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今年四十多岁,额头上已经爬满皱纹,长得有些显老。但他人很好,对霍善他们这些小孩儿很有耐心,对他母亲也是孝顺至极。
 他母亲是个寡妇,一手把他拉拔长大,母子俩一直相依为命。今年他那么热心肠地帮人修屋顶,一来是知道没人照顾的鳏寡孤独过得不容易,二来也是想给病重的母亲积福。
 可是看起来他母亲还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霍善从他悲恸的神情里也察觉了什么,正要跑去找李长生出来,一转身才发现李长生已经掀起门帘出来了。
 还背着新做的药箱。
 这是霍善挂好“天下第一医馆”招牌后央着李长生做出来的,里头分门别类地摆着许多常用药与常用器械。
 李长生对易知说道:“你们好好看家,我跟你们张叔去一趟。”
 霍善迈着小短腿要跟上。
 李长生摸着他脑袋说道:“你也留下看家。”
 霍善道:“我也想去!”
 张叔人可好了,张叔他娘也很好,他也想去瞧瞧。
 李长生摇摇头,把他抱起来塞到金日磾手里,让易知把院门关上。
 他了解老兵母亲的情况,哪怕喝了橘井水也没什么用处。她的前半生过得太苦了,所以耗竭了她的生命,衰老与衰败都是不可逆的。
 没必要让霍善去一趟。
 即使霍善已经跟着“梦中”那几位前辈见识过许多残酷的事,李长生还是不想他太早面对生老病死的残酷。
 霍善多聪明一个人,见李长生不带自己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他也没兴致和易知他们玩耍了,跑回屋里闷坐着。
 易知和金日磾对视一眼,知道霍善心里不好受,都没去打扰他。
 霍善自从岁首那会儿露了一手,有人上门求诊时便光明正大地在旁边看着,李长生出诊的时候他更是屁颠屁颠跟着去,所以对于福寿里这些老人的情况他都有所了解。
 只不过人能顺顺遂遂活到老已经很难得了,真到了这种时候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多多宽慰活着的人。
 易知两人正琢磨着该怎么转移霍善的注意力,便听外面又传来了敲门声。
 这次倒是没那么急切。
 易知去开门。
 见到门外的人时,易知微微讶异。
 竟是霍去病!
 霍去病身后还跟着不少拿东西的仆从。
 易知边引着霍去病入内,边与霍去病说起霍善正为张叔他娘难过的事。
 张叔他娘前两天便已经吃不下东西,全凭张叔的悉心照料吊着命,这回怕是真的要没了。
 霍去病闻言大步往里走,走到屋外后又回过头从仆从手里取了件一看便很暖和的狐皮袄子,拿着它进屋去寻霍善。
 霍善还坐在那儿想事情,没注意到霍去病的到来。
 直至霍去病都走到近前来了,他才察觉不对,抬起小脑袋一看,竟是他爹来了!
 霍去病伸手把霍善抱了起来,没与他聊张叔他娘的事,而是把手里的狐皮袄子套到霍善身上。
 在还没有棉花的时代,冬衣无非是塞些杨絮芦花之类的玩意,不仅不太保暖,还相当臃肿。达官贵人爱去打猎,除了取乐以外还有两大目的:一个是改善饮食,另一个则是获取毛皮做冬衣。
 这狐皮袄子用的毛皮就是霍去病亲自猎来的。
 霍善穿上后就是个油光水滑的小白团子。
 小孩子哪有不爱穿新衣裳的,狐皮袄子一上身,霍善话马上多起来了:“这是您猎来的吗?”
 霍去病道:“对。”
 刘彻最近觉得自己身体大好了,全然没有年前那种要病不病的感觉,于是兴致勃勃地组织了一次冬狩。
 霍去病作为大司马自然是要跟着去的,当时他一眼便相中了这块狐皮,连刘彻暗示说想要他都没给。
 只要刘彻没明说,那他就听不懂暗示。
 堂堂天子想要块好的狐皮多容易,这块雪白雪白的狐皮一看就适合做成他儿子的袄子。
 霍善哪里知道这袄子得来多不容易,还信誓旦旦地对霍去病道:“等我长大了也要打很多很多猎物给您做衣裳!”
 霍去病点点头。
 这次霍去病还带来了从巴蜀那边运过来的干茶叶,新鲜茶叶已经没有了,只有一些农家还收着些晒干的茶叶。
 当地人喜欢拿这个煮水喝,说是喝了整个白天都不会犯困。
 这倒是摸清了茶的特性。
 霍善没想到霍去病这么快把茶叶寻摸回来了,迫不及待地抱着干茶叶去找易知,要易知煮茶给他喝。
 易知便烧开水把干茶叶放下去给他煮出茶汤来。
 他给霍善父子俩都倒了一碗。
 煮出来的茶汤是微黄的,光看色泽的话倒也挺有茶的样子,只是一入口霍善就发现这和他喝过的茶叶完全不一样。
 看来还是得有专人负责采茶制茶才行。
 拿来吧,明代炒茶工艺!
 其实这也不独独是工艺的问题,当初霍善喝到的茶是拿来招待锦衣卫都督的,自然是最上等的茶叶。这种山农随便采的野茶哪里能和千挑万选出来的好茶比?
 他想要喝上那样的好茶还有得等。
 霍去病见霍善喝得整张脸皱成一团,也端起自己面前那碗茶汤尝了尝。
 茶汤入口自然是苦的,可仔细品咂的话便能察觉苦中有一丝丝回甘。
 且还叫他感觉浑身都轻快了不少。
 仿佛一口气跑十次祁连山都没问题。
 霍去病仰头把碗中的苦茶直接喝完。
 霍善震惊地看向他爹。
 听说人和人的味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嗜甜,有的人嗜酸,难道他爹居然嗜苦?!
 “您喜欢喝这个吗?”
 霍善忍不住追问。
 霍去病对上霍善不敢置信的眼神,很清楚如果自己说一声“喜欢”,回头这孩子一定每次都给自己备上苦茶。他选择诚实地回答:“太苦了,不太喜欢。”
 霍善想到这茶可是橘井水煮的,不由追问道:“您喝完感觉怎么样?”
 霍去病听后微微一顿,垂眸对上霍善溢满关心的眼睛。
 小孩子是藏不住事的。
 这孩子对他的身体问题格外在意。
 在此之前,霍善就曾特意跟着东方朔去请义姁来给他调理身体。
 “感觉很好。”
 霍去病边回答边注意着霍善的表情。
 “比去年喝药调理身体时感觉还要好。”
 霍善哪里知道他爹有多敏锐,一听他爹说比喝药还有效,眼睛里马上溢出掩藏不住的欣喜。
 霍去病微顿。
 接着他把眼前毛茸茸的小白团子抱了起来。
 霍善不解地仰头望向他爹。
 聊得好好的,抱人做什么!
 唉,他爹看起来不爱说话,实际上却这么爱黏人,真拿爹没办法!
 李长生从外面回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霍善正开开心心地用他软乎乎的脸蛋跟他爹贴贴。
 到底是血脉相连的亲父子,只要多相处几次便能亲近起来。
 霍善注意到李长生回来了,马上松开他爹跑过去问道:“婆婆怎么样了?”
 李长生抬手摸着他脑袋,叹着气说道:“婆婆她到天上当仙人去了。”
 霍善本有些难过,听李长生这么说又想到孙思邈他们的存在,兴许人死了以后会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呢?虽然没办法再见面,但至少她们依然在某个地方好好地生活着。
 夜里霍善和他爹挤一起睡,辗转反侧了许久,还忍不住对霍去病说道:“您能不能不要死?”
 他思来想去,还是不想以后都见不到霍去病。
 霍去病对他这么好,他想做什么便陪他做什么,有什么好东西都第一时间送来给他,还总是很认真地听他说话。
 以前他听李时珍他们说霍去病会死,还不太能体会那是怎么回事,今儿张婆婆没了,他才隐约感受到死亡的残酷。
 虽然才认回霍去病几个月,他已经舍不得这个爹了。
 霍去病并不避讳生死问题,低声给霍善分析道:“人总是会死的,我比你年长将近二十岁,肯定会比你去得早。”
 霍善道:“那也要活到一百岁,没到一百岁不许死。”
 霍去病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百岁太老了,牙齿都掉光了,活着也没什么滋味。”
 霍善一听,竟觉得霍去病的话很有道理。他退而求其次:“那我们活到八十岁!”
 霍去病也不和他分辨八十岁时牙齿到底能留住几颗,应下了霍善的要求,好叫他能安心睡下。
 霍善得了霍去病的准话,总算是肯好好睡觉了。
 在他心里,霍去病可是言出必行的大丈夫,既然霍去病答应他要活到八十岁,那肯定是不会死的!
 霍善很快沉沉睡去。
 霍去病注视着他的睡颜半晌,抬手替他把被子掖好。
 霍善进入睡梦之中,看到了等了自己挺久的李时珍。
 如今天气越来越冷,李时珍他们不再带他去山中采药,而是改为在明代的太医院辨认药材。
 太医院的药材和藏书可是他写《本草纲目》的重要基础,他要是没有当太医院院判这段经历,恐怕没办法遍阅那么多医书与唐宋笔记。
 李时珍牵着霍善往太医院方向走,还和霍善说起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你爹是不是察觉了什么?”
 霍善不解地问:“察觉了什么?”
 李时珍见他一脸懵懂,也知道从他这里问不出什么来。
 现在他们不像一开始那样全天跟着霍善了,所以也不知道霍善和霍去病父子俩白天都聊了什么。
 李时珍只是觉得刚才霍去病看霍善的眼神不太对而已。
 “反正他是你爹,应该不要紧。”
 李时珍说道。
 霍善闻言点点头,他摸着身上很符合明代风格的棉衣,不由和李时珍分享起他爹特意给他送狐皮袄子的事。
 那狐皮袄子可暖和了!
 李时珍听他开始炫耀起自家爹来,不由说道:“别小看我们这身冬衣,唐宋时期可不像我们这样人人都能穿上这么一身厚棉衣。”
 他给霍善讲起棉花的发展史,棉花早在汉代就已经悄然在这片大陆上生长,许多人却还是没机会用上它。直到元明时期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改良棉纺技术,从此天下百姓才能好好地过冬!
 比如他们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特意下过这样的诏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
 这就是要保证家家户户都有桑麻和棉花!
 有了这半亩棉花,大伙的冬天便好过多了。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有要求百姓种桑麻的规定,只是明代添了个棉花而已。
 霍善闻言追问道:“那我们这里哪儿有这个棉花呢?”
 李时珍:“……”
 完了,好像又吹过头了。
 想到霍善白天还在为老人过冬难而难受,李时珍觉得这没什么不好说的。
 他给霍善介绍了一下,汉代应该有两个地方有棉花,一个是西域,一个是南越。
 西域那边阳光充裕,棉花长得挺好,只是移栽到中原来恐怕没那么好的产量。
 至于南越那边的棉花估摸着也不太适合在北边生长。
 想要选育出适合种在中原的高产棉花恐怕没那么容易。
 太医院便有药用的棉花以及相关图册,李时珍带着霍善进了太医院,准备让霍善看看棉花长什么样。
 霍善想到白天李长生对老人们过冬问题的担忧,迈开小短腿跟着李时珍往里跑。
 他很快摸到白白软软的棉花团。
 棉衣穿在身上的时候还没感觉,摸到棉花的时候他才感觉这种作物真是个大宝贝。
 蚕丝尚且要养蚕才能吐出丝来呢,结果这棉花居然直接结出棉丝来了。
 难道这是老天送给世人的礼物?
 可惜他们汉代人一时半会还穿不上它!
 李时珍也没忘记自己是要教霍善认识药材的,这棉花也有许多部位可以用药,不过更多的是取它柔软无害的特性用来裹药。
 比如耳朵出了毛病不太好用药,便用棉花把药裹成团塞进去。
 还有别的地方也适合用棉花塞。
 比如肛门。
 许多小孩子肚子里长了虫,肛门痒得厉害,说明虫就长在那附近。这时候可以用棉花把调配好的驱虫药从肛门塞进去,第二天起来就能把虫子给拉出来了!
 所以这棉花在治病方面也用处多多!
 要不太医院这边也不会专门收着不少棉花。
 霍善:?????
 这里为什么又有虫子!
 还有,你说小孩的时候为什么看着我!
 我可爱干净了,肚子里才不会长虫子!
 李时珍逗够了小孩,继续带霍善辨认别的药材。
 等到今天的辨认任务差不多结束了,李时珍才找出绘有数种棉花的图册给他看。
 霍善早上睁开眼的时候,脑海里还惦记着那天生能长出白团团的棉花。
 他转头往旁边看去,发现霍去病还没起来。
 往常霍去病可是早早醒来的!
 霍善一骨碌爬起来,可着劲摇晃起霍去病的手臂,口中喊道:“爹!爹!”
 霍去病睁开了眼。
 他对上霍善关切的眼睛,忍不住转头看了眼窗外的天色。
 外面已经亮了起来。
 霍去病很少起得这么晚。
 记得岁首那天从这边回去,他也是醒得比平时晚上许多。当时他醒来后感觉神清气,却没有放在心上,只觉得是多睡了一会才格外舒坦。
 霍去病坐起身,抬手揉着霍善的脑袋问:“怎么了?”
 霍善道:“匈奴是不是被打跑了?”
 霍去病想了想,点头说道:“算是被打跑了。”
 至少朔方以西尽归大汉,匈奴再也不敢随意出入。
 霍善道:“那我们可以在西域那边种多多的棉花,然后运回来吗?”
 霍去病:?
 棉花又是什么东西?
 他怎么连四岁小孩的话都听不懂?
 霍去病没急着回答,而是仔细询问霍善棉花到底是啥。
 霍善就给他讲了棉花的妙处,不用费心养蚕,种下去就能长出蚕丝一样白的棉团团!
 棉团团可以拿来织布,还可以直接塞进冬衣里御寒或者做成特别暖和的冬被!
 还能拿来裹药塞进肛门里杀虫子!
 霍去病:?????
 等会,前面那些用处确实很让人心动,但是最后一个是怎么混进去的?
 这不是霍去病第一次听到霍善说起这些于民生有大用处,大汉却还不曾广泛栽种的东西,所以他也算有了经验。
 霍去病说道:“等吃过朝食后你去找你光叔,让他帮你把这种棉花画出来。”
 霍善骄傲地道:“我知道不止一种!”
 他又给霍去病说起南边那比西域棉株高大的棉花,没错,它依然有可能出现在南越!
 霍去病:“……”
 此时此刻,霍去病的想法和刘彻出奇一致——
 这下不得不打南越了。
 吃过早饭,霍去病把霍善打发去找霍光绘制棉花图纸,自己去寻李长生说话。
 霍去病说起话来向来开门见山:“我听闻有些方士能知古今之变,先生是否也有这样的本领?”
 李长生摇着头说道:“我没有这种本事。”
 霍去病追问:“那么是谁告诉他我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李长生顿住。
 “……他与你说了?”
 霍去病一听便明白,确实有人对霍善说过这样的话。
 霍去病平静地道:“我猜出来的。”
 李长生沉默。
 他知道霍善的秘密不是他一个人能护住的,沉吟了许久才把霍善学医的始末给霍去病讲了。
 这样的好机缘若是落在大人身上,他们可能会欣喜若狂;可是小孩子能懂什么?
 小孩子就喜欢吃吃喝喝,所以哪怕有人要在“梦中”教他学医,他也是没什么兴趣的。为了让霍善跟他们学医,李时珍几人才透露了霍去病寿数将尽的事……
 李长生道:“这孩子能在短短半年内学会给人诊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霍去病没想到自己只这么一问,李长生竟全都给自己说了。
 而且还是这样一个答案。
 他平静的神色终于有了波澜。
 这么小的孩子本不该过早接触生死之事,可霍善却能为他学到那种程度,叫他如何能不动容?
 霍去病问:“所以他此前与我说的茶叶、桐油以及制糖之法,其实都是那几位仙人梦中所授。”
 李长生道:“对。”
 他本来想拿东方朔挡着,结果东方朔没挡住。
 想来凭他自己也是挡不住的,倒不如让霍去病这个亲爹来分担分担。
 霍去病问:“先生是不是有非告诉我不可得理由?”
 李长生道:“确实有。”
 等到春天,造纸作坊就要开始运作了。廉价纸张以及印刷术一旦推广开,伴随而来的应当是……士林的颠覆性变革。
 纸这东西,目前也有人能造,不过基本都是麻纸,说白了就跟绢帛差不多,造多了人就没衣服穿了。
 这也是终汉一代日常书都写没大范围用纸张的原因:相比于造价不菲的麻纸,竹简更廉价且更容易获得。
 如果能解决材料冲突以及造价高昂的缺点,那么竹简就可以陆续退场了。
 这东西可能引发的影响太过庞大,不是霍善一个四岁小孩能抗住的。
 他一个小小的侯国家丞也起不了多大用处。
 所以吧,这事还是得霍去病挡在前面才行。
 霍去病:?
 所以这孩子不是到“梦中”学医去的吗?
 茶叶、桐油以及甘蔗都还好说,听着都能入药。
 为什么那几位梦中仙人还教他怎么造廉价的纸?!
第60章 
 造纸并不是三两天能造出来的事, 虽然霍善最开始只想要草纸和油纸,但是考虑到原料处理起码得等整个冬天,所以李长生把几种材料都备上了。
 李长生在心里把整个流程过了好几遍,感觉开春造出纸来不是难事, 这才决定和霍去病通个气。
 当然, 主要也是因为霍去病自己发现了异样。若是霍去病与霍善父子俩不够亲近,李长生是绝不会与他说起霍善身上那些机缘的。
 霍去病静静思量半晌, 才说道:“只要是有用的, 只管拿出来便是。”
 至于什么神异不神异的, 倒是不怕刘彻知晓,毕竟刘彻可是个相当热衷于搞封建迷信的人。
 记得早些年有个自称活了几百岁的方士李少君来到长安, 很快便被刘彻奉为上宾, 热情地投资了对方提出的长生项目。对方去世后刘彻还不信他是死了, 坚定不移地认为对方只是羽化登仙。
 刘彻至今都还对李少君说过的世外仙人安期生念念不忘, 时常想派人去寻访仙山,甚至还有亲自去找的冲动。
 因为李少君曾告诉他, 安期生这位仙人脾气古怪,看你顺眼就见你, 看你不顺眼压根不搭理你。
 刘彻一琢磨, 觉得我派出去的使者见不着人肯定是因为他们入不了安期生的眼。如果是他这个天子亲自过去,安期生肯定是扫榻相迎,热情地请他坐下吃点长生不老药。
 不给吃现成的也行吧,可以拿个方子回来咱自己炼, 泱泱大汉不差你这点炼丹材料!
 刘彻也不止爱好求长生, 他还喜欢通鬼神, 养了不少据说可以和鬼神沟通的方士。
 前两年王夫人病逝了,刘彻很是思念她, 又请了个叫李少翁的方士招王夫人的魂魄来与他见上一面。
 刘彻隔着帷幔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人后非常高兴,直接封了李少翁为文成将军,给了对方许多赏赐。
 没错,刘彻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执着的人,一个孜孜不倦参与各项迷信活动的人。
 有的藩王想讨好刘彻都不给他送美人的,而是给他送方士。
 霍去病觉得要是刘彻知晓霍善可以见到四位仙人,仙人还给他透露了许多天机……刘彻估计会直接把霍善接到宫中不还回来了。
 这么一琢磨,霍去病心里头涌现浓浓的危机感。
 有人要抢崽!
 这可不兴让刘彻知道。
 霍去病一脸严肃地与李长生说了这件事,叮嘱对方千万别在刘彻面前提及霍善的种种机缘。
 李长生并不是爱出头的性格,更不会拿霍善出去招摇,闻言自是一口答应下来。
 这边聊得差不多了,霍善那边也把棉花图谱画好了,屁颠屁颠地捧着绘有棉花各项特征的帛书拿来给霍去病他们看。
 李时珍这才知道霍善又和霍去病提了什么东西。
 不能怪霍去病那么快看出不对来,任谁每次一大早醒来听到这些闻所未闻的作物都会生疑。
 霍善还不晓得他师父和他爹通过气,给他们看过棉花图谱后便穿着他簇新簇新的狐皮袄子出去到处显摆。
 看到没有!
 我爹给我做的!
 语气那叫一个得意!
 等跑到老兵张叔家的时候,他才想起张婆婆去世的事,一下子没了刚才的快活,跑进去好生安慰了张叔一家。
 张叔勉强地打起精神来与霍善说了几句话,便劝他快些回去。一般来说,不该让小孩子看见死人,怕小孩子夜里惊厥。
 霍善知道自己帮不上忙,只能乖乖回去了。
 他闷闷不乐地跑回家。
 李长生见他兴冲冲出门去,回来却是这模样,知晓他肯定是去了张婆婆家。他对霍善说道:“过段时间恐怕要下雪了,到时候不好出门,我们今天去县城的集市买些米粮肉菜回来囤着。”他转头邀请霍去病,“将军要一起去吗?”
 霍去病道:“也行,我还没去过集市。”
 霍去病倒不是不能去,而是没必要去,毕竟他想要什么都有人把最好的送到他面前来。
 霍善一听他爹居然没逛过集市,一下子便忘了刚才的郁闷,表示一会由他带着霍去病走,一定让霍去病好好见识一下赶集的妙处。
 说得好像他的赶集经验很丰富似的。
 也不看看自己才几岁。
 这个天气外头已经很冷了,霍去病便没有带霍善骑马,而是让霍小白拉着驴车带他们。
 易知坐在边上负责看着他。
 霍善觉得自己不怕冷,一路时不时蹿起来看看路,兴致勃勃地给霍去病讲起这些四通八达的小路都通往哪里。
 一如既往地爱和路上碰到的人打招呼。
 因为说好要囤过冬物资,所以这次的采购目标非常多,正好霍去病带了不少人来,这些个骑着马的骑奴便负责帮忙扛东西。
 李长生早便想好要买什么,采购起来目的明确。霍去病抱着儿子穿行在热闹的集市之中,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没办法,别说他带着一群身量高大的仆从了,光是他本身的相貌与通身的气度便忍不住叫人多看几眼。
 他怀里抱着的白团子也很引人注目。
 本来大伙只是注意到白团子身上的狐皮袄子,接着再一看那机灵可爱的模样,便觉得这绝对不是寻常人家能养出来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这对父子俩出手非常阔绰。
 一般是霍善瞧见别人卖的山货好奇问上两句,霍去病就说买了;霍善瞧见别人卖的玩具多看几眼,霍去病也说买了。
 吃的喝的用的玩的,只要霍善流露那么一点儿兴趣,霍去病便都给包圆了。
 李长生买完粮食出来一看,好家伙,每个人手里都已经提的满满当当,有用的没用的全都买了个遍。
 ……看来下次绝对不能转身太久,不时刻盯着他们的话他们得直接把集市搬空。
 霍善也是转过头一瞧,才发现他爹居然把他问过的东西全买下了。他觉得这很不勤俭持家,忍不住和霍去病说道:“有些我也不是很想要。”
 霍去病道:“你可以分给需要的人,总不会浪费的。”
 他们今天运气很不错,居然碰上有牛肉卖。牛肉这东西市面上可不常见,霍善很喜欢吃,但不会吵着要,因为他知道牛是耕地的好帮手,不能随便宰了吃。
 霍去病听李长生说霍善喜欢吃,在李长生考虑买哪个部位的时候又把人家剩下的小半头牛包圆了。
 还是来晚了,牛肉已经卖出去一大半,要不然整头牛都能让霍善尝个遍。
 回去的路上,霍去病还和李长生提了自己的想法。
 这路虽然不太远,但冬天还是太冷了,下次让商户把货物拿到福寿里让他们挑,省得霍善一来一回要吹风受冻。
 李长生:“……”
 敢情还真想直接把集市搬来。
 李长生只能给霍去病分析了一番,说霍善期待的是去赶集的热闹,而不是单纯想挑拣货物。
 当然了,要是有货郎过来叫卖,霍善也是第一个拉着他们冲出去的。
 霍去病认真记下了李长生的话,琢磨着下次捎带个货郎过来,好叫霍善能高兴高兴。
 李长生:“……”
 虽然刚才那番话并不是这个意思,但这也算是霍去病的拳拳爱子之心,他还是不多说什么了。
 ——主要还是怕霍去病听到啥都想付诸实践。
 回到家门口,霍善欢快地跳下驴车,还准备和他师父一起整理过冬物资呢,就听金日磾出来告诉他们家里又来了客人。
 不是旁人,正是刘彻和卫青!
 霍去病:?
 霍善也好些天没见过舅公他们了,闻言哒哒哒地跑进去向卫青他们问好。
 刘彻和卫青远远就见到颗毛茸茸的白团子朝他们跑来。
 刘彻定睛一看,那油光水滑的狐皮袄子,不正是上次他相中那块狐皮做的吗?
 这么好的皮毛,便是刘彻也颇为喜欢。
 见霍善跑得小脸红扑扑,刘彻打趣道:“难怪你爹昧下这件狐皮,原来是要拿给你做冬衣。”
 迈步跟进来的霍去病:“……”
 不是,你那天也没明说要,怎么就成他昧下?
 虽然跟着天子打猎确实有把最好的猎物献上去的传统,但这种事又没有明文规定……霍去病认为自己的做法一点问题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