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关中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王兴之地!”
【李世民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危机,大军的目标是长安,若是因为一点小小的波折就退军,以后还有谁会跟随他们。】
【可是李渊不听,李世民便在帐外嚎啕大哭,李渊在大帐中都听到了儿子的哭声,只能召见他一问究竟。李世民立刻劝谏道:“大军一旦后退军阵必乱,敌军必会追击,我们性命难保,我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命运悲戚啊!”】
【李渊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继续进军,第一个目标便是挡在面前的霍邑!】
霍去病为李世民点了个赞:“英雄所见略同!”
【开战前,李世民带着几个人来到城门下,做出围城的姿态,宋老生立刻被激怒,他离开坚固的城墙,出城迎战。被李世民阵斩,霍邑也被李氏大军占据!】
“李渊和李建成在东门,李世民和柴绍在南门,宋老生先迎战李渊,大军横冲直撞,李渊军阵大乱,李建成也坠落马下,只能退军。李世民却带着两千骑兵冲向宋老生的军队,将其拦腰斩断,断了他们回城之路。”
“就在此时,李渊派人高喊宋老生已死,隋军听闻,军心大乱,纷纷溃逃。”
武德年间的李家父子都有些感慨,当年起兵之初,他们父子三人亲密无间,在战场上敢将后背交给对方。
不知什么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互相忌惮,甚至成为了对立的两方!
【战胜宋老生后,唐军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无数地方豪强前来投奔,就连隋朝的守将也纷纷投降了李渊。】
【李渊派兵包围了河东的屈突通部,稳定后方,又亲帅大军西进长安。李家本就是关陇贵族,在关中根基深厚,听到李渊进军的消息,无数人前来投奔。】
【李渊的从弟李神通在鄠县统兵数千,女婿段纶在蓝田有万余士兵,最出彩的还要数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她的部下足有七万人,号称娘子军!】
【再加上李世民一路西进收复的官吏、义军九万多人,几方势力加在一起,足有二十万大军,堪称声势浩大!】
【提到长安之战就不得不提及平阳公主,她是李渊的第三女,李世民一母同胞的姐姐,嫁给千牛备身柴绍为妻,在史书中名字不详。】
“从唐朝开始,女子的名字就消失在史书中了……”
“一代贤后长孙皇后也没有留下名字。”
“就连千古唯一的一位女帝,我们都不知道她的本名。”
武则天微微皱眉,原来她的名字都没有流传下去么,不过,自从十四岁入宫,她的名字就再没有人提及,她都快要忘记了……
李世民伸手揽着长孙皇后的腰肢,“史书中居然没有留下观音婢和姐姐名字,那些史官是干什么吃的!”
史官记录的文字皇帝是不能看的,李世民想看起居注都被史官拒绝,还被记载了史书上,变成了他的一个污点。
长孙皇后却淡然道:“两汉的女子大多能留下自己的名字,可是自魏晋南北朝后,女子逐渐被史书忽略了,就连北魏文明太后冯氏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呢。”
刀子不砍到自己身上,是感觉不到疼的,李世民此时才察觉到史书中的疏漏。
【婚后,柴绍与妻子居住在长安城,大业十三年,李渊决定起兵,他派遣密使将二人召回,但夫妻二人一起离开定会引起他人的关注,说不定会泄露李渊的谋划。】
【权衡之后,平阳公主对柴绍说:“你先离开,我只是一介妇人,到时候藏起来也方便。”于是,柴绍从小道直奔太原,留下平阳公主一人在长安。】
【但平阳公主并没有躲起来,她可不是一个柔弱的需要他人保护的弱女子。她回到家乡女扮男装,变卖家产,赈济灾民,收拢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平阳公主以其超人的胆识与才略,在三个月内,招揽了四五支成规模的起义军,又在关中发动英雄豪杰,策应李渊在晋阳的起义。】
“有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名教何潘仁,他手下有数万人,实力远超平阳公主,但在平阳公主的家僮马三宝的劝说下,何潘仁带着自己的部下投靠了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并不是一直女扮男装的,她的军队被当地人叫做娘子军,可见她以女子的身份收获了部下的忠心!”
天幕下的观众无不震撼莫名,大争之世,居然有一个女子能够脱颖而出,收获无数豪强的拥戴,这是何等的强大!
始皇将目光转向了从未关注过的公主们,不知她们中能不能出一个平阳公主。
秦朝已经有了第一个女官吕雉,第二个还远吗!
后世的朝代对平阳公主的事迹也语焉不详,男权社会中是不会宣扬女子的功绩的。
无数女子为这样一位女将军心向往之,将其当做自己的榜样,并为之努力!
平行时空涌现出了无数个如梁红玉、秦良玉一样的女将!
第270章 隋末乱世
【面对朝廷的围剿,平阳公主率领义军一次次打败朝廷的军队,势如破竹地占据数十个郡县。平阳公主以其超强的人格魅力,天才的军事能力,和严明的军队纪律,得到手下的忠心拥戴,就连隋将屈突通都在她手上吃了好几个败仗!】
武德年间,已经成为唐朝工部尚书的老将屈突通对此接受良好:“公主乃是巾帼英雄,臣远不及也!”
“屈突通本是隋朝大将,曾平定杨玄感叛乱,数次镇压农民起义,杨广巡游江都后,屈突通留守长安,与李唐军队多次交手,最后兵败被俘,投降唐朝。”
“但他可不是无名之辈,在后来平定王世充的战役中,他的功劳位列第一,被任命为工部尚书。”
“之后又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加授左光禄大夫,镇守东都洛阳。”
“贞观二年,屈突通病死于任上,终年72岁!”
屈突通抚须一笑:“善始善终,此生足矣!”
【等到李渊主力进入关中之时,平阳公主已经为他打下了大大的地盘,她手下的军队也已经超过七万人。】
“耶耶,这是我为你打下的江山!”
“这个时候的李渊一定是惊喜的,但将来就不一定了……”
平阳公主心中闪过一丝不好的预感。
历代开国之君无不羡慕李渊,他上辈子难道是割肉饲佛的大善人,居然能生下这样的女儿。
刘邦嫉妒的泪水从嘴角流下:“想要!”
吕雉:“子女的能力都是承袭父母的教育,你可曾尽过一分心力!”刘盈没有变成一个小号的流氓,都是她用心教导的结果。
刘邦:“朕也没有接受过太上皇任何教育,可见这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学不来的!”
南宋之后的时空却对此褒贬不一。
“女子本应安分守己,待在后院相夫教子,抛头露面,混迹军营,非良家女所为。”
“有太宗陛下在,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何需平阳公主多此一举!”
“你们连一个女人都比不过,也只能抓住性别来狂吠了。可惜,平阳公主何需在意你的意见。”
“这般不遗余力的打压女子,莫不是害怕女子抢了你们的位置。”
“一事无成,百无一用,也只能欺压家中的女人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了!”
“你,你,噗……”
在天幕的潜移默化下,有更多的女子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追求更加平等的地位!
【平阳公主带着自己部下的精锐与李世民一起攻打长安,她的丈夫柴绍就在李世民麾下,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并肩作战!】
“这才是真正的势均力敌!”
“女人能顶半边天!”
“娘子军军纪严明,从不欺压百姓,不掠夺财物,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
汉朝的平阳公主不免有些心绪波动,她本以为自己已经算是活的最自在的公主了,没想到数百年后,居然还有一位能与男子比肩的公主!
不知她看到的世界,是何等的精彩……
【可惜的是,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在史书中便再也找不到了,直到六年后,唐高祖武德六年,史书上突然出现了她的死讯……】
何潘仁等部将紧张地看着主位上的将军:“将军!”
平阳公主皱眉思索,不知她是因何而死?
若能马革裹尸,也算不负此生!
天幕下的观众却不免产生了一些阴谋论。
为何整整六年没有消息?
为何仅仅六年一代女将便香消玉殒!
这一切似乎指向了一个答案,那便是君王猜忌,解除兵权,回归后宅!
始皇理清楚这个逻辑后,冷笑一声:“迂腐!”
迂腐的是李渊,也是那个时代。
【之所以能见诸于史书,是因为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当时的礼官劝谏道:女人用军礼与礼制不符。李渊却反驳道:鼓吹就是军乐,平阳公主亲临战场,身先士卒,参谋军务,自古从没有这样的女子!李渊力排众议以军礼送葬平阳公主,并为她选了谥号“昭”——明德有功曰昭!】
【平阳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军礼送葬的女子,堪称独一份的荣耀!】
刘彻:“军礼下葬,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霍去病与卫青死后便是军礼下葬!
始皇:难道朕误会了李渊?
“什么荣耀,分明是李渊迟来的补偿!”
“就是,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再也没有走上战场,不然不会没有任何记录。”
“李渊对有能力的子女一味的打压,李世民若不是个男子,也没有机会建功立业!”
李渊却觉得冤枉极了,“朕怎么会打压自己的儿女!”
群臣看看秦王,再看看陛下,真的不会吗?
李渊:……
退一万步讲,平阳便是掌握兵权也不会对朕的皇位产生任何威胁,朕为何要打压她!
“李渊真是有两个好儿女啊!”
“应该说窦氏教育的好。”
“窦氏可是在北周灭亡后,恨不能变成男儿身为舅舅报仇的!”
“她虽然没有亲手报仇,却生出了两个能灭亡隋朝的儿女,也算不负所愿了。”
开皇年间。
窦氏将一双儿女抱在怀里,左亲亲右亲亲,怎么都亲不够。
李渊也想参与到他们母子之间,却被窦氏狠狠地瞪了一眼,“你居然敢欺负我的心肝宝贝,天幕结束后再跟你算账!”
李渊:……
“平阳昭公主的死因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谜团,她身为李唐公主,为何短短六年就香消玉殒?”
“有一种猜测是她死在与刘黑闼的战争中。”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但从各种蛛丝马迹中能推测出,在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负责镇守李唐的大本营山西,她的驻地就在今天的娘子关,是出入山西的咽喉之地,因平阳公主的娘子军驻守而得名。”
“明代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曾道: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关前高义旗。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说的就是平阳昭公主。”
李渊:“山西是中原与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朕分明极其看中平阳!
“据说平阳公主驻扎娘子关后,修筑工事,严密布防,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武德六年,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率军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平阳公主一边向太原求援,一边施展疑兵之计。”
“平阳公主命人趁着夜色将米汤倾倒到关前的沟壑中,假装马尿,又在城墙上增加旗鼓,刘黑闼果然中计,以为援军已到,担心中了唐军的埋伏,不战而退!”
“平阳公主就是在这一年去世,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还有一种说法:平阳公主是被李建成暗害的。”
“当时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夺嫡之争已经白热化,柴绍是李世民秦王府的部将,平阳公主极有可能也是支持李世民的,所以才会被李建成暗害!”
太子李建成:“那是孤一母同胞的亲妹妹,孤怎么会害她!”
大臣:太子是不是忘了你曾给秦王喝过毒酒了,这也是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啊!
李建成:……
【平阳昭公主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流星划过了隋末的天际,璀璨了整个青史!】
李世民手持一杯清酒洒在地上,敬早逝的姐姐!
武则天也将敬意献给了这位独一无二的公主!
天幕下,无数女子将平阳昭公主刻在心中,作为前行的目标……
【不得不说,李渊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时机,本该是王朝中心的关中地区防御薄弱,隋炀帝带着大量精锐南下江都,洛阳的王世充正与李密激战,无暇西顾,长安附近防守空虚,李唐大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从起兵开始仅三个月便得到了都城长安!】
“李渊本就是关陇贵族,关中的地方势力与李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投靠李唐与投靠杨坚没有区别。”
“隋炀帝为了消灭世家的势力,三征高句丽的时候,可是坑害了不少关陇贵族子弟,他们对隋朝是有怨的。”
关陇贵族:“恨不能在隋朝的坟墓上盖一锹土,方解吾等心头之恨!”
【大业十三年十月,李渊入主长安,废除隋炀帝时期的所有苛法,约法二十条,迎代王杨侑为帝,遥遵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
【当然,杨侑只是一个傀儡,关中的一切军政都由李渊父子掌握。次年三月,杨广在江都被部下所杀,六月,杨侑禅位,李渊建国称帝,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
【李渊封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对前朝皇室还算不错,北周和隋朝的皇室都被他封为王,以示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这三朝都是关陇贵族起家,他们的关系盘根错节,李渊的妻子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杨广还是李渊的亲表弟。他们的改朝换代与其他朝代不同,就像是一个大家族更换了话事人一样,没有必要喊打喊杀……”
李渊内心无比赞同:天幕所言深得吾心!
杨坚恨恨的想:你若是诛杀杨氏满门,朕就有理由杀你了,你怎么就不动手呢!
这样一来,杨坚便没有理由杀李渊了,因为掌握军政大权的关陇贵族都会站在李渊那边。
关陇贵族:大家都是隋末大乱的参与者,李渊一死,不就轮到我们被清算了!
第271章 隋末乱世
【李渊称帝的时候,唐朝的疆土只有关中和河东一带,与占据河北的窦建德,盘踞河南的李密等人比起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势力。】
【但关中的象征意义很不一般,这里是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秦、汉、隋等大一统帝国都是从这里起步,横扫关东!】
秦始皇:好眼熟的局势。
若是将李唐换做秦国,将窦建德换做赵国,刘武周换做燕国,王世充、李密就是韩国、魏国……
刘邦:三秦之地,王兴之地!
杨坚:土地肥沃,人口繁盛,又有潼关天险,怪不得李渊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因此,占据长安的李唐王朝成了所有人的眼中钉,第一个发动攻势的便是占据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
“薛举这个西秦霸王的名号可不是吹出来的,他被称为当世项羽!”
刘邦:“嚯!让乃公看看,薛举这个霸王有没有水分!”
“大业十三年,关中爆发大饥荒,无数流民聚集为盗,金城县令郝瑗为了讨伐盗匪,在当地招募兵卒,校尉薛举被选为将军。”
“谁知,薛举却和其子薛仁杲劫持县令郝瑗,起兵反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自称西秦霸王!”
“在金城附近驻扎着隋朝将领皇甫绾的一万大军,薛举率精兵两千前往袭击,就在此时,风雨相助,薛举身先士卒,率军突击,皇甫绾大军惨败!”
“从薛举起兵开始,短短十天时间,他便聚集了十三万兵马,尽占陇西之地!”
刘邦微微坐直,感慨道:“此人倒是颇有几分项羽的风采……”
也让他想起了一些不好的回忆。
【大业十三年七月,薛举在兰州称帝,他号称拥兵三十万,势力强大,将关中当做自己的禁、脔,自然不想将到嘴的肥肉拱手相让。李渊占据长安后,他多次骚扰,都被李世民击败。】
“薛举的骚扰被李世民拍了回去,他惊恐万分的对部下说:自古以来有投降的天子吗?”
“有个下属以赵佗、刘禅为例,劝薛举投降。另一个属下却以刘邦、刘备屡败屡战,劝他抵抗到底,等待时机。劝他坚持的就是曾经被他挟持的金城县令郝瑗,后来成为了他的谋主!”
【武德元年,李渊称帝不久,薛举便大举进攻,李世民作为元帅迎战薛举,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李世民认为薛举军粮匮乏,一定急于决战,他们只要坚守不出,就能拖垮敌军。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军事眼光是独到的。但就在此时,李世民得了疟疾,只能在后方修养,前线指挥换成了刘文静和殷开山。】
【此二人仗着己方人多势众,根本看不上薛举,在薛举多次挑战下,离开城池与薛举野战,被薛举从后方袭击,大军溃败,死者多达六成!李世民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大军退回长安。】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唯一一个打败过李世民的人。”
“可惜他死的太早了,李世民没有机会找回场子了。”
“父债子偿,他的儿子会还回来的。”
“记住这个地方——浅水原,我们二凤主打一个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站起来!”
李世民吃惊:“二凤是指朕!”
长孙皇后揶揄道:“应是后世之人对二哥的昵称。”
李世民自我开解:“比起汉武帝的猪猪,二凤也不错了。”
刘彻:你礼貌吗!
【战后,薛举很快就病死了,他的儿子薛仁杲继位。】
薛举惊恐道:“难道是因为某打败了千古一帝,被天地不容,才会遭此报应!”
这报应来的也太快了!
“薛举生病了不肯找大夫,而是相信一个巫师,果不其然,一命呜呼了……”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薛举疯狂摇头:“某不信,必不会是这么简单的原因!”
【李渊采用远交近攻之策,交好盘踞凉州的李轨,又命李世民为帅攻打薛仁杲,薛仁杲败于李世民之手,被唐军俘杀,西北的大片土地归李唐所有!而此时,薛举尚未来的及安葬……】
“薛仁杲多次挑战,李世民都坚守不出,面对战场,他有着积年老将一般的冷静,一点也不像是冲动的青年人。”
“两军相持六十天,薛仁杲的军粮都消耗完了,他的一些部下受不了,直接投降李世民。”
“李世民见时机已到,在浅水原摆开阵势,引诱敌军来攻。等到薛仁杲的军队人疲马乏,无以为继之时,李世民带着大军出其不意地从后方出现。”
“他身先士卒,带着几十个骑兵冲入敌阵,奋力砍杀,薛仁杲的军队大败,数千人被阵斩!”
始皇赞叹:“真是一员骁将啊!”
刘·收集癖·彻:“想要!”
【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抓住有利时机,前后夹击,以步兵坚守挫其锐气,以骑兵突袭攻破敌军。这一套兵法便是李世民的得意之作,在此后对战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等人之时,多次出场,彰显了李世民超乎寻常的军事才能!】
霍去病:“此法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将领对时机的把握,一旦错过时机,步兵被绞杀,骑兵无功而返,也就无法复制这样的胜利了!”
贞观年间。
程知节好奇道:“刚开始陛下野战打败敌人,敌人还有坚固的城池,而陛下却无攻城利器,为何以轻骑兵直取敌方城池,这也太冒险了!”
李世民解释道:“薛仁杲携大胜之势来攻,对我军多有轻视。朕虽击败了他,但并没有杀多少人,若是残兵败将退回城中,休整之后又成大患,那就不可战胜了。趁着敌方城池空虚,一鼓作气,胁迫对方投降,这就是朕早已定好的计划!”
程知节叹服道:“陛下走一步想三步,臣等自愧不如!”
【李世民凯旋而归,被李渊封为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守长春宫,关东兵马全部受他节制调度。不久又加封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
【薛举父子起事之初尚且能够将百姓放在眼里,开仓放粮,做了一些利民之事。但当他实力大涨后,却私欲膨胀,一心只想着称王称帝,甚至变成了杀人狂魔!幸运的是薛举很快就被李唐所灭,没有来得及祸乱天下!】
“薛举父子战后滥杀俘虏,那些俘虏临死之前还要被残忍的肉刑折磨,简直就是个屠夫。”
刘邦不怀好意的笑道:“若是从这方面来看,薛举还真是项羽第二呢,呵呵!”
【盘踞凉州的李轨自立为帝,却因为猜忌毒杀自己的谋主,致使部下离心,内部矛盾激化,自相残杀。李轨的部下引胡人围城发动兵变,他自己也被押送到长安,斩首示众!自此,河西走廊为李唐所有!】
“李轨家中豪富,早年经常接济别人,备受同乡称赞,薛举在陇西作乱之时,李轨联合同乡举兵自保,自封为河西大凉王。”
“李轨从起兵到被杀,还不到三年时间!”
“他多疑猜忌,朝令夕改,自视甚大,目光短浅,缺乏全局观念,没有治国之才,又枉杀忠良,仅占据河西之地就敢称帝,果不其然失败了!”
【就在唐朝扫清西北的威胁之时,盘踞山西北方的刘武周率大军进攻李唐的老家太原。此战,唐军战败,留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弃城而逃!】
“武德二年三月,刘武周与突厥联合,率军两万南侵晋阳,留守并州的齐王李元吉派出步兵抵御,结果全军覆没!”
“榆次、平遥、介休相继被刘武周攻破,李渊派出的援军也被刘武周击败,主帅裴寂只身逃走。”
“裴寂性格怯懦,根本没有将帅之能,他为了阻挡刘武周的攻势,居然将当地居民拘禁在城堡中,坚壁清野,烧毁了他们所有的积蓄,无数百姓被迫成为强盗。”
“夏县的农民军首领吕崇茂自称魏王,响应刘武周,裴寂前去讨伐,居然被农民军打败。”
武德年间
裴寂只觉的一张老脸都被人扔在地上踩,不过,他的脸皮够厚,对此情形依旧能维持住自己的表情,只当天幕说的不是自己。
“裴寂在历史上的评价是才智平庸,作战,每战皆败,为政,亦无政绩。”
“裴寂能成为宰相全靠他能讨李渊的欢心,李渊对他言听计从,满朝文武无人能及!”
提及裴寂,李世民便想起了刘文静,被冤杀的刘文静!
“裴寂还有一大罪过便是馋杀功臣,裴寂与刘文静都是李渊在太原时的从龙之臣,刘文静的才能远在裴寂之上,又有军功,地位却远不及裴寂,心中不免生出怨怼,与裴寂矛盾渐深。”
“一次,刘文静醉后口出怨言,说定要斩杀裴寂,被人抓住把柄诬告谋反。李渊将他交给裴寂与萧瑀一起审理,萧瑀、李世民、李纲都为刘文静喊冤,只有裴寂趁机进谗言。李渊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立刻将其斩首抄家!”
这下,裴寂再也不能装作视而不见了,他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想为自己辩解,却又心里有鬼,不知该说什么。
太极殿中,裴寂两眼一翻,瘫倒在地,不省人事……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啊!
贞观年间。
程知节“悄悄的”问尉迟恭:“敬德,你参与了此战,当时是个什么情景,跟俺老程说说呗,天幕说的是真的吗?”
尉迟恭瞪了他一眼,他的悄悄话怕是整个太极殿都听到了,就连坐在上首的陛下都身体前倾,一副认真倾听的摸样!
尉迟恭只能无奈解释道:“天幕所说乃是史书记载,虽有些细节对不上,但总体相差不大。”
不过太原之失还是应归罪于李元吉,只是这话他不能明说……
“最拉胯的还要数李元吉,担着镇守并州的重任却一味贪图玩乐,不务正业。他宁可三天不吃东西,也不肯一天不打猎,还放纵身边人攫夺百姓财物,站在大街上随意放箭射杀百姓。”
“他将部下兵卒分作两派,真刀真枪的捉对厮杀,无数人因此而死。甚至在晚上公然闯入他人家中,行淫邪之事!”
“他的副将宇文歆多次劝谏,李元吉却不肯听,如此丧尽民心之人,如何能守好晋阳!”
“李元吉本就是一个混不吝的,一点也不像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兄弟。”
李元吉怒道:“你们知道什么,妖言惑众,蛊惑人心!”
“据说,李元吉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窦夫人就因为他长相丑陋想要抛弃他,还好有个侍女陈晚意好心收留,李元吉才没有夭折在襁褓之中。但陈晚意的好意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她被李元吉处死了。”
李世民偶尔想起兄长还会有些愧疚,但对于李元吉之死,却无半点惭愧。
他悄悄的跟身边的观音婢吐槽道:“当年,父亲起事之前,只带着我前往太原,大哥和元吉、智云留在河东。父亲特命人前往召唤他们,李元吉却故意将智云丢在敌巢,那年他才十四岁啊!”
长孙皇后安慰道:“巢刺王任性妄为,视人命如无物,在并州留守之时,引得民间怨声载道,死不足惜!”
开皇年间。
窦氏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性情好爽,爱恨分明,对李元吉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
她当即对李渊道:“这个儿子还是不要生了吧。”
李渊见夫人终于不再冷着脸,立刻保证道:“好好好,不生了不生了,有世民这几个孩子就够了,你得好好的活着,抚养他们长大成人。而且,有你在,我绝不会再犯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