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至今已有十三年!
【刘彻:田蚡、望气者卜算者皆认为江河之决为天事。】
民心再度陡降,彷佛即将与秦始皇会面。
刘彻冷眼。
民心越降他越不在乎!
【秦念:田蚡说黄河决堤是天事,那是因为他的封地鄃没有遭受水灾。】
刘启大怒!
王娡连忙为同母弟请罪。
“田蚡没有才能,请陛下不要让他担任职务,他就不会再犯下这样的错误!”
【刘启:刘彻,罢免田蚡的职务,收回他的封地!黄河决堤你怎么能因这种理由不去治理?】
【秦念:田蚡早就死了。你儿子不去治黄河,是因为他派汲黯郑当时去治理却反复决堤,田蚡给他搭个台阶,他就往上踩。】
秦念毫不犹豫就拆了刘彻的台。
她不认为这全是田蚡的过错。
这不是为田蚡开脱,纯粹是认为这种影响社稷的大事,君王就应该负主要责任。
田蚡说决堤是天事,强行堵塞决口未必符合天意,望气者卜算者再予以附和,刘彻就任由黄河泛滥二十三年。
这是皇帝应该干出来的事?
【刘彻:反复决堤难道不是天意吗?】
【秦念:九年后你跑泰山封禅,第二年就旱灾。这时候你怎么就不觉得决堤是天意,下大决心要治河了?】
【刘彻:……】
【秦念:之前已经让你不要信巫蛊,结果你还信天意?】
【刘彻:天幕不就是天意?】
秦念还真被刘彻问住了。
天幕这种设定,确实很像天意。
她如果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就会违反规则一“不能被发现异常”。
“看到”天幕,却不信天意,这是明显的异常。

都是打工人, 她都没拆穿刘彻不应该知道车令换马失败。
刘彻就不能假装被说服,不信天意之说好好去治理黄河吗?非要问这么难以回答的问题?
……好像真不能。
秦念想起汉武帝的迷信程度比起始皇帝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能说服刘彻放弃巫蛊之乱——
不对,她不一定成功说服了。
她提议用咒杀匈奴王或死囚来判断胡巫的能力之后, 刘彻只是没有反对这个说法。
聊了这么久,刘彻压根就没说过“不信巫蛊”这种话!
这人设立得可真够顽固!
【秦念:民心榜是按民心排的,声誉榜是按声誉排的,这与天意有什么关系?】
【刘彻:这为何不是天意?】
【秦念:天意,天之意志。天意对这两个榜单有任何影响?与其说是天之意志,不如说是人的意志。】
【刘彻:民心榜是民心,声誉榜应是天意所列。】
如果声誉榜也是人的意志,始皇帝嬴政如何排到榜首?
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人怎会让始皇帝当榜首?
刘彻知道以始皇帝的武功,排在首位没有问题。
十年内吞并六国!
这六国还不是割据一时的“诸侯国”, 皆传承久远。
正如群里这么多皇帝, 无一人质疑其排名那般。
反倒刘彻自己, 曾遭到李世民的挑衅。
但万民不同于他们这些皇帝,多为只知始皇帝为暴君,而不知其功绩。
【秦念:若是天意排榜,排在前列的皇帝必然为天意所钟爱, 为什么还会有人短寿?】
【刘弗陵:……】
看到天幕上的六个点, 刘弗陵:
“……”
他明明都没有参与讨论。
为何让他出言?
是因为这个“短寿”皇帝就是他吗?
刘弗陵感觉受到了冒犯。
但毫无办法。
【刘彻:如此说来, 你无法否认天意的存在,你只是不信天意。】
【秦念:那又如何?】
秦念松了口气。
很好,圆过去了。
【刘彻:朕是以何人治理黄河水患?】
知道争论不出结果,刘彻不再与秦念就天意是否存在进行争论。
天幕禁止谎言。
秦念能说出他不信天意,就说明他是真心不信天意。
正如刘彻不会在群里说他不再信巫蛊那般, 他也是真信巫蛊之说。
在他看来:即便有人利用巫蛊为患, 那也只是此人居心不良, 并非巫蛊本身不存在。
但刘彻还是决定治理水患。
既然十年后会治水,看秦念所言想必是成功治理,“塞之未必应天”就应理解为“塞之未必不应天”。
能够治理,又不违背天意,那就可以治。
刘彻没想到的事情是,他只不过是问出这句话,民心就在一息间骤然攀升上百名!
他不在乎民心的下降,但民心的上升……
刘彻无法说自己没有受到触动。
【秦念:“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但这次治河的重点不在于治河之人,是你当时下定的大决心。】
汲仁、郭昌并不是历史上有名的水利专家。
这次治理黄河也没有达到根治的地步,但也相对平静了八十年。
秦念回顾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很遗憾,没能从中找出治理黄河的天选之人。
汉朝治理黄河的“天选之人”是东汉时期的王景。
“王景治河、千年无恙”。
【刘彻:漠北之战事毕,朕会启治河之事。】
看着继续上涨的民心,刘彻下定决心。
天意将民心现世于苍穹之上,或许就是在告知他:
尽快治理黄河就是天意。
【秦念:朕观史书,九年后将会旱灾频发,除了治理黄河之外,还应该提前多修建一些水利工程应对旱灾。】
【刘彻:朕不行失道之事,就不会有天灾之谴告。】
秦念震惊。
她看向电脑文档的备注,确定规则三是“群内其他成员不会撒谎”。
所以说刘彻的人设,就是觉得天灾与皇帝的德行有关?
他真信董仲舒在天人感应中的胡说八道?
意料之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毕竟巫蛊之祸就是因为他迷信。
所以刘彻的人设,是他虽然相信天灾与皇帝的德行有关,但并不妨碍他继续对外征战?
……不管合不合理,都不妨碍秦念开嘲讽。
【秦念:把天灾往自己身上揽,朕还真没想到你会是一个喜欢背锅的皇帝。】
刘彻反而觉得秦念这种不信天意的帝王才是异类。
观秦念之言,不难看出旱灾频发是在泰山封禅之后。
这显然是天意不认可封禅,故而降下灾祸。
想必也是因他晚年昏庸,才有旱灾频发。
董仲舒言《春秋》之中可观前代已经发生的事,可见天意与人事之间的关联。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刘彻怀疑秦念之所以否定天意,是因为不喜儒家之学,故而对董仲舒之言全盘否定。
董仲舒之言虽不可尽信,但——
【刘彻:《春秋》记载,君王无道之时则天灾频发,这难道不是天意在预警吗?】
【秦念:甲杀人后,写一本书来狡辩人不是他杀的。乙举着这本书说:“书中记载人不是甲杀的,甲果然没有杀人。”】
刘彻面色凝重。
他突然发现居然无法反驳秦念之言——
《春秋》为孔子所作,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源于孔子所著《春秋》,以孔子的《春秋》论证天人感应无误,这与“甲未曾杀人”确实没有区别。
【刘彻:你在怀疑孔子篡改史书?】
历朝历代的儒生都愤怒地看着天幕。
若是天幕能列出儒生对某位皇帝的厌恶度,秦念必然独占鳌头。
其次就是始皇帝。
都是秦皇。
果真是暴秦!
【秦念:朕怎么会怀疑?】
董仲舒觉得不对劲。
秦念此前分明是在否定《春秋》。
哪一句是谎言?
为何谎言能现于天际?
【秦念:朕是确定他必然会篡改史书。】
董仲舒:“……”
【刘彻:可有证据?】
刘彻虽然学儒,但并非真心崇儒。
不然也不会无视董仲舒的劝说,执意推行盐铁专营。
【秦念: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你要是觉得这不是孔子在篡改史书,那你一定会喜欢某个至德之臣“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汉”吧?】
【秦念:那朕祝你心想事成?】
【刘彻:……】
天下儒生寂然。
【秦念:刘秀,你喜欢吗?】
【刘秀:……】
刘秀脸也黑了。
王莽岂止三分天下有其二?
而刘秀之名出现在天幕之上,后世的皇帝们也全都想起了王莽篡汉一事。
更巧合的事情是:王莽篡汉之前,也在汉朝享有“盛誉”,说是“至德”并不为过。
此时再想姬周伐商一事……
所有“崇儒”的皇帝齐齐陷入沉默。
他们似乎能理解秦念为何对儒家如此不屑一顾了。
儒家孔子,确有“改史”之嫌。
刘邦看到刘秀之名时,亦是冷下脸。
天幕禁止提及其他朝代的历史,但各朝皇帝之言还是会透露出后世之事。
譬如秦念提及霍光妻显一事,刘询就出言道谢。
秦念言“短寿”,指向刘弗陵。
这“三分天下有其二”竟是关联到刘秀?
发生了何事?
【秦念:这就是儒家的春秋笔法,你还要信儒家的天人感应吗?]
刘彻当然也能从刘秀之言看出端倪。
天人感应之说已不可信,曾经被董仲舒所解答的问题就再度成为问题。
“周天子效仿先王的法度治国,最终还是不断衰落以至于亡国,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再度被天意所阻。
刘彻对他笃信的天意多出了一分质疑——
他分明是要询问治国之道,于国于民皆有利,为何天意要阻拦他?
【刘彻:灾祸的出现如果不是因为天意,又是为何而出现?】
这个问题好眼熟。
秦念很快就找出来源——
汉武帝继位后,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这一次的策问中就包括了这个问题,这段话被记载于《汉书·董仲舒传》,也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中的第一问。
不过汉武帝的第一问,问的是天命与君王、国运之间的关系。
扮演刘彻的人问的却是这个大问题内部的一个小问题。
这个小问题的前半段,问的是以前的君王效仿先王却依旧会亡国,是效仿的方式错了、还是天意就是要亡其国。
刘彻跳过前半截,是因为提及以前的君王可能违反规则二,还是单纯的不想问得太复杂?
那她的回答应该只针对刘彻的问题,还是要在不违法规则的情况下把前半截也回答?
秦念再次感慨日薪两千不好赚。
【秦念:董仲舒认为君主的行为符合天意,就会有天降祥瑞,反过来就会天降灾祸。】
刘彻颔首。
秦念看懂了他在问什么。
从董仲舒的对策入手进行回答,可以避开规则的限制。
董仲舒知道自己的理论将被后世秦皇驳斥。
天人三策穷尽他一生之所学,其中有多少是为了迎合陛下喜好所作的更改,他最清楚。
那绝非至理。
孔子被秦念质疑“改史”,其他儒生或许无法接受,但董仲舒接受。
他自己就是“改史”之人。
他会曲解孔子之言,使得策论更为可信。
所以他也理解孔子为了推广儒学,以“春秋笔法”书写《春秋》。
他想知道秦念将如何回答陛下的三问。
董仲舒铺开空白的竹简。
朝闻道,夕死可矣。
【秦念:但拿著名灾异天象荧惑守心来说,这种罕见的自然天象就是八十年内必会出现两次,而后世的科学家可以推测出下一次出现的准确年份。】
【秦念:期间不管君王是昏庸还是贤明,它都会准时出现。】
荧惑守心确实是著名的灾异之兆。
尤以始皇帝三十六年的荧惑守心最为著名。
秦念却说这是可以被预测的自然天象?
天幕禁止谎言,此言必然为真。
此言不是“不信天意”这种“主观”看法,而是“八十年内必会出现两次”这样的事实!
秦后各朝皇帝都震惊地望着天幕。
【刘彻:日蚀也是自然天象?】
刘彻认为秦念刻意提及荧惑守心,就是为始皇帝的灾祸异象作解释。
所以他询问日蚀异兆。
他的大父曾因日蚀之事下罪己诏。
【秦念:是。由于日食月食没那么罕见,可以精确到下一次出现的日期。】
刘启已然开始相信“天意不存”之说。
先帝以日蚀罪己,然而日蚀竟是可以被推测出现日期的天象?
这怎么会是天意的预兆?
【李世民:天灾又何解?】
李世民连忙问道。
异象可预知,那天灾……
【秦念:地震、旱灾、洪涝、蝗灾这些灾害在后世也能提前预知。同样的,庆云彩虹景星之类的祥瑞也都可以被提前预知。】
【秦念:祥瑞灾祸,都是自然天象,与天意毫无关联。】
秦念还仔细想了一下,19世纪能不能预测这些自然天象。
不过没关系,她说的是后世又没说具体什么时候。
就算框定在她造反人设的十九世纪,她说能提前预知又没说提前多久——
动物反常的行为也可以作为预测天象的预兆嘛。
刘彻终于死心了。
九年后就是会旱灾频发。
此时刘彻才有点理解秦念为何不信天意。
灾异祥瑞皆可被预测,且不会因为君王昏庸或贤明而更易,这算什么天意?
【刘彻:为何亡国多伴随天灾?】
《春秋》不可信,但刘彻读史并非只读《春秋》。
这个问题与他先前被阻拦的问题很像,刘彻也只是尝试一下。
却没有被天意所阻。
只是省略“周天子效仿先王”这部分,就能够绕开天意的限制?
若这是天之意志,未免过于愚钝。

第26章
【秦念:假如昏君对社稷的伤害是五十, 还不足以摧毁王朝;若恰好碰上伤害为五十的灾害,那就是一百的伤害,亡国。】
【秦念:君王昏庸到一百的程度, 没有天灾也会亡国;而当灾害本身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一百,那君王就算不是昏君,也很容易亡国。】
没有引经据典,甚至没有引用过去的历史。
秦念说得极为清晰易懂,就连从未读过书的黔首们都能理解。
十二名皇帝当然更能理解其所言。
甚至发现秦念之言,比起儒家的天人感应更有道理。
“如何预测天灾?”
诸多帝王皆有此问,然而都被天幕以规则二阻拦。
尝试多次无果后,李世民只能叹道:
“何日以秦念为话题?”
【刘彻:天灾无法避免,天灾导致的亡国是否为天意?】
【秦念:昏君会加重灾害的程度, 而明君可以削减——比如你要是放着黄河决堤不管, 之后的旱灾蝗灾也全都不管, 再多打几次败仗,那应该也能达成亡国之君的成就。】
【刘彻:……】
虽是无言,但刘彻对于天灾的疑惑已经解开。
而后世之君,则是能从秦念所言想到相关的亡国之君——
王莽、隋炀帝杨广。
【刘彻:垂拱而治是明君, 还是日昃不暇食为明君?】
秦念确定了。
从刘彻的追问可以看出他想问的就是天人三问。
天人三问第二问:治国之道应该是虞舜那样垂拱而治还是周文王那样日昃不暇食?明君的治国之道为什么有所不同?朕努力治国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董仲舒的回答则是国情不同则治理的方式不同——这话看似和法家的“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很像, 实则不然。
因为董仲舒的意思是古代圣王有劳逸两种治国的状态,后世的皇帝应该按情况选择效仿。
说到底还是崇古。
就很难评。
【秦念:首先排除垂拱而治,什么都不管的皇帝要来何用?】
刘彻早就知道秦念说话极为难听。
却没想到能难听到这种地步。
什么都不管的皇帝要来何用——
虽然刘彻也不赞成垂拱而治,不然他继续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即可。
但垂拱而天下治,一直都是明君典范。
却被秦念说成“要来何用”?
【李世民:垂拱而天下治, 并不是说君王什么都不治理, 而是任用贤能的臣子, 虽垂拱但天下可治。】
【秦念:那为什么不直接让贤能的臣子当皇帝呢?】
【李世民:……】
李世民被问懵了。
这位秦皇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天幕面向天下百姓,他知道此言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吗?
【刘彻:君是君,臣是臣!】
刘彻也没想到秦念居然会说出这种话。
他难道不怕这会致使臣民以此为据行谋逆之举?!
【秦念:你有资格说这句话?】
【刘彻:……】
秦念这么一反问,刘彻就想起高祖曾是秦吏。
刘彻后知后觉地发现,他似乎不应该以天人三问询问秦念。
否定天意,否定君臣。
这秦念根本就不像正常的皇帝!
而原因——
刘彻望着天幕的神色有些复杂。
三境强敌,我为夜郎。
秦念面临的局面,或许比他所设想的还要严峻。
严峻到无暇顾及皇室传承。
【秦念:在朕看来,不管以什么方式治国,能强国富民者就是明君。】
【秦念:反过来,国家有无这个君王都一样,甚至有不如无,那要这个君王有何用?】
【朱元璋:此言为动乱之源。】
【秦念:为何动乱?是自认选定的继承人有他没他都一样、还是有不如无?】
【朱元璋:……】
秦念立于不败之地!
怼爽了。
也就只有附带天幕的皇帝聊天群能这么玩。
有天幕设定,所以聊天内容向天下公开,所以每次发言都要顾及对天下人的影响。
是聊天群,所以再怎么嚣张,也没人能拿她怎么样,就算是跟她吵架也不能让“臣子”代劳,只能“正主”自己上。
有禁止谎言的设定,那就不能昧着良心说话。
她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当然能怼得“封建皇帝”哑口无言。
这属于意识形态的降维打击。
秦念其实不清楚这种怼人符不符合甲方的要求。
但她没忍住。
她没必要在一个现代的聊天群里、站在封建帝王的立场说话。
既然甲方花两千的日薪找她,又没规定不能怼“皇帝”,说不定这就是甲方想要的效果?
秦念在电脑文档上补充自己的新人设:
造反上位,但没有忘记曾经是民的本心。
【秦念:董仲舒说:“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秦念:既然喜欢以儒治国,那这话不也可以理解为“当臣子比君王之子更得天下民心时,就应该禅让给臣子,以达到垂拱而治”吗?】
董仲舒执笔之手顿了一下。
轻叹一声后,继续记录。
他这句话的本意,是回答治国之道为何有逸劳之殊。
尧为圣王,故而天下大治,舜只需要继承尧的基业,垂拱无为也可天下大治。
纣王无道,天下混乱,所以周文王忙碌于安定天下。
面临的情况不同,所以治国之道有安逸忙碌之分。
但后世秦皇赋诗断章,只取“尧禅让舜”之说。
可即便是赋诗断章,正如“三分天下取其二的至德之臣”不会被君王接受那般,君王也不可能接受“禅让贤臣”之说。
【刘彻:尧禅让舜。】
刘彻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未被天幕所阻拦。
他突然这么说,是因为秦念所说“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应属于“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
为何没有违反规则二?
这四个字吓了秦念一跳。
原来她误解了扮演刘彻的打工人!
先前刘彻追问天意,既是不能违反他自己的人设,也是在示意她赶紧找补,并在之后用“你只是不信天意”圆上她的找补。
这次也是以“尧禅让舜”提醒她:
又违规了!
尧禅让舜是典型的历史事件!
【秦念:说尧禅让舜不会违规,因为它根本不属于历史事件,它属于故事。】
大多数正史的记载都是尧禅让舜。
但《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尧晚年德行衰微,被舜所囚禁;舜又流放了太子丹朱,夺权上位。
秦念更喜欢后者的记载,但目前的主流还是禅让制。
刚才怼得太爽,不小心违反规则。
她只能假装自己所处的后世已经确定禅让为假、《竹书纪年》的记载才是真实历史。
这样应该可以糊弄过去。
尧禅让舜不是历史是故事?
故事本是“过去的事”,但秦念所言的“故事”一词,“理解”起来指的是“编造的事迹”。
尧并非禅让于舜?
那舜如何即位?
“上古圣王,竟是如此?”
刘彻自言自语,复而有所明悟:
难怪秦念对儒学如此厌恶。
姬周伐商,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至德”。
舜夺权上位,被传为禅让的圣皇。
春秋笔法,恐怕也不是始于儒家的孔子。
“舜禅让禹。”
刘彻再度尝试,这句话却再度被天幕所阻。
难道是“舜禅让禹”属于史实?
还是说“朕以为这是史实”,故而不能示于天幕?
【李世民:禅让之说并非只有尧舜。】
直言舜禅让于禹被阻,李世民换个方式询问。
他同样疑惑于舜禅让禹为何不能道出。
【秦念:舜禅让禹也是故事。】
【刘彻:舜禅让禹。】
是因他不确定当时的史实如何,才会被天幕以规则二限制。
刘彻得出结论。
当秦念笃定地说出舜禅让禹为假时,他才能将此事道出。
由此可见,并不能借助天幕规则判断史书真假。
各朝儒生皆震恐。
圣王禅让居然都是“故事”,而不是史实?
那基于圣王之说的儒家经典算什么?
孔子是否知道真相?
儒家该何去何从?
秦念疑惑。
刘彻怎么成复读机了?
很快秦念就反应过来。
刘彻回的不是自己,他是在回答李世民那句“禅让之说并非只有尧舜”。
应该是网络波动导致刘彻的回复晚了一步。
看群里的没人再说“禅让”的问题,甚至没人再搭话,秦念贴心地选择转移话题。
在皇帝聊天群聊禅让,确实有点超纲。
太容易背离人设了。
【秦念:至于努力治国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董仲舒的回答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应当以仁德治理天下。】
董仲舒无奈。
他答陛下此问的策论很长,绝非“努力的方向错了,应以仁德治理天下”这么简单。
但细想之下,秦念之言却极为精炼。
将他引用的经典全部剔除之后,剩下的也确实是这样一句话。
再想到他的引经据典引据的极有可能是错误的经典,董仲舒再叹。
儒家之道,前路渺茫。
【秦念:当然,这里没人真信以德治国。真信这话的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都相当难看。】
虽然看不到声誉榜排名,但群里这十二个皇帝的排名肯定不会低。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的第二策,为了论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还花了不短的篇幅贬低秦朝的依法治国。
还以周朝有四十年不用刑罚的成康之治,证明用仁德教化万民才可以使天下大治。
要不是担心再次犯规,秦念非得把“成康之治”拿出来嘲一遍不可——
21世纪都做不到犯罪率归零,周朝却能四十年不用刑法?
这分明是这四十年里不管谁犯罪都不会受到惩治!
董仲舒又说秦国以法治天下,使得周朝传导下来的仁义遭到破坏,以至于奸邪不止,简称:
周朝不用刑罚就没有犯罪,社会风气真好。
秦朝以法治天下,刑罚不止犯罪不息,社会风气真差。
对此秦念的评价是:
【刘彻:有人真信?】
刘彻惊讶。
怎么会有皇帝真信“以德治国”?
外儒内法,法才是治国的关键。
严法都压不住的贪官污吏,以德治国之下只会更加猖獗!
看到陛下这句疑问,董仲舒默然许久。
但更令董仲舒绝望的,却是秦皇所说的以德治国的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很难看”。
天幕禁止谎言。
《春秋》是“春秋笔法”,圣王不是真的圣王。
董仲舒早就知道改史有错,可直到此时,他才发现改史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
史书有如此多的谬误,何以观往以知来?
【秦念:规则限制下朕不能细说,但——刘秀,你怎么看?】

刘彻看得出秦念点名刘秀, 实则是说有大汉的皇帝相信“以德治国”。
刘秀不言,则是认可秦念所言。
他看向声誉榜排名靠后的刘姓皇帝,无法判断出究竟是谁如此蠢笨。
刘秀沉默以对, 秦念也没有继续为难他。
她这句询问就只是想表示“真有汉朝皇帝以德治国”这一点,并没有一定要刘秀作答的意味。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