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一直做生意,不过也得做好了天冷不出门的准备。
孙氏道:“这我不太清楚,往年家里也不咋买肉吃。”
林秋然明白了,吃肉有萧寻去打猎,多的能卖钱。县城涨价是涨价,但影响不到村里了。她点了点头,没再多问。
次日,孙氏和萧大石明显感觉生意好了不少,菜价涨了,摊子的价钱却没变,就显得这边更划算便宜了。
肉卖得好,素菜卖得更好,孙氏和萧大石一边卖菜,一边就跟人说明日要换新菜了,有些客人没买,却来问:“明天是做尖椒酿肉吧?”
尖椒一下贵了两文,与其自家做,不如来摊子这边,这边味道还好。
孙氏笑着道:“明儿不做尖椒酿肉了,摊子换新菜,给大家换换新口味。而且现在尖椒价贵,我儿媳一个人做不容易,但也不想涨价赚大家的钱,大家也体谅一二。天冷吃羊肉好,明儿可以来试试我儿媳做的羊肉,味道也很好的。”
“那红烧肉和红烧鱼呢?”
孙氏道:“这两样暂且还会做,不过菜价一涨,有些配菜会换。”
孙氏说这些的时候心里有些忐忑,也怕客人后头直接就不来了,不过大多数理解,菜贵了只是不做了,又没涨价,只要味道好还实惠,可以买别的。
也有少数觉得本来摊子卖得也不便宜,这回换了菜,未见得咋样,以后肯定不来这儿买了。
孙氏看今天生意挺好,比往日早两刻钟卖完呢,俩人没直接回家,而是留了一会儿和客人说明日换新菜。
要是生意一直好好的,就好了。
二人留到中午,这才回家吃午饭,下午萧大石就去买萝卜和胡萝卜了,两样各四十斤。还跟肉摊老板订了明日的羊肉,说好一早就过去拿,总共四十斤肉,要的腹腩和后小腿那块。
羊肉价贵,光买肉就得花一吊钱。
萧大石是真的心疼了,这要是卖不出去,可完完全全砸手里了,一吊钱呐,尤其这些日子花钱不少,买豇豆还花了八吊钱呢。
红烧肉卖得不错,但羊肉不知咋样,要是卖不出去,赔得可不少,因为除了羊肉还有其他配菜,番茄,几样香料,也是钱。
林秋然其实也摸不准这好不好卖,如果卖价定在五十文一斤,买一斤焖羊肉,都能买五斤猪肉自家做了。
都说吃羊肉暖身御寒,可有几个是靠吃羊肉御寒的,还不是靠烤火穿衣。
成不成,都得明日试一试。
次日一早,巷子还黑着,萧大石就把羊肉带了回来。
孙氏这就起来了,先烧了两锅热水,然后把羊肉和配菜洗净切块。做这些也费事儿,天冷水凉,要兑温水,萝卜还有泥,要先洗一遍,削皮后再洗两遍。
低头久坐就腰酸背疼的,俩人年纪大了,做这些不易,只不过平日都不和林秋然说。
孙氏做完这些,又做好早饭之后,才叫林秋然起床。
今天好像格外冷,夜里能听见风声。自从和天冷之后起床就费劲儿,因为外头是冷的,被窝里是暖的。再有肚子大了,林秋然睡觉的时候不太习惯,怕压了肚子,有时候半夜会醒过来。
孙氏看她这样有些心疼,“我一会儿看着火,你再回来睡会儿……”
林秋然缓了一会儿,没那么困了,“没事儿,就是犯困。都买来了,我烧菜去。”
孙氏点点头,“都已经洗好切好了。”
林秋然披上衣服去外头看了看,羊肉正在锅里焯着水,外面天色还黑着,厨房灶膛的火光是暖和的。
锅里放了姜片葱结,其他配菜也都码得整整齐齐。
林秋然对孙氏笑笑,“娘,你回屋歇着吧,这边我来就成了。”
孙氏大早起来,也忙活大半天了,林秋然能干的就自己干。
孙氏道:“我在这儿烧火呗,这儿也暖和,还能跟你说着话。”
她还能顺便看看学着,就算做不了给外人吃,等林秋然肚子大了,坐月子了,也能给她做菜。
林秋然点点头,这样自然更好。
羊肉多,还做罐焖羊肉家里没那么多罐子,还费事儿。林秋然把红烧和罐焖两种做法结合起来,把锅当成一个大罐子,拿这个焖肉。
如今有米酒,加上会带一些发酵的味道。还有番茄调味,能中和羊肉的膻气。
番茄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当水果,做出来的羊肉更软烂入味。剩下的汤就用来煮胡萝卜和萝卜,两样都切成大块,煮的久了融入羊肉的鲜味,萝卜煮久化汤,一口咬下去,都不知是萝卜本身的水还是羊汤,全流入口中。
胡萝卜味道也不错,素菜林秋然打算依旧一斤卖六文。相比之下素菜做得也比荤菜多,客人来买,多是半斤肉搭一斤菜。
若是能卖得出去,卖羊肉更赚钱,因为依旧按定价两倍卖。羊肉更难处理,本身有膻味,本钱高,定价两倍并不过份。
做红烧肉一日能赚五百多钱,林秋然算着,今儿光把羊肉卖完,就能赚个八百文,再加上菜,是能赚一两银子的。
但得卖完,卖不完还得亏钱。
屋外寒风阵阵,厨房烧着火,不觉得冷。
林秋然看了眼外头,今儿是真冷,白天还兴暖和点儿。锅盖一直盖着,起到一个焖的作用,但沿着锅边冒出来热气好像让人置身仙境,光在这儿就觉得很暖和了。
这种图,林秋然就更愿意喝豆浆,不乐意吃包子。
天冷,暖和最吸引人,县城不是没有在吃上舍得花钱的人,得让人心甘情愿把钱掏出来。
天冷,吃羊肉暖身,喝酒也暖身,林秋然总觉得差点什么。
林秋然道:“娘,我再蒸点馒头吧。”
一直以来她家卖菜都是只管菜,不管主食。街上也有卖包子的,连烧饼都不缺。
客人来街上要么去饭馆,要么这家买点那家买点,带回家吃。
林秋然起身去看了眼木桶的米酒,这是用她自己做的酒曲酿的,酒味重,也更甜一些。吃羊肉哪儿有不配馒头的,要是他们方便搬锅过去,可以一边卖一边加热,但没办法,时间一长菜就凉了。假如做些馒头挨着放,用棉被盖着,想来凉得慢些。
算是加新菜,一掀开有白气,还能起到一个特效的作用。
林秋然想,要是她走在街上,看见热气腾腾的东西就想吃的。酒酿馒头有些酒味,味道也好,一口羊肉一口馒头一口酒,多好的搭配。
孙氏点了点头,林秋然说蒸她就去找老面。孙氏发面发得比林秋然好,林秋然看着比例,把酒酿也放了进去。
这米酒有用,但是酒酿太多家里又吃不完。孙氏见状也没说啥,米酒她喝过,酒酿吃起来甜甜的,放馒头里肯定好吃。她揉不动了,就林秋然来,多揉几次,蒸出来的馒头更光滑。
做出来的馒头跟包子铺卖得包子差不多大,发得好,做得也小,一斤面五六文,能做十个馒头,到时候要一文钱一个,不咋赚钱,主要是为了卖羊肉。
孙氏一向是发完就蒸,林秋然会二发,做出来的更大,等羊肉炖好,直接就着煮萝卜的锅着。等萝卜煮好了,馒头也好了。
锅盖一揭开,厨房满是白气,萧大石和孙氏把东西搬上车,林秋然给馒头拿棉被盖上,她拿的陪嫁的被子,还没盖过,干干净净的。
孙氏觉得这个是真可惜,等赚钱了,再给林秋然做一条。
天还没亮透,但俩人准备出门了,林秋然忍不住嘱咐,“娘,不好卖就回来,就在锅边站着,暖和。馒头可以给人试试,还有萝卜。”
馒头做得不多,一共就做了十斤面的。林秋然今儿有些累,以往做饭,就等着锅看着火就行了,今天她和孙氏还揉了馒头。
她看孙氏也有些累,打算歇一会儿过去替替。
孙氏:“放心吧,你快回屋吧。”
说完,俩人推着车走了。
今日天气也是真冷,俩人推车出门。这会儿天还没大亮,也就辰时三刻。
街上的人多是来吃早饭的、上工的、打杂的,还有早起去看铺子的,个个行色匆匆。
孙氏和萧大石还去了原来的摊位,旁边摆摊的就是那个卖包子的大娘,她就卖包子,在萧家旁边摆摊也是沾光,生意比以前好。
因为在萧家买完菜,再看她这儿包子热气腾腾的,大多会买上一两个。萧家卖菜,她家卖饭,正好。
一块儿摆摊也能说话,偶尔就剩一点菜孙氏和萧大石还会给左右的人分分,俩人年纪大,周围有力气的也会帮着搬东西,车上有装菜的木桶、小桌。到了就把车放好,先把桌子搬下来,再把两个大桶放桌子上,省着弄脏。
每日都是一个卖烧饼的小伙子帮忙,其他人偶尔搭把手。
孙氏过意不去,用筷子捡了个馒头给他,“先吃个,多谢啊。”
小伙子本不想要,看着馒头圆圆胖胖的,不禁接了过来,旁边卖包子的大娘愣了愣,“你家咋还做馒头了?”
孙氏笑着道:“做些卖卖,你要尝尝不?”
赵大娘摆摆手,“我就不用了,我一个做包子的,馒头还能没吃过。”
赵大娘语气不太好,孙氏并未多想,如果今儿蒸的是包子,摆在这边不合适,但只卖馒头,赵大娘又不卖馒头,有啥不合适的。
孙氏摆上摊,旁边卖烧饼的小伙子一边烤烧饼,一边咬馒头,他吃了一口,不禁道:“大娘!你这馒头真好吃。咋还有点酒味,还甜甜的呢?”
都知道糖贵,甜的肯定比白馒头好吃。这馒头虽不算大,但却很软,闻着就有一股甜天的酒香。
小伙子表现得太诧异,路人都看了过来。
孙氏笑了笑,赶紧把两个桶揭开,又把馒头给众人看。
一盆胖乎乎微黄的馒头,还冒着热气,一看就是新蒸的。两桶菜,还有香味,今儿风也大,风一吹,焖羊肉的香味飘了老远。
孙氏道:“这是家里做的酒酿馒头,大家快过来看看。今儿还换了新菜,是红焖羊肉,天冷吃些羊肉对身子好哎!”
孙氏这样吆喝着,萧大石也跟着吆喝。卖烧饼的小伙子几口把馒头吃完,看着羊肉浸在红彤彤的汤里,想买,他问:“大娘,都咋卖?”
孙氏道:“馒头一文一个,羊肉是五十一斤,今儿羊肉贵,二十五一斤,煮熟还掉秤呢,不过味道很好的。素菜便宜,六文一斤。”
小伙子听完,“……大娘,给我来五个馒头一斤素菜吧。”
孙氏脸上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笑,“小伙子,馒头一人最多买两个,不然别人就买不成了。”
一共做了近三十多斤的肉,七十多斤的菜,馒头总共才一百个,不够卖的。
“那就俩馒头一斤素菜,这馒头真好吃,正好没吃早饭呢。”自己出来,都是带碗的,一碗萝卜,这个时候在里面看见一点肉星就觉得走大运了。
路人看着这边热闹,过来问价钱。
羊肉贵一些在情理之中,有人尝了尝素菜,“羊肉味儿挺足,肉来一斤,素菜两斤,馒头来四个成不?”
孙氏点点头,买得多,也不必非按照一人两个卖,都装好,光一个客人就收了六十六文钱。
萧家的摊子客人络绎不绝,也是今儿太冷,都说天冷吃羊肉,今年吃得第一顿羊肉是从萧家摊子买的。
别看卖得贵,但味道的确好,有人刚买就忍不住吃了一块儿,软烂不膻,香得没边了,“你儿媳手艺是好!”
孙氏笑笑:“以后常来!”
馒头少卖得最快,今儿萧家卖了馒头,去隔壁包子摊买包子的就少了。
赵娘子心里着急,忍不住道:“孙大姐,你这卖馒头,来我这儿买包子的就少了呀!”
第三十三章 蒋家
孙氏一时没弄明白, 赵大娘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她卖包子,萧家卖馒头,咋能说卖馒头的影响卖包子的生意。
孙氏好脾气道:“他大娘, 咋能呢?我卖我的馒头, 你卖你的包子, 隔了这么远, 我咋能影响你的生意呢,你这是话真有意思。”
赵大娘叉着腰说道:“咋就影响不了?你这边卖馒头, 那以前从你家买了菜就过来我这儿买包子的人现在买了馒头,就不乐意来我家买包子了。你一卖馒头, 我的生意怎么办?今儿都多半天了, 我就卖了十几个包子!”
这都巳时了,过了半个多时辰,今天冷, 萧家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馒头都快卖完了。
一百个馒头,怎么也得有五六十个客人,原本都是要来她家买包子的!
萧大石皱了皱眉,这人怎么胡搅蛮缠的。只不过他是男人, 没法子跟女人一般见识。要是他也开口, 又该说仗着人多欺负人少了。
咋这么不讲理。
孙氏总算是弄明白了,敢情她的客人,赵大娘都算到自己头上去了。她以前都没注意到这些, 也没盯着在萧家买了菜的客人,会顺便去赵大娘那儿买俩包子。
这还有去买别的呢,哪儿盯得起。
孙氏总是想着林秋然自己在家,快卖完赶紧回去, 省得她担心。
孙氏也不介意自家生意给别人家带来客人,都在一条街上,和气生财。可总不能她家想卖馒头,还得顾及别人干脆不卖了吧。再说,她家也没卖包子呢,馒头都不能卖,怕客人不买赵家的包子了,这叫啥话?
一旁卖烧饼的小哥看不下去了,“大娘,怎么都是萧家的客人,买完菜再买俩馒头不是天经地义吗?关你啥事儿!你这跟强盗似的,咋不让一条街啥都别卖了,就买你家包子去。
孙大娘,这么着吧,我跟你们换,看她还说三道四不。”
再有,赵家一天蒸二百多个包子呢,萧家一天也就卖一百个馒头,有人不想吃馒头还是会去买包子的,真要等着萧家的客人,那就等呗。
伸手要饭还有理了。
这以后谁乐意在这人旁边卖东西。
孙氏看这小伙子人高马大,相貌虽普通,但心肠好,时常帮忙还照顾生意,心里不禁升起一股暖流。
她点点头,小哥说道:“大娘,我乐意在你旁边卖,说不准,买了菜还能顺便买两块烧饼呢。”
原本卖烧饼左边是个卖豆糕的小娘子,这是点心,跟菜的关系不大,但萧家摊子生意好,在他们旁边摆摊也得意,所以过来帮着挪了位置。
几个人一起,位置很快就换了。
赵大娘看他们位置就这么换了,人都傻眼了,“哎,孙姐,我又没说让你换,我就说以后你家别蒸馒头了……”
孙氏冷着脸道:“我家卖啥不关你的事,咸吃萝卜淡操心,卖你的包子吧。”
萧家的摊位本来还靠后一点,这回换了更靠前了。
今天生意很不错,不管是买啥都会带俩馒头,少有带一个的。馒头闻着的确香,路过这边都能闻到一股甜酒香气,颜色淡黄,看着大到手软软的,有的买了当早饭直接吃了,吃完还问明儿卖不卖。
一次不能买太多,但若明儿还有就不妨事儿。
孙氏也不知道,先应付了句还做,不得不说,这馒头可顶大用了。
往常肉卖得最快,但今儿慢,因为羊肉价贵,都是买半斤的,买一斤的少,只一个一下子买了两斤,说是家中宴客,正好中午缺两道菜,两斤羊肉两斤素菜,剩下六个馒头也让他包圆了,一共一百一十八文。
等林秋然来的时候,锅里就剩下羊肉了,素菜都已经卖完了,羊肉还有个三四斤。
这会儿有点卖不动了,过去半天,菜都凉了,天一冷,油脂就会凝固,看起来不像刚出锅的有胃口,这就是没法加热的坏处。林秋然也想过弄个锅来,可是又要弄灶、柴火,俩人不太方便。
孙氏催林秋先回去,“也快卖完了,用不着你,你快回家去作。”
林秋然道:“就过来看看,你你俩带了喝的。”
带的是米酒,酿的多,做菜也用不完,喝酒暖身,她就打进竹筒带了过来。她还发现摊位换了,林秋然给旁边的一人送了一竹筒甜米酒,“大哥姐姐,我爹娘年纪大,多亏有你们照顾,这是自家酿的,尝个新鲜。”
按照原本的摊位,今儿还能给赵大娘,可是位置换了,林秋然就没给。
赵大娘见此情景,忍不住蛐蛐,“无事献殷勤,真当是为了照顾俩老不死的。”
还不是看萧家生意好,都贴上去。哪怕关系不大,但来这边的人多,时间久了也占点便宜。
看孙氏性子老实,还真就换了。可是苦了她了,二百多个包子,一上午就卖了一小半,往日上午能卖大半,中午再卖一会儿就卖完了,今儿不知卖到啥时候去。
赵大娘心里气不过,可又惦记林秋然这人,所以不敢说太难听。林秋然以后要嫁给她儿子了,看还敢这样,还不是儿子说了算,真是以为自己会做两道菜,当多大的本事呢?
赵大娘在心里骂了一上午,可还是抵不过萧家生意好,早早就收摊了。
有人没买到,还有人在观望,看着好吃,可实在太贵了,宁愿买两斤肉解馋。可自家做出来又不是那个味道,忍不住感叹这钱白花了。
还是等下次问问买过的人什么味,要是还这么多人买,他们也买了尝尝。
孙氏和萧大石赶在中午之前回的家,剩一斤多羊肉就没往外卖了,直接带了回来中午加菜。
做点饭炖个菜,把羊肉热一热就能吃了。
正好林秋然早上没特意留,把东西卸下,萧大石就去刷桶了,林秋然端着羊肉去厨房,顺嘴问了句,“娘,摊位咋换了?”
孙氏简单说了说,“这还只是卖个馒头呢,要真卖你做的灌汤包,不知道气成什么样。”
林秋然记得街上卖包子的有两三家,不止她一家的。何必看不过她家卖馒头,再说,若生意真是她家带来的,那还不好好说话,她这般觉得理所当然,谁愿意做冤大头呀。
林秋然道:“换了也好,她不愿意,有人愿意。“
孙氏点点头,“那是,你快看看钱,今天这钱袋子可比昨天沉多了。”
每天回家是孙氏最高兴的时候,能见到林秋然,还歇着,还能数钱。
林秋然估摸着今儿能赚一两银子,她跟孙氏回屋数,数完有两千三百三十文,刨去乱七八糟的本钱,赚的钱有一千八十文。
林秋然忍不住笑了笑,“娘,今儿的是多哎。”
不过也累,林秋然早起做菜做馒头,孙氏和萧大石也是早起,一个去拿肉,一个洗菜切菜。要说容易,没有一个容易的。做这些的时候林秋然忍不住揉腰,但这会儿看见钱暂时忘记那些辛劳苦恼。
这可太多了,是头一回不给人做菜,却赚了这么多的。
孙氏也笑,搁以前谁能想到一天赚这么多钱呐,“钱是多,要是天天卖羊肉就好了。”
林秋然颇为赞同,她道:“娘,暂且把红烧鱼给去了吧,就红烧肉和红焖羊肉两样。每日发些馒头,赚得也不少。”
她暂且没想到能替换尖椒的东西,酸菜鱼现在也不好做,不如直接去掉。鱼单价便宜,想赚够做四十斤五花肉赚的钱,就得做三十多条鱼,一条鱼两三斤重,更费力,不仅买来卖去累人,林秋然做着也累。
原本是想着鱼便宜,能照顾所有客人,但现在摊子有贵的,也有便宜的。
冬日收拾鱼也冷,等想到合适的菜再加上,想不到就算了。
孙氏点点头,“行,还有天气不好的时候呢,算下来差不多三天换一次菜。”
林秋然道:“那让爹去说一声。”
以前跟鱼摊老板说过,拿得多给便宜,现在不要鱼了,肯定得说一声。豆腐的就是按正常价买的,以后也不用了。
这两家还特意问了问咋回事,毕竟也算大主顾。得知天冷不好做,没多说什么,只道:“以后用得到就还来我这儿买,价钱给你便宜。”
天气不仅影响萧家的生意,也影响别人家的。
林秋然庆幸换了羊肉,日后再做席面,也可以问问要不要加这道菜,但她已经好些日子没接到席面了。
等到下午,赵实来到萧家,还拉了一车货物。车上什么都有,赵实道:“林娘子先挑,你挑完我再卖给别人。”
便宜的豇豆干林秋然要了,还有土豆腊货腌菜,林秋然几乎包了半车。东西不少,萧家就三间屋子,没有库房,所以大部分东西放在了孙氏和萧大石住的屋里,不然放在外头淋雨容易坏,也怕被老鼠吃了。
总共花了四两银子,买完这些,林秋然不打算再买了,打算先攒钱。
她是初二给赵家做的席面,但这是上个月月初定出去的。后面除却去徐家做菜,黄娘子家没做成,她已经好久没接到席面了。并非没有办事儿的,搬过来的一个月,这边巷子成亲的有三家,白事两家,像满月周岁,不会敲锣打鼓,林秋然也不知。
这还只是附近的,其他地方林秋然还不知道呢。她也只能安慰自己,自家做肯定是更省钱的,不是所有人都有钱请别人做席面。
好在是每日都赚钱,只不过现在家里的存钱一半都换成了货物,徐管事那边也一直没有消息,让林秋然心里发慌。
徐家那边她问过一次,徐管事说还没消息,林秋然去杂货铺子看了看,有几家是摆上十三香了,不过罐子小小的,大小和以前的烧烤调料罐有点像,白瓷罐子,这么一小罐就要二钱银子。
看着是便宜了,但是林秋然卖给陈仓的,能顶得上这四罐。那个,林秋然卖五钱,跟徐远珩一比,她这都不能说是做生意。
卖得好坏她不知道,但只要过去,杂货铺最显眼的位置就摆着这些。问过不说林秋然也不再追问,安生过自己的日子。
下午林秋然睡了一会儿,睡醒之后处理明日要用的菜,泡豇豆干,洗土豆,酿米酒,明日能直接用的。
做完这些,林秋然看天色有些暗了,天冷之后白日也短了。孙氏去烧晚饭,萧大石把门插上,各家各户都飘起了炊烟,日落而息,一日也就过完了。
九月份少雨,一直到月中,只下过一场雨。
只有这天没出摊,其他日子生意都不错。
从赵大娘包子摊旁边搬走后,萧家摊子周围的人都很和善,卖豆糕的小娘子人不错,还有卖烧饼小哥人也不错,总会帮忙。
孙氏常和林秋然说,林秋然会让孙氏给他们拿些素菜馒头,也不要钱,总会换回来几块豆糕烧饼。
这时间长了也熟了,卖豆糕的小娘子姓沈,单名一个榆字,卖烧饼的姓董,叫什么不知道,但总听沈榆喊他董大哥。俩人关系不错,都未成亲,看着好像有那个意思。
都是心肠好的人,也不会一直盯着萧家生意。孙氏没和林秋然说过,赵大娘总来摊子这儿看,看她家卖多少。
总之搬走后自在多了。
自从和烧饼摊换了,赵大娘的包子摊生意一直不咋好,包子这东西价钱不贵,光这条街上就有三家卖包子的。味道有差别,可人们便宜的东西要求不高,能吃能填饱肚子就行无外乎远点近点。
以前愿意顺手买,如今董小哥都会吆喝,“客官来买烧饼吧,你们看看这刚烤出来的,多脆呀。泡羊肉里泡肉汤里都好吃,一块儿两文钱,里面也有肉馅儿!尝尝刚烤出来的烧饼!”
没等过去赵大娘那边,就已经买了烧饼了,赵大娘的脸比炭还黑。
不仅如此,她旁边还多了个摊位,是卖酱香饼的,生意还挺好。两边受困,生意愈来愈差。
卖酱香饼的不是别人,正是于婶儿一家。
林秋然没想到于婶儿他们动作这么快,说干就干,几日功夫,东西就准备全了。
住在村里,来县城卖东西自然不便,每日都是把饼做好,然后用棉被包着送过来,口感差一些,但没别的办法。当场卖当场切,卖完就回去。
第一天也不敢多做,做了十斤面的。算了半夜本钱,最后定价八文一斤饼。一斤面能做两斤饼,算上其他的成本,差不多能赚个对开。
闻着就很香,中午吃这个很顶饿,基本上也不用吃别的,别看半斤看着不算多,但口味重油大,吃了得喝水,半天不饿,比买两个肉包子强多了,非常受干苦力活的青睐。
虽然摊位在这条街的后头,可也有从后面这条街过来的。
第一天半日卖完,第二天做了二十斤也是半天,后头一直慢慢加,加到了五十斤饼。
她家做生意林秋然没管,若什么都插手,都分不清这是萧家生意还是李家生意了,她只问了问用不用钱,每日推车回去也累,不然先把车放萧家,早起来这边做,也能轻巧些。
于婶儿笑着道:“不用,我们打算搬过来了。”
现在一日能赚个二百文,于婶儿对这已经很知足了,她打算在县城租个宅子。这一天天光在路上耽误时间了,若搬来县城,她家人多,下午晚上也能卖。
萧家林秋然有孕,孙氏萧大石年纪大,不能拼量,可李家行。
俩儿子一个闺女,她和李叔不怕累。
她道:“秋然,能不能帮婶子找个牙纪,我抽空看看宅子。”
这个好说,林秋然直接找了赵广才。
租宅子更省心,才三日功夫,宅子就定下来了。一个月租金三钱,一年三两六钱,便宜是便宜,但得一下交付半年的。
好在李家还有点存钱,够付得起租金的。也是三间屋子,得一家人挤着,兄弟俩一屋,桃花在夫妻俩屋里隔出个小的,别的都还好,地方小一些。
于婶儿打算先这么住着,以后再说。
搬家的日子定在十九,萧家停做了一天生意,孙氏和萧大石想回村帮忙,但于婶儿没让,“东西不多,家里五口呢搬得动,等中午过来热闹热闹就行了,可一定得来呀!”
这是租的宅子,按理说不算搬家,可来到县城人生地不熟,热闹热闹有好处,省着受欺负。
巳时三刻,一家三口提着礼物过去,李家这边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人多就是好,做啥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