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怎么到了后世,却能视“人殉”为“守节”?
对异族卑躬屈膝,却对本族女子施以重压?
【秦念:汉朝的皇帝们,你们也别置身事外——将鼓励女性守节的贞洁制度纳入国家财政,可是始于你汉朝呢。】
神爵四年,汉宣帝刘询“赐贞妇顺女帛”。
清朝周寿昌对《汉书》注校补:“贞妇顺女,自古无称,自孝宣有此诏,而后世妇女节孝之旌,准诸此矣。”
——贞妇顺女,自古没有制度化的称颂。自汉宣帝刘询颁布这一诏令,后世对妇女节孝的表彰,以这一诏令为标准。
【刘彻:朕未行此事!】
【秦念:你之前是没有,毕竟儒家是从你开始受到尊崇。】
【刘彻:……】
又是儒家!
刘彻脸色极其难看。
【秦念:是吧?刘、询。】
刘询现在不能言于天幕。
此时的他也还没有“赐贞妇顺女帛”,开表彰贞妇之先河。
“朕……必不会再行此事。”
虽然没做过,但天幕禁止谎言,后世刘秀也未为他辩驳。
刘询知道,他必然做了此事。
也必然遗祸后世,才会为秦念这般一字一顿地指名道姓。
【秦念:刘询,可惜你现在还没有干这事,不然朕真想问问:你是在讥讽你改嫁的高祖母失节吗?】
刘启时期。
王娡:“……”
无故被牵连的她不怨秦念。
她甚至能够理解秦念的愤怒。
明朝的后宫妃嫔是被迫殉葬,民间女子的境遇只会更差。
她既当过妃嫔,也曾是民间女子。
刘询当然不会不敬高祖母!
他也看出秦念指责的是他赏赐贞妇。
赏赐为夫守节不改嫁的寡妇……
若非秦念的讥讽,刘询绝对不会认为这么做是错。
鼓励守节……是错?
【刘秀:逼迫女子守节,是后世儒生之错,但鼓励守节又何错之有?】
【秦念:你们鼓励女子守节的同时,有鼓励男子守节吗?】
【刘秀:?】
【秦念:于是后世异族入侵之时,无需守节的儒生们跪得可快了。他们再逼着女子守节,号称“男降女不降”。】
“男降女不降”这句话出自于清朝的《清稗类钞·服饰类》。
指的是汉族女子穿汉服、缠足,而男子穿满服。
但秦念把这话用在降元的儒生身上一点都不违和。
因为元朝时的儒生,就将缠足作为“民族气节”的载体。
【刘秀:竟无耻至此?】
刘秀震惊。
后世的男子怎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什么叫做“男降女不降”?
己身已经降敌,还要迫使女子不降?
别说皇帝觉得无耻。
就连明朝以外的各朝儒生,都觉得不敢置信。
而明之三朝的儒生,在秦念揭露出他们所做的一切时,大多是破口大骂,各种狡辩,不肯承认“男降女不降”之说。
【秦念:将守节的责任压在女子身上的时候,你们就没想过这等同于鼓励男子推卸责任吗?】
【刘秀:……原来如此。】
刘秀总算明白秦念在说什么。
自宣帝开始的鼓励女子守节,看似是赏赐与鼓励,实则是“责任”。
【秦念:汉时还只是赏赐节妇,可到被异族压着打的宋朝,儒家就开始贬低不是“节妇”的女子——改嫁即失节,扬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也有很多人给程朱理学洗地,说程朱理学要求的是男子,只是后世执行坏了。
可《二程全书》是这么写的:
“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若是娶失节的女子,自己就也失节了,这叫要求男子?
把改嫁的女子说成“失节”,这不叫压迫女子?
后面还有对话:
“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问:若是有贫穷无依靠的寡妇,能不能再嫁?答:后世怕冷死饿死,才有这种说法,然而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哪里是要求男子?
而“凡人为夫妇时,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这句话,被当作是理学对男女一视同仁的证据,可它的后文是:
“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如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自有嫔妃可以供祀礼,所以不许再娶也”。
——大夫以下需要妻子来侍奉公婆或主持家务,所以可以再娶;大夫以上有妃嫔,所以不许再娶(但儒家管不着“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
这叫一视同仁?

【赵匡胤:这简直就是……朕不会再让儒家独大, 亦自此废止贞妇之说!】
这未竟之言当然是极为难听,故而赵匡胤没有宣之于口。
但各朝儒生都看得懂这是要骂他们。
依旧是除明朝以外,各朝的儒生都难以理解后世的儒家怎么会压迫女子至此。
改嫁即是失节?
就连宋初的儒生, 都理解不了“被异族压着打的宋朝”时期的儒生。
刘询这才明白,为何秦念将他“赏赐贞妇”的行为,视作讥讽高祖母失节。
原来后世儒家居然将改嫁女子视作失节!
何等荒谬?
【李世民:本朝亦禁贞妇之说。】
李世民无法理解儒学竟是这般模样。
先是贬阴致使阳衰。
再是“强迫女人守节了,就等于儒生自己守节了”。
怎能可笑到这般地步?
【武曌:朕亦禁此说。各朝儒生,朕是真没想到,你们鄙薄女子的目的,居然是为了更心安理得地向外敌乞降。】
想到宋微子是如何向周武王乞降、周史是如何隐去商朝的女诸侯。
武曌知道儒家的问题不是出在后世,而是源头就有污浊。
【秦念:朱元璋,你朝为了鼓励所谓的“贞妇烈女”, 不仅赏赐财帛, 家族还能减免赋税徭役。】
【秦念:于是你朝守寡的贞妇超过两万七千人, 自尽殉死的烈女近九千人,这还只是朕能查到的数据,真正的数量应远不止于此——而从刘询这个罪魁祸首算到元朝,加起来也不足这个数据的百分之五。】
刘询怔住。
他真的没有想到, 鼓励女子守节的后果居然能严重至此。
作为聪明人, 他当然知道这些贞妇烈女绝非自愿守节。
换言之, 他一道诏令,发展到明朝,竟是迫使近三万女子不得改嫁,更害死近九千名女子!
这还只是秦念能查到的部分,还有多少女子是秦念未曾查到、却同样死于“贞烈”之说?
【秦念:是你朝的道德风尚领先汉唐千百倍吗?】
【朱元璋:……】
【秦念:这是你朝的儒生被异族打断了脊梁, 是你朝虐民的程度超过汉唐千百倍!】
秦念骂的是儒生而不是所有明朝百姓。
因为未开民智的百姓只是盲从者, 而儒生是引领者。
这是明朝的儒家礼教在吃人。
明朝儒生被骂得几乎抬不起头。
但他们必须抬头, 不抬头就看不到后世是怎么揭露他们的虚伪。
被异族打断脊梁,所以压迫女子,逼迫女子守贞。
那些守贞殉节的女子是自愿还是被迫,难道他们不知道?
他们当然知道。
但他们觉得哪怕女子是被迫,如此让更多女子为男子守节,对于他们有利无害,为什么要阻止?
可当秦念将这些阴暗虚伪大白于天下,他们就知道儒家的名声在后世必是臭名昭著。
而看到天幕的今人,对儒家也必然不复此前的尊敬。
【秦念:睁开你的眼睛去看看民间,看看那些被家族逼迫守节的“贞妇”、看看那些被迫投河上吊自刎服毒自焚刺心而死的“烈女”。你朝那些贞节牌坊,就是你朝虐民的累累罪证。】
【朱元璋:……朕会撤回所有鼓励女子守节的诏令。】
朱元璋不得不更改诏令,因为大明三朝的民心排行都再度下降。
这是大明女子的民怨。
朱元璋的本意是恢复汉家文化,抹除异族对汉人的影响,故而鼓励女子守节。
民间这些事……他知道。
但他认为女子就应该为丈夫守节甚至殉葬,哪怕是被迫。
直到此刻被指出这就是在虐民,而他想要反驳,就只能说女子不是民。
但女子怎会不是民?
——洪武二十七年,明太祖“诏申明孝道,凡割股或至伤生,卧冰或至冻死,自古不称为孝。若为旌表,恐其仿傚。通行禁约,不许旌表”。
——明太祖发现提倡孝道导致很多男子自残,于是下禁令对这类行为不予表彰,但对于烈女的“自尽”却没有补充禁令。
【武曌:儒家致使华夏衰弱,为异族所奴役,但儒家却反过来迫使女子守节,甚至使女子致残致死?】
【秦念:推卸责任,儒家的老本行——永远不会自省改过,永远将责任推给他人,永远将矛头指向同族而不是异族,永远欺软怕硬,这就是儒家。】
【武曌:可耻!】
这下不只是明朝的儒生,各朝儒生都被后世秦皇骂了一遍。
然而在事实面前,他们的辩驳越发无力。
【秦念:还有更可耻的事情,那就是迫使女子缠足。】
关于缠足起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说法,秦念无法确定真伪。
相关史书原文是“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但秦念不打算提这茬,因为这句话看起来很“美”,背后却是无数缠足女子的血泪。
她不想将缠足粉饰为“追求美”。
封建时代的女子追求这种损害身体的美,是弱者的求存,不是自愿的选择。
【武曌:何谓缠足?】
【秦念:宋末时期,有人会在女孩四五岁的时候,将其大拇指外的其余四个脚趾向内弯折,致使脚骨错位扭曲,再用布帛裹束一生,使得脚形瘦小。如此人为致残后,女子走路时就会极为痛苦,儒家将这种残疾视为“贞静”,以这残疾的脚为美。】
《脚气集》记载:“妇人缠脚,不知起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来不知何用。”
“未四五岁”、“无限之苦”、“缠得小”——这是南宋的车若水对女子缠足的直观判断。
南宋黄昇墓,黄昇身高160厘米,裹脚带长210厘米,出土的六双鞋长13.3-14厘米、宽4.5-5cm,其中一双鞋穿在脚上。
现在身高160厘米的女性,脚长通常为20-26厘米,宽7-9厘米。
黄昇的脚,长宽几乎是正常女性的一半。
哪怕是解释为脚趾上翘,也绝不该是13.3厘米这个长度,宽度就更没法解释。
拿出尺子看看4.5cm、13.3cm是什么概念,就知道这种所谓的“纤直缠”绝对致残。
南宋福州茶园山女尸脚尖上翘,大拇指外的四个脚趾内折,更是致残的明证。
只是和清朝的脚掌向下折断不同,南宋缠足的残疾程度没那么严重。
秦念说儒家以缠足为贞静,是以结果反过来推断成因:
缠足是儒家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武曌:人为致使女子残疾?这是儒家所为?!】
宋初的儒生已然近乎茫然。
他们甚至希望秦念在撒谎,希望是天幕没有识别出谎言。
明朝距离他们足够远,但“宋末”就是本朝。
人为致残,以女子的痛苦为“贞静”——这怎能是儒家所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经》的第一卷!
【秦念:宋亡之后,跪服于元朝的儒生越发丧尽天良,将这致残的缠足视为汉族的“气节”。在儒生的洗脑下,民间开始以不缠足为耻。】
元朝《南村辍耕录》记载:
“以此知札脚自五代而来方为之,如熙宁、元礼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
“丧尽天良”。
意指恶毒到了极致。
各朝儒生只觉茫然。
这种词语居然能用于形容儒生?
可想到元朝儒生让民间以不缠足为耻,将无数女子人为致残,以残疾的脚为美,以女子的痛苦为“气节”,丧尽天良一词似乎并不为过。
【刘彻:这些儒生都该杀!】
刘彻不怎么爱民,但他厌恶儒家分明已经向异族投降,却还要装作有气节。
更令他厌恶的是——
汉族的气节应是“血与火中铸就的不屈之魂”,怎么可能是致使女子残疾?
【李世民:竟与贞妇之说如此相似。儒家之爱人,竟会变成如此虐人,儒家之仁何在?!】
李世民怒道。
先是“鼓励贞妇”,再将改嫁视作“失节”。
又是先视残疾为“贞静”,随后以不残疾为耻。
儒家怎能对女子如此不仁?
明朝三朝的儒生都知道,他们将会声名丧尽,甚至是已经声名扫地。
汉武帝认为他们该杀。
唐太宗视他们为虐人!
甚至他们自己都非常清楚,秦念所斥责的内容无一为虚。
他们就是在以“三寸金莲”为美。
而三寸金莲的本质,就是残缺的脚。
曾经他们将这种事情习以为常,觉得以此为美是风雅。
如今被公然怒骂,明朝儒生才发觉自己是何等“虐人”、何等“不仁”!
【秦念:知道朱明王朝对于如此缠足陋习做了什么吗?】
【李世民:做了什么?】
李世民极为不解。
缠足之事已让人视之极为不忍,这明朝皇帝又做了什么?
【秦念:史书记载,明朝的江浙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也就是明朝将缠足作为“良民”的象征,让明女以不缠足为耻,于是缠足之风越发严重。】
《万历野获编》成书于万历年间。
算得上是野史,但这种关于风俗律法的记载没有作假的必要,可信度不低。
利玛窦于万历年间到明朝传教,《利玛窦中国札记》的记载可以作为佐证:
“女人身材都很矮小,脚小被认为是一种美的标志。为了造成这种效果,她们从小把脚用布条紧紧地裹住以防止它长大,走起路来会使人觉得她们的脚是被截去了一块,这种缠足布整个一生都在裹着。”
“被截去了一块”、“一生都在裹着”。
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出土了孝端皇后与孝靖皇后的十九双鞋,其中一双尖足凤头平跟鞋长12.9厘米、宽4.5厘米。
连皇后都在自幼缠足,也能佐证明朝皇室在鼓励女子缠足。
当秦念知道缠足相关的历史,再回想明朝的名著时,只觉寒意森然。
《水浒传》:“金莲窄窄,湘裙微露不胜情。”
《西游记》:“膝腕半围团,金莲三寸窄。”
——“三寸窄”不是指脚宽,就是脚长。因为女性的脚宽通常窄于三寸(10cm),而这段话是在形容女子身形极其纤细。
《金瓶梅》:“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所以就叫金莲。”
【李世民:朱元璋、朱棣,此事为真?】
【朱元璋:……】
【朱棣:……】
朱元璋和朱棣都无法辩驳。
因为大明就是承袭元朝制度,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之学。
甚至认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
【李世民:尔等明帝,无父母之心!】
妃嫔人殉之事,李世民也觉得极为不妥,但这究竟不涉及太多百姓。
贞妇烈女一事,或是朱元璋不知其内情。
可这裹足致残的陋习,却分明是损天下民女!
身为皇帝,竟然鼓励良家女子变成残疾之人。
正如秦念所说,明朝有什么资格说暴秦——
明朝分明比秦朝更为残暴!
【朱元璋:……】
朱元璋颓然。
无父母之心?
朱元璋看着自己、朱棣、朱允炆皆迅速下降的民心,哑口无言。
大明就是在虐民。
女子亦是民。
明女在儒家礼教的影响下,多以缠足为荣。
但她们知道疼。
折骨之痛,裹足之苦。
当缠足被后世女帝定论为“陋习”,是男子投降后迫使女子守节,是儒生丧尽天良——
她们中的许多人泣不成声。
剩下的人是麻木。
痛到麻木。
【朱棣:即日起,废除缠足陋习。】
朱棣再度率先发声。
他不再为“祖训”束缚。
现在他已经知道,大明为何没有千古一帝,亦不在“系统”置顶的诗句之中。
如此虐民,如何会有千古一帝?
【朱允炆:……】
朱允炆再度看向两位面红耳赤的大儒,神色恍惚。
这就是他所倚仗的大儒吗?
没人阻止他行人殉之事,也没人告诉他放任缠足会被唐太宗视作“无父母之心”。
【秦念:等到明朝亡了,投降异族的儒生全剃了异族的鼠尾辫子头,自己不能守节就再度逼迫女子守节,缠足从折断脚趾发展为向下折断脚掌——你们这些儒生可真是畜生啊。】
董仲舒羞愧欲死。
儒家沦落至后世这般地步,秦皇仍“极恶,但不欲其死”。
这五十日以来,他却常以小人之心,暗叹后世秦皇抑儒崇法。
可当见到后世儒生竟然虐民至此,董仲舒才发现秦皇对儒家的“不欲其死”背后,是何等宽宏!
而明之三朝的儒生,当丑陋的真相被公诸于众,皆冷汗涔涔。
没有嘴硬的余地。
缠足之事又一次验证儒家的礼教,是男子失节后强迫女子守节。
【武曌:又是男降女不降。你儒家竟是这般“忠烈”,难怪会以世修降表的孔家为尊!】
武周一朝,所有儒生都深觉难堪。
他们或多或少都觉得女主天下为牝鸡司晨,有违儒家礼制。
可后世的儒家却是如此丧尽天良。
致华夏衰落败于异族,中原两度为异族所主。
男子失节,转而迫使女子守节,致使其残疾。
无耻二字尚不足以形容,畜生一词虽难听却相当贴切。
他们恨不能就此与后世儒家割席!
【秦念:朱元璋,朕曾经说过宋以从军为耻,最终以四十倍的人数差被异族所奴役——猜猜你大明是怎样的倍差?】
【朱元璋:……】
朱元璋无话可说。
此前秦念就说过,贬阴则阳衰。
阴衰到这般地步,大明的亡国只会比大宋更加难看。

满人加上蒙古八旗不到三十万, 汉族人口约一亿。
加上汉军八旗、包衣汉人,就差不多有三百万,但这二百七十万人也不能算是异族。
秦念是在网上看到这个数据, 可信度存疑,毕竟现代人没法统计满清入关时的具体人数。
但她可以确定,满人就是远少于汉人。
李世民此刻又想起秦念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儒家治世,百家凋零,华夏总体来说不断衰落。”
竟是衰落至这般地步。
宋朝以四十倍差败于异族,明朝以三百三十多倍的倍差败亡。
等到秦念起兵造反之时,就已是夜郎国之局面。
儒家之害,果真至此。
【朱元璋:!!!!!】
纵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当真正看到如此悬殊的比例时, 朱元璋还是不敢置信。
三百三十多倍?!
朱棣同样失魂落魄。
大明竟然亡得如此难看?
【秦念:宋朝亡国, 异族已经奴役华夏一次, 儒家居然还抱着“柔远人”的幻想放任异族壮大,将阴毒的心思全用在欺虐同族——健康的女子都会让这群杂碎不适,唯有残疾孱弱的女子才能满足他们扭曲变态的心理。】
“我等何曾放任异族壮大?”
立即有明朝儒生想要反驳,可话到嘴边, “大明以三百三十多倍的倍差亡于异族”的未来就足以让他们说不出来。
再想到贬阴则阳衰, 曾经鼓吹缠足为女子之德的儒生已是脸色惨白。
甚至连“柔远人”之说, 这些儒生也想到了大明的纳贡制度。
天幕禁止谎言,后世秦皇之言皆为真话。
【秦念:孱弱的女子难以生下健康的后代,这是民族的自我阉割,华夏也因此越来越虚弱。待到战乱之时,残疾的女子连避难都做不到, 只能原地等死, 这简直就是儒家在帮助异族屠戮华夏。】
【秦念:等到异族入关, 只在乎自家祭祀的儒家就像宋微子一样,跪爬着当异族最忠诚的走狗。若无儒家的“鼎力相助”,区区三十万异族又怎能奴役一亿汉人?】
明朝之前的各朝儒生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
他们想与后世儒家割席,可“宋微子去乱存祀”始于周朝、“柔远人”自孔子而始。
“贞妇烈女”同样为各朝儒家所称颂。
这不是明朝儒生独有之错。
民族的自我阉割、华夏孱弱、异族奴役中原、残疾的女子原地等死、儒家给异族当走狗、三十万异族奴役一亿汉人……
良心未泯的儒生多是泪流满面。
连极为迂腐的儒生,也不乏放声大哭之辈。
这已经不是后世秦皇贬儒的问题,而是以仁为主旨的儒家真的成为华夏大害!
明朝的儒生比起悲痛,更多的是茫然。
对女子的痛苦视而不见、却标榜仁政爱民的是他们。
朝中的大儒漠视皇室公然以活人殉葬,朝外的儒生漠视四五岁幼女裹脚时的哀嚎。
儒家是怎么走到这一步?
为什么被后世秦皇怒骂之前,他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儒学早已变得如此扭曲?
是史官的春秋笔法,将各朝的覆灭都归咎于他人,故而儒家不知自省?
是柔远人实为欺软怕硬,对异族百般柔和,对内却失去怜悯之心?
是去乱存祀的本质,实则就是向外敌乞降?
他们的脊梁,早就被异族打断了?
【刘邦:……如此儒家,无怪秦皇极恶,吾亦极厌之。】
刘邦想起秦念那句“极恶,但不欲其死”。
当时只觉这位秦皇是优秀的君王。
此时想来,却是秦念之心胸何其开阔。
如此儒家,她居然还不欲其死。
刘邦本就不喜儒生,只是建国之后,“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叔孙通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叔孙通制定朝见礼仪后,朝会尊卑有序,刘邦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此后开始给儒生授予官职。
刘邦也是真信了儒家的守天下之说。
如今却看到后世儒家竟是这般祸国虐民,且虐民还不自知,皇帝、百姓皆为其蒙蔽。
使无辜之人致残,这是桀纣之暴虐;以女子之残疾为“气节”,桀纣远不及也。
宋明儒生却以残疾为美,而当时的人也浑然不觉,最终酿成万万汉人为三十万异族奴役的惨痛后果——这时的儒家,居然浑不觉耻,降敌之后还加重汉女的残疾来假装自己守节。
这就是一群畜生!
【刘彻:抑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朕做的最错误的事情。】
如果不是朝中儒臣甚众,刘彻现在都想抑黜儒家,将儒生尽逐之。
没有治国的本事,却还要儒以侵法。
华夏竟孱弱到后世那般地步!
刘彻无法理解汉人怎能孱弱到这般地步。
哪怕是三百人拿着木棍,也应能杖杀披甲猛士。
结果却是三百三十多倍的汉人为异族奴役!
儒家治世,治出这么个结果?
【李世民:后世之惨状,朕见之倍感痛心。唐朝儒生,当尽快修正谬误,勿要一错再错。】
唐朝儒生皆下拜。
错至于此,他们怎敢不改?
此前他们对于各朝欲兴百家还颇有微词,如今却是再不敢奢求以儒为尊。
【朱元璋:朕必会再兴百家!朕为儒家所误多年,朕……朕真的不知道以儒治世竟会到这般地步……是朕之过!】
朱元璋有些语无伦次。
他自认为懂得治国,自认为不是“以德治国”的愚蠢之君。
此刻他才明白,他自认为的懂得治国,也是被儒家史书蒙蔽的结果。
宋朝亡于异族,其他全是其次,最大的过错分明就是儒家过于兴盛!
可他却以为宋朝亡于佞臣、贪官、污吏、流民……
这些佞臣贪官分明都是儒臣,而污吏流民是儒家治世的结果!
于是大明重蹈覆辙,同样亡于异族,甚至亡得更加难堪。
儒家却继续在异族治下“去乱存祀”——
朱明皇室的祭祀又何存?
【秦念:“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出自你的《皇明祖训》。你既然敢要求后世以祖训治国,那么明朝的覆灭,你同样难辞其咎。】
【朱元璋:请秦皇尽述朕的过错,朕必改之。】
颓然过后,朱元璋迅速振作。
此刻他抛开了所有对秦念的偏见,也抛开登基之后养出的刚愎自用。
大明的未来太过惨烈,足以驱散朱元璋多年累积的昏聩。
朱棣暗自松了口气。
方才父皇失魂落魄的模样,实在让人心惊。
现在倒像是又见到了盛年之时的父皇。
秦念觉得理所应当。
大家都是打工人,朱元璋的扮演者不可能总用省略号应答。
省略号用得差不多了,就该表演幡然醒悟,再跟她打配合修改剧本。
果然,现在就步入正轨。
【秦念:你现在是哪一年?】
【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
【秦念:先说依祖训治国的后果:你朝的亡国,是全方位的溃烂,不亡国不足以平民愤。只是可惜起义军中没有刘邦这样能够整合各方势力的政治家,让异族入关捡了漏。】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