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不,还不仅仅是诸侯作乱。
李世民突然想到,秦念言贞观年间大唐疆域是汉武帝时期的两倍有余。
他虽同样更易太子,却并未引发巫蛊之乱这等祸事。
可他的声誉排名在秦念眼中,却与汉武帝不分伯仲。
难道羁縻之策引发了大唐巨祸?
【刘彻:嗤,这不还是世袭分封?】
【秦念:说羁縻之策是周朝的分封制都算辱周了。】
【刘彻:?】
【秦念:姬周分封诸侯,要么封姬姓的同宗,要么封华夏的同种,他大唐倒好,封的是当地的异族首领。】
【刘彻:朕无法理解。】
“陛下!羁縻之策不同于分封制,划分十州都督府是为了扶持亲唐势力,用于以夷制夷!”
“其中又有定襄、云中为大唐直接辖管,用以制衡其余八州,这绝非分封之制!”
李靖大破突厥,十余万突厥部众降唐。
为了安置这些人,宰相温彦博与众臣商议出羁縻府州之策。
此刻被秦念讥讽为不如周朝的分封,温彦博当然无法接受,连声辩解。
李世民更愿意相信秦念的判断。
雉奴未出言维护,就足以说明羁縻之策的弊端在雉奴一朝就已经显现。
他寿数也就五十一岁,雉奴十九年后就会继位。
短短几十年就弊大于利,李世民怎么可能愿意再采用此策?
但他还是决定转述温彦博之言,哪怕必然会引发秦念的讥讽。
因为唯有知道羁縻之策究竟有哪些弊端,才能设法避免。
【李世民:朕本欲在漠南设置十州都督府,其中八州为羁縻州,二府为直辖。八州以夷制夷,亦可以相互制衡;二府监管八州,既可镇压叛乱,亦可调动羁縻州府军队平乱。】
看到“欲”字,秦念就知道大唐的羁縻州府制还没有正式施行。
甲方卡在李世民灭突厥成为“天可汗”、又还没有系统性采用羁縻政策的这个时间。
这应该就是唐太宗时期需要处理的意难平。
【秦念:刘邦也觉得分封同姓王能够拱卫中央,可调用诸侯军队平叛平乱。他封的可都是刘姓宗室,后果你看到了。羁縻府州封了一群异族诸侯,你觉得会是什么后果?】
【刘邦:咳,朕已经决定采用推恩令。】
【秦念:对,人家汉朝还有推恩令,你大唐在干什么?】
【李世民:……】
“汉朝分封同姓诸侯,很快就引发七国之乱。我大唐用的是尚且不如汉朝分封制的羁縻之策,诸位认为会是什么后果?”
李世民冷声问道。
温彦博这才意识到秦念并非单纯反对羁縻之策,而是羁縻之策造成了比七国之乱更严重的后果。
难怪房玄龄等人一直静默不语,他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臣认为应将突厥人尽数遣返草原,命他们远离大唐!”
魏征再度谏言。
他一直反对温彦博的“置突厥于河南河北”的羁縻之策,然而陛下还是决定采纳温彦博之策。
如今看来,突厥果然成为大唐大患,甚至是比七国之乱还要严重的大患!
温彦博本欲辩解这是依汉武帝安置匈奴的政策,可他很快意识到虽然都是羁縻之政,但汉政与他所献之策并非全然相同。
【赵匡胤:汉武帝亦以羁縻之策设五属国安置匈奴,为何汉唐之策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看到“结果截然相反”,温彦博最后一点侥幸也荡然无存。
他不明白,他只是将汉武帝的羁縻之策修改得更怀柔一些,以防突厥人不满生变。
怎么就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刘彻嘴角都快压不住了。
原来他的排名比李世民更高,是因为李世民虽然开疆拓土出汉朝两倍有余的疆域,但不会治理。
民生他不如李世民,但李世民治异族远不如他。
照着抄都不会!
先前秦念说汉朝抄秦之政法,现在刘彻也能用“抄”来讥讽唐朝。
【刘彻:朕以五属国安置匈奴,军政要务皆由朕派遣的属国都尉治理,治民比郡。】
【刘彻:这种“无需缴纳赋税、异族首领世袭治理军政”的羁縻之策可别说是抄的朕,朕没有如此蠢笨的弟子。】

遭到穷兵黩武的汉武帝的嘲讽, 李世民竟然无言以对。
李世民也终于知道他的羁縻府州之政问题出在哪里。
他就不该为了安抚异族,并吸引更多异族的依附,就将军政事务交还异族。
【秦念:你拿“异族首领世袭治理军政”这点嘲讽二凤, 那真是一点都没嘲错。最高首领为异族,加上允许当地“因俗而治”,唐朝的羁縻政策对异族的同化程度基本为零。】
在秦念看来,按唐朝这个治理方式,能够同化当地的异族才是见鬼了。
说好听点叫以夷制夷,说难听点叫就换来一个名义上的内辖。
打下来了,但同化进度约等于无,丢失后约等于前功尽弃。
之所以是“约等于”,那是因为还有“自古以来”这个作用。
汉武帝的五属国政策, 虽说同化程度也有限, 但至少完成了对部分匈奴人的汉化。
五属国为西汉维持边境稳定一百三十年, 是汉朝面对匈奴侵袭的重要屏障,直到王莽篡汉后政策失当,才引发属国集体反叛。
这也使得汉武帝的羁縻政策成为后世羁縻政策的范本——
可惜学歪了。
唐朝对突厥的羁縻政策,同化程度基本没有, 唐高宗李治时突厥就与吐蕃一起成为大唐的边疆大患。
【刘彻:朕看着这更像是藩属国, 藩属国也能算唐朝的疆域?】
刘彻对疆域差距耿耿于怀。
既然找到机会, 那反手就是一个质疑。
当然他也注意到秦念对“因俗而治”的鄙夷,显然他的五属国政策在“对异族的同化程度”上也有缺陷。
这一点可以之后再议。
【李世民:羁縻府州并无国君。】
李世民已经决定放弃羁縻之策。
但刘彻直接否定大唐的疆域,那就必须辩解。
他这个时期不会再采用这个政策,但雉奴那边可还用着!
【秦念:世袭首领和国君除了名义上的区别外,还有什么不同?】
秦念也觉得羁縻府州更像藩属国。
毕竟这么捋下来, 羁縻府州唯二的义务就是上贡一点当地特产和配合大唐调动军队。
但汉朝也可以调用藩属国的军队, 藩属国也需要称臣纳贡。
【李世民:……相比藩属国, 朕可以拆分其疆域归属不同府州。】
这话说出来,李世民自己都有点脸热。
他确实打算这么做,用以削减突厥反叛的威胁。
但事实已经摆在他面前——
突厥还是叛了,且没过多少年就叛了,远不如汉武帝对五属国的控制。
反倒像是汉光武帝以士族世袭控制属国,结果不到五十年,士族的土地兼并及对异族的苛刻,就引发二十余万匈奴人反叛。
温彦博也正是以此为戒,认为应当对异族怀柔。
【秦念:如拆。】
【刘彻:嘁。】
刘彻当然记得秦念上次这么说,是说杨仆与荀彘的会师“如会”。
这“如拆”显然也是指的好像拆分了疆域,但实际上并没有达成拆分的目的。
可偏偏就是这“如拆”和没有国君的名义,那些疆域就算作了唐朝的领土,远胜于大汉。
【李世民:……】
李世民已经看出必是他借助怀柔的羁縻政策获得大量异族的归附,大唐才得以迅速开疆拓土。
但这般怀柔,却导致大唐未能“同化”异族,最终酿成比“七国之乱”更大的祸患。
其中取舍,李世民不难作出决定——
比起怀柔带来的“天可汗”虚名,他更愿意让大唐百姓获得更长久的安宁。
【秦念:你这离谱的羁縻之策,追根溯源起来,其实是刘小猪尊崇儒术的结果。】
【刘彻:与朕何干?朕都教他怎么安置异族了,谁让他改成这样?】
刘彻完全不想接受这种论断。
怎么什么事都能关系到他尊崇儒术?
虽然早就知道抑黜百家是错,但也不能什么错事都归咎于他!
【秦念:你以为主张对异族怀柔、把你的五属国政策改得像创建藩属国是哪家学派的高见?】
【刘彻:难道儒家之过错都得归咎于朕?】
【秦念:那不然呢?你个始作俑者。】
【刘彻:……】
先前支持羁縻政策的大唐重臣皆无地自容。
在大唐的疆域之内“创建藩属国”,这就是后世秦念、以及汉武帝刘彻对这项政策的评价。
若只是评价也就罢了,偏偏下一任唐皇李治始终保持缄默,就足以说明羁縻府州之弊。
魏征再度谏言远逐突厥人。
李世民依旧没有采纳。
将已经降唐的异族逐出,难道就不会成为大唐的后患吗?
李世民早就发现自身的局限。
在没有他人点出儒家之过错,很多事情只凭李世民自己,根本无法发现问题所在。
正如羁縻府州有如藩属国,他竟然直到被汉武帝所讥讽才察觉此事。
好在还有天幕。
声誉榜靠前的皇帝,必有其独特的治国之道。
【李世民:朕当如何治夷?】
【刘彻:五属国之策,不是教你了吗?】
刘彻两年前才对归附的南匈奴采用这项政策,此前并不知道效果。
如今却是充满信心。
哪怕存在“同化”上的问题,但秦念的推崇就足以说明这一政策的效用。
【李世民:朕所占领的疆域太大,并不完全适用五属国之策。】
【刘彻:……】
李世民并不想得罪汉武帝,但事实如此。
若是可以完全效仿汉武帝之策,他又何必非要让异族首领世袭都督、刺史等实职?
疆域太大,就不可能如汉武帝那般将五属国尽皆纳入控制之下,稍有异动则即刻出兵镇压。
正因如此,李世民才会采纳温彦博之言,以怀柔之策安抚突厥。
刘彻很不高兴。
什么叫做“疆域太大”?
看着着实令人不快。
虽然不高兴,刘彻还是密切关注着天幕。
以后大汉的疆域说不定也会“太大”,以至于属国政策亦不再适用。
秦念既然如此讥讽李世民,必有解决之策。
【秦念:参照高句丽。】
毁其宗庙、绝其祭祀、灭其言、改其文?
李世民沉思片刻,认为并不可行。
【李世民:高句丽紧邻大唐,因地狭而聚居,能依此策。但突厥之属土地广袤,部族众多。以此策进行治理,极易激起各地反叛,且大唐难以一一平定。】
【秦念:先把你的儒家脑子丢开,仔细想想这些异族最值钱的是什么?】
秦念当然清楚,在交通条件受限的古代,羁縻政策其实就是中央集权无法控制过远边境的不得已而为之。
但巧了,史书上还真有针对这个问题的处置办法。
——国内的周史,以及国外15世纪到19世纪的历史。
虽然说有点缺德,但这就只是个聊天扮演群,又不会影响现实,她缺德点又不犯法。
皇帝扮演群嘛,封建一点那叫扮演还原度高。
【李世民:……?】
【秦念:抛开儒家的仁德之说,想想异族什么最值钱?】
【秦念:其他人也别只看着,也都可以想想。】
【朱棣:牲畜?】
朱棣想到北地的马匹牛羊。
历朝历代皆受北胡侵袭,就是因为哪怕将其覆灭,也会在数十年后又出现一支以十万计的精骑南下掳掠。
【秦念:错。下一位。】
【赵匡胤:西域的珠宝香料?】
【秦念:错,下一位。】
【刘彻:土地?】
刘彻想要向外攻打,除了对北胡是恨之入骨,攻打其他地方多是为彰显国威。
开疆拓土是最大的功绩。
既然是开疆拓土,那最值钱的就应是土地。
【秦念:在朕这个时期,这话是对的。但在你们的时期,开发程度不高的土地还算不上最值钱的东西。】
【刘邦:人。】
各朝各代皆大惊。
【秦念:不愧是你。】
【李世民:……人?】
【秦念:将异族看作商品试试?】
人口贸易,在现代是非常反人道的行为。
但放在古代——
异族掳掠华夏,掳走的人口也都是成为异族的奴隶。
异族可以掳掠华夏人为奴,华夏却只能善待异族——这是儒家的道理,不是秦念认可的道理。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才是秦念的道理。
【李世民:!!!】
【刘秀:这未免太过……】
后半句刘秀咽下去了。
因为他想起他要说的,正是秦念之前要求李世民抛开的“仁德”。
【嬴政:秦念,说下去。】
以异族为商品?
嬴政隐约触摸到了什么,但不是很确定。
他会将攻打下来的地方都视为秦地,在这些地方生存的人则会被他视为秦民。
这也是秦国数百年间不断吞并异族土地、融合异族人口的方式。
但这种融合需要时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嬴政最缺乏的就是时间。
【秦念:异族掳掠华夏人口之后,会将其视作奴隶,如商品一般买卖。价格不如牛羊,待遇不如猪狗。】
【秦念:按照儒家的道理,异族待华夏不如猪狗,华夏却得以德服人。】
【秦念:于是夷狄之害数千年不绝。这么软柿子的国家,谁来了不得捏一下?】
各朝无数黎民百姓被秦念挑起怒火!
被掳掠的往往都是平民。
凭什么异族待他们如猪狗,儒家却要求他们以德服人?
【李世民:朕知你极厌儒家,但儒家尊崇周礼,周朝确实以周礼变诸夷为夏。为何周礼可行,而儒礼却不可行?】
看到李世民的问题,秦念点了点头。
这是问到点子上了,符合二凤的机智人设。
秦念对周礼的恶感略低于儒家。
周礼在那个小部落林立的时代,是华夏同化周边部落的绝佳手段。
【秦念:按照周礼,覆灭异族之后,俘虏的异族算作百姓还是算作奴隶?】
【李世民:……奴隶。】
虽然儒家经典没有对此作出直接说明。
但李世民知道秦念这么问,答案就必然是奴隶。
他也很快就从《周礼·秋官·司隶》中找出明证:“掌帅四翟之隶,使之皆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
其中的“四翟之隶”,就是“蛮隶、闽隶、夷隶、貉隶”,都是指周王朝对外征战时获得的战俘。
【秦念:没错。按照周礼的“伐其国,俘其民”,因战败被俘及被迫归降的异族,哪怕是平民也会被视为俘虏,归纳为奴隶。】
董仲舒目光呆滞。
周礼竟是将战败的异族、以及战败后归降的异族全部视为奴隶?
儒家既然崇周礼,为什么没有记载这么重要的历史?
因为春秋笔法。
不利于儒家的不记载。
董仲舒:“……”
他原以为剔除崇古,剩下的就是精华。
然而崇古的侧面居然还有春秋笔法隐去的史实,这也会造成儒学的谬误!
【秦念:周礼的要求是“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秦念:到了儒家,就不知道发的什么癫,变成“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各朝儒生想要反驳, 却无法反驳。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记载了周天子的姻亲臣属、阳樊大夫苍葛所言。
这是周礼对异族的态度。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出自《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子对儒家治国之术的总结。
这是儒家秉持的对待异族的方式。
【李世民:原来如此。】
李世民曾经只当儒家崇周礼,儒礼皆继承自周礼。
却没想到儒家的隐史自孔子而起,而孔子为了推行儒家的“仁”,会刻意隐去周礼中的“不仁”。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虽然也记载于典籍之中,但隐去异族俘虏皆奴隶之后, 这段话就会被误解。
让后人误以为“刑威”只针对尚未归附的异族, 等到异族臣服后就应以柔怀之。
李世民就是这样被误导。
好一个春秋笔法。
【秦念:周礼能以刑威将吞并的异族版图彻底纳入华夏, 变当地的夷狄为华夏子民。】
【秦念:而儒家的“柔远人”,却使得华夏向外实质扩张的速度锐减,翻开史书满眼都是“攻占”“反叛”“攻占”“反叛”。】
以大唐的极盛,本该让华夏文明迎来大扩张时刻。
然而“天可汗”的荣耀随着唐太宗的离世, 异族再度成为华夏大患。
开元盛世更是如同幻梦, 梦醒之后一片狼藉。
秦念不得不为之叹息。
奴隶制时代的商周尚且可以扩大华夏的疆域, 变夷为夏。
大唐的极盛却如同昙花一现。
【李世民:后世亦是以怀柔治理异族,且亦受其害?】
李世民没想到这个问题能够问出来。
但天幕规则似乎越发宽松,没有作出限制。
【赵匡胤:……】
赵匡胤无法作答,他面临的根本不是对异族怀不怀柔的问题。
【朱元璋:是。】
朱元璋给出了答案。
他亦是以怀柔的方式治理异族,虽然他还不知道大明的怀柔会带来什么后果。
但看秦念之言, 以及大明亡于异族, 也不难看出大明的羁縻政策重蹈唐朝的覆辙。
【李世民:大唐羁縻之政的失败已经证明怀柔为错, 为何后世还要效仿此法?】
【朱元璋:……】
【朱棣:儒家的史书,将唐朝羁縻政策的失败,归咎于李治对异族不够怀柔。】
【李治:……?!】
李治震惊地看着天幕。
武照连忙安抚自家的陛下:“不必动怒,既然儒家改史之事已为秦念所恶,后世已然为陛下正名!”
【李世民:秦皇,朕现在知道你为何极恶儒家!】
李世民面色铁青。
此前的“弟媳”“攀附”“射眼”之说,虽然令他不喜,甚至算得上动怒。
但直至此刻,李世民才生出对儒家的杀意!
儒家竟敢将自身怀柔的过错归咎于雉奴!
而儒家这般改史,不仅是毁谤雉奴的声誉,更是令后世皇帝重蹈覆辙。
各朝大儒茫然。
他们早已将改史视作理所应当,认为那是引导君王仁德。
可如今却是看到改史的后果——
错误的政策,被错误地延续下去。
【刘彻:因俗而治亦是源于儒家的怀柔,是否也有弊端?】
刘彻对儒家的学说彻底失去信任。
刚好此前他就意识到秦念反对“因俗而治”,于是有此问。
【秦念:“因俗而治”可以降低当地的治理难度,但同样也会显著降低对异族的同化速度,甚至几百年后异族依旧是异族。】
【秦念:可降低难度是要付出代价的——未被同化的异族随时可能叛变,尤其是在王朝虚弱之时。】
秦念当然知道,大唐的疆域之所以那么广袤,正是因为怀柔政策下,异族不会拼死抵抗。
一旦对异族采取强硬手段,异族的反抗也将异常激烈。
可相比怀柔带来的虚假繁荣,强硬的政策才能真正同化异族。
哪怕强硬也就意味着治理难度拔高。
但也只有在王朝强盛时把高难度的事情办完了,才不会将隐患留给后世。
【朱元璋:……竟是这般缘由。】
明朝也能看到许多朝代的史书。
然而直到秦念说出来,朱元璋才意外地发觉:
周朝不过八百多年,就将自身与各诸侯国吞并的土地尽数化为“中原”,将臣服的异族转化为华夏子民。
秦国所攻占的巴蜀、南越等蛮夷之地,也早就稳定地隶属华夏。
究其原因,分明就是因为强制推行秦言秦文秦法。
但采用儒家的“怀柔”与“因俗而治”之后,各朝许多新增疆域都是在不断得而复失。
像西域、北境,就至今未被纳入大明版图。
【秦念:正如大唐——大唐强则已,天可汗嘛;大唐若有内忧,则外患必现。】
秦念的用词并不尖锐,李世民却觉得这是比尖锐更难听的讥讽。
天可汗一词,在此刻分外难听。
他仿佛能看到大唐因何而亡:
内部土地兼并、流民四起,唐军需镇压叛乱,就难以维持对异族的压制。
外部群狼环伺,则亟需更高的税收供养军队前去镇压,于是税赋更重、流民更多。
内忧外患齐聚,就是亡国之危。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李世民:请秦皇详说治夷之策。】
此刻李世民彻底抛弃儒家的“柔远人”。
既然唯有周礼才能尽快化夷为夏,那他就该效仿周礼的“刑威”!
可周史为儒家所隐,或许只有秦念知道详情。
【秦念:严格控制对本族奴隶的贸易,有华夏血脉的下一代奴隶也应视为本族奴隶。】
【秦念:给予本族奴隶成为自由民的机会。比如为奴十载或二十载,主人就必须放他们自由。】
这一点,既是为了加速民族融合,也是秦念在尝试让各朝剧本里的奴隶获得自由。
虽然这只是剧本,而不是历史。
但正如穿越后改变历史的小说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哪怕只是在小说中改写,也能稍抚意难平。
李世民没看懂。
他问的是如何治夷,秦念为何提及本族奴隶?
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反问,而是尝试着思索秦念的用意。
【朱元璋:为何?】
秦念不意外是朱元璋问这句话。
朱元璋有地主老财的心理,放奴隶自由,等同于从他的口袋里扒拉走属于他的钱财。
【秦念:不仅要限时放归自由,还要立法保障本族奴隶的人身安全,比如本族奴隶身死则重罚重判奴隶主。】
【秦念:唯有提高本族奴隶的待遇,才能抵消本族奴隶懂汉语的优势,迫使臣民去购买异族奴隶。】
【朱元璋:?】
朱元璋能看懂秦念的目的是使得大明的权贵富商更愿意买异族奴隶。
但他不明白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秦念:或者换成你能理解的说法:抬高纯种异族奴隶的身价。】
【朱元璋:为何要抬高身价?】
【秦念:攻打异族的是你的军队,这些异族奴隶就都是你抓来的奴隶,能更好卖并且卖出更高的价格,你不满意?】
【朱元璋:!!!】
震惊不仅是朱元璋,是各朝所有皇帝!
秦念这个逻辑像是脱胎于周礼,又与周礼有着明显的区别。
周礼之下,奴隶是多是用于劳作、战争与赏赐。
可到了秦念嘴里,这些奴隶竟然成了价格“高昂”的商品?
越是打压国内对本族奴隶的贸易,就越能抬高异族奴隶的价格。
李世民原本想问的是周礼如何治夷,不想秦念居然说出绝无可能出自周礼的“贩奴”!
但只要计算奴隶的价格与数量,尤其是将异族奴隶的价格强行抬升之后,那么一场对外战争的获益……
李世民呼吸都有些急促。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竟是这个意思?”
嬴政眼中满是笑意。
这是自言自语,故而没有呈现于天幕之上。
他对后世知之甚少,任何言语都有可能显得无知。
所以嬴政鲜少在天幕上发言。
少说,就少错。
才能维护自己在臣民与后人心中的威势。
这是韩非子所著的“术”与“势”。
【秦念:这些奴隶分散进入全国各地,也就不用担心其聚集谋反,他们的“主人”也自会想办法让他们尽快学会汉语,这是变夷为夏最快的手段。】
短时间内两次看到汉语这个词,刘彻嘴角都快压不住。
秦念说过,汉语、汉字、汉人,皆是因为他刘彻!
“变夷为夏最快的手段……”
刘彻已是跃跃欲试。
【刘秀:为何要将异族男子的子嗣视为本族奴隶?】
秦念摇摇头。
虽然她不喜欢这句话,但这符合父系社会封建帝王的思维逻辑。
【秦念:按照考古发现,四五千年前,华夏是母系社会,以女子为尊。】
【刘彻:什么?!】
【武曌:……哦?】
【朱元璋:这不可能!】
朱元璋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陌生。
他完全无法理解“女子为尊”是什么奇怪的世界!
【秦念:规则之下,朕无法说谎。这也就是为什么商朝会有女将军女臣子女诸侯,因为那时处于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朱元璋:商有女诸侯?有何明证?】
【秦念:证据一,周武王伐纣牧誓的第一句,就是指责商朝“牝鸡司晨”“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朱元璋:这只能说明商朝因女子干政而败亡,不能说明存在女诸侯!】
真会捧哏。
秦念再度感慨打工人帮助打工人。
朱元璋的扮演者既没有脱离明太祖的人设,又沿着话题给她递台阶。
【秦念:证据二,去邯郸郡安阳地区殷墟遗址挖一下,妇好墓中就有记录她代武丁讨伐土方、巴方、夷方等地的甲骨片。】
【朱棣:妇好是谁?】
【秦念:妇好是武丁的王后,也是有自己封地的诸侯。因为战功赫赫,死后庙号称辛,享受宗庙祭祀,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就是她。】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