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秦念:你废除丞相, 是担忧丞相专权乱政。但将司法部、执法部、军部独立出来不受相权影响,和负责考核、任免官吏的吏部与监察官吏的监察部一起直属皇帝,其余与政务相关的部门才由丞相统筹, 同样可以限制丞相专权。】
明清时期没有丞相,皇权达到封建王朝的顶端。
但皇权专制只对皇帝有利,对于社稷和天下百姓却不是好事。
明清的共同点是:贪腐横行,制度僵化,行政效率低下,决策失误频发。
所以秦念更认可恢复丞相制度,但予以一定的分权。
军部、司法、执法、监察,这四者本来就跟国政实施没有直接关联,剥离出来不会影响政务。
吏部对相权的影响倒是很大, 毕竟丞相如果不能任免官员, 很多政策就难以实施。
但不剥离吏部, 丞相就能培植私人势力,不仅威胁皇权还会对朝政不利。
好在对于吏部的改革,现代也有经验可供参考。
【朱元璋:丞相是否应有封驳诏书的权力?】
若是丞相不能调动这五个部门,则相权再大, 也不会危及皇权。
但朱元璋还是介意丞相能够驳回皇帝的诏令。
【秦念:皇帝有更换丞相的权力。丞相不听话, 你不会学刘彻勤换丞相?】
【朱元璋:谢秦皇赐教。】
朱元璋被说服了。
此前执意废除丞相, 是担忧权臣危及后世明帝。
但采用秦念的政法分离与军政分离,再将吏部剥离于相权之外,同样可以限制权臣专权。
何况即便废除丞相,那位中兴之臣也能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行丞相之权。
倒不如恢复相位,减少党争带来的危害。
【刘彻:朕未曾无故换相!】
刘彻恼怒。
公孙贺随卫青回朝之后, 刘彻就想任他为丞相, 等霍光长成, 再让霍光成为丞相。
结果公孙贺居然当真哭着跪辞!
明明他都没杀那三个原本该死的“丞相”。
最终刘彻还是将丞相印绶强行交给了公孙贺。
此时的公孙贺已是丞相。
他为了不当丞相,甚至求妻子卫君孺去找大将军,但大将军表示无能为力。
公孙贺只能愈发小心谨慎,希冀于霍光尽快长成。
【秦念:朕也没说你无故换相,你在恼羞成怒什么?】
【刘彻:……】
秦念说的是“勤换丞相”。
这一点刘彻没法否定。
卫青无奈。
不仅陛下喜好与后世秦皇起争执,后世秦皇也总喜欢以陛下举例。
至于为什么总能以陛下举例……
卫青止住这个不敬的念头。
【刘秀:丞相虽无任免官员之实权,可若是不能举荐、调任官员,是否也会使得政务不畅?】
刘秀已经确定台阁制弊端重重,需要改制。
秦念之制,显然在集各朝之长而避其短,最值得效仿。
其中不明之处,刘秀自是要问清楚。
此问实则还有另一层含义:
若丞相可以举荐、调任官员,虽不能管辖吏部,却同样有任免官员的实权。
【秦念:丞相没有调任官员的权力,但可以申请借调。】
【刘秀:何意?】
【秦念:就是因工作需要,可跨部门跨职级借调官员,但借调来的官员依旧隶属原部门。借调时限一般低于半年,特殊情况可延长至一年,时限一到就该调回原岗。如有需要,丞相可再次向皇帝申请借调。】
【刘秀:职级不变,借调来的下级官员或许难以管制上级官员。】
刘秀再度感慨秦念的用人竟能如此灵活。
丞相能借调官员,却不能直接调任官员。
借调一年,官员就需要调回原职。
此官员若当真有足够的能力,皇帝也能破格留用。
这就既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又能确保丞相有可用之人,不至于因无法任免官员而难以施政。
那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倘若丞相借调的官员官职太低,又如何能够施政?
【秦念:一般而言,丞相借调来的官员,是以丞相的名义实施政务,若有朝中官员因其位卑而不配合工作,那就可以视为对丞相、甚至是对皇帝的不敬。】
【秦念:特殊情况下,丞相可申请组建专项组,组内成员无论职位高低,都以专项组的名义共同施政。专项组级别由皇帝来确定,专项事务完成,则专项组解散,组内成员各归原岗。】
【刘秀:如此甚佳!】
刘秀赞叹。
如今正是用人之际。
尤其是各项制度的改革,必然会触及许多权贵的利益。
想要压制这些权贵,原本需要提拔许多官员,使其官职足以抗衡权贵。
但如此一来,待改革完成,又得面对高官数量众多的问题。
这专项组与借调制度,却可解这两难之症!
【朱棣:如此一来,负责考核任免的吏部是否权力过大?】
朱棣也加入讨论。
经过二十日的思考,朱棣对权力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废除丞相,分散相权,群臣就会以党争来获取完整的相权。
相权被分散之后并不会消弭,而是依旧存在。
秦念剥离相权的吏治部分,这部分相权实则转向吏部尚书。
【秦念:吏部对官吏的考核与任免,应严格遵照行政法实施。同级官吏评优的比例是多少,怎么算才是不合格,连续几年评优可晋升,连续几年不合格才能被降职或罢免等,都需要在立法时慎重考虑。】
【刘彻:不合格的官吏还需要连续几年才能被黜免?】
刘彻很是不解。
不合格就该被当场黜免,何必连续几年?
【秦念:被皇帝认定为不合格的官吏,可以当场降职或罢免,但吏部不能有这么高的权力。事实上,官吏的考核结果不一定与能力有关,尤其是地方官员。】
【刘彻:何意?】
【秦念:因为考核结果可以作假。如果一次不合格就可以降职或者罢免,谁可以决定考核结果,谁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刘彻:!】
刘彻不是惊于考核结果可作假,这种事甚至可以说是常见。
此前得知察举制的弊端后,刘彻就让张汤去彻查这些“贤良”的背景。
这些年各郡国举荐的人才一年不如一年。
刘彻本以为是人才有限所致,得秦念提醒,才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举荐人私心所致。
果然,张汤查出的结果,就是这几年的“贤才”多出身世家权贵。
刘彻已借此削除许多诸侯的爵位。
秦念此言令刘彻吃惊的,是“土皇帝”一词!
身为皇帝,她就算是想讥讽地方官员,也不该这么说话!
但秦念对皇位的轻视早已有之,刘彻清楚他若是和秦念争辩用词,她只会说出更多对皇权不利的言辞。
故而刘彻再怎么不喜此言,也只能视而不见。
【李世民:可如此一来,若是有官吏鱼肉百姓,岂不是也不能及时处置?】
李世民也熟练地略过“土皇帝”一词。
秦念的特殊,常驻皇帝们都心知肚明。
【秦念:不合格,指的是绩效考核不达标。官吏鱼肉百姓属于犯罪,查证属实后应该去服刑。吏部对犯罪的官吏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革除官职、永不录用。】
【李世民:理应如此!】
秦念这么说,李世民就明白了。
连续几年不合格才能降职免官,这是在防止吏部权限过大。
【秦念:对于各级官吏而言,如果认为考核结果不公,还可以主动向监察部门检举。只要检举材料属实,即便考核结果没有问题,也不能追责检举人。】
【赵匡胤:既是检举,考核结果没有问题,这便是诬告,为何不能追责?】
【秦念:官吏甲怀疑自己被评为不合格,是遭到恶意针对。但甲无法查证,只能提交检举材料,由监察部门来核查。只要他检举时注明为怀疑,没有造谣生事,那就不算诬告。监察部门调查时,也不得泄露检举人的信息。】
【赵匡胤:岂不是没人敢评定他人为不合格?】
【秦念:评优名额有限,没被评优的人也有可能检举。怕被检举而不敢按规定进行评级,那就是吏部官吏玩忽职守,严重者构成渎职罪。上级吏部需审查下级部门所有评定依据,而监察部门就算无人检举,也应不定时巡查。】
【赵匡胤:秦皇思虑缜密。】
赵匡胤不得不叹秦念对人性的把控。
官吏的检举,实则是对吏部评级的威慑。
故而只要不是刻意诬告,就不能被追责。
“不得泄露检举人的信息”,实则是鼓励官吏检举不公的评级。
【嬴政:上级吏部?】
嬴政时期并无吏部之说,官吏任免多是由丞相、御史大夫等协助提名、考核,由他裁决。
郡之守尉监、县之令丞尉皆是朝廷任免,而其他地方官吏则是由郡县上报,朝廷下诏。
但上报之权,实则就是任免官吏之权。
嬴政知道这负责考核、任免官吏的吏部有设置的必要。
只是观“上级”一词,秦念之意是指郡县也当设吏部?
刘秀及之后的各朝皇帝,这才注意到秦念说的不是吏部。
而是“上级吏部”。
此前刘秀下意识以为秦念所言,是指吏部应审查负责评级的下辖部门。
如今看始皇帝出言,刘秀才惊觉秦念若不是口误,此言应理解为:
吏部亦有地方吏部!
【秦念:国贫之时吏治可从简。但国富之后,吏部必须深入基层。一切行使公权力的官吏,哪怕是最底层的小吏,也应由国家财政来发工资,也当经过吏部进行考核任免。】
【嬴政:以科举制选官吏?通过殿试的考生,数量应远不及基层秦吏之数。】
深入基层——
秦念将郡丞置于郡守之上,负责官吏任免,应是指郡丞执掌郡吏部。
如此看来,县丞应掌县吏部。
嬴政理解此言后,反而更加不解。
因为吏部任命基层官吏,显然也应是通过科举制进行选拔。
然而能够通过科举五试的考生,数量显然不会太多。
【秦念:殿试是用于选拔职位较高的官员。而基层官吏,应由县吏部开县考,通过县试的考生方可报考;郡吏部开郡考,通过郡试者可报考。当然,这种地方考试,也应着重防作弊,必要时可调动军队异地监考。】
【嬴政:可。】
【秦念:为规范各级官吏的任免,应效仿军功爵制,设二十级,不同官职对应不同的品级。晋升品级除了评优以外,也可以通过只有官吏才能报考的遴考升迁,最高可越三至五级。】
参考现行制度,秦念对这些改制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虽然知道军功爵制的弊端,但大秦尚武,嬴政亦是如此。
依照秦念之策改制, 有军爵者利益皆受损。
唯有这按爵位转职一事,继承商君的“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皆设二十品,那就应是对应二十级。
【秦念:军爵转职,可转入的部门为执法部和城管部。理论上最高可转同级,但取决于这两部门在各地的职位空缺,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应级别的考试,如果考不过别人,那就只能往下一级继续考。若是都考不上,就不能转职。】
【嬴政:故而指导员需教导军士认字读书。】
嬴政颔首。
秦念考虑得很是周全。
从军者, 不一定能考入乡学。军中有指导员教导, 才有可能考入地方执法部门。
【秦念:正是!】
【秦念:于地方执法部门就职两年后, 才能参加其他部门的遴考。】
【嬴政:可。】
刘彻只能承认秦念的各项改制环环相扣。
他知道秦念这句话,实则是指执法部与城管部都属于执法部门,军爵转职其中不算从政,算从法。
从法两年, 即可视为已从军中退役两年, 就可以遴考从政。
【朱元璋:朝中应有哪些部门?】
朱元璋见缝插针地问道。
秦念时期明显不只六部, 军部倒是与兵部相似,但二者也并不全然相同。
更别说执法部、城管部、监察部等部门。
【秦念:军事有国防部,即军部;国安部,主职是反间谍,各朝与外族联系密切之后, 就必须注重防间谍渗透。】
【赵匡胤:谢秦皇提醒。】
赵匡胤一惊。
他此时立即就想到秦灭六国之时, 就常以细作渗透各国, 或施反间计,或收买或暗杀。
大宋不仅应防范北方及海外异族的间谍,还应往外派遣间谍才是!
【秦念:律法相关,有司法部、城管部、执法部。】
【秦念:政务部门,除吏部和监察部外,还有教育部、科技部、统计部、文化部、财政部、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工业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医疗卫生部、生态环境部、城乡建设部、银行部、银行审计部……】
秦念当然是借鉴现代行政机关体系来作答。
为防水土不服,她还贴心表示各朝应按实际情况增减部门。
同事们也很上道,对各部门的职权进行单独询问。
刘彻有桑弘羊在侧,对银行问得最为仔细。
各朝的丞相震惊失语。
他们原以为后世秦皇将军事、吏部、律法相关皆剥离出丞相职权,后世与丞相相关的政务必然锐减。
结果政务部门居然有数十个部门!
光是看部门名称,就足以让诸位丞相脊背发凉。
而随着诸帝询问出各部门的职能详情,想到后世秦皇曾言丞相需统筹各部并为政务担责,不少自认能力或精力不足的丞相竟是有了致仕之心。
【朱元璋:社会保障部又是何意?】
【秦念:你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社会福利制度为各朝中第一,朕当然要效仿。】
养济院的前身,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设置病坊收养京城乞儿,经费由官府拿本金放债获取的利息提供。
宋元两朝也都设置了救济机构,但数量有限。
到明太祖时期,不仅养济院设遍天下郡县,更是以律法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秦念说完养济院体系后,将社会保障部的另外两大职责也详细说明。
一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二是统筹推进社会保险制度。
当然,以上两者对于各朝都太过超前,但秦念提出来,各朝剧本就有改革的方向。
只是看这些职责明确的部门,李世民就不得不感慨秦念的“天下大同”绝非虚言。
也能从中窥见秦念一朝的经济有多繁荣。
此时李世民突然想起秦念的“考古”之说。
她当真需要贪图帝王墓葬中的那些陪葬品吗?
“盗墓多难听,朕这叫考古,叫保护性挖掘。”
李世民哑然失笑。
【嬴政:秦念,你曾言“纵是霍光赴秦,亦不能救”。但如今看来,于天幕昭告天下以安民心,让李斯依你所言改制,纵是幼主登基,彼时之秦或许也能得以延续。不能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见秦念已将诸多改制道尽,嬴政出言问道。
这些改制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没到李斯全然不可能完成的地步。
自己还什么都没做,只是于天幕认可秦念之制,民心就已从下游上升至前百之列。
可见彼时之秦虽民心尽失,但也能借助天幕获取民心。
嬴政并非怀疑秦念在欺骗他。
天幕禁止谎言。
故他只是询问缘由——彼时之秦必亡的缘由。
【秦念:原因有三,一在祖龙太善。】
【嬴政:?】
嬴政愣住。
他知道秦念对自己相当敬重,但敬重到说出这种话,还未被天幕视作谎言。
就属实超出了他的预料。
【刘彻:天幕是瞎了吗?】
刘彻此问,道出无数人的心声。
纵然此心声对神异的天幕很是不敬。
虽然今日秦念为始皇帝多次辩言,让各朝对始皇帝有了新的认知。
譬如挟书律功大于过、焚书坑儒并非暴政、秦之税赋并无儒家所言那般严重。
但始皇帝大兴徭役、秦法严苛、刑徒百万,已足以称之为暴君——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因“先行者”之故,不能言始皇帝为暴君,那他也与“善”之一字毫无关联!
【秦念:秦灭六国之时,既没有屠城,也没有将六国旧贵族旧臣诛杀殆尽,才给了六国余孽在民间相互串联、兴风作浪的机会。陈胜吴广起义不到半年,六国全部复国。】
至于秦念为什么认定六国余孽相互串联——
项梁犯事,被关在栎阳城,位于现在的陕西西安。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请泗水郡蕲县(位于安徽宿州)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的狱掾司马欣,因这件事,项梁的罪行被了结。
之后项梁回到会稽郡吴县(位于江苏苏州)积蓄反秦势力。
项伯杀人,是居住在下邳的张良隐匿他的行踪。
显然,六国余孽联系相当紧密。
刘季正带着沛县军卒及部分亲信驰往淮阴。
见天幕之言,暗自认同。
他曾去砀郡外黄多次与张耳交游,又曾任泗水亭长接待四方来客,自是清楚六国旧贵族旧臣的动向。
也正是因此,他在始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就笃定大秦必乱,早早以“赤帝子斩白蛇“之说为自己造势。
【嬴政:灭国之后,应屠城,或诛尽旧贵族旧臣?】
嬴政冷下脸。
他只是将各国王族和大族迁徙关内或蜀地,最多也就诛杀其王。
对暗中作乱行谋逆之举的六国余孽,虽是不胜其烦,但还真没有尽诛六国旧臣之意。
甚至在嬴政看来,六国既然已经并入大秦,顺秦者即为秦民。
结果陈胜吴广一反,半年不到六国全部复国?
这显然是指六国旧臣从未忠于秦!
【秦念:不,我只是说祖龙你这么做,是因为你善,而这群虫豸辜负了你的善。百姓无辜,屠城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大错特错。】
【嬴政:……】
如果不是确定秦念对自己恭敬有加,嬴政都要怀疑这是在讥讽他。
善被辜负,说明他就不该善!
但很快嬴政就在看到后半句时,想起项羽屠咸阳一事。
刘邦入关中,秋毫无犯。
此刻,始皇帝的民心骤升十余名次。
六国旧民在此刻想起后世秦皇曾言“屠城成风的秦末”。
那项羽屠咸阳之前,就是“喜屠城,所过之处无不残灭”。
两相比较,新秦人只觉庆幸。
陛下不是项羽那等屠杀百姓的残暴之徒!
【刘邦:虫豸之说……其实亦有非为一己私利,只因忠于旧国而欲复国者,秦皇亦是复国之人。】
刘邦知道秦念为何怒斥六国余孽为虫豸。
她此前就说过“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天下百姓的六国旧贵族为了复国,必会倾尽全力围杀刘季”。
但刘邦看到怔愣的子房,还是忍不住为其辩解。
他不认为彼时的张良看完天幕之后,会为私利围杀“刘季”。
【秦念:你是说张良?那你问问他,看到复国后的韩王投降匈奴劫掠华夏百姓,他心中有几分愧疚?】
始皇帝时期。
张良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
复国后的韩王,投降匈奴劫掠华夏百姓?
其实此前秦念就曾说与匈奴勾结劫掠华夏的陈豨“与韩王信部下暗中勾结”。
只是秦念仅提了这一句,张良就可以将“韩王信部下”视为非韩王信本人,或韩王信只是与陈豨相约叛汉,并未与匈奴勾结。
此刻张良无法再自欺欺人。
连续八个话题,张良也逐渐认同秦念所言华夏重于社稷。
尤其今日,秦念让刘季继承彼时之秦,更是让张良深受触动。
如今再看韩王勾结匈奴,张良岂能不为之惊心?
【刘邦:……】
留侯张良此时只能沉默以对。
其实他早就发觉始皇帝一统天下不是错,反而是唯一的止战之道。
故汉室初定,他就有隐退之意,也未入韩国辅佐韩王信。
得知韩王信投降匈奴时,张良只叹韩国就此而亡,不再有复国之念。
并无……半分愧疚。
此刻他仿佛再次直面“未曾谋天下民”的指责。
不同的是,七十日前他只觉秦念的激将法过于拙劣。
而如今,秦念分明未作此说,张良却不由得扪心自问:
可曾谋天下民?
可曾为韩民谋?
【秦念:春秋战国的五百多年纷争,因秦一统天下而止。秦因军功爵制未能停下战争机械,三征南越也的确造成诸多伤亡——但那也远远好过华夏内战不止,百姓永无宁日。】
【秦念:像陈胜这样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像刘邦那样有意承秦一统,朕都能理解。】
【秦念:可想要复国的六国余孽只在乎一家一姓之利,不在乎百姓的死活!他们不仅想要分裂华夏、重演战国之乱,甚至还会勾结匈奴残害华夏百姓——开历史倒车的废物们,说他们是虫豸都算侮辱虫豸。】
两朝的“六国余孽”都被辱骂得面无人色。
看着嬴政和刘季同时上升的民心,他们清楚这不仅意味着皇帝获得民心,更意味着六国旧民开始抗拒复国。
准确地说,是抗拒内战不止、永无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