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犯下大错,就去死。
如今得知门阀世家不会顾国家的死活,正如李唐皇室势弱之后,五姓七望竟然敢拒绝皇室联姻——
刘彻已经明白察举制的弊端。
权贵与大臣所举荐的“孝廉”,究竟是真的孝廉,还是世家的蠹虫?
难怪现在获得的人才,相比刚确立察举制时要废物得多。
待天幕结束,就让张汤去查查。
这几年的“孝廉”们,都来自于哪些“世家”。
刘秀额上沁出冷汗。
他虽然重视整治官吏,赏罚皆从重。
但和武帝不同,他对不犯错的官员相当优待。
武帝更重视能力,故而常有官员因无能而无罪被免,但他不会这么对待无能的官吏。
刘秀更喜“德行优先”,对察举制举荐之人比起能力,更重视“孝悌”“廉直”。
细想这些年各地举荐上来的人才,竟几乎全是些士族子弟!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只是他能够复兴汉室,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世家的支持。
“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秦念此言,针对的极有可能就是他复兴之后的大汉。
朱元璋想到的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儒家”。
朝代更迭,儒家仍盛。
卖国求荣、损国利家——
宋朝亡国之时,不就是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
朱元璋其实早就注意到这些问题,故而将科举的考试内容严格限定于四书五经,以朱理学注疏为准。
可如今大明依旧贪腐不绝,难道依旧是世家垄断知识之故?
【赵匡胤:贞观年间纸张已经普及,又有科举制选士,为何还有五姓七望?】
李世民紧盯天幕。
这正是他急需解决的问题。
【秦念:这时的五姓七望相比鼎盛时期早已衰落,其中就有科举制的原因。】
【秦念:但知识还不够普及,平民少有读书的机会,士族有着碾压平民的教育资源。】
【李世民:还请秦皇详谈如何普及知识。】
李世民只需回想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就知道秦念所言非虚。
确实依旧是士族占优。
【秦念:办学。你朝的官学基本只招收官员子弟。若想普及教育,最好的办法是兴办官学至各乡甚至各里,让所有平民都可以入学。】
【李世民:……此举不可为,如何能兴办如此多官学?】
【秦念:乡学里学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几个老师,一个小院足矣。】
【李世民:纵使每乡一师,你可知大唐有多少乡?】
李世民皱起眉头。
他不是怀疑秦念的能力。
正是相信秦念,所以猜测秦念时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可李世民却想不出大唐如何办到此事,这是否意味着他远不如秦念?
【秦念:里学,只需要老师认字,能对幼童做基础的认字启蒙即可,可以让备考县试的考生任职。】
这“里学”代入现在,指的其实就是小学。
在严重缺乏老师的时候,可以让备考中考(县试)的学生担任小学(里学)老师。
没错,秦念眼中完善的科举,最基本的要求是全民普及教育。
封建王朝喜欢愚民,但秦念可以对自己的人设作主——
推翻嘉庆的皇帝,就是在看到与世界的差距后,决意要普及教育,使得人人如龙。
这很合理。
【秦念:乡学,通过乡试的学生可入学,老师则由备考郡试的考生担任。】
【秦念:如此数年,大唐怎么会缺少老师?】
【李世民:只是认字就去为幼童启蒙,岂不是误人子弟?】
【秦念:百姓因无粮而饿死,何不食肉糜?】
【李世民:……】
李世民是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成了晋惠帝。
但正如秦念所说,有认字的老师为平民启蒙,总好过连老师都没有。
请德高望重的师长为幼童启蒙,是豪贵之家才能吃得起的“肉糜”。
【李治:平民子弟付不起束脩。】
【秦念:所以官学得免费,老师的束脩改成俸禄,由朝廷统一拨款。】
【李世民:……大唐并不富裕。】
李世民曾经以为大唐还算富裕。
但秦念为每乡、甚至每里的老师发放俸禄,李世民只觉秦念先前自诩“穷得没钱给自己修建帝陵,钱都得用来加强国防”纯属刻意绕开规则限制。
富裕至此,哪里像是贫穷?
分明就是这位后世秦皇太过看重百姓,宁愿不修帝陵也要兴办官学。
再想到秦念给老师发放的俸禄,有可能来自于昭陵的陪葬品……
李世民心中五味杂陈。

第62章
【秦念:开源有严打贪腐、迁徙豪富、打劫世家、奴隶贸易、向周边国家收保护费等。节流有诸如陵寝从简、少修宫殿、穷养宗室。怎么会缺给老师们发俸禄的这点钱?】
最佳的开源方法其实是发展工商业。
但秦念打算把工商业放在赵匡胤的话题再说。
——宋朝又称富宋。
【李世民:……】
沉默的不仅是李世民。
而是所有能看到秦念所言的皇帝、及其臣民。
权贵豪富们更是毛骨悚然——生在秦念治下, 是何等的水深火热?
“打劫世家”?!
这是君王能堂而皇之说出来的话?
各朝宗室们看着“穷养宗室”这四个字,更是满头问号。
【秦念:修正一下,“打劫世家”修正为“征收遗产税”。】
各朝世家:“……”
这种修正有何意义?
掩耳盗铃吗?!
【李世民:遗产税?】
【秦念:就是继承家族财产时, 需要按照继承的数额进行阶梯缴税。家产少的不收,家产越高征收的税率越高,用以补充国库惠及平民——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大道。】
【刘彻:这不就是打劫?】
【刘彻:咳……朕是说,此法甚好!】
刘彻喜形于色!
他那四十万一张的白鹿皮币,就纯属打劫宗室。
但做不到按宗室的财富进行“阶梯打劫”,也只能打劫宗室而无法打劫其他贵富之家。
哪像秦念这般,能将所有富人计入其中?
损有余而补不足,徙豪富之财以资万民,这是大道、大义!
哪个世家豪富敢反对, 就是损国利家的蠹虫!
刘彻一朝的权贵豪富大多面无人色。
别的王朝会不会采用秦念这“征收遗产税”的“开源”之法不好说, 但他们这位陛下必然会采用!
各朝皇帝、尤其是集权程度足够高的皇帝, 都在此刻极为意动。
虽说秦念不慎说出“征收遗产税”的本质是打劫世家。
但正如秦念所言,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损豪富以补万民的大道!
他们甚至还想到了秦念没有说出来的深意:
此为削弱世家豪富之策。
世家门阀“损国利家”,朝廷为何不能“损世家门阀以利国”?
【李世民:呃……向周边国家收保护费是指?】
李世民也对打、征收遗产税很感兴趣。
但他究竟比刘彻矜持, 这话不好直接说出来。
于是决定先问问别的。
什么叫做收保护费?
【秦念:在交通受限的情况下, 能够有效治理的疆域是有极限的。对极限之外的国家, 则可以要求他们每年上缴高额的保护费。】
【李世民:你是说纳贡?】
【秦念:纳贡才几个钱。保护费,保的是他们不被攻打的费用,能收多高就收多高——无法治理的地方,可不代表不能派兵去摧毁。】
【李世民:……】
【秦念:你发什么省略号?高句丽你没打下来,于是你经常派偏师去骚扰他们以误其农时, 这招朕是跟你学的。】
相关记载出自不怎么可信的《资治通鉴》。
但现代考古发现位于吉林的高句丽丸都山城于贞观二十二年后有局部加固的痕迹, 极有可能是为了应对唐朝的骚扰。
既然有印证, 《资治通鉴》的这段记载的可信度就有所提高。
就算李治的扮演者否定这一记载,秦念也能说是被宋朝的伪史所骗,不算撒谎。
【李世民:……咳。】
李世民略有些赧然,但更多的是惊喜。
竟有如此良策!
以挥师作为威胁,是有些不仁德……
不对,他不能再为儒礼所误。
想要变夷为夏,唯有示以刑威!
收取高额保护费,则必然激发该国民变。
或转而攻唐——但小国若无城防之守,大唐铁骑必将所向披靡!
或不断内乱,弱异国以强大唐。
待日后大唐可以治理该国之地时,便可不费吹灰之力攻占该国!
【秦念:若是小国给不起保护费,还可以用奴隶抵钱。】
果真是弱异国强己身之策!
桑弘羊深受启发,甚至想到如何效仿管仲那般借助贸易削弱他国!
此刻他想到贾谊于《过秦论》中所述: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秦念所述的“保护费”,正是在迫使异国“争割地而赂秦”!
【刘彻:如此收保护费,你就不怕异国群起而攻秦?】
大汉不同于昔日之秦。
面对九国之师,彼时的秦国居于关中,有崤函之固。
倘若异族各国联合攻汉,纵然这些小国不足以对大汉形成威胁,也足以令汉军疲于奔命。
届时收来的“保护费”恐怕还抵不上军费。
故而刘彻有此问。
【秦念:还记得纵横家的老本行吗?】
【刘彻:合纵连横。】
刘秀及之后的各朝皇帝皆扼腕叹息!
叹于纵横家的衰落。
秦念这话一出,他们就已经猜到秦念是如何避免异国群起攻秦。
百家衰亡,果真是华夏之大不幸。
【秦念:在华夏远强于异族小国之时,纵横家有着更广阔的舞台——更换小国国君,扶持傀儡,挑起小国内部纷争。】
【秦念:届时,异族还巴不得将各种政敌以奴隶的身份送往华夏以稳固地位。而这些“政敌”,又是傀儡国君不听话的时候,再好不过的傀儡备选。】
【刘彻:采!】
刘彻欣喜异常。
秦念此言,几乎是瞬间就让他明白该如何对待偏远之地的异族。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这是再狠辣不过的伐谋!
【秦念:这些小国内部要足够乱,乱到其百姓极度怨恨本国贵族,乱到渴求华夏前来平乱,那就是汉化其国的最佳时机。】
【刘彻:朕犹喜此言!】
刘彻当然喜悦。
一喜秦念的乱异国之策远胜于儒家的怀柔,如此诛心之法是吞并异族的绝佳方式。
二喜“汉化”一词!
各朝皇帝不自觉再度看向民心榜。
此刻再看榜首之名,竟是平添一股寒意。
秦念并非只有爱民之仁,其身为帝王的狠辣在此刻表露无遗。
这便是秦君血脉吗?
嬴政难掩笑意。
倘若秦念生在此时……
各朝儒家却是冷汗洗背。
秦念的乱国之法显然违背儒家的仁义。
但此前秦念已经告诉他们,对异族怀柔的结果就是异族随时准备反叛。
对于异族,唯有周礼的刑威才能迫使其归夏。
【刘邦:穷养宗室,是否有些过了?】
见“保护费”的话题已结束,刘邦就主动询问“节流”中的穷养宗室。
他之所以要封刘姓诸王,既是为了巩固统治,也是为了善待宗室。
穷养宗室,会使宗室离心。
且他身为君王,又怎能让子嗣不得富贵?
【秦念:朕说的穷养宗室,是穷养血脉关系已经没那么近的宗室。】
各朝宗室皆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
这秦念虽然疯,但还没疯到六亲不认的地步。
秦念也是在刘邦出言之后,才想起封建时代,宗室是皇室重要的倚仗之一。
穷养宗室的结果,只会是真成孤家寡人。
何况亲亲相隐虽然是儒家之弊,但真让古代的皇帝穷养至亲以惠民,这剧本就过于悬浮。
所以她得圆一下这段话。
【秦念:某朝不管隔多少代的宗亲都要用国库来养。但凡会算点数?十代十几代之后,“宗室”将会达到怎样可怕的数量?宗室的俸禄竟然快要超过军费。】
【刘邦:竟有如此不知收敛的朝代?】
【朱元璋:……】
【刘邦:且当吾未言。】
朱元璋也是此刻才背脊发凉。
宗室的俸禄快要超过军费……
怎会如此?
如今大明宗室不过数十人!
“老四,你给朕算算,十几代后,宗室会有多少人?”
朱棣开始算,算了许久,越算脸色就越难看。
“……或有数十万。”
朱元璋身形一晃。
“凡亲王、郡王、王子、王孙及公主、郡主等,每岁支拨。”
数十万宗室由国库奉养……
朱元璋终于明白,秦念此前对自己为何那般无礼。
在得知宗室之数时,他自己都觉得毛骨悚然。
那时的大明……
他不敢再想下去。
【李世民:只是老师学识不够,又如何培养出能够通过乡试的考生?】
经过粗算,李世民发觉秦念的乡学里学竟真有可行之处。
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才能低下的老师,如何培养出大唐需要的人才?
【秦念:首先,教育不仅是用来培养考公职的学生。对于绝大多数平民而言,会认字,就能看懂国家的法律与政策,能读懂各家学派的书籍,能学会书上记载的农、医及百工之学。】
【嬴政:韩非认为愚民方可安国。】
若非秦念之言与法家完全相悖,嬴政不会发言。
他想知道秦念既然依法治国,又为何想要开民智。
【秦念:战国时期这话是对的,但统一之后就不是了。陈胜起义的最初,就是利用戍卒的无知,误导众人以为戍边失期当斩,借此引发起义。】
【刘彻:秦法不是失期当斩?】
【嬴政:?】
【秦念:刘邦!】
【刘邦:……秦法,因水雨失期,无罪。】
【李世民:汉高祖,你朝……唉。】
【刘邦:吾只是让史官记录隐王事迹之时,隐去了一部分内容……咳,以后不隐史了。】
刘邦叹气。
原本这事与他没什么关系,这刘彻怎么就这么藏不住事?
汉史记录与秦时不符时,明显就是乃公改的嘛。
何必非要追问?
【朱元璋:若是如此,陈胜不就是造言倡乱首者?秦念,你又为何对他多加推崇?】
【秦念:如果当时的百姓能有条活路,就不会追随造言倡乱首者。陈胜虽是诓骗戍卒造反,但所到之处万民影从,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赋税徭役繁重到无以为生。】
嬴政眉头微蹙。
赋税徭役繁重……这是秦念的谏言?
韩非云“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主张愚民。
秦念却认为韩非之法只适用于“战国”之时。
谁对谁错?
想想大秦的二世而亡,再看秦念的民心榜首,答案不言而喻。
【嬴政:民智开,则难治。】
【秦念:正是难以治理才能体现出君王的智慧。别人朕不知道,但祖龙一定不会担忧智民难治!】
秦念反手一顶高帽送回去。
因为韩非说得没错,愚民就是比智民容易治理,就是有利于君王。

秦念这话一出,不开民智就意味着君王无能。
【秦念:开启民智, 一可防世家独大损国利己,二数以千万计乃至万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将国力推向巅峰——地有极限,何不真正做到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刘彻:地有极限?】
刘彻为秦念所言而动。
地竟有极限!
【秦念:有。不然你以为后世面临的绝境是怎么来的?就是地之极的那些“大汉”在不断扩张,见到了止步不前的夜郎国。】
各朝各代的帝王们看着那十六个字,久不能言。
现在他们终于知道秦念的目的了。
秦念毫无保留地指出各个朝代的弊端,其目的就是让华夏不断向外开疆拓土。
愚民的后果, 唐宋明皆能看到。
正如秦念所言的愚民之弊:
或世家损国利己, 民不聊生, 改朝换代;或异族侵袭,边患不止。
“数以千万乃至万万计的人才……这或许就是‘夜郎’能独对三境强敌的倚仗。”
武曌轻声叹道。
可惜,她老了。
大周也将归国于唐。
不然真想看看,大周开启民智之后的国力巅峰, 会是何等场景。
刘彻难以抑制情绪, 竟是忍不住起身, 于殿上来回踱步数次。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汉的国力巅峰,他欲往之!
【李世民:老师学识之问,你以“首先”作答, 是否还有后续?】
李世民亦为那十六字所鼓动。
但他很快就镇静下来。
开疆拓土非一日之功, 国力巅峰亦非一日可成。
时间有限, 他应尽快获知秦念治国之要。
【秦念:其次就是乡试的内容。乡试的目的有二:一为通过后可入乡学,并有资格参加县试;二为人才评级的等次,比如通过乡试才能担任乡学之师。】
【秦念:所以乡试仅用于考核基本的认字与算数能力,试题难度也不应太高。】
【李世民:算数很重要?】
【秦念:你看看不会算数的某朝?】
【朱元璋:……】
【李世民:呃……】
【秦念:语文,数学,是最基本的两项能力,也应是最基础的两门科目。】
说到这里,秦念有了个好主意。
于是敲甲方,确定天幕设定中包括“理解文字”的同时能够“理解读音”。
【秦念:天幕之字,是朕整理的简化字,读音、句读、左右排序是由朕所规范,你们各朝都可以抄朕的作业。】
在群里一片寂静之时,秦念在浏览器复制相关知识发在群里。根据人设,这些应是她带去嘉庆时期,所以只能揽功于己身。群里都是同事,也都知道她是在遵循人设。
【秦念:数字、计算符号则是来自异族,其规范为……后世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为……】
从甲方处得知天幕设定,皇帝的发言是说出来再被天幕记录。
秦念刻意控制发送的频率,模拟正常说话的速度。
【李世民:秦皇真天纵英才也!】
令人记录下相关内容,等到秦念不再补充时,李世民才不由得感慨。
他早就发现天幕上的文字因句读而更加容易理解。
本以为这是鬼神之力,天言有异。
原来竟是秦念之功。
那些数字更是简洁易记,虽是学自异族,但秦念”抄“异族,又何尝不是慧眼识珠?
难怪秦念一直不相信天幕是天意。
若真有鬼神,又怎么会去“抄作业”?
【秦念:朕也这么觉得。】
【刘彻:……呵。】
刘彻原本也想赞赏秦念的才能。
但看到秦念对李世民的回答,他就只剩下一声冷笑。
真是不知谦逊为何物。
看得到乌鸦黑,看不见自己黑的刘彻如是想到。
【秦念:接下来要说一下教科书,即由官方统一印制,送至学校指导老师教学的书籍。】
【秦念:初级数学无非是加减乘除,但语文教科书极为重要,甚至关乎国本。】
【李世民:启蒙之书,是否可用《千字文》?】
【秦念:不可以。初级启蒙需要的是最常用的文字,作为教科书也肩负着引导国民思想的作用。《千字文》以儒礼为主体,以其启蒙的后果不堪设想。】
【李世民:当以何文启蒙?朕自幼学儒,若由朕来编纂此书,必然受到儒礼影响。】
大唐儒生欲哭无泪。
他们知道,陛下果然已经不再信任儒学。
但他们甚至没资格指责陛下。
后世儒生所编造的伪史,任何大唐子民都无法容忍。
更别说陛下本人。
【秦念:幼童生性多不喜读书,教科书在教导他们道理的同时,还需要兼顾趣味性,以引导幼童向学。】
【秦念:庄周、韩非的寓言故事都不错,从中挑选与百家思想关系不大的部分,用简单且常用的文字进行描述,就是一本不错的启蒙书籍。】
【刘彻:韩非的寓言故事会与法家无关?】
刘彻怀疑秦念就是想要尊崇法家,才会荐以韩非。
庄周不过是掩饰。
【秦念:那你说说“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跟法家有什么关系?】
【刘彻:……】
【秦念: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守株待兔?】
【刘彻:……】
【李世民:既是要引导国民,为何要避开百家思想?】
【秦念:因为小孩子容易被带偏,不宜灌输百家思想。】
【秦念:但爱国、富强、公正、法治、诚信这些不会错且不独属于学派的思想,可以列入启蒙教科书。】
考虑到封建社会的特点,秦念只说出这五个价值观。
【刘彻:法治,这不就是法家的思想?】
【秦念:历朝历代皆沿袭秦法,你觉得历朝历代是依法家思想治国吗?】
【刘彻:你在诡辩。】
【秦念:朕依法治国,法治当然是核心思想。你要是不喜欢法治,你大可以改成儒礼,始作俑者。】
【刘彻:哼!】
刘彻冷哼。
秦念这话,分明就是被他揭露私心后恼羞成怒。
但冷哼归冷哼,刘彻也知道他的“教科书”必然会包含秦念说的这五点。
再添上忠君、孝道……
等等,这孝算不算儒家思想?
【刘邦:为何无忠孝二字?】
【秦念:朕造反起的家,说忠不是搞笑吗?】
【刘邦:……】
【李世民:……】
【武曌:……】
【赵匡胤:……】
【朱元璋:……】
【朱棣:……】
刘秀不认为自己是造反。
王莽才是乱臣贼子。
但看到高祖之名,刘秀很是无奈。
这秦念真是……
怎么这话就不被天幕视为违反规则二?
造反起家不算史实吗?
应是没详说如何造反,故而未被视作史实。
如此一来,声誉榜前九的九个皇帝,竟有六人自认行造反之举!
李世民正感叹之际,又想到朱元璋是朱棣的“父皇”。
这朱棣的登基方式竟是如他一般?
【刘秀:不倡忠君,就不怕反贼四起?】
在刘秀看来,王莽这样的人就是因为不忠君,才会成为乱臣贼子。
故而他也会优待王莽篡汉后选择隐居的官吏与名士。
【秦念:哪朝哪代不提倡忠君?哪朝哪代没乱臣贼子?上面那群刷省略号的,不是乱臣就是贼子。】
【刘邦:……】
【李世民:……】
【武曌:……】
【赵匡胤:……】
【朱元璋:……】
【朱棣:……】
秦念笑得很大声。
这捧哏捧得真好啊!
但凡有得选,朱元璋一定会想办法让秦念别再说话了。
这个疯子大约是因为秦二世而亡,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仅不再相信王朝能够万世,甚至认定王朝无需设法尽量长久。
故而如此肆无忌惮地自认反贼!
【朱棣:倡导忠君尚有反贼,不倡导岂不是反贼更多?】
虽然自身也是“乱臣”,但朱棣还是不由得发问。
【秦念:看看朕的民心,你觉得以上那些造反成功的皇帝来到我朝,有造反的资格吗?】
【朱棣:……】
朱棣不知道秦念的民心究竟有多稳。
但李隆基排在第二。
这个第二,应是开元盛世的极盛之时。
在极盛之时,造李隆基的反,难度有多高?
“其时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义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
如此盛世,尚不及秦念之民心。
无怪乎秦念如此自负。
【秦念:所以朕不需要倡导忠君,你们需要的话大可以在教科书上加“忠君”。】
刘彻冷着脸。
秦念这话说出来,他必然不会刻意在“教科书”中加上忠君之说。
明知这是激将法,他也不可能不中计。
他若是加上忠君之说,岂不就是承认自己不如秦念,需要借此来阻止臣民造反?
何况正如秦念所言:
各朝各代都提倡忠君,实则该反还是会反。
大汉亦亡。
【朱棣:但民心易去。】
现在天幕之上的唐玄宗,其民心甚至高于唐太宗。
此后却奢靡享乐,在极盛之时迎来安史之乱。
朱棣确信:如果唐玄宗加入群聊,若大唐百姓得知安史之乱,其民心必然陡降。
【秦念:前明后昏才会先得民心再失民心。朕若是变得昏庸,那朕不介意百姓造反换个皇帝,一姓哭总好过华夏家家哭。】
【朱棣:……】
果然,这就是个纯粹的疯子。
朱元璋虽暗骂数次疯子,但看向民心榜首之名时,却早已不觉疑惑。
除却秦念,无人有资格占据榜首。
倘若他为民时,有秦念这样的君王……
应不会“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