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的遗腹子自带口粮by将月去
将月去  发于:2025年10月01日

关灯
护眼

林秋然这身本事是从前跟着她爸妈一点一点学来的,刀工、勺工、火候,没几年是不成的。
她在想,要不要收个徒弟。不然真等开铺子了,还什么都不会呢。
这般想着,门口传来动静,有人在敲门。
林秋然道:“娘,应该冯娘子来了,来得正好,肉也炖熟了。”
估摸着有三十三四斤,自家还能留点吃。
萧大石去开门了,每天做菜的时候,家里门都是关着的,省的路过的人往里看。
林秋然把火撤了,她看孙氏那锅,没糊,汤汁也收了不少,做得不错。
孙氏最听她的,做菜也是。
萧大石过去开门,打开门一看,不是冯娘子,而是于婶儿和李叔一家五口,推了板车过来,车上拉着萧家今年收的粮食。
中秋后头几日下了雨,萧家村没人冒雨收粮食去,等雨一停,全村就赶紧把粮食收了,这些日子把稻子晒干,今儿干透了,怕萧家急着吃,一家人装上麻袋就给送来了。

第三十一章 菜涨价
于婶儿拍拍装得圆滚滚的麻袋, “地里粮食都收了,晒干给你们送过来的,总共是一千一百二十三斤, 都在这儿了。”
她又拍拍车尾的两袋, “这两袋是你们家菜园里的菜, 豇豆都拉架了, 还有胡瓜,老南瓜啥的, 都给你们带过来了。”
县城买菜贵,老了又不是不能吃了, 拿过来不就又省些。
孙氏眉眼绽出喜意, 今年收成不错,这米足够家里吃了。往年要交税,田赋就是三十税一, 剩下的自家舍不得吃, 大部分拿来换钱。但是今年家里能赚钱,林秋然喜欢吃米饭,都能留着,省着从外边买了, 一年都吃不完。
孙氏让人快进来, 她道:“我还想跟她爹回去一趟呢,这让你们送来了,累了吧, 快进去坐着。”
于婶儿摇摇头,笑着道:“也不累。”
不过车上东西的确不少,不然也不至于一家都过来。
于婶儿看看屋里,萧大石也在忙, 她道:“先给东西卸下来吧,天色也不早了,我们得赶着回去。”
挑下午过来就是不想在萧家留饭,于婶儿也闻着炖肉味儿了,林秋然在做菜,这个时辰,估计忙生意呢,耐得住性子没乱看,来之前她就叮嘱几个孩子,不能乱看,不能嘴馋。
当初孙氏和萧大石回村,不仅给了钱,还给她家拿了肉,十斤肉,足够秋收补油水,就是因为给的多,才把粮食送来。
只不过家里有孩子,二虎桃花年纪小,林秋然做得又香,忍不住往那边看。
林秋然烧好了,她把火给灭了,“不急不急,李叔婶子,你们先进来喝口水,桃花,快进来,好早呢,不差那一会儿。”
桃花眼中带怯,看了于婶儿一眼,于婶儿没动她也没动。她望着院子,不及老家宽敞,可县城的宅子,虽来过一次,但仍旧好奇。
孙氏上前拉于婶儿进来,“就是,还早呢,着急走干啥?快先进来,进来呀!你这还等我三催四请。”
于婶儿被推着进来,“哎,先把粮食卸了。”
萧大石嘴笨不会说话,但也拍着李叔的肩膀让他进院子。
林秋然道:“婶子,不急着卸东西,正好晚上留饭。这是客人订的红烧肉,我多做了一些,她们估计一会儿就来拿了,等着拿完咱们也早点开饭。爹,不还有只鸡呢吗,今儿也杀了。”
鸡是跟鸭子一起买的,鸭子吃了,鸡一直养着呢,就跟萧家买的鸡崽子一块儿。家里买的长大了不少,但离下蛋还得两三个月。
孙氏点点头,萧大石二话不说就去杀鸡了,于婶儿想拦,但孙氏挡着没拦住。
林秋然不可能让人走的,这么多粮食,本来说只让李家帮着收,可是不仅送来,还摘了老家的菜,这是多大的人情呀,哪能让人直接走。
林秋然回屋去倒水了,给李叔盛了一碗米酒,“这是我自己酿的,叔你尝尝。”
李叔和萧大石一样,是老实本分的性子,家里也是媳妇当家。村里好吃的少,也馋酒,林秋然都端出来了,他就喝了一口。
米酒甘甜微辣,推了一路车,李叔嗓子都冒烟了,喝口这个是真觉得解渴。
李叔道:“这是自己酿的?”
林秋然点点头,“嗯,做菜用得上,比出去买便宜些。”
李叔眯着眼道:“好喝。”
林秋然道:“桶里还有呢,大虎二虎喝不?”
于婶儿立刻道:“秋然,他俩年纪好小,不许喝这个。”
俩人一个十六,一个十三,在这个时代真不算小了,不过这事儿还是听当娘的吧,林秋然就没硬给。
这边说着话,冯娘子也到了,这回跟来的是她小儿子。
于婶儿见有客人来,让到一边,让李叔和儿子去卸货。
林秋然得忙这边的事儿了,冯娘子问做好了没有,她道:“来得正好,你先尝尝味道对不对。”
林秋然捞出一块来,这样定菜肯定得尝味道的,量多,不然不满意有的扯皮。
冯娘子尝完点点头,“嗯,是这个味道没错,说实话呀,红烧肉就属你做的软烂,别人做都没这个味道。”
有的能看出是舍不得用柴火火候不够,有的也软,但不似林秋然烧的糯。
林秋然笑笑,“那称吧。”
于婶儿去洗了手,帮着称肉装肉,桃花现状也洗干净手过来帮忙。一斤一斤地称,每次称好都给冯娘子看,然后放到她带来的大桶里。
总共三十二斤,偶尔多一块,斤数肯定是够的。
锅里还剩差不多两斤肉,林秋然就自己留下了,汤大部分都给了冯娘子,冯娘子今儿穿得喜庆,脸上笑眯眯的,痛快把剩下的钱结了,一共三百八十文。
于婶儿在旁看着,感叹这钱真不少。
冯娘子还给林秋然拿了几块喜糖,“吃喜糖,都沾沾喜气。”
林秋然把人送走,这生意就算结了。喜糖总共六块,她给了桃花一块,还给大虎二虎一块,再给于婶儿她没要,林秋然就放厨房盘子里了。
于婶儿看这觉得真不错,不禁问:“来这边生意可好做?”
林秋然道:“上午只要不刮风下雨就去卖菜,基本上都能卖光,偶尔下午会接像今天这样的活,或是给别人家做菜,不过县城这边,活儿不算太多。”
不止林秋然一个席面师傅,僧多粥少。
林秋然看了眼院子里,萧大石在杀鸡,李叔和俩儿子在卸货,林秋然笑了笑,“我这就做晚饭,婶子可不能再推辞。”
于婶儿点点头,都留到这个份上了,再说走,那就太见外了。
她去厨房帮忙烧火,一边烧火一边打听这些日子萧家怎么样,“你也别累着,孩子咋样?”
林秋然道:“挺好,现在显怀些,但不累人。”
快四个月了,依旧没什么反应,家里也总赚钱,挺好的。
于婶儿乐呵呵的,尽管不是自己过得好,可是萧家过得如意她也得意。她也看着孙氏萧大石胖了些,脸上多了神采。
过得好才好,毕竟萧家后头住着的李翠花一天到晚见不得萧家好。
于婶儿前些日子才知道,中秋的时候,萧家老宅的人全去县城了,然后又夹着尾巴回来了。
有人说,见过李翠花去那头,从萧家老宅出来过。
李翠花一向见不得萧家好,准是去那边说了不该说的话了。
于婶儿那天从县城回来,她和李翠花说萧家搬家了,估计就是因为她。还好林秋然没事儿,不然于婶儿真得后悔死。在那之后,萧家赚了钱有啥事她也不往外说了,包括收秋给了一百钱还拿了肉,这个也没说,总说招人记恨。
她还帮着哭穷,说萧家赶不回来,没钱请人收,让李翠花得意几日。
孙氏她们过得好不好,惦不惦记自己只有她知道,多余跟别人解释。
于婶儿特地跟孙氏和林秋然道了个歉,“都怪我,要不是我,李翠花也不会撺掇这个。”
林秋然没想到其中还有这些事,她道:“这哪儿怪得了婶子?她心术不正,别说听到我们过得好赚钱,就算听到别的,也坐不住。也不是对我家,见谁都这样,婶子以后也小心点儿。”
幸好是搬走了,就算李翠花气得慌那也没办法。
于婶儿道:“那也是我不该多嘴。”
林秋然又安慰了几句,“她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天天和别人比,就算日子不错,那也不好过。”
于婶儿点点头,跟林秋然说完,她心里是好受多了。
孙氏在一旁听着,听二人说完,打听了打听大虎的婚事。大虎今年十六,到了说亲的年纪了。
这会儿跟着他爹卸东西呢,力气大,闷头干活不吭声,看着很可靠,孙氏朝大虎抬抬头,问:“咋样,亲事可定下了?”
力气大,性子好,按理说挺好说亲的。
于婶儿却摇摇头,“找媒婆说了两家,但都不成。现在说媳妇不仅要彩礼,还想往县城奔,要男人有点本事的,光会种地不行。”
这也不怪人家,于婶儿有女儿,也想桃花嫁到县城去。种地不赚钱,谁不想自己女儿享福。
就比如当初萧寻,人高马大模样俊俏,还能打猎,这些大虎不会。
今年十六,不算急,再学些本事呗,不过于婶儿也不知道干啥,大虎性子老实,有点呆。去县城当学徒?就怕师傅也嫌他笨。
她和孩子他爹都老实,养得孩子也这样。
林秋然在一旁听着,她是想要个徒弟的。按理说男子力气大,大虎又踏实肯干,看于婶儿和李叔的性子就知道他人品差不了。
只不过不太方便,尤其在这个时代,所以林秋然更偏向桃花,年纪小慢慢调教,而且刚刚也帮忙了。
但这个时候说要桃花来,就不太合适了。李家现在自然是李大虎的亲事要紧,她也怕于婶儿舍不得女儿。桃花才八岁,搬过来好些日子见不着,就算跟萧家亲近,那也不放心。
林秋然佯装随口一说,“那婶子就没想着搬来县城住?在县城活多,不用来回跑,方便。”
于婶儿道:“我们,那哪成呀?没啥本事就会种地,再说也没有余钱买宅子。”
林秋然道:“买不了可以先租一个,不然一直住村里,给大虎说亲都是麻烦事。李叔还硬朗,你也能干,俩孩子都不小了,总能寻到赚钱的法子。不然摆个小摊,累是累一些,但肯干肯定是能赚到钱的。”
现在每天卖菜,说实话也累,但比起种地,还是好的。
林秋然来到这边,除了孙氏和萧大石,就属她娘和于婶儿对她最好,去于家庄做事还是她帮忙介绍的呢。于情于理,林秋然都想拉李家一把。
她缺人可以再说,不管以后是让桃花帮忙,还是买个人,都行。现在俨然于婶儿家的事更急,她心地好总帮萧家,不能她们走出萧家村,还让于婶儿留在村子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于婶儿道:“我的手艺,就算做出来也没人吃呀……”
林秋然笑着道:“不会做可以学,卖些小吃,薄利多销。现在也收秋了,地里没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婶子可以找个日子来城里试试。”
林秋然说着,拿盆和面,面活得很软,醒面的时候她用胡葱碎蒜末、豆酱盐糖还有葱花调了个酱汁。
大灶炖了鸡,林秋然往炉子上架了铁锅,擀的饼皮比锅还大,烙饼的时候油多些,一边烙一边堆褶,一面烙熟翻面,把另一面刷酱。
饼香和酱香一起出来的,于婶儿、桃花、孙氏在一旁看着,人都惊呆了。秋然这是说做就做,
林秋然敲了敲下面的饼壳,是脆的,而上面刷了酱的,是软的。
她把饼盛出来,切成菱形的小块给三人尝,“你们尝尝这饼的味道咋样?”
于婶儿把饼放进嘴里,咸香脆口,对于平日里肉都很少吃的人来说,这饼可以说是美味,真的是香呀。上面的酱汁不知怎么调的,咸甜口的,里面的葱花点缀,一咬,饼皮还有细碎的蒜末葱粒,每一口都好吃。
于婶儿点点头,“好吃,这可太香了。”
一面酥脆一面软,说实话,比她自己烧的肉好吃一百倍。
林秋然道:“这个简单,学着怎么做饼调酱汁就行,算是小本生意。”
林秋然想让于婶儿做这个,主要是因为街上卖烧饼、豆浆油条、包子的已经有了,每样都有两三家。
有的生意好有的生意不好,再去抢那个,划不来。
酱香饼就不错,来街头都是寻常百姓,太贵了不成,太难做的也不成。这个吃了顶饿,味道也好,那些干力气活的肯定爱吃,林秋然觉得,味道并不比肉包子差。
还方便按斤卖。
桃花咬着饼,一直听着这些话。
于婶儿张张嘴,眼睛一直看着林秋然,看了半响,她眼睛酸涩,鼻子也开始发酸,“可这是你做的,秋然,婶儿不能……”
林秋然道:“当初去于家庄做席面,婶子不也没想着活儿是您找的,一直说这是我自己本事。”
没有当初,就没有现在,林秋然觉得十文钱不够还这个人情。
林秋然道:“方子我告诉你,教你咋做,先试试,不成就给桃花他们做着吃,我看桃花挺爱吃的。”
桃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于婶儿抹了把脸,“婶子先谢谢你,这我真是……”
于婶儿很想打包票,说以后真做成了怎样感激林秋然,可虚无缥缈的事,她怕林秋然不信,倒不如做实事。
林秋然道:“都是小事儿,这也不算什么方子。婶子你看这个酱,是两勺蒜末三勺胡葱碎,两勺豆酱一勺糖,还有一勺生粉,加水调匀,这么多酱,放大半碗水就行。”
于婶儿越听越迷糊,前头的还记着,后面的就忘了,“啥来着?几勺豆酱?”
桃花先看了林秋然一眼,然后说道:“娘,是两勺豆酱一勺糖,一勺生粉加水调匀,加大半碗水。”
林秋然笑了笑,“对,做饼得香,烙得时候油不能少。要想饼软一些就用温水和面,比寻常烙饼加的水多一些。中间出层也不用直接抹油,调点油酥抹上就行了,能省些油。”
于婶儿点点头,林秋然又笑着问了桃花一遍,桃花记得很是清楚,能一字不差地重复下来。
林秋然不禁想这个孩子真聪明,才听一遍就记住了。也不知只在厨艺这一面如此,还是做什么都这样。
晚上林秋然就烙了几大块酱香饼,配着红烧肉和土豆炖鸡吃的。
吃了饭,孙氏见时辰不早了,催着于婶儿快回去。但于婶儿没干,非得把锅碗刷了才走。
他们一家五口,大虎二虎能吃,得吃萧家多少粮食。过来是因为上次给拿的肉多,这回又吃,林秋然还把做菜的方子给了她,这欠多少人情。
于婶儿当初只帮了个小忙,觉得林秋然不容易,现在却要林秋然反过来帮她了。她觉得林秋然真是个好孩子,又觉得羞愧。这么大个人了,还得让小辈惦记。
回去的路上太阳慢慢西沉,秋风吹过,并没有吹散于氏心中的热火。看萧家在城里,她有些羡慕。
车上没东西,爷三轮流推着,这会儿大虎二虎推,李叔歇着。
于婶儿和李叔商量,“来县城试试也成,现在也不忙,就跟萧家以前似的,做好了推过来卖。也看看好不好卖,只要能赚钱,租个宅子住如何?有钱,早晚都有买宅子的时候。”
李叔看着俩儿子,“嗯。”
于婶儿又道:“要是真搬过来,让桃花去萧家帮忙吧。”
萧家就三人,林秋然还大个肚子,肯定是忙不开的。
桃花过去能帮忙,以后也能帮着照看孩子,多个人多出份力,肯定比他们三个在一块儿好。
做生意看着赚钱,可是累人。要是不搬到县城,那这事就算了,把孩子送去,倒像是让萧家帮着照看。
本来家里人还多呢,再加一个八岁的桃花,都不知是去帮忙还是去添乱的。
李叔点点头,“成。”
桃花道:“林姐姐帮了咱们家忙,娘,我愿意过去照顾林姐姐。”
以往还叫林秋然嫂子,不知不觉间改了口,于氏也没揪着她改。
而萧家这边,送走于婶儿一家后,林秋然收拾收拾,先洗了澡,今儿做的菜多,感觉身上有油。
这般连着做了两日菜,天一日比一日冷,萧大石也垒好了院墙,孙氏趁天气好,每日下午就在院子里牵绳子,焯水煮豇豆,林秋然也来,二人晒了不少豇豆干。
转眼到了九月,初一干活,初二这天一大早,林秋然和孙氏就来了赵家。
赵实和赵家断了个干净,满月也没请赵家人,婉娘娘家那边的,加上朋友,总共三桌,菜量不大,就没让萧大石过来。
没了人捣乱,家里热热闹闹的,来人就夸赵实女儿可爱,屋里笑作一片。
林秋然也看了一眼,孩子出了月子,比那日看更可爱。看了一眼,她就来厨房做菜了,菜色早就定好了,感激上次赵实帮忙,林秋然看准备的肉多的,打了声招呼给多做了些,这个天放不坏,赵家可以留着自己吃。
怎么说也是她做的味道好。
赵实和婉娘看在眼里,心里明白是因为那日,对林秋然这般也感激。林秋然干活是需要工钱的,多做这些得好些钱。最要紧的是满月宴很是圆满,客人都说饭菜好吃。
菜做好了,林秋然告辞,但婉娘道:“饭菜也多,林娘子和孙大娘不介意就一块儿吃点儿吧,我这也都是自家人。”
她有了女儿,看林秋然跟着婆婆一块儿干活难免心中动容。
林秋然点点头,二人也是第一次在主顾家留饭。
二人简单吃了些,吃过饭后婉娘给结了尾款,“林娘子手艺好,赵实,你那边若有朋友需要,也帮着介绍介绍。”
赵实道:“如今怕是用不着我了,现在都得抢着请林娘子过去。”
林秋然笑了笑,“哪儿有,县城好的席面师傅那么多,我不过是仗着口味新奇些,有人愿意吃罢了。”
婉娘也笑了,赵实又道:“不过现在入秋了,林娘子想要卖菜,也得有菜可做。等霜降后,地里是没什么菜了。我打算去收批菜来,林娘子要不要?”
林秋然让孙氏晒了三千斤豇豆,这个是够用的,她也问了孙氏冬日有什么菜,白菜、土豆、胡葱这些好存储的还是有的。
这些亩产多,到冬日也不贵。
林秋然问:“都有什么菜?”
赵实道:“有各种菜干,土豆胡萝卜胡葱都有,别的菜也有,像新鲜的茄子、胡瓜,肯定比现在贵一些。”
再有两个月就入冬了,赵实是想赚一笔。带回来也得卖,正好问问林秋然,这边多卖些,自己也省力。
林秋然道:“给我带豇豆干吧,有多少要多少,土豆便宜的话也来些,若有腊货腌菜,帮忙少带一点。”
赵实点点头,“包在我身上。”
林秋然和孙氏回了家,到家后告诉萧大石二人已经吃了,让他自己弄些。
孙氏也累,若萧大石不学着点儿,总不会做。总不能她和萧大石回家担心林秋然,和秋然出门,还担心萧大石吃不吃得饱吧。
一天天净操心了。
萧大石对付了一口,等下午,他出门拿明日用的菜。天冷了,能白天做的就白日做,除了猪肉担心放一晚上不新鲜外,其他都是提前买。
萧大石带着菜回来,还带回来一个消息,尖椒已经涨价了,原来四文一斤,现在六文一斤,涨了两文钱。

第三十二章 焖羊肉
物价上涨林秋然以前也不是没遇到过, 一到冬天各种青菜就会涨价,有的甚至比肉还贵,但还是会吃。在这边没有大棚, 涨价只会提前。
林秋然能接受, 毕竟物以稀为贵, 秋冬青菜少, 自然贵。但在从前只是涨价,而这个时代, 再过些天,有些菜就彻底没有了。
菜涨价, 秋冬天冷出门做生意更不容易, 按理说,她家摆摊卖菜的价钱也该涨了。
这种时候其他小本生意,像卖面条、包子、烧饼的, 就没有困扰。只要不赶上灾年, 粮食的价钱浮动不大,林秋然也没法参照。
林秋然叹了口气,她以前没做过这样的小生意,真要调整价钱, 不知这个度该怎么把握。
她记得前世饭店的菜品价钱不会随着一年四季蔬菜价钱涨而涨, 是算春夏秋冬的大致菜价,定一个较为合适的,只要物价不大幅度上涨, 菜的价钱就一直不变。
当然,有些无良商家还是会涨,还只涨不降。
林秋然记得这边酒楼定价本来就高,一盘蔬菜什锦二十文, 定价这样搞,估计也是不受菜钱影响,定价前早把这些考虑在内了。
林秋然有些头疼,这怎么办。萧家卖菜一开始价钱定得就低,以味道价格取胜,这样才卖了一个月,算上下雨也就二十天,眼看菜就要没了。
尖椒四文一斤的时候,尖椒酿肉卖二十文一斤,这道菜毕竟还是肉占得斤称多,现在贵了两文,要想和从前赚得一样多,得贵个一两文才行,而素菜要涨三四文。
原本素菜都是卖六文一斤,加个三四文,别说别人了,林秋然想想都觉得贵。这钱已经能买一斤肉了,素菜做得再好吃,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没有肉好。
客人肯定不会买账,而且萧家还面临另一个问题,月初菜价虽贵,但还能买到。再过半个月,估计想买也买不到了。
尖椒不易保存,囤菜林秋然根本没想过。
换菜色是早晚的事儿,林秋然在犹豫这些日子是涨价还是直接换菜?尖椒酿肉一向卖得不错,贸然换了不知新菜色卖得怎么样。
不然把素菜砍了只卖尖椒酿肉,那搭着红烧鱼卖的素菜里尖椒怎么办,难道只卖豆腐吗?倒也不是不成,反正比尖椒酿肉这道菜好操作。
孙氏很诧异,“她爹,咋一天就涨这么多?”
萧大石:“天冷了,自然就贵了。”
林秋然问:“除了尖椒,别的菜呢?”
萧大石道:“青菜都涨了,豇豆也贵了。”
今儿买的豇豆是昨日定的,所以价钱没变,要是今儿再买也得涨价了。
林秋然点点头,还好提前晒了豇豆干,当时有两文一斤收的,也有三文一斤收的,家里很多豇豆干,红烧肉这道菜影响不大,可尖椒酿肉和红烧鱼怎么办?
尖椒虽变贵了,豆腐却没变。
孙氏感叹,“哎,咋贵这么多,菜都要比肉贵了。”
以前在萧家村住着的时候,冬日吃白菜萝卜土豆,还用芥菜青菜腌酸菜吃,一冬都不缺菜吃。
现在需要买菜,菜价还贵。
孙氏总卖,她自然知道本钱越高,赚得越少。干一样的活儿,以前一日赚五百文,以后只能赚三四百文,那谁能乐意。
林秋然看着孙氏和萧大石,说道:“爹,娘,尖椒酿肉先不做了,换成羊肉卖。”
秋冬吃羊肉暖身,既然早晚都要换菜色,何必非要涨价多做半月呢,还让客人觉得萧家的菜贵了。
卖东西开始贵,觉得味道好会吃,但是后面变贵了,大概率不会来。
有些人不会管菜价涨不涨,只会觉得你卖得贵了。换句话说,你菜贵跟我有关,菜价涨了那是你的事儿。
“配菜就选萝卜、胡萝卜,这两样没涨钱吧?”
萧大石摇摇头,“没有,这俩还算便宜。”
白萝卜两文一斤,胡萝卜三文。
林秋然道:“做红烧肉的话,豇豆就换成咱们家晒的豇豆干。反正咱们收来的时候便宜,虽然晒干再炖斤称会少一些,但影响不大。”
林秋然决定直接换菜,她以前也去外面吃,关心的只有价格涨没涨。若是贵了就不愿意去了,甚至吐槽有些私房把人工水电甚至几年后孩子上学区房的钱都给算进去。
做生意能不能成还得看客人买不买账,也是没经验,日后等开铺子了,她也要把这些都考虑进去。
红烧鱼就先做豆腐卖,或是这两天想想能不能放别的菜进去。
天变冷后带出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尽管没到冬天,可是各家各户出门的少了,只要没事儿的都忙着为入冬做准备,紧着赶着种芥菜腌菜做腊货。
林秋然莫名有种感觉,冬天肉很可能也会涨价。
隔壁的许娘子和陈娘子还过来问林秋然,要不要一块儿做腊货,林秋然过去看了看。
两家院子都翻地撒了菜籽,林秋然想,余安冷得也快,但较于前世的北方,气候还是更暖和些,位置偏南,但不算南方,因为地里种的芥菜就是做酸菜鱼的酸菜前身。
林秋然去买了些种子,把自家院子也能种上。
孙氏和萧大石种的,萧大石种了一院子,没过瘾,问:“要不要回老家种点?以后卖菜用得上不?”
在家里院子种些足够吃就行了,以后用得上还是买比较好,能买到的,尽量别自己做。
林秋然心情明媚了些,她道:“要是真用得上就去买吧,不然回老家还得请于婶儿看着。”
孙氏道:“那还是算了,她婶儿也想来县城试试呢。”
林秋然点点头,跟着说了于婶儿肯定不会拒绝,可又要来县城做生意,家里还费心看着菜,太麻烦人家了。而且,林秋然虽想到了酸菜鱼,但觉得这道菜现在肯定不好卖。
首先做成酸菜鱼有和做鸡鸭一样的问题,酸菜鱼是切片的,每块肉部位、大小不同,多给一块骨头,少给一块鱼肉,客人很容易不满。再有,本来鱼肉切片后煮容易散煮,运送的途中容易碎,在铺子卖,做好端上桌成,但摆摊卖就不如整鱼好看了。
这点不好,开铺子不知什么时候,各家各户都有种的,也用不了太多芥菜,先可着自家吃吧。
孙氏点点头,“院子里种点得了。”
林秋然道:“娘,咱们也买些鱼、肉腌着吃吧,现在应该还算便宜的,往年肉涨价多不?”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