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农门药香by巅峰小雨
巅峰小雨  发于:2025年10月23日

关灯
护眼

陶大兰的眼泪止住了,沙哑着声音跟陶四喜这道:“先前嘎公过来了,想来看看咱,我想招呼嘎公进屋来坐会儿,可奶撂脸子,嘎公门都没进就走了,我一想到嘎公到了咱家门口连口热茶都没喝上,这心里就堵得难受……”
陶大兰又从身后拿出一双崭新的绣花鞋递给陶四喜。
“这是嘎婆给咱纳的过夏的单鞋,你一双我一双,里面还塞了两双新袜子呢。嘎婆让嘎公给咱捎话,说等到秋天捡了棉花,到时候再给咱俩一人打一件新棉袄,还问你喜欢啥花色的……”
陶四喜抚摸着手里崭新的绣花鞋,看着这一圈圈细细密密的针脚,以及鞋面上那朵活灵活现的梅花,犹可想象出嘎婆坐在残破的小木窗边,眯着眼,举着针,艰难的穿针引线的样子……
“大姐,嘎公今个是专门送鞋子过来,还是有事路过咱家门口啊?”陶四喜压下心里的情绪,转而又问。
陶大兰道:“咱村小霞家翻新屋顶请了工匠,工匠刚好是小杨村的,嘎公就跟着工匠过来做小工,顺便把鞋子带过来给咱。”
陶四喜懂了。
五十多岁的嘎公,本该是在家里含饴弄孙的年纪,可却要像一个养家糊口的壮年男人一样在农忙的空隙里四处奔走,承接各种帮工小工的活计来贴补家用。
就因为儿子早夭,出嫁的闺女也难产而死,没有子女为他们养老送终,这世上就留下他们二老相依为命。
陶大兰叹着气,悲伤的道:“先前我看到嘎公的手,全都磨破了,水泡一个接一个,整个人又黑又瘦,背也有些驼,我这心里好难受,好想为他做点啥,可却啥都做不了,就连请他进门喝口热茶都不行,我真是一个不孝的外孙女啊,亏得嘎婆那么疼我们,一年四季的鞋袜都是她老人家纳,呜呜……”
陶大兰捂着嘴又哽咽了。
陶四喜心里也很不好受。
“大姐,你别难过了,这不怪你,是咱奶势利眼。”陶四喜拍着陶大兰的背,轻声安抚着。
“就咱奶那性格,别说咱走了都十多年的亲娘的娘家了,就算是对继母范氏的娘家那边,我奶也是不想走动的,之所以跟二婶娘家朱家走动,那是看中了朱家是屠户,逢年过节买猪肉能便宜,咱奶这个人最势利,嘎公肯定也清楚,他能理解你的苦衷的,你别哭了,眼睛哭坏了就不好了。”
话是这么说,可陶四喜自己心里依旧不舒服。
------------

这个家,现在是马氏当家做主,陶老汉装马虎。
马氏不待见她们姐妹生母杨氏的娘家,说白了也是陶老汉授意的。
陶四喜琢磨着,若是能分家,另立门户就好了,这样想跟谁走动就走动,再也不用受制于人。
分家的念头犹如一粒火种,种在了陶四喜的心中,一点点生根发芽。
陶四喜接着又劝陶大兰:“大姐,你别难过了,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今年端午节咱俩一块儿去小杨村看望嘎公嘎婆。”
听到陶四喜这话,陶大兰讶异得忘了哭。
“四妹,你……你终于肯去小杨村了?”她问。
陶四喜愕了下。
随即想起前世的自己……
因为生母杨氏生下自己就撒手人寰了,母女情分几乎为零,自然跟小杨村那边的嘎公嘎婆也没感情。
加之那时候她一心想要飞上高枝摆脱贫困做人上人,对她没有助力的人和事她都不想浪费精力。
生母的早逝,让她从小就被人嘲笑是没娘的野孩子,潜意识中将对生母的怨恨转嫁到了嘎公嘎婆身上。
被陶大兰押着去过两回小杨村,她也是敷衍至极,甚至还闹了不愉快,后来陶大兰也就不勉强她了。
当她进了侯府,后宅水深,她自顾不暇,自然更没有心思去理会小杨村二老的状况,可四季的鞋袜,嘎婆依然坚持为她准备一份,即便送不进侯府,也都压在箱子里,直到嘎婆去世那些东西被翻出来,大姐辗转送进侯府,陶四喜才明白自己这些年到底错过了什么……
早上,下着小雨,却挡不住空气中艾草和菖蒲的香味儿。
清新,提神,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以至于老陶家今个早饭饭桌上,都出现了用艾草做的糯米圆子。
“嗯,范氏这手艺不赖,每年端午节吃一回艾草圆子,挺好。”
陶老汉吃了几只圆子,点头夸赞了范氏一句。
范氏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
同桌的朱氏悄悄撇嘴,目光一转,跟陶老汉这道:“爹,今个端午节,上昼我和春生要带着三霞和大明回我娘家去过,您老有啥想买的东西不?我们从镇上给你带回来,省得您亲自跑一趟。”
朱氏的娘家老子在镇上瓦市租了个摊位卖猪肉,一家人便都跟着在镇上住。
听到朱氏的问,陶老汉琢磨了下,“也没啥要置办的,不过我的旱烟叶子不多了,到时候你们给我带两斤就成。”
“好嘞!”朱氏脆生生应了,又将目光望向马氏,意思很明显。
马氏也不傻,慢悠悠吃完碗里的艾草圆子,方才从口兜里掏出一块帕子来,放在桌上一层层揭开,数了二十多个铜板给朱氏。
“这是二十五文钱,就买从前差不多价格的那种烟叶子,称烟叶子的时候你们可得盯仔细点儿,别让人扣斤少两。”马氏肃脸叮嘱道。
朱氏伸手把铜板揣到怀里收好,“娘放心好了,媳妇心里有数。”
“对了娘,待会我们就要去我娘家送端午节礼了,东西您都准备好了么?”朱氏又问。
老陶家是马氏当家,媳妇们逢年过节回娘家拿啥礼品,都是马氏来安排。
------------

第122章
马氏道:“我做事,啥时候扯过后腿?礼品早就准备好了。你一份,老大媳妇一份,吃过饭你们就早些回娘家去吧,早去早回!”
朱氏和范氏一齐点头。
这边,陶大兰也出了声:“奶,你也给我准备一份吧,今个端午节,我和四妹想去小杨村走一趟,看望下我们嘎公嘎婆。”
马氏诧了下,脸色立马落了下来。
“你们生母老早就没了,咱两家也早就说开了不来往,你们用不着去!”马氏直接驳回了陶大兰的话。
陶大兰不服气,道:“奶,你这话我可就不爱听了啊,那里可是我们名正言顺的外祖家,凭啥我们不能去啊?”
马氏正要出声,一道温柔得快要把人给腻死的声音响起:“奶,您老就体谅下大姐和四妹吧,这大过节的我们都有亲娘领着去外祖家走动,就她们没有,她们羡慕也是人之常情啊,小杨村那边既然早就说开了不走动,可范家那边可以走动啊,大妈,你要是不嫌麻烦,就把我大姐和四妹捎带着一块儿去吃顿便饭咋样?”
能这样温柔说话又能把人给气死的,除了陶三霞还能有谁?
陶大兰涨红了脸,对陶三霞道:“我和我四妹的事儿,要你在这里指手画脚瞎安排?”
陶三霞掩口,睁大着眼,一副委屈的样子。
“大姐,我没有要嘲笑你们的意思,我是真心为你们打算……”
“不稀罕!”陶大兰道。
朱氏反应过来,怪笑着道:“大兰你可真是不识好歹,三霞好心为你们打算,你还凶她?哪里有半点姐姐的样子?”
陶大兰扭过头去不想看这对一唱一和的母女。
朱氏也懒得搭理陶大兰,扭头跟马氏那道:“我看三霞这主意不赖,让大嫂把她们两个一并带上吧,横竖都是出一份礼,多去两张嘴吃饭,这不亏!娘,您说呢?”
一份礼,多两张嘴吃饭……
马氏琢磨了下果断点头:“嗯,不亏,可以去,老大媳妇,那你把她们带上。”
范氏坐在那里,满脸尴尬,面露为难之色。
不是她不想带,而是范家……她自己回去都吃白眼子……
“大嫂,你咋这副为难的样啊?咋?连你都不想带上她们两个?”朱氏好像发现了啥有趣的事儿似的,故意扬声问,把桌上人的目光引到了范氏身上。
范氏尴尬到不行,嗫嚅着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
“好了,你们就别难为我继母了,范家的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我继母回去也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何必呢?”
一道清冷的声音突然响起,一直安静吃饭的陶四喜抬起了头,方才的话也是她说的。
范氏感激的望着陶四喜,暗松了口气。
陶四喜却不看其他人,只将目光直直望向坐在自己对面的陶旺生。
“爹,一夜夫妻百日恩,我生母是为了生我才把命给搭进去的,她不在了,可我和我大姐却还在。”
“小杨村的二老,是我们姐妹嫡亲的嘎公嘎婆,即便咱两家早前就说好了不来往,那也是指红白喜事方面不通商,但我和大姐私下里去看望下他们,这是为人子女该有的孝顺,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良善。”
------------

第123章
“今天是端午佳节,闺女们回娘家的日子,我娘若是泉下有知,看到我和大姐代替她尽孝,肯定也会欣慰的,爹你说是不?”
陶四喜平静的话语,却字字句句如同重锤击打在陶旺生的心上。
汉子放下了手里的筷子,坐在那里面色沉重。
十多年了,记忆里那个模糊的身影一点点清晰起来。
那女子温婉娟秀的面容,仿佛出现在眼前。
他们是年少时的夫妻,有着生儿育女的情分,她临终前握着他的手,两行清泪滚落,虽然她已无力开口,但他却清楚她心中挂念的是什么……
不仅是两个年幼的闺女,还有娘家那对晚年丧子的双亲……
他答应过她,一定会代她好好照顾她的爹娘,可是这十多年里,他摸着良心问自己,又去照顾过他们多少回呢?
家里这边都自顾不暇,农忙的时候能过去帮他们割两天稻谷就不错了!
“是该去看看你们嘎公嘎婆!”陶旺生沉声道,因为愧疚,汉子垂下了眼,不敢直视陶四喜的眼睛。
小闺女的这双眼睛,跟她生母如出一辙。
得到了陶旺生的许可,陶大兰松了一口气,暗暗激动着。
陶四喜则依旧很平静,甚至说是冷静从容,她将视线转而投向了马氏:“奶,那就劳烦你也给我们准备一点礼品吧,空着手去也不好。”
马氏气得牙痒,这两个死丫头没事瞎跑个啥,这不是给她添乱嘛!
“娘,求你给她们准备点东西吧,多多少少是份心意!”陶旺生也跟着央求马氏。
马氏绷着一张脸坐在那儿不吭声。
范氏忍不住道:“娘,实在不行我今年就不回娘家了,你把范家的那份礼品给大兰她们吧,让她们带去看望下姐姐的娘家双亲……”
范氏口中的‘姐姐’,自然是指陶旺生已故的前妻杨氏。
马氏剜了范氏一眼,只觉她多事。
朱氏和陶三霞偷偷交换了个眼神,母女两个就喜欢看好戏。
陶旺生突然起身,粗嘎着嗓子跟马氏这又道:“娘,算我求你了!”
这边,陶老汉也不好再装马虎了,他吃完碗里的最后一只艾草圆子抬起头来,吩咐马氏道:“好了,既然旺生都开了口,随便捡几双鸡蛋让她们带着就是了,空着手去让别人瞧见了也是丢咱老陶家的脸!”
走在去小杨村的路上时,陶大兰就像是一只飞出了囚笼的鸟雀,兴奋到不行。
尤其是她看到手里拎着的十只鸡蛋,还有陶老汉腾出来的一小坛送给嘎婆的烧酒,陶大兰就更加激动。
陶四喜也很激动,但她的激动是放在心里,面上依旧一如既往的云淡风轻。
“四妹,还是你厉害,你晓得找咱爹那开口,拉他过来帮咱一块儿跟奶求情,要是咱爹不开口,光靠着咱俩,别说得到这十只鸡蛋和一小坛酒了,恐怕我奶恼怒起来今个都不放咱俩出门了。”
陶大兰低头打量着手里的‘战果’,说起先前饭桌上的事儿,还有些后怕呢,总觉得这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还有些恍惚呢。
陶四喜扫了眼陶大兰手里的拎着的东西,唇角勾了勾。
------------

比起马氏为朱氏娘家准备的礼品,眼前这几只鸡蛋和一小坛酒,根本不算什么。
小杨村跟塘村不是很远,中间隔着两个小村落。
姐妹俩到了小杨村附近的时候,看到前面路边有个猪肉棚子,三两个村民在那里买猪肉。
今个过节,买点猪肉回去给家里的老人孩子打打牙祭。
陶大兰望了眼那边的猪肉棚子,跟陶四喜这轻叹了口气道:“可惜咱身上一文钱都没有,不然也能给咱嘎公嘎婆称点肉打打牙祭了。”
陶四喜淡淡一笑:“我带钱了。”
陶大兰讶了下,“四妹,你哪来的钱啊?”
该不会是趁奶没留意……
“大姐你想哪去了?是顾二哥那边给我的分红呢!”陶四喜道,转身往猪肉棚子那边走去。
陶大兰反应过来,又惊又喜,赶紧屁颠着追上了陶四喜。
“顾二给了你多少分红啊?快跟姐说说。”她问。
“没多少,称点肉还是够的。”陶四喜道。
陶大兰便不多问,姐妹俩很快进了猪肉棚子。
案板上摆着半边生猪,案板上面的铁钩子上挂了一溜儿的猪肝猪心猪大肠猪尾巴啥的,还有一只大猪头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笑眯眯’望着进来的顾客。
陶四喜把目光从那猪头上移开,跟屠户那问了下价钱,因为过节,价格有所浮动。
平时十五文一斤的五花肉涨到了十八文,猪肝价钱没变,还是八文一斤。
“切三斤五花肉,两斤猪肝。”陶四喜指了下,道。
“好嘞!”
屠户捞起磨得发光的刀子,麻利的切好猪肉猪肝,用两根稻草绑了再打个牢固的结交到陶四喜手里。
陶四喜将早就数好的七十文钱放在案板上,钱货两讫,各自走人。
打量着陶四喜拎在手里的猪肉和猪肝,陶大兰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
“四妹,真有你的啊,不声不响就赚到钱了,怪不得那天饭桌上二婶眼红,嘿,这跟着顾二打下手,还真是不赖啊!”
陶四喜淡淡一笑,“还是那句话,顾二哥是小本经营,赚不了几个钱,只是他为人和善,又体恤我这段时日为他出力,所以挤出一些钱来分给我做应急之用。”
陶大兰连连点头,“顾二人真不错!”
陶四喜又道:“今日买肉这事儿,还请大姐为我保密,就算是咱爹那边,也别说,好么?”
老陶家的规矩摆在那儿,各房不准私藏银钱,一切花销都由马氏掌管。
自己手里有钱这事儿,多一个人知晓就多一分暴露的风险。
陶大兰再次点头:“四妹你放心好了,大姐又不傻,大姐都明白的!”
要是自己不小心说漏了嘴,被人知道四妹私下藏钱,爷奶那边肯定要大发雷霆的。
“四妹,那往后顾二若是再给你分红,你可得藏好咯,千万别被人发现,尤其是二婶,她长着一只狗鼻子!”陶大兰又反过来叮嘱陶四喜。
陶四喜会心一笑,大姐虽然大大咧咧,但心思还是蛮细腻的。
而且,得知她藏小金库,违逆了老陶家的家规,大姐依然站在她这边,这可真是亲大姐啊!
姐妹两个说说笑笑的,很快就到了小杨村。
------------

小杨村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挨着山脚而建,村里的布局跟塘村不一样。
塘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围着大小不同的院子,在院子里种树养鸡啥的都方便。
而小杨村则是将屋子建成了一排排,家家户户左邻右舍紧挨着,有的甚至还会共用中间一面墙壁。
后面人家拉开堂屋门便能看到前面人家的屋后背,一眼看过去,虽热闹,却也有些拥挤。
“四妹,你看,那就是咱嘎公嘎婆家,你还是五年前来的呢,恐怕都不记得路了吧?”
陶大兰指着前面某处跟陶四喜这兴奋的道。
陶四喜抬起头来,望着那两间明显比前后左右都低矮了许多的土屋,对陶大兰这挤出一个略带歉意的笑,“确实有点记不清,不过大姐这么一提醒,倒是又有点印象了。”
陶大兰在前面带路,走得步伐生风,陶四喜在后面不紧不慢的跟着。
一路上遇到了好几个村民,有面熟的跟陶大兰这打招呼,陶大兰便会停下来跟对方说两句话。
面生的则远远的瞧着,看着这姐妹俩手里拎着的东西,窃窃私语。
姐妹俩也懒得理会那些,径直来到了嘎公嘎婆家的屋门口。
“这大白天的,咋还关着门呢?”
陶大兰嘀咕了句,上前去拍了几下门。
屋子里随即传来苍凉的声音:“哪个啊?”
陶大兰贴着门大声道:“嘎婆,是我,我是大兰呀,我和四妹过来瞧你啦!”
屋里突然没了声响,很快,屋门便从里面‘吱嘎’一声开了。
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妪探出身来,看到站在门口一高一矮的两个少女,老妪激动得双手不知放在哪里好,口中连连道:“来啦?你们都来啦?快,快进屋……”
陶大兰把手里的东西举到老妪面前,笑着道:“今个端午节,我和四妹过来陪你和嘎公过节!”
“好,好!”
老妪连连点头,把屋门彻底打开,让姐妹俩进了屋。
经过老妪身旁时,陶四喜停了下,朝她乖巧一笑,唤了声‘嘎婆’。
老妪那双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几分。
“几年不见,四丫头长高了。”她打量着面前的少女,喃喃道。
“这眉眼五官,出落得跟你娘越发的像了……”
老妪的眼眶突然红了,抬手捂住嘴,却已泪水涟涟。
陶四喜没想到自己刚一出现就让嘎婆想起了母亲,以至于还哭了,处理这种事她一点经验都没有,无奈下只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陶大兰。
陶大兰刚把鸡蛋和酒坛子放好,见状赶紧转身来到老妪跟前伸手搂住她,笑着安抚。
“嘎婆,今个过节,是好日子呢,我和四妹专门赶过来陪你和我嘎公,你可不准哭啊!”
老妪连连点头,抬手抹去眼角的湿润朝面前的姐妹俩挤出笑来。
陶四喜也松了一口气。
陶大兰又接过陶四喜手里拎着的猪肉和猪肝,对老妪道:“嘎婆你看,这些硬菜都是来的路上四妹买的呢,孝敬你和我嘎公的。”
老妪这时方才注意到这些。
她的眼中盛满了感动和欣慰,再次点头:“好,好,你们有心了,走累了吧?快些坐,嘎婆给你们倒茶喝。”
------------

两间低矮的土坯屋,屋顶搭的是茅草。
一间的前半截用做堂屋,摆了一张简易的桌子,中间拉了一张布帘子做隔断,布帘子后面摆着一张床,这便是嘎公嘎婆睡觉的地方。
墙壁上开了一个门洞,连接着隔壁的屋子。
隔壁屋子里前半截搭了个灶台,挨着墙壁摆着水缸,菜碗橱柜,后半截则用来堆放柴禾,以及一些农具啥的。
屋里阴暗潮湿,处处弥漫着一股霉味儿。
陶四喜手里捧着一只豁了口的黑陶茶碗,斜靠着灶房的门边,一边喝着泛苦的老茶,边听灶房里的嘎婆和大姐拉家常。
“……上回嘎公给我们送鞋子的时候,都没能进去喝口茶,都怪我那个奶,太势利眼了,这事儿我心里老大不舒坦……”
陶大兰一边往灶膛里添柴靶,边道,提起那天的事情,她还有些忿忿不平呢。
嘎婆宋氏站在锅台这边,正埋头洗着陶四喜带来的五花肉。
听到陶大兰的话,宋氏叹了口气道:“人走茶凉哦,要是你生母还在,也不至于这样……这事儿你也别恼,只要你和四丫头在老陶家过得好,我和你嘎公就放心了,喝不喝他老陶家那口茶也不打紧……”
陶大兰点点头,“嘎婆,你放心吧,我和四妹都好得很呢!”
宋氏点点头,又抬头看了眼这边的陶四喜,目光中都是慈爱。
“早前听你嘎公回来说你落水后病了个把月,可把我们急坏了,眼下见你好端端的站在这儿,当真是菩萨保佑啊,四丫头,往后去水边浆洗可要当心着点儿啊,好运气不是啥时候都有的!”
面对嘎婆的叮嘱,陶四喜温和一笑,轻轻点头。
“嗯,我会记住的,嘎婆和嘎公保重好自己身子,莫要为我担心。”
她落水后病的那一个月里,听大姐说嘎公去探望过好几回。
后来马氏嫌烦,肯定是说了啥,嘎公便没再去了,但还是私下里托人来打听她的情况……
“嘎婆,今个过节,我嘎公咋不在家呢?”陶四喜突然问。
进门都快两碗茶的功夫了,都不见他回来。
宋氏道:“你嘎公起床就去了田里排秧水呢,等会就该回来了。”
“我嘎公是饿着肚子去下田的?”陶四喜又问。
宋氏笑了笑道:“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不容易饿,一天吃两顿就够了。”
陶四喜:“……”
陶四喜把茶碗放回了桌上,撸起袖子来了灶房。
“嘎婆,我来帮你一块儿烧。”她道。
宋氏道:“这灶房小,用不着那么多人,你看着就好,莫弄脏了手。”
小外孙女几年才来一回,咋舍得要她受累呢?
陶四喜看出了宋氏在想啥,笑了笑道:“我就喜欢烧饭烧菜,这是我的兴趣,一点儿都不累呢,嘎婆你就成全我呗,好不好嘛?”
这略带撒娇的语气,让宋氏有点犹豫。
灶膛底下的陶大兰笑着道:“嘎婆,你就给她个机会让她表现下呗,还别说,四妹烧菜味道不赖,上回在家里蒸包子做饼的,连我奶都没法挑她的错呢!”
------------

听到这话,宋氏笑了,“成,那你来试试,把围裙系上,莫弄脏了衣裳。”
陶四喜系上了围裙,拿起了刀子,宋氏则淘了米,放到里面的锅里开始煮饭。
看了眼正在切猪肝的陶四喜,宋氏忍不住又问:“四丫头,你打算整啥菜?嘎婆给你打下手。”
陶四喜方才就已经把灶房里的食材都看了个大概,闻言不假思索道:“五花肉红烧,猪肝跟青菜做汤。”
宋氏眯着眼睛笑:“好,那我把青菜先洗了。”
陶四喜点头,祖孙三人有条不紊的忙活起来,锅碗瓢盆的声响中还夹杂着说说笑笑,小小的灶房里温馨又热闹。
临近晌午的时候,杨茂奎老汉扛着锄头回来了。
跟他一块儿的还有同村的另一个老汉,两个老汉家里挨的近,水田也在一块儿,所以这会子一块儿收工回家吃饭。
两个老汉边走边谈论着庄稼方面的事儿,不知从何处飘来了好闻的肉的香味儿。
茂奎老汉早上没吃饭,又干了一上昼的活计,此刻肚子里空荡荡的,嗅着这肉香味儿忍不住吞了口口水。
旁边的老汉也动了动鼻子,笑着道:“这是哪家的婆娘在烧肉啊?忒香了,就着这肉我能扒拉三大碗饭下去!”
茂奎老汉心道,我也能,我还能喝下一坛子烧刀子酒。
但茂奎老汉嘴上没说,因为他晓得这不可能是自家的。
“我嗅着那香味儿是从咱们那条巷子里飘出来的,会不会是你家在烧肉?”茂奎老汉打趣问。
旁边的老汉摇摇头:“不晓得呢,今个端午节,我那婆娘杀了鸡,大儿子买了一条三斤多重的草鱼过来,二闺女送的是泥鳅,不过,也有可能是小儿子称了肉也说不准……”
听到旁边老汉一口气数出那么多儿子闺女孙子外孙的,茂奎老汉的眼神黯淡下去,也无心跟他打趣了。
人家儿孙满堂,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大家子凑到一块儿围着桌子热热闹闹的吃饭。
可自个家里,儿子闺女早就没了,两个外孙女也不咋走动,经年累月,日日夜夜,都是自己跟老婆子俩个大眼瞪小眼,哎,同样都是老汉,为啥自个的晚景就这般凄凉呢?
旁边那个老汉的家就在巷子靠外面一些的地方,而茂奎老汉的家则还要往巷子里面去。
那老汉停下来问茂奎老汉:“茂奎老弟,来我家喝一盅咋样?”
茂奎老汉看了眼他家堂屋里跑来跑去的孩子们,摇摇头道:“多谢了,我家老婆子还在家里等着我回去呢,下回再来陪老哥你喝酒啊!”
那老汉也不多留,转身进了屋子,抱孙子亲孙女去了。
茂奎老汉叹了口气,扛着锄头接着往里走,心里在回忆着从前闺女和儿子都还小的时候过节的场景,想着想着,心里就一阵阵的泛酸。
“老婆子,我回来了。”
茂奎老汉推开屋门的时候,习惯性的朝里面喊了一声。
“嘎公,你总算回来了,我正跟嘎婆这打听水田在哪块呢,你要是再不回来我可就要去田边喊你了,饭菜都熟啦!”
一个高挑的身影迎面过来,清脆的声音是如此的熟悉。
茂奎老汉抬起头来,便看到大外孙女陶大兰正笑吟吟站在眼前。
------------

“大兰?你咋过来了?”茂奎老汉很是意外,惊讶问道。
陶大兰接过茂奎老汉手里的锄头,笑着道:“今个端午节,我回来陪你和嘎婆过节呀!不止我来了,四妹也在呢,你瞧!”
陶大兰抬手往灶房那边指了下,茂奎老汉一抬头果真见到小外孙女腰间围着围裙站在锅台后面,手里拿着一只锅铲,正把锅里的菜铲到手里的敞口大海碗里。
若不是这身量比闺女要矮小一些,单看那五官面容,以及盛菜的姿势,茂奎老汉还以为是闺女活过来了呢!
“四丫头,你也来了啊!”茂奎老汉惊喜不已。
陶四喜抬头朝茂奎老汉这里甜甜一笑:“嘎公,洗把手开饭了,我做了红烧肉,给你下酒。”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