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根据聊天群的规则,刘秀也没法说出汉元帝刘奭的具体史实。
【秦念:话又说回来,以德治国虽然是个笑话,但董仲舒提议完善察举制与兴办太学却是你刘彻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此刻看到后世秦皇的赞赏,董仲舒却是没有多少喜悦。
正相反,秦皇如此表现,反倒体现他对儒家的贬斥不是出于私心。
【刘彻:朕以为你会将儒家贬得一无是处。】
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刘彻暂且抛开“哪个蠢人以德治国”的疑惑,先为秦念的褒赞而得意。
【秦念:等到后世某些帝王的话题, 你会知道朕为何如此厌恶儒家。】
【刘彻:朕要听察举制。】
过错看得太多了, 刘彻现在只想看功绩。
就算是汲黯, 也不会愚直到连续说他那么多的过错!
董仲舒按了按眉心,聚精凝神。
儒家之过往不可知不可追,前路却总要有人去走。
【秦念:元狩四年,察举制早就成型, 没什么好听的。】
【刘彻:……】
看着这串省略号, 秦念后知后觉。
【秦念:你是想听朕夸你?】
“非也!”
被判定为谎言, 违反规则三。
刘彻恼羞成怒,民心的上涨都无法安抚他。
但他再怎么愤怒也无用,毕竟秦念不在此处,甚至看不到他的愤怒!
刘据紧抿着嘴,知道此时不能笑。
【刘邦:何谓察举制?】
刘邦既是为后代解围, 也是想知道察举制究竟为何物, 为何被称之为极大功绩。
又能否用于此时。
【秦念:建元元年, 刘彻继位的第二年,他下诏让列侯与高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其实汉高祖刘邦才是开察举制先河的人。
只是规则限制,秦念不能说。
刘邦已然从此言中看出刘彻所为是沿用他的制度:
他立国的第二年就下令“诏举三老”,此后又要求郡国按“品行、仪表、年龄”举荐人才。
也对,秦念所说的功绩是“完善察举制”。
“察、举……”
刘邦点点头,等待秦念继续谈刘彻完善后的察举制。
此项政策不同于先前需要足够的国力及君王威势,他可以直接借用。
【秦念:刘小猪,虽然你想听朕夸你,但是好端端的察举制,你为什么要听从卫绾的建议,不取法家与纵横家?百家凋零的根源就在于此。】
抑黜百家的开端其实不是董仲舒。
是刘彻即位的第二年初次举贤良,卫绾就上奏“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刘彻采用了。
这意味着儒家此时就已经凌驾于百家之上。
很多人认为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上的大统一,秦念承认这一点。
但她不认为百家争鸣就一定会导致社会分裂。
如今没有“尊崇儒术”,却是融合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
谁也不知道汉武帝若是选择百家争鸣,华夏会走向更好还是更差。
人有喜恶,秦念就是讨厌儒家的诸多糟粕,惋惜百家争鸣变成百家凋零,华夏文明从璀璨走向腐朽,到这个时代才得以浴火重生。
何况这只是用于娱乐的聊天群,又不是什么严肃的正式会议。
秦念当然凭着喜好说话。
反正甲方给的人设不包括公正客观。
【刘彻:……】
刘彻总不能说是为了争权。
他登基后,朝堂诸事都要上奏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崇黄老之学,所以他重用忠于君王的儒家。
卫绾此议看似针对法家与纵横家,实则是假二者之名针对黄老之学。
他当时找借口罢免卫绾,也是因为卫绾相对其他儒者太过忠厚,不能助他争权。
改任敢于与太皇太后相争的窦婴为丞相,又任舅父田蚡为太尉,再任儒者赵绾为御史大夫。
三公皆崇儒术,负责护卫宫内的郎中令也是他任命的儒者王臧。
刘彻本以为可以与太皇太后一争。
结果惨败。
窦婴田蚡被罢免,因外戚身份方免于一死。
赵绾、王臧二人死于狱中。
正是因为这份刻骨铭心的教训,刘彻清楚地知道只用儒家会是什么后果。
尊崇儒术只是他认可天人感应中的部分内容、也需要借助董仲舒之策论助他集天下之权。
实际上他依旧重用百家——如法家张汤、纵横家主父偃。
但秦念说百家凋零始于这次“罢法家纵横家”,刘彻恼怒却无法反驳。
身为优秀的君王,刘彻知道秦念何出此言。
他虽然只是禁各家被举贤良,依旧会重用这些学派。
但如此施为,就已是扬儒抑各家。
非他所愿,却实为他之过。
【秦念:不过看在你当时年仅十六岁,朕就不骂你了。】
其实是刘彻两次提醒她犯规,秦念不好意思太过迫害他。
而且看建元新政的内容,也不难猜出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是怎样积极地想要争权。
然后被无能但资历够老的窦太后轻松送走。
【刘彻:你可以直接不说。】
先前刘彻就已经决定要复兴百家,就算秦念不说这个问题,他也不会再只取儒家贤良。
【秦念:那不行。不把你们干的那些遗祸后世的事情都说出来,朕心里不痛快。】
【刘彻:……】
想起秦念的处境,刘彻竟无言相对。
儒家独大,百家凋零,华夏不断衰落。
衰落到以“夜郎”之弱,面对三境强敌。
山河重整、百废已兴,亦可称之为山河破碎、百业皆废。
怎能不怨祖宗留下这种基业……
等等,秦念这语气怎么像是怨恨先祖?
他姓刘,又不姓嬴。
华夏……
刘彻再度想起秦念多次提及的华夏二字。
他曾以为秦念是以此避开规则限制,但现在想来,竟更像是视过往朝代皆为华夏?
难道这就是秦念于南越一事言“收复”的原因?
别说其他年长的皇帝,就连年纪最小的刘弗陵都察觉出不对劲。
“朕应该……没做错什么事吧?”
虽然他才十五岁,但仔细想想,秦念是后世之君,此刻其祖先的祖先都尚未出生。
辈分比他小太多了。
刘弗陵年纪轻轻,竟是有了害怕被“后人”指责的担忧。
即使他很有可能没有后代。
刘病已:“……”
比起体弱的陛下,他才是更应该担心遗祸后世的那个人。
连声誉榜第二的武帝都被秦念冷嘲热讽,他这样没能排进前九的只会更加危险。
嬴政第一次直面被后代指责的境遇。
虽然并非直接指责于他。
但思及大秦二世而亡,秦念是在数百代皇帝之后才得以复国……
嬴政:“……”
竟有种微妙的心虚。
【秦念:元光元年,董仲舒答天人三问,第二问中提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
【秦念:从这一年开始,刘彻让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自此成为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刘邦:大善!各郡国听令,每年亦举孝廉各一人!】
刘邦当场就采用了刘彻的政令。
【刘启:朕亦然。】
秦念等了一会,还是没看到嬴政的消息。
这也太高冷了。
察举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制度,但比起秦朝的军功爵制与荐举制还是有所进步。
不过也可以理解。
大秦崇法,举荐也不能是举孝廉。
不过没关系,一天一个新话题,应该很快就会轮到更适合法家的科举制。
科举制显然是察举制的上位替代,秦念没有就察举制的优化进行说明。
不如一步到位,直接优化科举制。
【秦念:察举制有助于打破世袭制,给朝堂提供了大量相对高素质的人才。而兴办太学,开华夏官立大学制度的先河。】
秦念知道稷下学宫也非常出名。
但稷下学宫更像一个提供给百家的学术平台。
而太学是用于官员选拔。
二者并不相同。
难得见到秦念说几句好话,刘彻却没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为他知道秦念总喜欢在夸赞之后加转折。
【秦念:但是察举制倾向儒家、太学也不向百家开放,使得儒家不断挤压百家的生存空间。】
【刘彻:朕将改之。】
果然,但是来了。
五年前他下诏令公孙弘兴办太学,主要教导五经,目的是劝学兴礼。
既然是兴礼,当然就只教授儒家经典。
但百家凋零的后果过于严重,太学又被视为他的极大功绩。
刘彻已经决定扩张太学。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张汤就可以于闲暇时间到太学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贪官污吏。
其余纵横家、道家等,只要有才能足够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学教导学生。
这倒是越来越像稷下学宫。
不过稷下学宫并非为朝堂培养官员之所在。
【秦念:天人三问的最后一问,问的是长久不更改的才是道,为什么以往朝代的教化各有不同。】
【刘彻:……为何?】
刘彻其实已经不想再论天人三问。
他不想再看到诸如“要这个君王有何用”这等惊世之言。
然不必他问,秦念自己就总结了第三问。
而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并没有给出可以自洽的回答。

第28章
董仲舒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教化之道不同, 是因为继承的道有不同的缺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弥补,从而更加接近上古圣王的道。
却又以“禹继舜, 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说禹继承自舜的道没有问题,所以不需要补救,来佐证“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
但刘彻还是用了董仲舒的策论,因为其虽不能自圆其说,却给出了刘彻想要的结论——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者”。
大汉应宣扬忠。
这个结论, 刘彻喜欢。
【秦念:过往的朝代都在求变, 都在进步,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唯有儒家崇古,才会使得华夏走向衰落。】
崇古,就意味着固步自封, 甚至不断倒退。
从汉至清, 孔夫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孔家的衍圣公也从宋仁宗首次册封的正八品、到元朝跃迁至正三品并再度晋升从二品、最终被朱元璋升至正一品, 班列文官之首。
清朝延续明制,继续定衍圣公为正一品,进一步扩大特权,祭祀礼仪接近亲王规格。
而与孔家地位持续上升相对的,是华夏面对外敌入侵的越发孱弱。
因为外敌在求变, 在革新。
唯独华夏在儒家治世下以古为尊。
现代人都知道“创新”意味着先进生产力。
在儒家治世下, 却因崇古而推崇“创新”的反义词“守旧”。
秦念不赞同“儒家本意是好的, 只是被皇帝们异化成了统治工具”的说法。
从孔子以“春秋笔法”修史并推崇上古圣王开始,儒家就已经走错了路。
【刘彻:儒家经典皆以过往为盛,往后为礼崩乐坏。】
其实根据之前的讨论,刘彻已经猜出儒家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只是需要后世秦皇给出确定的答复。
刘彻也很疑惑:
秦念是如何得知上古时期的史实?
难道是秦念身为秦皇后人,秦国的史书记载了真实的历史,避开秦末之乱藏于后世,为其所知?
这或许就是秦国历代君王均崇法的原因。
刘彻只能如此猜想。
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
李世民沉思。
秦念所说的过往,显然是指儒家治世之前的夏商周秦汉。
商强于夏?周强于商?秦强于周?汉强于秦?
前两者已不可知,上古圣王的禅让被秦念认定为伪造,夏商周的相关史书显然不可信。
而后两者——
不难得出答案。
哪怕只是看疆域,也应知汉强于秦、秦强于周。
刘邦大喜过望。
他历经始皇帝吞并六国的时代,清楚强秦铁骑之可怖。
始皇帝的后人却亲口承认,代秦之汉强于秦!
嬴政冷冷扫了一遍大秦诸位公子。
先前“官商勾结,当如何改之”的问题,他的这些子嗣都没有给出让他满意的答复。
【秦念:根据伪造的历史得出荒谬的理论,以荒谬的理论带着华夏走向错误的道路,这就是儒家治世致使华夏衰落的原因。】
董仲舒只能苦笑。
他答陛下第三问时,其实就已经发现谬误之处。
圣王之治若是完美无缺,又怎会逐渐缺失?
他无法解释这种变化,只能强行得出汉应以忠为教化的结论,用以迎合陛下的喜好。
原来答案竟是如此简单——
伪造的历史。
根据就错了,又怎么得出正确的解答?
如董仲舒这般大悲的儒生很多,越是熟读经典的大儒就越是悲痛。
【刘彻:儒家全然不可取?】
十二朝儒生皆觉冰寒彻骨。
千古一帝、声誉榜第二、兴儒之始的汉武帝,在询问后世秦皇儒家是否全然不可取。
但此刻所有人都明白为什么。
儒家崇古,所崇之古却是天意认定的伪造。
这是从根源开始的谬误。
秦皇崇法,他会如何看待儒家?
【秦念:剔除崇古带来的诸多糟粕后,可取。】
董仲舒怔愣。
【刘彻:朕以为你极恶儒家。】
【秦念:极恶,但不欲其死。】
董仲舒喜极而泣。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后世秦皇不惑!
天人感应是错,但荀子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之谬在于崇古。
但儒家不是只有崇古!
【刘彻:朕还有哪些功过,一并说来。】
身为帝王,又怎甘于人下?
秦念一句“极恶,但不欲其死”,让刘彻觉得自己所问反倒像低人一头。
于是作此言。
刘彻野心勃勃。
先前他与李世民相争,却绝口不质疑榜首。
如今见秦念如此,他却是起了争夺之意。
同为千古一帝,凭什么他只能排第二?
今有天幕道说功过,他的功绩只会更多,过错会被修正。
未尝不可与始皇帝相争!
【秦念:史书无法尽录你的功过,后世也不能尽述你的功过。】
刘彻疑惑。
这话在他看来是极高的评价。
但他实在怀疑秦念此言的目的。
看似是要赞颂他,但……
【秦念:朕想说的其实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此时也就再提醒你一件事。】
【刘彻:说来。】
【秦念:民心比你想象中有用。】
【刘彻:……哼。】
刘彻就知道,后世秦皇嘴里就不会说出什么好听的话。
这明显是在拿自身居于榜首的民心,来讥讽他民心排名太低。
现在十三个皇帝中,民心垫底的还是始皇帝!
不过刘彻也知道,这纯粹是他疑心重作出的判断,并无实据,也就不好以始皇帝反驳秦念。
【秦念:汉武铸魂,故后世华夏以汉为民族之名,所言为汉语、所衣为汉服。】
刘彻愣住。
秦念方才所言不是想要讥讽他?
【秦念:朕亦是汉人。】
刘彻忍了又忍,终究是没忍住。
畅怀大笑!
后世之人,自称汉人!
后世秦皇,自称汉人!
出于矜持,他未将笑声以文字现于天幕。
良久,刘彻方才收敛笑容。
李世民疑惑。
汉人之称,兴起于北魏。
到唐朝之时,就已是作为民族称谓被广泛使用。
本是北魏为了与东晋的晋人作出区分,将治下的“晋人”称之为汉人。
与汉武帝并无太大关联。
后世秦皇却将“汉人”之称定论为源于“汉武铸魂”?
李世民只能将其理解为后世“山河破碎”的结果。
为异族所侵,故念汉武帝征伐四方。
【刘彻:善!】
下班时间快到了,秦念那段话是给这次话题作出总结和升华。
汉人一词的来源其实不是因为汉武帝,但秦念扮演的是“造反推翻嘉庆的皇帝”,那她可以这么编。
如果定论《竹书纪年》为真没有被视为违规,她定论汉武铸魂也不会被视作违规。
反之——
违规1次和2次好像也没多少区别。
【秦念:最后一个建议——去问问刘弗陵,元狩四年后都会有哪些天灾、又兴于何时何地,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史书记载的天灾只是寥寥一笔,刘弗陵身边的霍光却是亲历者。
虽然那只是一份剧本。
但秦念也希望汉武帝的剧本里,百姓可避天灾。
至于这算不算给刘弗陵挖的坑——
看着群里刘弗陵不断报出的时间、地点、灾祸,秦念点点头。
这坑又不难填,在不违背史书记载的情况下看情况编就行。
除了报备天灾,刘弗陵、刘询也在上报其他忠臣能臣的情况,比如苏武等人。
不过苏武要在十九年后才会出使匈奴,此时的苏武才二十二岁。
有趣的是,秦念还看到朱元璋喊话朱棣返回南京。
【朱元璋:朱棣,即刻返京。】
群里的朱棣知道这话不是喊自己。
他也知道这不是坏事。
或许下次天幕,他就不必担忧得位不正。
燕王朱棣没有犹豫,即刻准备返京。
数月前大哥病逝。
丧事结束后,父皇命所有藩王返藩且无诏不得回京,他就已经猜到父皇更属意朱允炆。
朱允炆存在于天榜,也足以说明父皇立的储君不是他朱棣。
但此番天幕之上,他的排名远高于朱允炆,甚至排在前九。
朱棣不信父皇还会舍他而选朱允炆!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秦念敲甲方的聊天窗口。
【秦念:明天还招我吗?】
【甲方:明日话题:汉高祖刘邦。】
【甲方:请提前做好准备。】
“好耶!”
秦念欢呼。
甲方比她想象的还要慷慨。
又是2000元到账!
不仅日结,还是提前日结!
上哪找这样的良心甲方?
日进账四千巨款,秦念美滋滋地跟爸妈报喜,获得家庭会议一次——
关于宝贝女儿可能遭遇诈骗。
签了保密协议,秦念不能详细说兼职的内容,只能假称新兼职是导师推荐,也就只能赚到这四千。
让爸妈安心后,她离家下楼,到附近的公园练武。
近三十斤的铁枪在手中挥舞自如,引来许多路人驻足围观。
秦念天生神力,姥爷不希望她浪费了这番天赋,在她幼时就教她练武。
说是就算用不上,也能强身健体。
至于从小到大都有老师希望她去练举重为国争光,爸妈都替她拒绝了。
他们不希望她吃苦。
一套枪术练完,秦念掏出手机看时间,见到两条分别来自爸妈的转账,都备注着零花钱。
刘邦宴请群臣。
汉武铸魂!
这是汉室的天子!
更值得喜悦的事情是,皇后主动要求更易刘恒为太子。
后事可无忧矣。
嬴政的心情非常不好。
后世秦皇复秦之后,竟然不是自称秦人,而是汉人?
汉武铸魂?
“异攻守之势”,“不再是供盗匪随意取用的羊圈”,“血与火中铸就的不屈之魂”。
嬴政看向北方。
大秦,是匈奴的羊圈?

【相关皇帝加入群聊:刘盈、刘恒。】
面对匈奴单于的侮辱, 吕雉在季布的建议下选择忍让,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冒顿单于,继续和亲。
刘盈目睹戚夫人的惨状后, 大病一场。
朝政在太后的掌控下,刘盈认为自己既然不能治天下,干脆彻底不管不问。
对冒顿单于冒犯吕后一事,也未曾表态。
“陛下,天生异象!先帝有灵!”
刘盈慌乱地爬下床,在美人的帮助下整理好服饰,跌跌撞撞地面往外跑去。
吕雉见天幕之变,立即前往未央宫。
天有异象!
刘恒大惊失色,连忙离开大殿以观天变。
今日他欲要废除盗铸钱令, 贾谊坚决反对, 然而刘恒已经下定决心。
可正当他要颁布此令, 就听得天生异变。
三年前他就因天有日食下罪己诏,怎么如今又生天变,是上天不认可他吗?
【聊天群发言权限已发放。】
秦念注意到刘盈、刘恒在嘉宾组,而刘启、刘弗陵、刘询三人已经转到了观众组。
观众组没有发言权限。
可惜了, 她还挺喜欢逗刘弗陵, 现在逗不着了。
“相关皇帝”指的是往前一位和往后两位?
看来刘盈刘恒之间, 吕雉所立的两个皇帝有可能没有被甲方列入榜单。
群成员上方的规则添加了一行备注:
开放历史话题:秦始皇之前的历史、汉武帝刘彻。
这倒是不用担心不慎说出春秋战国的史实了。
但秦始皇之前——
指的是嬴政出生之前,还是嬴政成为秦始皇之前?
【刘邦:今日竟是论朕之功过?】
【刘秀:秀拜见高祖。】
【刘邦:善。】
【刘彻:彻拜见高祖。】
【刘邦:亦善!】
见到刘秀因一句话民心上升,刘彻也跟着拜见,可惜他的民心并未发生变化。
十日前秦念说民心比他想象中有用,刘彻也就想尝试着提升下民心。
可惜初战就未能取得效果。
他并不知道刘秀的民心之变, 是因为刘秀并非正常继位, 刘邦的“善”等同于定论正统。
【刘盈:……阿父?】
刘盈瞪大眼睛, 他没想到自己说的话会出现在天幕之上!
【刘邦:唔。】
这个长子,刘邦夸不出来。
声誉榜排名比刘弗陵低得多,为目前出现的刘姓皇帝中的最低。
民心榜排名虽然不差,但随着黔首意识到天幕榜单的意义,刘盈的排名已经开始下跌。
【刘恒:……恒拜见陛下。】
刘恒犹豫再三,没有说出阿父一词。
他并不受宠。
也正是因此,才得以在吕后专政时幸存,并在吕后去世后继承皇位。
太后吕雉脸色极其难看!
以她的能力,当然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看出刘恒出现在声誉榜上意味着什么。
代王造反?
【刘邦:刘恒,十日前朕已改立你为太子。】
【刘邦:刘盈,你若当不好皇帝,就将皇位禅让于刘恒。】
两朝震动!
刘盈的民心排名开始飞速下降,而刘恒则迅速蹿升!
“恒弟……年仅十二。”
刘盈声音颤抖,然此话却未能得现于天幕。
天幕提示:
违反规则二: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
而另一个时期的刘恒完全没有想到,他竟会在成为皇帝之后被立为太子?
【秦念:刘邦,你这话一出,刘盈时期的刘恒怕是得死于非命。】
秦念把那个“十日”高亮标注在电脑文档。
果然,先观察一会是对的,甲方又给她挖了个天坑——
这边一日,群里居然是算十日。
【刘邦:!!!】
刘邦大惊失色!
萧何:“……”
陛下道出此言之前,没有和他们这些大臣先行商议。
毕竟数息前才知今日之话题。
【刘邦:刘盈,你不准杀刘恒!】
“非是朕在治天下。”
还是违反规则二。
刘盈苦笑。
他连如意都护不住,又怎么去护住恒弟?
【秦念:你就别火上浇油了。】
【秦念:吕后,刘恒因刘盈无后而继位。】
此前就因刘弗陵之事询问过甲方,秦念知道涉及继承人问题,属于“与话题有关的历史事件”。
汉惠帝的子嗣是否为亲生,至今无定论。
有人认为他的子嗣就是吕后从吕家抱养,也有人认为这是功勋集团怕吕家死灰复燃,所以刻意斩草除根。
长子刘恭是唯一明确被记载为宫女所生的皇子,吕后杀其生母,将他记在皇后张嫣名下。
——张嫣是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所生。
其实刘恭这个名字都有异议,汉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只是记载他得知生母非张嫣后扬言要报仇,被吕雉囚禁后杀害。
但秦念说“刘恒因刘盈无后而继位”没有问题。
也别管是不是刘盈亲生的,反正七个都死完了,刘盈就是无后。
如果刘盈说他已有子,秦念也能回他“早夭”。
这就叫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刘盈不反驳,则他所在的时间段必然是刘恭出生之前。
看到“吕后”之称出现于天际,吕雉愣了片刻。
刘盈所言“非是朕在治天下”出现在天幕下方,被规则二阻止不能现于上方,已足以让吕后盛怒。
她本决意要杀刘恒。
然见“刘盈无后”,这杀意就不得不止住。
看到秦念此言是向吕后所说,刘邦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果然,刘盈继位,就是吕雉掌权。
不过皇位究竟还是属于刘姓,甚至刘盈无后而死,吕雉还选了刘恒继位,刘邦已经很满意了。
并不清楚后事的刘邦如是想。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