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茫然,是因为完全没想到秦念会提及女子授田之事。
而当秦念这句话说出来,李世民就看到自己的民心骤然跌到第九。
跌势甚至没有停止,还在下降!
连带着李治的民心一起跌。
大唐的女子同样看得到天幕。
第50章
她们或许不明白授田制对自己的地位有多大的影响, 但她们人生中亲历的种种不公与苦难真实存在。
当秦念指出她们遭受的一切与这条法令有关时,她们当然就会怨恨制定或执行法令的帝王。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制定这一律令。
这种怨恨或许不会太深,她们大多已经接受了低男子一等的现实, 但女子是一半的人口。
武曌面露疑色。
她不由得再度怀疑起秦念的性别。
可当想到秦念所言的重整山河,这种怀疑就只能转变为思索秦念时期的政策。
秦念既认可女子干政,又认为女子应当获得授田。这样的帝王,会以怎样的方式治下?
【李世民:取消常规对女子的授田,是因为土地有限,且此举有利于促进婚姻增加人口。】
李世民虽然在乎民心,但即便面临民心的下降,他也不会为民心所迫。均田制施行至今已有六年,不再对女子授田, 于国有利无弊。
【秦念:土地有限就取消授田以增加人口?可人口增加会导致土地有限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唐朝不给女子授田, 也不用交田赋, 看似对女子的德政。实则自古以来女子都需要劳作,被剥夺授田后,她耕作的就不是自己的田而是父、夫、子的田,交的粟赋是以父夫子的名义上交, 其劳动成果不再被承认。
至于唐初时人少地多, 李世民为什么会说土地有限, 是因为《册府元龟》记载:“幸灵口,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 诏雍州录尤少田者, 并给复, 移之于宽乡”,也就是男丁本该有八十亩却只分得三十亩——土地几年不种就会荒芜,且存在狭乡(地少人多)和宽乡(地多人少)的问题。
这是贞观十八年,可见土地有限的问题在王朝初期就有,所以秦念没有否定“土地有限”的说法,换另一角度进行反驳。
【李世民:……】
李世民愣住。
面对这个问题,李世民一时间竟是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增加人口,历朝历代都属于善政。
可人口的增加,确实会导致土地有限。
【秦念:养不起这么多人口,不去开疆拓土增加可授田的面积,不去阻止权贵豪强兼并土地,也不想着控制人口的增加,反而剥夺一半子民的授田资格——你大唐亡得不冤啊。】
李世民肃容。
大唐因此而亡?
然而他追问大唐灭亡的原因,却为天幕所阻。
那属于后世的史实。
但李世民已经知道该如何规避限制。
【李世民:为女子授田,就能避免亡国之危?】
【秦念:别做梦。根源不在于给谁授田,而是你朝的治国理念出了问题。】
【李世民:此言何解?】
【秦念:你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秦念:可土地不足时,不去解决问题的根源反而先去剥夺对女子的授田;等到土地也不足以给男子授田了,是不是也要剥夺对男子的授田?那你猜没有土地的农民会做些什么?】
【李世民:!!!】
李世民只觉毛骨悚然。
他当然知道会发生什么。
此刻他才明白,“亡得不冤”一说是从何而来。
农民没有土地,就是覆舟之时!
【秦念: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是唐末诗人所作之诗,也是你李唐的皇室与权贵应得的下场。】
这又关系到史实,秦念又去敲了甲方,确定不违规才发出来。
可惜了,九个皇帝轮一遍,轮不到唐僖宗时期的黄巢起义。
【朱元璋:……饥民求生耳。】
朱元璋是自言自语,此言却现于天际。
这话也是他想对唐太宗所言。
他将唐太宗视作明君典范,认为大唐亡于宗室孱弱,故而决定分封诸王。
可当秦念将唐亡指向黄巢起义,并认定唐亡于治国理念出了问题、错在剥夺对子民的授田时,朱元璋发现这话居然更有道理。
他为何要反元?
因为活不下去。
黄巢为何能率众起义?
也是因为百姓活不下去。
权贵兼并土地与人口增加,致使授田亩数连年减少,流民连年增加,均田制名存实亡。
唐玄宗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酿成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越发严重,百姓无立锥之地,就有了黄巢起义。
大唐也因此亡国。
朱元璋此刻只觉心悸——
大唐竟是亡于唐高祖之制,那大明会是亡于何制?
【李世民:饥民……原来如此,原是如此……】
民不能活,故而烧尽皇室内库、踏尽公卿之骨!
李世民大恸。
不是为李唐皇室而悲,而是悲于无数饥民!
土地不足,就剥夺对子民的授田,这是始于太上皇,但他李世民沿用此制,还在秦念劝阻时认为此举有利无弊——
果真是他的治国理念错了!
【李世民:朕将逐步取消对女子授田的限制。】
之所以是逐步,是因为此政施行六年,已无过多余田可予以女户。
李世民看向秦念给出的三个方法:
开疆拓土增加可授田的面积,然漠北之地并不适宜耕种,以后必然要征伐的西域同样不适合。
控制人口的增加,这一条李世民不愿考虑。
没有人口,以租庸调获取的赋税就会减少,而对外扩张需要更多的人口与赋税。
那就只剩下阻止权贵豪强兼并土地。
比如强制移居。
李世民以前不这么做,是信了儒家之说,认为强迁世家豪富非仁君之举。
如今看来,仁君的结果只会是民饥国亡!
【李治:朕亦随阿耶之制。】
李治原本还在犹豫。
他虽制定《唐律疏议》,阻止口分田的买卖。
但他制定此律,就是因为权贵豪富兼并土地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
甚至授男子的田已经达不到原本的亩数。
再授女子田,恐怕情况会更加严重。
“陛下,先帝、万民都在等你的答复。”武照轻声提醒。
李治只得尽快作出决定。
既然土地兼并是亡国之因,那他就不该再容忍权贵豪富这般施为。
【秦念:你爹比你长寿得多,风疾发作得晚,那是因为有你替他负重前行。】
【李世民:……?】
李世民正思索国事,秦念突然将话题拉回风疾,竟是让他有些茫然。
【秦念:所以你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将李治培养起来,让他替你负重前行。】
【李治:……】
李治的无言以对,是因为他的风疾六年前就发作了,那时他才三十三岁。
阿耶是贞观二十年开始发作。
那时阿耶四十八岁、自己十九岁……
他的病情比阿耶更为严重,现在秦念却是在劝阿耶让他尽快替父“负重前行”?
但为父分忧本就是人子之责,李治也不愿出言推脱。
【李世民:……雉奴现在才三岁。】
看着哭得眼睛红红的雉奴,李世民当然不忍。
他怎么忍心让雉奴背负他的责任?
风疾为遗传,若是他早早让雉奴治政,雉奴亦风疾提前发作,当如何是好?
不知为何,看到“雉奴才三岁”这句话,武照竟有点想笑。
她强忍笑意。
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让陛下难堪。
【秦念:那就等他再长大一点,就早点带去旁观上朝以提前熟悉政务。有太子分担国政,你的风疾应该不会在贞观二十年左右发作。】
武曌觉得秦念似乎意有所指。
显庆五年,高宗因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故而让她决断政事。
【李世民:这……还是不妥。】
【秦念:你也就现在觉得不妥。历史上你就是让十六岁的李治旁观上朝。等李治十七岁就让他留守定州,自己跑去讨伐高句丽,留下李治整天啼哭,哭着把政务办妥了。】
【李世民:……】
【李治:朕只是在阿耶出兵之前,央求阿耶飞驿递信。】
【秦念:人还没走你就“悲啼累日”,朕不信你写信的时候没有偷偷哭。】
【李治:……】
刘彻眉头紧皱。
这唐朝的皇帝至于如此父子情深?
这李世民就不怕李治谋反?
他自己就是杀兄囚父上位,前太子李承乾也预谋造反,怎么还敢亲征并让太子治政?
这整日啼哭的李治更是毫无威仪,偏偏排名却那么高。
李世民又红了眼眶。
雉奴原来这么依恋他。
他对雉奴的照顾还是太少了,三子中就以雉奴与他相处得最少。
看到陛下望向雉奴的目光,长孙皇后暗自叹气。
惯子如杀子,她还是得多劝劝陛下。
【秦念:此外风疾需要禁酒、禁重盐、禁腌制食物、禁熬夜。】
【秦念:早睡早起,每日锻炼,中午午睡一个时辰,每日办公不要超过四个时辰,少操心。】
【李世民:……谢秦皇指教。】
看着那一串的“禁”,李世民现在知道李泰的心情了。
尤其是禁酒……
秦念于天幕道出此事,恐怕以后文臣武将就会阻止他饮酒。
更别说爱他的至亲。
【秦念:突然想起一件事。史书记载你娶了你弟李元吉的王妃,在长孙皇后死后很宠爱这个弟媳,还打算立她为后?】
【刘彻:哦?】
【刘邦:嘶……】
长孙皇后面色剧变。
什么?!
然而李世民的脸色比她还要难看。
【李世民:绝无此事!!!】
【秦念:你还年轻,说了不算。李治?】
【李治:绝无此事!这是谁编造的伪史?朕要诛其满门!】
武照连忙安抚陛下。
本就有风疾,动怒实在伤身!
秦念不意外李治的扮演者会否认此事。
很简单,李世民和李治都是爱屋及乌、爱一个女人就会偏爱她的孩子的典型代表。
《旧唐书》仅记载“杨氏生曹王明”,也就是说李世民的妃嫔杨氏生曹王李明。
宋朝却在《新唐书》写“巢剌王妃生曹王明”。
这个巢剌王就是指的李元吉,于是就有了李世民娶弟媳的谣言。
可李世民要是真爱所谓的杨氏,还想立她为后,又怎么会将她所生的第十四子李明过继给李元吉?
此外,现代考古发现了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的墓志铭“杨妃以亡姚之重,抚幼中闱;某姬以生我之亲,从萦内合”。
意思是杨妃以嫡母的身份在宫廷内院抚养年幼的她,她的生母也随同居住于内宫。
李世民总不可能既娶弟媳,还让李元吉的姬妾庶女与弟媳一起居住。
这显然是宋朝将李元吉的正妃杨氏与李世民的妃嫔杨氏混为一谈。
秦念没有说出“杨氏”与“李明”之名。
虽然这只是个扮演群,但代入感太强。
她不希望李世民的剧本里,杨氏与其子遭受无妄之灾。
【秦念:当然是某朝的儒生啊,抹黑唐朝的皇帝都成他们的日常了。】
【秦念:赵匡胤。】
【赵匡胤:朕未曾命人编修唐史!!】
赵匡胤此刻甚至得感激天幕没有限制他这句话,不然真就是有冤无处诉。
【秦念:你只能确定自己没干这事。】
【赵匡胤:朕就此昭告天下,我朝不得伪造篡改前朝之史!】
李世民猜测赵匡胤就是覆灭唐朝的皇帝。
否则不会如此篡史以贬抑前朝。
赵匡胤“只能确定自己没干这事”,则他大概率如汉高祖一般,为开国之君。
汉朝前期的史书对始皇帝的评价亦是功过并论,但到汉武帝……
汉武帝,抑黜百家,尊崇儒术。
【李世民:儒家就如此好改史?】
唐朝之后的各朝儒生皆觉惶恐, 尤其是大明两朝的儒生。
他们是真信了宋朝编纂的史书,以为唐太宗真的娶了弟媳,并认为这是唐太宗的污点。
如今却是唐高宗否认此事, 而唐太宗怒于儒家改史!
尧舜禹之史为谬误,还可以说是儒家为周史所欺骗。
《新唐书》《资治通鉴》编造唐太宗的伪史,却是唐高宗亲口否认。
他们无法再自欺欺人。
【秦念:这可是儒家用来愚弄君王的绝佳手段,编造伪史来佐证自己的主张,蒙骗不够聪慧的君王那可是绰绰有余。】
如果只是误将两个杨氏混为一谈,秦念还不会如此揣测儒家。
问题是《新唐书》的记载还有: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
——给李世民编造欲立弟媳为后的谣言, 还给魏征加戏份, 这就绝对是恶意为之。
【秦念:“聪慧”的君王, 会觉得儒家改的是前朝的史,抹黑前朝对本朝有利,对此视而不见。】
【秦念:却不知总会有自己的后代信了儒家的鬼话,蠢到“垂拱而治”, 加速亡国进程, 届时自有下一个王朝的儒家来抹黑本朝。】
刘彻觉得秦念在骂自己。
“朕听闻, 儒生皆认为始皇帝刻薄寡恩?”
朝堂内的儒家官员尽皆失色。
“始皇帝没有辜负任何一位功臣,朕却没有做到。既然始皇帝是刻薄寡恩,那在你们眼中,朕又是什么君王?”
“是朕小看你们了啊,儒家。”
愚弄君王, 好一个愚弄君王!
【朱元璋:儒家如何蒙骗君王?】
朱元璋原本坚定地认为唯有以儒治国, 国祚方能长久。
可三次天幕以来, 儒家的面目越发可憎。
他认为自己的”文采“才是十帝之中最低的,既然不懂,为了不被儒生所愚弄,他就得问。
秦念此人虽疯,但向来有问必答。
民心榜之首,万民所向之君。
想必秦念亦是心向万民,甚至向非其治下之民,才会如此积极出言。
——朱元璋并不知道这是时薪500带来的工作积极性。
【秦念:前朝亡了,为什么会亡?那都是因为没有遵守儒家的道理,只要遵从儒家的道理,国家就会变好,就能恢复圣王之治。】
武照与李治皆惊,他们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贬斥儒家。
他们都是以儒治国之人,但看到儒家编造伪史辱及太宗之时,他们对儒家就已生不喜。
如今再看秦念之言,除了震惊,还感到背脊发凉。
【秦念:在史书中隐去对儒家不利的部分,留下有利的部分——这是刘彻之前的儒家,沿袭孔子的春秋笔法。这时候还有百家盯着他们,不敢直接改史。】
【秦念:随着百家皆废,儒家再无制衡。除了春秋笔法,他们更进一步开始伪造篡改史实,来佐证“不尊儒就会亡国”的可笑主张。】
【刘彻:……呵,儒家。】
对于秦念所言,刘彻深有体会。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在想方设法论证国家兴亡取决于君王是否无道。
天人感应,祥瑞灾异。
【秦念:诸位都是排名不低的皇帝,不如猜猜汉武尊儒之后,以儒治国的国家究竟是因何而亡国?】
嬴政没见过以儒治国是怎样治国。
他能参考的只有周朝。
但周亡于分封制,后世延秦政,即便分封也在削诸侯王。
那就只能看后世皇帝如何答复。
【朱元璋:土地兼并,农民无地。】
朱元璋是对此感受最为深刻之人。
先前秦念亦以授田警示唐太宗,显然这就是原因。
【秦念:谁在兼并土地?】
【朱棣:宗室、权贵、豪强。】
李世民发现朱棣的回答里没有世家。
世家……
“天街踏尽公卿骨”。
此刻再回想这句诗,李世民只觉寒意彻骨。
【秦念:你们为什么管不住这些人兼并土地?】
天幕寂然。
此次就连朱元璋朱棣也无法依照前朝之史作答。
事实上他们二人早就知道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在想尽办法阻止土地兼并。
但秦念此问,分明是告诉他们——
大明亦未能管住土地兼并,故而亡国。
【秦念:因为“宗室、权贵、豪强、世家”实质上是一个个小型诸侯国。儒家崇周,周的分封你们知道不能再用。】
【秦念:但儒家将小型诸侯国内部的传承以“亲亲相隐”进行粉饰,你们就都瞎了,看不见他们的危害。坐视无数小诸侯对百姓抽骨吸髓、壮大自身,最终反噬王朝。】
又见到了“世家”一词,李世民知道这个“世家”只是针对尚有世家的王朝。
比如大唐。
亲亲相隐,小诸侯……
是啊,兼并的土地,分明就是这些人的“封国”。
若不及时拔除这些祸根,祸根壮大之后,后世被儒家愚弄、或已无力与各“诸侯”抗争的君王就会被迫垂拱而治。
正如周天子无法辖制“五霸七雄”那般。
最终亡国。
【李世民:朕只愿尽快出现你的话题。】
这样就能知道秦念要如何处置这些祸根,如何恢复百家,如何以法治国。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他学儒家经典长大,亦被儒家所愚。
他已跳不出儒家的桎梏。
每次秦念说出石破天惊之语,他最初都会觉得极为荒谬。
待到秦念道出缘由,他才会知道又疏忽了哪些事项。
【秦念:那就继续说后世儒家怎么黑你。】
秦念以为李世民在提醒她跑题,于是拉回话题。
【李世民:还有?】
【赵匡胤:……】
赵匡胤也很绝望。
究竟是哪个愚蠢的后代,在坐视儒家篡改唐太宗的史实,再以篡改后的史实愚弄大宋的皇帝?
再想到后世之朝的儒家也会编造大宋的伪史,赵匡胤更加沉默。
【秦念:这是给你辟谣的机会,你要是不想听,朕就不说了。】
【李世民:请直言!】
一想到后世之人多以为自己娶弟媳,还欲封其为后,李世民就气得直咬牙。
对儒家的好感已然降到谷底。
【秦念:唐朝皇室比不上五姓七望这七个顶级儒学世家,你爹自称陇西李氏想要攀附名门,被这些世家嫌弃,认为你们血统可疑。】
【李世民:????】
李世民都要被气笑了。
李渊更是气得怒骂:“吾家族谱就是陇西李氏!谁敢言这是攀附?”
【刘彻:皇室攀附名门?】
汉朝为秦念所讥时,刘彻很不高兴,早就在期待其他朝代被秦念嘲讽。
可真当秦念说出唐朝的“伪史”时,刘彻只感觉到荒谬。
儒家改史是这么改的?
然而五姓七望这边,李世民时期的各士族冷汗涔涔,李治时期的望族也是恐慌至极——
后世的儒生疯了吗?
居然敢编这种话?!
他们是不太愿意和皇室、重臣联姻,与皇室联姻的清河崔氏女、太原王氏女都不是大房嫡系。
但这绝不是他们轻视皇室!
他们只是自诩清流。
既是清流,当然不能背上攀附皇权、外戚上位的污名。
皇室不追究他们,也是因为他们只有清流之名,最多借姻亲敛财。
正是他们对皇权无法构成威胁,大唐又以儒治国,皇帝才会对早就衰落的他们网开一面!
五姓七望不过是些文臣世家,如何敢轻视掌控天下军政的李唐皇室?
【李世民:又是某朝编造的伪史?】
【赵匡胤:……】
【秦念:不全是,像自称陇西李氏却被五姓七望质疑血统这一点,就是你朝史官写的野史。】
“谁?!”
这句话被天幕所阻,李世民就知道此人不是自己一朝的史官。
史官写的野史?
好在即便李世民的问话为天幕所阻,秦念依旧避开规则限制进行了解释。
【秦念:野史记载,薛震,出身河东薛氏,亲口说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李治:薛元超?】
薛元超,本名薛震,字符超,曾任太子舍人——也就是李治的舍人。
秦念都精确到出身河东薛氏,李治当然知道这指的就是汾阴县侯。
武照不喜此人。
虽然她与薛元超原本无冤无仇。
两年前上官仪为陛下起草废后诏书,被她用谋反罪处死。
薛元超与上官仪有故交,受到牵连被流放嶲州。
因此现在是有仇有怨。
她若是知道薛元超被赦免后会支持她掌权,就不会不喜了。
【秦念:是他。】
【李治:阿耶,他是薛收之子。】
李世民时期。
薛母看着七岁的儿子不知所措。
她的丈夫五年前就因病去世。
如今在五姓七望被后世诬为轻视皇室之时,儿子的名字为天幕提及,必然不是什么好事。
【李世民:这三恨倒是此时常情。】
李世民再怎么不喜五姓七望已然衰落,却偏偏还要自视甚高,以门第之差向寒士随要聘礼,也不得不承认:
有着数百年积累,这些世家就是有着很高的声望。
以至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都想用巨额聘礼与之结为婚姻。
薛收之子以未能娶五姓女为恨,倒也不奇怪。
【李治:……】
李治沉默,是因为他已经想到秦念为何在谈及后世质疑李唐皇室血脉时,突然提及薛元超被人伪造“三恨”之说。
“不得娶五姓女”这一点,其心当诛。
【李世民:?】
【秦念:但他尚的是你李唐皇室的县主。】
【李世民:……这是野史还是事实?】
李世民终于明白秦念绕这一圈是想说什么了。
尚县主,却以未娶五姓女为恨,这不就是认为李唐皇室非陇西李氏之后?
【李治:朕未曾听闻此言。】
【秦念:大概率是野史, 除非薛元超是想被族诛,否则肯定不敢说这种话。】
被贬的薛元超苦笑不已。
他哪里敢说这种话?
太宗皇帝赐婚,他若出此言, 陛下绝对容不下他。
秦念反正觉得薛元超只要没癫,就不可能在娶了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后说出这种话。
这不仅是质疑与皇室联姻不如五姓,还是公然反对李唐皇室为陇西李氏。
——第三恨是不得修国史,显然是晚年、即婚后才有这三恨。
编写《隋唐嘉话》的刘餗就是唐玄宗时期编过国史的史官,这三恨是他编造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李世民:我朝还未亡,史官就已经敢编造伪史了?】
安抚完盛怒的阿耶,李世民也有点压不住怒气。
儒家,好一个儒家!
【秦念:首先,那个史官编的是野史, 可以不给当时的唐皇过目。】
李世民依旧眉头紧锁。
冒着族诛的风险编野史, 这个“史官”疯了?
【秦皇:其次, 那时的大唐已经由盛转衰。】
李世民的脸色更加难看。
【秦皇:再往后,就是李唐皇室主动找五姓七望联姻,而士族却看不上皇室了。】
唐代笔记《卢氏杂说》记载:“文宗为庄恪太子选妃,朝臣家子女悉令进名, 中外为之不安。”
这不是正史, 但《新唐书》中记载:
“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 谓宰相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二者相互印证,秦念认为可信度较高。
虽然看起来极其荒谬,但得知背景就很合理:
甘露之变后, 唐文宗李昂就被宦官软禁。
就这么一个傀儡皇帝, 五姓七望乃至其他士族看不上他可太正常了。
【李世民:好一个自诩清流的五姓七望。】
【李世民:朕今日才知道儒家的“忠”竟真是个笑话!】
无需秦念多言, 李世民就知道他的言外之意——
大唐由盛转衰后,需要五姓七望扶助才会主动想要联姻。
此时的“看不上”,无异于背叛!
【李治:五姓七望,即日起自缚入京,朕可饶你们性命。一月后但有一人不至,族诛。】
五姓七望各房颓然。
无人敢忤逆圣言。
正如陛下一纸禁婚令禁止五姓七望内部通婚,他们就只能改为私下通婚,甚至伪造户籍。
没人敢正面忤逆陛下。
他们最大的倚仗就是儒学世家、世代清流,空有名声而无权势。
如今却是被披露于国不忠!
瞬息间为天下所知,他们也堵不住悠悠众口。
【李治:阿耶时的五姓亦应自缚请罪。】
想到不应是阿耶附和自己,李治补充道。
【刘彻:你们不是自认陇西李家?现在不认了?】
刘彻纯属给李世民找不快。
他还是介意猪凤之别。
【秦念:五姓七望指的是传承数百年的士族,每个大族除了主支外,还有一大堆分支。】
【刘彻:李唐只是分支,还被质疑血统?】
【李世民:……】
【秦念:陇西李氏祖上溯源至汉朝是李广。】
【刘彻:李广?】
正与大将军卫青一道班师回朝的李广震惊。
排名第三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后代?!
【刘邦:哦?再往上溯源岂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