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大明的百姓,在恨他。
【朱棣:谨遵父皇诏令!】
朱允炆看到朱棣的民心止跌回升。
可他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他不能谨遵诏令。
皇祖父的第一道诏令,是改立朱棣为太子。
【秦念:亲王“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因来朝面谕其非。或遣官谕以祸福,使之自新”?】
这同样是《皇明祖训》的内容。
秦念说出来,当然是提醒朱元璋改得不够彻底。
“皆依律处置”,依的什么律?
是面向臣民的律法,还是《皇明祖训》中这样的包庇条款?
【朱元璋:朕将废除祖训治国,后世嗣君,当因时而异治国之道。】
朱元璋定祖训,是以为后世子孙只要按照祖训,就能将国家治理好。
可事实却是大明亡了。
以极为难堪的倍差亡于异族。
甚至这嫡长子继承制,于二世之时就酿成内战。
就连朱元璋自己的治国,也在秦念的指责下,民心跌得比始皇帝还低。
他还有什么脸面,让后世明帝依照他的祖训治国?
【朱棣:遵旨!】
于朱棣而言,《皇明祖训》的钳制远大于利益。
如今父皇以他为太子,又亲口废除祖训治国。
他当然要遵从。
秦念尬住。
朱元璋的扮演者怎么这么快就放弃祖训治国?
她昨天定的聊天话题中,《皇明祖训》可是占了相当长的篇幅。
现在该怎么说?
【朱元璋:还请秦皇,尽道朕治政之弊。】
纵然大恸于赐死两个儿子、又废黜两个儿子,朱元璋却只能向秦念请教。
社稷有危,他必须以谦卑的态度,让天下万民知他罪己之诚。
而这句话道出之后,朱元璋的民心排名略有上升。
【秦念:逼你诛杀朱樉朱榑,你肯定在怨恨于朕。】
【朱元璋:……】
民心再度下跌,朱元璋怒火攻心!
可再怒,他也只能保持沉默。
哪怕秦念分明是在戏弄他!
【秦念:可此时不过只是死了朱樉朱榑这两人,你却不知道将宗室尽数记录于玉牒、皆由国库奉养的后果,是百姓深受其苦,对你朝宗室恨之入骨,起义时愤而屠杀朱明宗室。异族入关后更是照着玉牒,将你那数十万计的后代剿杀得只剩些远支旁系改姓埋名后苟延残喘。】
清军入关后屠杀明朝宗室,有《清实录》的记载为证:
“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当然,清史也只记载了诛杀十一个“谋逆”的明朝藩王。
“将数十万计的后代屠得只剩些远支旁系改姓埋名后苟延残喘”这句话属于秦念的推测。
就算推测出错,总共就九个话题,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进群也没法证伪她的话。
那就不违规。
关于大明百姓杀了多少朱明宗室,秦念觉得不能详说。
虽然说出来会很爽,但有可能激发朱明皇室对百姓的忌惮。
没必要冒这种风险。

宗室玉牒只要落在异族之手, 异族必然会依照玉牒剿杀前朝宗室!
朱明宗室失去民心,百姓恨之入骨,异族就更能无所顾忌。
朱元璋牙关紧咬, 甚至尝到了血腥味。
是他之错!
是他妄想朱明宗室能够永享富贵,才会致使后世子孙遭逢如此大难!
【李世民:数十万宗室……皆由国库奉养?】
李世民这才明白,秦念口中“宗室的俸禄竟然快要超过军费”的朝代,供养的宗室竟然是数十万之多!
百姓如何养得起这么多的宗室?
【秦念:这明朝为了防止宗室作乱,还禁止宗室从事士农工商,只能接受国库的供养。这分明就是在以举国之民力,供养数十万头不事生产的猪。】
【李世民:……】
比起秦念对明朝宗室极其难听的辱骂,李世民更无法理解明朝为何这般治世。
这供养数十万不事生产的……宗室,必然引发极大的民怨。
朱元璋张口欲要反驳, 他并未禁止宗室从事四业, 或是后世异族改史误导了秦念。
但很快他就注意到秦念此言的前提:防止宗室作乱。
——老四?
朱允炆同样发现秦念之言似乎有误。
此刻他内心生出希冀:
天幕分明禁止谎言, 秦念却能出此言,是否意味着天幕上的言语不一定为真?
【朱棣:父皇一朝并未禁止宗室从事士农工商,是后世明帝之过。】
朱棣原本说的是“过错在朕”,却被天幕所阻。
违反规则二。
仔细查看秦念所言, 发现秦念说的是“明朝防止宗室作乱”, 并未指向专人。
于是改称“后世明帝”, 果然避开了规则限制。
朱允炆这才明白秦念说的是“明朝”而不是皇祖父。
朱棣出言否定此事,实则是承认这项政策是他所定。
天幕并未出错。
秦念知道这是朱棣在认领这件事。
这符合史实。
《皇明祖训》中有原文是“凡郡王子孙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闻朝廷考验,换授官职,其升转如常选法”, 朱元璋显然没有阻止宗室入仕, 甚至还给了特权通道。
下令“仕宦永绝, 农商莫通”的皇帝应该就是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朕没有想到数代之后宗室的数量会如此之多。此后我朝宗室,王爵降爵袭封,五世除爵。】
果然是老四篡位登基之后,为防其他宗室如他这般造反,故而定下此制。
朱元璋却不打算责怪朱棣。
分封藩王是他的决定,造成的后果是明二世内战,老四又怎能不提防其他宗室?
纵使朱棣没有禁止宗室从事四业,只要供养宗室的祖训仍在,宗室数量达数十万之多时,就同样需要耗费举国之民力。
面对后人悲惨的境遇,朱元璋终于意识到何谓物极必反。
那是他对宗室的过度厚待招致的灾祸。
【朱棣:遵旨!】
王爵降爵袭封,即大明将不再是以分封治国。
朱棣清楚,有父皇诏令,此后大明的藩王就会如唐朝一般,王爵只是虚爵。
五世除爵更是解除宗室数量过多的大患。
各藩王神情复杂。
当然有不满降爵袭封者,但这是太祖皇帝的亲口诏令!
就算不满都不能宣之于口。
【秦念:这个数很难计算?大概是你朝的科举只考儒学,让一群不会算数的蠢物当大臣,才会整出这么大的笑话。】
【朱元璋:……】
这个数不难算。
当初秦念提及此事时,老四就算出将有数十万。
朱元璋没让人去算,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可他的百官总该有人发觉此事!
这不是儒学的问题,老四算得出,这些臣子也应有人算得出。
只是发现问题的臣子不敢向他谏言,而真正敢死谏的臣子……要么早就死了,要么真不会算。
【秦念:再告诉你一个悲惨的故事:你朝后期已经养不起这么多宗室,朝廷只能延期或减少发放禄米。】
【秦念:那些依靠禄米生存的底层宗室——“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暴露十年而不得殡埋,有行乞市井,有佣作民间,有流移他乡,有饿死道路。名虽宗室,苦甚穷民,俯地仰天,无门控诉。”】
其实到万历时期,明朝宗室就被允许考科举。
但在古代考科举何其之难?
此后获取功名的宗室也就两百余人,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万历后期,明朝已经难以供给禄米,于是礼部经常拖延宗室的请封,使得大量宗室子弟长期无爵。
于是此时放宽了对无爵宗室从事四民之业的限制,但说实话,为时已晚。
明朝的宗室早就已经被养废了。
【朱元璋:……皆朕之过。】
不得婚配、贫不能葬、行乞佣作、饿死道路、苦甚穷民、无门控诉,还因民愤被百姓屠戮、又因玉牒为异族剿杀。
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他为子孙计的初衷,会招致这般后果。
【秦念:你以为这就完了?那些为你“祖训”所袒护的高层宗室,疯狂圈地兼并良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凡是为农民起义军所捕的藩王——或割血肉为食、或斩首焚尸、或全族沉江!】
被割血肉为食的是福王朱常洵,《明史·列传第八》只说“遂遇害”,还将朱常洵塑造成了亲身上阵“用矛入贼营”的勇武之王。
甚至还有碑志记载他“挺身抗节,指贼大骂,慷慨激烈,与城俱亡”“刚肠浩气,虽死犹生”。
这碑文完全不能信——撰文的是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
可信度更高的是《明史·列传第一九七》记载“自成兵汋王血,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
也有野史记载朱常洵被煮成人肉汤,而《流寇志》记载朱常洵“色怖乞生”之后:
“脔王为俎,杂鹿肉以食之,号福禄酒”。
这与《明史》算是相互印证。
朱常洵被煮的可能性较低,被割肉或放血后再被杀的可能性更高。
襄王朱翊铭被斩首焚尸同样出自《流寇志》,有《明史》的“贼去,仅拾颅骨数寸”作为佐证。
楚王朱华奎全族被沉江,出自《二十一史弹词注》,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的“笼而沉诸江”作为佐证。
但沉江的不只是朱华奎全族,而是武昌全城:
张献忠攻陷武昌后,“贼入,执楚王,以棕舆,沉王于江,屠戮城中士民数十万,投尸于江,尚余数十万人,以骑兵夹道,悉自汉阳门驱入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不可食”。
【朱元璋:朕……痛悔!】
朱元璋对秦念的怨恨在惨烈的未来中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后怕。
割血肉为食、斩首焚尸、全族沉江……
这是何等滔天之恨?
若无天幕,他对宗室的袒护就会酿成如此大祸!
【秦念:你朝税赋之畸高也是前所罕见,毕竟若是不够畸高,又怎么去供养你家那数十万头猪?】
各朝皇帝都心情复杂。
虽然秦念辱骂的是朱明宗室,但骂得实在难听。
难听到让他们不由得想到自家同样“不事生产”、由国家供养的宗室。
即便这些朝代多为五世就降为平民,有爵位的宗室数量并不多。
【朱元璋:……请秦皇教朕修正税赋制度。】
【秦念:待祖龙的话题、亦或是朕的话题,再论赋税之事。】
秦念知道话题不会轮到自己。
但考虑到“皇帝”不应该知道这件事,她细心地补充了“朕的话题”这个条件。
税赋跟法律挂钩,在祖龙时期讨论最为合适。
【嬴政:……】
秦念想要修改大秦的税赋制度?
考虑到大秦二世而亡,嬴政没有出言。
倘若秦念能提出更合适的税赋制,他会采纳。
【朱元璋:那便请秦皇再道大明其余亡国之患。】
朱元璋不再以秦念为敌。
他已经意识到她对大明敌意虽重,却依旧顾念大明百姓。
她执意逼他处置诸王,不是因为私怨,而是在为百姓执言。
【秦念:洪武二十五年,你朝于洪武八年发行的大明宝钞贬值了多少?】
【朱元璋:……八成。】
【朱元璋:为何大明宝钞贬值如此之快?】
回答完秦念的问题后,朱元璋连忙追问。
宝钞贬值,在他看来实属寻常。
宋朝交子、元朝钞皆贬值,在朱元璋看来,宝钞必然会贬值。
但他不理解大明宝钞为何会仅仅十七年就贬值八成。
洪武九年他还允许“民以银、钞、钱、绢代输今年租税”,且此时钞一贯折输米一石。
等到洪武十八年,他就只允许两浙及京畿官田以大明宝钞折粮税,钞每五贯准米一石。
——《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两浙市民有以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者”;洪武二十七年,“时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至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
【秦念:过往朝代用纸钞都有准备金,在纸币大幅贬值之前,纸钞与实物货币都可以互相兑换。比如一贯交子能换一贯铁钱,或一贯钞可兑一两银。】
【秦念:而你朝却没有任何准备金,仅以律法禁止百姓用宝钞兑换金银——你这个行为跟白鹿皮币的唯一区别,那就是刘彻抢劫的是诸侯王,而你的抢劫对象是百姓。】
【刘彻:?】
【朱元璋:……】
【刘秀:何谓纸钞?】
刘秀敏锐地发觉“纸钞”的特殊。
明朝之前的朝代,竟然可以用“纸”来兑换金银?
月前秦念因科举制道出造纸术与印刷术,现在还没造出来。
但刘秀看得出纸张远比布帛廉价。
用廉价的纸钞兑换钱?
【秦念:纸钞起源于某朝的交子。】
【秦念:赵匡胤。】
【赵匡胤:朕并不知交子为何物……是后人所为?】
赵匡胤先是一愣,又很快反应过来。
秦念此前说“过往朝代”“交子”“钞”,这显然是指明朝之前有两朝使用纸钞。
明朝之前,就是宋元。
【秦念:正是。】
秦念没打算解释交子的来龙去脉,毕竟没什么意义,还有可能会违反规则二。
不如直接科普纸钞的正确用法,修正坑民的大明宝钞。
【秦念:以国家信誉作保,国库准备足够的金银铜钱,发行标注数额的特制纸钞。比如一张纸钞上标注百铜,百姓就可持该纸币在官府兑换百铜。】
朱元璋再次愣住。
“以国家信誉作保”。
如今大明宝钞贬值八成,难道这是意味着大明的信誉贬值了八成?
【刘彻:依你所言,倘若标注万金?】

但这里的“万金”应该是指万钱,也就是一万铜钱。
《史记》记载:“大将军、票骑大出击胡, 赏赐五十万金。”
这里的“黄金”如果是真金,那就是赏赐了125吨黄金,这显然不可能。
【刘彻:如此这般,于朝廷有何益?】
【秦念:一利商业发展,商人行商无需携带大量银钱;二利税收,纸钞可标注序号,有利于国家监控金钱流通;三利减少铜钱铸造的成本与流通时的损耗,只需确保百姓可随时兑换实物。】
桑弘羊几乎是颤抖着手在竹简上记录秦念所言!
以他的天赋,他当然看得出秦念所言对“经济”将会产生多大的巨变!
然而他过于激动, 竟忘了禀告陛下他的发现。
“陛下, 张苍精于计算, 此事应交付于他。”
在陛下望过来之时,李斯连忙道。
张苍原本掌管典籍文书,在秦臣中并不出彩。
但他位列后世秦皇给陛下的能臣名单,甚至得到“有顶级文臣潜质”这等评价。
李斯权欲极重, 故而容不下比他才能更高的师弟韩非。
若是以往, 他必然也容不下萧何、陈平、张苍这三人。
可当政务多到不眠不休都做不完的地步, 李斯现在反倒庆幸有这三人为他分担要务。
“可。”
嬴政知道李斯政务极为繁重。
丞相隗状、王绾都已极为年老,皆在负责依照秦念所言修订度量衡,嬴政不好让这两位老臣过度操劳。
看到李斯这副憔悴的模样,嬴政想起廷尉也已年过半百。
【刘彻:倘若有人作伪,岂不是轻易就可骗取朝廷万金?你所言三利, 远不及弊!】
刘彻对白金三品被秦念讥讽一事印象极其深刻。
在询问桑弘羊之后, 也知道引发全民盗铸潮的原因, 在于白金三品造价过于低廉。
这“纸”的造价比白金三品还要低廉,却值万金。
再看秦念说百姓拿着标注“万金”的纸就能向官府兑换万金,刘彻完全不能接受。
这不是让百姓骗他的钱?
【秦念:桑弘羊在吗?管好你家经济学上的婴儿,别让他出来丢人。】
【刘彻:……】
刘彻大怒!
但他这才发现桑弘羊一直在奋笔疾书,显然极为重视“纸钞”。
于是刚才怒意有多盛,现在就有多心虚。
桑弘羊只觉欲哭无泪,连忙拜倒请罪。
他一时激动忘记禀告陛下,秦念此言是将他置于火上炙烤!
“你继续记,不必请罪。”
桑弘羊请罪得太快,刘彻再心虚也不能真怪罪他,只能强作大度。
【秦念:需要注意的是纸钞应五年更新一次,隔代作废,比如第三代纸钞出现时,第一代纸钞作废。】
现代是停止流通的人民币也能在指定银行网点进行兑换。
但在防伪措施不达标、追踪伪钞能力不足的古代肯定不能这么做。
隔代作废能通行两代,五年一换那就是通行十年,足够百姓兑换新钞。
其实对于连金银都还不是民间流通货币的秦汉唐,纸钞过于超前。
只是秦念觉得既然存在天幕这种设定,那么各朝剧本都会兴商,而纸钞是兴商的利器。
诸如成本、伪钞、钞票破损、水墨褪色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算有她的提醒,各朝肯定还是会遇上。
但不能因为会遇到问题就不推行新政策。
解决问题的过程,本就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
不是儒家独大的社会,经济学等学科或许会在这必经之路上逐渐形成。
何况就算纸钞彻底崩了,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也可以从头再来——
汉武帝的货币体系再崩坏,桑弘羊也能用三官五铢钱救回来。
大明宝钞彻底破产,明朝也还能借助白银维持经济运转,不会回到以物易物。
【朱元璋:作废?】
朱元璋下意识问道。
他清楚大明宝钞的贬值与大明宝钞的数量有关。
若是将旧钞直接作废,新钞岂不是……
但朱元璋还没来得及高兴,就看到自己的民心再次下跌。
连带朱允炆和朱棣一起。
百姓苦大明宝钞久矣,若旧钞作废,他们只会更加困苦!
【秦念:纸钞换代是为了不断改进防伪措施,隔代作废是给百姓旧钞兑新钞的时间,绝不能像你朝那样限制兑换——旧钞在时限内能够全额兑换新钞,才能维护国家信誉。】
《明实录》记载:“其行用库收换昏钞之法,本以便民,然民多缘法为奸诈,每以堪用之钞辄来易换者。”
百姓因为旧钞不断贬值去换新钞。
明太祖却觉得百姓拿“还能用的宝钞”来兑换新钞属于欺诈,于是下令(可以使用的)旧钞不能兑换,只有“贯伯昏烂”的昏钱才能换新钞。
这话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是为兑换新钞设限:
只要官吏认为这张钞票属于能用的旧钞,就不能兑换新钞;等到钞票烂到看不出字迹的时候,那就更不能兑换。
本质上就是想让更多的大明宝钞烂在百姓手里。
旧钞价值远不如新钞,就是旧钞难以兑换新钞的证明。
【朱元璋:……】
朱元璋方才还疑惑,秦念直接将旧钞作废,为何她的民心排名却不下降。
原来在她治下,旧钞竟然可以全额兑换新钞?
【秦念:你朝宝钞防伪手段从不更新,于是伪钞到处都是。用宝钞当俸禄军饷发给官员和军队,以律法强迫百姓使用宝钞,征税时却限收甚至拒收宝钞,于是宝钞不断贬值——你这分明就是在抢百姓的钱来发放俸禄军饷。】
【朱元璋:……】
刘彻有些心动。
竟可如此“发放俸禄军饷”?
“陛下,明朝皇帝这般施为于经济不利,故而明朝远不及唐宋之富!”
这回桑弘羊不敢再忽视陛下,发觉不对就连忙出言。
刘彻只得打消效仿的念头。
只是这样一来,刘彻完全不明白秦念为何这般推崇弊大于利的纸钞。
【刘秀:如何防伪?】
刘秀对于“经济”也不甚了解,身边也没有桑弘羊这样的臣子。
他只能询问秦念。
虽然不懂经济,但刘秀看得懂“纸钞换代”的目的在于防伪。
武帝的白金三品沦为笑谈,就是百姓盗铸“伪币”之故。
【秦念:朕要是把防伪方式说出来,那就是在教百姓怎么造真钞。】
【刘秀:……】
刘秀扶额。
他竟是忘了此事。
【秦念:朕只能说纸钞防伪有四大原则:一为材料独占,如独特的纸张与油墨原料;二为技术壁垒,即顶尖且不断改进的制钞工艺;三为防伪特征需便于百姓识别;四为律法威慑。】
【秦念:不印制大额纸钞其实也是限制伪钞的方式,像在民间难以流通的“万金”,就完全没有印制的必要。为便于百姓使用,可以区分为一、五、十、二十、五十、百这六种面额,按照需求调整印制比例。】
【刘彻:哼。】
刘彻知道,秦念讥讽的就是他。
因为就只有他问过“万金”。
【秦念:刘小猪,其实你要是想印制“万金钞”也不是不行。】
【刘彻:……】
刘彻以为秦念又要讥讽于他。
他再怎么不懂经济,也知道民间确实少有万金的交易。
此前说“万金”只是惊讶于秦念竟然说标注百铜的纸就值百铜。
【秦念:你可以用最复杂的工艺制作限量纸钞,标上序号,比如1-999。】
【刘彻:?】
好像不是嘲讽?
那秦念是想说什么?
刘彻这回学聪明了,先问桑弘羊。
但桑弘羊也很不解。
刘彻只得皱着眉头看天幕,没有出言。
既然不确定,那就再看看。
【秦念:一到九这九张,甚至可以用真金来打造金钞,卖千万钱也不为过。】
【刘彻:卖给诸侯王?】
看到这“千万钱”,刘彻就想起不到两个月就已为他敛财上亿钱的白鹿皮币。
若是如此,金钞还不如可以反复使用的白鹿皮币。
——诸侯朝觐时必须用白鹿皮币来衬垫进献的玉璧,那下一次朝觐,刘彻可以把收回的白鹿皮币再卖一次。
何必使用真金来打造?
列侯、诸王:“……”
白鹿皮币好歹还有朝觐时衬垫玉璧的作用——虽然这是陛下为了抢劫他们找的借口。
这金钞又是什么东西!
千万钱可兑千两真金,陛下的“金钞”会有一两吗?
【秦念:不,你的白鹿皮币就是纯粹的抢劫,这纪念金钞却是投资。】
【刘彻:?】
【秦念:这九张金钞最值钱的地方,在于你亲笔书写序号与日期、并签下自己的大名。你要是高兴,还能把你那些无人在意的诗歌也誊录上去。】
【刘彻:……何意?】
【秦念:这叫纪念钞,不用于民间流通。至于作用,虽然说出来会让你很得意——】
刘彻挑眉。
【秦念:哪怕只是普通石头上有你的笔迹,那这块石头在后世的价值……十亿起步,上不封顶。】
【刘彻:?!!】
赵匡胤完全能理解秦念在说什么。
都不必等到秦念时期。
假如现在出现唐太宗亲手书写的“金钞”,那价值绝对不止千万钱!
【刘邦:竟至于此?!】
【秦念:要是在汉朝发现一份周武王姬发亲笔书写的简牍,你觉得它是什么价位?】
【刘邦:无法判断是否为周武王亲笔所书。】
刘邦并非故意找茬。
而是他考虑到物以稀为贵。
如果无法辨别真伪,那就必然出现大量伪作的“周武王简牍”,又如何能够价值连城?
【秦念:后世有鉴别古物真假的技术,而且鉴定技术在未来应该会越来越精确。】
【刘邦:如此这般,这简牍必是价值连城!】
【刘彻:为什么只有九张?】
刘彻已是喜出望外。
这不仅是指他书写的金钞就是那么值钱,而且这是后世对他的认可!
换作其他皇帝……换作其他声誉排名前三以外的皇帝,金钞的价值必然不会如此之高!
【秦念:物以稀为贵,你写多了就不值钱了。】
【刘彻:……】
【秦念:纪念钞的价值,会在你死后迎来第一波暴涨。】
【刘彻:为何是朕死后?】
刘彻不喜言死。
但这个人是秦念,刘彻早已习惯她的口无遮拦。
【秦念:你活着的时候还能制造更多纪念钞,但你一死,汉武纪念钞就是绝版——损毁一张少一张的那种绝版。】
【刘彻:……】
好有道理,刘彻竟无言以对。
而在此时,聪明的权贵豪富却已是怦然心动。
土地宅院不能移动、金银财宝也难以转运。
但一张金钞,哪怕是遇上战乱,也可以轻易携带。
更可贵的是——等到陛下崩,这金钞的价值就会迎来暴涨!
这就是“投资”?
【李世民:朕有疑问,金钞由汉武帝所书,故价值连城。此外的九百九十张纪念钞又当如何?】
同为千古一帝,李世民清楚自己发行的纪念钞,价值应与汉武帝相当。
因秦念而来的大量政策都需要钱。
商税短时间内收不上来,迁徙世家可获其侵占的田地,却不能擅夺其家产。
功勋之家更不能动。
这纪念钞却是绝佳的获钱方案!
权贵豪富必会为后代计,主动高价购买纪念钞——就连李世民自己,也在想要留几张金钞给雉奴。
【秦念:卫子夫、刘据、卫青、霍去病、霍光、张汤、桑弘羊、张骞、李广、李陵、司马迁、董仲舒……九十张银钞,随便选九人各写十张,这些名人的手书同样值钱。】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