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念:胡言?你要不问问刘弗陵,你那引发全民盗铸潮的白金三品,是正常的成年人能想出来的馊主意吗?】
【刘弗陵:……】
刘弗陵再度叹气。
为什么每次都是点他,而不是找刘病已呢?
还有刘秀显然也是汉家后世皇帝,为什么就不找他?
至于桑弘羊……
此时已因谋逆被族诛。
但他确实是能臣,混乱的币制因他而稳定下来。
【刘彻:……】
白金三品,确实是他和张汤商议将要发行的货币。
全民盗铸潮?
……都是张汤的过错!
不懂经济还敢提议白金三品!
但白鹿皮币未被秦念所讥,应该可以发行。
四十万钱一张,百姓就算敢盗“铸”也卖不出去。
被横了一眼的张汤:“……”
他默默认罪。
桑弘羊有些茫然,他还不知道陛下和张汤商议的白金三品是什么。
【刘彻:桑弘羊将如何改革币制?】
刘彻强行跳过白金三品的话题,直接询问桑弘羊的政绩。
他完全不想听秦念细说他跟张汤怎么商议“馊主意”。
【秦念:禁止郡国与民间铸钱,除了上林三官铸造的三官五铢钱外皆不得流通,成功将快被你彻底搞崩的币制稳定下来,并沿用后世数百年。】
秦念原本想精确到“七百余年”。
考虑到可能违反规则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模糊处理。
五铢钱?
二十四铢为一两,秦半两为十二铢。
嬴政命少府试铸五铢钱。
秦念对桑弘羊的夸赞,让嬴政意识到五铢钱必有其特殊之处。
不妨试铸观之。
“除了上林三官铸造的三官五铢钱外皆不得流通”——
这是将铸币权彻底收归中央,且仅在一处地点进行铸造?
刘彻时期,诸王侯只能叹息。
连强卖的白鹿皮币他们都不敢拒绝,陛下欲禁郡国铸钱,他们同样不敢有异议。
而刘邦刘启时期,与群臣商议之后,都暂且放弃收回铸币权一事。
他们还无法像刘彻那般,将一张白鹿皮卖出四十万。
【刘彻:桑弘羊既有如此才能,为何不能跻身顶级文臣?】
刘彻依旧不满于只有一个顶级文臣。
高祖都有萧何张良两人!
他声誉比高祖还高,难道不应该多一些人才吗?
就目前看来,他已经得知桑弘羊能改革好币制、更有足以青史留名的均输平准!
“因他谋逆不成反被族诛。”
武曌说道。
可惜这句话又被天幕所阻。
【秦念:如果均输平准执行得当,也不用为了填补你制造的巨额财政缺口大力推行纳粟拜爵,并且你不换太子,他或许可以算得上顶级文臣。】
这与换太子有何关联?
刘据、刘弗陵。
刘彻很快就想到秦念此前所言:“要不是卫子夫的嫁妆足够丰厚,你汉朝说不定早就亡了。”
如果不是霍光,大汉有亡国之危。
刘弗陵八岁,他不可能只安排霍光一个托孤重臣。
桑弘羊既然能活到刘弗陵登基之后,他必然会是托孤重臣之一。
再联系到“换太子”一词,刘彻已然猜出其中关联。
但看着“成功将快被你彻底搞崩的财政稳定下来”,刘彻隐藏好内心的杀意。
不换太子,或许桑弘羊就不会谋逆。
倘若更易太子……
届时再处置桑弘羊也不迟。
【刘彻:纳粟拜爵有何不妥?】
刘彻非常不满秦念以此言指责于他。
商鞅变法时就有纳粟拜爵之说,始皇帝亦曾下令“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秦念:纳粟拜爵、卖官鬻爵、以钱赎罪——你猜均输平准为什么会被执行成那样?哪来的那么多贪官污吏?只要贪污的民脂民膏超过赎罪买官的钱,那就是稳赚不赔!】
【秦念:问出这种问题,朕只能说难怪你能整出白金三品这种大活。】
【刘彻:……】
刘彻再次瞪了张汤一眼。
张汤:“……”
桑弘羊默默将“纳粟拜爵”列为财政收入的不得已而为之。
若有其他办法填补财政缺口,他必不会采用这种方式。
文臣最高的理想,就是青史留名。
他的才能已为陛下所见,现在他最想做的就是让均输平准成为青史留名的善政。
【秦念:先前你说想要复兴百家?那恭喜你,有桑弘羊的存在,你不仅可以有复兴百家的功绩,治下还能新添一家:经济学。】
汉武帝时期的征战四方,国库其实已经不止是空虚的问题。
秦念查阅史书时,不得不感慨刘彻真的是气运之子。
除了著名的帝国双璧,并不出名的桑弘羊就是世界意志给亲儿子开的另一大金手指。
可以说汉武帝后期摇摇欲坠但硬是没塌的财政,就是桑弘羊撑起来的。
【刘彻:经济学?】
先前秦念就拿“经济头脑”讥讽他与张汤。
天意使然,他可以“理解”词意,刘彻知道这个词指代的是财政相关。
财政亦可自成一家?
桑弘羊亦是不解。
他学究百家,自觉若是财政一道能算是学说,那也应是指管商之学、计然之道。
怎能算是他自成一家?
经济学……是何物?
虽是不解,但若自成一家,桑弘羊怎么也不可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这甚至胜过青史留名!
能自成一家者,不仅能青史留名,甚至其思想都有可能流传后世,为后人所修学。
正如他修学百家之说那般!
只是后世秦皇迟迟未能作答,桑弘羊知道这大约是秦皇之言为规则所阻。
惋叹之际,却见天幕已现秦念之言。
【秦念:“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仅以此言,桑弘羊就足以自成一家。】
秦念此前又去敲了甲方的窗。
这是桑弘羊在盐铁之议上提出的观点。
也是华夏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不依靠农业也能够富国的思想家。
但盐铁之议是在刘弗陵时期举行的辩论,所以秦念找甲方询问这话能不能说。
答案是可以。
秦念也觉得可以,毕竟甲方之前就说过规则二指的是“不提具体的人事物”。
这应该算思想。
但为了以防万一,她还是去找甲方求个心安。
至于为什么觉得桑弘羊自成一道,是因为计然管仲之道还局限于物价,而桑弘羊的财政俨然已经有了现代经济学的雏形。
秦念觉得这个问题是该刘启来问。
跟刘彻的功绩有关,所以他的后辈不会吱声;后世的皇帝隔了一层,会作壁上观。
刘邦在底层混过,清楚商业的重要性。
祖龙基本不发言,超级高冷。
唯有刘启,既是汉武帝的爹,又不懂真正的民间。
【秦念:管仲重视工商业,齐国称霸。纪氏只重视农业,被齐国亡国——以上是桑弘羊的观点。】
桑弘羊大惊失色。
他虽然是这么想的,但他没这么说过。
就算他说了,后世秦皇怎么能以他的言论去反驳先帝?!
【刘启:舍本逐末,亦是亡国之道。】
【秦念:有没有一种可能,本末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可以共存的呢?】
在刘启看来,秦念此言过于轻佻。
国家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刘邦:如何权衡农商?】
刘邦非常认可秦皇所言的共存。
他虽然延续秦朝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减少关卡与税收,就是在促进商业。
但刘邦也清楚如果不对商多加抑制,则必然伤及国本之农。
【秦念: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秦念:商过兴至抑农,就加强对商业的管控,提高对农业的扶持。商过抑,就逐步放开管控,直至相对平衡。】
至于怎么算平衡?
秦念怎么知道,她就只是个理论派。
她就是想实际操作一波,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她也没机会实操。
【刘彻:权衡商农,就是经济学?】
刘彻觉得很有道理。
大农令之职就是劝课农桑与财政收支。
桑弘羊已经升任大农中丞,日后必然能官至大农令,领农商之职。
只是他还没看出“经济学”有何特殊之处,能够自成一派。
【秦念:不,这只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秦念:经济学涵盖财政收支、物价涨跌、货币政策、对外贸易等多个领域。】
秦念是真觉得桑弘羊距离自成一派就差了“抑黜百家”这条鸿沟。
桑弘羊在经济学领域上全面得不像个古人。
诸子百家有计然家,但计然家聚焦于商业本身,比如贵出贱取、粮价调控等。
而桑弘羊将商业与国政紧密连接,显然更趋近于现代的经济学,秦念认为他可以自成一派。
华夏历史总会涌现一些超越时代限制的天才,只是很多时候这些天才都没有机会绽放全部的光彩。
明珠蒙尘,最是可惜。
财政收支,应是指填补财政缺口。
刘彻微微颌首。
启用桑弘羊,以后就不必为国库发愁。
物价涨跌,应是指均输平准法可平抑物价。
货币政策,就是三官五铢钱。
【刘彻:对外贸易?】
【秦念:桑弘羊主张的对外贸易,是用国内丰富的黄金和丝绸等商品与外国交易,换取牲畜等国内急需的商品,使得“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这也与你的另一大功绩有关——】
【秦念:丝绸之路。】
【刘彻:……西域?】
提到功绩,刘彻可就极为感兴趣。
以丝绸换牲畜——西域的良马?
没错,虽然秦念还未言及外国指的是哪一国,刘彻已经猜到了答案:
西域诸国。
二十年前,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欲与之联合夹击匈奴。
然张骞被匈奴所俘,十年后才得以逃脱。
此时月氏人被匈奴唆使的乌孙击败,被迫继续西迁。等到张骞找到大月氏,他们已经找到新的国土,不愿意夹击匈奴。
张骞返程时又被匈奴所俘,扣留了一年多,等再逃出来回到长安,已经是七年前。
刘彻也因此得知西域诸国的情况。
四年前,因出使西域的功劳与出击匈奴获取的军功,刘彻封张骞为博望侯。
但前年他派张骞与李广分两路攻打匈奴,张骞失期,致使李广的部队损失惨重。张骞按律当斩,以爵位赎为庶人。
【秦念:没错,就是张骞“凿空西域”。】
已是庶人的张骞热泪盈眶。
他的姓名竟然出现于天幕之上,为大汉臣民所知。
甚至流传后世!
【刘彻:只是与西域诸国贸易,也能算是一大功绩?】
刘彻有些怀疑。
他派张骞出使,最主要的目的只是对付匈奴。
与贸易相关的丝绸之路却被视为他的一大功绩?
刘彻当然不会嫌自己的功绩多,但若是秦念将小事说成大功绩,那他就得怀疑又遭到了嘲讽。
【秦念:对外贸易只是附带品。丝绸之路最大的意义,是给华夏开启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刘彻:?】
不仅刘彻疑惑,所有看到秦念此言的人都感到疑惑。
丝绸之路都已经以丝绸命名了,怎么贸易却只是附带品?
看世界的窗?
【秦念: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秦念:这在后世衍生出一个成语:夜郎自大。】
夜郎国。
十六年前,唐蒙上书说夜郎国有精兵十万,乘船沿牂牁江而下可为制越奇策。
刘彻任命他为郎中将,领千人入夜郎,以丰厚的赏赐与大汉的威势说服夜郎侯多同,在此设置了犍为郡。
但刘彻心知这只是夜郎侯贪图赏赐。
想要夜郎侯彻底归附,要等到彻底平定南越。
只是这夜郎国位处西南,与西域的丝绸之路有何关联?
司马迁心绪复杂。
他明明还什么都没有写,他“写”的《史记》就已经为天下所知。
【刘弗陵:《史记》何在?朕未曾见。】
先前秦念提及“史家之绝唱”时,刘弗陵就想问这个问题。
但当时正谈论张汤之死与阿父在后世的名声,刘弗陵不好询问。
之后又被儒家、盐铁之议等事转移注意力。
直到此时,刘弗陵才问出这个问题。
太史令写的《史记》,刘弗陵不曾见?
刘彻很快就想明白怎么回事。
因李陵之事受腐刑,所书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想必写了不少不能示于当世的谤言。
秦念再度感慨这个群里演员们的敬业程度。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段:“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翻译过来就是“我要认真写完这本书,(正本)藏在名山中,(副本)传给(京师的)后人,在大的城镇中流传,才能弥补我之前所受的屈辱”。
正副本之说,是出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很显然,书里肯定有很多当时不能公示的内容。
司马迁的女儿将《太史公记》传给她的儿子杨恽,杨恽举报霍光的儿子霍禹谋反有功,被封为平通侯。
此书这时候才被杨恽献给汉宣帝刘询,得以广泛流传。
但即便是这样,《史记》也缺了重要的《汉武本纪》,现在流传的《史记·孝武本纪》属于后世补写,里头全是汉武帝到处搞祭祀的神神鬼鬼。
秦念一直都很好奇司马迁到底是怎么写汉武帝的,才能让他把书藏得跟间谍传情报似的。
可惜了,这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是遗失了。
秦念怀疑这是刘询干的。
没理由,纯属直觉。
总之,刘弗陵没见过《史记》这一点,非常符合史实。
【秦念:司马迁写的东西,当然是在他的后人手中。】
刘弗陵窘迫:“朕竟然忘了此事。”
“李陵一事之后,太史公的长子与次子皆因担心受到牵连,改姓离开长安。”
听霍光此言,刘弗陵道:“朕于天幕召二人回京?”
“太史公之女为大司农杨敞之妻,或许亦知《史记》所在。”
霍光心知陛下没有即刻于天幕下达诏令,正是希望他给出别的方案。
刘弗陵想尽快见到《史记》,顾不得对杨敞的不喜,令内侍召司马氏入宫。
他不喜杨敞,是因为稻田使者燕仓得知上官桀等人预谋造反时,先上报给了大司农杨敞。
然杨敞胆小懦弱,不敢报。
燕仓又上报谏大夫杜延年,刘弗陵才得知此事,得以提前处置这次谋反。
只是杨敞最初于霍光的幕府中任军司马,深得霍光信任。
刘弗陵再怎么不喜,也得留着他。
至于为何不愿意在天幕下诏,那是因为此话一出,就等同于昭告天下:
司马迁的后人怕阿父报复而离开长安避祸。
刘弗陵也无法确定诏令下达之后,司马迁的子嗣愿不愿意返京。
“安平侯母为司马迁女,传司马氏入宫。”
刘询直接下诏令。
霍光愈发恭敬。
陛下入主未央宫三年,虽仍委任于他,却已对朝堂百官了如指掌。
【刘秀:丝绸之路与夜郎自大有何关联?】
刘秀已隐约察觉到了些什么。
但他无法确定。
【秦念:刘彻打开了这扇睁眼看世界的窗,后世某朝又给关上了。】
【秦念:再后来,华夏变成了下一个夜郎国。】
诸朝震动!
这两句话看似平常,却冰冷彻骨。
华夏,变成了夜郎国?
【刘彻:谁是“汉”?!】
匈奴之外,还有如此威胁?
刘彻立即询问。
所幸,这句话没被规则所限制。
朱棣脸色骤变。
他几乎是立即就联想到了大明的海禁!
朱元璋面沉似水。
明朝与秦念复秦之间,是一群姓爱新觉罗的异族。
他又想到了秦念此前那句“朱重八,现在还不能骂你,你给朕等着”。
【秦念:很多。】
很多“汉”?
而华夏却是夜郎国?
十二名皇帝仿佛能嗅到遥远后世传来的血腥味。
【嬴政:何在?】
盯手机盯得太久了, 眼睛有点酸。
她之所以说当时的华夏变成夜郎国,是因为嘉庆皇帝死后的第二十年,就是第一次中英战争。
华夏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1842年签订。
代入甲方给的人设, 她造反推翻嘉庆之后,必然要面对的是: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已打赢第二次独立战争的美国、正在侵占外东北的俄罗斯帝国。
【秦念:西域之西、东海之东、匈奴之北。】
十二朝肃然。
我为夜郎,“东海之东、西域之西、匈奴之北”皆为“大汉”?
秦念复国的大秦究竟处于什么可怕的境地!
稳居民心榜首的名字,在此刻似乎变得格外孤冷。
李世民环顾多为学儒的群臣,终于明白秦念为何对儒家的敌意如此之大。
若大唐之外皆为大汉……
他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嬴政:尚安?】
秦念愣了一下。
嬴政这个名字是有什么魔力吗?
明明没说几个字,怎么能这么快就把她拉入戏?
她莫名感到一丝委屈。
就像小时候因特别能吃被同学嘲笑,明明当场就以武力报复回去,可跟爸妈诉说时还是会觉得自己很委屈。
秦念的沉默似乎为天幕蒙上了阴云。
就连对秦念极为不喜的朱元璋都不由得为之忧心。
秦念是诸朝之未来。
民心榜为何止于他,声誉榜又为何无其名?
等待的时间彷佛极为漫长。
终于, 他们等来了秦念的回答。
其实并没有过去多久, 只是此时的等待过于煎熬。
【秦念:山河重整, 百废已兴。】
朱棣舒了口气。
父皇讨元时以《谕中原檄》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不想神州竟会再次陆沉。
甚至处境比当初北狄入主还要艰难。
山河破碎,三境强敌。
好在还有始皇后人重整山河。
秦念不是女子。
武曌否定先前的猜测。
三境外敌,山河破碎, 百业皆废。
儒家治世下, 女子难以在此时挽天之倾。
秦念对女子干政的认可, 应是他痛恨儒家致使华夏衰落,于是厌弃儒家的男女有别,崇尚有能者居之。
【嬴政:善。】
嬴政虽然不知汉之疆域,但知刘彻使“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此承传国玺者, 必非弱国。
秦念竟是以“夜郎国”的处境面对三境之“汉”。
嬴政望向北方。
西域之西, 东海之东, 皆不曾见亦不曾闻。
只能先派遣使者探路,此后再作打算。
但匈奴之北,或可以一会。
【秦念:今日话题不在朕。】
秦念速度转移话题。
刚才就不该一时发散,就把话题从丝绸之路发散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再这么发散下去,她就得编一整套怎么造反怎么兴国的人设。
这还是先别了。
万一明天就接不到这份兼职了呢?
就目前来看,其他群成员的演技都不错,她有理由怀疑这个群已经存在很久了。
这些扮演者可能都是筛选了很多遍才留下来的狠人。
只是签合约时和她一样都签了保密协议,所以网上根本搜不到这个群的消息。
【秦念:说回丝绸之路。漠北之战后,匈奴会退至西北,挟西域诸国与汉对抗。】
刘彻现在知道后世秦皇为何会如此积极为大汉献策。
虽已重整山河,秦念的处境只会比先帝治下的大汉更为艰难。
此般献策,是希冀于华夏不再落入夜郎国之境遇。
【刘彻:朕欲联西域诸国以击匈奴。】
既然清楚秦念的目的,刘彻便不再有所保留。
不如坦诚相告,看秦念有何建议。
李广利葬送七万军、李陵被俘,皆可看出匈奴依旧是大汉心腹之患。
刘彻灭胡之志不改。
张骞焦急地等待秦念之答复。
他如今失去侯位,若能自荐再次出使西域,或能再度建功立业。
如果能够联合乌孙,那么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能招纳过来,让他们成为大汉的外臣,共同围剿匈奴!
【秦念:史书上你就是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但乌孙正值内乱之际,张骞未能说服乌孙结盟。】
张骞失落。
竟是未能功成?
【秦念:不过张骞带回了乌孙使者,两国建立往来。匈奴因此要攻打乌孙,乌孙恐惧之下请求与大汉联姻。】
【秦念:你将刘建之女刘细君嫁去和亲,但乌孙两头下注,以刘细君为右夫人,又娶匈奴单于的女儿为左夫人。】
江都王刘建两年前谋反,已然自尽。
刘细君为罪臣之女,此时尚年幼。
刘彻看到“乌孙两头下注”时极为不满。
但哪怕只是让乌孙与匈奴之间有隙,他也会将刘细君嫁过去和亲。
刘细君虽年幼,却已经知道和亲乌孙意味着什么,此时只能掩面而泣。
【刘彻:张骞,入宫觐见。】
张骞大喜。
他急需再度立功的机会。
纵然不能联合乌孙,能够建立往来也是大功一件。
何况如今已经知道乌孙将会内乱,他可以早做些其他的准备。
【秦念:不过这次联姻已是十几年以后。刘细君嫁到乌孙不久去世,你又以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嫁到乌孙和亲,加强对乌孙的影响力。】
此后的事情就属于昭宣两帝时期了,秦念不能再提及。
刘细君大约是郁郁而终,但刘解忧是个狠人。
两岁的刘解忧什么都不懂,她的阿母独自垂泪。
本就是罪臣之后,陛下又是天幕所说的“冷血”之人。
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陛下的意志。
刘彻眉头紧皱。
秦念没有继续往下说,显然是之后的事情已是刘弗陵继位之后。
他终其一生都未能覆灭匈奴?
晚年果然诸事不顺。
刘彻更加担忧卫青和去病的寿数。
待他们凯旋,必然要遍寻名医,并令他们好好修养。
【刘彻:可有灭胡之策?】
秦念头都大了。
都是打工人,刘彻至于这么为难她吗?
汉武帝时期怎么灭匈奴?
这是暑假出来兼职的大学生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吗?
就算是军事类大学的学生,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她好像用不着写出一篇《灭胡策》。
【秦念:军机瞬息万变,后世纵然给出建议,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刘彻难掩失望之色。
他不想接受终生未能平胡的现实,于是寄望于如均输平准法一般提前得知利弊。
然正如秦念所言,军事不同于政事。
这条捷径走不通。
【秦念:但在和亲一事上,朕倒是可以根据刘解忧的事迹给你一些建议。】
【刘彻:速言之!】
四十一岁的刘解忧看着天幕。
她二十岁和亲乌孙,迄今已有二十一年。
先嫁军须靡,军须靡死后,又嫁给他的从弟翁归靡。
相比早逝的刘细君,她不知道这算大幸还是大不幸。
天幕之变,唯有同样来自大汉的侍者能够得见。
但并非所有的侍者都能看见天幕。
刘解忧已经找借口除掉了这个人。
看不见天幕,必是天意不认可他是大汉子民。
叛逆之辈,当诛。
五十岁的刘解忧亦望着天幕。
汉武帝、汉昭帝皆崩,大汉这三十年来发生的事情,她只能从大汉的使者口中得知只言片语。
三年前匈奴和车师攻打乌孙,她上书汉廷求援。然恰逢昭帝驾崩,汉廷未能出兵。
后刘贺被废、新帝继位,她再度求援,汉廷发兵十五万骑援乌孙。
如今匈奴大败,她已得到翁归靡的承诺,将立她的儿子元贵靡为嗣。
身在乌孙三十年,刘解忧无时无刻不心向大汉。
【秦念:好生培养将要送去和亲的公主,再陪嫁些忠心且有能力的侍者。你治下若是能封几个汉室女诸侯,匈奴之患或能早日根除。】
说起刘解忧,秦念就想到这位公主撺掇汉使做的事。
虽然没做成,那也是女中豪杰。
而说到汉使——
秦念决定讲完和亲的问题,就聊聊汉武帝时期那些作风别致的汉使们。
【刘彻:……?】
刘彻懵了。
既因和亲公主夺权之说可谓闻所未闻,更因“女诸侯”这个词汇。
大汉有女性侯爵。
如开国功臣奚涓战死但无子嗣,高祖封其母底氏为鲁侯。
后又有吕后封萧何妻同为酂侯、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
但这种封侯与秦念所言的“女诸侯”显然不同!
刘彻几乎是立即就想要以儒家之说予以反驳,却又想起儒家之弊。
他已经决定要复兴百家,再以儒学否定女诸侯一事,显然不妥。
何况灭胡确为他迫切渴求的功绩。
秦念言此策源于刘解忧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