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也就是尝试一下,他也没想到能够说出来。
天幕的规则实在令人看不懂。
【秦念:诛杀赵高,是嬴子婴对大秦最大的功绩。】
嬴子婴看到刘邦之言时被吓得不敢呼吸。
秦王子婴!
这岂不是说他行叛逆之举?
待见秦念之言,嬴子婴才缓过神来。
有后世秦皇此言,陛下应当不会杀他。
【刘邦:攻取峣关,亦是子房献策。增设军旗以疑秦军,复以郦食其劝降秦将。】
【秦念:然后再趁其不备袭取峣关,此计朕方才好像见过。】
刘邦又是大笑。
这后世秦皇说话有趣,大趣!
【刘邦:峣关已破,吾又于蓝田击溃秦军。抵达霸上后,嬴子婴捧着帝玺符节出城投降,朕入定关中。】
刘邦满意地看到自己的民心再度上涨。
已高于天幕初现之时。
【秦念:祖龙,这不是嬴子婴的过错,他即位太晚,已无力回天。】
【嬴政:……】
嬴政的沉默,是秦念此言,分明是支持子婴即位。
为何是秦王?
为何是子婴即位?
【刘邦:吾本欲留下他的性命,可惜一月后项羽入咸阳大肆屠戮,好在仍有始皇后人幸免于难。】
秦朝宗室虽先后被胡亥、项羽所屠戮,但公子高之后或有隐姓埋名藏身于民间者。
刘邦观秦念对胡亥的厌恶,猜测他应是公子高的后人。
嬴政勃然大怒。
于咸阳屠戮!
项氏一族!
秦念知道,在刘邦说出“项羽入咸阳大肆屠戮”“好在仍有始皇后人幸免于难”时,项羽在祖龙的剧本里几乎是必死。
正如刘彻能放过为匈奴练兵的李绪、盗神道外堧地的李蔡、构陷张汤的庄青翟,甚至没有询问葬送七万军的李广利是何人。
但面对威胁到自身或者汉朝宗室的马氏兄弟和江充,刘彻就会追问身份,直接喊话“捕其全族”。
像刘彻这样的帝王,家与国就是绝对的逆鳞。
“家”就是宗室,国为社稷。
代秦立汉的刘邦,在嬴政的剧本原本也是必死之局。
秦念也是在救下刘邦时,就想明白甲方为什么给她安排“始皇后人”这个身份。
如果没有“复秦”这个设定,嬴政剧本里的刘邦及沛县人才、张良等六国贵族、甚至连兵仙韩信都别想活。
大秦二世而亡,逆鳞被撕开的祖龙必然会血腥清洗所有反秦势力。
唯有存在“始皇后人复秦”这个设定,祖龙才有可能在“始皇后人”的请求下放过刘邦,并重用汉初的人才。
很显然,甲方并不希望祖龙的剧本里,汉初的那些人才死得毫无价值。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项羽是不是甲方想要救下的人?
【秦念:祖龙,倘若项氏一族为秦效力,或可留项羽性命。】
秦念无法判断出甲方是否想要留下项羽。
就像甲方也没有明确告诉她,这个群存在的意义是改写意难平。
她是在群聊对话中自行发现甲方的目的。
甚至就连甲方想要保下刘邦以及张良萧何韩信这些人,她也是在发现唯有“始皇后人”这个身份能保下刘邦后,才知道:
甲方不仅想要改写历史上的意难平,还想要避免新的意难平的出现。
假如项羽早夭,算不算“新的意难平”?
既然祖龙还活着,项羽就还未行屠城坑杀降卒之举。
有着项羽这样的猛将,北伐匈奴时必然能够减少秦卒的伤亡——虽然大秦的猛将很多,有韩信樊哙等人的加入后会更多,但勇将多多益善。
秦念没有继续思考保项羽的理由,因为她突然想到:
要不要保项羽,决定权不在她。
正如刘邦被保下,作出决定的也不是她,而在于祖龙。
她要做的是给祖龙铺设台阶。
要不要下这个台阶,是由嬴政的扮演者来决定。
她的工作,只是铺设台阶。
【嬴政:为何?】
【秦念:朕的大将军, 有助朕重定社稷之功。】
确定自己的工作只是铺设台阶之后,秦念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铺设这个台阶。
和刘邦只是触及“社稷”这个逆鳞不同,她只要说刘邦不可能再造反, 就算得上铺好了台阶。
但项羽屠戮咸阳,触及祖龙的家国两大逆鳞。
秦念要铺台阶,就必须兼顾两者。
甚至项羽和刘邦还有一点不同:
刘邦不是最出彩的武将,项羽却是,且项羽还是六国贵族,甚至算得上一身反骨,很难说他会忠于大秦。
如果只是说项羽能力出众,可以减少对匈奴作战的伤亡——
祖龙会在乎那点减少的伤亡吗?
显然不会。
需要同时兼顾“宗室”与“社稷”的台阶,秦念只能想到“项羽后人助始皇后人复秦”这个借口。
这是个扮演群, 大家都是熟知历史的打工人, 也都知道她扮演的是个假皇帝。
秦念不担心被拆穿——大家是同事, 又不是竞争者,也都知道她是在给嬴政的扮演者铺台阶。
谁会没事找事拆她的台?
【嬴政:……】
秦念的语焉不详应是天幕规则所限。
但嬴政看得懂他在说什么。
这个“大将军”,应是项羽之后。
项氏一族此时内部陷入激烈的争执。
有族人认为当假装愿意效力于秦,先避开灭族之祸, 再徐徐图之。
另一部分族人则指责对方只是贪生怕死。
【刘邦:项羽, 项氏, 名籍,字羽。】
刘邦只觉世事无常。
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朝也确实可以说是亡于楚。
不想后世竟也是项氏助秦念复秦。
项羽屠戮咸阳,即便时隔数千年,始皇后人也不该为项羽求情。
可若是项羽的后人助他复秦, 这不情之请倒是情有可原。
想到始皇帝时期项羽可能还无字, 刘邦将其字告知于始皇帝。
项梁骤然看向项籍。
不只是他, 其他所有族人的目光也都落在项籍身上。
争吵中的项氏一族也暂时陷入寂静。
十二岁的项籍茫然地望向天幕。
【秦念:项羽最终败于韩信之手,于乌江自刎。他如今尚未行屠戮坑杀之事,若能为秦所用,或可留其性命。】
刘邦明悟。
想必秦念此前为韩信那般不平,也当有此缘故。
【嬴政:坑杀?】
【朱元璋:正如白起坑杀四十余万赵降卒,项羽亦坑杀二十余万秦降卒。】
【朱元璋:章邯降楚带过去的降卒。】
【嬴政:……】
“臣死罪!”
章邯跪倒,头重重磕在地上请罪。
嬴政沉默许久,才道:
“朕赦你无罪。”
章邯有练兵之能,且不会再有降楚之事。
大秦之外不仅有匈奴之患,章邯这样的良将则有大用。
至于项羽……
【秦念:刘邦,继续说你的约法三章。】
秦念迅速转移话题,没有强求祖龙立即给出答复。
因为台阶还没有铺完。
只是“项羽助大秦复秦”还不够,群里显然还有一个设定:
平行世界不会互相影响。
在祖龙看来,不会二世而亡的大秦,很有可能不需要助大秦复国的项羽后人。
秦念会在和刘邦的对话中补完剩下的台阶。
【刘邦:吾入咸阳秋毫无犯、与民约法三章皆为子房之策。约“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得关中民心。】
年轻的张良并不想看到自己的字。
刘邦提到的次数越多,暴君嬴政就越有可能被说动。
他就算不能谋其国,也不能是为秦谋。
【秦念:结果你瞒着张良派人去守函谷关,激怒了项羽。是张良阻止你在秦宫享乐,于是你故意冷落他?】
秦念说刘邦是瞒着张良这么做,是因为史书记载:
项伯告知张良项羽将要攻打刘邦,想劝张良尽快逃离。
张良去找刘邦,问“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
这是在质问刘邦既然打不过项羽,怎么敢派人守着函谷关不让项羽入关。
这时刘邦回答“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显然,守函谷关这件事,张良此前并不知情。
【刘邦:……吾没有想到据守函谷关之利,居然拦不住项羽。】
看到天幕提起函谷关,英布就想到当时他在项羽麾下,受项羽派遣从隐蔽的小道破刘邦的军队,从而进入咸阳。
年轻的张良深呼吸,随后再度持刀削竹简上的污痕。
明知秦念正在挑拨离间,他还是会对素未谋面的刘邦多一分失望。
刘邦本就不可能再反,秦念何必如此?
【刘恒:项羽入关之后,范增劝项羽趁机攻汉。张良曾救过项伯,项伯连夜驱马到阿父军营中告知张良,想劝他速速离开,因此阿父有了转圜的余地。】
刘彻和刘秀试图讥讽秦念,反倒将其激怒,以至于牵连阿父。
故刘恒为阿父解围时,就只言解围之事。
现在被族人盯着的就变成了项伯。
“我现在还不认识张良啊!”
如今他们还在关中。
项梁因犯罪在栎阳县被逮捕、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平息案件后,项氏一族才暗中离开关中。
在这之后,项伯犯下杀人罪,被在下邳当任侠的张良藏匿,救了一命。
【刘邦:吾兄事项伯,定下儿女婚姻,得项伯于鸿门宴相救。也正是因此,项羽败亡之后,吾没有追究项氏旁系。】
项籍怒视项伯。
“你的后人亦得以保存,”项伯干巴巴地解释:“秦念的大将军就是你的后人。”
“你不帮刘邦,我怎么会败亡?”
项籍年纪虽小,但他又不傻!
“好了,不要争执,先商议如何应对此番项氏之危。”
项梁无奈道。
【秦念:你能从鸿门宴里活下来是华夏之幸。项羽被称作西楚霸王,但他也只能是西楚霸王。若社稷落于他手,以其无容人之心、及对百姓残虐无度,那才是天大的危患。】
突然被后世秦皇如此指责,项籍很不高兴。
项梁却是惊出冷汗。
西楚霸王?
此王……可是彼王之意?
想到“章邯降楚之后,被项羽封为治咸阳以西,定都废丘的雍王”,项梁更是惊恐。
【刘邦:朕犹喜此言!】
刘邦自是知道,秦念此言,应是欲断项羽反秦之路。
无容人之心,则谋臣武将不会去投靠项羽。
对百姓残虐,则民心尽失。
正如此刻刘邦再度上升的民心——
有项羽作对比,社稷归汉便是华夏之幸!
【秦念:只是朕现在都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相信你入关后秋毫无犯、登记户口、查封仓库是为了等他,派将守关是防盗贼这种鬼话?】
【刘邦:因为传达这些话的人是项伯。项羽太信任项氏一族的族人,却不愿意相信谋士范增,这就是他的缺点了。】
项籍再次怒视项伯。
项伯:“……”
【秦念:更绝的是你问他谁告密导致他怀疑你,他居然反手就把曹无伤卖了,帮你肃清叛徒。】
刻意提及曹无伤的事,当然是秦念在为“项羽不可能反”铺砖加瓦。
按照项羽在历史上的人设,那叫一个恨秦入骨。
最重要的是项羽又不在群里,秦念不可能说服他不要反秦。
要想让项羽降秦,那就只剩下一个选择:
断项羽反秦的一切后路。
无容人之心、对百姓残虐无度、轻信刘邦之言。
甚至连叛徒都会被项羽出卖。
【刘邦:哈哈哈,吾也没想到项羽竟会如此坦诚!】
【秦念:还是读书读太少了。】
少年项籍面红耳赤。
伯父项梁教导他读书,他没学成就不学了,现在是在学剑。
【秦念:由于楚怀王熊心想要按约定封你为关中王,项羽尊熊心为义帝并架空他,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范增劝他将你封在巴蜀,结果又是项伯,收了张良的财物后就劝项羽将汉中也封给你。】
秦念看楚汉之争的历史时,都不得不感慨刘邦能赢,运气是真的逆天。
但凡张良没救过项伯,但凡项伯不那么吃里扒外,但凡项羽政治智商再高一点——
刘邦怎么可能那么顺利地成为最后的赢家?
范增摇摇头。
他原本亦有反秦之志,可当看到项羽如此轻信族人,项梁又死于骄兵,他还是决定继续隐居。
只看项羽听信项伯的谗言,范增就知道这就不是他应该去效忠的人。
项氏一族看着“项羽尊熊心为义帝并架空他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皆瞠目结舌。
不是惊于项籍竟然有如此权势。
而是惊于项羽“架空”楚王,有如此谋逆之举,项氏一族如何在六国遗民中立足?
【刘邦:这些财物是吾赐给子房的金百镒、珠二斗。可惜子房助吾获取汉中、又劝吾烧毁栈道之后,就回到韩国事韩王,吾与子房再遇,已是吾还定三秦之后。】
韩信兵仙之称,在秦念讲述他的功绩时已为各朝各代之人认可。
张良谋圣之说,则在刘邦的不断提及间,也逐渐变得清晰。
当然,秦念之前那句“名不副实”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大多数黔首都不能像刘邦那般看出那句话里的“不能谋其国”是文字游戏。
囚车里的刘季看得出来。
只能摇着头暗叹,可惜了。
天幕一出,他不会再得谋圣辅佐。
【秦念:张良那是身在韩王侧而心在汉。】
【秦念:你平定三秦后,张良写信给项羽说你只是占据关中不打算东出,以齐赵反楚为由骗项羽北进攻齐。项羽大概是越想越不对劲,就将韩成杀了,封郑昌为韩王来阻挡汉军,张良逃亡归汉。】
【秦念:韩王成的死,算无遗策的张良算不到吗?】
史书刻意没写韩王成之死与张良之举的关联,但看前后顺序,不难看出其中的蹊跷。
秦念还是嘴下留情了。
否则这时候她就该嘲讽韩成的死是张良故意为之。
她其实很喜欢张良,故意贬低只是想让祖龙剧本里的张良入秦。
反正只是扮演类聊天群,又不是舞到正主眼前。
“秦皇这是要引出项羽杀义帝,并非是要指责子房啊。”
刘邦笑道,他早就看出了秦念的目的。
张良当然也看出了秦念的目的。
虽不喜秦念这三段话还暗藏着迫使他入秦的祸心,但张良不得不感叹秦念极似嬴政。
秦始皇“没有辜负任何一个功臣”。
这秦念如此煞费苦心,显然也是极为重视助他复秦的大将军。
【刘邦:并非如此。当时项羽杀义帝,又将韩王成囚在彭城。子房就算不写那封信,项羽也不会放过韩成。韩成虽死,吾承诺以韩宗室信为韩王,再度复韩。】
这么说倒也解释得通。
但韩王信建都晋阳以后,也没见张良再去辅佐韩王信。
不过秦念又不是杠精。
就韩王信那个投降匈奴的废物,也不配得张良的辅佐。
秦念也知道刘邦既是以这段话为张良开脱,也是在帮她铺设保项羽的台阶。
虽然她并不需要刘邦的帮忙。
她已经想好这个小话题结束,就以”项羽杀熊心“引出楚汉之争。
但帮了就是帮了,秦念当然领情。
熊心看着自己的死,不知该作何表情。
先前他见项梁拥立他为楚王,还以为项氏一族忠心耿耿。
结果项羽先架空他,又将他杀死。
项燕知道他会有这么一个后人吗?!
此时的韩成同样心有戚戚焉。
甚至熊心好歹还有约定关中这样被秦念称赞的举动,而他就一直被秦念讥讽。
被囚于彭城再被杀死,真就是一事无成。
项梁本就动摇的反秦复楚之心彻底死了。
“项羽杀义帝”。
这个义帝是楚怀王熊心。
至此以后,项氏一族再也没有资格声称复楚。
【秦念:之后就是你借熊心之死号召各诸侯王攻楚,正式开启楚汉之争。】
【刘邦:知义帝之死,吾袒而大哭,亲为发丧,临三日。】
刘邦可不想认“借熊心之死”这种说法。
但他也不敢直接否认。
于是直接说出当时自己的作为,假装他就是真心为义帝之死悲痛不平。
好消息是秦念并没有继续追问这件事。
坏消息是——
【秦念:随后你趁着项羽攻齐,带着五十六万联军攻入楚都彭城,然后就志得意满日日笙歌?】
【刘邦:……】
【秦念:张良这时候都在你身边吧,他没能劝住你,是不是也觉得五十六万联军,优势在你?】
【刘邦:咳。】
张良默然。
正如秦念所言,由于军力差距过大,陛下认为胜券在握。
他虽进行了劝说,但到底不像初入关时那般汉弱于楚,陛下并不在意他的劝说。
他也没再劝。
【秦念:项羽以三万精兵击溃五十六万联军,近二十倍的兵力差,你居然可以输得一败涂地。】
“羽之神勇, 千古无二”之说竟是因此得来?
虽然嬴政还是极恶项羽屠城坑卒,但真看到项羽的战绩,他不得不为之而惊。
难怪秦念欲要保下项羽的性命。
秦念这时在想史书关于彭城之战的记录。
现在的人说起项羽, 想到的首先都是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以少胜多,反倒鲜少提及彭城之战。
但巨鹿之战的兵力对比远没有彭城之战这么悬殊。
当时项羽约有五万军,而章邯的兵力有《前汉纪》的四十万之说,不过当时章邯和王离分兵作战,项羽应不是直面四十万人。
就算是以四十万计,此时的兵力对比也就一比八。
彭城之战则是一比十九。哪怕是松散的联盟,刘邦也不该输得这么惨烈——
“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 睢水为之不流”。
三万人杀十余万, 另有四十万溃散。
这就是项羽,兵形势家的巅峰代表人物。
虽然权谋一塌糊涂,但武力实在可怕。
“籍,以后……吾等可能要为秦效力。”
项籍瞪大眼睛, 十分不能理解:“秦军杀了大父!亡我楚国!”
叔父一直在教导他务必要为大父报仇, 要复国并恢复家族的荣耀。
为何现在却是要为秦效力?
而此前反对效力于秦的年长族人对项梁之言, 虽有不忿却也皆知此为无可奈何。
“你杀了义帝熊心,楚国遗民、六国遗族不会再信任项氏一族;秦念说你无容人之心及残虐无度,谋臣武将及黔首都不会再追随你。”
项籍:“……”
“阿父死于战场……这是战败的结果,没有对错。”
项梁教导太过年幼、故而还不知事的侄子。
其实待项籍长成,他就不会为此感到困惑。
正如原本的历史上, 他死于章邯之手。项籍却还是招降了章邯, 并将其封为雍王。
“籍, 秦军将至,不服则死。现在身死,则死如蝼蚁。”
【刘邦:此战溃败,好在还有子房为吾出谋划策。派隋何策反当时的九江王英布,联络彭越袭扰楚军后方,又以韩信聚兵阻击楚军。】
刘邦果断将彭城之战的话题接续到京索之战。
免得秦念提及他的父、妻为项羽所擒,以及他数次欲弃子嗣逃命之事。
当初正是韩信在京县、索亭摧垮楚军,让楚军不得继续西进。
也幸好项羽需留在彭城善后,不能亲自率兵追击,否则以当时韩信的兵力,也不一定拦得住楚军。
英布冷哼一声。
他当时若不攻打楚国,哪有刘邦的今日?
此后项羽派项声、龙且攻打他的九江国,几个月后他兵败撤至汉国,妻、子皆为项伯所杀。
如今刘邦却是要卸磨杀驴,贬他为侯!
英布、彭越、韩信,同时调动这三个武将攻楚,这就是张良著名的“下邑之谋”。
可以说这个谋略将刘邦从彭城之战的惨败中救了出来。
秦念暗叹谋圣就是谋圣。
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
【秦念:京索之战后韩信去攻打因彭城之战叛汉的魏王豹,而你在荥阳与项羽对峙。】
【刘邦:能与项羽对峙,吾亦勇矣!】
秦念默了几秒。
如此不要脸,很好,很刘邦。
说好听点叫对峙,说难听点叫被堵在荥阳。
居然还骄傲?
【秦念:对峙一年多就扛不住了,调走了韩信的精兵也没扛住。想要找项羽议和,被范增阻止。】
【刘邦:但吾有曲逆侯陈平!施离间计让项羽气死范增,还让项羽不再信任钟离眜等将领!】
范增:“……”
这项羽就是朽木!朽木也!
项籍只能盯着天幕,假装看不见族人的目光。
可恶的陈平!
还有刘邦!
都是些小人!
嬴政陷入沉思。
他在犹豫要不要用项羽。
神勇无双,又愚蠢至此,天下不会再有人追随项羽反秦,这是再好用不过的孤臣。
若项羽没有屠戮咸阳坑杀秦卒之举,嬴政定不会如此犹豫。
【秦念:但你还是绝粮了,只能依陈平之计让纪信假扮成你去东门诈降,让两千名女子披甲出东门,给你创造从西门冲出重围的机会。】
【刘邦:纪信忠勇,陈平屡献奇计。】
【秦念:至此楚汉之争还不到两年,你狼狈逃窜已经是第二次了。】
【刘邦:咳咳。】
【刘邦:败给项羽不算耻辱!】
秦念:“……”
这是她之前给章邯解释战败的词。
【秦念:逃出荥阳就开始守成皋,也只守住一年,第三次逃窜是逃到韩信军营第二次抢走军队。】
【刘邦:败给项羽不算耻辱。】
刘邦现在觉得这句话真好用。
面对曾以三万击溃五十六万的项羽,能守住一年已经很不容易了!
【刘邦:项羽去攻打彭越的时候,吾就夺回了成皋。】
【秦念:等项羽平定东海回来,就又把你围在了成皋附近的广武。】
秦念已经很给刘邦留脸面了。
刘邦夺回成皋用的可就是从韩信那里抢走的军队。
【刘邦:广武之战朕没输,迫使项羽鸿沟和议。】
【秦念:不错,广武之战你被项羽用埋伏的弓弩射中胸部,却说伤到的是脚趾。身受重伤卧床不起时,还能听从张良的建议强行巡行,慰劳将士以安定军心,致使伤势加重。这一点,朕佩服你。】
【刘邦:子房之策,吾岂敢不听从啊!】
张良向上首的陛下作揖。
正是有着这样的信任,他才能够尽其所学。
刘邦笑着敬子房一杯酒。
年轻的张良完全看不懂秦念在干什么。
如果只是想挑拨离间,又何必将此事说出来?
但他清楚,秦念的最终目的必然是想要他事秦。
张良知道复韩已不可为。
这并不代表他就愿意入秦。
暴君嬴政,不值得他的辅佐。
【秦念:不过广武之战的胜负手不在广武。韩信攻下齐国之后,项羽派龙且迎击韩信,为韩信所杀;彭越又攻下梁地,迫使项羽回援,你趁机收复又被项羽攻下的成皋。】
秦念理顺时间线。
龙且死后,韩信自请封假齐王。
张良亲自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军队回援刘邦。
此后项羽派人去游说韩信自立,被韩信拒绝。
项羽去攻打彭越,连胜间却听说成皋丢了,汉军正围攻钟离昧,他只能折返回去给钟离昧解围。
来回奔波、腹背受敌、粮草不继,项羽不得不接受鸿沟和议,送回吕雉和刘太公。
【秦念:此后你又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鸿沟和议,但追击项羽的时候彭越韩信不至,又败给项羽。】
【刘邦:唉,朕声誉不够啊,加韩信封地、封彭越为王之后,才有了最后的垓下之战。】
刘邦承认得坦荡,秦念倒是越来越欣赏这个打工人。
扮演得太像了。
很多反应都出乎她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入关、楚汉之争,是汉高祖人生中最壮丽的篇章。
四个小时快到了。
秦念敲下那首汉高祖所作的帝王之歌:
【秦念: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好诗!】
刘邦惊叹,此诗竟无比契合他的心境!
【秦念:这首《大风歌》是你一年后写的。】
【秦念:质朴且恢弘,和刘小猪写的一堆无人在意的诗不同,这首诗歌传唱数千年。】
【刘彻:……】
【刘邦:哈哈哈哈!采!】
刘邦唱诵这首诗歌数次,找到最适合的声调: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唱完,刘邦望向故乡的方向。
此歌应在故乡唱起。
【刘彻:略输文采的还有“秦皇”。】
【嬴政:朕不作诗。】
【刘彻:……】
秦念笑得不行。
她还以为祖龙的人设就是高冷,没想到居然也会冷不丁冒个头。
果然,没人能拒绝迫害刘彻。
连祖龙都做不到。
此后便是刘盈讲述汉高祖最后两年的各种天灾,秦念也在话题结束前将能臣长评发到群里。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甲方:明日话题: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