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只她一人?】
朱元璋还是不死心。
女子为尊,怎么可能?
或许和武曌一样,只是唯一的例外。
【秦念:武丁的另一个王后叫做妇妌,卜辞中可见她征伐龙方、处理政务的事迹,死后庙号为“戊”。】
【朱元璋:……】
【秦念:现在知道周武王以“牝鸡司晨”为由攻伐商朝有多荒谬了吗?这武丁可是儒家认可的圣王,他的王后们却被周史隐得干干净净。】
【秦念:儒家的春秋笔法,也是继承自周史的改史——呵,连周武王的伐纣誓词都敢编造。】
在女将军女诸侯合理存在的时代, 甚至周武王的“乱臣十人”中还包括女臣。
周武王姬发显然不可能将“牝鸡司晨”作为伐纣的誓词。
秦念合理推断这是周朝改史导致的自相矛盾。
刘彻现在知道秦念为什么会想出封和亲公主为女诸侯的主意了。
竟是商朝就有女诸侯?
【武曌:朕今日方知上古时期竟是女子为尊。】
武曌的民心在这段上古历史呈现出来时,骤然上升数十位。
天幕初现,即天意认可她是皇帝时, 武曌并不是群内民心上升幅度最大的皇帝。
可见正如秦念所言,百姓根本不在乎皇帝是如何即位。
哪怕她是夺子之位,哪怕她是女子为帝。
而此刻民心的上升……
瞥见上官婉儿及其他女官脸上的震惊与喜悦,武曌有所明悟——
是大周女子的民心。
女子,不是生来就比男子卑贱。
【朱元璋:妇好妇妌不能说明上古时期女子为尊,她们也只是武丁的臣子!】
见到武曌发言,朱元璋极为不喜。
并找到了反驳秦念的说辞。
【秦念:证据三,内史郡杜县、霸城县附近能考古出五六千年前的墓葬遗址:女子的陪葬品远比男子丰厚。】
【朱元璋:……】
天幕禁止谎言,其实早在秦念说出上古时期以女子为尊时, 朱元璋就知道他所言非虚。
只是难以接受。
如今证据如此完善, 他就算再怎么难以接受也只能接受。
此刻朱元璋生出一抹疑虑:
秦念为何要将这种事情公诸于众?
可当这个念头升起, 朱元璋突然意识倘若隐瞒此事,则恰是春秋笔法中的“隐史”。
【朱棣:陪葬品……?】
【朱棣:考古是考古墓葬?秦念,你朝在干什么?】
朱棣发现不对劲。
【朱棣:你之前说通过考古确定唐太宗出身陇西李氏——你盗了唐太宗的昭陵?!】
朱棣本以为这句话说不出来,会被天幕所阻, 却偏偏说了出来。
后世的盗墓不属于史实?
还是“盗昭陵”属于与唐太宗有关的史实?
是了, 此前茂陵被盗一事, 秦念亦说出了被盗的次数,只是没有详说是谁在盗墓。
【李世民:……】
李世民现在还没开始修建陵寝。
却已经知道自己的陵寝叫做昭陵,还极有可能被秦念盗墓。
这对吗?
【刘彻:秦念,朕的陵寝该不会也是为你所盗?】
刘彻狐疑。
他非常怀疑秦念的德行。
一个能把异族奴隶当商品贩卖,还说出如何提升价格的君王, 绝对不是什么有德之君。
秦念原本想说她没有盗昭陵和茂陵, 考古也不只是盗墓, 哪怕确实挖坟了,那也只是在保护性挖掘。
但码字码到一半,她就想起群里全是些现代人。
都心里门清。
比起解释什么叫做保护性挖掘,换个方式或许更具戏剧性,还能让诸位皇帝在剧本里修陵从简。
让封建帝王放弃修建陵寝显然不现实。
但从简应该还行,毕竟史上也确实有帝王为了爱民,修陵从简。
——比如汉文帝刘恒就明确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汉文帝的霸陵也确实地表无封土,陪葬品以陶器为主,金银铜锡制品极少。
【秦念:盗墓多难听,朕这叫考古,叫保护性挖掘。所以朕劝你们不要厚葬,越是厚葬考古价值越高。】
【刘彻:盗墓就是盗墓!】
【刘彻:你改个名字就不叫盗墓了?若是如此,朕现在就去考古始皇帝陵!】
刘彻是真怒了。
这秦念是有疾吗?
他居然真去盗历代皇帝的陵寝?
难道就不怕自己的陵寝日后也不得安宁?
很快刘彻就想起秦念不信天意,大概率也不信鬼神。
他更怒了!
【嬴政:……】
嬴政没想到他还能受到数千年后秦皇的牵连。
这都什么事?
【秦念:刘小猪,你的茂陵早就被真正的盗墓贼挖塌了,朕想保护性挖掘都不好挖。】
【刘彻:!!!】
刘彻暴怒!
他的茂陵被挖塌了?
塌了?!
天幕禁止谎言,秦念之言显然是真的。
秦念盗的是李世民的昭陵,而他的茂陵早就被别的盗墓贼挖塌了?!
【秦念:刘秀,茂陵遭遇的第一次大规模盗墓,你是知情人吧?】
【刘秀:……】
刘彻再度看向刘秀的排名。
又想起刘秀认可“文臣能篡汉家天下”,不难猜出这次大规模盗墓极有可能发生在此言暗含的“文臣篡汉”。
【刘邦:始皇帝陵可安好?】
刘邦知道秦念的目的是要劝他们不要厚葬。
故他想知道极尽奢华的始皇帝陵会是什么结果。
嬴政皱起眉头,等待秦念的回答。
【秦念:比茂陵强点,但有限。】
始皇帝陵主体完好无损。
但秦念肯定不能这么说,她就是要让各位打工人的剧本里少搞点劳民伤财的厚葬。
茂陵的塌,最新的高密度电测量法探测的结果,就是有一部分可能被盗墓贼挖塌了。
——不过塌的那部分也不一定是主体。
既然茂陵确实被盗过且主体有可能无损,那么主体完好、只是陪葬坑的兵马俑进博物馆的始皇帝陵,当然是比茂陵强点但有限。
她甚至都没撒谎。
其实确定话题只有九个之后,秦念完全不必担心”谎言“被识别的问题。
明朝皇帝哪能知道后世的事?
【嬴政:……】
嬴政震惊。
他令人精心设计的防止盗墓的帝陵,居然也被盗塌了?
【刘彻:……】
刘彻的怒气突然降低了不少。
原来不只是他的茂陵被盗。
就连始皇帝陵也就强点有限。
【秦念:其实始皇帝陵和茂陵还算好的,好歹不像某朝的帝陵被水淹了,遗体现在还在水里泡着呢。】
【秦念:朱元璋。】
秦念故意点名朱元璋。
虽然被淹的是明祖陵,是朱元璋祖先的帝陵,现在水也退了。
但她的人设可是两百多年前啊,那时候水可没退。
她甚至依旧没撒谎。
她说的是“某朝”的帝陵,又不是“某位”的帝陵。
明祖陵毫无疑问就是朱元璋一朝的帝陵。
【朱元璋:!!!】
朱元璋只觉眼前一黑又一黑。
“遗体现在还在水里泡着”。
【朱棣:秦皇,你可愿为前朝修缮帝陵?】
朱元璋这才缓过神来。
老四果然聪慧!
数日前朱棣就已经入京,朱元璋已将他册立为皇太子。
【秦念:始皇帝陵朕都不修,修你朝的帝陵?别想太多。】
【嬴政:……?】
【秦念:朕穷得没钱给自己修建帝陵,钱都得用来加强国防。】
国防,国家防御。
嬴政想起秦念说过的三境皆敌。
难怪要去“考古”前朝帝陵。
【嬴政:不修帝陵,你将葬于何处?】
【秦念:随便挖个坑埋了就行,朕不在乎身后事。】
【嬴政:荒唐!】
嬴政眉头紧皱。
再穷,难道能够穷到简陋一些的帝陵都修不起吗?
此时的墨家弟子却是望着天幕,心中五味杂陈。
难怪秦念稳居民心榜首——
这是践行节葬的帝王!
可惜生在遥远的后世,他们不能前去追随。
【秦念:那跟您挤挤?给个偏室就行!】
【嬴政:?】
嬴政只觉额角抽疼。
他这个后人是怎么回事?
【李世民:竟是如此豁达。】
当秦念“随便挖个坑埋了就行”这句话出来,群里多个皇帝的民心排名有所下降。
唯有秦念与李世民的民心未动。
唐朝的皇帝多是死后由继任者修建帝陵,李世民还没让百姓修陵。
可见百姓皆苦于修陵。
秦念为加强国防放弃修陵寝,想到他面对的三境之敌,李世民不想再追究陵寝被盗一事。
若取出陪葬品有利于华夏,有何不可?
【嬴政:……可。】
秦念正在喝茶,差点被呛到。
祖龙在说什么?
她就是搁这胡说八道,高冷的祖龙这么回答很让人出戏……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也不是很出戏。
秦念有点懵。
但既然是好意,那肯定要感谢一下。
【秦念:谢祖龙!】
【刘彻:不是塌了吗?怎么葬?】
【秦念:强点,就是没全塌。】
【刘彻:……】
【嬴政:……】
两位声誉榜数一数二的帝王,其帝陵亦是最为豪奢的两座。
结果茂陵被盗五次,以至于全塌。
始皇帝陵强点有限,仅为“没全塌”。
后世的皇帝都不由得想到自己的陵寝……
“始皇帝陵和茂陵还算好的”。
所有皇帝都觉得眼前一黑。
【朱元璋:后世既然喜好考古,考古时应能另行安葬遗体?】
朱元璋与太子朱棣商议片刻。
都觉得秦念就是穷疯了,在借考古之名到处盗墓——难怪知道那么多真实的史实。
朱元璋只能允许秦念盗他的帝陵。
陪葬品被取走,也好过遗体泡在水中。
何况秦念盗墓的目的是加强国防以对抗异族。
【秦念:你承诺你朝此后修建帝陵从简,朕就勉为其难让人去考古并另行安葬遗体。】
【秦念:被水淹的帝陵可不好挖。】
【朱元璋:……】
“可不好挖”。
这是装都不装了?
朱元璋犹豫。
“秦念说‘越是厚葬考古价值越高’,应是在说越是厚葬,他就越有可能去盗墓。”
朱棣实在无法接受父皇的遗体浸于水中。
为了父皇陛下能够安息,往后的帝陵皆从简又有什么不可以?
后世的明帝都是他的子嗣,朱棣觉得自己做得了这个主!
伤治下之民,全秦念盗墓之利,遗体还泡在水中?
朱元璋艰难地作出抉择。
【朱元璋:我朝帝陵自此从简,此为祖制。】
【朱棣:谨遵诏令。】
秦念点点头。
难得出现一条于民有利的大明祖制。
【秦念:朕会尽快安排人去“考古”。】
【朱元璋:……】
看吧,连天幕都看不下去了。
将秦念的“考古”二字进行重点标注。
可当朱元璋说出这个决定,他就看到自己与朱棣的民心排名上升。
百姓苦修陵久矣。
【刘邦:汉室帝陵,亦即日起从简。】
刘邦不觉得自己的帝陵能好到哪里去。
连始皇帝陵和刘彻的帝陵都是这样的结果,他的帝陵恐怕只会更糟。
不如就此从简,于民有利,或能延长国祚。
刘邦对秦念那句“你汉室的国祚才多久”记忆犹新。
简化修陵,不代表简化守陵。
刘邦很清楚,迁徙豪强守陵同样于民有利,亦于国有利。
【刘秀:唯!】
【刘彻:……诺。】
秦念笑了一声。
看得出刘彻是不情不愿了。
演得可真像啊。
【李世民:我朝帝陵自此皆从简。】
【李治:遵诏。】
看到朱姓二人、刘姓八人的民心皆骤升, 李世民知道陵寝从简便是民心所向。
而随着他这句话说出来,他与雉奴的民心也骤然上升。
但有一点很奇怪,他发现武曌的民心也再次跃升。
这是怎么回事?
武曌分明还没发声要帝陵从简。
——这倒是可以理解, 武曌似是并无后人。
先前只是在秦念说女子为尊时搭了两句话,武曌的民心也是突然跃升。
不知此人又是如何治国。
武曌看着上涨的民心默然片刻。
她现在修的帝陵是李治的乾陵,她早就决定死后与其合葬。
武曌吩咐上官婉儿,即日起乾陵不再添置陪葬之物。
乾陵的主体早已修建完成。
【赵匡胤:我朝帝陵亦皆从简。】
赵匡胤现在都没开始修陵寝,本就有薄葬的打算。
汉唐宋明皆已发声,现在压力给到了祖龙。
秦念等了一会,没等到祖龙发声。
这倒不奇怪,别的朝代还有后世皇帝。
祖龙的后世皇帝,从目前看来, 除了被她骂蠢货的胡亥, 就只剩下数千年后复国、不修陵打算蹭墓的她。
秦念被自己的想法逗笑。
【秦念:祖龙?】
【嬴政:……】
【秦念:期待中!】
【嬴政:……】
大秦群臣皆面容肃穆。
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露出不合时宜的表情。
李斯更是努力绷着脸。
其实十日前他就已经接到诏令, 缩减帝陵外围的陪葬坑规模,陵寝内部亦进行调整。
陛下要求在三年内完成陵寝主体的建造。
原因没有详说,但李斯看到章邯被派去拜见王翦,就猜到陛下应是想让章邯在三年后领刑徒北却匈奴。
【嬴政:骊山陵会从简。】
早在十日前, 嬴政就已经决定对帝陵略作削减。
但他不想在天幕上承认。
得知帝陵在数千年后只是“未全塌”后, 他就更不想承认。
但秦念这般纠缠着不放, 嬴政只能如此道。
【秦念:还差一条祖训,继续期待!】
【刘彻:……他需要留祖训?】
实在看不惯秦念的不同对待,刘彻忍不住讥讽道。
秦二世而亡,胡亥哪来的帝陵?
【秦念:不会说话就不要说话,这次大秦必不可能只有二世。】
【刘彻:呵。】
【嬴政:秦帝陵皆从简。】
嬴政极为不喜二世之说。
但事实如此。
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 他早就决定听取秦念之谏。
“数日前修陵寝就有大变动, 果然是要从简。”
监工的秦卒走向他处, 刑徒之间就开始窃窃私语。
“难道是要让章邯领我们这些刑徒作战?”
“……我只是轻罪,不想去作战。”
”回家后还是要服兵役,当刑徒军有什么不好?”脸上有刺字的年轻人说道。
“都是当兵,有什么区别?”
“刑徒军的将军是章邯。”
“那我更不能留在刑徒军了!他要是降敌怎么办?”
“韩信项羽不会再与大秦为敌,章邯还会败给谁?”
“有道理啊……”
【秦念:朕代秦民谢过陛下!】
【嬴政:……】
嬴政瞥了眼确实跃升,但依旧在群里皇帝中垫底的民心。
没看出秦民有多感谢他。
【秦念:对了,诸位皇帝,陵寝里的陪葬品能少则少,但可以多找点石头刻录各种典籍或自身经历,这些盗墓贼看不上,却能为自身正名,谨防后世王朝篡改史书。】
【刘彻:都已经薄葬了,你还想盗墓?!】
【秦念:薄葬了考古价值就会降低。但沧海桑田,万一你的陵寝被水淹了或是被地震震塌了,你总得给保护性挖掘的后人留点东西作酬劳吧?】
【朱元璋:……】
【刘彻:……】
想起朱元璋的陵寝被水淹,刘彻竟是无言以对。
甚至不由得转变思路:
史书是由史官记载,记了些什么东西,他也不清楚。
但自己的陵寝要刻录什么,刘彻却可以作决定。
一时间竟是相当心动。
【秦念:甚至各朝百姓,也可以在墓葬中记录生平或是著作,若是没条件刻在石壁,也可记载于简牍纸张,或许也能将自身或他人事迹流传后世。】
【秦念:正如唐朝有个小孩,他抄写《论语郑氏注》时夹杂一首“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的打油诗,就被朕看到了。】
这话似乎涉及到具体史实,秦念专门去问了甲方。
得知只要不把卜天寿小朋友的名字说出来,就不算违反规则。
各朝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因秦念之言对墓穴有了新的要求。
竟然能以这种方式留名后世!
【李世民:秦皇为何要劝百姓这般施为?】
李世民知道秦念劝诸帝陵寝从简是为百姓计,也知刻于石上的文字可助后世不为伪史所扰。
但他不明白秦念为何会在意百姓的生平。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这样的“诗”,为何能为秦皇所见?
【秦念:那当然是防某些史官春秋笔法,也防某些皇帝粉饰太平。】
【李世民:秦皇思虑周全。】
李世民猜测这就是秦念“考古”得来的感悟。
若仅是史官与帝陵记录历史,当世就能隐瞒甚至篡改史实。
可倘若有着无数百姓的墓葬记录作为印证,就难以伪造篡改。
有百姓之墓葬,也能反过来遏制改史之风。
【秦念:刘秀,现在理解为什么异族男子的子嗣也应视为本族子民了吗?】
陪葬品的事情说完了,秦念继续先前的话题。
从奴隶后代说到陪葬品,这话题确实有点太过跳跃。
不过这是聊天群嘛,完全可以理解。
【刘秀:现在是男子为尊。】
刘秀明白秦念的意思。
上古时期华夏以女子为尊,女子与男子不应被区别对待,女子诞下的异族子嗣也应视为本族。
但如今是男子为尊。
刘秀还是认为应该遵从父系血统。
【秦念:本族女子的子嗣不能算本族子民的依据何在?】
见刘秀的扮演者钻死胡同,秦念就把问题抛回去。
当讲道理说不清的时候,去否定对方的理由比说服对方要容易得多。
【刘秀:……】
秦念这么一问,刘秀发现他竟然真的找不出依据。
非要说依据,他只能想到周礼的男女有别。
但上古时期女子为尊,周礼隐史才能佐证的论断显然是错的。
他找不出能够佐证自己所想的依据。
【朱元璋:那些去和亲的公主诞下的胡人也是汉人不成?】
【秦念:假如二凤把吐蕃吞并,文成公主的子嗣就是汉人。】
【秦念:不承认异族男子的混血子嗣是汉人,那么管理异族男奴的难度就会直线拔高,你非要这么做,朕也管不着。】
【朱元璋:……】
【刘秀:朕已知秦皇之意,谢秦皇解惑。】
原来秦念将异族与汉人的子嗣视为本族,其目的是促使异族融入华夏。
刘秀没有异议了。
那些卖到国内的异族,最大的希冀必然是与汉人生下的子嗣会被视为汉人。
有希冀,才更容易归顺。
群内没有蠢人,即使有刘盈这样一时半会想不明白的,也有陈平为他解惑。
与此同时,群内除了秦念之外,其余所有皇帝的民心排名都再度上涨。
这是奴隶的民心。
早在秦念说“限时放归自由”“立法保障本族奴隶的人身安全”时,各朝各代的奴隶就在焦急等待后世秦皇能够说服他们的陛下。
如今没人再反对秦念所言……
这是否意味着陛下将会采纳此策?
对此不满的人当然有,而且很多。
尤其是家中有奴隶作为财产的人。
但奴隶的数量,只会比奴隶主多得多。
奴隶主的愤怒在民心榜上无足轻重。
【李世民:文成公主是谁?】
见异族奴隶的话题告一段落,李世民才提出疑问。
他隐约猜到这是嫁去吐蕃和亲的公主,但能被秦念提起的人,李世民觉得有必要询问一下。
会不会又是一位解忧公主?
【秦念:贞观十二年,吐蕃攻打松州,败归后献财宝金银,你将宗室女封文成公主嫁去和亲。】
【秦念:然而你错估吐蕃对于大唐的威胁——吐蕃位处高原天然占据对唐的地理优势。你以为和亲能维持和平,实则文成公主带去的农具和粮种,为吐蕃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供应。】
【李世民:……】
只看秦念的语气,李世民就知道这次和亲令其极为不满。
也知道吐蕃必然是后世唐皇面临的“外患”之一。
【秦念:汉朝被迫和亲时也只是送财物和公主。】
【刘邦:……】
【刘彻:……】
被迫和亲,这四个字着实难听。
刘彻答应分封女诸侯,已收到十数封有野心的宗室女的上书。
【秦念:二凤,到底是谁在教你打赢了还和亲,和亲不仅送公主,还送对方农具粮种?知道资敌坑的是你的亲儿子吗?】
文成公主入藏被视为唐蕃友好的象征。
但秦念对此持保留意见。
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入藏的九年后就死了。
二十年后,吐蕃入侵西域,攻占安西四镇。
又过八年,吐蕃占领赤岭,使得鄯州再无屏障,之后饱受吐蕃侵袭。
这时候文成公主还活着。
两国交战,可想而知她的处境会有多艰难。
唐蕃之间的战争不是小打小闹。
单是安西四镇,吐蕃就与大唐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直到长安二年武皇置北庭都护府,这场拉锯战才宣告结束。
秦念不知道有多少唐军死在这场拉锯战中,但必然在十万以上。
至少十万唐军埋骨异乡。
若唐太宗知道这样的后患,会在贞观年间想办法处理掉吐蕃的威胁吗?
她不知道,但这是秦念的意难平。
【李世民:朕虽然还没有这么做……但确实是朕所为不妥!】
早在看到“资敌”“坑亲儿子”时,李世民就对长大后的雉奴充满了歉意。
显然,吐蕃在雉奴继位后再次袭唐。
看秦念的语气,就知道那时的大唐极有可能失利。
“必须防范吐蕃!”
武照看出了秦念的言外之意。
十年前开始,吐蕃就屡屡进犯西域。
四年前吐蕃联合疏勒、龟兹反叛,攻入安西四镇,虽然此次叛乱已经镇压,但吐蕃袭唐之心不死。
三年前,吐蕃大败吐谷浑,已占领青海全境。
武照六年前开始参与国政的决策,深知吐蕃之害。
秦念之言更是让她明白,吐蕃之害还是被严重低估。
“高句丽之战还未结束,两线作战……”李治眉头紧皱。
他当然也看得出大唐应是失利于吐蕃。
“陛下,应以异族之奴筹集军饷。”
李治头又有些疼,武照见状连忙伸手为其按揉。
“此事就交由皇后处置。”
【李世民:朕应如何处置和亲之后的吐蕃?】
【秦念:这个问题可以以后再谈,现在谈没有太多意义。】
【李世民:你知道朕是想要问什么吗?】
【秦念:正是因为知道你要问什么, 所以现在没必要说。】
【秦念:毕竟你与李治的处境完全不同。】
秦念当然知道这个问题李世民是替李治问的。
这样一段对话,应该是为了增强沉浸感,体现李世民与李治的父子情深。
毕竟群里的打工人都清楚,肯定是武皇的话题最适合讨论“如何处置和亲之后的吐蕃”。
【李世民:有人与雉奴的处境相似?】
从三个话题都是“常驻成员”来看,李世民知道以后的话题大概率也是常驻成员。
难道……
【赵匡胤:的确如此。】
【朱元璋:武曌。】
【武曌:……】
武曌默然。
岂止是相似。
那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皇后,你本家可有人名为武曌?”
李治按着皇后的手,从额头缓缓放下。
阿耶不知他的皇后姓武,但李治自己清楚。
天榜上无太子李弘之名。
武姓皇帝只有一人,正如新朝也只有一个皇帝。
叫做王莽。
“我族中并无名为武曌之人, 天榜有显儿的名字。何况此时并无‘曌’之一字, 这武曌应是后世之皇, 恰好同样需要与吐蕃、高句丽两线作战。”
弘儿变成显儿,或许是弘儿因体弱早逝。
李治又将皇后的手按至额头。
武照继续为陛下按揉。
她心知武家的男丁恐怕都将被陛下软禁,只等天幕透露武曌的身份。
【李世民:武曌,难怪你先前会询问羁縻之弊。】
李世民懂了。
这武曌恐怕就是效仿大唐用了羁縻之策。
或是因为寿数比他更长, 故而人到晚年就已经面临羁縻政策的弊端?
武曌声誉排名如此之高, 必然是一代雄主。
天榜只有武姓一人, 其王朝难道正是因此一世而亡?
看到排名如此靠前的武曌都未能解决外患,李世民更加担忧雉奴的处境。
只希望武曌的话题尽快到来。
【武曌:太宗不必过于忧心,你的继承人极为优秀。】
【秦念:武皇说得对。】
换作以往,朱元璋必然会想方设法透露武曌的身份。
但得知上古时期女子为尊的史实后,朱元璋只是看着天幕上的对话, 并未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