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留名后世的“毒妇”显,或许谋害的是大汉皇室。
刘病已时期的皇室。
“赐死。”
刘彻语气平静。
毒妇,极有可能谋害的是刘询时期的皇室。
他是放过了“将”会给匈奴练兵的李绪,但他绝无可能放过谋害大汉皇室之人。
不将其族诛,已经是刘彻最大的让步。
刘秀不言“当诛”,是在乎民心。
武帝先前放过李绪,他身为汉室皇帝,就不能于天幕之上公然将显定死罪。他道出显的身份,就是想让显所在时期的汉皇处置她。
倒是没想到后世朱元璋竟会道出他之所想。
秦念之言,则分明是想要放过显。
倒也不奇怪。
这位秦皇崇法,且认定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
【秦念:那你说说涉何出使朝鲜一事。】
【刘询:……】

刘询从知道霍光妻显有问题、到“多谢”之间只过去了很短的时间。
这么快的速度, 以这个群的扮演敬业度,不难猜出刘询正处于什么时间段——
许平君临产之日、被女医淳于衍下毒之时。
淳于衍被抓个正着,刘询才能从“天幕”的寥寥几句中迅速发现真相, 并向她道谢。
【刘弗陵:朝鲜一事,阿父亦是被涉何所蒙蔽,不是阿父刻意为之。】
刘彻眉头紧锁。
出使大宛的车令,交易不成就行挑衅之事,致使大汉不得不两度攻打大宛。
涉何又做了什么?
大汉也被迫攻打朝鲜?
可朝鲜又没有汗血宝马这样的国宝。
惠帝与高后执政时期,卫满朝鲜成为大汉外臣。
此后朝鲜不断侵吞周边小邑,疆域越来越大,已成隐患。
等到卫满之孙卫右渠继位,不仅不再入朝觐见, 甚至阻止真番旁边的小国入汉。
若不是匈奴才是心腹大患, 刘彻早就派大军攻打朝鲜。
【秦念:刘彻派涉何去劝谕不听话的朝鲜王卫右渠, 卫右渠不肯奉诏。涉何抵达浿水时,命车夫把护送他回国的朝鲜裨王长给刺杀了。】
【秦念:你爹派出去的汉使,怎么行事作风都这么别致啊?】
【刘弗陵:……】
刘彻寻思了一会,竟是气笑了。
一个车令无诏挑衅大宛。
一个涉何无诏刺杀朝鲜裨王长。
他派出去的汉使怎么就能跟他提拔的丞相那般, 都是些不可多得的“人才”?
【秦念:你说的“蒙蔽”, 是指涉何说自己“杀朝鲜将”, 你爹就信了,什么都不问就升他为辽东郡东部都尉?】
【秦念:这究竟是你爹被涉何蒙蔽,还是你爹跟涉何早有默契?】
史书记载,是刘彻听涉何说“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 即不诘”。
也就是说:刘彻因为涉何(杀朝鲜将)听起来很英勇, 就没有追究(他擅自动手的罪责), 还给涉何升了职。
这哪里是涉何蒙蔽汉武帝。
这分明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秦念才不相信汉武帝是被蒙蔽,理论上来说就算涉何杀的真是朝鲜将,汉武帝也应该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要杀朝鲜的将军”吧?
既不追问,也不追责,还给人升职,这不就是乐见其成?
【刘弗陵:……】
这次的沉默,是因为霍光也不确定先帝与涉何之间是否有“默契”。
所谓默契,就是不明说而暗中契合。
既然没有明说,霍光当然也就无法给出准确的答复。
“大将军,你认为以阿父的为人,会是与涉何早有默契吗?”
先帝逝世时,刘弗陵尚且年幼,他不确定阿父是怎样的人。
“望陛下恕臣不能作答。”
刘弗陵:“……”
他已经知道霍光的答案了。
刘弗陵的沉默,让刘彻知道涉何所为有可能出自他的授意。
于是刘彻也默然了。
一则他确实认为朝鲜已经成为祸患,早已有亡朝鲜之意。
二则涉何做的这件事,如果不是被秦念用来讥讽他,他还真不觉得是错。
朝鲜不肯奉诏,就已是逆贼。
刺杀逆贼怎能算是过错?
刘邦却是大笑不止。
显之事令他不喜,但说到刘彻的汉使——
刘邦倒是希望他派出去的汉使也是这般作风。
唯有强国的使臣,才能如此行事!
大宛之事,以大汉击破大宛、威震西域告终。
这朝鲜又会是什么结果?
【秦念:朝鲜怨恨涉何,就发兵袭杀了他。】
【秦念:刘彻,你猜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刘彻:刺杀汉臣,伐之。】
大宛国远且不知其兵力。
但朝鲜,小国也,毗邻大汉。
竟敢袭杀汉臣,不亡朝鲜何以立国威?
刘彻直接给出了答复。
就算是涉何先刺杀朝鲜裨王长又如何?
那也是朝鲜对大汉不敬在先!
【秦念:还挺有自知之明。】
【刘彻:……】
自知之明看似褒义,但出于秦念之口,刘彻当然知道这不是好词。
【秦念:元封二年秋,也就是十年后,你派楼船将军杨仆渡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郡,两路讨伐朝鲜,两将军也各打各的。】
【秦念:荀彘被堵在浿水过不去,杨仆不等荀彘到位,擅自领着七千人攻打王险城,溃败,十多天后才重新收拢溃卒。】
【刘彻:……】
刘彘没直接骂这两将军是废物,是因为荀彘是他的侍中,正随卫青在塞外征战,是他较为宠幸的将领。
两军虽“各打各的”,但两个方向夹击朝鲜,本就难以协同。
目前只能看出杨仆冒进,以至于溃败。
荀彘虽未能击溃朝鲜守军,但秦念也没提他战事不利。
【秦念:不过没关系,朝鲜是小国,虽然这两将军这仗打得丢人现眼,但大军压境足以吓跪卫右渠。】
【秦念:你派去的使者一到,卫右渠当即表示投降,让太子带着五千匹马与军粮来汉朝谢罪。】
【刘彻:……】
刘彻现在知道秦念为什么讥讽杨仆荀彘二人了。
杨仆溃败、荀彘进攻无果,卫右渠都愿意献马投降。
可见这两将军不需要进攻,只需陈兵边境,就足以恐吓朝鲜。
但他们不仅冒进,还一个溃败一个被堵在浿水!
果然是丢人现眼!
刘弗陵有点不忍看天幕。
他知道这后面还有更“丢人现眼”的事迹。
【秦念:但你派的汉使卫山是个奇才。人家太子带着一万手持兵器的民众要渡过浿水时,他和荀彘怀疑朝鲜人叛变,要求他们不要携带武器。】
【秦念:朝鲜太子则怀疑这俩是要骗他过去杀他,带着民众回去,不投降了。】
【刘彻:呵。】
没错,刘彻气笑了。
一万带兵器的朝鲜人要渡过浿水,卫山和荀彘居然不让他们过来?
哪怕是把人骗过来半渡而击,刘彻都当荀彘有点脑子。
浿水之战,朝鲜为守势,荀彘被堵在此处是因为渡河之战易守难攻。
一万朝鲜人渡河过来,就算是叛变,荀彘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难道还无法围而歼之吗?
【秦念:于是卫山回到长安就被你杀了。】
【刘彻:当诛。】
相比车令和涉何,卫山这个汉使蠢得出奇。
刘彻只觉自此以后,再无人愿意认领“奇才”一词。
欲要投降归顺的朝鲜,经过卫山的出使,竟是变成了负隅顽抗!
此等“奇才”,古所罕见。
【秦念:接下来荀彘总算攻破朝鲜的军队,渡过浿水直抵王险城西北,杨仆则于城南与荀彘会师共同攻城,几个月都没打下来。】
【秦念:因为他俩还在各打各的。】
【刘彻:他们不是已经会师了吗?】
【秦念:如会。会师了,但没完全会。】
刘彻只觉额角抽疼。
秦念的用词习惯虽与现今不同,但不难看出他说的是这两将军虽然会师,但并没有协同作战。
这都什么将领?
相比他们,李广利竟然都显得没那么无能了。
【秦念:杨仆先前溃败,士气不振,他就一心想招降朝鲜,和朝鲜的大臣暗中联系,只是还没有商谈出结果。荀彘之前打了胜仗,就竭力攻城,屡次联系杨仆一起进攻,但杨仆不愿意。】
【秦念:久攻不下,荀彘也想招降朝鲜,但朝鲜只想归附杨仆,于是他怀疑杨仆要谋反。】
【刘彻:……】
刘彻面无表情地看着天幕上两位将军的表现。
难怪小小的朝鲜能够负隅顽抗这么久,原来是他的两个将军竟是如此“会师”。
此时远在塞外的荀彘满脸通红。
他也不理解未来的自己怎能如此不智,实在有愧于大将军的教导。
【秦念:得知两将军意见相左,你就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去调和,允许他便宜行事。】
公孙遂只觉心惊胆战。
生怕未来的自己也辜负圣恩。
【秦念:荀彘先告状,说杨仆数次拒绝与他一同攻城,恐怕是要谋反。于是公孙遂召杨仆过来,把人绑了,将两军都交给荀彘统领。】
公孙遂绝望了。
他竟然听信荀彘一面之词,绑了正在与朝鲜大臣商议招降的杨仆?
【秦念:荀彘尽力攻打朝鲜,朝鲜的大臣杀死了朝鲜王右渠和继续抵抗的大臣成巳,向汉朝投降,此时已是元封三年夏。】
【秦念:在这对卧龙凤雏的努力下,虽然攻打了将近一年才攻下朝鲜,但朝鲜也从可能会继续依附的外臣,变成了汉朝可以直接管理的四个郡,这何尝不算是一种因祸得福呢?】
【刘彻:……】
开疆拓土,本该是值得喜悦的事情。
但在看完两位“奇才”的表现后,他竟然只觉松了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
【朱棣:此战之后,荀彘因争功弃市,杨仆冒进当诛,赎为庶人。】
秦念删掉刚刚打好的字。
朱棣抢了她的台词。
从结果来看,不难看出汉武帝对战果的极度不满。
秦念猜测是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战争里,大汉的损失也不少,甚至远高于四郡之地带来的收获。
《史记》记载“左将军素侍中,幸”,可见荀彘是汉武帝的亲信。
另外荀彘是和公孙遂一起被诛,应该是汉武帝认为杨仆本可以与朝鲜大臣暗中达成协议轻取朝鲜。
秦念觉得公孙遂有一点冤虽然不多:
公孙遂不清楚战况,汉武帝又给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可当他便宜行事没达到汉武帝的要求,那也得死。
这场战争中出现的三个使者:涉何、卫山、公孙遂,一个都没活下来。
可见在汉朝当使者也很高危。
【朱棣:荀彘杨仆二人,怎能说是“卧龙凤雏”?】
秦念满头问号。
朱棣抢她台词只是想说这个?
呃……倒也正常。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明成祖很有可能知道卧龙凤雏代指诸葛亮和庞统。
突然看到她将荀彘杨仆与这两位并论,会感到疑惑才是正常。
【秦念:后世对“卧龙凤雏”这个词的用法有所变化,当然,卧龙与凤雏这两位本人依旧备受推崇。】
朱棣还以为后世是在像贬低儒家那般贬低诸葛亮与庞统。
原来只是“卧龙凤雏”这个词有所变化。
【朱棣:什么变化?】
【秦念:现意是“有卧龙的地方,必有凤雏”的衍生。】
【朱棣:……】
刘彻嘴角抽了下。
“卧龙与凤雏”指的是后世两个备受推崇的人,这两人或许如萧何张良般同出一时。
但秦念用于评价荀彘杨仆的“卧龙凤雏”,指的却是“有荀彘这样的人的地方,就会有杨仆这样的人”。
后世人说话都是秦念这般?
【秦念:刘彻,其实派楼船将军对朝鲜作战,是华夏史上首次大规模海上登陆作战,本该有着略次于封狼居胥的开先河之功——可惜登陆首战即溃败,变成一般不会被提及的寻常历史。】
【刘彻:……朕知道了。】
刘彻恨得牙痒。
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是此战尚未发生。
他还有机会更正错误。
这是开先河之功!
刘彻并未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杨仆。
“卧龙凤雏”、“各打各的”的根源,是他没有确立指挥权。
这是首次海上登陆作战,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误以为二者既然不能互通,就无需确立主将。
秦念如此详细解释战争经过,正是为了助他意识到这个问题。
虽然说话实在难听。
【秦念:继续说你的汉使。车令、涉何,这两个汉使已经很抽象了。】
【秦念:但最抽象的还得是安国少季。】

看到安国少季的名字, 刘彻就想到了南越。
十六年前,闽越国攻打南越国,南越王赵眜向刘彻求助。
刘彻派兵平定闽越之乱, 让赵眜来长安朝见。
赵眜不敢前来,将太子赵婴齐送来长安,成为他的侍卫。
三年前赵眜病重,赵婴齐请求返回南越,刘彻放他回去继承南越王之位。
赵婴齐早年在南越有妻并生长子赵建德,到长安给他当侍卫的时候,又娶邯郸樛氏女子为妻,生下次子赵兴。
继位后赵婴齐上书立樛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
刘彻准了。
而安国少季……与尚未为齐姬的樛氏有旧情。
所以见到秦念提及安国少季, 刘彻立即就怀疑是南越有变。
【秦念:元鼎四年, 也就是六年后, 赵婴齐死后赵兴继位。这时的南越王年幼,是樛太后辅政。你想让南越从藩属国变成诸侯国,就派安国少季出使南越。】
刘彻不想让秦念继续说下去。
但不知为何,又有点想知道后续。
【秦念:赵婴齐在长安给你当侍卫的时候娶了樛氏, 而樛氏婚前与安国少季有旧情——这是你派安国少季去南越的理由吗?】
【刘彻:……】
史书并没有记载汉武帝对于安国少季与樛氏的关系是否知情。
但秦念认为他知道。
因为安国少季死在这次出使过程中, 而《史记》记载“太后自未为婴齐姬时, 尝与霸陵人安国少季通”。
那么大概率在他出使之前,司马迁就知道他与樛氏的旧情。
史官知道的事,汉武帝没理由不知道。
比起不知情的情况下恰好选择安国少季作为使者,显然汉武帝刻意为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这串省略号,表明刘彻的扮演者对此有着同样的看法。
既然如此有默契, 那秦念当然要加点节目效果:
【秦念:所以这事不能算安国少季抽象, 是你故意的?】
“朕如何知道此事!”
刘彻矢口否认, 但此言被天幕认定为“谎言”。
安国少季坚强地看着天幕,假装感受不到周边人的目光。
而刘彻治下百姓皆惊。
南越王的王后曾与安国少季有旧情?!
陛下竟然知道此事?
陛下竟然还因此派安国少季出使南越?
令刘彻更加无语的是,他一直在不断来回波动的民心竟然因此上窜一截。
他治下的汉民是怎么回事???
“阿父应不知此事!”
刘弗陵尝试为阿父辩解,但纯属雪上加霜。
因为他的话被天幕认定为谎言。
刘弗陵苦着脸,本以为自己的民心会因谎言下跌。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竟是与阿父一样不跌反升。
刘病已:“……”
他倒是不觉得奇怪,毕竟他算得上长于市井之中。
对黔首有所了解。
但以如此直观的方式看先帝与陛下上涨的民心,刘病已还是对将来多了一分惆怅。
刘邦抚掌大笑。
这刘彻,有乃公之风!
刘启则是哭笑不得。
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教导彻儿。
于礼,太子此举显然不合。
但于国……
【刘彻:这不重要,说后事!】
秦念迟迟不言,刘彻坐立难安。
只能绷着脸转移话题。
【秦念:安国少季来到南越后,果然和樛太后旧情复燃。】
安国少季:“……”
他的名声是彻底没有了。
【秦念:奉旨偷情,也算是古今头一遭。】
【刘彻:……】
刘彻不怎么在乎民心,但非常在乎名声。
现在却是民心榜排名不断上涨,但名声扫地。
这事他都还没做,凭什么将此事算在他头上?
但刘彻没有出言反驳。
他怕天幕再判定为谎言,直接将“朕以后不会这么做”变成“朕就是想这么做”。
【秦念:大半个南越都知道太后与汉使偷情,南越人大多不愿意依附太后。樛太后害怕发生动乱,极力想要归附汉朝以得到庇护。】
至于为什么传得大半个南越都知道?
秦念怀疑是南越丞相吕嘉干的。
他反对南越归附,这是动机。
吕嘉辅佐过三代南越王,根基深厚,也有实力让太后偷情一事传得大半个南越都知道。
其实换个角度,王弱臣强,樛太后想要归附汉朝也不一定是因为安国少季,也有可能是想自保。
毕竟赵婴齐的长子赵建德是南越女子所生,樛太后却出身邯郸。
她势单力薄,自保的最佳方式就是依附大汉。
【刘邦:那南越是否因此归附?】
【刘彻:……】
刘彻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
被秦念笑话,他还能观察其所言,伺机反击。
可如今高祖皇帝在做什么?
【秦念:差一点就兵不血刃地收复南越,可惜这安国少季只有偷情的胆子,却没有杀人的气魄。】
刘邦觉得这个词用得有些奇怪。
始皇帝取岭南之地,秦亡之后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
不管怎么说,于秦念而言,都不该认为刘彻欲取南越为“收复”。
秦念将代秦之汉视为正统?
这个解释实在离谱,刘邦不敢有如此设想。
或许只是口误。
从刘弗陵言刘彻被涉何所蒙蔽未被天幕视作谎言来看,天幕判断谎言的方式是“论心”。
口误大约也不会被视为谎言。
刘邦可不会就此事“纠正”秦念的用词。
正相反,有后世秦皇“收复”之言,极利于大汉攻取南越!
于是他果断继续延续这个话题。
【刘邦:出了什么差池?】
刘彻面无表情。
既然未能功成,且此番天幕在赵婴齐还没死的时候提前曝光安国少季与樛氏的私情。
这樛氏恐怕也当不了“樛太后”。
此事还有说的必要?
高祖皇帝分明就是欲要看他的笑话!
羞怒交加之下,刘彻未能注意到“收复”一词。
不过无妨,有不少大臣注意到此事。
只是此时无人敢顶着陛下的怒火出列禀告。
【秦念:樛太后设宴邀请不想归附的丞相吕嘉,想让安国少季除掉吕嘉,这样就没人能阻止南越的内附。】
【秦念:但他不敢动手,反而是樛太后拿起矛想要刺死吕嘉,但被南越王赵兴阻止——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安国少季怎么就能这么怂呢?】
【刘邦:实在可惜!】
不只是刘邦,各朝汉民都为此扼腕叹息。
其实也不只是汉民在叹息。
就连大秦的黔首们,也在感慨安国少季怎能比身为女子的樛太后还要怂!
安国少季无地自容。
他不仅自己名声全无,还带累陛下的名声。
更令他绝望的,是他因胆怯未能助陛下收取南越。
等同于什么都没做成,还让陛下声名受损!
刘彻冷笑了一声。
若不是他终究记下了秦念那句“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这时候安国少季就该被诛杀。
不是危及皇室,就不是非杀不可。
赵佗望着天幕,神色有些复杂。
他已经确定,能够看到天幕的人,多是年长且心怀故里的秦卒与六国遗民。
“收复”、“可惜”、“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后世秦皇因南越未能归附汉朝而叹息?
他早就背叛了大秦。
当初陈胜起义之事传到南海郡,他就听从任嚣的建议,在任嚣死后切断道路,杀秦官吏改任亲信,待秦亡就自立为王。
他确实叛秦。
然,他能见到天幕,而他的子嗣不能。
【秦念:二凤,你还觉得和亲的女子不能助汉略地吗?】
【李世民:是朕轻视了女子。】
李世民无奈道。
此前他确实没有想到南越之事。
对于南越来说,樛氏是祸国之源。
但樛氏本是汉民,她若能让南越归附大汉,无疑是汉之功臣。
【秦念:南越不能和平回归,刘小猪,你的责任也不小。】
【刘彻:与朕何干?】
他怎知安国少季如此胆小如鼠?
以车令、涉何的作为,刘彻还以为大汉的使者皆胆大妄为之辈!
反问脱口而出后,刘彻方才惊愕地看着秦念所言。
“回归”?
再往上看,又见“收复”一词。
两次这般用词,秦念的“可惜”竟不是在讥讽他,是真的为南越未能入汉可惜?
【秦念:樛太后与吕嘉陷入僵持时,你认为南越王和樛太后已经归附,只是吕嘉作乱,让庄参带两千人去南越。】
【刘彻:……有何不妥?】
虽然清楚秦念这般口吻,必是要言他所为不妥。
但刘彻不服。
他现在看这般僵持,也认为两千人足矣。
一个安国少季不行,两千汉卒难道还不能除掉吕嘉?
【秦念:庄参说如果是谈判,只需带几个人过去;如果是要攻打南越,两千人不够。于是你把庄参罢官了。】
【刘彻:后事如何?】
因“收复”之说怒意尽去,刘彻已经冷静下来。
以安国少季为汉使“收复”南越已不可行,秦念接下来要说的,或许可行。
【秦念:你改派韩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乐带两千人进入南越,吕嘉随即造反。你派出去的这两千人,连同樛太后、南越王赵兴、安国少季一起全部被杀。】
【秦念:最终还是走上了武力攻打的老路。】
【刘彻:……】
刘彻无言以对。
声名尽毁,结果还是以武力攻打南越。
这两千人余人的死,也确实是因为他没有听从庄参的劝谏。
【秦念:不过此战倒是打得很顺利,伏波将军路博德与楼船将军杨仆很快就平定南越全境。】
说到这里,秦念也很想笑。
因为路博德和杨仆在此前李陵事件与朝鲜之战时分别有着糟糕的表现。
但平南越之战,这两人的表现其实非常不错。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总算来了个好消息。
刘彻傲然。
路博德与杨仆就能轻易平定南越,这就是大汉的国威!
赵佗闭了闭眼。
路博德,不愿为李陵后援。
杨仆,在朝鲜之战中首战即溃败。
然仅以这二人,就能轻易平定南越。
是能使匈奴远遁的汉朝太强,还是主弱臣强的南越国变得极为孱弱?
【刘彻:你将这些说出来,朕要以什么借口去攻打南越?】
虽是抱怨,但刘彻也只是对秦念的多番讥讽不满,并不是觉得为难。
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就是他从小就有的宏愿。
大宛可以说是车令之过。
朝鲜本就成患。
而南越再怎么顺从,他也依旧想要。
没必要再伪装。
民心因此言再度下跌,刘彻也并不在乎。
所谓出征的借口,相信有的是办法找出来,大汉多的是“人才”当汉使。
有借口就是师出有名,倘若实在找不到借口——
秦始皇一统六国、三征百越需要借口吗?
【秦念:开疆拓土需要借口?】
嬴政难掩笑意。
开疆拓土,何需借口!
待看到秦念依旧稳居榜首的民心,笑意愈深。
【刘彻:不错,何需借口!】
李世民没有出言,但心中早有定数。
大唐的疆域,也不是找借口找出来的。
各朝儒生张口欲言,却是在看到秦念的民心时无话可说。
儒家劝谏君王时,最常用的借口就是“民心”。
可秦念岿然不动的民心俨然已是“秦皇所向,皆为民心”。
山河重整,百废已兴。
这就是秦皇民心的由来。
【秦念:但民心太低,会影响到开疆拓土。】
刘彻不满。
因赞同秦念开疆拓土无需借口之说,他的民心又跌到新的低点,与始皇帝嬴政仅有数十名之遥。
秦念的民心却依旧稳居第一。
这时候突然说民心,秦念意欲何为?
“如何让民心赞同开疆拓土?”
即便十分不满,刘彻还是问道。
他不怎么在乎民心,但他与秦念都是渴望开疆拓土的君王。
凭什么秦念却是民心所向?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疑问。
但此问皆为天幕所阻,违反规则二。
正如先前李世民询问“刘彻应如何治国”一般,此问也被天幕认定为这是在询问“秦念如何让民心赞同开疆拓土”。
【秦念:你首先要治理的,就是黄河。】
汉使的话题说完了,秦念相当自觉地开启下一个话题。
她已经熟练掌握这个群的水群技巧。
刘彻时期。
无数受黄河水患之苦的黔首急切地望着天幕。
此刻若是能显示各朝百姓对其他帝王的民心排名,秦念之名必然会在汉武帝时期盘踞榜首。
元光三年,黄河瓠子口决堤,东南一带连年受灾。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