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唐,开局流放岭南by五谷丰登庆丰年
五谷丰登庆丰年  发于:2025年09月08日

关灯
护眼

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吃甘蔗,真甜!
“不会啦,我们一会儿把渣子扔了,谁也不许说,我阿姐不会知晓!”孩子王小桃仗义道。
“嗯嗯,我们听你的!”牛小宝一帮孩子立马狗腿的表态。
“好吃吗?”苏樱冷不丁道。
“好吃!”小桃顺口道,咔嚓咔嚓嚼嚼嚼,突然顿住,转过脸,“阿、阿姐!”
一帮孩子唬的全站起来,将甘蔗藏到身后,胆怯地看着苏樱,“先、先生!”
“吃啊!”苏樱催促,“甜不甜?”
“先生,我们再也不敢了!”牛小宝吓坏了,带着哭腔。
是来跟先生念书的,不是来馋嘴的。
“有啥不敢的?甘蔗种来不吃,留着干嘛?”苏樱笑,“先生没生气,还要不要,再砍两根?”
“不要!”孩子们摇头,“这根是不小心弄断的!我们不是故意的!”
“嗯,再过一两月,甘蔗成熟了,一人一根,你们吃个够!”苏樱摸摸孩子们小脑袋。
“真的?先生?”孩子们好开心,眼睛亮晶晶的。
“当然,先生说话算话!”苏樱认真道。

汉子们耕完地,打着赤脚上田坎,到水沟边把脚杆上的泥洗净。
穿上草鞋,牵着耕牛、扛着犁准备回家。
劳作一整天,终于把苏家的水田翻耕完,明日撒些青肥,接着就可以下一季的育秧。
家家户户冒着炊烟,夕阳下一幅田园牧歌景象。
“各位叔伯,等一下!”苏樱追来。
“何事,阿樱!”王三郎问。
“到我家一趟,有事儿!”苏樱神秘一笑。
“又有啥好吃的?”裴三郎打趣道,“阿樱啊,这样可不行,你家粮食成本投贵了!”
“走吧!反正是好事儿!”苏樱笑呵呵道。
“走吧!看看啥好事儿!”汉子们说说笑笑跟着苏樱到苏宅,院中间两个箩筐,盖着布,看不出是啥。
“来啦!各位郎君请喝绿豆汤!”三妯娌热情招呼乡亲。
“客气、客气!”汉子们接过绿豆汤一饮而尽。
忙了一天,流了不少汗,背上全是汗渍,正渴得紧。
“阿樱,啥事儿,说吧,大家能帮的绝不推脱!”王三郎连喝两碗绿豆汤,喝完抹了抹嘴。
“不是甚大事,就是各位叔伯这些日子辛苦了,帮着我苏家收稻子,又翻耕!实在感激不尽!”
“阿樱这话说的,乡里乡亲的,你家一个劳力没有,顺手的事儿,莫来头!”裴四郎扯着衣角擦汗。
“大家帮忙,我苏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是这几日的薪酬,还请各位叔伯收下!”苏樱揭开箩筐上盖着的布。
笑呵呵的汉子们笑脸僵住,表情不太好看,“阿樱,何意?”
“各位叔伯,大家是乡亲,互帮互助没错,可是有一有二,不能再三再四!
农忙时大家都有自家的地要割、要翻,遇到雨天啥都不剩,但大家依然先紧着苏家!苏家感激不尽!
帮助也得有个头,不能无止境,不然成了苏家盘剥各位乡亲!苏家于心何忍!”苏樱诚恳道。
“阿樱,你们苏家帮了我们那么多,这点儿忙算啥!快收回去!莫要伤了我等心意。”王三郎回道。
“就是,阿樱!自从你们来了,我们的日子一天一个样!丰衣足食!这点儿忙算不得甚!”汉子们七嘴八舌的。
“各位叔伯,听我把话说完!”苏樱抬手止住众人的话。
“首先,我们苏家不用交税,粮食早几日迟几日收,影响不大,但各位先顾着我苏家,这份情无法用金钱衡量,这份情我苏家铭记在心。
其次,乡亲互帮是增进彼此感情,但若是我们像吸血一样,一直让大家付出,哪天旁人也这般,各位叔伯当如何自处?
再者,劳动付出获取报酬天经地义,不能用情分抹去该得的薪酬,时间久了,什么都会变味儿。
为了我们大家和睦相处,维系好这份乡情,请各位叔伯一定要收下!”苏樱郑重冲各位抬手一揖。
汉子们沉默了,他们是发自内心想要感谢苏家的各种帮忙、提携,没想过其他的。
但苏樱这么一说,确实,旁人来请自己去帮忙,该如何自处?
农忙时节,谁都忙,谁都累!
久了,真的会引发各种矛盾,反而伤了和气。
“杨大叔、杨二叔!你们带个头!”苏樱冲杨大郎、杨二郎招手。
“阿樱!我们是亲戚,哪能收这钱!”杨大郎彷佛被烫到,连连摆手后退。
亲戚间帮忙应当应份的,收了钱不让人戳后背?
“杨大叔,快拿着!”苏樱不管,将一串钱塞给杨大郎。
又将另一串钱塞给杨二郎,“钱不多,各位叔伯不要嫌弃!”
苏樱给的工钱不算低,也不算高,没有抬高行价。
“阿樱,快拿回去!”杨大郎往回推。
“兄长,收下吧!”一直没说话的杨二郎扯了扯杨大郎。
“二郎,你何意?”杨大郎拧眉,“咱帮妹夫家干活不该吗?咋能收钱?”
“兄长,收下吧,不能乱了规矩!”杨二郎将钱揣入怀中,大声道。
“大家都收下吧!阿樱说的对,劳动付出获取报酬天经地义!”
三妯娌挨着给各位帮忙的汉子塞钱,汉子们面红耳赤推拒。
听了杨二郎的话,这才讪讪收下。
“感谢各位叔伯帮忙!这里有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辛苦了!拿去垫个底!”苏樱又挨着给众人发馒头。
汉子们连声道谢,拿着馒头、钱回家。
“二郎…”路上杨大郎心头别扭,想要说什么,被弟弟使眼色回去再说。
回到家,杨大郎气呼呼坐下。
“咋啦?”杨老汉第一次见大儿脸色不快。
杨大郎没说话,从怀里掏出钱和馒头。
“?”杨老汉不解,没出村呀,上哪儿打工去了?
“阿樱给的!”杨大郎瓮声瓮气,“帮妹夫家收割,也算工钱,还谈甚亲情?”
杨二郎也将自己那份交出来,没说话。
杨老汉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好笑道:“这孩子,不简单!”
“阿耶,你笑甚?”杨大郎疑惑地看着自家老爹。
“兄长,如果我们不拿,旁人怎好收?我们收下了,旁人才好收。”杨二郎终于开口解释。
杨大郎看着兄弟,想了好一阵才明白里头的道理,“村里人相互帮忙不好吗?非要用钱衡量,太生分!”
“你呀!”杨老汉无奈摇头。
“平时小忙无妨,如今农忙,谁家有多余劳力?苏樱付工钱,是不想以后村里乱了规矩,伤和气!
虽然提钱不太好看,但形成规矩,农忙请人都付工钱,谁也说不出个啥。
帮忙的人不亏,也不会帮这家不帮那家伤和气。”
杨老汉点出其中的深意,大儿性子耿直,年少时就爱仗义疏财,这么些年脾性依然不改。
“可是,还是别扭!”杨大郎想了想道。
自己一片好心帮忙,心疼妹妹无人照料,结果忙完了,人家扔给你一坨钱,说辛苦了,这是劳动报酬!
那种感觉,令人如鲠在喉,玷污他一片心意。
“矫情!”杨老汉笑骂,“若是去岁那般光景,让你干活儿却不给工钱,你允不允?”
“凭甚?我…”杨大郎想说什么,又顿住,终于明白,原来是这意思!

“哎哟!”牛小宝的手被砸到。
拿石块砸核桃,野生核桃个头不大,又坚硬,轻了砸不破,重了一下砸扁,砸到手上。
孩子们回来,看到那桶干核桃,闲着无事,砸开看还有多少能吃的。
哐哐哐砸了一通,才得了一碗碎核桃。
有的彻底干瘪,有的油了,还有的与壳一起砸得稀巴烂,成了核桃泥。
“我看看!”小桃拉过牛小宝的手看,指头通红,没破皮。
“算啦,你歇着,我们来!”小桃叹口气,这核桃真不好弄。
“怎么啦?”发完工钱的苏樱过来,见妹妹叹气。
“阿姐,想吃核桃太难了!你看,我们的手!”小桃委屈巴巴把手给阿姐看。
“哎哟,我们小桃辛苦啦!”苏樱握着妹妹的手,“阿姐吹吹!”
小桃的手软软的,圆乎乎的指头像一颗颗小豆子,特别可爱。
“还疼吗?”吹了一会儿,苏樱温柔的问妹妹。
“不疼了!”小桃笑得眉眼弯弯。
“阿姐!”阿棠吃味,伸过小手求摸摸。
“好,也给阿棠吹吹!”苏樱好笑,这核桃阿棠轻轻一捏就成核桃饼。
装模作样吹了吹,又拍了拍,“还疼吗?”
阿棠摇摇头,心满意足收回手。
“咦,阿棠,你的手咋跟我们不同?”牛小宝注意到阿棠的手。
手指细而长,指甲狭长、尖利带钩,似灵长类爪子,便于在丛林中攀爬。
平时又剪指甲,没有剪彻底,因为阿棠时不时跑山里玩,没有指甲行动不便。
阿棠看一眼牛小宝,没说话,收回手继续干活。
“喂,阿棠,你是不是病了?”牛小宝凑过去关心道。
“你才病!你全家有病!”阿棠一把推开牛小宝,气恼道。
“哎哟!”牛小宝被推出去几步远,一屁蹲坐地上,“你干嘛生那么大气?”
“要你管!”阿棠很不高兴。
“阿棠!不许没礼貌!”小桃批评阿棠,把牛小宝扶起来。
“哼!不理你!”牛小宝生气道,好心关心,阿棠却莫名其妙发火。
“不稀罕!”阿棠头扭向一边,嘟着嘴。
自己的手这么厉害,牛小宝居然说病了!好气!
“哼!”牛小宝把头扭向另一边,不理就不理,好心当驴肝肺。
“阿棠!”苏樱好笑,揽过阿棠,“不高兴了?”
阿棠不说话,垂着眼帘。
“阿棠最最棒了!”苏樱亲昵地抱着阿棠蹭了蹭。
阿棠僵硬的身躯软下来,搂住苏樱脖颈,蹭了蹭,闷闷道,“阿姐!”
跟着苏家生活有些日子,慢慢懂了些,每个人有爹娘、兄弟姊妹,自己跟花花、小黑、白家三兄妹不同。
自己怎么去了狼窝?爹娘在哪里?
没爹娘的孩子总想知道自己父母是谁?他们在哪里?为何要丢掉自己?
阿棠没开口问,但时常会一个人独坐,望着远处发呆。
小小一只,背影孤单。
再是大力女,天生御兽师,可终究不过五六岁的孩子,渴望父母亲情,渴望寻找自己的身世!
“阿棠,小宝没有恶意,他只是关心你!”苏樱轻柔道。
阿棠没做声,她不需要。
这种关心撕开自己不愿面对的一切,她还小,不懂,本能抗拒,护住自己脆弱的自尊。
“好啦,我们不说那些,想吃核桃吗?”苏樱搂住阿棠问。
“嗯!”阿棠点点头,阿姐做的吃食美味,她最喜欢了。
“看,一桶核桃才砸出这么点儿核桃,嗯…”苏樱看着这么点儿核桃,做什么好呢?
有了,核桃粉,香香甜甜,跟芝麻糊一样,老人、小孩的最爱。
“阿姐做核桃粉给你吃!好不好?”苏樱耐心哄着阿棠。
“嗯嗯!”阿棠笑了。
趁着天还没黑尽,苏樱用沙子炒核桃、糯米、黄豆、绿豆、芝麻,材料齐全,干脆做成核桃黑芝麻粉。
三妯娌看着好笑,也就阿樱有耐心哄孩子。
一帮孩子围在灶台,看着苏樱忙活。
待晾凉,拿到村里磨坊磨粉,饭都顾不上吃。
磨坊里插上火把,亮堂堂的,孩子们嘻嘻哈哈闹着,抢着推磨玩。
搞得杨大郎、杨二郎一帮汉子都忍不住出来看,半夜三更不睡觉,跑磨坊里做啥。
“阿樱,你们作甚?”杨大郎问。
“做吃食,核桃黑芝麻粉!”苏樱添磨,孩子们排队推磨。
“半夜不睡,就为了吃?”杨大郎很是无语,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瞎胡闹,一群馋猫!
“杨大叔,你们回去吧,我们一会儿就好!”苏樱笑笑。
小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无聊了,难得闹腾一下。
所有磨成粉末,全装瓦钵里,满满一钵。
收拾完东西,孩子们欢欢喜喜回苏宅。
肚子早就饿了,为了吃到美食,全都忍着。
苏樱将粉末全部拌匀,然后一人小半碗,放上红糖,倒入开水冲兑。
屋里飘起一股浓浓的香气,有核桃、芝麻的,也有黄豆、绿豆的,还有红糖的清甜味儿。
“别着急,拌匀了,稍微凉一会儿再吃,小心烫到。”苏樱给孩子们搅拌。
在屋里安歇的杨春华闻到香气,突然觉得好饿。
忍了好一会儿人,没忍住,挺着五个多月的大肚出来,“真香!”
“二婶来啦,这是你的!尝尝味道咋样?”苏樱递过一碗温热的。
“你们吃!”杨春华假意推辞,胃里饿得难受。
“吃啊,给你兑的,正要给你送去!”苏樱笑道。
“那我就不客气了!”杨春华端过,舀起一勺送嘴里。
细滑香醇,香气四溢,有细微颗粒感,石磨磨的,比不了现代的机械打磨细腻。
但这种细微颗粒感冲淡了核桃、芝麻的油腻感,黄豆、绿豆、糯米粉调和成羹状。
这些都是高能量、顶饿!
“阿樱,真会享受!没想到这核桃、芝麻混在一起这么香!”杨春华一下就爱上了。
“大晚上的还不睡觉?”苏老太太被馋醒,骂骂咧咧到灶房来。
“祖母,快来尝尝!”苏樱端过一碗。
老太太瞪苏樱一眼,想骂人的话咽进肚子里,坐到二儿媳身边,细细品尝。
人老了,嘴里没啥味儿,胃口不佳,夜里常饿。
这一口糊糊入口,惊艳了,这东西好!爱了爱了!
“嗯,味道不错!”老太太难得赞赏。

“老姐姐!”大清早苏老太太端着一只碗来了。
“亲家母,这么早,何事?”高氏正在灶房忙活。
“来,好东西!”老太太神秘兮兮的递过碗。
高氏一脸狐疑接过,打开是一碗香香的、黑乎乎的炒面,“炒面?”
“这炒面全是好东西!”老太太嘚瑟道。
“核桃、黑芝麻、糯米、黄豆、绿豆,开水冲兑,放入红糖,老香了!快尝尝!”
见老太太巴巴的求赞眼神,高氏好笑,“成,我尝尝!”
舀了两勺,放点儿红糖,兑上开水调匀,那香气,简直了!
浅尝一口,细滑香醇,香甜而不腻,满口生香。
“咋样?”老太太巴巴的问。
“嗯,醇香、细滑!”高氏品尝后中肯道。
“好吃吧!待秋天核桃熟了,捡些回来,多做些,早上冲上一碗,舒舒服服的。
夜里饿了,再兑上一碗,保准一觉天亮。”老太太乐呵呵的,与亲家母分享。
“阿樱弄的?”高氏笃定。
“除了她还能有谁?这丫头点子多,为了弄吃的,半夜不睡!”
老太太嘴里嫌弃,眼里掩饰不住的得意。
显摆完,老太太颠儿颠儿回家去了。
“嘶嘶!啥东西?”杨老汉嗅了嗅空气,问老妻。
地头转一圈,回家吃早饭,刚进屋就闻到一股特别的香甜气,本就饿了的肚子更饿。
“好东西!”高氏给丈夫兑一碗,“尝尝!”
杨老汉搅了搅,闻到核桃、芝麻的香气,好像还有黄豆?
“谁送的?”昨日家中并无此物。
“亲家母!阿樱昨晚不睡觉弄出来的,亲家母觉着好吃,大清早送来些!”高氏笑道。
这亲家母很有意思,闲来无事喜欢找她闲聊,时间久了,翻来覆去就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
高氏好涵养,静静听她唠叨,时不时嗯嗯附和几句。
老太太聊尽兴了,才意犹未尽回家,如今精神头好得很!
“嗯,这东西好!”杨老汉觉得这黑乎乎的羹羹很合胃口,“咱家也做些!”
“核桃还在山上,要做得等到核桃熟!”高氏没想到丈夫也喜欢这糊糊。
“唉!这日子,苏家来之前哪敢想?”杨老汉放下调羹。
年年守着贫瘠的土地,盼着风调雨顺,盼着丰收,交完税粮,数着余粮过日子。
还要时常进山打猎,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丢了好些青壮。
如今不愁吃不愁穿,钱也挣不完,还吃上前半辈子都没吃到的美食!
很快核桃黑芝麻糊糊在村里传遍,人人打听咋做的。
村老们都是六十出头的老人,牙口不好,嘴里没味儿,香喷喷的糊糊最合适不过。
“这是配方和制作方法,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里面的比例!”苏樱被问多了,写了份交给杨老汉。
别说村老们,就连福禄、福禧都觉得好吃,特意要了份配方和制法。
村里汉子们都在地里忙收割时,苏家蚕室里一帮孩子凝神屏气,看着秸秆山上的彩丝蚕爬来爬去找位置。
“呀,先生,快看,吐丝了!”牛小宝惊呼。
一只红足蚕摇晃着头,吐出一根细细的红丝,晶莹透亮,闪着光泽。
“哇!”孩子们一片哇声。
天啊,好神奇,真的吃了颜料就能吐出彩丝!
“先生,我们这边也在吐黄丝了!”“先生,我们这边吐紫丝了!”另外几间屋子都在欢呼。
福禄、福禧呆呆看着,这是真的、真的!他们见证了一个伟大、神奇的时刻!
以前心中还持怀疑态度,如今亲眼见到,很是震撼!
“阿樱!阿樱!”郑娘子几位妇人气喘吁吁跑来,“吐、吐丝了!真的、真的是彩色的!”
“成了、成了!”几人抱着苏樱,又喊又叫的。
“嗯嗯,恭喜各位阿姐!你们好厉害!”苏樱笑着看大家欢喜庆贺。
“谢谢你,阿樱!呜呜…”妇人们欢喜过后,激动地哭起来。
有了这彩丝技术,世代都能凭这技术吃饱饭!一技之长,就能在这世道立足。
“阿姐们,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待大家渐渐冷静下来,苏樱缓缓道。
“待茧结完,晾晒几日,后续的缫丝、纺织都很重要,大家切莫轻心!
这将是我们岭南锦作的第一批产品,不但是天然彩丝,还是韧性、富有光泽的彩丝!
织出的每一幅锦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这些都要通过你们的双手去实现!”
“放心吧,阿樱,我们一定做出最好的彩丝锦!”妇人们齐声道。
妇人们风风火火,个个走路带风,昂首挺胸。
村学的孩子们这几天全程跟着学习每一道工序。
晾晒、分拣颜色。
不分男孩女孩,都学了如何缫丝,缫出韧性又光泽的彩丝的秘诀。
福禄、福禧都上手捣鼓了一阵,体验劳作的快乐。
待金风寨蝶秀她们忙完农忙过来,已到了纺织步骤,懊恼错过了结茧、缫丝工序。
“不着急、不着急!”苏樱安慰金风寨的姑娘们。
“这次没学到,下一季学就是,反正缫丝机、纺织机不够,下一批到了给你们金风寨。”
闻言,蝶秀她们才好受了许多。
“阿姐,这彩锦能不能织几匹我们俚人的花色、图案?”蝶秀看着色彩斑斓的彩丝,产生强烈的冲动。
太美了,若织出来,一定比彩线绣在布上的美丽!
苏樱被这想法震惊,对呀,彩锦能织成汉人的各种图案,为啥不能织俚人的图案?
这样的彩丝织出来,真正的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之作!
岭南锦、岭南锦,就该有岭南特色!
既是岭南特色,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蝶秀!你这想法很好!你们先弄几个图案出来,大家一起配色,试一试!”苏樱赞赏道。
于是苏樱和蝶绣几位金风寨姑娘凑一堆,画了好些图案,各种配色。
最后决定采用汉俚元素结合,织‘福‘‘、禄‘、‘寿‘、‘禧‘四幅含俚人元素的彩锦,有双方格、四方格等做底图。
古朴、极具民族特色,低调奢华。
呃,苏樱看着这几幅锦图案,觉得这锦由冯家人呈送最合适!

“咔哒、咔哒!”苏宅里织布机响起,郑娘子专注的织锦。
所有彩丝汇集一起,分拣出同色的,四个色系按深浅分出不少,缫丝后缠成一个个丝锭待用,
另外几组各自在自家织纯色锦。
郑娘子在苏家织那四匹汉俚元素锦,配色复杂,纺织速度极慢,还需要不时探讨,故而在苏家。
福禄、福禧到村里那几家转一圈回来,便守着看难度最大的彩锦纺织。
蝶秀都没机会上手,手粗糙,容易勾丝。
郑娘子为了织出好锦,这些日子没干粗活。
每日睡前,用蜂蜜加醋敷手,清洗后再涂抹上油脂保养,手细嫩多了。
苏樱每天给孩子们上课,杨春华依然教初级班。
阿拉伯数字的新式算学已经编撰完,前几天卢照时他们走时,交给了他。
女人孩子们忙自己的事儿,汉子们翻耕后,又开始帮着周家、宋家盖房子。
不像苏宅这么大,竹子搭建的夹壁房,用水泥抹墙,刷白石灰,顶上搭盖茅草。
七八天就盖好,周家、宋家对乡亲感激不尽,合力凑钱买了只羊请全村人吃饭。
现在二季稻插秧还有些时日,汉子们到青石山盖厂房。
金风寨忙完的汉子来了一半,还有一半在地里忙活,甘蔗叶扒皮,工程量浩大,要忙几天才能过来。
这会儿两个村寨的劳力加在一起,有近二百号人。
在工部管事的主导下,盖水泥厂房和各道生产工艺所需用具、窑炉等。
桐县那边也有工部管事在搭建,杨二郎带着一个十人小组去做技术指导。
水泥厂建完,二季稻秧苗也长成,大家又回村插秧。
这次荒沟村用秧马插秧,二十台秧马下田里。
“嘿,别说有秧马就是轻松!”
在秧苗田拔秧的人坐秧马上,不用勾着腰,拔空一片便往前移动一下。
田坎上有人将秧苗挑走,待种的水田里,秧马停着,将秧苗放入前面挡板的固定位置。
村民坐秧马上,骑着秧马后退,轮子每转动一圈,前面挡板上的秧苗左、右各被扒拉下三四株,插进田里,一次插秧两窝、
调整好深浅后,村民找到感觉,速度快了许多。
很快一版秧苗插完,又补充上,又骑着秧马插。
田坎上站着村老们,看着像变戏法一样,秧苗随着秧马移动就整整齐齐插在田里,心里那个美呀!
“活了一辈子,不敢相信还能这样种田!”杨老汉总有种不真实的的感觉。
王老汉下田,摸了摸秧苗吃泥的深度,连着摸了好几窝。
“唉,老王头,摸啥呢?上你家田里摸去!”杨老汉喊。
王老汉家的地里,王三郎带着人正在种,也是骑秧马插播。
周家、宋家排最后,怕错过时间,想自己先种,看到神奇的秧马,也跑来看热闹。
见这速度,知道要不了三天就到自家,也不着急了。
周五郎、周六郎看得眼热,也下去骑了两圈,这插秧简直神速。
不过两刻钟,一亩地就种完,只需两个劳力配合就够了。
一上午,好几家的地就种完了,像做梦一样晕晕乎乎的。
还没怎么劳累,地就种完了?
往常种完地,哪个不是腰酸背痛?累得直不起腰!
苏樱没去地里,自家的水田育秧苗,要插秧也是最后。
第一匹锦要出来了,等着出结果。
“咔哒、咔哒!”郑娘子平心静气,不慌不忙,娴熟的织着。
一点儿不能分心,手里也不能有汗渍,这会儿天气热,织布机放在通风的走廊上。
福禄、福禧安静坐那儿,不发出一点儿声音。
彩锦底色用的暗红加靛蓝织成双方格,正红色的‘福’字,再配其他颜色的俚人特有花纹。
织到后面,整个图案显现出来,华美又古朴,浓浓的的俚人气息。
但那福字却是汉人特有的,鲜艳、醒目。
“咔哒、咔哒!”郑娘子收头,织完最后一根丝。
良久,才抬起头,微笑道,“好了!”
从纺织机上取下成卷的锦,大家小心翼翼展开成品。
精美的彩锦闪着光泽,平整、匀称的锦上有暗图、有明图,色泽鲜艳、清新。
“哇!”蝶秀几个俚人女孩激动的捂着嘴。
从未这么华美的锦,都不敢靠前,生怕弄脏了。
福禄、福禧在织染署见过的绝世佳品多了,依然被这新奇作品惊艳。
“恭喜苏大人!贺喜苏大人!”福禄、福禧脸上露出满意笑容。
岭南锦、岭南锦,果然当得起!
“同喜!同喜!”苏樱还礼道。
“这彩锦制作复杂、耗时耗力,出产量不高,一季彩丝出一套,二位大人意下如何?”
配色多、图案复杂,又是热天,对操作者要求极高,苏樱不想量产。
“苏大人所言甚是!”福禄、福禧很是赞同。
物以稀为贵,一下子量产,显不出岭南锦的珍贵,亦显不出他们的劳苦功高!
福禄、福禧仔细将福字锦收好。
“呼!”郑娘子长舒一口气,捶着腰起身,“妈呀,这几日我都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公婆一点儿没敢让她做家务,就怕把手给磨粗糙了。
“看来有必要专门培养一批织娘!”苏樱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既然是专门制作岭南锦的织娘,就不能干粗活。
村里的女孩们个个识字,学识不浅,做织娘可惜了。
招别处的又安置在哪里?村学里住了不少孩子,自家也施展不开。
唉,要做的事儿一大堆,缺人、缺地方,愁啊!
“哒哒哒…”院子外响起马蹄声。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