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为明朝远洋巨舶技术已经失传,秦念在网上能找到的远洋船舶资料,放在汉朝确实没法实现。
如此一来,刘彻也就在大将军的劝阻下,只是私下嘲讽朱祁镇的种种愚蠢行径。
可当看到明朝连续三任皇帝死于庸医,刘彻还是震惊了。
卫青无奈,陛下此番出言没给他劝阻的机会。
【秦念:这三任皇帝死于庸医是《明实录》的官方记载,也难怪这个不肖子孙被吓得于医道自学成才。至于之后的明帝早逝是否跟庸医有关,由于史书没记载,那就不好说了。】
明宪宗朱见深是朱祁镇之子,享年四十一岁。
他死后,韩重等人上书明孝宗朱祐樘:“太医院掌院事、通政使等官施钦、任义、胡廷寅、仲兰、刘文泰、章渊、郑文贵、蒋宗儒、钱宗甫等,俱以庸医……当先帝不豫之时,偏执方药,先后不同,旬日之间,宫车晏驾。”
朱祐樘对这群庸医的处置是“任义、章渊、刘文泰降,院判郑文贵降,御医蒋宗儒、钱宗甫降,医士胡廷寅削其官”,只是降职削官。
这么轻的处置很快就迎来自食恶果,朱祐樘因风寒死于三十六岁。
“初,先帝以祷雨斋戒,偶感风寒……瑜私于文泰、廷和,不请胗视,辄用药以进。继与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进药,皆与证乖,先帝遂弥留弗兴……劾其恶,以为庸医杀人。”
朱厚照对庸医的处置是“瑜、文泰、廷和依律论死,钦、叔和革职闲住,昊发原籍为民,玉等各降二级”。
而根据野史《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文泰一庸医,致促两朝圣寿,寸磔不足偿,竟免于死”,也就是刘文泰可能得以免死。
朱厚照清楚太医院有一群庸医,落水染疾久病不愈,于是想让臣子拟定圣旨寻访民间精通医药者。
结果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回复“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尤者入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自收万全之效,又何待诸草泽未试之人哉?”
于是擅于骑射的朱厚照死于落水半年后,享年三十一岁。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你等当立即兴建医学院,不得再沿用朕选拔太医之制!】
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太医世袭的后果竟能严重至此。
此刻他直观地意识到户籍制度的荒谬!
连续三名皇帝因庸医而早逝,还是明确记载于《明实录》。
又当有多少皇帝是因庸医而死,却未曾记载其中?
【朱棣:儿臣遵旨!医学院正在建造,各地精通医理者皆可入京。】
朱棣想到父皇寿七十一,而自己仅有六十五。
他完全有理由怀疑,此时的太医就已经不如父皇时期的太医!
【朱高炽:臣谨遵皇祖父、父皇之令。】
朱高炽已然确定,父皇已无更易太子之意。
等话题结束,可以看到“过去的话题”,或许就知道为何父皇如皇祖父一般,对秦念之言深信不疑。
【朱瞻基:谨遵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之令!】
朱瞻基立即就推算出,“不肖子孙”之前的三任皇帝,应是朱见深、朱祐樘,以及朱厚照与朱厚熜之一。
朱见深是朱祁镇之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就是被太医院的庸医治死。
现在的太医院里,又有多少庸医?
【刘彻:既然有诸多皇帝死于庸医,为何明帝宁愿自学医术,也不改太医世袭之制?】
庸医之事,大汉亦当提防,陛下于天幕问及此事,卫青没有劝阻。
刘彻知道明朝是祖训治国。
但明帝也不是所有祖训都遵循,比如朱元璋不让宦官干政,结果朱棣朱祁镇都重用宦官。
可见祖训也可以违背。
既然都知道太医连续治死三任皇帝,怎么明帝还不愿更改太医世袭制度?
难道改制比自学医术还难?
【秦念:第二任可能觉得第一任的死是意外,就没管,于是自己也年纪轻轻死于庸医之手。第三任倒是知道太医无能,久病未愈时想要下诏寻访民间名医,但被朝臣以“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为由拒了,然后他就病死了。】
【刘彻:??】
刘彻已是完全不能理解后世的皇帝。
太医无能,皇帝想要改请天下名医,朝臣凭什么阻拦?
就算太医并非无能,皇帝想寻访民间名医又有何不可?
【朱元璋:荒谬!这些朝臣皆为叛逆不成?!】
已有两个皇帝死于庸医,朝臣竟然还敢说出“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这分明就是要弑君!
朱元璋此刻想到正是这“第三任”早逝无子,才会由堂弟“不肖子孙”即位。
难道“不肖子孙”改老四的庙号,并非只是因其“不肖”?
【秦念:这就要说到你朝皇帝早死的猜测三:文臣阴谋论。】
秦念对文臣阴谋论半信半疑。
很多阴谋论一看就知道是在给皇帝洗白。
比如土木堡之变,显然就是朱祁镇的问题——文臣再怎么疯狂,也不可能陪葬半个朝堂。
但有些事情还真就只能用阴谋论解释,比如朱厚照久病不愈要请民间医者,关朝臣什么事?他们凭什么阻拦?
《明史》对杨廷和阻拦求医的记录更加露骨:
“帝郊祀,呕血舆疾归,逾月益笃。时帝无嗣,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
这时皇帝已经吐血,太医的能力救不了他,魏彬等人到内阁要求拿万金求购民间医者。
结果“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
三个月后,朱厚照驾崩。
无论文臣阴谋论是真是假,秦念一再强调都是推测。
那么无论说得对不对,都不违规。
【秦念:传言只要明帝的作为触及文臣的利益,这个皇帝就会遭遇各种意外,死得不明不白。朱棣之后,唯二长寿的明帝,都是靠深居简出不上朝,借助宦官制衡朝臣,才保住自己的命。】
不上朝?
借助宦官制衡朝臣?
不这么做的皇帝尽皆短寿——朱棣之后的十三个皇帝,只有两人长寿?
朱元璋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
【刘彻:所以就算更换太医也没用,只能自学医术?】
刘彻终于明白那个“不肖子孙”为何要自学医术。
这明朝究竟是怎么回事?
作为皇帝,竟然找不到信得过的医者。
朝臣居然能阻止皇帝求医。
出现这种“传言”,明朝皇帝遭遇的“意外”必然不在少数。
【秦念:朕只知道明朝皇帝遭遇的意外是挺多。比如两个落水后病死、一个淋雨后病死,所以大明皇帝被后世戏称“易溶于水”。那两个不上朝的皇帝,遭遇的火灾加起来有三四十起,占明朝皇帝遭遇总火灾数的比例超过七成——这两皇帝是真耐烧。】
落水后病死的有朱厚照、朱由校, 淋雨后病死的是朱祐樘。
假如从朱祐樘开始算,那就是八个明帝中有三人的死与水有关。
至于火灾的数据,是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进行统计所得出。
当然, 嘉靖遇到的火灾多可以解释为他喜欢炼丹,万历年间可以解释为朱翊钧懈怠防火。
但火灾频繁到这种地步,也实在让人很难不阴谋论。
不过秦念刻意提及文臣阴谋论,另有目的。
【朱元璋:朝臣为何能如此放肆!后世的明帝为何不能重整朝纲?!】
三个皇帝“溶于水”,这已经极为不寻常。
两个皇帝遭遇三四十起火灾——常人一生也就遭逢一两起,这两明帝分明是频频遭遇刺杀!
朱元璋越看越觉心中发寒。
秦念谈及汉唐宋的史书时,即便其中多有不实之处,她也能借助“考古”分辨真假。
在自己的话题时,她亦是言辞笃定。
怎么到了后世明帝, 秦念却说“经历多次删改, 充斥着各种伪史与逻辑不通之处”, 无从分辨真伪,只能多次以“或许”“应该”等词汇表示猜测?
这分明就是意指后世的明帝不仅难以自保、太医院为朝臣掌控,就连史官也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甚至当世百姓都受到误导, 在坟墓中留下许多对朝臣有利的“实证”。
如此才会使得秦念无法确定“文臣阴谋论”的真假!
【秦念:你试图用宗室制衡朝臣, 但朱棣用实际行动证明, 有封地有军队的宗室能让王朝二世而亡。】
【朱棣:朕不是成祖,大明也不是二世而亡!】
朱棣忍不住辩解。
凭什么说大明二世而亡,那是“不肖子孙”自作主张。
他是大明的太宗皇帝!
【朱元璋:老四,你削藩之后,在用什么制衡朝臣?】
朱元璋虽是发问, 实则已经有了猜测。
后宫不得干政, 严格限制外戚, 宗室不得从事四业。
那么唯一能够制衡朝臣的势力,就只剩下——
【朱棣:儿臣复用锦衣卫,再设东厂,共同监察百官,东厂……是以内监掌之。】
朱棣迟疑一瞬,终是没有隐瞒。
他知道重用宦官这事不好听,但若是隐瞒,必然遭到秦念的揭短。
那就只能直言。
何况秦念曾言两个长寿的明帝都在借助宦官制衡朝臣。
倘若他遵循祖训,当真禁止宦官干预政事,后世明帝的境遇只会更加被动。
【朱元璋:秦皇,既然有锦衣卫与东厂监察百官,且朕废除了丞相,后世朝臣如何能够势大至此?】
废除丞相?
许多皇帝心中一震。
身为帝王,当然都清楚君权与相权之争。
嬴政看到明朝废除丞相,想到的是纵然没有天幕,政务也相当繁忙。
倘若废除丞相,皇帝又如何兼顾如此多的政务?
【秦念:是啊,为什么呢?朱瞻基。】
秦念等了好一会,都没有等到朱瞻基的回复。
连省略号都没有。
难道是在摸鱼?
好在很快她就想起天幕的隐藏设定——
在武曌话题时,朱元璋说“李治无言,应是想要否认此事,被天意视为谎言,未能道出”。
朱瞻基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说谎,按设定应该是违反规则二,所以发不出来。
于是秦念好心地替他作答。
【秦念:朱八八,你废丞相之后直领六部,“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勉强君权相权一肩挑,成功给后世留下一堆烂摊子。】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大明宝钞、宗室制度、低薪养贪、反向朝贡、禁海倭患、太医世袭……
这些“烂摊子”的弊端,在后世必会尽数显现,后世明帝必然面临更多政务。
纵是日勤不怠,也难以完成。
【秦念:于是朱棣设内阁学士当私人顾问,助他处理政务,此时的内阁还没有实权。再往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能够代批奏章,由皇帝决定是否生效——丞相改了个名,又被抬了上来。】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形成票拟制度。
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可以审议奏章,将批阅建议写在纸上附在奏章上作为参考。
皇帝用红笔批示奏章,叫做“批红”。
也是明宣宗时期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又设置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瞻基只亲自批阅一部分奏章,另一部分就让秉笔太监照着票拟誊录到奏章上,而掌印太监负责在审核后盖印。
【朱元璋:……】
朱元璋废除丞相,确实导致政务繁多。
若是以往,他会辩称纵然繁多,也不是不能处理。
但秦念已经说出自己治下的诸多弊端,他就明白自己总揽大权之后,并没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
而后世的明帝或是政务多到不能独自批阅,又或是不愿日勤不怠,竟是又设“内阁”代丞相之职。
【朱瞻基:并非丞相之制。内阁虽可代批奏章,但是否采纳皆由皇帝决策,且内阁可随时撤换。】
有秦念之言作为范本,朱瞻基总算避开天幕的限制,将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最大的不同道于天幕。
内阁并无实权,怎能算是“丞相”?
刘秀紧盯天幕。
成帝哀帝之时,效仿周礼改制,分丞相职权入三公,但依旧未能阻止权臣篡位。
所以刘秀虽然置三公,但天下事皆上尚书,尚书台下设六曹尚书。
尚书台官员位卑而权重,由皇帝直接指挥。
刘秀便可借此削弱三公职权。
这“内阁”与尚书台看起来极为相似。
最终明朝皇帝却是变得“易溶于水”“耐烧”,显然违背集权的初衷。
尚书台是否也有相似的弊病?
【秦念:内阁承担丞相的职能,但没有丞相的名义与权力,皇帝可随时任免内阁,也掌握着决定内阁批复是否生效的裁决权,如此看来,似乎是君权得以高度集中。】
【朱瞻基:有何隐患?】
看到秦念所言,朱瞻基就知道秦念对内阁制并无误解。
内阁确实承担丞相的职能,也确实无法像丞相那样威胁皇权。
既然如此,后世明帝又为何“意外”频发?
【秦念:在明之前,有一朝也不设丞相,同样设置可以随时任免成员的机构来承担丞相实权,同样党争异常激烈,党争时同样不顾国家利益只管党派利益——巧了,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
【朱瞻基:!!!】
朱瞻基大惊。
此时他才发现自己“完善”的内阁制度与东汉竟是如此相似!
【刘秀:分散丞相之权会致使党争不断?党争又为何会危及君王?】
不必秦念点名,刘秀就已经主动认领。
一句“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足以令刘秀觉得毛骨悚然。
他只是想阻止权臣窃权,为何会演变为后世汉帝早逝!
刘彻庆幸于有卫青的劝说,他没有对明朝皇帝的早逝多加嘲讽。
明帝早逝,刘秀之后的汉帝竟然同样普遍早逝。
但他没有出言呵斥刘秀。
刘秀必是因为“文臣篡汉”,才会想要设立如“内阁”一般分宰相之权的机构,却没想到这般施为会引发“党争”——
官员结成不同的党派,党派之间的争斗即为党争。
【秦念:把皇权分给不同的人,就会引发春秋战国的乱世,以及汉明分封制下的内战。将相权分散,朝臣就会结党来获取完整的相权——或是为了牟取私利,或是为了国政能够顺利实施。】
【秦念:明君可以同时行使君权相权。可遇到昏君或者庸君、又或是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时,争夺相权的党争就开始了。】
【刘秀:……原来如此。】
刘秀立即就明白秦念所指。
分散相权,确实可以形成朝臣之间的制衡。
可当国政的实施需要多个部门进行配合,相权的缺失就会致使朝臣之间形成利益纠葛。
倘若皇帝是明君,可以直接行使相权,使得国政得以正常运转。
可一旦相权彻底缺位,原本互相制衡的相权分散,立即就会变成国政实施时的互相掣肘。
届时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都必须争夺相权,从而引发党争。
【朱瞻基:又为何会引发皇帝早逝?党争之事也非汉明独有,其余王朝亦有党争!】
【秦念:其他王朝的党争相对于你朝的党争,那只能算政策的反复。你朝的党争,动辄免官、杖杀、凌迟、抄家、灭族——关乎生死存亡,党争也就越发疯狂。】
【秦念:此时皇帝若是明君,就会试图收回相权,成为朝臣公敌;皇帝若是昏君或庸君,就会偏向某一党派,面临生死存亡的党派就会殊死一搏,把皇帝换掉。以上纯属朕的猜测,并无实证。】
【朱瞻基:……】
虽然秦念说并无实证,朱瞻基却已经信了。
因为这段话解释了两个不上朝的皇帝为何得以长寿——
以宦官制衡朝臣,换言之不偏向任何党派,甚至会扶持弱势的党派,形成制衡。
频发的火灾,或许是制衡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不上朝,既是防范意外,也是不与朝臣争夺相权。
大明的党争烈度胜过东汉,是因为大明的相权更为分散。
东汉的党争只是士人、外戚、宦官之争,后果也只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全部免官禁锢,牵连五族。
大明的党争却是到了抄家灭族的境地。
【刘秀:朱棣当如何平衡朝臣,难道要恢复丞相之职?】
刘秀熟练地避开规则限制。
他实际上是在问看清君权相权之争的秦念,是如何平衡君权与相权。
朱棣眉头紧皱。
他不认为应当恢复丞相职权。
分散相权有党争之害,可丞相本身亦会危及皇权。
希望秦念有两全之法。
【秦念:官制改革得和赋税制度一起说,现在还是说回明朝皇帝早逝的猜测。】
【刘秀:……】
刘秀欲言又止。
左右不过再等二三十日。
官制改革……
秦念必是有两全之法。
君权相权之争,在清朝就彻底落下帷幕。
秦念知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说出清朝的政策。
清朝军机处不设专官也不设衙署,只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不能作出任何决定。
官员之间互不隶属,由皇帝指定的军机大臣才能查看某些奏报,互相不准串联。
但秦念绝对不会让各朝效仿清朝的制度,正如她不会建议始皇帝采纳分封制。
清朝将皇权推向顶端的代价,是国家的彻底僵化与极端保守。
第132章
【秦念:猜测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早死。比如吃得多不运动过度肥胖, 吃方士用金石炼制的丹药致使重金属中毒,还有纵欲过度等。】
这些就属于寻常死因,明朝之前多的是皇帝因此而亡, 没有太多借题发挥的空间。
所以秦念也就把这三个问题都归列为生活习惯不良。
【秦念:朱高炽。】
【朱高炽:……】
此时的朱高炽已有四十七岁。
他清楚既然自己被归类为“早逝”,那就意味着剩余的寿数不多。
【朱棣:高炽!朕早就说了你不该喜静厌动!】
秦念在此时提及太子,显然意指太子亦是早逝,且早逝的缘由与这三者相关。
朱棣一看体型,就知道太子的早逝是因为厌动。
纵然此时太子已有四十四岁,但朱棣认为太子倘若比自己寿命更短,那便是早逝!
【朱高炽:儿臣知错。】
朱高炽眼眶泛红。
他一直以为父皇不在意他,只是喜爱瞻基才会保留他的太子之位。
可如今却发现,原来父皇亦在意他。
【朱棣:朱瞻基, 朕命你监查你父逐渐减少进食, 每日让他步行两个时辰!】
【秦念:假如体重基数过大, 需先节食减肥到两百斤左右,再逐渐提升步行时间。】
【朱棣:谢秦皇相告。】
【朱高炽:……】
朱高炽感到绝望。
先节食减肥,再步行两个时辰?
未来仿佛已经没有盼头。
而他的太子朱瞻基已是满脸严肃:“孙儿遵旨!”
他不想过早失去父皇。
朱高炽:“……”
其实现在的他是皇帝,日后能以各种理由偷懒。
真正倒霉的是皇太子时期的朱高炽, 皇孙朱瞻基必然会不折不扣地执行父皇的命令。
【秦念:明帝早逝的猜测这就说的差不多了。朱棣, 你朝的史书充斥着各种伪史,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朱棣:朕会立即让史官修正史书。】
朱棣没作半点狡辩,当即就承诺修正史书。
现在他才是父皇认定的太子。
他就是正统,完全没必要再修史。
朱元璋斜睨老四一眼。
他此前还以为秦念无法确定明史的真伪,必是史官与文官沆瀣一气。
结果竟是从老四就开始篡改史书?
至于为何篡改,朱元璋也猜得出缘由。
必是这“明成祖”篡位登基, 欲要定自己为正统, 故而篡改史书。
【秦念:虽然你认错得很迅速, 但朕不得不让你在天幕辟谣——毕竟本朝百姓看到的明史,可都是被你篡改过的内容。】
【朱棣:……】
想到自己都改了些什么,朱棣额上已然沁出冷汗。
秦念当真要将他改过的史书内容都说出来?
【秦念:永乐十九年,《明太祖实录》都被你篡改三回了吧?】
朱允炆在建文元年就已经在修《明太祖实录》,建文三年十二月就修成。
朱棣在建文四年篡位后重修。
修完还不满意,永乐九年再次增修,永乐十六年又修一遍。
【朱棣:……是。】
【朱元璋:老四,你都改了些什么?】
被朱元璋盯了片刻的太子朱棣只得认错。
哪怕这事他还没干。
他也猜得到这是篡位登基后心虚之下做出的事情。
【朱棣:一些与“靖难”相关的事情。】
【朱元璋:都是篡位,你大可以与唐太宗一般,何必如此自误!】
理解“靖难”的词意之后,朱元璋没好气地说道。
身为皇帝,老四这般改史,必然使得后世明帝效仿于他。
唐太宗未曾改史,他是各朝都认可的“太宗”。
而老四行改史之事,不仅徒劳无功,后世秦皇亦知他是造反篡位。
还将自身改成了“明成祖”,甚至还出现“燕明”之说!
【朱棣:儿臣知错。】
【李世民:……】
李世民只觉无奈。
朱元璋此言也显然是认可他未曾篡改玄武门之变。
但他实在不想被反复提及此事。
【秦念:你能知错?你那可是将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强行给朱重八续命四年。】
关于朱允炆一朝的历史事件,秦念也去问了甲方,确定“靖难”相关的历史事件在朱棣话题都能说。
也对,朱允炆重要的历史事件几乎都和朱棣有关。
哪怕是削其他藩王,那也是朱棣造反的直接导火索。
【朱元璋:???】
【朱允炆:……】
十日前话题结束后,之前五次的话题全部现于天幕。
朱允炆无法再狡辩天幕是妖法。
事实上他已经诏令各地将士止战,只待朱棣带兵入京就会行禅让之举。
反对此事的文官不少,但绝大多数武将都保持缄默。
禅让,是朱允炆的不得已而为之——他的民心已经跌得比始皇帝还低,是群成员中民心最低之人。
皇祖父改立朱棣为太子,他甚至已经不再是正统。
朱允炆究竟还是有些不甘,才没有像唐睿宗李旦那般直接于天幕禅让。
从先前的六个话题,朱允炆推测出接下来的三个话题中就有朱棣。
若朱棣也民心尽失……
然而“洪武三十五年”这种篡改史书之事都为天幕所透露,朱棣的民心却是……
【朱棣:儿臣错了,这就让史官改回去!】
朱棣迅速认错,但他说话的速度还是慢了一拍,以至于这句话现于天幕之时竟像是在向朱允炆认错。
但现在朱棣已经顾不得这种小事,令他无地自容的是——
民心的上涨。
一时间,朱棣突然想起了南越使者一事上,汉武帝民心的上升。
华夏的百姓……
真是古今如一!
而朱棣这句“让史官改回去”,则让各朝儒家史官同样无地自容。
他们本该指责朱棣改史。
可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出言指责。
甚至明朝的史官,也应该是出身儒家。
如此“配合”君王改史,又何尝不是儒家史官之过?
李隆基嘴角抽了抽。
他不过是改了太平公主的部分史实,哪里比得上朱棣这般施为。
可秦念对朱棣的指责可比骂他时柔和得多。
【秦念:经过你的不懈改史,现在后世对你的态度是——】
【秦念:朱棣,你的生母究竟是谁?】
【朱棣:???】
朱棣极为不解——
秦念为何要问他此事?
他虽然改史,但他没有更改自己的身世!
【秦念:你要知道,正史不够正的时候,野史就会足够野。】
【朱棣: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朱棣心中大震。
他隐约猜到了改史带来的后果。
可若是这般后果,那也太过严重了!
【秦念:一种说法是你的生母为高丽贡女,你作为庶出为了给自己正名,故意篡改身世成马皇后嫡子。】
这个说法来源于《南京太常寺志》,由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所记载。
这书早就不存于世,但在《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有提及,根据孝陵享殿中牌位的分布,说朱标、朱樉、朱棡为李淑妃所生,朱棣、朱橚为碽妃所生。
也就是马皇后的五个嫡子都不是她所生,全是抱养。
其实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都记载马皇后生五子。
明史被朱棣大改特改,秦念此前也不确定群里是采信哪种说法。
不过朱棣已经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显然群里采信的是正史。
秦念在这件事上也更愿意相信正史的说法,因为朱棣的身世在当时应该不是秘密。
如果朱棣和其他兄弟都是被抱养,那朱允炆也不是马皇后的亲孙子。
朱标算嫡子,朱棣也得算嫡子,真没必要改出身。
但这不妨碍她用野史迫害朱棣。
【朱棣:绝无此事!朕就是高皇后第四子!】
朱棣眼前一黑。
他终于明白正史不可信的时候,野史会野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