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的遗腹子自带口粮by将月去
将月去  发于:2025年10月01日

关灯
护眼

次日萧寻一早上职去,汤圆醒来后懒在床上不想起来。他缩在被子里,眼睛也有点红,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
林秋然催他,“若是没睡醒就再睡一会儿,若是睡醒了就起来,不要光在床上躺着。”
汤圆瞅着天花板叹了口气,然后唉声叹气地爬起来,他一边穿衣服一边问林秋然:“娘,我今儿是不是得自己睡了?”

第一百一十七章 萧大石
昨儿汤圆还想得好好的, 觉得自己一个人住了,长大了,自在, 可这会儿早晨起来看见林秋然, 一股委屈难过就漫上心头。
他觉得自己好可怜, 再一想以后都要自己出门, 然后一个人去上学,白天也看不见娘和祖母, 心里就更难受了。
而且昨天晚上萧寻就要送他走,让他多待半夜都不行。
林秋然点了点头, 看他这样子不难猜出他这会儿在想什么, “是呀,今儿汤圆长大了,不再和爹娘睡了。”
“这就要自己睡了, 可真是厉害。今天晚上娘和你爹陪你, 给你讲个故事,哄你睡着我们再回来睡。”
“晚上有丫鬟守夜,你也用不着怕黑的。汤圆如今是大了,是大孩子了, 娘觉得汤圆很厉害。”
林秋然声音轻柔, 语气和缓,汤圆心里平静许多。
汤圆吸了吸鼻子,想说自己一点都不厉害。可是林秋然都这么说了, 不能让他娘失望的。
汤圆抿着唇,“那好吧,我一会儿就起来收拾东西,然后把东西搬过去。”
林秋然笑了笑, “那汤圆可真能干,都不用娘帮忙操心的。”
其实早晚都得搬走自己睡,有丫鬟看着,林秋然不担心。估计也就前几日不习惯,等时间长了,慢慢也就好了。
林秋然问:“晚上想吃什么,娘给你做。”
汤圆道:“吃馄饨吧,要芝麻酱红油干拌的。”
以前总是吃汤的,红汤、酸汤、骨汤……如今来了京城,吃法也多了,麻酱红油干拌的就很香。
林秋然调的馅料好吃,肉馅儿鲜嫩,里面要么多放虾仁多放皮蛋,汤料也很好吃。
林秋然还打算等金鼎楼生意稳定下来,做些别的生意。她擅做吃食,也有本钱,京城这么大,不比余安客源少,有的赚的。
林秋然点了点头,“好,就吃这个。”
汤圆:“爹坏,昨儿晚上就想我走。”
林秋然笑了笑,“也就问问,快起来吧。”
汤圆起来后收拾了收拾,把常用的行李、玩具都搬去了自己院子。他的院子至今还未起名字,林秋然想等他读书后再起,不然真叫老虎院,等他长大以后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名字。
院子里有四个丫鬟,都是二十多岁年纪不小的。还有一个陪他读书玩闹的小厮,叫林阳,比他大三岁。
两人总是一块儿玩,日后也一块儿睡,总之爹娘虽不在,但汤圆不是孤零零一个,还是有伴的。
中午汤圆就是在自己院子睡的,睡醒之后跑来正院找林秋然。
他抱着林秋然的脖子,“娘,我还是很想你,我中午做梦就梦见你了。”
林秋然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说实话,若是汤圆高高兴兴地搬走,她这个做娘的还会有些舍不得。可他舍不得,林秋然就想着先劝,孩子总要长大的,习惯几日就好了。
不然等上了学,又不习惯上学,又不习惯自己睡,那会儿才难熬。
他总有一天会长出羽翼的,林秋然想让他自己飞飞看,“娘也很想汤圆,不过我们就在一个宅子,只是不在一个院子,还是每日都能见到的。哪怕日后上了学,也能日日见。”
汤圆:“才不是,我再大几岁去读书就得住书院了。”
林秋然陪汤圆去他院子待了半天,陌生的环境,她在能熟悉得快些。
孙氏看这有些舍不得,就这么一个孩子,还不宠着点了。她觉得汤圆还小,就和林秋然道:“不然等半年再让他自己一个人睡?”
孙氏已经好久没插手过汤圆的事了,这几个月也不娇惯他。
林秋然笑笑道:“娘,不管是再等半年还是一年都一样,一开始还是舍不得走,那不如早点,以后就不难受了。”
孙氏无奈叹了口气,只能听林秋然的。就这样过了十天,汤圆总算是习惯自己睡了,这又马上要去书院上学了。
养娃费心,但总算看到头了。
月底,林秋然给汤圆上学的东西收拾好,什么东西都带了两份,还带了铺盖,直接放到学舍去,中午要在那儿午睡。
两个学生一间学舍,想要独间也没有,毕竟书院不仅教功课,还教为人处世,十年寒窗,日后不仅有爹娘,还有同窗情谊。
二月初一一早,林秋然坐着马车送汤圆去书院,头一天入学,没别的事,也不学功课,就去学舍把行李铺好,领了衣裳,换好后去见先生就是。
林秋然先带着汤圆铺好床,这是他自己铺的,铺好后过去学堂,路上遇见不少像汤圆这个年岁的。
进去林秋然就不跟着了,她看都是自己进去的。
她在学堂门口的树下,弯着腰给汤圆理了理衣裳,悉心叮嘱,“先生问名字,要说你叫萧敛,汤圆是小名,是家中长辈叫的,不能乱了。有事找先生,别受欺负了,更不能欺负别人。”
汤圆仰着头,随后重重点了点,“娘,我知道的。”
林秋然有些担心,却还是冲汤圆笑笑,“快去吧。”
汤圆背着书袋,一步一步朝着学堂走去,他个头小,穿着书院的淡蓝色衣裳,他迎着阳光,林秋然看他毛茸茸的。
汤圆头戴着帽子,随着离学堂门口越来越近,原本蹦蹦跳跳的步伐也逐渐变得沉稳。
先生在门口等着,汤圆见了先问好,进门之前又回头朝着林秋然挥挥手,这才进去。
林秋然在心里舒了口气,却没急着回去。
要上一日的课,中午也在这儿吃饭,林秋然不太放心,打算中午看看这边,等完全没事了再回去。不过不用让汤圆知道,她在马车里坐会儿就是了。
大抵因为萧寻,书院的先生管事对林秋然还算客气。
“林夫人且放心,令郎在书院书一定能学有所成的。”
林秋然轻轻点了下头,书院挺大的,走在这边能听见朗朗读书声,过来读书有书童跟着,这么大的准许带一个小厮。等再大一点就不许小厮跟着了,但书童能来照顾。
林秋然在书院转了一圈儿就去车上坐着了,有暖炉也不冷,再说这也快开春了。
等过了正午,府里小厮跑了出来,和林秋然道:“公子听课认真,不过上午没讲什么东西,中午吃了饭,就回学舍睡午觉了。”
林秋然道:“吃饭可有不好好吃?”
小厮道:“公子没挑食,不过别的府上的公子有些闹腾。午睡公子也很快,同屋承恩伯府的小公子性子还不错,就是哭红了眼睛。小公子还安慰了几句,和同窗相处也好。这会儿睡熟了,小的赶紧出来和夫人说话。”
林秋然点了点头,“你看着些,有什么事回府禀告。”
林秋然就先回去了,汤圆听先生的话,吃饭也好好吃,还能哄同窗,没准儿回去之后还和她说认识了新的朋友,觉得上学读书好呢。
回到定远伯府,孙氏急着问:“咋样呀,适不适应,汤圆还小,这么小就跟着一群人一块儿读书……”
萧寻没读过书,孙氏原先还想着,请先生进府教,但林秋然执意送汤圆去书院。
林秋然笑着道:“挺好的,见没什么事我就回来了。娘,你不用担心,我瞧着书院里面没太过危险的东西。”
没有湖,没有水,管事挺多,很是负责。
孙氏点点头,“那就好,你先吃饭。”
林秋然简单吃了些,孙氏在一旁陪着,汤圆不在家里,她还有些不习惯。
林秋然也看出来了,孙氏这总是长吁短叹的,时间一长,恐怕闲出病来。
她道:“马上开春了,也不冷了,您出去走走转转,省着总在家里待着无趣。”
孙氏不乐意跟那些世家夫人打交道,总觉得自己跟她们说不上话,乡下来的容易被看不起。不过林秋然说得也有理,马上开春了暖和了,该找点儿事做。
没出嫁前就这样,围着爹娘兄弟过,嫁了认后就围着萧大石和老宅的人过,后来有了萧寻,就围着儿子过。
再后来萧寻走了,又守着林秋然和汤圆。如今汤圆读书去了,林秋然有生意要忙,萧寻每天早出晚归的,萧大石自己作死,被送回了萧家村。
其实孙氏不全是因为萧大石对不住自己生气,才让他回萧家村的,而是因为她要是不管,以后萧大石没准儿把人接到京城来,最后还不是给萧寻和林秋然添麻烦。
她一个乡下来的老太太,活了这么大岁数了,做啥坏事都是她做的,谁也不能管,反而让萧寻断亲,会被别人戳脊梁骨。兴许她在京城待腻了,也想回去住几天呢,到时候看看萧大石日子究竟咋样。
再说余安城,二月初,已到了草长莺飞的季节。
天气暖和,各家忙着蒸青团,做元宝糕吃。
偶尔几家嫌自己做的不好吃,就去街上买一些回来。五芳斋就有卖这个的,价钱也不贵,还做着往外地,卖得还不错。
林明送萧大石回来有几日了,他们路上没耽误多少时间,正月二十四就到了余安。
回来后林明先带萧大石去萧家收拾东西,大约老宅的人一直盯着这边,萧大石一回来那边就有人过来,是萧大石的侄子,说是要接萧大石过去,给他接风洗尘。
林明原以为这些人会趁萧家人不在来府上住,但却没有。他送萧大石过去的时候,才知老宅的人也在县城买了宅子。
这么多年不买,萧大石一给钱就买,这宅子花的是谁的钱可想而知。
想想萧大石前前后后往老宅拿了一百多两银子呢,攒攒可不就能买个宅子吗。
萧大石心里高兴,还是侄子靠得住,“我收拾收拾,这就过去。”
这也不用回萧家村住了,还是在县城。
林明见状,没说什么,等萧大石收拾好,就给送了过去。
老宅住的地方离萧家并不远,坐马车很快就到了。萧大石东西并不多,这些年屋里就他自己的铺盖衣裳。
本来是攒了一些钱的,可是零零散散的,都给老宅的人花了。到最后带出去的,就两个大包袱,不过衣裳都是好的,铺盖也都是好料子好棉花。
钱是没有,金鼎楼有利润,可压根不在他身上,于婶儿和杨娘子也不会给他钱了,其他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因为大部分都搬到京城去了,剩的一些也在库房放着。
林秋然孝顺,多是给他买酒,给孙氏买首饰。酒水萧大石喝了不少,剩的前几个月也拿走了。
库房还有他的东西,是萧大石常用的农具,不过这些也是林秋然给置办的,本来萧大石不想拿,因为家里的地都在林秋然名下,以后不用他操持了。
后来想想他还有三亩地呢,萧大石想着可以让侄子先给他种着,就把农具也给带走了。
出门前萧二郎还忍不住问:“大伯,这是给祖母拿的?她老人家年纪大了,要睡也得睡新的呀。”
萧大石盖过的,又臭又硬,谁稀罕。
萧二郎不禁想,这过年前萧大石还挺大方的,咋年后这么小气了。
萧大石道:“啥给你祖母的,这是我的行李。”
萧二郎顿时一愣,随后笑笑说道:“也是,过年就你回来了,家里又没人,多冷清。我们那边小是小,但是人多热闹。祖母常说,人多福气多,多子多福,香火旺盛,还总说兄弟多能互相帮助。大伯,你啥时候跟萧寻哥说说呗,一家兄弟,我和我大哥都是能帮忙的,不然他一个人在外多辛苦。”
“还有嫂子那边,操持着酒楼,这人一走,酒楼都是外人,哪天把产业吞了,都不知道的。”

第一百一十八章 萧大石回村
萧二郎和白氏有些像, 个头不高,人有点瘦,他一边说话一边看萧大石的脸色, 本来余安就不大, 老宅买的宅子与萧宅并不远, 现在家里没马车, 送萧大石回来的马车是租的。定远侯伯府的两辆车都有用,林秋然要出门, 汤圆要上学,反正租车很方便, 价钱也不贵。
萧大石搬行李, 就是用很久之前用不上的板车推的。
有灰,而且一直响。
其实家里是有驴车的,但萧大石给老宅的人用了几次, 现在也不在萧家。林明打算找机会要回来, 不过那边人多,能不能成他也不知道。
萧大石闷头走路不吭声,萧二郎见萧大石不说话,也没硬逼着他许诺啥, 多说说, 早晚有一天听进去了。
萧寻做了官,若是他也能有个一官半职就好了。而且萧寻他们又不在余安,酒楼那么大, 也不知道赚多少钱,若是每月能给他是十两二十两,就挺不错的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话在萧家可是没体会过。若非说以前,可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还过不去了吗。
萧大石心情复杂,他都回来了,还能说啥。想想他也觉得萧二郎说的有理,都是一家人,非弄这么生分,孙氏这也太不近人情了。
不过如今他都被送回来了,咋还可能和萧寻林秋然说,让家里侄子给帮忙去。再说酒楼写的是林秋然名字,这跟他半文钱的关系都没有。就算他带着人去酒楼,让史掌柜给找活史掌柜也不会同意的,肯定会说给林秋然写信。
史掌柜门精,也不知贪没贪酒楼的银子。
萧大石叹了口气,他还想这个做啥,贪也跟他没关系。家里人不用,信一个外人。
他道:“这事以后再说吧,先回去,我都快饿死了。”
萧二郎笑了笑,“今儿我娘和二伯母做的都是大伯喜欢吃的菜,还买了酒,这回来一路累得不轻,大伯你吃完好好睡一觉。”
萧大石点了点头,觉得这才像样,侄子对他很孝顺,也很听话,事事为他着想,每次回家都是座上宾。可去京城,没人拿着他当回事。
到了家,萧大石一进院子就闻到了一股饭香。大李氏在厨房忙活,见萧大石来了,热情的张罗一声,“大哥来啦,快进去坐。”
小李氏脸上也带着笑,“大哥可回来了,这累坏了吧。”
说着她又冲屋里喊了一声,“娘,大哥来了,你这些日子不总念叨嘛,这可回来了,还不快看看。”
小李氏看着后头一车东西,想着这回来一趟还不错,拿这么多东西呢。
屋里传来白氏的声音,“大石,你回来了呀!”
萧大石对二人笑笑就赶紧进屋了,屋里人不少,白氏在,三娃四娃在,几个侄女也在。
小李氏回头看了眼,又看向萧二郎,给两个大包袱使了个眼色,“这都是啥呀?”
萧二郎脸色不太好,一言难尽道:“是大伯的行李和衣裳。”
小李氏小声嘟囔着,“他的?那都是旧的呀,拿过来干啥?”
萧二郎摸摸鼻子,“看样子是打算在咱家住的,别的我也不知道。”
李氏一听不乐意了,说道:“本来家里地方就小,他还要过来住。”
萧二郎让她赶紧小声点,这要是让萧大石听见了,就完了。妯娌俩对视一眼,心不甘情不愿的把嘴闭上,继续做饭。
萧大石进屋后白氏就让几个孙子孙女出去了,“快坐快坐。”
萧大石坐下转头看了看屋子,县城的宅子不是村子那样,黄泥混着稻草盖的,也没天花板,仰头就是顶梁柱。这一进来,就觉得屋子明亮,里面收拾得也很整齐,看着还挺体面的。
白氏坐在床边,收拾得也齐整,先对萧大石笑了笑,“刚买的,我的腿脚不好,在村里受冻,二郎他们一直说他大伯好,多亏了你。咋样啊,京城可好,秀英萧寻秋然他们咋样,那孩子我也没见过,该四五岁了吧。”
萧大石没说话,白氏不似当初来萧家那么跋扈,反而眼里带笑,看起来很是和善。
白氏见萧大石不说话,说道:“我呀,这也多余问,京城哪有不好的,肯定千好万好,还用得着我惦记。”
萧大石无奈叹了口气,“娘,他们挺好的,不用你惦记。”
白氏点了点头,把桌上点心往萧大石那儿推推,“来,吃点心吃点心,别光坐着。你咋不在京城多住些日子,这么快就回来了。”
白氏没想到萧大石这么快就回了,腊月初走的,这正月底回来,还不足两月。去一趟路上肯定要耽误时间,她没出过远门,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赶路,但去京城,怎么也得半个来月吧。
那算着在京城才待了几天就回来了,咋这么赶呢。这还大冷天的,
萧大石有些难为情,他啃了半块点心,吃完才道:“娘,秀英她这么多年还是过不去,放不下,心里一直不得劲,对你们有意见。嫌我把钱拿给你们了,就让我回来了。”
萧大石还是那个萧大石,本分老实,有啥说啥,问了不知道咋回答最多不吭声,但不会故意瞒着。
白氏愣了愣,浑浊的眼睛不再转动,嘴巴也半张着,她六十多了,头发花白,手上脸上的皮肤都干干巴巴,好像枯掉的朽木。
萧大石看了白氏一眼,又把头低下去,“从前是我对不住她,我觉得这也挺好,反正有你们有二郎,等以后三娃长大了,家里慢慢立起来就好了。去京城成天唠叨,我听着也烦,人生地不熟的,不如老家安逸自在。”
白氏觉得后背一凉,紧接着手脚也凉了,萧大石这是一个人回来了?
还和孙氏萧寻他们闹掰了,那他一个人回来有啥用。
白氏在萧大石这儿演了几个月的慈母,收获颇丰。这法子很管用,外人看萧大石啥都有,可白氏知道,他对从前的事耿耿于怀,以前对他不好,他还就缺这个。
盼着老宅的人对他好,认可他。
白氏如今还是看不上他,但能哄着他。当然,白氏也得到了不少东西,萧大石很好哄,对他好点儿再诉诉苦,准会掏钱。
要不是萧大石,家里就没有新宅子,更不可能搬来余安。
家里老三在家,老二去从军了,至今还没回来。白氏四个孙子,大郎二郎都到了娶妻的年纪,三娃都八岁了,再有几年也长大成人。
还有几个孙女,都是姑娘家,那去酒楼干活赚钱多好呀。
白氏知道孙氏是啥性子,还有林秋然,不像好惹好蒙骗的。正好他们去京城了,好好笼络萧大石就行了。时间一长,兴许还能给弄酒楼去。
萧大石胆子小不敢拿金鼎楼的钱,因为史掌柜记账,但是敢拿于婶儿和杨娘子的,反正没账本,多少银子林秋然在京城也不知道,花了就花了。
白氏觉得萧大石真是个傻的,这老家的事有啥可说的,说了孙氏不高兴,把人给弄了回来。
“你这……我从前对不住她,她不高兴也是应当的。”白氏心里苦,这叫什么事儿呀。
萧大石道:“我跟她没话可说,都这么多年了,还记着这点陈芝麻烂谷子事,说让我回萧家村住,幸好你们买了宅子,我以后就跟你们住。”
白氏张了张嘴,可总不能这会儿把萧大石赶出去,说不准以后孙氏心软,又把人接回去了。
万一萧大石是装的呢,把人赶出去岂不露馅。
她继续当慈母,“哎,你也别怪秀英,当初是我对不住她,可我不也希望你有个自己的孩子吗,你看这,说让你回来就回来,萧寻也不拦着点儿,这么多年真是白养了。”
在余安,白氏也能听到萧寻的名字,当将军了,处好了以后还不拉扯自家叔叔?萧大石这人,光会扯后腿。白氏心里想,要不以前看不上他。
萧大石心道,他就算有错,可孙氏他们也过分。萧寻和林秋然更是不为自己说话,一心向着孙氏,他有啥办法。
萧大石叹了口气,“不说这个了,先吃饭吧。”
回来的一路上后悔和想把这日子过好给孙氏看看的想法在脑子里打架,还好白氏靠得住,不然他还真得回萧家村了。
白氏冲萧大石干笑两声,“吃饭吃饭。”
中午好酒好菜,有烧鸡,做了红烧肉,小李氏的手艺不及金鼎楼厨子的,更不及林秋然的手艺。
可萧大石愿意吃,侄子给他倒酒,侄女给他盛饭。吃完饭,大李氏在白氏屋子旁边给收拾了间屋子出来,本来这是大李氏儿子萧大郎住着的,萧大郎是萧家的长孙,就单独住一间。
但萧大石一来,老宅人又多,还有几个孙女,得让萧大石单独住一间,萧大郎就得跟二郎挤着。
大李氏脸色不好看,但想想萧大石回来,身上肯定还留着钱呢,这会儿可不能给人赶出去,说不准见了家里对他这样好,就拿更多的钱出来了。
他人老实,哄哄,哄高兴了,还是很大方的。
林明就这么看着萧大石搬进了老宅跟着挤着去了,萧大石还特意回了萧家一趟,和林明道:“你回去和他们说吧,我在这儿住得挺好。”
说实话林明也想不通,府上什么都不缺,余安两套宅子京城两套,而京城的两套,一个定远伯府,又宽阔又敞亮,单拎出来一个院子,都比老宅住着的大,另一套也大得很,怎么萧大石就非要跟那头人亲近。
林明是做下人的,自然说不得什么。不过他不着急回去,因为还有事要处理。这也开春了,田地得打理好,再把林秋然吩咐的事交代下去。再有孙氏虽然让萧大石回余安了,可也心软,俩人又没和离,没真的不管。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今儿让他住进去,就怕以后哪天把他赶出来,林明得看着萧大石安顿好才行。
从正月下旬到二月初,一晃过了七日。林明每天忙着处理琐事、送东西,倒也没意识到时间过得这么快。
初一,余安的事处理得差不多了,林明也该准备回去了。
林明打算再看看萧大石,好回去复命。
林明再看萧大石,没发现他有多大的变化,毕竟也才几日,可是从他眼中看出了几分苦涩。
他问道:“老爷子在这儿可住得惯?我明儿就得回京城了,老爷子若有话,我可以给老夫人他们带去。”
萧大石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最后只是道:“挺好的,你回吧。”
从街上绕了两圈,萧大石这才回老宅,一进门面对的就是两个弟妹的冷眼。
大李氏叹着气道:“也不知道这中午吃啥呢?吃啥都得用钱,样样都是花销。没钱哪来的好酒好菜,这有些人只管吃不管别的,就在这儿张着嘴等着,真好意思。”
小李氏不由道:“二嫂,你说有的人脸皮也是厚得很,自己有家非住在这儿来,你说侄子侄子,毕竟不是儿子,这有手有脚,哪有让侄子给养老的。”
早先,小李氏和萧大石说,萧寻是捡来的,到底不是亲儿子,可侄子是亲的,以后大事小事还得指望侄子呢。
刚搬进来也说,萧寻把人赶回来,还是萧二郎好,接萧大石过来住。
萧二郎和萧大郎从前对萧大石也不错,恨不得把他当亲爹。
可这回萧大石在老宅住了七天,前几天妯娌二人还能哄着给他做饭,甚至让儿子给他打洗脚水,但萧大石除了他带来的行李,别的什么都掏不出来。
一开始她们也怀疑萧大石是不是装的,毕竟孙氏不喜他们,到京城后说几句,让萧大石回来故意试探咋整。
可是小李氏夜里让萧二郎去翻,把行李翻了个遍都没翻到钱,大李氏小李氏二人觉得,萧大石可能真的和孙氏他们闹掰了,才大过年的灰溜溜回了余安。
这叫什么事儿,大李氏私下和小李氏说,“以大哥的性子脑子,不像是能想出这种法子的。而且,不是去京城过年的吗,我算着初二初三就回来了。”
小李氏点点头,“那就是那头不高兴,大哥被赶了回来。你说他一个上了岁数的,孙秀英要是真不管,完了往后几年十几年,都要赖咱们这儿了?”
萧大石今年都四十八了,这岁数可不小。
是拿了几回钱回来,可过了多久了,而且每次他来都大鱼大肉好酒伺候了。萧寻做了官,林秋然开着酒楼,那么有钱,不管他爹,竟然让他们管,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若是萧大石有钱,他们还能哄哄,可萧大石啥也没有。两床铺盖一堆旧衣裳,料子是不错,可都是用过的。
家里买了宅子,妯娌俩也嫌弃是萧大石用过的。
而且萧大石性子懒散,在家里什么都不管干。
是这几年养的,刚搬来余安摆摊做生意的时候,萧大石还踏实肯干,劈柴挑水,但这几年府里有丫鬟小厮,他就只管盯着地里的活。
地里种地请人,除草抓虫也请人,他是不干啥的,春种秋收就背着手在田埂上盯着。
在老宅也是如此,啥活都不管,吃完饭嘴一抹,就走出去溜达转圈儿,赶着饭点回来,吃完又是一抹嘴,回屋躺着,这谁能受得了。
而且一文钱都不出,大李氏和小李氏不愿意起早贪黑伺候萧大石,这再好,时间一长也烦,何况萧大石就去个吃的,偶尔还嫌饭菜不好吃。
这还没过十天的,妯娌俩就一万个不乐意。
萧大石只能装没听见,进了屋。
大李氏忍不住和小李氏抱怨,“还要在这儿住多久,十天半月还是一个月,大郎马上就要娶媳妇了,难道成亲后还要跟弟弟挤在一块儿住?谁家是这样的!”
小李氏也不乐意,单这伺候人的活儿,她就不想做。二人阴阳怪气几句,指望萧大石自己提出搬走。
可萧大石能搬到哪儿去,二人说这么多,他只能装听不见,在屋里干坐着。
妯娌俩对视一眼,她们也没想到萧大石会装听不见,这人看着老实心眼还挺多。
没办法,二人只能去找白氏。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