠城就是最可怕的噩梦。
韩信却不曾屠城?
兵仙……果真是兵仙!
【秦念:赵国陈馀不听李左车的计谋,韩信以背水一战灭赵,以对待老师的方式对待李左车,遵从他的建议说降燕国。这足以说明韩信不是全然目中无人的人。】
在秦念看来,韩信情商确实不高,总是被信任的人所欺骗,天真地以为刘邦容得下他。
但他绝对不是“伐己功”“矜其能”的人。
他挟制称王,是因为刘邦一直不给他封王,甚至不曾告诉他什么时候能够称王。
可韩信依旧不敢直接讨要齐王之封,要的还只是“假齐王”。
他会因为知道李左车的计策能生擒他,就执弟子礼对待李左车,恭敬地向他询问攻燕讨齐的办法。
李左车也在此次献策中留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名言。
韩信是死脑筋,认定刘邦是他的君王,哪怕知道灭楚之后可能会被清算,也不忍背叛刘邦。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
他不是听不懂蒯彻之言,他是不忍。
这是春秋战国遗存的君子之风。
【秦念:蒯彻说韩信为“贤圣”,朕深以为然。韩信就是华夏不可多得且真实存在的贤圣。】
董仲舒再度面红耳赤。
不仅是他,许多朝代的大儒都知道秦念在讥讽什么。
儒家对着虚假的古圣贤歌功颂德,却对着真正的贤圣口诛笔伐。
甚至他们无法用“史书被篡改”来为儒家开脱。
因为后世秦皇看的史书与他们所看见的别无二致。
不同点在于秦念会质疑史书的真假,而不是盲目相信古人的记载。
“崇古带来的糟粕”。
秦皇所言非虚,儒家之学各种谬误的根源,就在于崇古。
刘邦是最清楚韩信是“贤圣”的人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仅要杀韩信,还要将各种污名加诸其身。
萧何不忠吗?不知进退吗?
当然不是。
萧何会将全部家私都捐赠军需。
然而萧何越是如同圣贤,刘邦就越是无法容忍。
所以将来骗韩信入宫的人必须是萧何,将来萧何以强占民田宅自污名节时他也会大喜。
汉室的王朝,怎么容得下比君王更贤明的臣子?
他刘邦又不是“垂拱而治”的周天子!
更别说韩信还是武将,是无人可撄其锋的“兵仙”!
倘若不是天幕降世,让刘邦提前得知还有刘恒这个类他的儿子。
又有后世秦皇相助,以“太子义父”消韩信王爵被夺之恨,更能借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太子太傅”之职让韩信“自愿”留在长安。
刘邦绝无可能留韩信性命。
【秦念:刘邦,你最大的过错,就是让兵仙蒙尘数千年——你汉室的国祚才多久?】
最悲哀的,是其实可能不止数千年。
秦念在群里有着皇帝的人设,在她虚构的剧本里可以为韩信正名。
但现实却是正史不需要逻辑。
哪怕逻辑不通那也是正史。
韩信就是谋逆被杀,就是居功自傲、恃才傲物、卖友求生……
兵仙不应蒙尘。
却蒙尘已久。
或许也将一直蒙尘下去。
好消息是后世不再重视“君臣之道”,抛去谋逆相关的部分,韩信依旧可以凭借他傲人的战绩在武将之中登顶——
他是兵仙,战无不胜的兵仙!
数千年……
所以,他终究还是得以正名?
韩信再度眼眶泛红。
阿母说得对,人应秉持忠义之心。
即便君王负他,即便史书诬他。
自有后世为他正名!
他不再后悔没有采用蒯彻的计策。
【刘邦:朕于天幕立誓:汉室君王不得改史,汉朝史官亦不得改史!】
真相已经被秦念披露出来,刘邦就只能转变方式。
不能再以贬低臣子来抬高君王,就只能以“不得改史”来表现痛改前非。
正如他所预想的那般。
黔首总是会轻易原谅悔过的君王。
他跌至中游的民心,以极快的速度攀升。
陈平怔住。
秦念是为韩信鸣不平,才会将韩信蒙受的冤屈尽数道来?
等等,后世秦皇虽因过度爱民,喜好直言功过,可心思也极为缜密,不应该只是这个目的。
陈平再看“群成员”,见到了刘盈刘恒。
“群”内不断有新的皇帝加入,即便秦念隐瞒此事,其他皇帝也有可能透露。
倘若秦念隐瞒不言,再由其他皇帝道出冤屈,韩信就会认为秦念也是在利用他,届时必然再生事端。
且如今秦念将韩信称为贤圣,又道出大汉是如何诬陷他。
此后汉帝便不能以谋反之名诛杀韩信。
而韩信……
此时恰有卫士回报,称淮阴侯此前已迎太子入府。
陈平不得不敬服秦念对人心的把控。
既然韩信已接纳太子为义子。
如今秦念道出一切,反倒是最好的时机。
【刘恒:唯!】
【刘秀:唯!】
刘彻撇嘴,他本来就没有改过史。
秦念才能凭借史书的内容那般讥讽于他。
都是祖宗们在骗他。
【刘彻:唯。】
【刘盈:唯!】
韩信抽出袖子,板着脸教育义子。
“你应秉持忠义之道。”
刘恒犹豫了一瞬,认真点头:“唯。”
虽然他是太子,应该不必……
现在还只是太子。
义父确实很“傻”。
刘恒却更加敬重他。
老流氓就是老流氓。
秦念不禁感慨。
如果真有民心榜,刘邦这句话说出来,原本都快跌停的民心这时候应该会暴涨。
【秦念:说回项梁。】
【秦念:确认陈胜死后, 项梁将诸将召集到薛县,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
正在给人牧羊的熊心:“……”
这可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不同于被秦国迁徙到关内的其他楚国贵族,熊心逃出了秦国的搜捕, 隐藏于民间。
如今却被天幕提及,秦王嬴政必然会加强对他的搜捕。
【赵匡胤:陈胜死于降秦的车夫庄贾,而庄贾降秦,是因为秦将章邯平定陈胜的张楚。】
赵匡胤有点慌。
汉武帝刘彻、汉高祖刘邦,先后被秦念讥讽得民心暴跌。
那陈桥兵变即位的自己……
他可没有信心以几句话扭转局势,让民心再涨回去。
赵匡胤决定积极助秦念讲述秦末之争,让始皇帝知道哪些人能用、哪些人应提前诛杀。
如此这般,或许天幕话题转向他时,秦念也能像对汉武帝那般口下留情。
章邯平张楚?
嬴政疑惑, 章邯分明是文臣。
现任少府已经年迈, 嬴政有意将章邯培养为下任少府。
章邯亦是愕然。
难道是同名?
【秦念:章邯, 是难得的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武将。】
秦念立即就感觉出其中有猫腻:赵匡胤骤然插话并不合理。
群里只要出现什么不合常理或不合人设的发言,背后必有深意。
秦念已深有体会。
所以赵匡胤为什么要提章邯?
章邯又没有黄袍加身,撑死算降楚后被封关中王,还只是三秦之一。
难道赵匡胤是在提醒她, 就像之前刘彻提醒她违规言论那样?
可讲述汉高祖的往事, 怎么也不可能违反史实相关的规则。
章邯……
秦念幡然醒悟。
赵匡胤是在提醒她不能跳过章邯!
章邯是秦将, 而她是秦始皇后人,她跳过章邯不提极为不合理!
【嬴政:武将?】
祖龙这就搭话了,就是不能跳章邯!
秦念对赵匡胤好感+1。
她虽然不喜欢宋朝,但宋朝皇帝干的那些缺德事,准确点说跟宋太祖关系不大。
第二任宋帝是宋太祖的弟弟, 而不是他的子嗣。
【秦念:之前入错行了, 他是天生的顶级将才, 不是文臣。】
出于谨慎,秦念没有提及章邯任少府一事。
从史实的关联度来说,章邯任少府显然与祖龙或胡亥更接近一点。
嬴政了然。
秦念说的彼章邯就是此章邯。
顶级将才。
章邯虽然有点懵,但更多的还是喜悦。
无法跻身于顶级文臣,顶级武将也极好。
留名后世!
【刘彻:章邯降楚之后,被项羽封为治咸阳以西,定都废丘的雍王,兵败于从故道袭陈仓的高祖。】
刚接受自己入错行的章邯目瞪口呆。
他输给了刘邦?
那个总是兵败被围,随后取走韩信军队的刘邦?
那他算什么顶级将才?
刘邦知道刘彻这是在替他说话。
他对此很感动,但希望刘彻不要说了。
一则秦念这人明显的吃软不吃硬,这么做只会被其视为挑衅。
刘邦已经见识了秦念说话能有多难听,实在不想再得罪他。
二则……
【秦念:还定三秦是韩信的计策,刘邦只是个执行者,说难听点算裨将。】
《史记》记载:“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秦念这话说得斩钉截铁,无需半点心虚。
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倒并非史实,最早出自元朝戏曲。
史书只记载了烧毁栈道与从故道还。
【秦念:这边建议你不要随便往日常被围、天赋点在逃窜上的刘邦脸上贴不该有的金。】
【刘彻:……】
岂有君王给将军当裨将之理?
刘彻很想反驳,但又觉得不太好反驳。
感觉反驳也会被天幕当成谎言。
于是只能沉默。
【刘邦:彻儿啊,你有为吾美言的心意吾知道了,但下次就不要美言了。】
【刘彻:……】
刘邦心里苦。
“日常被围”、“天赋点在逃窜上”。
不能让史官改史,天下黔首也都看得到天幕。
这两个评价……
刘邦仿佛体会到了韩信体会过的冤屈。
他是偶有败绩,但败绩的对象是项羽啊!
韩信能够攻克那么多城池,是因为他刘邦在直面神勇无二的项羽!
但话又说回来:
韩信跟项羽正面交锋的唯一一次是垓下之战。
【秦念:刘邦被项羽封在巴蜀汉中当汉王后,按张良的建议烧毁栈道,以示没有东出之心,故而章邯没有防备。】
知道秦念的解释是为嬴政解惑,张良却皱起了眉头。
秦念本可不提及他的名字,却偏偏多次提及。
这显然是不死心。
还是想劝嬴政用他。
张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毕竟他又做不了什么。
刘邦应在被押往咸阳的路上。
项氏一族都在关中栎阳,此时定然已为嬴政派兵所围。
秦念不提陈胜吴广的出身,必是认为他们对暴秦不会造成威胁。
张良冷着脸拿起刀。
削去竹简上为墨迹所糊的部分。
【秦念:刘邦,你说是拜没有统军经验的韩信为大将军,实则并没有给出军队的指挥权限。直到以还定三秦之策确定韩信的能力,又在彭城兵败于项羽被迫逃窜之后,才允许韩信去收编残军阻击楚军。】
【刘邦:……】
刘邦悲痛地闭上眼睛。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不能得罪秦念吧!
之前他没开罪秦念,秦念提兵仙蒙尘都没把这事说出来。
结果刘彻替他美言,强调章邯败于他之手,这等同于质疑秦念对武将能力的判断、并且算得上辱秦将无能。
秦念的反击立即就到了!
韩信抿着嘴。
这次不是不高兴,而是不想在义子面前笑。
为父者如将,严才能肃军容。
刘邦当时确实没有给他兵权,但采纳了他还定三秦的计策,也是那个时候对他“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他曾因此对刘邦感恩戴德。
如今看来,竟正如秦念所言,是在确认他的能力。
刘彻咳了一声,以掩饰心虚。
卫子夫目不斜视。
今日臣子休沐,陛下来椒房殿看望她和据儿。
在她看来,高祖和陛下被秦皇讥讽,都是罪有应得。
高祖编造神异,令陛下对巫蛊笃信不疑,导致巫蛊之祸。
陛下以言助高祖,却弄巧成拙,使得高祖为秦皇所嘲。
【嬴政:章邯降楚?】
早就确定韩信的能力,嬴政对刘邦怎么用韩信并不在意。
现在他更想知道章邯的将才体现在何处。
败给韩信,不能否认章邯的能力。
但降楚,也就意味着章邯不止败这一次。
秦念又去敲了甲方的窗。
理论上来说章邯灭陈胜这件事与胡亥的关联更高,但赵匡胤把这事说了出来,秦念就不确定了。
要说和刘邦关系紧密也说得过去,章邯不平张楚,项梁就不会渡江,刘邦就不会依附项梁。
又或者赵匡胤只说了章邯平张楚,不讲细节也不违反规则。
当然也有可能是赵匡胤已经违规。
不过先前刘彻不慎说出车令购马失败,没被甲方换掉。
她也两次违规,只是后续进行了补救。
可见违规一两次不算严重,她询问甲方应该不会伤害扮演赵匡胤的打工人。
秦念还是避开了赵匡胤提的“平张楚”,只问能不能说章邯领刑徒军作战。
【甲方:可以。】
【秦念:这不属于“话题人物时间重合时,不能提及与无关人物关系更紧密的史实”吗?】
【甲方:此处为同级紧密程度。】
秦念明白了。
甲方的意思是紧密程度分等级。
虽然章邯的事与胡亥更紧密,但以等级进行划分的话,与刘邦的紧密程度同级。
那她就不用担心了。
等她切回聊天群,才发现群里已经有人作答。
【李世民:巨鹿之战,项羽以破釜沉舟之势以少胜多,击败章邯。后章邯再度败给项羽,降楚,项羽许诺封他为雍王。】
李世民这个回答看起来没有问题。
但秦念怎么看,都觉得被他这么一说,章邯就像个一直输的憨憨。
嬴政盯着章邯看了片刻。
认为章邯还是更适合当少府。
章邯无地自容。
【秦念: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败给项羽不算耻辱,就是韩信在垓下之战对战项羽,初次交锋也是不利而退。】
韩信皱眉。
他以三十万对战项羽的十万,但分成了六部。
率前锋与项羽作战,初战确实不利而退。
但那是计策,引项羽向前,孔藂、陈贺才能从左右翼攻项羽。
他再度引兵攻项羽,如此项羽大败。
韩信怀疑是刘邦让史官作祟,没有写清楚当时的战况。
秦念故意省略后续的战斗,就是要讲清楚项羽的武力值。
虽然韩信不利而退大概率是引项羽冒进,但史书没写。
史书只有“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省略了关键点,那初战不利就既有可能是韩信之计,也有可能是项羽之勇武出乎韩信的预料。
章邯看似巨鹿之战后一直在输。
但讲道理,他面对的都是些什么人?
项羽、韩信!
史书记载的是章邯败给刘邦,但细看战况:
陈仓之战,兵败撤至好畤县。
再败,撤至雍国都城废丘。
以上两场战争,韩信很可能就在刘邦身边,即“解衣衣我”的那段时间。
八月刘邦兵围废丘,东进咸阳。
这时候不攻打废丘,应该不是刘邦不想,而是不能。
甚至可以推测连韩信都认为无法在此时攻城。
章邯守城守到第二年六月份,刘邦返回关中,派樊哙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尽。
被围了将近一年,没有援军,还被水淹。
这已经跟章邯的指挥能力没有关系了,纯粹的兵力与后勤碾压。
【刘秀:秦皇似乎对项羽颇为推崇?】
他只是在问秦念对项羽的态度。
并没有补充项羽“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秦念:不, 朕只是想说明章邯虽败,但并不意味着他菜。】
【刘邦:秀儿,你也别说了。】
【刘秀:……】
目前唯一一个被秦念讥讽为“菜”的人,正是高祖。
刘秀默默向高祖致歉。
他也没想到秦念如此敏锐,反击得如此迅速。
【秦念:数十万张楚军攻破函谷关,章邯领骊山刑徒东出,击溃张楚军,迫使陈胜溃逃。】
【秦念:这是他初次领军作战。】
“为何是章邯领兵?”
天幕提示违反规则二,嬴政只得再度打量章邯。
还是有点嫌弃。
他有很多武将, 皆少有败绩。
王翦、王贲、内史腾为主将时皆无败绩。
李信虽然败了一次, 但也没败到降敌的地步。
秦念更是向他举荐了兵仙韩信。
章邯早已心如死灰。
早在看到自己降楚的时候, 他就已经惊出一身冷汗。
陛下不加追究,后世秦皇又语出维护,他已是感激不尽。
【嬴政:章邯有何特殊之处?】
虽然嫌弃,但这明显又是秦念的举荐。
能被秦念视为顶级武将的人, 应有其过人之处。
故而嬴政还是决定给章邯一个机会。
【秦念:他能在短时间内将数十万刑徒军的战斗力提升至超过正规军。】
骊山刑徒。
秦念又在暗示什么?
嬴政想起秦念十日前反对刘彻修建陵寝一事。
西域之西, 东海之东, 匈奴之北,南有南越。
正值盛年的嬴政陷入抉择。
秦念等了一会,并没有等到祖龙的其他问题。
这位打工人扮演的祖龙,人设应该就是很高冷。
连省略号都不多。
于是秦念切回之前的话题。
【秦念:项梁立熊心为楚王时,张良建议项梁立韩国公子成为韩王, 张良辅佐韩成攻打韩国旧地, 没能占据任何一座城池。】
年轻的张良再次感受到秦念的恶意。
【刘邦:当时子房与韩成麾下只有千人, 得城复失实属正常。】
“陛下不必为臣辩说,秦念此人睚眦必报,不宜驳斥于他。”
张良不在意秦念对他的贬抑。
他本就不是武将,将兵非他所长。
刘邦岂能不知秦念的性格?
但他要是什么都不说,又如何让年轻的张良与“自己”结缘?
在年轻的张良认定自己不会为秦效力的时候,刘邦却认为他入秦只是迟与早的问题。
【秦念:张良手底下还有千人,你给韩信留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