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朱元璋:科举舞弊案?】
朱元璋没看出这一事件自己有何功绩。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考官与南方士族勾结,在科举中舞弊。
【秦念:并非如此,你给倒霉的考官们安的罪名是罪臣余党,足见这次科举不涉及舞弊。】
《明史》记载:“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明太祖派人复核试卷,但结果不符合他的旨意。这时有人说张信等人是故意把北人差的试卷呈上来,刘三吾等人要为此负责。
于是“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这个倒霉的宋琮是当年的会元(会试第一)。
从这段看得出不是科举舞弊案,就是南北学子的差距。
毕竟北方沦陷于异族的时间太长。
《名山藏》中记载:“三吾、信稻蓝党,余皆胡党”,也就是给考官们安上“蓝玉余党”、“胡惟庸余党”这两个洪武朝知名口袋罪。
这件事考官和那个会元考生都很冤,但明太祖如果不这么做,则极有可能引发北人离心。
【朱元璋:……】
朱元璋开始怀疑人生。
他觉得秦念是想要讥讽他,却又觉得她没必要以这种方式讥讽他。
“弥合南北”被秦念视作他的极大功绩,这南北榜……
等等,弥合南北?
朱元璋似有所悟。
看到“罪臣余党”时,朱棣松了口气。
他就怕秦念说出“蓝玉余党”这句话。
很快朱棣就想到是他多虑了。
以秦念对武将的喜爱,她必然会设法保蓝玉性命。
蓝玉之死,是因为朱允炆没有能力驾驭他。
如今父皇已经改立他为太子,只要秦念不提及蓝玉案,蓝玉就不会再含冤而死。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得羡慕起父皇时期的自己。
许多文臣武将尚存,也没有靖难之战的诸多伤亡。
更无需如他这般想方设法定论自己才是正统。
【秦念:南北榜案的根源,在于南北经济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你的功绩,在于开南北分榜录取之先河。】
【秦念:可惜你只在此次事件中进行南北分榜录取,按南北分配录取名额是之后的明帝所定。】
秦念说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在洪熙元年规定“南人什六,北人什四”的比例,这显然是由南北榜案所引发。
可以说朱元璋的南北分榜,就是现代高考分省划线的起源。
【朱元璋:你是说朕应尽快施行南北分榜?】
【秦念:你若是要采用朕的科举制,那就应该是按郡来分配录取名额。】
此时已不是郡县制。
但朱元璋清楚秦念口中的“郡”应是如今的“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定当依照秦皇所言进行科举改制。】
【朱元璋:秦皇这两个月所说的所有政策,朕都将依从。】
朱元璋的民心仅停滞了一瞬,突然开始以极快的速度上升!
弥合南北之功,大明的百姓不太能理解。
但此前秦念提出的种种于万民有利的政策,大明的百姓期望已久!
如今陛下承诺“都将依从”——
天幕为证,这不是谎言!
【朱棣:朕将遵从父皇之志。】
看着同样暴涨的民心,朱棣注意到朱允炆的民心不升反降。
因为朱允炆不能承认天幕为真。
【朱棣:朱允炆一朝的百姓,朕代此时的自己承诺,登基之后亦从父皇之志。】
朱允炆的民心再度下探。
有过一次经验,燕王朱棣已经习惯“朱棣”替自己作出承诺。
他不清楚“两个月”指的是什么。
但既然是父皇之志,朱棣自当遵从。
【秦念:朱棣,剩下的时间,你可以向朱八八报天灾预警。】
朱棣对此早有准备。
早在汉武帝话题,见到汉昭帝向汉武帝报天灾之事时,他就已经让钦天监整理出父皇时期所有的天灾讯息。
此时只需要照着奏折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念诵。
编辑高丽的矿区地址时,秦念看到群里除了朱棣在作天灾预报,各朝皇帝照例展开多线交流。
她甚至能从各个皇帝的发言中判断各朝改革的进展。
可见所有同事都在完善自己的剧本。
当然,祖龙依旧没出声。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甲方:明日话题:明成祖朱棣。】

【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朱高炽、朱瞻基。】
“凡四方万国之人, 罪无大小悉已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顺天道,许令改过自新, 仍前朝贡,听往来生理。”
朱高炽告诉身边的大臣,如果不宽恕周边国家的罪行,这些国家的人没有容身之地,将来就会成为边患。
所以他决定派遣使者向多次袭边的兀良哈送达敕书,允许他们改过自新,前来朝贡。
与朝臣商议定下对兀良哈的敕谕时,朱高炽忽闻天有异象,连忙在左右的搀扶下走出宫殿。
见到天幕之上, 赫然有着“明成祖朱棣”一词。
吴氏诞下皇子, 取名为朱祁钰, 不久后,朱瞻基封吴氏为贤妃。
去年皇长子朱祁镇出生,朱瞻基喜出望外并大赦天下。
今年二月,他就将长子立为皇太子, 并在三月初一改立太子生母贵妃孙氏为皇后。
“陛下!天有异象!”
朱瞻基不喜异象之说, 但见太监诚惶诚恐之态, 还是移步走出贤妃的宫殿。
竟是这般天象?!
多次陪同太宗皇帝征讨蒙古的朱瞻基迅速冷静下来,并很快就看到次子朱祁钰之名。
心中大震之时,朱瞻基迅速查看声誉榜,在徽钦二宗附近找到了长子朱祁镇的名字。
朱瞻基:“……”
【聊天群发言权限已发放。】
秦念已经做好了今天大规模答疑的准备。
明朝的很多争议都在朱元璋的话题说完了,这就导致朱棣话题能聊的争议不多。
她看了眼群成员, 发现朱允炆还在嘉宾组。
也对, 朱棣的话题, 朱允炆当然算是相关皇帝。
【朱元璋:明成……祖?】
朱元璋看向太子,神色莫名。
朱棣冷汗瞬间就冒出来了!
他不知道这个“成祖”是自己的过错,还是后世子孙擅作主张,以至于无法作出辩解。
在太子朱棣只能期望未来的自己给出合适的解答时,却见某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秦皇已经先一步拱火。
【秦念:很奇怪吗?朱棣的皇位是他凭本事抢来的,又不是你给的,称祖怎么了?】
【朱元璋:……】
皇帝朱棣此刻也是冷汗直冒。
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作答,就是因为他正在质问太子朱高炽,怎么能给他起这种庙号!
他分明应是太宗!
太子朱高炽也早就是满头大汗。
他也不知道父皇的庙号怎么会是“祖”?
【朱棣:朕绝无此意!朱高炽,你怎么给朕定的庙号?!】
问太子朱高炽无果,朱棣立即质问皇帝朱高炽。
【朱高炽:父皇,儿臣定的庙号是“太宗”,并非“成祖”!】
三个时期的朱棣同时松了口气。
虽然不知道天幕是怎么回事,既然朱高炽确定庙号是“太宗”,问题就不在他身上。
难道是天幕出错?
朱高炽此时还不明白天幕是怎么回事。
但多年太子生涯,让他在皇祖父和父皇的先后发声后迅速作出正确的回答。
【朱瞻基:父皇为皇祖父所定的庙号确为“太宗”,不知天幕为何书为“成祖”?】
朱瞻基第一时间怀疑的是天幕本身。
如此诡谲之物,其目的若是蛊惑百姓,则必生大乱。
【秦念:还能是因为什么——当然是你的不肖子孙给朱棣改了庙号。】
“是朱祁镇所为?”
天幕显示违反规则二,朱瞻基这个反问未能现于上方,仅出现在下方的小方框之中。
朱瞻基令人急诏重臣入宫,同时他也命锦衣卫即刻前去护卫太子及二皇子。
【朱棣:不肖子孙为何要改朕的庙号?!】
【秦念:因为他不肖。】
【朱棣:……】
好有道理,以至于朱棣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不肖子孙,即不像祖宗、父辈的子孙,亦指违背先辈遗志的子孙。
【秦念:某个明帝无后,由堂弟继位。堂弟为了将亲爹放进太庙,就先给你改成了成祖,再把皇后塞进太庙给自己占位置,提前把某个倒霉蛋给扔出了太庙,以确保他亲爹不会被挪出去。】
无后的明帝是明武宗朱厚照,年号为正德。
他的堂弟是明世宗朱厚熜,年号为嘉靖。
秦念认为嘉靖改朱棣的太宗为成祖应该有两个原因:
一是朱棣作为藩王即位,被奉为成祖之后,嘉靖就可以说自己是效仿成祖,直接以小宗代替大宗,而不是入继大宗,这样嘉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祭祀亲爹。
二是降低让皇后占位置的难度。比起把朱棣祧出太庙,将朱高炽祧出去的难度可低太多了。
《明实录》记载:“朕孝烈皇后淑德懿行,久正中宫,比缘内难,捄朕于危,厥功大焉……惟是太庙九室皆满,正义即当奉仁宗祧。盖后位即朕之位序也,今且藏主于皇妣之侧。”
所谓的“捄朕于危”,指的是嘉靖差点被宫女勒死,是方皇后救了他。
【朱高炽:……】
看到这六个点,朱高炽猜到自己就是那个被扔出太庙的“倒霉蛋”。
不肖子孙竟能不肖到这般地步?!
既然是自己被祧出太庙,那么根据字辈往下数,加上是兄弟即位,这个不肖子孙——
朱厚照?
还是朱厚熜?
【秦念:由于“成祖”的缘故,朱八八,后世有些人认为你朝也属于二世亡国,燕王朱棣篡位后的明朝应该叫做燕明。】
【朱元璋:……】
朱元璋现在觉得手痒。
若不是十日前的天幕让他性情平和许多,现在他就该好好教训老四。
好一个燕、明!
至于为什么平和——
一是祖训治国的失败让朱元璋得以深刻反省。
二是十日时间,前两百万额度的国债就已被豪富买空,还有更多权贵豪富请求购买国债,已无需担忧钱荒。
三是翻阅了太多的请罪上书,被气得已经没脾气。
仅京官的巨额赃款就足以让今年的明军满饷,而地方官员的请罪上书还在纷至沓来,主动交代的赃款与日俱增。
朱元璋都不知道大明原来这么“富裕”。
四是每当想起秦念所说的“天下得国之正者莫过于朱明”与“再造华夏之功”,心中升腾的暴虐就会莫名得以平息。
这第四点,朱元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
【朱棣:胡言乱语!朕是太宗,不是成祖!朕不认!!!】
朱棣都快被不肖子孙给气疯了!
他辛辛苦苦改史,兢兢业业北伐,都是为了自证正统。
结果庙号被改成了“成祖”。
这简直就是在昭告天下:
他、朱棣,就是篡位登基,就是得位不正!
这究竟是哪个蠢货所为!
朱厚照还是朱厚熜?
还被视作燕……
朱棣绝对不认这种国号!
此时朱瞻基同样锁定更改皇祖父庙号的皇帝是厚字辈。
因为满足“兄终弟及”的字辈唯有祁、厚、由。
挪其生父入太庙后,让皇后“占位置”之时需要将父皇祧出太庙的字辈就只有厚字辈。
但如此一来,朱祁镇、朱祁钰二人当有一人未在太庙。
他的两个儿子不是兄终弟及。
再看朱祁镇那位列徽钦二宗附近的声誉榜排名,朱瞻基立即出言询问缘由。
这“秦念”必是后世皇帝,当知内情。
但朱瞻基的问询为天幕所阻,违反规则二: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
【秦念:你不认没用,庙号这种东西只能是后人给,你又不能自己定。】
【朱棣:……】
朱棣盯了天幕好一会儿,绝望地发现“今日话题”之后依旧标注“明成祖朱棣”。
并没有依据他的否认更改为明太宗。
李世民暗自庆幸。
还好后世唐皇没有出现这等不肖子孙。
自己的庙号是太宗,没人会认为大唐一世而亡。
倘若他也被改了庙号,大唐岂不是变成……
李世民连忙止住这个想法。
【朱棣:朕是否应当更易太子?】
被改庙号一事已经让朱棣暴怒,再看声誉榜下方的朱姓皇帝们,他的脸色就更加难看。
相比汉唐,大明往后的皇帝声誉排名总体低得多。
更有朱祁镇这种声誉榜排名极低的皇帝!
朱棣本就有易储之心,只是朝臣大多反对,又有朱瞻基这个好圣孙在,他才没有改立储君。
可如今看来——
朱瞻基的确是好圣孙,但声誉排名并没有高到非立不可的地步。
此刻人在乐安就藩的朱高煦喜出望外!
他只盼秦念赞同父皇之言,立即改立他为太子!
而太子朱高炽脸色苍白,不敢发一言。
他清楚有着与徽钦二宗并论的后代意味着什么,天幕初现时,父皇就因此对瞻基不悦。
如今秦念更是透露有不肖子孙为私利将父皇的庙号改为“成祖”。
【秦念:朱高煦朱高燧并没有展现出治政的能力。至于朱瞻基,或许有刘询的能力,却没有刘询的魄力。在类似的过错上,朱瞻基也比刘询严重得多。】
秦念现在没有定论谁更适合当太子,目的是引出朱瞻基的继承人问题。
甲方的规则限制并不严格,只要不点名道姓,就不会被视作违规。
事实上朱高炽可能不是完美的太子,却绝对优于朱高煦朱高燧这两个弟弟。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助朱棣转败为胜,因此被朱棣视为类己。
但朱高煦本性暴虐,完全不适合当皇帝。
朱高燧也想夺嫡,但对于朱高炽的威胁远不及朱高煦。
根据“高燧大惧,不能言”“高燧大惧,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这种记载,朱高燧显然也不如朱高炽。
刘询没有为秦念的“夸赞”而喜。
正相反,他更关注“类似的过错”。
由于此前群里在说“不肖子孙”,刘询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继承人问题。
刘询再度看向位于声誉榜下游的“刘奭“。
两个月前许平君诞下次子,刘询已与皇后商议过储君之事。
如今长子次子皆幼,刘询还未册立太子,可待二子稍长之后再作决定。
被秦念略过的皇帝朱高炽嘴唇蠕动,却是不敢出言询问。
他害怕出言之后,会得到他还不如两个弟弟的答案。
【朱瞻基:……】
朱瞻基非常清楚,秦念口中的“类似的过错”,应是指他选错了太子。
与宋时徽钦二宗排名相仿的长子,究竟是做了什么才会落得如此声誉?
此外,“没有汉宣帝的魄力”,又是指的什么?
【朱元璋:朱棣若是选错继承人,后果会是什么?】
朱元璋这句话问的其实是朱祁镇这个声誉值奇低的皇帝。
祁字辈,朱瞻基之后。
秦念显然是意指朱瞻基选错了继承人。
历经六次天幕,朱元璋已经学会如何规避限制。

朱元璋看了上下文数遍, 无法确定秦念所说的“大明战神”是否为朱祁镇。
秦念喜欢褒词贬用,根本无法确定这话是褒是贬。
但朱元璋直觉这是贬义。
【朱棣:这是何意?】
【秦念:军事指挥能力约等于无,却不顾朝臣阻拦,非要带着半个朝堂御驾亲征。结果数十万精锐全军覆没,五六十名文武大臣战死。而战神本人,是一个没跑掉的宋驴宗。】
赵光义:“……”
再次被牵连辱骂,他已经习以为常。
反正被软禁在府内,也无人能耻笑于他。
就算不被软禁,赵光义也无颜出府。
如今看到明朝皇帝亲征被俘, 赵光义甚至还能为另一个自己暗中辩驳:
夜逃两百里, 也好过战败被俘。
【朱元璋:被俘?!】
没跑掉的宋……太宗, 那不就是被异族俘虏?
朱元璋总算明白朱祁镇的声誉为何与徽钦二宗相仿!
竟然是同为被异族所俘!
朱瞻基一朝。
诸文武大臣直冒冷汗。
太子朱祁镇居然会葬送半个朝堂?!
其中会不会有自己的后人、甚至是自己本人?
【朱棣:他带半个朝堂亲征作甚?】
御驾亲征,朱棣也经常这么干。
所以他完全不理解朱祁镇为什么要带五六十名文武大臣。
【秦念:因为他把战场当成儿戏,默认自己一定能赢,还想着借助亲征时的绝对军权, 在战场完成审计及收权。】
秦念之前看土木堡之变时, 全程皱着眉头。
虽然《明实录》在努力把所有过错都推给王振, 但这时的朱祁镇已经23岁,不是13岁。
没错,当时明军吃空饷现象严重,必然是朝堂内外相互勾结。
但朱祁镇把勋贵、宗室外戚、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都察院、通政司、太常寺、大理寺、太仆寺、鸿胪寺等半个朝堂带上,就是在视战争为儿戏。
在“虏寇分道刻期入寇”的时候, 是谁给他的胆子借战场集权?
当时的战况是“也先寇大同, 至猫儿庄, 右参将吴浩迎战,败死。脱脱卜花王寇辽东,阿剌知院寇宣府,围赤城,又别遣人寇甘州,诸守将凭城拒守”。
瓦剌大军三路压境,这时候朱祁镇居然默认自己能赢?
这就已经说明朱祁镇对战场毫无敬畏。
【朱棣:荒谬!】
朱棣怒视朱瞻基。
此时的朱瞻基也很绝望,他不明白自己尚未出生的儿子怎么会蠢到这种地步。
他也上过战场,深知战场的诡谲。
结果朱祁镇这个蠢物,居然妄想借战场集权?
倘若是必胜之战也就罢了,全军覆没的惨败,就足以说明敌我实力并不悬殊。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君将互信。
朱祁镇妄想借亲征集权,实则是成为武将的掣肘,如此惨败可以说是朱祁镇一手造成!
皇帝朱瞻基现在对天幕尚有疑虑。
他根本就不认识“秦念”,此人却几句话就引得皇祖父想要换太子。
现在是以“亲征惨败”否定太子朱祁镇。
看似只是想要让他换太子。
但朱祁钰也是皇帝,显然是朱祁镇被俘之后才得以即位。
那么“更改太宗皇帝庙号”的“不肖子孙”就是朱祁钰的后人。
这是在同时否定他仅有的两个皇子,必然动摇社稷。
但朱瞻基也不能因此否定天幕,因为比起否定两个年幼的皇子,否定他这个皇帝更能动摇社稷。
叛贼若能掌控这般异象,何必如此迂回?
【秦念:更可笑的是他不信武将信宦官,由不通军事的宦官来决定行军路线。“初议从紫荆关入……始欲邀驾幸其第,既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复转从宣府行”——行军作战同样儿戏。】
皇帝不懂军事,但非要御驾亲征也不是不行。
把指挥权交给武将,就当个鼓舞士气的吉祥物也行。
但朱祁镇他不是啊,他就是想要集权,集权之后自己又不懂军事,却敢信任同样不通军事的宦官王振。
出征之前,大同军队“与虏寇战于阳和后口”。
“时太监郭敬监军,诸将悉为所制,师无纪律,全军覆败。瑛、冕俱死,敬伏草中得免。”
这个郭敬就是王振的心腹,明明已经有前车之鉴,朱祁镇却还是更加信任宦官。
【朱元璋:朕早就说过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他为何会宠信宦官?】
朱元璋知道自己定的祖训是有问题,且十日前就废除祖训治国。
但这朱祁镇时期,显然他还没废除祖训。
怎么就能视他在宫门口立下的铁牌于无物?!
【秦念: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朱棣,你说呢?】
【朱棣:……】
【朱元璋:老四,是你先让内官干政?】
【朱棣:……】
朱元璋深呼吸。
面对正在跪着认错的太子朱棣、以及天幕上不敢吱声的“明成祖”,他这怒火已经是快压不住了。
【秦念:你也别怪朱棣,宦官也是有好有坏。他重用的郑和能与张骞齐名,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朱棣时期寻找海外无主大陆,说不定就得靠他。】
【朱棣:朕正有此意!】
此时的郑和正在用之前五次下西洋的海图与后世秦皇描述的地图进行比对。
他想借助她透露的大航海知识,选定合适的出海时间与航线。
突然看到自己的功绩被后人所认可,郑和愣了半晌。
不知不觉间,竟是泪流满面。
若非陛下的重用,他又怎能有此功绩?
【朱元璋:……】
既然秦念为朱棣说话,那朱元璋也就不好继续追究。
太子朱棣苦着脸。
今日是“明成祖朱棣”的话题,他还不知道要被“未来的自己”连累多少次。
【秦念:随行文武大臣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帝被俘后,不仅多次派人找己方拿钱财“赏赐”异族,更是多次被异族押在城门下,要求守军开门,于是这位大明战神又获得一个外号:叫门天子。】
有人给朱祁镇洗白说他没有叫门,理由是《明实录》记载:
“是日,虏众复奉上皇至大同东门……上皇密谓之曰:汝去与郭登说固守城池,不可开城门。”
但《明实录》记载的叫门事件不止这一起。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七日,朱祁镇先被押到宣府城南要求开门,被拒。
“奉至宣府城南,传旨谕杨洪、纪广、朱谦、罗亨信开门来迎。城上人对曰:所守者皆皇上城池,天暮不敢开门。”
八月二十一日,被押到大同,郭登没开门,朱祁镇让他取二万二千两银子“赐”给俘虏他的异族。还记载“时上谈笑自若,神采毅然。登等相谓曰:圣主可谓处困而亨者矣”。
郭登想派夜不收五人营救朱祁镇,但朱祁镇怕死,拒绝了。
“上曰:‘我命在天,今若为此,万一不虞,乃自取也。’不从。”
——朱祁镇说:“我命在天,现在要是这么做,万一发生意外,我就是咎由自取。”所以不听从。
十月份朱祁镇再次被瓦剌押到大同东门,才有那句“不可开城门”。假如朱祁镇真有这种觉悟,八月份拒绝郭登营救时为什么不说?
一个皇帝被异族俘虏,屡次被押在城门前叫门,就算不自尽也该铭记耻辱再报复回去。
结果朱祁镇在史书中把被俘虏写成“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及见,致礼甚恭”;描写也先是怎么恭送自己这个俘虏回北京;编造“时虏有欲谋逆者,见上幄有瑞异,乃止”这种异象给自己挽尊。
可能朱祁镇觉得这样可以淡化自己被俘的耻辱。
但在秦念看来,这种“虽囚犹荣”,反而佐证朱祁镇就是个厚颜无耻、会叫门的皇帝。
刘询从下往上看,朱姓皇帝中于声誉榜排名最低的是朱祁镇。
想必也不会有比“叫门天子”声誉更低的皇帝。
他看得出秦念说的不是朱棣的子嗣,而是朱瞻基的子嗣。
显然,自己被秦念称为“类似的过错”就是选错了继承人。
因为刘奭的声誉排名算中游偏下,故而秦念称“朱瞻基也比自己严重得多”。
【朱元璋:朱瞻基,这就是你选的太子?】
朱元璋暴怒!
他的性情再怎么好转,看到大明的皇帝被俘之后,竟然恬不知耻地为异族叫本国的门——
这如何能忍!
【朱棣:选取这等蠢物为太子,朕看你也不必当皇帝!】
朱棣同样勃然大怒。
以前他觉得宋太宗被称为“高梁河车神”很是可笑,结果朱祁镇还不如宋太宗!
至少宋太宗没被异族所俘!
宋太宗没有叫宋朝的门!
竟是如此奇耻大辱!
【朱瞻基:臣会立即更易幼子为太子!】
朱瞻基对天幕还是有所疑虑。
但他清楚,在天幕显示朱祁镇是叫门天子开始,朱祁镇就不能再为太子。
哪怕天幕为假。
其实在看到秦念之言时,他就当机立断说出“朕会改立朱祁钰为太子”,但被天幕所阻。
直到被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怒斥之后,朱瞻基才绕开规则,声明会立即改立太子。
【朱棣:改立的太子,其子嗣也是些蠢物。】
朱瞻基这么快就决定“更易幼子”为太子,这幼子应当就是朱祁钰。
但朱棣怒意未减。
朱祁钰的声誉排名不低,但之后的厚字辈应是朱祁钰的后人,为一己私利改了他的庙号。
朱高炽一脉居然都是这种蠢货,如果不是秦念同样否定朱高煦和朱高燧,朱棣现在就想废太子。
【秦念:改你庙号的不是弟弟的后代,因为叫门天子趁着弟弟重病之际,以夺门之变把皇位抢回去了。】
秦念一看就知道朱棣是对庙号被改耿耿于怀。
那肯定得帮朱祁钰解释一下。
朱瞻基对天幕已无疑虑。
如果天幕是为了祸乱社稷,“秦念”就不该为朱祁钰解释。
如此神异天象,本就非人力所能为。
天幕之上是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以及父皇的在天之灵?
不对,皇祖父曾问是否要更易太子,可见彼时的父皇仍是太子。
【朱棣:他怎么没死?】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