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既然改他庙号的厚字辈不是朱祁钰的后代,朱棣对朱祁钰倒是不再反感。
而是更加厌恶朱祁镇。
想到大明又回到朱祁镇一脉,朱棣只觉荒谬!
【秦念:弟弟与功臣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瓦剌觉得叫门天子反正叫不开门,也没什么用,就送回去给明朝添堵。】

异族竟然已经兵临京城,这是亡国之危!
倘若是朱棣救国于危亡之际,面对异族不怀好意送回来的朱祁镇, 他必杀之。
结果这朱祁钰竟然让朱祁镇活着复辟?
【秦念:因为叫门天子是太上皇,异族送他回来就是为了添堵,如果新帝杀这个“瓦剌留学生”,就有可能引发朝局动荡,而异族也有正当理由寇边——当然,主要还是新帝魄力不够,随爹嘛。】
或许朱祁钰是担忧弑兄之后,不仅自己名声尽毁,还会引发朝局动荡。
瓦剌还能打着给朱祁镇报仇的名义, 与明朝内部的有心之人内外勾结, 引发更大的动荡。
秦念说朱祁钰魄力不够, 是因为以上杀朱祁镇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假如朱祁镇病死也有可能发生。
如果是刘询这种皇帝面对这种局面,肯定会尽快肃清朝堂、整顿军务,做好准备就可以杀朱祁镇。
就算不想背弑兄之名, 也可以让朱祁镇“病死”。
结果朱祁钰做的事情是贿赂朝臣, 让他们不要反对更易太子。
问题在于不支持他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当太子的朝臣, 本就是皇权的隐患。
景泰四年,只当了一年太子的朱见济死了,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死的。
就算朱见济是病死的,无子的朱祁钰也该警觉朱祁镇复辟,但他什么都没做。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 朱祁镇复辟。
同年二月十九日, 朱祁钰薨逝。
【朱棣:……】
魄力不够。
随爹, 魄力不够。
“朱瞻基,你也学儒学蠢了?”
朱棣现在就是后悔。
有朱允炆这种前车之鉴,他就不该在带着朱瞻基肃清沙漠时,让学士胡广等人随行教导他经史。
结果将有能力的皇太孙教成了缺魄力!
朱瞻基只能叩首请罪。
【朱瞻基:……】
朱瞻基到现在都不知道秦念为什么说自己没有汉宣帝的魄力。
但看着朱祁钰不杀“瓦剌留学生”,致使朱祁镇得以复辟,朱瞻基已是脊背发寒。
秦念说自己缺魄力,是缺在何处?
【朱元璋:朱瞻基,将废太子废为庶人,从玉牒中除名!】
朱元璋不认为秦念会让老四更易太子。
在上个话题几乎被骂了两个时辰,朱元璋已经相当了解秦念。
她对朱祁镇的辱骂,看似让朱瞻基为老四所不喜,实则是在让朱瞻基改过。
“或许有刘询的能力”,就是秦念认可朱瞻基的能力。
为了防止朱祁镇再行“夺门之变”,朱元璋直接让朱瞻基将朱祁镇从宗室除名。
秦念想到朱祁钰的独子死得早,而朱见深其实是不错的继承人。
朱祁镇被除名,朱见深也会失去皇位继承权。
但话又说回来,刘彻临死前才给刘病已上户口。
假如剧本里的朱祁钰也是无子,就算朱见深不在玉牒上,朱祁钰也能将他过继回来。
反正根据天幕设定,明朝皇帝都看得到朱见深的排名,也知道他的能力。
而且朱祁钰的独子虽然早夭,但他还有两个女儿。
李太平能当太子,朱祁钰的女儿当然也能。
【朱瞻基:臣遵旨。】
长子也才两岁,却要被废为庶人,
朱瞻基当然会感到不忍。
但社稷重于私情,朱瞻基迅速作出决定。
他也不愿被视作“没魄力”。
【秦念:叫门天子复辟之后,新帝不到一个月就死了。这姑且不论,新帝的死纯属自找。但另一位有如郭子仪之于唐朝的功臣,被“猪骑镇”冤杀,从此猪骑镇跟宋朝的完颜狗坐一桌。】
“土木之变,毅然以天下事为己任,朝廷卒赖以安。”
这是《明英宗实录》对于谦功绩的总结。
“亨迎上复位,诬谦与王文谋立外藩,嗾言官劾之,鞫于廷,文反复力辩,谦曰:‘亨意如此,辩之何益?’竟诬伏,斩于市。既久,事白,上亦知其冤。”
石亨诬陷于谦与王文要拥立藩王为帝,于谦因此被处斩,事后连朱祁镇都知道于谦是冤死。
当然,于谦的主要死因,应该在于他是被朱祁钰委以重任。
朱祁镇复辟之后,于谦不可能活。
或许这也是石亨诬陷他的时候,他不予申辩的原因。
明宪宗朱见深让翰林院为于谦撰写祭文:
“卿以俊伟之器……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权奸之所害……用昭百世之令名,式慰九泉之漠。”
于谦沉冤昭雪之后,“谦有功于国,而死于非命,人久为之冤愤,至是少慰释云。”
《明实录》也记载了于谦的“过错”:
“然恃才自用,矜己傲物,视勋庸国戚若婴稚,士类无当其意者,是以事机阴发,卒得奇祸。”
这哪里是过错,分明就是优点:
看不起功勋重臣和皇亲国戚,不结交士大夫,这是忠于明朝的孤臣。
【朱棣:朱瞻基,你教出来的蠢儿子!】
看到“宋朝的完颜狗”,朱棣就知道这指的是宋高宗赵构。
也就是说,朱祁镇回国后抢回皇位,杀了有如唐之郭子仪、宋之岳飞的功臣!
这是遗臭万年的作为!
朱祁镇的声誉排名比徽钦二宗稍高,必是因为朱祁钰与此功臣守下了北京。
否则这般作为,朱祁镇的声誉只会在徽钦二宗之下!
【朱瞻基:……是臣教导无方。】
确定天幕为真之后,朱瞻基就开始重视民心榜。
或是因为修生养息之故,他的民心高于皇祖父。
在秦念说出朱祁镇的种种作为时,朱瞻基的民心就在逐渐下跌。
但在他果断更易太子之后,民心已然回升。
可当百姓得知朱祁镇杀明之“岳飞”时,他的民心几息内下跌十几个名次!
大明百姓在天幕出现之前大多不知道皇帝是谁。
但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秦桧所杀的故事,早已盛传民间。
大明的“岳飞”被皇帝所立的太子冤杀,民心如何不降?
朱瞻基也发现秦念作为后世皇帝,却将岳飞之死归咎于宋高宗本人而非秦桧。
后世竟是这般看待岳飞被冤杀一事?
故而朱祁镇也因冤杀功臣而被称作“猪骑镇”,那“宋驴宗”当是宋太宗。
此时朱瞻基才发现民心榜无宋太宗、唐中宗、唐睿宗之名,反倒是“赵德昭”“李太平”位列其中,还出现了两个李隆基。
如此看来,这天幕只是今日才现于本朝。
太祖皇帝等人早就认识秦念,且有三名皇帝因天幕之故被废!
【赵匡胤:……朕虽不知大宋的功臣为何人,但他被冤杀之事,朕当哀之。】
赵匡胤猜出“完颜狗”应是排名相当难看的赵构。
“猪骑镇”与朱祁镇同音,这完颜狗的“狗”也与“构”同音。
以“完颜”为姓,应是赵构冤杀宋之郭子仪,且应是对异族卑躬屈膝,才会有如此骂名。
但契丹不以“完颜”为姓氏。
难道是契丹之外的异族?
李隆基冷汗直冒。
他清楚郭子仪若是被冤杀,“猪骑镇”“完颜狗”这般难听的称号,就会出现在唐皇身上。
【秦念:完颜狗为了偏安一隅,在两国交战之际冤杀民族英雄,只求向异族称臣纳贡——赵光义,这也是你的后人。】
赵光义不明白他已无即位的可能,秦念何必如此憎恨他。
有这种后人也非他所愿,就算是始皇帝,也还有胡亥这种后人。
但很快赵光义就意识到,是他致使大宋武功衰微,才有后世称臣纳贡之患。
【赵匡胤:此番不会再有这等国耻。】
得知这赵构是光义的后人,赵匡胤反而松了口气。
现在的太子是德昭。
必不会再有冤杀“郭子仪”之事。
或者说有后世对于昏君的“完颜狗”“猪骑镇”之称,能够看到天幕的各朝,当不会再有皇帝敢冤杀有郭子仪之功的功臣。
【秦念:于谦,洪武三十一年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于永乐十九年登进士第。】
【朱棣:今岁的科举还未开……于谦,朕现在就召你入朝,无需科举!】
此时二十四岁、正为会试做准备的于谦愣住。
他就是被“叫门”……
“草民遵旨!”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非因科举入仕,竟会因“未来的功绩”而入仕。
朱高炽现在不敢在天幕上发言。
他也没必要于天幕出言。
因为二十七岁的于谦正任监察御史,就在朝堂之上。
能够被誉为“给明朝续命的功臣”,甚至与郭子仪、岳飞并称,朱高炽当然知道这等重臣必然要予以重用。
朱高炽连忙让于谦上前,让他一同参谋天幕之事。
【朱瞻基:于谦,速回京师!】
既有天幕,朱瞻基清楚时局必有大变。
那就尽快将于谦召回重用!
此时的于谦三十一岁,正在巡按江西,因执法不挠而豪猾慑服。
“臣遵旨!”
【秦念:于谦是文臣。范广,不确定生年,只知道他最初是承袭世袭职位宁远卫指挥佥事,是北京保卫战中战功赫赫的武将,“骁勇为一时诸将冠,中外共知”。】
秦念又去找了甲方,确定可以说出范广的名字。
史书记载范广是“正统中嗣世职为宁远卫指挥佥事”,算成正统七年的话,距离永乐二十二年时隔十八年。
假如范广是十八岁之前承袭世职,那他就不是永乐年间出生。
按照天幕的设定,假如范广在朱棣死后才出生,秦念却说出他的名字,就会被朱瞻基视为异常。
反过来说,虽然她不确定范广的生年,但只要能“现于天幕”,那范广就是出生于永乐年间。
秦念觉得朱瞻基的剧本不太可能专门设定范广的出生年份,但为了以防万一,她还是去问了甲方。
【朱棣:宁远卫指挥使,立即查证指挥佥事中可有人姓范,是否有名为范广的子嗣,并将查证结果尽快送来北京。】
既然不确定范广的生年,朱棣也就不好直接让其入京。
若范广尚在襁褓之中,那就不适合长途跋涉。
此时宁远卫指挥使完全用不着查证,就可以直接准备上书。
因为佐贰官中总共就四名指挥佥事,其中一名姓范。
且范佥事的幼子就叫范广!
范父惊愕地望着天幕。
后世秦皇提及的是他刚出生不久的幼子?
【秦念:猪骑镇复辟之后,不仅冤杀范广,将他处以极刑,还将他的妻子儿女送给降虏。他以为这是羞辱范广,但这种畜生行径实则是在羞辱你朱明皇室。】

第129章
范广与多行不法且部下多贪纵的石亨不合, 石亨就弹劾范广,致使范广被撤销职务,只领毅勇一营。
这时罢免范广的皇帝是朱祁钰, 所以秦念说他没魄力。
朱祁钰若是有心集权,年轻的范广显然更值得重用,可他偏偏相信早就被朱祁镇重用的石亨。
之后朱祁钰重病,石亨帮朱祁镇复辟,诬陷范广与于谦一起谋立藩王,范广因此被处以极刑。
石亨其实能力不错,也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但他帮朱祁镇复辟后越发嚣张跋扈,因谋叛罪被朱祁镇下狱, 病死狱中。
而最令秦念不齿的, 是朱祁镇居然将范广的妻子儿女送给降虏。
“以广居第妻孥赐降虏皮儿马黑麻, 朝野为之不平。”
“儿童因其姓名为俚句曰:京城米贵,安得饭广。至今犹传诵焉。”
【朱棣:朱!瞻!基!】
朱棣暴怒!
同为武将出身,朱棣当然清楚朱祁镇这就是畜生行径!
哪怕是“降虏”,那也是虏。
范广于“北京保卫战”战功赫赫, 刀下必然沾染无数敌虏的血。
结果朱祁镇这个蠢货居然将范广的妻子儿女送给降虏。
人怎么能畜生到这种地步?!
就这种人, 他配当皇帝?
【朱瞻基:臣知错!是臣识人不明才立错太子!】
朱瞻基之前遵太祖皇帝旨意废朱祁镇为庶人, 当时想的还是纵然为庶人,他也会让朱祁镇得以锦衣玉食。
现在接连得知朱祁镇做的“畜生”之事,朱瞻基已是再无此意。
当将其改名换姓,让他做个真正的庶人!
【秦念:那就说说明堡宗是怎么变成这种拟人的畜生——朱重八,你说皇帝早逝, 由幼年的太子即位时, 是谁在教导幼帝?】
朱瞻基心中大震。
秦念此言, 难道是说他会早逝?!
【朱元璋:……当由翰林学士教导。】
朱元璋知道这个答案肯定会被秦念否定。
翰林院学士全是儒生,能教出什么皇帝?
【秦念:错了。翰林学士只能在上课时教幼帝,真正陪伴幼帝最长时间的人是太后和宦官。】
【朱元璋:……】
【秦念:由于你朝不许后宫干政,即便先帝遗诏是“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这皇太后、皇后也根本不懂政务,最多也就决定是否在奏章上盖章。所以实际上掌权的是那个陪伴幼帝的太监——这就是明堡宗宠信宦官的原因。】
秦念没有将矛头指向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
《明史》中“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像极了将过错归咎妖妃的儒家叙事。
《明实录》对孙太后的记载与《明史》截然不同,描述的孙后与胡后情同姐妹,比如“上即大位,切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氏之疾,贵妃视之尤厚,故胡氏之退让,孙后之不居,皆其诚心云”。
两本史书秦念都不敢尽信。
但就算是孙太后争宠导致胡皇后被废,那也是朱瞻基对胡皇后无情。
要求妃嫔必须贤良淑德不得争宠,这不符合人性。
孙太后助朱祁镇复辟,下达颠倒黑白污蔑朱祁钰的诏书,这属于皇位之争。
土木堡之变,文武百官上奏“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
孙太后再怎么不情愿,也得批示“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
明朝之前的后宫干政,能够直接干涉军政大事、决定人事任免,算得上“临朝称制”,才需要负全责。
而明朝的太皇太后和太后只有给决策背书的权力,也就是只能点头摇头,不能自己决定政务,她们不需要为明朝的兴衰负主要责任。
朱元璋将朱祁镇废为庶人,朱瞻基时期的孙氏就算不被废后,成为太后的她也没有将朱祁镇录入玉牒的权力。
不过秦念还是会透露朱祁镇的生母是谁,以防误伤朱祁钰之母。
【朱元璋:是朕的疏忽。】
明堡宗……
朱元璋知道“堡”必然不是正常的庙号。
必然是和“宋驴宗”一般有其出处。
至于实际掌权的是太监,朱元璋也没想到禁止后宫干政会带来这种后果。
皇帝朱高炽震惊。
皇祖父是这么虚心听教的人?
【秦念:翰林院的儒臣不会教明堡宗真正的帝王之术,只会骗皇帝以德治国。宦官只需要把文臣武将坑骗皇帝的手段告诉幼帝,就能让明堡宗只相信他。这时候唯一能教导皇帝“宦官同样不能尽信”的人是太后,但这个永城主簿之女不懂政务,她教不了。】
永城主簿之女——
皇太孙朱瞻基的妃嫔孙氏脸色苍白。
这朱祁镇竟是她的子嗣?
【朱元璋:朕已废除祖训治国,后世当因时而异。】
朱元璋只能如此回答。
他已经知道各种制度都会有缺漏。
十日前秦念就让他知道祖训治国的后果。
这十日间数千份请罪上书,更是将各种五花八门钻政策缺漏的方式摊开在他面前。
现在看来,这朱祁镇视战场为儿戏最终被异族所俘,就是为宦官所欺。
朱祁镇的愚昧,或因其母不能教子;而其母不能教子,恰是因自己要求后宫不得干政。
这就是封堵太后祸国的途径,却留下宦官干政的更大隐患。
比起与皇帝无瓜葛的宦官,朱元璋知道还不如让太后干政,至少她是皇帝之母,必然会顾虑其子。
倘若朱瞻基死后,有吕后这样的人掌权,又怎会让不通军事的皇帝带着半个朝堂御驾亲征?
正如英布谋反时,病中的汉高祖“欲使太子将往击之”,是吕后“为上泣涕而言”,汉高祖因此自己去征讨英布。
【朱棣:可有延寿之法?】
朱棣再怎么责骂朱瞻基,在看到皇孙早逝时,还是第一时间询问朱瞻基是因何而逝。
但多次询问都为天幕所阻。
也是过于情急,朱棣一直没能规避规则。
直到父皇与秦念谈完后宫干政一事,朱棣才将问题道出。
【秦念:皇帝早死的原因,一般就那么几个,但你朝皇帝早死的原因还挺多。】
【朱棣:还请秦皇明言!】
皇帝朱瞻基愣住。
他知道皇祖父问“延寿之法”是替自己所问。
【秦念:你朝的史书经历多次删改,充斥着各种伪史与逻辑不通之处,朕也不知道这些明帝的真正死因,只能把今人的推测都说一遍。】
【朱棣:……请秦皇直言。】
看到“多次删改”,朱棣不由得心虚。
但“你朝皇帝早死的原因还挺多”,实则是指本朝的皇帝有多人早死。
朱棣必须追问缘由。
新入群的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注意到这个极为特殊的称呼。
但两人都将疑问按捺住。
秦念将要谈及明帝的生死,此时不该贸然询问不相干之事。
【秦念:猜测一,重金属中毒。对于古代宫殿来说,主要存在铅、汞等污染,比如铅在地基、彩绘中运用很广。新建及补漆的宫殿至少得通风半年再住,过早住进去容易引发自身短寿、子嗣不丰、子嗣短寿等问题。】
这个猜测完全是为朱瞻基量身定做,至于目的,当然是让皇帝们重视医学院。
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生于永乐十八年,寿二十四岁;次女永清公主生年不详,比长姐提前十年早逝;三女常德公主生于永乐二十二年,寿四十七岁。
长子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死于三十八岁;次子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死于三十岁。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皇太孙宫修成,朱瞻基第二年正月就搬进去住,这就可以解释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的早逝。
常德公主是在朱瞻基搬进皇太孙宫三年后才出生,十七岁就出嫁离开皇宫,于是寿数最长,但也只有四十七岁。
永乐十九年四月紫禁城前三殿被焚毁,朱瞻基即位后才搬进宫。一直到他死,紫禁城内都在搞装修。
后宫距离装修工地有较远的距离,所以朱祁镇朱祁钰都没有早夭。
但还是会受到影响,所以两人都没活过四十岁。
而朱瞻基本人死于三十七岁。
历朝历代喜欢新建宫殿的皇帝都额上冒冷汗。
纷纷思索自己是否踏入“未通风半年”的新建或补漆后的宫殿。
更有谨慎者,已然决定新建宫殿至少得通风一年、不、两年后再踏足!
【朱瞻基:……】
朱瞻基清楚自己就是子嗣不丰,二十九岁才有长子朱祁镇的出生。
他就是在皇太子宫修成后不久就入住,没有等到“通风半年”。
原来这才是自己子嗣不丰的原因!
正是因为极为重视得来不易的储君,朱瞻基才会无过而废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结果朱祁镇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朱棣:此毒可有解法?】
【秦念:重金属中毒,在朕这个时期也无解。】
朱瞻基欲哭无泪。
他没想到自己竟是已经得了绝症,命不久矣。
【朱棣:竟是朕的过错……】
朱棣深感茫然。
他早就设想过秦念会以各种角度批驳他的治政,朱棣也做好了早认错早改过的打算。
但他唯独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居然在于迁都之后,让皇太孙住进没有“通风半年”的宫殿,致使朱瞻基早逝。
【秦念:朕兴建医学院也没多久,你朝加快医学发展的进度,说不定有救。】
秦念再次为医学院代言。
其实哪怕是到现代,轻度重金属中毒可以干预,重度重金属中毒带来的损伤大多不可逆,更别说古代。
但总得给个希望。
从中医角度看,说不定老祖宗还真能想出以毒攻毒的办法。
【朱棣:朕必将全力支持医学院的兴建!】
【朱瞻基:何谓医学院?】
绝处得见生机,朱瞻基当然得追问活命之法。
【秦念:话题结束后,天幕会呈现过去的话题,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其实明帝的早逝的原因有很多,把其他因素解决了,说不定也能长寿。】
【朱瞻基:请秦皇详叙!】
朱瞻基此刻甚至得庆幸“明帝的早逝的原因有很多”。
如此一来,即便重金属中毒无解,但其他问题得以解决,自己或许也不至于早逝!
想到自己现在还算康健,并不像身患绝症之人。
是了,他虽然子嗣不丰,但也没有绝嗣。
必是还有其他原因,才致使自己早逝!
【秦念:说到医学院,那就不得不提第二个猜测:明朝皇帝的普遍早逝,跟太医世袭制度有关。】

第130章
【朱元璋:朕没有制定太医世袭之制。医生除了世代承袭替补外, 亦可于天下寻访,皆由太医院堂上官考核,合格方可录用为太医。】
看到世袭一词, 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又要提自己的过错。
但他真没有定太医世袭之制。
太医的能力攸关皇帝的性命,朱元璋当然不会如此草率。
【秦念:也就是说考生大多是太医子弟,以及民间的世袭医户。你怎么就确定医户之后擅长医术而不是打铁,铁匠之后就擅长打铁而不是医术?】
明太祖要求户籍世袭,并非是他不懂民情,相反是他太懂民情,他清楚民间的匠户是以家族传承为主,师徒传承为辅。
既然师徒传承大多只出现在没有家族传人的情况下,那他就直接改成户籍世袭制度。
明太祖或许还认为这种世袭制能使医匠不必分心其他事务, 就可以在本职技术上精益求精。
但这种做法的致命缺陷, 在于完全忽略个体天赋的差异。
有的人就是天生不适合学医, 户籍制度下他却只能学医,成为庸医后还得教导下一代行医。
而有的人天生适合学医,放在以往可以借助师徒传承进入医道,成为一代名医。而在户籍制度下, 这种人却根本没有学医的机会。
此消彼长之下, 就可以想见明朝的医生水平必然不断下降。
【朱元璋:……】
对于这个问题, 朱元璋无法回答。
他不能说医户之后大多善医术,铁匠之后大多善打铁。
只要择其善者而录之,太医院必然不会录取医术水平低下的太医。
因为秦念现在是在说大明皇帝多早逝。
倘若明帝的早逝真跟太医的医术有关,那就是他的设想又出了问题。
【秦念:考官是太医,考生中多为太医之后。换作你是考官, 你是优先录取自己及同僚的子弟, 还是录取民间医户?你会不会跟同僚抱团排挤走医术高明的太医, 以防自己是庸医的事实被揭露出来?】
明朝的太医当然不是世袭,但胜似世袭。
比如李时珍就是在治好楚王世子后,被楚王举荐给朝廷,被授予太医院判的职务。
结果当了一年太医就告归。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他是被排挤走的。
秦念这段话也不是使用陈述句,而是用疑问句说出明朝太医选拔制度的漏洞。
【朱元璋:他们敢!】
朱元璋大怒。
太医的能力关乎皇帝性命,怎么会有人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录用庸医?
【秦念:朱棣之后,寿命最长的明帝就是那个不肖子孙。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学医术能给自己治病,才得以长寿。而这个不肖子孙之所以自学医术,应该是因为前三任皇帝都死于太医院的庸医。】
关于嘉靖皇帝是否自学医术才得以长寿、以及他为什么要自学医术,都属于秦念的猜测。
所以她谨慎地使用“或许”“应该”等推测词汇。
不过嘉靖懂医术那是肯定的:
《明世宗实录》记载“上亲检方书,制为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仍用礼部刊行”。
至于嘉靖皇帝为百姓治疗疫病时,为什么不去问太医院要药方,而是自己查阅医书。
秦念只能想到两种解释:一是嘉靖过于自信,觉得自己比太医们都强;二是嘉靖不信任太医的医术。
这两种解释都指向嘉靖觉得太医的医术还不如他自学成才。
【刘彻:三任?】
明朝之事距离大汉甚远,但这不是刘彻不去落井下石的原因。
像朱元璋让三品官员穷到卖女儿,刘彻就想出言讥讽。
今日不曾出言,主要是因为卫青就在身边,已多次婉言劝阻。
其次是十日前朱棣报完天灾之后,于天幕说出如何建造可以远洋航行的海船。
当时刘彻是问秦念如何造海船。
但秦念说她所在时期的造船工艺,大汉无法实现。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