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姚广孝到北平住持庆寿寺之后,“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这时朱元璋还没死,显然朱棣不是因为削藩才有反心。
明朝的人也不觉得“朱标不死,朱棣不反”,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就写朱棣之所以“语甚合”,是因为姚广孝说要送他一顶白帽子。
白帽子王,就是皇。
【朱元璋:……】
朱元璋再次瞪眼。
这老四!
藏得挺深,他竟是半点都没看出来。
按老四的说法,标儿早就猜忌他。
朱元璋曾经以为他的子嗣都非常友爱,才会觉得藩王能拱卫京师。
如今看来,完全就是老大老四藏得太深!
【朱棣:……】
“永乐大帝”,朱棣很喜欢这一称呼。
但秦念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来,朱棣就只能沉默。
朱棣改史就是想掩盖“狼子野心”,塑造被迫靖难的形象。
假装自己并不是想造反,只是想靖难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
是朱允炆自焚,在诸王及百官的再三请求下,自己才不得不继承大统。
结果后世是一点都没信,直接认定他是狼子野心、篡位登基。
朱棣再度后悔不该改史——
百害而无一利!
【秦念:朱重八,可能就是因为你不偏爱朱棣,他才会努力编造你偏爱他的伪史,被后人戏称“明太祖诈尸传位明成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越缺什么越要强调什么”。】
第135章
朱棣编造“燕王仁孝, 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工吾所属意”、“朕欲建燕王为储贰, 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托”。
还编造朱元璋是因为学士刘三吾说“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才放弃立他为太子。
而《明史》中就只有“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
显然,朱棣编造的鬼话, 连清朝的史官都不信。
同样令秦念想笑的, 是朱棣在各种文献上对朱元璋的夸赞——
比如“然不阶一旅而得天下者, 惟汉高帝,我皇考迹与之同,而功业过之”这样的捧一踩一。
又比如“皇考神圣,与天同运”“神武睿文, 通明信塞”这样直白的称赞。
怎么看都透着心虚。
【朱棣:……】
朱棣羞愧欲死。
父皇在乎所有子嗣, 但大哥作为储君得到最多的偏爱, 朱棣难免感到不甘。
此事被秦念当着父皇的面说出来,朱棣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甚至还得庆幸秦念没有叙述原文。
至于后人戏称“明太祖诈尸传位给明成祖”——朱棣只能暗自辩驳他不是明成祖。
【朱元璋:老四,你是朕最优秀的儿子。】
看到秦念说老四“努力编造你偏爱他的伪史”,朱元璋的满腔怒火反而散去不少。
哪个子女不期待父母的偏爱?
他知道老四这么做,也应有得位不正, 需要借此自证正统之故。
但朱元璋清楚自己确实忽视了老四的才能。
这是数千年间声誉榜跻身前九的皇帝!
关于自己的那些野史, 也并非老四所愿。
冷静下来后, 朱元璋也意识到自己又被秦念的话术所欺。
秦念或许确实不能分辨明史的真伪,但不可能无法分辨“鞋拔子脸”与……
她就是故意拿这种野史讥讽他!
可即便知道,朱元璋也无可奈何,他只想当作没见过这般邪说,肯定不能主动再提。
【朱棣:父皇……】
朱棣只觉眼睛酸胀。
即位十九年来,他每日都会想到父皇会如何看待篡位的他。
待他离世,又要如何面对父皇的质问。
可如今,他获得了父皇的认可。
他不必再编造伪史,父皇已然于禁止谎言的天幕上道出:
“你是朕最优秀的儿子。”
【秦念:真是感人的父子情,看来朱重八是原谅你的伪史了,但这里还有另一个苦主。】
【朱允炆:……】
朱允炆已经打定了主意不出声。
朱棣无非就是编造他荒淫无道的伪史,既然秦念在天幕说出来,那就已经是为他正名。
他何必去得罪现在的燕王朱棣?
【朱棣:凡是言及朱允炆荒淫的内容皆为伪史,还请秦皇换个话题!】
想起自己是怎么编排朱允炆的,朱棣瞬间就从感动中抽离。
不能让秦念说出来!
但他也只能请求。
且朱棣还知道即便这般请求了,她也很有可能继续往下说。
毕竟秦念极其厌恶改史,儒家史官就因为改史被秦念斥责无数次。
她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自己?
【秦念:哟,现在知道慌了?晚了。】
【朱棣:……】
朱允炆感觉很不祥。
他怎么觉得如果只是单纯说他荒淫无道,这个四叔也不该这般紧张。
看起来甚至比秦念说他编造“偏爱”的伪史还要紧张。
【秦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毁后宫,掘地五尺,大兴土木。”】
【朱允炆:?】
朱允炆是打定了主意不说话。
但他可以不说话,却不能不心生疑惑。
【朱元璋:……】
再次被朱元璋横一眼的朱棣:“……”
【朱棣:……】
【秦念:“遣宦者四出,选择女子,充满后宫,通夕饮食,剧戏歌舞,嬖幸者任其所需,谓羊不肥美辄杀数羊以厌一妇之欲。”】
【朱允炆:??】
【朱棣:……】
朱元璋嘴角抽了抽。
老四这个竖子!
【秦念:“又作奇技淫巧,媚悦妇人,穷奢极侈,暴殄天物,甚至亵衣皆饰以珠玉锦绣。”】
【朱允炆:???】
【朱棣:……】
朱棣时期。
为陛下编纂《奉天靖难记》的史官们默默移开视线。
他们已经不敢往下看。
【秦念:“各王府宫人有色者,皆选留与通,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
各朝帝王及臣民:“……”
这后世的明帝编造伪史居然编成这样?
秦念写的都是《奉天靖难记》的内容。
其实朱棣在《明实录》中也没放过朱允炆,只是略有收敛,收敛得也不多:
“简宗庙之礼,兴土木之役,遣官者四出,选女子充后宫,媚悦妇人嬖幸者,恣其所好,穷奢极侈,亵衣皆饰珠绣,荒淫酒色,昼夜无度。”
以及“倚信阉竖”“凌辱衣冠,虐害良善,纪纲坏乱,嗟怨盈路,灾异叠见”这类常见的诋毁内容。
【朱允炆:燕王!你竟然如此编造伪史!!!】
朱允炆这下忍不了了。
士可杀不可辱!
而此刻已经获得李景隆投诚的朱棣:“……”
他因湘王朱柏自焚而对朱允炆这个侄子极为不喜。
但看到未来的自己编造出这等野史时,朱棣也觉无颜面对亲信的目光。
“这不是本王所为。”
半晌,朱棣只能从牙缝中挤出这么一句。
父皇已改立他为太子,他已无需如此编造朱允炆无德。
未来的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前面的部分还能理解,这一句到底是在编些什么?!
【朱元璋:朱棣!你可有半点为人四叔的模样?!】
朱元璋额角青筋直跳。
倒不是怒火中烧,而是头疼不已。
老四是怎么长成这个德行的?!
【朱棣:朕错了!】
朱棣认错的速度相当快。
他现在只想秦念赶紧把《奉天靖难记》说完!
【秦念:后文是周王朱橚被捕,朱允炆下诏与你商议如何治罪,这时候的你因守丧而积忧成疾?】
秦念问这话,当然是要谈及朱棣一个流传极广的“谣言”。
其实她也不确定那是不是谣言——
关于朱棣究竟有没有装病装疯。
《明史》记录“有诏责燕王,王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但《明实录》和《奉天靖难记》没有装疯的相关记录,只提及装病。
秦念认为装疯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朱允炆又不是个真傻子。
朱允炆开始削藩,朱棣就疯了,这时候朱允炆能信才是见鬼了。
他完全可以将计就计,以朱棣已疯为由接他入京医治。
但装病的可能性很大。
秦念很难相信朱棣这样的人,会“居丧守制,忧悒成疾”。
【朱元璋:橚儿何罪?】
身陷囹圄的朱橚静静看着天幕。
不知次子朱有爋何时与当今“陛下”暗有往来,诬告他谋反,致使他被废为庶人。
换作以往,他会期盼四哥说出自己的冤屈,好让父皇得知朱允炆是如何陷害他与其他兄弟。
可秦念说出自己与诸多兄弟的罪行,以社稷迫使父皇大义灭亲。
朱橚清楚哪怕四哥登基,他也依旧会是庶人。
这是他应得的。
【朱棣:是朱允炆为了削藩而强加罪行。】
秦念原本是想说朱棣装病还是装疯的问题。
甚至还可以延伸到睡猪圈的野史。
不过既然朱棣的扮演者已经将话题引到朱允炆削藩,秦念也只能放他一马。
【朱允炆:……】
朱允炆无法辩解。
这十日来他辗转反侧,难眠的不是将要禅让一事,而是如何向皇祖父解释十二叔的死。
如今所恐慌之事就要来临,他依旧没有想好该如何解释。
【朱元璋:削藩为何是从老五开始削?】
确定老五并没有犯下其他罪行,朱元璋松了口气。
他早就知道削藩无错,分封制下诸侯必然会反,正如汉朝,又如本朝。
此时他不解的是朱允炆的削藩过程。
怎么会想到先削周王?
【朱允炆:……】
【秦念:这就是为什么说朱允炆是个废物——削藩不从最强的藩王削起,居然先削没有反心且军事实力不足的朱橚。】
【朱棣:因为他深信儒家的“师出有名”,找不到朕的过错,就决定先削在父皇时期犯过错的周、齐、湘、代、岷诸王,还认为老五是朕的同胞弟弟,削周是剪朕手足。】
【秦念:蠢得出奇。】
秦念知道朱棣这话是来源于《明史》的记载:“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
齐泰起初建议朱允炆先削燕王朱棣,但他也是个“大儒”。
当黄子澄主张要“削之有名”时,齐泰就轻易被黄子澄说服,以最利于朱棣的方式开始削藩。
结果就是藩王人人自危,就算不倒向朱棣,也不会助朱允炆平叛。
当然,朱允炆也不相信这些叔叔。
靖难兵起时,朱允炆就召辽王朱植及宁王朱权还京,然后将奉诏的朱植改封荆州,朱权不来,就削他护卫。
显然朱允炆就没指望藩王助他削藩,他反而在担忧藩王和燕王一同起兵造反。
【朱允炆:……】
朱允炆再度面红耳赤。
此刻被骂“蠢得出奇”,他完全没有反驳的余地。
倘若没有天幕,他依旧会败于燕王。
今日朱允炆没有召集官员议事。
早在看到往日话题对儒家的贬斥时,他就明白自己就是败在“以德治国”。
【朱棣:湘王朱柏,因不甘受诬谋反,阖宫焚死。朱允炆,你当向你十二叔认错!】
朱棣此言,既是为老十二不平,也是在为靖难时期的自己降低阻力。
不,现在不能说是靖难了。
父皇已定论他才是正统。
【朱元璋:朱允炆,你竟敢如此逼迫藩王?!】
再看一遍“阖宫自焚而死”,朱元璋冷声道:
“将朱允炆押来见朕!”
朱棣看到面色铁青的父皇,发觉父皇此前对他的怒火远不及现在。
现在才是真的愤怒。
正就藩荆湘的朱柏同样愤怒。
朱允炆继位后削藩也就罢了,竟然是以诬告他谋反的方式削藩?
竟如此羞辱他!
【朱允炆:湘王之死,非朕之愿,朕只是以谋反为借口欲囚其于京。】
【朱棣:你若是有半分悔意,就不会为老十二谥曰戾!】
【朱允炆:朕……错了。】
朱元璋想到数年前曾经将玉带赐给将要就藩的诸王。
当时他让诸王佩戴玉带后转身,想看玉带后方的饰品。
诸王都转过身去,只有朱柏将玉带旋转过来,他问朱柏为何如此。
“君父不可背也。”
如此纯孝的子嗣,却被朱允炆以谋反的污名逼得阖宫自焚,死后还谥号为“戾”!
是因他选错了储君!
朱柏连忙跪地接旨。
他知道“举家回京”意味着父皇将助四哥削藩, 但他不会反对父皇为社稷收回诸王的封地。
十日前得知父皇或许只剩下六年寿数,他就已经派人上书父皇,自请废除封地,只求回到京城侍奉父皇左右。
如今见到父皇这句“甚是想念你”,朱柏更是归心似箭。
——朱柏极孝,《湘献王神道碑》记载:“自太祖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
【朱允炆:朕不明白……朕为什么会败给燕王?】
湘王自焚的消息传回京师时, 朱允炆是愤怒而不是后悔。
他只是想削藩, 湘王为何要陷他于不仁不义的境地?
所以他为湘王谥号戾。
此后相继幽禁齐王朱榑、代王朱桂, 又将岷王朱楩废为庶人,贬徙漳州。
燕王朱棣举兵造反时,朱允炆甚至还曾为此窃喜——逼反朱棣,他削平燕王就是师出有名。
朱允炆没想过自己会败。
燕王不过一地之藩王, 又不似汉时吴王刘濞有联合诸国造反的时间。
周、齐、湘、代、岷诸王也都没能翻出风浪。
汉景帝尚且平七国之乱, 他为何会败给燕王?
【朱允炆:朕让曹国公以五十万大军致讨, 他为什么未能功成?】
朱允炆连续发问,是在看到皇祖父以言召回湘王时,知道自己已被皇祖父彻底厌弃。
也终于在秦念的讥讽中明白,她再怎么指责朱棣的过错,实则她认可的皇帝也只有朱棣, 而不是他朱允炆。
“废物”。
“蠢得出奇”。
这就是后世秦皇对他的评价。
朱允炆原本还在隐晦地期待朱棣的民心在这次话题中骤降, 降到皇祖父重新考虑定论谁为正统。
可在此刻, 朱允炆终于放弃了这一奢望。
他只剩一个疑问:他是怎么败的?
【秦念:“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出自《明史·成祖本纪》。】
【朱允炆:……】
朱允炆近乎茫然地望着天幕。
是他未能识人,选择了李景隆这个“色厉而中馁”的将领,故而以五十万败于不到十万众的燕王?
此刻已经投诚燕王的李景隆:“……”
燕王明明对他和颜悦色,原来之前是这般评价他?
偏偏李景隆也不能反驳,他就是在得知燕王征大宁后,怯战之下决定去围攻北平。
【朱棣:吴高见朕兵援永平就闻风而逃,朕乘胜追击大败吴高,并借机与老十七结盟,得其大宁之军!】
见朱允炆骤然发问为何败于自己,对这个侄子的秉性极为了解的朱棣已经猜出他的用意。
既然如此,朱棣当然愿意助年轻的自己一臂之力,让朱允炆尽快退位。
朱允炆连李景隆怎么输的都不知道,可见此时应在建文元年。
若彼时能够少些兵戈,于大明有大益。
当然,朱棣也有心自耀。
果不其然,他这句话说出来,自己的民心就跃升十数名。
燕王朱棣时期。
被裹挟靖难的朱权:“……”
四哥这话说得可真好听啊。
【朱允炆:你兵援永平,李景隆何在?】
【朱棣:他在围攻北平。】
【朱允炆:北平又是谁在守?李景隆以五十万众都未能攻下北平?】
【朱高炽:是朕。】
【朱瞻基:是我父皇!】
朱高炽立即答道。
很少有皇帝能在涉及己身功绩时能够缄默不语,至少朱高炽不能。
尤其是这般功绩能为皇祖父、父皇、以及天下臣民所见之时!
他甚至暗自感谢朱允炆提及此事。
朱高炽习惯谨言慎行,让他主动宣扬自身功绩,他也说不出来。
看到瞻基之言几乎与他的话同时现于天幕,朱高炽更是欣喜。
太子爱他!
【秦念:“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看朱棣得瑟的时候,秦念就很想说出“结盟”是怎么结的。
《明史》记载,朱棣是“诡言穷蹙来求救”,于是朱权迎他入城。
朱棣装作起兵是不得已,求朱权代他起草奏章向朱允炆谢罪,实则是让朱权失去疑心不加防备。
朱棣的部下埋伏在城外,又有吏士入城暗中勾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
之后朱棣辞别,朱权到郊外践行。
这时燕军里应外合,杀守将朱鉴,朱权的妃妾世子都被朱棣抓了,朱权不得不为朱棣所用。
朱棣还欺骗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结果朱棣即位后,只是把朱权封在了南昌。
《明实录》的记载是朱棣直接突袭大宁。
大概也是想到大宁城一时半刻破不了,于是打了个补丁:
“上引数骑循绕其城,适至西南隅而城崩,上麾勇士先登,众蚁附而上,遂克之”。
也就是朱棣骑马绕城巡视时,恰好到西南角,恰好这个位置的城墙突然塌了,于是大宁就被攻克。
不仅“逻辑通”,还顺带给自己编造一波“天命所归”。
至于二者哪个更可信——
反正秦念不相信城墙突然塌了这种“神奇事件”。
但秦念看朱允炆的时间刚好是派李景隆带五十万攻燕国,她不确定这个时间朱棣有没有拿下大宁。
这时候把朱棣干的缺德事抖出来,就有可能导致剧本里的宁王朱权拒绝“结盟”,秦念只能跳过不提。
【朱棣:这还得多谢你将朕之三子送归北平。】
【朱允炆:……】
朱允炆嘴唇颤抖,悔怒交加。
当初他调离许多燕府护卫以削弱燕王,又调徐凯到临清,耿瓛到山海关,而张炳、谢贵在北平城内策应,随时准备对燕王动手。
这时燕王称病情严重,乞求让三子归燕。
齐泰建议他立即收押燕王三子,黄子澄却说应该把朱高炽三人送回,以免燕王生疑。
结果遣返这三人没多久,燕王就起兵造反。
这朱高炽竟以万人守住了北平!
【秦念:三个质子不捏在手上,居然觉得把他们放回去可以让朱棣不起疑心——你究竟在做什么梦,觉得连削数王之后,朱棣不会怀疑你想对他动手?】
【朱允炆:……】
朱允炆脸色惨白。
是啊,他之前究竟在想什么。
为什么会觉得遣返这三人能够打消朱棣的疑心?
在朱棣以病重为由乞求三子返回藩地时,他就该想到燕王将反!
“除了装出来的孝顺外一无是处的蠢物。”
朱允炆颓然。
他已无颜面对天下人,也无颜继续追问兵败事由。
【朱允炆:……朕要禅让燕王朱棣。】
十日前他看到了以前的话题。
也看到了李旦是如何禅让于李隆基。
【系统:检测到嘉宾组成员“朱允炆”禅让“朱棣”。】
【系统: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朱棣。】
【朱棣(40):嗯?】
燕王朱棣此前就猜到朱允炆有可能会禅让。
但他没想到朱允炆禅让得这么快。
应是这后世秦皇说话确实过于难听,他这个侄子撑不住。
朱允炆长这么大,恐怕也就这十一日被如此辱骂。
换做是朱棣,不管被人怎么骂,他都不可能有禅让的想法。
【朱棣:朕竟是能与二十二年前的自己对话。】
这话出现之后,朱棣才发现一些不同:
他的名字后面没有加上年龄。
当初李旦禅让之后,是两个李隆基的名字后面都有年龄。
或是“常驻”的缘故。
【秦念:朱允炆这心理素质也忒差了。】
话是这么说,但秦念知道这是剧本设定。
朱允炆一朝肯定是要让位给朱棣,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只是怎么能退这么快?
她还想继续拿靖难之役笑话朱棣的改史,结果朱允炆就这么退了。
朱允炆已经禅让,她再拿《奉天靖难记》说事,就跟“解决意难平”毫无关联。
【朱元璋:老四,朱允炆终究是标儿的子嗣。】
朱元璋虽对朱允炆极为失望,也愤怒于老十二被朱允炆逼得自焚。
但见到朱允炆主动禅让,使得大明的内战自此消弭,朱元璋还是决定要保他性命。
【朱棣(40):儿臣会善待他。】
真的禅让了。
朱允炆怔怔地望着天幕,心中五味杂陈。
【朱棣:朕入南京时,朱允炆就不知所踪,朕也不知他人在何处。朱允炆,倘若你此时返京,可为懿文太子守墓。】
若是以往,朱棣必然不会承认朱允炆还活着。
放着正统皇帝流落在外,显然是极大的隐患。
可如今他自己才是正统,朱允炆是死是活就已经无足轻重。
此时逃亡在外的朱允炆愣神许久。
要归京吗?
【秦念:持续三年的靖难之役提前结束,可以减少或有百万之数的军民伤亡。】
【朱元璋:百万之数?!】
朱元璋愕然。
他知道二世内战,却没想到内战的伤亡会如此惨重!
【朱棣:……是。】
【朱棣(40):竟至于此?】
看到未来的自己认可秦念的推断之数,此时的朱棣不得不庆幸天幕的出现。
【秦念:这就是你一念之差造成的后果。如果朱棣不反,以朱允炆的能力,明朝在他手上只会亡得更快。】
【朱元璋:……】
【秦念:你要是直接立朱棣为太子,这三年内战损失的人力物力就都可以用来对付异族。】
【朱元璋:朕深悔。】
朱元璋叹道。
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政,皆是为大明社稷计。
结果《皇明祖训》遗祸后世,选错皇储更是直接引发死伤百万的三年内战。
【秦念:三个朱棣中最惨的还得是永乐大帝,亲爹为朱允炆铺路清洗一波功臣,靖难之役再死一批武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死完了,五征漠北都只能自己亲自上。】
秦念说的三个朱棣,自然是指洪武年间的太子朱棣、建文年间新入群的四十岁朱棣、以及永乐年间的常驻成员朱棣。
【朱棣:……】
朱棣不能为父皇辩解。
他知道秦念这话看似是在讥讽父皇和他,实则是在掩盖蓝玉等人的死因。
洪武年间。
蓝玉生性桀骜,立下诸多战功后甚至越发专横跋扈。
在看到陛下会因朱允炆清洗功臣时,他就怀疑其中会不会包括自己。
他是常遇春的妻弟,懿文太子的太子妃常氏是他的外甥女,长子朱雄英早年薨逝,还有一子朱允熥。
常氏早薨,朱允炆生母吕氏就被册封为太子妃。
陛下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有可能怀疑他支持朱允熥而将他诛杀。
原本只待朱棣一朝有无自己的出现,蓝玉就能推测“被冤杀全族的功臣”中是否包括自己。
可现在他没法确定自己的死因。
不知自己因何而亡,陛下所立太子又是声誉榜排在前九的燕王,蓝玉已平息他念。
无论自己原本是死于陛下为朱允炆铺路,还是靖难之役败于燕王,此世都不会发生。
即便没有证据,蓝玉也总感觉自己就是被诛族的功臣之一。
他当即决定收敛,不敢再行跋扈之事。
【秦念:既然朱允炆已经禅让,这《奉天靖难记》也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你在美化战绩。】
三个朱棣都松了口气。
也都意识到秦念此前拿《奉天靖难记》讥讽他,实则是为了迫使朱允炆尽快禅让,以停止内战。
当然,秦念本可直接说靖难之役。
从大哥相关的伪史开始说,就是在故意给他难堪。
她秉性如此。
第137章
【秦念:不仅美化的战绩无人在意, 在你孜孜不倦的贬低下,后世甚至觉得你能篡位成功,纯属朱允炆太废——朕也是这么想的。】
朱允炆:“……”
朱棣改史是朱棣的过错, 而他削藩不成反被篡位,也的确说明他无能。
皇祖父留给他的兵力远超燕王,他却仅仅支撑了三年。
想到自己听信黄子澄之言,将朱高炽放回北平,让被朱棣认定是“色厉而中馁”的李景隆当统帅……
朱允炆只得苦笑。
【朱棣:是朕不该改史。】
朱棣已经不知道这句话自己说了多少回。
伪史话题总算是结束了。
【秦念:那接下来就说说储君的话题。是不是当初朱八八没封你为太子,你就对不是太子的次子百般溺爱?】
【朱棣:朕已将高煦徙封到乐安州。】
朱棣呼吸一窒。
他当然清楚秦念想说什么。
必是指他当初在储君之事上犹豫不决,致使高煦、高燧多次诬陷太子。
但令朱棣恐慌的并不是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