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by春溪笛晓
春溪笛晓  发于:2024年05月07日

关灯
护眼

才过去这么两天,师父应当没把钱全花完,他回去以后央着师父给二柱买牛犊就好!
刘彻没想到霍善会说出这么一番话。
瞧他说话时小脸蛋上堆满了不舍,真是叫人啼笑皆非。
国库就算再缺钱,也不缺他这头小牛犊啊!
长辈给晚辈赏赐点东西当彩头,怎么能算是赏罚不分明?
刘彻敛笑说道:“光凭你这话,朕便该赏你了。”
霍善疑惑地问:“为什么?”
刘彻道:“你劝朕要赏罚分明,这是正直敢谏,自然当赏。”
霍善听不太懂,但还是为失而复得的小牛犊高兴不已,继续跟刘彻一起看其他文章。
刘彻再问他好不好,他便不拿自己做对比了,而是拿枚皋当对比。
刘彻自己心中也有评价,起初听霍善这简单粗暴地点评“彼不如此”“此不如彼”本没在意,后来拿起两篇文章一对比,发现还真如霍善说的大差不差。
偶尔有意见相左的,也不过是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比如他喜欢辞藻华丽的,霍善却不太喜欢,因为一华丽起来他就看不太懂。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才这么大一点,文饰稍多他便觉读得云里雾里,很不爽利!
除去偏好的因素,霍善看文章还是很准的。
本来刘彻只是逗他玩的,见他还真能辩出优劣来便当真让他一起挑选哪些文章值得赏赐牛犊。
一想到关乎老值钱的牛犊,霍善便打起十二分精神来看文章,不时还主动请教李时珍几人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等到众人的文章都轮流呈送上来了,刘彻很快便从中选出了几篇让乐师奏乐颂唱。
其中枚皋、司马迁的诗文皆入选了。
枚皋的文章偏向于夸赞这场盛宴,着笔点还是夸赞当朝;司马迁则更偏向于讲述屈原的遭遇与志向,将他重走屈原流放路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融入其中。
要论文章本身,其实还是司马迁更胜一筹,不过他歌功颂德的力度不够大,资历又比枚皋浅,所以他的文章反而被排到最末去了。
听到自己诗文的人俱是满面欢喜,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能得赏,更因为自己在刘彻面前露了脸。
哪怕只是不怎么深的印象,也比皇帝压根不记得你要好。
不说是皇帝,就说寻常人碰上要找人办事,你是找自己认识的还是找自己不认识的?
那肯定是优先找自己认得的。
皇帝也是人,同样会有这样的想法。
刘彻这位皇帝尤甚。没见到他用人不拘一格,全挑身边那些他看着顺眼的吗?
司马迁几人喜获牛犊以后,庖屋那边便传来了好消息:粽子煮熟了!
庖屋那边也是头一次煮粽子,不过他们都是经验老道的厨子了,又因为在宫中做事开阔了眼界,甭管什么米他们都能把握好火候,是以这次粽子煮得极其顺利。
只是粽叶把里头的糯米和馅料裹得太严实了,他们也闻不出到底香不香。
还是负责试菜的人剥开了一甜一咸两个粽子,才叫众人见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次包粽子用的是新鲜箬竹叶,又或者是众人的心理作用,只觉连里头的糯米都被染成了淡青色,米香中仿佛也混杂了竹叶的清香。
还肉馅散发出的浓浓肉香以及红枣散发出的诱人甜香。
那肉还是从半夜起便用多种香料腌制起来的,没煮熟时便香得极其霸道。等到柴火将它和着夹着糯米蒸熟,便连那糯米也被香味漫透,每一口都香得很。
这点香料搁在富贵人家不算什么,对寻常人家来说却是稀罕物了。
旁边那些没资格尝鲜的人只能暗自感慨皇帝陛下不愧是皇帝陛下,真会吃!
他们光是闻着都馋了。
一盘盘粽子端到众人桌前,因着刘彻刚才吩咐过不要多上,所以每个人面前都是一甜一咸两个粽子。
其余的刘彻命人赏赐给随行的宫妃们了。
刘彻见霍善迫不及待要拆粽子,便笑道:“我们这么大才吃两个,你这么小也吃两个是不是太多了?”
霍善没想到都要开吃了,刘彻居然会这么说。
他立刻否认道:“不多,不多!”
刘彻道:“你算术不是挺好的吗?你人小,肚子也小,两个都吃进去会撑坏的。这东西还不好消化,你不是得难受好几天?”
霍善陷入天人交战之中。
早上明明大家一起选咸甜,煮好以后却只有他自己要二选一!
怎么会有这么残忍的事!
刘彻被他那纠结的模样逗得直乐。
还是旁边的太子刘据不忍霍善为难,对霍善说道:“你每个只吃一半,不就两种都能吃吗?”
霍善道:“不能浪费!”
太子刘据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坚持,继续给他出主意:“你身边的金日磾不在这儿,你叫人切一半拿去分给他吃,这样既没有浪费,又可以让他也尝尝鲜。”
霍善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太子刘据便命人来帮霍善将两个粽子拿去对半切开。
霍善眼巴巴地看着人把自己的两个粽子拿走,等人走出两步,还追上去对人家叮嘱道:“不能拿刚切过生肉的刀切哦!”
对方有些不理解,却还是认真应下。
就连庖屋里的人都知晓了,陛下和太子都对霍善这个半路冒出来的冠军侯家娃非常偏爱。
这次包粽子活动就是霍善提议办的,太子派来的人吩咐得格外仔细,可见太子对这位表侄很是喜欢。
陛下就更不用说了,没看到陛下都让这孩子坐他身边吗?
是以霍善叮嘱的话,他们还真不敢当是小儿胡言装没听见。
霍善见对方认真应下了,才放对方离开。
一转头,就听刘彻问他:“为何不能用切生肉的刀?”
霍善尽职尽责地肩负起卫生宣传工作,给刘彻讲起了其中道理:“生肉里可能有很小很小的寄生虫卵,我们看不见它,但它可能沾到刀上去。要是用切过生肉的刀去切马上要入口的熟食,很可能会把小小的虫卵给吃进去!”
因为知道人都是非常健忘的,霍善还很贴心地给刘彻复习起《寄生虫图谱》上的内容——
“小小的虫卵一旦孵出来长大成虫,一天能在人肚子里成千上万的新卵!”
善忘不要紧,多听几次就记住啦!
崽帮你们记!
刘彻:“……”
众人:“……”
回去以后他们马上让人多备一把刀。
所以你小子为什么在别人马上要开吃的时候讲这种玩意?!
你自己难道不觉得讲完以后根本吃不下东西吗?

金日磾守在廊下, 等着霍善结束宴饮。他为人沉默寡言,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就更安静了,静静望着远处的林木不说话。
这时有人捧着两半粽子来找他。
金日磾微讶。
得知屋内的情形,金日磾接过那两半粽子。
刚煮好的粽子还冒着些许热气, 米粒沾染了粽叶的清香, 闻着便十分诱人。那横切开的粽子里头显露出来的肉馅肥瘦均匀,更是叫人食指大动。
金日磾洗净手, 坐在廊下拿起粽子尝了尝。
真不错。
等明年他把母亲和弟弟接出宫, 一定也做给她们尝尝。
金日磾这般想着, 更认真地把剩下的粽子一点点吃完,仿佛想要记住这个味道。
活着真不错。
另一边, 霍善也把自己的两半粽子都吃完了, 他很有些意犹未尽地往左右看去, 才发现别人的也都吃完了, 连过眼瘾的机会都不给他!
刘彻对上霍善望过来的眼神,笑着问:“还想吃?”
霍善眼睛一亮, 连连点头。
当然还想吃!
刘彻复述他自己写的八字真言:“粽子好吃,不可多吃。”
霍善:“……”
瞧见霍善一下子垮下去的小脸, 刘彻止不住又哈哈大笑起来。
真是个格外叫人开怀的小孩儿。
粽子也尝过了, 今儿的纪念屈原大型活动也算结束了,宴上这些诗文会不会流传下去还无人知晓,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往后大汉夏天的芦苇叶菰叶以及秋天的箬竹叶怕是要遭殃咯!
谁叫它们裹着黍米蒸熟后别有一番清香滋味呢!
哪怕在开吃前先听了霍善这小子的卫生宣讲小课堂,众人还是被这种瞧着不算太难学的吃食征服了。
包粽子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霍善也高兴得很, 出门看到金日磾, 便跑过去问他有没有尝尝粽子,味道好不好。
金日磾道:“吃了, 很好吃。”
知道剩下那半粽子也有被好好地吃掉,霍善就心满意足了,与他几个表叔继续琢磨一会玩什么去。
有了李禹这个前车之鉴,太子刘据身边的人对霍善都友好得很,那些见识过霍善在御前有多被偏爱的内侍更是见着他就满面堆笑。
霍善是不知道别人心里想法的,所以他开开心心地与卫登他们跑东跑西,争取把肚子里的粽子早早消化掉。下午还有新的好吃的要进去呢!
另一边,刘彻留卫青说话。
卫青作为统管军务的大司马,自然知道李敢被调走的事。见事情估计是瞒不住了,他只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考虑讲给刘彻听,李家世代忠良,为大汉立下无数军功;李敢之所以找上门,也只是接受不了李广李将军的自刎。
易地而处,倘若自己的至亲死得这样不明不白,自己也是会去讨个公道的。
当儿女的但凡有点儿血性,估摸着都会这么干。
刘彻听着卫青这诸多考虑,竟是一句都没为自己抱屈的,只觉卫青果然还是卫青,哪怕是把他放到大司马的位置上,他还是这脾气。
别人都为他急死了,他自己却一点都不着急。
记得他最初知晓卫青其人,就是得知将卫青视为好友的公孙敖跑去大长公主手底下把被抓走的卫青抢回来。
可想而知,当初公孙敖也是在边上着急的人之一。
就是这公孙敖吧,打起仗来运气比李广还不如,给他几次机会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失期差点被斩。
卫青这人公私分明,即便是面对救过自己命的好友他也是这态度,你出事我可以花钱帮你赎罪(汉代很多时候只要给钱就可以把罪人赎为庶民),但没有军功就是没有军功,不可能凭空给你添上一笔。
军功封爵乃是大汉军队的重要根基,卫青不可能为了朋友把这个根给挖了。
刘彻道:“若不是看在李家世代忠良的份上,朕又岂会只把他调离长安?”
卫青是他亲封的大司马大将军,有人敢在天子脚下对卫青动手,没脸的可不仅是卫青。
提到这事儿,刘彻便与卫青说起霍去病早上来告状的事儿。
他还真没见过霍去病这模样。
这小子从小有事都是自己上。
大概还是因为这件事关乎自己孩子,所以他才敛起了自己脾气来陈明此事。
想到霍去病当时的表情和语气,刘彻还很有些怀念。
人就是这样的,柔弱者你会想看他刚强,刚强者你又想看他柔弱,仿佛那不同于其本性的一面才格外稀罕。
卫青:“……”
他还在想是哪里出了问题,原来是霍去病直接找上刘彻。本来他还担心霍去病会冲动行事,听刘彻这么说便放心了。
李家人被调走也好,他固然是不怕被针对的,可霍善这孩子才刚回到霍去病身边,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懵懂小儿,倘若真被人欺负了去可怎么办才好?
接下来几日,霍善仍是白天到处撒欢,晚上随孙思邈他们学医,顺道看看千百年后的风光。不知不觉间,他的新手任务进度竟达到100/100!
霍善一大早起来看到这么个提醒,开始研究这个跟诊任务完成后有什么新变化。
接着他就看到许多原本灰扑扑的东西都亮了起来,看得他眼花缭乱,不知该先瞅哪儿好。
而几个小老头儿不知所踪。
他找了半天,才在医技树的几个分支上看到正处于“学习中,勿扰”状态的张仲景几人。
霍善:?
明白了,他们这么卖力地游说他完成新手任务,竟是眼馋医技树上的新知识新技能!
他,霍小善,工具崽罢了!
还是孙思邈先注意到霍善的郁闷,从知识海洋中探出头来,对霍善说道:“我们想要好好教你,自然得自己先学会。”
有了这个系统在,他可以对《千金方》中的药方逐一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筛选出真正有效的药方。也算是个去芜留菁的过程!
孙思邈表示,等他把《千金方》中的药方全部试验一遍,一定给他整理出一本最适合汉代人的方书。
张仲景他们也是这个意思,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用人命试验出来的,现在这里可以模拟不同的人体状态进行药物试验,他们能不以人命为代价筛选出适合的药方!
这是多少医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华佗就更忙了,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进入外科分支的人,一进去就被眼前五花八门的手术类型晃花了眼,一时不知道该先专精哪个方向好。
霍善才刚结束新手任务呢,许多功能都还没能开启,他们当然不可能就这么抛开霍善不管,只是他们自己也得先进修一下,以后好引霍善入门。
霍善听懂了。
因为工具崽还有用,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抛开他!
李时珍几人:“……”
理是这个理,怎么被这么说出来就显得他们这么坏?
李时珍道:“一开始我们确实是因为想你做任务才劝你学医,但是我们现在都很喜欢你。只要你想去,我们还是可以每天轮流带你出去给人诊病,就当是我们学了一整天后也出去散散心。”
霍善是很好哄的娃儿,听李时珍说很喜欢他便开心起来了。他高兴地说道:“好!”
霍善兴高采烈地起床洗漱,接着跑去马厩看自家霍小黑以及新得的小牛犊。
金日磾即使已经成为霍善的家臣,仍是没忘记自己最初的职责,尽心尽力地替霍善把霍小黑养得油光水滑。
霍善高兴地给霍小黑喂了把草,又很公平地给小牛犊也喂了一把。
等到一牛一马都吃过了,他也没走,还在边上和它俩说话,无非是要乖乖吃草快高长大之类的,还说等回到福寿里后它们不能偷懒了,要和霍小白一起听《孙子兵法》!
过来找人听到霍善在嘀咕什么的霍去病:“……”
这孩子为什么非要给牲畜讲《孙子兵法》?
霍善感觉自己被人从背后抱了起来,转头一瞧,是他爹。他立刻说道:“您练完剑了?”
霍去病点点头,抱霍善去用朝食。
霍善以前是不喜欢叫人抱的,不过谁叫霍去病是他爹呢,他爹喜欢抱着他走,他只能随爹去了。
唉,真拿爹没办法!
他可是个顶顶贴心的好孩子!
霍去病哪里知道霍善的小脑壳里在瞎想什么,与他说了个好消息:“你师父昨儿派人传信过来说,今天他会带着面起子过来。”
霍善这几天连老虎都在霍去病他们的陪同下看过了,来上林苑这边的目的算是全都达成了,听霍去病说李长生要过来,他立刻问霍去病自己是不是可以回新丰县去了。
霍去病问:“你想回去了?”
霍善道:“好久没有见到师弟了,师弟会想我的!”
他又挨个给霍去病数起自己村里那些小伙伴,并表示小伙伴们全都会想他。接着他还说起了自己为二柱讨来的小牛犊,他再这么养下去,就舍不得把它给二柱啦。
霍去病道:“你想要就自己养着,另买一头送给他。”
霍善道:“不行,做人要言而有信,我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要给二柱了,怎么能自己偷偷昧下?”
霍去病听他讲起话来道理一套一套的,很好奇这是天生的伶牙俐齿,还是他师父把他教成这样的。
李长生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多话的人,莫不是只在熟人面前爱说话?
此时此刻正在长安买醉的熟人东方朔:谢邀,他在我面前话也不多。
李长生这几天还收到过东方朔的信,东方朔表示霍去病可不是好糊弄的人,这锅啊,迟早得他俩一起背,说不准还得扒拉出他那早已仙逝的死鬼师父顶上。
李长生当场把信给烧了。
想起自家师父就脑壳痛。
他觉得师妹行事那般无拘无畏,自家师父是有责任的。记得当初师妹要去长安,说的就是去买长安最好的酒给师父喝(准确来说是师父的坟头),谁知她这一去竟带回个冠军侯的孩子来。
只是故人都已深埋泉下,再说这些也没有任何用处。
这日清早,李长生带上琢磨了好些天才借助米酒、酒曲等物捣腾出来的面起子前往上林苑,随行的还有刘彻派来协助他的几个宫厨。
霍善一大早知晓李长生要来,早早就在等着了,还牵着他新得的小牛犊一边让它吃草一边翘首以盼。
连太子刘据来找他玩,他都不想去玩,说是要等他师父。
太子刘据没见过霍善这位师父,见霍善这般期盼李长生的到来也想瞧瞧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竟是和卫登几人陪着他在那边放牛边等人。
李长生被人引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霍善牵着头小牛犊,小牛犊在啃……宜春苑中的名贵花草。
霍善周围还站着几个年岁不一的小孩,其中一人最先看见他,麻溜出声提醒了其他人。
于是一群小孩齐齐转头看向李长生。
李长生:“……”
好熟悉的感觉。
像回到了村里。

第41章
霍善瞧见自己师父, 心里自然是高兴的,牵起那头壮壮的小牛犊便往李长生跑去,嘴里还说道:“师父你看,这是我给二柱讨来的小牛犊!”
他还表示这是自己凭本事得来的, 等二柱知道这小牛犊是刘彻赏赐的以后肯定高兴得很。
李长生看了眼那头眼也不眨啃掉御苑花草的小牛犊, 笑着说道:“即便不是陛下赏赐的,二柱也会很高兴。”
穷人家小孩大多没专门的名字, 像二柱家这样大娃叫一柱、二娃叫二柱的, 都算是讲究的了。
二娃母亲也是个极好的人, 当初见霍善没了娘,主动说帮忙喂霍善。当时二柱也才几个月大, 两个孩子一起喂着实不容易。
霍善渐渐长大了, 平时也跟二柱家兄弟俩玩得好, 几个小孩子每天在村里撒欢, 引得村里年龄差不多的小孩都爱跟他们凑一块。
正是因为村中多是良善之人,李长生才会应下刘亭长提的建学之事, 这些孩子若能多识几个字,往后不管是服徭役还是出去谋差使都能轻松一些。
霍善道:“那不一样, 陛下赏赐的说出去更有面子。”
小孩子其实也是讲面子的!
他要让二柱当最有面子的小孩!
见太子刘据几人走了过来, 李长生没再和霍善多说什么,而是恭恭敬敬地朝太子刘据见礼。
太子刘据这几日和霍善玩得很投契,此时见了霍善亲近的师父,自是第一时间免了他的礼。
见李长生长得清俊出尘, 很有几分方外之人的仙风, 便觉李禹说方士都不是好人这种说法有些偏颇。这人看起来……不像是坏人?
李长生并不知晓李禹那一茬事, 瞧见霍善与他几个表叔相处得很好,一路上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大半。他知道霍善这孩子是讨喜的, 只要与他相处久了大家都会喜欢他,可放孩子一个人在外头到底还是会时常牵挂。
他让金日磾帮霍善把小牛犊牵回去。
再让它这么吃下去,他怕霍善赔不起这些花木的钱。
霍善哪里晓得自己干了什么好事,兴冲冲地问李长生:“您是不是把面起子做好了?我们是不是能吃肉馒头了?”
李长生道:“应当可以了,一会我借这里的庖屋试试看。”
霍善期待不已。
在梦里吃东西他虽然也能尝到味儿,但感觉总不如真正吃到嘴里的实在。
兴许是因为知道那不过是梦而已。
因着做馒头包子得发面,一时半会是吃不上的了,李长生便先让霍善自己玩儿去。
霍善不去,自告奋勇说要给李长生帮忙,还问太子刘据他们要不要一起。
李长生本以为太子不会答应,结果太子居然一口应下了,跟着霍善师徒俩一起去了庖屋。
霍善和李长生说起他们组织的包粽子活动,他太子叔包粽子特别厉害,比他们几个包的好看多了!
李长生:???
才这么几天不见,这孩子到底在上林苑干了啥?
难怪东方朔说迟早会牵扯出他早已仙逝的师父,这小子当真是一天一个新想法,而且有了想法马上就要付诸行动。
李长生也没慌,带着几个小孩捣鼓了半天,才把面团放在一边发酵。
这边忙活完了,刘彻那边便命人召李长生去见面。
也不知是不是有人盯着看。
太子刘据本没想跟过去,结果看霍善自发地拉着李长生的手在前头引路,看来一点都没有“皇帝不召见我我不能随便过去”的观念,只好与卫登几人一同跟上。
刘彻正在里头和卫青聊天,准备明儿去看看霍去病练兵,结果就听人来报说李长生到外头了,太子刘据几人也一并跟了过来。
刘彻笑道:“据儿倒是活泼了不少。”
卫青点头。
从前太子刘据和他长子卫伉脾性差不多,都是年纪不大,却偏要装出小大人模样,尤其是在自家弟弟面前更是格外端着,仿佛显露半点小孩儿心性便失了兄长威仪似的。
卫青知道这是太子那些文臣老师教导的,但也觉得没什么不好。
既然刘据已经当了太子,总要有点太子的样子。
只不过这几天看几个小子跟着霍善玩儿得那么欢,卫青又觉得孩子活泼些没什么不好。
其实长辈都喜欢能跑能跳、能说会道的小孩儿。
刘据虽已当了太子,但卫皇后恩宠渐少,而刘彻正当壮年。往后刘彻身边未必没有宠冠后宫的新人、生出深得刘彻宠爱的孩子,刘据若是与刘彻不亲近,太子之位不一定坐得稳。
刘据到底是自己的外甥,卫青终归还是希望他能够安安稳稳地当好这个太子,以后能顺利继承大统。
不过刘彻过了年才满四十岁,刘据年纪也还太小,想这些还为时尚早。
刘彻对卫青有极深的知遇之恩,所以哪怕刘据是自己外甥,卫青也并没有表现得格外亲近。
卫青敛起思绪,看向从门口走进来的李长生。
上回见面还是在新丰县,那时候他便觉得李长生此人不一般。
如今从霍善口中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他们也渐渐反应过来了:东方朔一直都在御前当差,哪里有空经常去新丰县找李长生师徒俩?
那些托称是东方朔说的传说故事,恐怕有不少是李长生给霍善讲的才是。
人各有志,东方朔说自己是“避世金马门”,认为自己完全不必找个深山老林躲着,在宫殿之中亦能避世全身,所以他是不惧出风头的,到了刘彻面前也是什么浑话都敢说。
李长生却明显有着非常传统的出世观念,比起登天子之堂更愿意待在乡野之间。
连带霍善这孩子跟在他身边久了,也给人一种功名利禄不甚太在意的感觉。
给他好东西他会高兴,但也仅仅是高兴而已。真要让他违背本心去讨要,他恐怕只会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
这便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了。
卫青思量间,李长生已经上前向刘彻行礼。
双方都不是第一次见面,倒是不怎么拘束。刘彻见几个小孩跟了进来,便让他们也一并坐下。
作为大汉有名的实用主义者,刘彻也没绕弯子,直接问李长生:“这次召李卿过来是想看看李卿可知道具体的砂糖制法。”
甘蔗这东西适合在南越一带生长,南越土地辽阔,山林众多,若是将来能在此地大面积种植甘蔗,那好处就多来了。
最直接的好处是将来他们大汉人能吃上南越产的糖,并且不用占自己的耕地;二来有了这样一门利益颇丰的营生,经略南越诸地便大有可为。
打下来的疆域不好好治理,那不是白打了吗?
听闻南越许多地方其实土壤肥沃、雨水丰足,种稻谷甚至能一年两熟,可惜当地人大多喜欢占山而居,许多地都长期闲置、无人耕作,着实令人惋惜。
目前刘彻连在南越诸地安排几个郡都想好了,就等着找机会出兵了。
砂糖这东西霍善倒是给李长生讲过,还提到他已经让霍去病去巴蜀一带寻了。
李长生知道这时候已经不能推说是东方朔所言,他便先把砂糖的前身石蜜的做法讲给刘彻听,其实凭南方丰沛的日光也能把糖晒出来。真要制作砂糖的话,比较费两样东西,一样是柴火,一样则是铁。
熬糖要用到铁锅。
刘彻道:“锅这东西应当可以反复用,倒是不妨事。”
柴火也一样,南方遍地都是山林,难道还缺柴火不成?
李长生道:“那便没问题了。”
哪怕自己从未熬过糖,李长生应答起来也没有半分犹豫,仿佛他真的掌握这门技艺似的。
刘彻道:“朕已命人前往南边取柘回来,听闻到了八月它便会多起来,正好趁这段时间把李卿你说的锅备好。一会你把要的锅灶样式给少府那边的人讲讲,我让他们配合你做准备。”
李长生道:“敢不从命。”
刘彻对李长生的态度非常满意,他也知道李长生不愿出仕,不过要不要高官厚禄不要紧,只要肯给朝廷干活就成了。
只要能把事办好,刘彻还是非常尊重他们个人选择的。
霍善在旁边听了半天,听到刘彻说命人去取柘了,等他们聊完正事后立刻问道:“到时候分根甘蔗给我们尝尝吗?”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