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州府要走一个多时辰,麻烦!
是夜,几人没敢离开渭河,在马车里坐着打盹。
“两位爱卿!咱们灭蝗到底…”天可汗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动摇、怀疑。
这刚灭完蝗,就迎来暴雨,到底是福还是祸?
干旱这么久,当然盼雨水来。
就在两个时辰前,收到苏步成的急奏,今夜关中可能多地会有暴雨。
有可能会引发山洪,已督促各州、县做好防汛,提醒朝廷,后续可能发生洪灾。
看到灭蝗工作顺利,灭蝗颇有成效,天可汗很是欣慰。
可看到说有暴雨,而且有可能引发山洪,天可汗觉得太神了!有那么准?
前些日子还让工部尚书段纶求雨都没求来,这苏步成灭蝗就能引来雨水?
却不想没多会儿便电闪雷鸣,真的来了狂风暴雨!
“陛下,久旱必涝,此雨来的正是时候,再不来,灭了蝗庄稼也活不了!我们刚灭完就来雨,老天这是赞赏!
若老天惩戒,就该在前几日来雨,如此蝗虫就能再繁衍!”杜如晦难得抢先开口。
“正是!”房玄龄看一眼搭档。
“此雨虽有山洪隐患,若防汛得当,危害不大,总算解了关中旱情!
苏少尹及时提醒,各州、县防范到位,应该能度过难关!想来此刻苏少尹正守在渭河岸边防汛!”
“两位爱卿说的有理!之前一直不肯下雨,就是等着灭蝗!”天可汗心中大定,一扫愁眉。
听着殿外的雨声,格外顺耳。
“陛下!这里有两份奏则,很有意思!房玄龄笑吟吟呈上。
“爱卿如此高兴,必是大好事!”天可汗接过,“又是岭南道?有甚消息?水稻收割了?”
“陛下看了便知!”房相卖关子。
“玄龄,你呀!”天可汗指着房相笑,翻开奏折细看。
“苏卿,这奏折是你与梧州刺史、录事参军所倡议?”天可汗问。
“回陛下,正是!”苏步成躬身道,一身酸臭,须发蓬乱。
与府尹李弘时、员外散骑常侍韦叔同、员外散骑侍郎李仲淹刚回长安,就被宣召。
“你们不在大庾岭,为何会想到凿通大庾岭?”天可汗问。
“回陛下,臣与卢刺史、王参军以为,大庾岭乃岭南通往中原要道,两边接水路,唯大庾岭道路险峻,只一条小道通行,犹如肠梗阻,极大阻碍南北交通,有必要凿通。
如此,可促进南北客商往来,中原与岭南文化交流、朝廷政令畅通。”苏步成回道。
“嗯,所言有理!只是千百年来,皆沿袭那条小道,你们凭甚认为能凿出一条坦途?”天可汗又问。
一直觉得岭南偏远,除了位置遥远,还因为道路艰险,故而影响朝廷对岭南的掌控,从未想过凿通、拓宽道路。
直到这两份奏折,让他们醍醐灌顶!
“苏卿,你再看看这份奏折!”天可汗又递过一份。
这是二弟苏步青以工部员外郎身份上书的,倡议凿通大庾岭,写的更详细。
建议实地勘察,选地势平缓地带,重新修建一条宽阔水泥道路,方便车马通行。
附了大庾岭地图,预计工期、工程量、耗资等,因尚未实地勘验,只是大概预算。
还附了一份密奏,苏步成看向圣上。
“水泥配方!看吧!”天可汗笑。
“是!”苏步成打开,原来自己前脚刚走,后脚水泥就研制出来,已经用在金风寨道路上。
“恭喜陛下!”苏步成躬身道。
一旁的工部尚书段纶、将作监少监阎立德、京兆府尹李弘时以及韦叔同、李仲淹都伸长脖子,想要看看水泥是啥?
苏老二主管岭南道道路建设,有直接上奏特权。
但苏老二走的工部渠道,向尚书段纶提请。
自己上任,段纶特意去信一封,交代不少事项,有提点,也有示好之意。
凿通大庾岭思想大胆、前卫,极具创造性,不管能否通过,都能博得一个好名声。
苏老二投桃报李,通过段纶递交,也让上司脸上有光。
段纶看完上书,当即呆住,可真敢想啊!瞬间热血上涌,斗志满满!
明白苏老二的意思,立刻转呈中书省。
里面水泥配方都没拆,原封上呈。
“看苏员外郎的意思,他是想将大庾岭凿通放在前面?”天可汗问。
“回陛下,水泥研制出来,梧县、桐县可同步修水泥官道,荒沟村村民皆是有能力之人,加上工部派去的几位管事,足以应对。
苏员外郎可腾出精力,实地勘验大庾岭,若顺利,可在冬季农闲组织施工,早日凿通,早日加快南北交往。”
“嗯,想法不错!段卿,你看看,你们工部也不是没人嘛!这个苏员外郎不错!”天可汗对段纶道。
“圣上英明!”段纶心里美滋滋的。
“你工部审批,尽快回复。”天可汗当即下旨。
又对杜右相道:“克明,梧州刺史不错,有胆识、魄力,梧州治理有成效,今年召集朝集使,就让他回京一趟吧!”
朝集使每年十二月回京,向朝廷汇报地方一年政绩,正月过完年后返回地方。
与冯诩的朝集使职能不同,冯诩是岭南道最高长官,除了主理岭南政务,还有征集地方贡品等。
卢照时这种朝集使是地方刺史、能力突出者,回京奏报述职,有时也可以是别驾、长史等。
“是,陛下!”杜如晦应下。
“阿耶,水泥这等厉害?中间加竹条便能坚固不摧?”太子李承乾今日参会,学习处理朝政。
凿通大庾岭的想法令他大开眼界,再看水泥,更是匪夷所思。
“呵呵,没见过吧,阿耶也没见过!”天可汗也好奇。
“阎卿,这配方你拿去,尽快弄出来!把长安城里的黄泥地全换成水泥道!岭南一个小村庄都水泥路,没得长安城的百姓还踩烂泥路!”
长安城南高北低,青石路只铺了朱雀大街及两边主干道,靠城边的道路全是黄泥路。
每到雨天,城北皇宫一带上朝的官员、在那边出入的百姓就只能踩着黄泥汤走。
因为铺青石板成本高,朝廷一直没钱施工。
如今有便宜的水泥、竹条、砂子、碎石子便可修好,天可汗大手一挥,毫无负担的下旨。
“是!陛下!”阎立德拿着水泥配方,如获至宝。
“待水泥制出来,工部、京兆府通力配合,尽快施工!”天可汗对段纶、李弘时道。
背着手在殿里走动,不经意瞥见韦叔同、李仲淹,两人浑身皱巴巴,胡子拉碴的,眼巴巴看着自己。
心中一动,“韦卿、李卿此次灭蝗、防汛有功,长安城修建一事,你二人各领长安、万年县的修建主事一职。”
“臣遵旨!”韦叔同、李仲淹欢喜应下。
且不说里面有多少油水,工部、京兆府都没领到的差事,给了他俩,这是恩宠、荣幸!
“你们一定要给朕把路修好了!届时,朕要亲自验收!”天可汗严肃道,“若有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唯你二人是问。”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两人躬身道。
“陛下!”苏步成躬身道。
“苏卿,何事?”天可汗问。
“臣以为,长安城里不单是铺水泥路,还应疏通下水道,用水泥敷上,如此可免晴天、雨天污水泼路面,污染地下水质。”
“嗯,苏卿所言甚是!京兆府、工部、将作监尽快将长安城内下水管道图纸拿出来,统一规划,施工一步到位。”天可汗道。
“臣遵旨!”段纶、李弘时、阎立德躬身道。
长安城的排污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人口太多,贞观年间已是几十万,逼近百万人口。
每日的生活用水量大,从城外引了灞河、渭水等五条水源供水。
相应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大,直接倒地上,渗入地下。
大隋开皇年间新建的长安城,不过几十年,地下水污染严重,水井里的水咸苦。
如今有了水泥,可以尝试解决污水问题。
第325章 一季稻大丰收
“快!阿樱,今日先收割你家的!”杨大郎、杨二郎带着一帮人在田里喊道。
“谢谢各位叔伯帮衬!”苏樱一家妇孺提着绿豆汤、白面馒头到地头。
金风寨的路修完,田里的一季稻也熟了,乡亲们自发来帮苏家收割。
苏樱早早起来,准备了不少吃食。
抬了八台打谷机到田里,八组汉子各自分两亩地开干,剩余的帮着挑到院子里晾晒。
金灿灿的稻穗沉甸甸的,饱满、圆润。
踩动脚踏板,谷桶里稻粒窸窸窣窣掉落,那声音悦耳、动听。
田坎上站满了人,看着稻穗,纷纷猜测亩产量会是多少?
跟麦子一样,每一亩都过秤,不过这个水份重,要晒干后的才是最终数据。
秧苗是苏家水田里统一育的秧苗,扬花时又赶花,家家户户的稻穗都饱满、多穗,估计都差不多的产量。
不用猜都知道这一季稻大丰收,二十年第一次这样的收获,人人脸上喜气洋洋。
一年两季这么高产的大米,再加上冬小麦、豆子,以后顿顿白米饭、白面馒头!
其实现在的荒沟村家家户户都有积蓄,都算得上小财主,可粮仓里没装满,心里还是没底。
只有粮仓满了,心里才踏实,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人多力量大,半晌午,就割了一半,大家停下歇息,喝着绿豆汤,吃着白面馒头,聊着后续安排。
今日便能收割完,明日翻耕,施点儿绿肥,晾晒两三日,开始下一季育秧。
苏家没有男丁在家,苏老二安排完梧县、桐县的修路,与工部来的管事交接完,安排好杨大郎、杨二郎对接后,带着人前往大庾岭勘验地形去了。
没有坐等长安那边回话,既然决定干,就做足准备。
农忙时县衙也是最忙碌时,苏伯彦随着胡县令,苏时彦、苏辰彦、苏权彦在桐县跟着林县丞,都开始连轴转,根本回不来。
村里人自发来帮着收割,自己孩子是苏樱想办法送出去免费游学,这会儿家家的男子都安排了事情。
后面要在梧县、桐县官道修建中做管事,领差事。
留家里的几个汉子也是榨油坊、粉丝厂的管事,都要领工钱的。
女子们就更不用说了,养蚕、缫丝、纺织分成三部分,各自领职,都不白干!
就连孩子们养蚕、割蜂蜜都有工分,都能结算收入。
荒沟村的人感觉满地是黄金,捡都捡不完。
新加入的周家、宋家一月有余,也挣了不少钱,买了不少粮食,不用顿顿数着吃了。
不用苏樱招呼,大家自发来帮忙。
“阿樱啊,中午吃啥?”王三郎玩笑道。
“买了一头羊,已经炖上,中午大家敞开了吃!”苏樱笑道。
“阿樱啊,你这不是亏了么?一头羊得多少钱?”裴三郎打趣。
尽管大家不缺钱,隔三差五吃回肉没问题,可是一次买头肥羊招待,还是太奢侈。
“请大伙儿吃不心疼!再说各位叔伯修路劳累这么久,也该吃点儿好的!”苏樱乐呵呵道。
“我可是九品锦作管事,有俸禄,请得起!”
“瞧瞧,有俸禄就是不一样哈!财大气粗!”裴三郎笑道,“那今儿一定多吃些!吃大财主!”
“对!吃大财主!”大家纷纷笑道。
福禄、福禧喝着绿豆汤,躲在阴凉处,笑眯眯看着,这里真的是世外桃源。
劳碌归劳碌,人人勤劳,但这里也真的悠闲,家家户户都友善。
这里的日子实在太美,家家有豆油、蜂蜜,就连新出的粉丝,家家都分了一份。
那银白的粉丝真好吃,酸菜粉丝汤、凉拌三丝、粉丝炒肉,全是京城里吃不到的。
苏樱这位顶头上司很好相处,也不遮着藏着,不但带他们去割蜂蜜、学榨油、制粉丝,还去看制水泥、修路。
就连彩丝蚕养殖也教他们,当得知彩丝蚕的养殖原理如此简单时,他们惊得目瞪口呆。
在这里不过一个月,不但长胖了,见识更是长了不少,被苏樱带着飞,感觉像是过了千百年。
不怎么爱笑的两人,如今笑得像弥勒佛,慈眉善目的。
“阿姐!”春宝手里抓着什么,欢喜地朝着苏樱跑来献宝,每次阿姐都送他好吃的。
“春宝拿的什么?”苏樱接过,一条小鱼,“呀,水田里有鱼?”
“有,不少!就是小了些!”周五郎跟在后面,脸上被太阳晒得通红。
这种小鱼很奇怪,明明没看到鱼种,但是只要养成水田,就会莫名冒出许多,长不大,最多二指大小。
“快喝绿豆汤!”苏樱舀了一大碗,又递上一个大白馒头。
周六郎默默跟在兄长后面等着,苏樱没落下。
“好啦,这是咱们春宝的!春宝今日真能干!”苏樱给春宝一个大馒头,又倒上一碗绿豆汤喂他。
绿豆汤放了红糖,清香甘甜解渴,春宝喝的咕咚咕咚。
“各位叔伯,水田里不少小鱼,一会儿割完稻子,咱们捉小鱼、泥鳅、黄鳝,今晚做好吃的!”苏樱提议道。
“那玩意没啥肉,腥得很,咋吃?”汉子们想不出咋弄才去腥。
“油炸啊!今晚保准你们吃了就喜欢!”苏樱笑道。
“好嘞!这十几亩地,能捉不少!今晚有口福了!”一听有好吃的,人人干的更有劲儿了。
纷纷道:“要是好吃,那我们那水田里也有不少,都炸着吃!”
未时末,苏家的水稻全部割完,晾晒在院坝、路边。
水田里汉子们全部开始捉鱼,“快,这里有一条!”“这里、快接住!”
这会儿的捉鱼更像是娱乐活动,水田里追着小鱼跑来跑去,水很快就浑了。
有精明的拿着撮箕赶,很快撮箕里就有两三条小鱼蹦跳。
周五郎、周六郎两兄弟顺着水塘下来的水沟,在草丛里薅出不少泥鳅。
泥鳅精的很,躲在水沟边的草丛下,不留神根本不会注意到。
小鱼捉了有两大半桶,泥鳅做了小半桶,黄鳝捉了几根。
小桃、阿棠趁阿娘、阿姐不注意,也脱了鞋袜下田捉鱼,弄得满身泥水。
看着扭动的黄鳝,小桃吓到,以为是蛇,长安城里的孩子没见过,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第326章 大唐又一座粮仓
“天啊,阿樱,这个能吃吗?”在灶上忙碌的妇人见到小鱼、泥鳅、黄鳝,以为苏樱在玩闹。
“能吃啊,好吃得很!”苏樱笑。
“咋弄!”郑娘子知道,苏樱说能行,那就一定能行。
“先把小鱼洗净。”苏樱道。
“泥鳅、黄鳝呢?”郑娘子问。
“泥鳅用剪子把肚子剖了,黄鳝…”苏樱挠挠头。
看着指头粗的黄鳝犯愁,没工具,还真不好弄。
“王三叔,你们会杀黄鳝吗?”苏樱问几位木匠。
“你要怎么杀?”片鱼高手王三郎问。
“就把肚子剖开,去掉内脏!”苏樱回道,“小心些,黄鳝很滑溜,当心割到手!”
没多会小鱼洗干净、泥鳅、黄鳝剖好。
苏樱舀了些面粉,加入盐、花椒粉拌匀,裹上小鱼油炸。
郑娘子几人看一下便明白,接手过去,屋子里很快飘出椒盐鱼香味儿。
小桃、阿棠、春宝闻着味,也不玩闹,全都跑来灶台围着。
牛小宝几个没回家的孩子在厨房外探头探脑,真香!
“来,尝尝吧!”苏樱挨着给孩子们发小鱼,“小宝,你们进来!”
牛小宝几个孩子进来,一人领一条油炸小鱼。
酥酥脆脆的椒盐味儿,特别香,孩子们吃完,不忘舔舔手指上的残渣。
“这泥鳅、黄鳝咋弄?”小鱼炸完,郑娘子拿着泥鳅、黄鳝问。
“也一样炸,做脆皮泥鳅、脆皮黄鳝!”苏樱道。
这点儿泥鳅、黄鳝不多,也没有泡辣椒,去不了腥味儿,烧着吃不好吃。
“哎呀,这东西闻着真香!直流口水!”在外面喝茶的汉子们笑道,“还是阿樱会吃!”
院坝里晒着谷子,今晚都在校舍里吃,七八张饭桌摆上。
红烧羊肉、羊杂汤、凉拌三丝、黄瓜皮蛋汤、酸豆角炒蛋、油炸小鱼上桌,脆皮泥鳅、脆皮黄鳝不多,每桌摆了点儿。
然后是醪糟熬的热米酒,劳累一天,喝一点儿解乏。
“嘿,今儿真丰盛!”大家开心道。
“来来!今日大家辛苦了,干!”苏樱举起碗道。
“祝咱们天天都过这样的好日子!”汉子们齐声道。
“哟!这般热闹!我没来迟吧?”外面响起卢刺史的调侃声。
“哎呀,大人,这么巧,快快!再晚会儿就错过了!”苏樱笑道,招呼刺史大人。
身后还有王延年、胡县令、林县丞、长兄苏伯彦。
“大人咋这会儿才过来?”苏樱随口问,农忙时节,几位大人居然有空跑荒沟村来。
“怎么?不欢迎?”卢刺史玩笑道。
“哪会?这不是农忙吗?几位大人齐聚这里来?”苏樱笑。
“你这锦作不要缫丝车、纺织机?”卢刺史问。
“要!怎么不要?到了?太好了,谢谢大人!”苏樱端起米酒敬几位大人。
“你这锦作要怎么办?还不见你动作!”卢照时夹起一条炸小鱼放入口中。
嗯,椒盐酥香,味道不错。
“村里的劳力还要去修路,没法建厂房,只能化整为零,养蚕、缫丝、纺织在各家完成。”苏樱无奈道。
要想做的事儿太多,就这几个劳力,不眠不休也干不过来呀!
“你倒是会打懒主意,弄几台缫丝机、纺织机往家里一放,你的岭南锦作就开张!”卢照时被逗笑。
不知道的以为在敷衍呢!规格如此高,实地却是几间破民房!跟价值不菲的天然彩丝锦身份不匹配!
“慢慢来吧!反正品质不会差,都分工好,每一道都有把关,虽没有厂房,但工序不会省,品质不会差!
这是我们荒沟村的王牌,金饭碗,梧县的招牌,没谁敢敷衍!这里还有两位少府监委派的管事,可不是摆设哦!”
苏樱指了指福禄、福禧笑道。
卢照时冲二人抬手一揖,福禄、福禧亦回礼。
“大人今日怎么这会儿才到,可是路上耽搁了?”苏樱好奇。
“喏,这位!”卢照时指了指林县丞,“缠得我头疼!”
苏樱看过去,林县丞立马起身,一脸诚挚笑容。
“阿樱啊,你是锦作管事,也可怜可怜我们桐县,那个彩丝蚕,我们桐县找了个好地方,我们、我们…”
都没想到彩丝织品会是这样的发展,不过也好,至少没谁敢来打主意。
林县丞更想在桐县开一个,卢照时带着缫丝车、纺织机路过桐县,林县丞拦住,又是哭穷、又是好话说尽。
跟个二赖皮一样,缠着卢照时也给桐县一些。
卢照时好不容易松口答应给他们几台,这家伙又顺着杆子往上爬,要他帮忙说动苏樱,在桐县养彩丝蚕。
“林大人,你们桐县确定选好了地方?”苏樱问。
彩丝蚕为岭南锦作特有,有官方加持,一般人不敢觊觎,苏樱也能放开手脚做。
“选好了、选好了!绝对可靠!”林县城忙道。
“那,卢大人,桐县那边的缫丝车、纺织机还得麻烦你再配些,下一季彩丝蚕我带人到桐县指导。”苏樱安排道。
“行!”卢照时点头,嚼着脆皮泥鳅,“这是新菜式?”
“嗯,脆皮泥鳅,味道如何?”
“嗯,不错!田间地头不起眼的野物,你也能做成美味!”卢照时筷子不停。
“今日收割,田里小鱼、泥鳅多,做一道菜,过过嘴瘾。”苏樱给几位大人斟酒。
“胡大人,今年梧县的粮仓要装满了吧?”
“呵呵,新建了几座粮仓!”胡县令眉开眼笑的。
这几日挨着跑各乡镇摸底,都比往年结得好,这一季至少比去年增产一到二成,还有二季,想想就激动。
座座粮仓都满满的,将是一种怎样的场景?为官十几年来,头一次腰杆子挺得那么直。
粉条、蜂蜜、茶油啥的,始终是农副产品,没有粮食托底,梧县的富裕只是空中楼阁,唯有粮满仓才是真正的富裕。
以后年年粮满仓,待大庾岭凿通,道路宽敞,岭南道就真正成为大唐又一座粮仓。
不单粮食源源不断运出去,还有粉丝、各种食用油、豆制品、彩丝织品,都是梧县、乃至梧州招牌。
思及此,胡县令豪情万丈,曾经嫌弃,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的梧县,在自己手中变了模样,想到有一日会离开,突然涌起不舍。
“咕咚、咕咚!”苏樱风风火火回来,一口气喝光满满一碗温水。
摇着手中的草帽扇风,脸晒得绯红。
阿娘、二婶、三婶在院坝里翻晒谷子,地里翻耕,自己使不上力,端茶倒水总做得。
六月天,真的热,田里水汽蒸腾,身上黏糊糊的。
自己站在地边尚且受不了,那些下地的汉子更辛苦。
让人家白帮忙,苏樱觉得心中过意不去,一次两次行,不能次次都是人家帮忙!
苏樱决定还是支付人家劳务费,比榨油、制粉丝高一些。
“咋啦?”杜氏见长女火急火燎的跑回来。
“没事儿!”苏樱打开兄长的房间,清点钱财。
“你要用钱?”杜氏问。
“嗯,叔伯们帮忙,咱们不能装糊涂,该给的工钱不能少,这比割麦子还辛苦,水汽蒸着,浑身湿漉漉的。”苏樱道。
都说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前面体会不深,这水稻一收割,大热的天儿,那滋味…
“嗯,甚好!老占人家便宜,心中总是不安!”杜氏很赞同。
农忙时节,都在抢收,大晴天收割虽辛苦,但晒得干,一年收成稳了。
运气不好,遇到大雨天,稻谷捂在地里发霉、发芽,一年白干!
村里人先紧着苏家,那是人家的情谊,自己不能当成理所当然,至少金钱补偿大家。
“今日晒了,可以入仓了吧?”苏樱抓起一把稻谷看。
金色稻谷,已晾干水分,抓一把捏在手中,发出莎莎的响声。
“嗯!”杜氏看看天色。
“二婶,你别动!”苏樱见杨春华挺着肚子撮谷子,吓到,忙跑去拉住。
“没那么娇气!”杨春华不在意道。
“二婶,咱家再差劳力,也不能劳累你!”苏樱劝道。
“咱家啥都不缺,种地是不想浪费,你呀安心养着,平平安安把弟弟妹妹生下就好!”
“就是,二嫂,你如今是员外郎夫人,肚子里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韦氏笑道。
“贞儿,你又笑我!别忘了你还是正五品署令夫人呢!”杨春华嗔道。
前几日苏老三给家里来了封信,告知自己的好消息,让家里人勿挂念,今年自己与寺卿大人要跑完岭南所有州、县,暂时回不了家。
得了丈夫的信儿,韦贞儿欢喜的直落泪,没想到丈夫连升几级,做了专署区署令!
夫贵妻荣,吃苦没落下,如今丈夫升迁,自己当然高兴,这才是同富贵、共患难夫妻。
两妯娌敢当着大嫂的面相互调侃,是苏老三的来信中告知,大哥得圣上青眼,虽不知安置何处,但一定是重用,让大嫂安心等好消息。
想想也是,苏家一直是大哥出众,为人、为官都是两个弟弟的榜样。
流放时三兄弟一个没落下,如今两个弟弟升迁,皆因兄长被赦免。
弟弟都升迁,那么厉害的兄长怎么可能比这差?
几人说说笑笑,将院坝上晾晒的粮食一点一点收拢,装入粮仓。
粮仓角落有个盖着盖子的木桶,生了不少灰,苏樱好奇,打开一看,竟是一桶干核桃。
“呀,把它给忘了!”苏樱好笑。
“啥?”三妯娌凑过来,惋惜道,“哎呀,这么大一桶,可惜了,还能不能吃?”
去年才来那会儿,上山捡拾的,宝贝的不行,一大背篓,去皮后晒干才得了这么点儿。
舍不得吃,留着过年吃,藏起来。
过年时忙着挣钱,完全忘了。
“放了快一年,里面怕是油了!”苏樱拿起一个,轻了许多。
核桃放久了,慢慢变质,变得发油,那种油味儿怪怪的,发苦不能吃。
“一会儿敲开看看!”苏樱把木桶提出来。
收完谷子,粮仓装得满满的,还装了好几挑。
“唉,这没粮食心发慌,粮食多了又发愁,没地方放!”杜氏叹气。
去年来时几袋陈米数着吃,因为均分,长女还挨了老太太的打。
今年丰收,自家恢复官身,不需缴纳税粮,粮食多的装不下!
“有啥愁的?村长家送两挑过去不就结了!要不再卖些给周家、宋家都成!”苏樱好笑,谁家还嫌粮食多的?
对哦!二弟妹家就在村里,送些过去,还有那个周家、宋家,便宜些卖点儿给他们。
“小桃、阿棠呢?”家里很安静,少了孩子的闹腾。
“应该在老宅那边吧,听几个孩子说给甘蔗扒皮。”杨春华道。
“我去看看!”苏樱拍拍身上灰尘。
“哇,这甘蔗好甜!”还没走拢,就听一帮孩子叽叽喳喳。
老宅那块菜地边,几个孩子正在啃甘蔗。
地上一堆拔掉的甘蔗叶,紫红的甘蔗已长到一人高,顶尖长长的,不是很粗壮,吃起来有些甜味儿。
苏樱不说话,笑眯眯看着这帮啃得起劲儿的小孩。
“小桃,先生会不会发现?”牛小宝啃着自己那可怜巴巴一截,忧心忡忡。
梧县出甘蔗,集中在俚人寨,这里能有是跟金凤寨关系好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