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嬴政:太子既定,其余人安然享乐有何不妥?】
嬴政不解。
大秦不会分封诸王,宗亲无需治政,为何还需要学有所成?
何谓“为社会做贡献”?
【秦念:只吃喝不做事,那是被圈养的猪羊,遇到危险连逃都不知道该往哪逃;自行觅食的野猪野羊警惕性更高,也熟知山林环境,生存能力比前者强太多。】
【嬴政:!】
嬴政心中大震。
他的子嗣在胡亥的屠戮下无人逃脱,是因为被“圈养”之故?
此时目光扫过诸子女,嬴政意识到六国余孽能藏身民间,这些子女却不能。
因为纵然逃到民间,他们也没有生存的能力!
让子女安然享乐,何尝不是一种惯子如杀子的做法?
【嬴政:朕知道了,必会让他们皆学有所成。】
大秦的公子公主们顿觉后背发凉。
总觉得安逸的生活将一去不回。
但看着那句“遇到危险连逃都不知道该往哪逃”,想到若无天幕,他们都会惨死在胡亥手中。
“安逸”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
【秦念:帝王对子女有着更高的容忍度,对兄弟姊妹则不然。为防从事各行业的宗室借身份特权牟取私利触犯国法,惹怒下一任帝王从而引来杀身之祸,秦法应当确立皇子皇女犯法与庶民同罪。】
【嬴政:……可。】
不久之前,嬴政还不理解秦念的“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如今他却是在犹豫片刻之后,认同秦念所言。
人性如此。
他若是包庇子女的过错,子女就会犯下更多过错。
若太子不能容忍这些过错,则他此前对子女的包庇,实则就是在“杀子”。
其余各朝的皇帝尽皆陷入沉思。
秦念此言虽然有理,但各朝国情不同。
各朝法家没落,纵然有意改作以法治国,一时半会也改不过来。
秦念时期的法家虽然同样没落,但她自己就精通法家之学,甚至能反向指出数千年前法家的过错,才能轻易改制。
【刘彻:就读国学者,皆为从政。皇子皇女就读其中,必然会结交日后的重臣。】
刘彻此时还是郡国并行。
他清楚一旦允许太子之外的子嗣入国学,朝中重臣与诸侯王结交,必然生乱。
这如何使得?
哪怕是郡县制治国的始皇帝时期,皇子皇女与未来的重臣结交,又允许从事百业,难道就不会兴勾连谋逆之意?
【秦念:所以需要开办不同种类的国学,就读国学不只是为了从政。】
【刘彻:?】
刘彻本以为秦念会给出让其余皇子皇女不能谋逆的办法,却没想到她会这么作答。
就读国学不为从政是为何?
若是为百工,认字即可,何必一路考进国学?
【秦念:师资不够,所以现在的官学只能用于服务科举。可随着各行各业的进步,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只是认字远远不够。】
【刘彻:工匠除了认字,还需要学什么?】
刘彻甚至认为工匠都不必学认字。
当学徒即可,何需认字?
【秦念:你的工匠只是会认字的话,造得出火枪生产线?朕之前发在群里的相关理论,你朝的工匠看懂几分了?】
【刘彻:……】
刘彻是真把那些理论给忘了。
因为完全看不懂的东西,就不可能记得住。
如此看来,秦念说得没错,工匠不能只会认字。
【秦念:能研发火枪生产线的工匠,其实应该叫做科学家。能制作国之重器的科学家,其地位不会低于国之重臣。以国学培养科学家,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刘彻:火枪确为国之重器,可这如何能与国之重臣相提并论?】
想到后世的火枪可以轻易击溃冲锋的骑兵,刘彻承认这是国之重器。
科学家再怎么珍贵也只是工匠,又如何能与重臣相比?
现在大汉是无人知晓秦念所提的那些理论,但日后大汉定会有许多“科学家”懂得其中深意。
然国之重臣,一朝之中屈指可数!
【秦念:一支配备制式火枪的十万人军队,能把你朝平推了。这时你朝纵有十万个国之重臣,有什么用?】
【刘彻:……】
理解“平推”一词的含义后,刘彻本欲反驳,又想起秦念面对西域之西的沿海抗登陆战是一场惨胜。
“热武器军队对战冷兵器军队,是单方面的屠杀。”
那时秦念的军队,应当配备了火绳枪、火炮等物。
却依旧是惨胜。
若是现在的大汉面对那样的西域之西……
【秦念:石庆这种能力不足的人能在你朝当九年丞相。但科学家靠的是天赋,纵有名师教导,没有天赋,终其一生也看不懂朕所说的那些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理论只会更加晦涩难懂,只有天才才能学会,并研究更先进的理论。】
【秦念:别低估科学家的重要性,顶尖的科学家是活着的国宝,一人可抵十万军,再往后,或是百万军也说不定。】
【刘彻:……】
刘彻此刻才意识到,他其实也深受儒家学说影响。
比如士农工商。
明知科学家改变了后世的战争方式,甚至能够预测天灾。
他居然还下意识认为,能制作国之重器的工匠,不配与国之重臣相比。
一人可抵十万军——
如此科学家,确实是活着的国宝。
【秦念:你要知道,这种科学家是不碰政治的十万军。】
【刘彻:!!!】
【刘彻:是当以国学培养科学家!】
惊愕之后,刘彻终于明白秦念为何如此重视科学!
科学家当然应该入国学,且必须入国学!
不仅是刘彻,其余各朝的皇帝也在此刻对科学有了崭新的认知。
【秦念: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其中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
这部分内容可以直接在网上复制粘贴,秦念只需要掐着默读的时间发到群里。

第169章
【秦念:学科之间并非泾渭分明, 往往相互交叉。比如医学的发展就与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届时医学院也当并入国学。国学可以不必只在京师,也能遍及全国, 而每所国学可包含各种科目。】
这次刘彻没有出言反对。
医学关乎生死,甚至关乎帝王的生死。
看到明朝那些庸医之后,刘彻就更加重视医学院。
至于秦念提及的种种其他科目,刘彻大多没看懂。
看都看不懂,就更不会反对。
【李世民:……朕未能看懂。】
李世民感到有些羞愧。
此前火枪相关的理论也就罢了,那是工匠之学。
可官学的改进,显然属于施政范畴。
他竟是也没能看懂!
【秦念:没关系,你们各朝的官学都还没到走的阶段,文盲率高得离谱, 就不要想着能跑, 记住这些内容就行。】
【秦念:以后的殿试也必然更有针对性, 比如工部官员就应是工科学子,甚至会细化到土木类、水利类、地质类或者能源动力类等。而国学学子不一定会从政,也许其中佼佼者会成为科学家留在国学,能力稍弱者会提前结束学业, 进入各行各业。】
【刘彻:届时宗室入学, 也不一定能结交重臣?】
刘彻也没看懂官学改制, 但看明白国学多就学子多,而重臣数量有限。
就读国学的宗室就很难结交重臣。
因为其所结交之人,也许会进入各行各业。
【秦念:对。】
【秦念:需要注意等合适的时候,就应该从县学开始改革,改为语数、物化生、政史地八门科目, 入郡学后加律法成九门学科。到时候国试就不再是语文、数学、律法三选一, 而是按照国学各科目的要求进行报考。】
【李世民:朕定会记下此事。】
李世民还是没看懂。
但他看出了秦念时期的科举制, 远比她此前所言更为复杂。
秦念之前说“师资不够,所以现在的官学只能用于服务科举”。
想必是指等到师资足够之后,才是改革的时机。
【嬴政:在官学改制之前,又当如何防止其余公子公主与未来的重臣结交?】
嬴政也没看懂秦念那些官学改制。
但他知道秦念并没有回答刘彻的问题,故而他又问了一遍。
刘彻这才发现他被秦念带偏了。
秦念说的是未来的国学,现在的国学就只有一所,且学生皆是为从政而来。
【秦念:简单,若已经选定太子,非太子者只能就读郡学。想上国学视为有意从政,能否入学由太子决定。】
郡学遍布各郡,能考上国学的人不多。
就算皇子皇女在郡学结交好友,这好友也很难考上国学,更别说还有殿试这一关。
甚至就算通过殿试,也不一定能成为朝中重臣。
至于没有选定太子的情况——
皇子皇女都能上国学了,皇帝还不定太子,显然是走养蛊路线。
既然是养蛊,和在朝堂结党比起来,在国学结党又算得了什么?
【嬴政:可。】
【朱元璋:秦皇,这官制改革又该如何?】
废除丞相导致党争加剧,以至于后世明帝屡遭刺杀。
官制改革也是朱元璋想要知道的事情。
刚好秦念方才提及“殿试也必然更有针对性”,这显然与官制相关。
【秦念:第一,军政分离。军队不再参与任何行政决策,只接受皇帝的指挥。军队依照《军法》从事,内设军事法庭及文职系统。】
【嬴政:文职?】
嬴政不解其意。
军队内部为何要设文职?
【秦念:军队文职就是将军饷发放、军功核算、后勤管理等原本属于文官系统的工作内容,切割出来移入军队内部。相关人员虽然有军籍,但无需直接参战,非现役,不设退役时限。】
【赵匡胤:……恐生割据之事。】
虽然认可文武相互促进一说,但看到秦念让军队彻底脱离文臣管辖,赵匡胤不免感到忧虑。
如此一来,军队内部不受挟制,岂不是很容易坐大?
【秦念:错了,军队不参与政务,才能根绝割据之患。】
【赵匡胤:可军屯区粮食可自给,就无需支拨军饷,军队依旧有割据之危。】
赵匡胤明白秦念所言。
军队不碰地方政务,且二者完全分割,不似唐朝节度使那般,同时掌控军政财三方。
但军屯制下,其内部本身就有“财权”,又自设文职,这不就是另一种军政财合一?
【秦念:所以朕说军队屯田是国穷之时的过渡方案,等国富之后就不能再屯田。】
【赵匡胤:……国穷之时,又当如何防割据之危?】
赵匡胤一直觉得大宋算是富裕。
大宋本为募兵制,自愿应募即成为终身军人,又有流民、饥民或罪犯作为补充,维持五十万人的军队不难。
但看完秦念的军制改革后,赵匡胤就意识到本朝的募兵制存在极大隐患。
一为精锐部队若是遭逢重创,短时间内难以补充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兵源。
原本历史上,赵光义两次大败葬送精锐之后,大宋就只能转攻为守,必是有此缘故。
二为纵然军队未遭重创,随着军卒年老,战斗力必然锐减。
秦军的五年兵役制,却能确保军卒皆为年轻力壮。
赵匡胤已决定逐步以五年兵役制取代终身服役制,且由于大宋国富,许多地方无需军屯制,就能给予军卒较高的军饷。
但大宋边防地区仍需军屯——显然大宋依旧可以说是国贫。
边防地区又最容易生变,赵匡胤只能请秦念继续答疑。
【秦念:军队从连级开始施行双主官制。连长主管作战、训练等事务,指导员主管官兵思想、纪律监督。】
【赵匡胤:监军?】
赵匡胤现在看到监军就想起杨业之死。
现在正在思考应当如何平衡将军与监军的权力。
连级——约百人为连。
秦念却是要从连级开始安置监军?还是双主官制?
【秦念:不是监军。指导员的主职是教导军卒认字读书,教学军法军规及其他相关政策,监督队内纪律,军卒遇到思想、家庭问题都可以向指导员寻求帮助,本级解决不了可以逐级上报。只有在连长无法指挥军队时,指导员才会接管作战事务。】
各朝武将皆松了口气。
这种监军不会干涉将军指挥作战!
【赵匡胤:……这是何意?】
【秦念:连长接受营长管辖,而连级指导员接受营级指导员管辖。指导员可以经常调换岗位,还可以进行军区之间的轮换,不会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
【赵匡胤:朕明白了,谢秦皇解惑!】
赵匡胤终于知道该如何平衡将军与监军!
军官常驻,则容易形成派系;军官常换,又会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军级指导员与军长平级,且可以经常轮换,双主官就很难勾连。
各级指导员只接受上一级指导员的管辖,皇帝就不必担忧军长欺上瞒下。
再加上军卒只服役五年,军长就难以割据一方!
【秦念:朝廷设军部,受太尉管制。军部只参与商议与国防相关的国政,武将只能入职军部,可兼任军校老师;连长及以上军官需退役两年以上才能从政。】
【刘彻:你此前曾言“班长及以上军职退役后可按爵位转入地方执法部门就职”,是指退役两年之后才能转入?】
刘彻知道设军队文职,是让朝中文臣不能干预军队内部事务。
而退役两年的限制,则是让武将不能干涉朝中政务。
汉朝此时采用的也是军功爵制,只是在秦朝军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修改。
秦念所提的军制改革是基于秦时的军功爵制,故而也适用于汉时的军制。
刚好卫青和霍去病皆在,刘彻已经在与他们商议军制改革一事,也就轻易发觉秦念所言的冲突之处。
【秦念:这就涉及到政法分离,也稍后再说。】
政法分离?
李斯原本正忧心于未来的自己竟然参与矫诏,致使大秦二世而亡。
可在看到“政法分离”四字,李斯还是不由得被牵动心神。
【刘彻:地方军政又当如何分离?地方出现匪徒作乱,难道太守不能要求都尉平乱,必须先上报朝廷?】
秦念感慨这就是默契。
她正要说地方的军政分离,刘彻就主动询问。
【秦念:地方官员同样改为双主官制度。郡守主行政、财政事务,郡丞负责官吏任免。不参与具体行政事务的郡丞为郡内最高负责人,有紧急情况下临时指挥郡尉的权力,需立即向中央汇报调度情况,由军部下达正式军事指令。】
这同样是参考现代制度。
其实现代军改之后,地方已经不能调动部队。
但这是因为现代有网络,可以实时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
古代却不行,必须给地方官员临时调动部队的权力。
权衡之下,秦念选择更改郡丞的职能。
秦汉时期的郡丞大惊。
这就连升两级?
从郡守之下,一跃成为郡内最高负责人?
但定睛一看,他们的职责是从协助郡守处理政务,改成只负责官吏任免。
与军队内部的双主官制相仿,郡内实权依旧归属郡守。
而郡丞虽级别更高,甚至能临时调动郡尉,却没有政务实权。
【刘彻:缉捕盗贼也需要上报中央?】
刘彻对这双主官制度极为喜爱。
但平乱之事需调用大量军队,需申请调令可以理解。
若只是缉捕盗贼这等小事,屡申调令反倒不美。
【秦念:寻常缉盗不应惊动军队。换言之,就是你祖宗的亭长之职将从军队体系剥离,改为地方执法部门。】

【刘邦:这般改动, 则军政彻底分离也!】
当过亭长的刘邦,当然清楚亭长职权与军队的关联不大,反倒更接近政务。
亭长除了缉盗以外, 还需要接待过往官员,查验行人符传。
协助征发徭役倒是与军队相关,但若是依照秦念的军制,兵役一年也就征发一次,倒也算不上有多大关联。
【秦念:面临紧急灾情,郡丞也可以临时调动军队救灾,应提前制定军队抢险救灾管理规定。】
参照现代相关条例,秦念将军队在抢险救灾中应当担负的主要任务发在群里。
秦念刻意提到这一点,是为了让各朝剧本中的军队多一份职能。
有这一份职能, 也许就能反向影响各朝的“天下为公”。
【朱元璋:军队救灾……秦皇竟是如此爱民, 朕定当效仿。】
朱元璋知道军队救灾一事, 并非古之未有。
宋徽宗时期,泗州城遭遇洪水,江淮发运使任谅亲自率领部卒筑堤,将百姓转移到高处并赈济米粟。
洪水退去之后, 百姓得以保全。
然而任谅曾弹劾过蔡京, 蔡京就诬陷任谅, 说淹死的人数以千计,宋徽宗将任谅削除官籍。
后来有大臣说救援水灾不是发运使的责任,宋徽宗这才起复任谅。
可见史上虽偶有军队救灾之事,却不是像秦念这般,将救灾抢险列为军队职能。
【秦念:现在说官制改革的第二点:政法分离。】
【秦念:其一, 审判、核查案件为司法。司法部门不受军政两方管辖, 只根据事实与律法进行裁定。案卷接受上级司法部门检阅, 刑罚越重,就需要更高级别的司法部门予以审核。死刑必须上报至朝廷的司法部审核,由皇帝作最终裁定。】
【李世民:司法与执法亦有区别?】
李世民早就发现秦念用词极为精准,这司法与执法显然并不是同一部门。
只是通过天幕进行“理解”,执法是“执行法律的行为”。
这就与司法很是相似。
【秦念:执法部门负责抓捕罪犯,寻找证据,录取口供,还原犯罪事实,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审判。通过上级司法部门的审核后,执法部门执行判决结果。】
这个过程相比现代的司法过程简化了很多。
比如少了极为重要的检察院,也少了控辩双方、补充侦查等步骤。
但秦念推演的是皇权制度下的司法体制,封建时代的官吏数量无法完成过于复杂的流程。
放在古代,县令就是集行政、执法、司法于一身。
剥离出执法和司法,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李世民:司法在执法之上?】
【秦念:不,只是职权不同,司法部门并非高高在上。比如出现小商贩与买家的小纠纷,也可以找司法部门判决对错。】
【李世民:原来如此。】
李世民发现秦念的官制改革,就是将各种权力进行分割。
这与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度极为相似。
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皆是分权之意。
大唐三省之下为六部,而秦念所说的军部与司法部,也很像是如今的兵部、刑部。
不同点在于,秦念将权力分割得更加彻底。
比如此时的兵部尚书有议政之权,李世民也能随意将兵部尚书调任其他部门。
但秦念却只允许军部参议与国防相关的国政,且军部成员需退役两年才能从政。
【秦念:其二,立法、司法、执法分离。】
【秦念:朝廷立法,即军法、行政法、刑法、行政处罚法、民法等皆由朝廷议定。改法时务必慎之又慎,可先施行临时法案,确定可行之后再正式修订。郡县可按自身情况,向上级申请在地方施行条例,不得涉及刑法,也不得违背其他上位法。】
【嬴政:五法有何区别?】
李斯冒死请求陛下询问此事。
他是戴罪之人,深知此时陛下极恶于他。
但朝闻道,夕死可矣!
【秦念:军法即军队内部需要遵循的法。相对于其他的律法,军法必须更加严苛。尤其要禁止军队损害百姓利益。就算是百姓自愿送给军队一根针,谁敢收,相关人等徒刑一年起步,并追责各级军官及指导员。超过一定限额,诛。】
【嬴政:为何?】
【秦念:因为放任军队收一根针,以后就可能以自愿之名收百姓的“税”。军队不能损及百姓一毫,是防止军队割据的最佳方案。】
秦念其实很想说军队的宗旨应该是“为人民而战”。
但放在皇帝聊天群,显然不合适。
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改为军队不能损及百姓一毫。
【嬴政:可。】
嬴政知道,秦念此言必有私心。
其私心就是极为重视百姓。
但正如她所言,禁止军队收针,就能防止军队割据,有何不可?
此言颇似商鞅韩非之法。
【刘彻:若敌国奸细伪装成百姓,闯入军营,也不能损及一毫?】
【秦念:这就是为什么朕要求军民不能混住。凡军队驻扎区,皆为军事重地,擅闯者以间谍论处,不算百姓。】
【刘彻:原来如此。】
刘彻确定官制改革与军制改革,在秦念时期都已经施行。
否则不会如此环环相扣。
【秦念:行政法针对官吏,考核奖惩、任免升贬、上传下达、施政执法等都归类其中。官吏不是只需遵循行政法,而是比百姓多一部需要遵循的律法。】
【秦念:刑法针对刑事犯罪,需经司法部门裁决。】
【秦念:行政处罚法针对行政犯罪,执法部门可以按规定直接予以处罚。如百姓不服处罚,可申请诉讼至司法部门裁决。】
【秦念:民法涵盖物权、合同、劳动法、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嬴政:何谓物权?】
接下来秦念解答了很多与律法相关的问题,提问之人主要是祖龙和刘彻。
这应该是在扮演身边有李斯和张汤这两位法家代表人物,才会不停追问,且问得极为细致。
【朱元璋:朝堂之内,是否设丞相?】
朱元璋身边没有法家之人。
对秦念所言诸法,只能让文官尽数记下,之后再逐一研学。
见律法之说告一段落,朱元璋连忙问道。
【秦念:你知道废除丞相一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吗?】
【朱元璋:党争?】
党争之下,明帝屡遭刺杀。
重臣于国有利的改革,在党争之下人死政息。
但这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多次查阅秦念所言,对她的性格已相当了解。
她既然这么问,那么自己的答案大概率是错的。
于是朱元璋的回答都不由得带上疑惑。
【秦念:不,是无人担责。】
【朱元璋:?】
【秦念: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本该有丞相统筹各部门。丞相固然会因此权力颇大,但丞相若有真才实干,政务总归是能办妥的——毕竟办不妥,丞相就得面对皇帝的怒火,轻则免官重则搭上性命。】
【刘秀:相权分散之后,就无人担责?】
同为不设丞相,刘秀对此事也极为重视。
其实关于党争一事,刘秀这二十日来也并非全然寄望于秦念之策,自己也想了许多办法。
但他一直想的是如何阻止党争,还真没想过相权分散,会致使无人担责。
【秦念:各部门会相互推诿。甲部怪乙部不配合,乙部怪丙部的财政跟不上,丙部怪各部门支取太多款项,甚至可以怪甲部的改制导致税赋减少。】
【秦念:如此来回推诿,可确保相关部门人人有责——说不定也真是人人有责,毕竟党争之下,只要能给其他部门使绊子,自己吃点亏也不是不行。】
【刘秀:……】
刘秀知道就算解决党争一事,只要政策触及各部门自身利益,各部门之间也会互相“使绊子”。
身为皇帝,刘秀也不愿见到六曹尚书关系莫逆。
此时的尚书台未有互相推诿之事,是因为自己勤劳不怠,且掌控实权。
正如秦念所言,是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可后世汉帝若能力不足,亦或不勤于政事,这群臣互相推诿之事,就必然会发生。
【朱元璋:若指定一人负责?】
【秦念:给的权力太小,这个负责人就是天选冤种,因为镇不住各个部门,政务照样难以推行。给的权力足以统筹各部门,那不如直接改称丞相。】
【朱元璋:……】
朱元璋无言以对。
此言着实太有道理。
【秦念:分割相权之后,唯一的负责人是皇帝,但没人能追责皇帝。既然无人担责,行政效率就会越来越低下,因为群臣很快就会意识到: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如此一来,国家只会越来越僵化保守,走向衰亡。】
李世民这才发现三省六部制居然存在如此大的隐患。
大唐虽然设丞相,但丞相数量不定,入阁议政者皆为丞相,数量可多可少。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分权。
行政效率会越来越低下——
三省制衡之制,使得一道诏书需经过三个“部门”,负责审查诏令的门下省甚至有封驳之权。
如果诏书被驳回,负责起草诏令的中书省就得重议政务。
一时之间,李世民也觉头疼。
【朱元璋:秦皇之意,是应重启丞相之制?】
秦念将相权剖析得如此清晰明了,朱元璋当然明白她的言外之意——
相权的确会威胁皇权,但丞相也同样是“担责之人”。
废除丞相一职,那么施政的过错,就将直接由皇帝来承担。
但皇帝不会追责自身,同时也难以追责各部。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