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不是藏兵于民的问题了,秦念这分明就是全民皆兵!
最可怕的是,如此全民皆兵,却不似嬴秦时那般重武轻文,而是文武并举。
新科举制的要求,就是全民习文。
这哪里是什么夜郎国,分明就是一条潜渊多时的巨龙!
【李世民:这是效仿异族之制,还是脱胎于商君的军功爵制?】
李世民不由得问道。
倘若是前者,那便是秦念时期的确岌岌可危。
倘若是后者……
【秦念:自是改良后的军功爵制。】
现代军制有借鉴西方军队的部分,但考虑到自己的人设处于嘉庆年间,此时没法学西方各国。
那秦念就只能说是仿古。
【李世民:……彩。】
半晌,李世民只能憋出这么一个字。
秦念复秦之前的华夏应是危在旦夕,那场面对“日不落帝国”的沿海抗登陆战更是最危急的时刻。
但实施军制改革之后的华夏,其国力必是远胜各朝,也丝毫不怯异国。
她的张狂,是来源于国力的强盛。
故而于天幕发言时无所顾忌,不惧其言流传到国外。
所谓“夜郎国”,恐怕只是疆域上的夜郎国。
而这疆域也必定不会是常态。
【秦念:大秦的徭役还有每年一月的更卒役以及各种杂役。祖龙,我的建议是等到国富之时,废除更卒役及杂役,转为雇佣制。各种土木工程运输事务都以工资结算。】
【嬴政:待国富之时,朕会如此。】
嬴政愈发谨慎。
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虽然非常认可秦念的能力,但还是远远低估了。
改力役为雇佣制,国家得富到何种地步,才能如此?
即便陛下是以国富为前提应下此事,秦人还是极为喜悦。
待国富之时,兵役是自愿服役、力役改为雇佣制——这就相当于免役!
于是始皇帝的民心再度上升,已至中游。
此时还有许多秦人在祈求,他们期盼后世秦皇能注意到他们。
【刘彻:秦时大兴土木,多以刑徒在役。秦念,你既然限制爵位抵罪,又如何看待刑徒一事?】
刘彻示意卫青与去病不必多言。
他向来重视有才之人,才能越高越重视。
此前他对秦念的讥讽戏谑百般忍让,就是因为认可她的才能。
如今刘彻才发现,他竟然还是低估了她。
既然如此,那就问个清楚。
汉时的刑徒也不少,刘彻就经常发刑徒修陵寝以及对外作战。
但刘彻清楚,一则刑徒军的战力远不及良家子,二则刑徒过多并非好事。
【秦念:朕以为——刑徒也应该有工资,可以低一点,但不能低太多。】
【刘彻:???】
刘彻怎么也没想到,秦念居然会给出这种答复。
什么叫做刑徒也该有工资?
这是刑徒!
【嬴政:为何?】
嬴政想想大秦的百万刑徒,想到要给他们“工资”,只觉这比改力役为雇佣更为可怕。
力役一年也就一月。
刑徒却是全年都在服刑。
【秦念:刑徒犯罪后,受到囚禁就已经是在服刑。干活属于劳作,既然参与劳作,就该得到报酬——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刑徒成为免费的劳动力,国家就会不自觉地严刑重法,来获取更多的免费劳动力,其本质是饮鸩止渴。】
【嬴政:若只是囚禁,定会有无数流民自愿入狱,以求不劳而获取食物,这对劳作者亦是不公。】
秦念不由得点头。
祖龙这句话很有道理。
对于现代人,坐牢是剥夺自由,最重要的是不能上网不能玩手机,为了监狱那点吃食不至于想不开要犯罪入狱。
但放在本就没什么娱乐、温饱都成问题的古代。
仅坐牢那不叫惩罚,那简直就是享福。
【秦念:同样是劳作,良民可获得更多报酬,刑徒却只能得到一部分,这也是惩罚。】
【秦念:法律的目的应当是惩前毖后。在保护守法百姓的前提下,良法应能使刑徒越来越少,直至维持一个相当低的水平。秦朝刑徒比例超过5%,这是秦法有大问题。】
戍边、修骊山秦始皇陵、筑长城、修驰道、修水利工程……
以上的刑徒加起来,必然超过百万之数。
这还没有计入拘禁于官府作坊的刑徒。
二十人中就有一人正在服刑的社会,注意,是正在服刑,不是累积服刑——
始皇帝执政时期却没有大规模叛乱。
秦念只能感慨祖龙的的确确是“威震四海”。
【嬴政:……朕已让李斯修改秦法。】
【刘彻:比例应低于多少?】
难得见到始皇帝理亏,刘彻不免有些得意。
汉律相对秦法更为宽松,此时的刑徒不到百分之二。
远胜于秦!
想必秦念时期的刑徒也不会太……
【秦念:0.2%以下,算是正常。】
秦念给出的是现代国际标准。
现代华夏服刑人口比例是0.13%左右,算是世界低位水平,远低于漂亮国的0.56%。
【刘彻:这不可能!】
卫青欲言又止。
陛下高兴就好。
若是不高兴,那也是陛下所愿。
【秦念:二凤,朕不知唐朝具体史料,但推测你治下应达到了这一水准。】
【李世民:万分之十五。】
李世民主张“宽仁治狱”,完善录囚制度,常常亲自审录在押的囚犯,以减少冤狱和淹狱。
还对刑讯工具及刑讯程序作出规定,以减少刑讯逼供。
他清楚大唐如今有多少刑徒,故而能迅速作答。
赵匡胤不由得叹道:“唐太宗纵囚归家之事,可为千古美谈。”
贞观六年,唐太宗审查囚犯,让二百九十名死囚归家,命令他们在第二年秋末回来受刑。
后来这些人全都在期限内返回,唐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
【秦念:刘小猪,还觉得不可能吗?】
【刘彻:……】
【李世民:秦皇一朝是多少?】
【秦念:0.13%。】
【李世民:朕不如秦皇。】
刘彻总算明白这两人凭什么在民心榜上数一数二。
刑徒率竟能低至于此?
被注视的张汤:“臣当竭力修正汉律!”
第164章
【秦念:朕需要再强调一次:低刑罚率要以保护守法百姓为前提。成康之治那种四十余年无刑罚, 属于典型的有罪不治,假装天下太平,纯粹的恶礼。】
各朝儒生:“……”
他们很想反驳秦念之言, 但细思之后,竟是不知当如何反驳。
这位秦皇或是“考古”出成康时期的历史,得知当时就是有罪不治。
——他们并不知道,秦念纯粹是不相信奴隶制时代的犯罪率能降到零。
【刘秀:当如何既保护守法百姓,又降低刑罚率?】
刘秀时期的刑徒比例更低,甚至低于秦念时期。
但他不敢居功。
因为他的民心远不及秦念与李世民。
这就说明此时刑罚率虽低,却未能做到保护守法百姓。
应是他屡次大赦天下之故。
【秦念:一,大赦天下不能赦危及国家安全和严重损害百姓人身财产安全的刑徒,比如贪污受贿、渎职枉法、奸淫掳掠、抢劫谋杀等罪行。这类罪行的赦免, 等同于鼓励犯罪。】
其实秦念很不喜欢大赦天下。
这对守法平民极其不公。
但古代有太多放在现代根本不能算是犯罪的律法, 比如僭越、不敬、不睦、连坐之类。
——不睦包括妻子告发丈夫或丈夫的长辈, 隋唐时期位列十恶不赦。
秦念只能给大赦天下打补丁,将部分罪行纳入不赦行列。
稍后她还会提议物理隔离,来保护受害者。
【刘秀:受教。】
汉朝的大赦天下并非所有罪都赦。
不赦的主要是谋反、恶逆、故杀、群盗、官赃等罪,而不似秦念这般“贪污受贿、渎职枉法”, 几乎将官吏会犯的罪全部囊括进不赦之列。
“奸淫掳掠、抢劫谋杀”, 涵盖的范围也远超汉朝。
【李世民:朕当改之。】
李世民心中一惊。
他也意识到大唐虽有“十恶, 反逆缘坐,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不赦,但依旧会有“损害百姓人身财产安全”的罪犯得到赦免。
——监守内奸、盗、略人, 指的是利用职权犯下通奸、盗取、拐卖劫持或强迫卖为奴婢等罪行。
【秦念:第二, 将犯罪分为刑事犯罪、行政违法以及民事侵权。】
【李世民:此为何意?】
【秦念:刑事犯罪可处徒刑或死刑, 属于罪行严重,自身及三代子孙不得为官,不过不影响子孙入官学。】
嬴政先是略有疑惑。
为何连坐三代不得为官,却允许入官学?
很快嬴政又想起秦念曾言官学亦有开民智之意,并非只是选拔官吏。
【秦念:行政违法,属于罪行轻微,比如在大街上乱扔垃圾、占道经营这种,处以少量罚款或扫大街十日这类处罚即可,不必入刑,也不应影响仕途。】
行政违法其实应该最高可拘留十五日。
但放在古代,行政拘留十五日,这都不能算是惩罚。
罪行轻微就要当刑徒劳改,那也太过。
秦念就只能提议扫大街。
【嬴政:……】
秦法正是刑弃灰于道者。
商鞅认为小罪重罚,就不会有人敢犯罪。
……然百万刑徒足以说明,小罪重罚,也拦不住有人犯重罪。
天幕出现之前,嬴政不曾想过要修改秦法,也的确是因为刑徒为“免费劳动力”,实在好用。
而秦念评价这种做法是“饮鸩止渴”。
想到大秦二世而亡,嬴政只能认可此说。
【秦念:而民事侵权,比如饲养的牛羊损害他人庄稼这类没有主观故意、且更轻微的错误,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即可。】
【嬴政:可。】
既然知道秦法谬误颇多,嬴政当即决定再度修法。
已经修过数次秦法的李斯此番没有任何怨言。
他犯下滔天之罪,陛下愿留他性命,他已是感激不尽。
【秦念:第三,严禁黄赌毒。黄指卖淫嫖娼,必然附带人口贩卖、强迫卖淫等罪行,且对社会风尚极为不利。嫖娼本就是徒耗家产,隋唐以来性病泛滥,因病致贫、因贫生乱者数不胜数。】
【李世民:……】
李世民想解释大唐严禁逼良为娼。
但看到“隋唐以来性病泛滥”,李世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武曌:还请秦皇详述社会风尚。】
武曌清楚,“人口贩卖、强迫卖淫”等罪行与因贫生乱,都不足以让各朝禁“黄”。
各朝只会认为,禁止逼良为娼即可解决前者,而后者——
贫者何其多也?
就连武曌自己,在秦念言天下大同之前,也不曾想过应使所有百姓富足。
倒是社会风尚之说,或许更有成效。
【秦念:一个嫖娼的人,和一个洁身自好的人,所有人都知道后者品行更好。但朝廷不禁嫖娼,反而从中获利,实则就是鼓励百姓道德低下——后世对儒家以礼治世却不禁嫖娼的评价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各朝儒生、尤其是嫖过娼的儒生,皆被这句话讥讽得脸色煞白。
没人能否认洁身自好者品行高于嫖娼者。
却有许多文人以嫖娼为风流。
正合后世那句难听至极的嘲讽。
【武曌:秦皇所言极是。】
【李世民:朕将改错。】
李世民叹道。
在秦念点出谬误之前,李世民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朝堂借官妓获利有何不对。
【秦念:赌场所关联的各项犯罪朕就不多说了,群里各朝本就都禁赌。】
【嬴政:何谓毒?】
秦念将古代五石散与后世鸦片的危害发到群里。
当她说完后世异族如何制造鸦烟流毒之祸,各朝都表态必禁三者。
【秦念:第四,防患于未然。许多犯罪在发生之前只是口角问题。所以如果亲属、乡邻之间发生矛盾,就可以告到官府。理亏者徙边,其亲属可自愿随同迁徙。】
【刘彻:有矛盾就流放?】
【秦念:这是物理隔离,流放那是犯罪,会受到监管不能离开当地。迁徙外地者可以搬回内地城镇,只是不在其他地方额外赐田,也不能回原籍,原籍是京城可以除外。】
【刘彻:……】
刘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嬴政:善。】
嬴政却十分赞赏秦念此策。
如此一来,不仅能让亲属邻里间的矛盾大为减少,更是能充实边境。
且有理有据。
这种“迁徙”,其实就是换一个地方分配土地。
嬴政经常迁徙百姓,并不认为这么做有何不可。
【李世民:亲属相告也要迁徙一方?若是子女状告父母,又当如何?】
【秦念:父母于子女有生养之恩,既然如此无论谁理亏,一律迁走子女。待父母年过五十,官府应替父母向子女追讨赡养费用,金额为养老所需的费用均摊至所有子女。】
【李世民:……?】
李世民陷入迷茫。
生养之恩、赡养费……是这么算的吗?
【朱棣:此举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朱棣忍不住道。
就算可孝不可顺,但也不该是赡养只付钱。
【秦念:子女宁可举家迁徙到艰苦的边境,也不想见到父母,你该问的是父母为什么能把子女逼到这个地步。】
【朱棣:……】
【秦念:朕不妨直说了。这迁徙之法,就是应对儒家的宗族制度。大宗欺虐小宗,老的欺负小的,说是家法实为私刑。不拆宗族,那就是一个个以兼并土地为己任的小型分封国。】
【刘秀:原来这才是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之道。】
刘秀恍然大悟。
其实早在李世民话题,秦念就说过豪强、世家实为小型诸侯国。
而在武则天话题,秦念则言“儒家整出的小型分封制就是天然热衷于兼并土地”。
故而想要根绝此弊,就应解决宗法制度。
无数既得利益者惊恐怒骂,却看到汉光武帝的民心上升。
宗法制度下,受益者永远只有少数,绝大多数人深受其苦。
纵有“共同对外”之效用,可只要所有宗族皆被拆分,受到欺辱即可向官府申请将恶人迁徙外地,又何需宗族为自己出头?
这种拆分甚至不是秦法的强行分家,而是亲属受到压迫后请求官府迁徙对方。
并不会强行使得骨肉分离。
【武曌:若是妻子状告丈夫,又当如何?】
【秦念:无论是妻告夫还是夫告妻,也无论什么理由,先判离婚。离婚之后若还有矛盾,那就谁理亏谁徙边。】
【武曌:既是离婚,子女当随父还是随母?其父若是虐待子女,又当如何?】
这两问实则是上官婉儿所问。
她正负责推行新科举制,多次前往试点之地了解民情。
有女子言想要考上乡学后与家暴的丈夫和离,又担忧自己走后,子女反受其害。
此事已于朝议进行讨论,然儒家臣子多认为女子既然是正妻,就不该因这等小事和离,即便允许和离也不能带走夫家的血脉。
【秦念:若是离婚,成年子女自行决定去留。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按照最有利于子女的方向判决,有一方家暴就判给对方,另一方需支付子女到成年的一半抚养费,而子女也应负担父母年老后的赡养费。】
【武曌:果真公平。】
武曌叹服。
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皆迁徙子女,这是因为父母有生养之恩。
夫妻之间无此恩,离婚之后无瓜葛,再次状告就视为乡邻矛盾。
未成年子女归属不按礼法按是否利于孩子。
实在是有理有据。
这也是最不利于宗法制度的方式。
【秦念:未成年子女可以合理管教,但致残致死就该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判刑。若是虐待已成年的亲属,就应以故意伤害罪入刑。】
此前参与讨论家暴是否应该和离的武周大臣齐齐陷入沉默。
这位后世秦皇是当真不喜亲亲相隐。
甚至在她看来,离婚无需理由,家暴应当入刑。
如此治世,竟是民心居首……
其实也不难理解。
弱者的民心,亦是民心。
虐待妻儿子女的恶徒才是少数。
【武曌:本朝律法将依秦皇之言修正。】
【秦念:祖龙,新法修订还应适当降低刑罚年限。】
【嬴政:可。】
看着嬴政再度上升的民心,张良怔然许久。
以往他以为无论秦念如何巧舌如簧,以暴秦治民之法,天下终究会有举世反秦之时。
可现在他竟然不确定了。
军功爵制改革、徭役改革,将暴秦最大的危机消弭于无形之中。
秦法修正,暴君俨然有宽刑之意。
天下还会举世反秦吗?
【秦念:新法修订后,原则上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再审,但百万刑徒实在太多了。祖龙,既然今年是大秦一统的好日子,何不大赦天下?】
百万刑徒热切地注视着天幕。
始皇帝陛下已经数次言“可”,这次能否亦从后世秦皇之意?
看着民心再升数十名,嬴政却并不高兴。
因为换言之,就是因小罪沦为刑徒者极多, 多到能显著影响他的民心排名。
【秦念:遭受连坐的刑徒也可赦免。】
秦念没有要求各朝废除连坐之法。
因为在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治安不好的古代,连坐制度就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案。
且各朝的连坐并不是所有罪行都连坐,一般是关系着谋反、治安、邪教、逃税等特定事项。
如果能够严格按律法执行,以古代的治安环境,可以说利远大于弊。
而且各朝只要发展经济,就一定会放宽百姓流动,连坐制度应该会缓慢消弭。
【嬴政:可。】
无数刑徒喜极而泣。
他们知道以大秦官吏的效率,自己很快就能得到赦免。
“此番大赦,会赦免多少刑徒?”
李斯对大秦刑律最为了解, 很快估算出答案:
“应有七十万左右。”
嬴政:“……”
犯小罪和被连坐的刑徒竟有如此之多?
【秦念:至于赘婿、商人、后父、闾左等无罪之人,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 应该允许立户,不再论贵贱。但犯法的官吏就应该被优先征发、戍边。】
【嬴政:……可。】
看着秦念对犯法官吏的厌弃,嬴政仿佛透过天幕看到小辈的任性。
七科谪的总人数也就几十万人,本是优先征发、戍边、服庶人役。
如今兵役制度将改、庶人役已除, 只剩下征发一事……
嬴政已决定让蒙恬为主将领十万精兵、章邯为裨将领剩下的三十万刑徒北拒匈奴, 顺路攻取朝鲜。
依秦念之策, 捕匈奴朝鲜之异族入秦为奴,以替换本族奴隶。
至于百越……
若是军功爵制不改,嬴政会尽快南征百越,如今倒是不急于一时。
嬴政正思索何时取百越之地,却见天幕又现秦念之言。
【秦念:最后一个大兴土木是长城——历朝历代都在指责祖龙修长城为暴政, 但许多朝代也在修长城。】
【嬴政:……】
嬴政还没有修长城。
在得知有办法彻底灭胡之后, 嬴政也不打算再修长城。
而是决定修筑可以不断向前推进的“堡垒线”。
十三年后的匈奴将要建国, 嬴政不会坐视其壮大。
【朱元璋:朕观史书,应是秦修长城时征用过多人口,工期太短,致使死者众多,故而被视为暴政。】
朱元璋也是修长城的皇帝之一,他只得出言为自己辩解。
他修山海关时量民力而行。
此言也是为了提醒始皇帝,即便要修长城,也不应操之过急。
【秦念:秦长城虽并非新修万里,而是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加固并扩展,但修筑这万里长城确实导致死伤者众多。】
【嬴政:朕不会再修长城,而意在北扩。】
长城不修了?
秦念的第一反应,是祖龙剧本被她带偏了。
不修长城,怎么抵御匈奴?
但定睛一看:“意在北扩”。
这应是祖龙受到堡垒线的启发,决定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隐患,而不是以长城作为防线。
想到汉初时匈奴的张狂,再想到元朝也没修过长城,再考虑到宋朝不仅没长城,燕云十六州甚至成了辽国的防线——
彼时的长城不是非修不可。
【秦念:祖龙壮哉!】
【嬴政:……】
【秦念:继续说修长城的后续——当后世发现长城为华夏抵御北虏数千年,将长城视为华夏的精神图腾时,即便脚下是明朝修筑的长城,人们也只会视长城为祖龙的功绩。】
【朱元璋:???】
【朱棣:何意?既是明长城,怎会皆颂始皇帝?】
朱棣坐不住了。
他也修过长城!
后人视长城为精神图腾时,怎能忽视大明的贡献?
【刘彻:后世复秦,自是赞颂秦始皇。】
刘彻很是不满。
长城凭什么算是“精神图腾”。
去病都封狼居胥了!
大汉既然成就汉族之名,为何精神图腾却是用于防守的长城?
岂有攻不如守的道理?
【秦念:这与复秦毫无关联,事实上后世百姓清楚那是明长城。但提起长城,所有人只会想到“秦始皇修长城”。】
【刘彻:……】
刘彻知道秦念既然如此笃定。
那么长城被视作始皇帝的功绩,应是在她复秦之前就已经传闻天下。
【秦念:其实这得感谢唐朝的文人,将春秋时期哭倒齐国都城墙的杞梁妻,嫁接为哭倒秦朝修的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流传有多广,长城与祖龙绑定得就有多深。】
【李世民:朕未听说此言……既然是民间故事,官府也不好管制。】
【秦念:你管不了也不必管,朕只是单纯想要嘲笑朱八八和朱棣。】
【朱元璋:……】
【朱棣:……】
父子二人还真就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也知道这个故事流传得有多广!
想到后人因此忽视明修长城之功,反倒将此精神图腾尽皆归功于始皇帝,两人皆无言以对。
【秦念:祖龙,你原本会在两年后派屠睢领五十万军南征百越。但此次出征面临着山岭众多粮道受阻、越人分散难以强攻、炎热多雨肿疫流行等原因,此战未能取胜。】
祖龙说要北扩,秦念就顺势提及南征百越。
虽然两线作战不合适,但百越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的疆域,不能不取。
【嬴政:当如何取之?】
郦食其已自请入百越之地。
百越地广,嬴政派去的使者也不止郦食其一支使团。
说是使团,却并非出使某个势力,而是皆可便宜行事。
故而嬴政不能将此事道于天幕,以防百越之人得知后加强防备。
【秦念:这次应提前命监御史禄修建连接湘江与漓江的灵渠,通漕船后再行南征之事。原本历史上,也是灵渠凿成后才迅速统一岭南。南征军可提前一年到岭北戍守,以适应当地水土气候,并提前准备所需的药材。】
【嬴政:可。】
【秦念:彭越是否入秦?】
【嬴政:是。】
彭越现在身处军中,分在王贲麾下。
刘邦话题时,他就被后世秦皇点明籍贯姓名。
知道此世反秦之事不可行,彭越当然愿意入秦。
【秦念:他擅长游击战,可以调去南征军中历练。】
【嬴政:可。】
郦食其此时已深入百越,其中艰辛苦楚,难以道尽。
但成果喜人。
他不仅成为许多部落的座上宾,还以各种方式挑起各部落间的争斗。
此时种下的矛盾,将在秦军南征之时得到收获。
百越之地消息闭塞,纵有不少逃难而来的六国遗民,也看不到天幕。
郦食其不担忧天幕之事为百越人所知,但还是极为谨慎,改名换姓后伪装成看不见天幕、于秦有走私渠道的魏国遗民。
如此一来不仅更容易获得百越人的信任,还能第一时间知道天幕之说是否传到此地,可以早做准备。
【朱元璋:徭役之事已毕,还请秦皇言赋税之事。】
朱元璋等待今日已有多时。
看到兵役制度竟能集秦时军功爵制与大明军屯制二者之长,朱元璋也就更为期待秦念如何改革赋税之制。
通过那些请罪书,朱元璋已经知道自己定下的各种制度可以说漏洞百出。
朱元璋承认自己读书少,还因未行“考古”之举,为儒家史书所欺。
不如择贤者而学之。
【秦念:各朝的税赋制度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看起来都不高,什么十五税一、三十税一。但杂赋杂税不断增加,加上各级官吏的剥削,落在百姓头上的赋税只会一年比一年高。】
秦朝史料不多,从出土的秦简来看,赋税已经不算轻。
毕竟秦朝治国的国策就是“疲民”。
这就是事实。
但秦念觉得拿汉朝的三十税一来指责秦朝就大可不必,汉朝固定的人头税影响华夏数千年。
刘彻怎么看都觉得秦念是在内涵大汉,并为秦朝的泰半之赋辩解。
高祖时期减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阿父即位后半出田租,改为三十而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