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李渊做的糊涂事,怎么最后要他来承担后果!
“李建成生性仁厚,不想用流血的方式对付自己的兄弟。”
“李建成本就是太子,只要他不做错事,他的太子之位就不会被废。”
“可惜,他的对手是李世民,李世民可不会按着他的规矩来。”
李元吉:“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哥,你死了难道我会有什么好处吗?”
李建成:“四弟,我知道你都是为了我,但我们是兄弟,这种事不能做。”
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又在朝堂上占据优势,何必背上杀弟的骂名!
【李建成想要训练一支骁勇之士保卫东宫,被李渊得知,李渊破天荒地的斥责了太子。】
“李渊对自己的平衡之术有蜜汁自信,他觉得自己一碗水端平了,觉得两个儿子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不会认为李建成做这些是为了防备李世民,他一定怀疑李建成是想要更进一步。”
“李建成已经是太子了,他的目标只有挡在他面前的皇帝了!”
李建成:父皇啊,被一个天才弟弟压制的感觉你是不会懂的……
【李建成心中越发不安,他秘密联络曾在东宫担任警卫的杨文干,命他招募勇士,送往长安,还给他送去了盔甲和兵器。】
【但此事却被不想参与谋反的官吏告发,李渊闻言大怒。李建成叩头请罪,承认罪责,祈求父亲的原谅。李渊将他关押起来,只给麦饭充饥。】
【在李元吉的暗中指示下,杨文干还是起兵造反了。大约只有在这种危急时刻,李渊才能想起他的另一个儿子李世民吧。】
“李渊许诺李世民,将李建成废黜,另立秦王为太子,要求李世民带兵平叛,并为此事保密。”
“李世民还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李渊已经在李元吉和后宫嫔妃的劝谏下,原谅了李建成。”
“李渊的所有承诺都变成了一句空话……”
“需要用兵的时候就叫人家心肝宝贝,用不着的时候就叫人家逆子!”
“心疼二凤。(宝~宝)”
大业年间的李世民想起父亲的承诺,突然觉的有些好笑,他还以为有了天幕的剧透,他们父子会有不一样的未来,没想到父亲依旧存心利用自己。
罢了,不如听长孙无忌的建议,自立门户吧。
【武德七年,突厥犯边,李渊诏令李世民与李元吉率领兵马抵御突厥。只有军情紧急的时候,李渊才能想起李世民,一旦战乱平息,李世民要面对的又是父亲的猜忌。】
“李渊的双标远不止于此。”
“当时突厥势力强大,在北方扶持代理人搅乱中原局势,还时常劫掠唐朝边疆。便有人劝谏李渊迁都:长安是天下的中心,财富人口都在长安,只要我们烧了长安,不在这里定都,突厥的侵略就会平息。”
刘邦震惊了:“这是什么屁话?不想被人抢,所以自己先烧了!”
“李渊疯狂心动,命人在南方寻找合适的地方作为新的都城。李建成、李元吉和裴寂等朝臣都赞同李渊的计划,朝中少数大臣想要反对,却又不敢劝阻,只有李世民挺身而出,直言相劝!”
“李世民声称只要有自己在,就不会让胡人侵扰中原,不出十年,他定能平定漠北,擒拿颉利可汗,将其押回长安。”
“这本是极其霸气的宣言,却被太子等人利用,将突厥屡次进犯的锅都甩给了秦王,还说秦王假托突厥的名义想争夺兵权,以达到其阴谋篡位的目的!”
“呵呵,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他们做不到的事,就以为别人也做不到。”
“事实上,平定突厥都没有用到十年时间……”
李渊不想让群臣将注意力关注在他的“双标”上,连忙转移话题道:“突厥居然被平定了!”
李世民淡淡道:“儿臣说过的话都是有把握的!”
李渊:……
【武德晚年,皇位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皇家猎场,太子当着皇帝的面将一匹烈马送给秦王,秦王被当众摔下马三次,若不是他武艺高强,已经葬身马蹄之下。】
“李世民凭借自己的本事躲过了致命危机,还要面对事后的诬陷。李世民只是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说人的生死自有定数,想用这种小手段谋害他,根本不可能实现。宫妃便对李渊说:秦王自称天命在他,他是要做天下主宰的人,怎么会轻易送死。”
“李渊果然大怒,根本不听李世民的辩解,他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
“若不是因为突厥突然进犯,军情紧急,李世民怕是脱不了干系。”
【李建成和李元吉宴请李世民,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饮后吐血数升。李渊得到消息,居然只是斥责李建成,说李世民不善饮酒,以后不得宴请李世民酒水。】
【李渊不知李世民的功劳吗?他当然知道,且甚为忌惮!他曾对李世民说:你首倡起义,消灭敌酋,平定海内,这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打算立你为太子,但李建成已经成为太子很多年了,你也不忍心夺了他的位置吧。】
“这话怎么茶里茶气的。”
“好一招以退为进!”
【李渊本想以帝王心术在两个儿子之间搞平衡,扶持弱小的一方,压制强大的一方,稳固自己的皇位。眼看着自己的平衡之术实行不下去了,他只能选择一人。于是他选了太子,将李世民放逐到洛阳。】
【李渊言辞间将天下一分为二,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都是李世民所有,李世民甚至可以设置天子的旌旗,如同汉朝景帝的弟弟梁王一样。】
“梁王刘武不是被他哥哥骗了的冤大头吗,难道这是什么好下场?”
“这是李渊无奈之下的妥协。”
“对于李世民来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离开长安后,他就可以在洛阳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将来反攻长安,手到擒来。”
“只不过,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天下又会面临战乱。”
“百姓何辜!”
【李渊想的很好,但他的儿子们却并不领情。李世民对父亲彻底失望了,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通过合法的方式得到皇位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也不想让李世民脱离长安,自立门户。在多方努力下,李渊的中庸之策被半途搁置。】
“长安真的在太子手中吗?”
“最起码在长安比洛阳好操作。”
【图穷匕见的时刻就要到了!】
【率先出手的太子与李元吉,他们早已对秦王府的众多武将垂涎欲滴,威逼利诱,用各种手段瓦解李世民的力量。】
“秦王府有众多开国功臣,李建成打算引诱他们为己所用,便将一车金银财宝送给尉迟恭,想要与其结交,尉迟恭言辞恭敬的拒绝了。”
程知节:“尉迟老黑,你还有这样的事呢,我们怎么都不知道。”
尉迟恭:“某本是落魄小民,若不是秦王殿下的赏识,如何能有今日。若是某背着秦王与太子结交,岂不是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小人,太子要来又有何用呢!”
李建成立刻看向李世民,想知道他对此事有何反应。
却见李世民淡然道:“日后太子赏你们什么就接下什么,若是觉得拿着烫手,我们可以平分。”
李建成:你当本宫不存在吗!
程知节接着追问:“之后呢,你拒绝了,难道他们就没有生气?”
尉迟恭道:“这我哪里知道,只是后来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一个刺客,某早就心痒难耐,便打开门窗,想要与其较量一番。”
程知节追问:“之后呢,之后呢?”
尉迟恭:“谁知那人来了好几次就是不动手,虽然他擅闯民宅在先,但某可不是不讲理的人,总不能直接出手吧。”
程知节听得意犹未尽,口里啧啧称奇,很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一番奇遇。
要知道这几年天下太平,他们在长安闲的骨头都酥了。
于是程知节将渴望的目光转向李建成,李建成面色黑的都不能看了。
之后的事,他们都知道。
李元吉见三番两次无法将尉迟恭拉下水,便在李渊面前诬告尉迟恭,将其关入监狱,幸而李世民再三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评论区还在嘲笑太子的选择。
“尉迟恭那是能跟李世民性命相交的情谊,怎么会被一点金银收买。”
“这是广撒网,多敛鱼!”
“李元吉还诬陷程知节,让李渊将其外放,程知节宁死也不离开京城。”
程知节高兴了:“没想到还有某的事。”
他看向李元吉的目光分明在说:有眼光!
李元吉:……
【秦王府的武将被拉拢放逐,文臣自然也免不了,房玄龄、杜如晦是秦王府的智囊,李建成便诬陷二人,将他们放逐出京城。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了大舅哥长孙无忌,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恭等几人尚在京城。】
第279章 玄武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短短三天时间,太白经天两次出现!按照古人的看法,太白金星于白天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着国家要发生大事了!】
“太史令傅奕对李渊说: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平行时空的观众也开始了头脑风暴——
“这个人该不会是秦王的人吧。”
“天幕都说了,那些所谓的天象都是骗人的,只有太史令能够解读天象,还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金星高举穹庐,只要站位稍微偏一些,看到的方向就差之千里。”
“秦王的封地就在关中,长安也算是秦王的地盘呢!”
【恰逢突厥发兵侵扰边疆,太子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秦王率军出征,李元吉趁机请求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琼等秦王府将领与他一同前往,意欲将秦王府的势力彻底瓦解。】
【太子与齐王还谋划在出兵的践行宴上暗杀李世民,此事被李世民按插在东宫的眼线王晊暗中告密。】
李建成不可置信的看着东宫属官率更丞王晊,“你居然背叛了本宫!”
王晊有些不好意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太子的属官没有前途!
【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的建议下,李世民决定以最决绝的方式,反抗自己的父皇,用绝对的力量,粉碎所有的阴谋诡计!】
唐朝之前的平行时空都惊呆了,他们不是想不到最决绝的办法,只是他们注重名声,不想留下千古骂名!
始皇:“无非就是兵变逼宫,李世民有军功有名望,还有忠于他的将领,控制长安还是很容易的。”
扶苏不敢置信道:“可是,若是他真的这样做,岂不是会在史书中留下无法磨灭的污点,怎么可能成为千古一帝!”
始皇对儿子的思想觉悟有些不悦,“你着相了,不论他如何登上皇位,只要他能做好这个皇帝,就是千古明君!”
莫名的,扶苏对李世民的敬佩更深了一层,“若当真如此,他也太强大了!”
“李世民本想给父兄一个体面的结局,可惜他们不想要这份体面。”
李渊也有了一些不好的预感,心脏砰砰砰的狂跳:朕是皇帝,是天下之主,还是他的父亲,他难道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若是太子胜利了,一定不会放心秦王府旧人。”
“到那时,唐朝的开国功臣就要被清除殆尽了……”
李建成:本宫才不是如此气量狭小之人!
顶多……顶多将他们罢官免职,总会留下他们的性命的。
“尉迟恭劝谏李世民时说:若是秦王不肯行动,他们就只能逃亡野外落草为寇,总好过被太子与齐王谋害!”
“房玄龄、杜如晦是穿着道士的衣服混入秦王府的,尉迟恭也是从小道进入王府的。”
“李世民想用龟甲占卜,被幕僚张公瑾一把扔在地上,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凶兆也不能后退!”
“而此时,秦王府的八百卫士已经暗中进入皇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入宫密报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妃嫔乱伦,又伏低做小,将太子欲谋杀自己之事告知,请求父亲的怜惜。】
【李渊对此事很是惊讶,但家丑不可外扬,他要亲自审理此事,便宣太子二人明日入宫。】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玄武门外埋下伏兵。】
评论区:“玄武门可是太子进出皇宫必经的大门,李世民能在这里埋伏军队,一定已经收服了周围的守军。”
李渊瞪大眼睛:玄武门的守将可是他亲自选的将领,什么时候倒向秦王府的!
【谁知,这件事却节外生枝,张婕妤得知了李世民的计划,暗中告知李建成。李建成却以长安防守严密为由,并不在意此事。】
“李建成优柔寡断,关键时刻掉链子。”
“毕竟,谁能想到自家门口会沦陷啊。”
【玄武门外,李建成与李世民短兵相接,李元吉立刻搭弓射箭射向李世民,但因为太过紧张,一连三次都没有射中。】
【李世民也搭弓射箭,一箭射杀了李建成!】
“跟着这种大老板才是打工人的福音,他从不会将麻烦的事推给手下。秦王亲手射杀兄长,与秦王手下误杀太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
“李世民从未想过逃避责任,也没有对此事有过任何粉饰。”
“坦坦荡荡面对历史骂名,承担自己应肩负的责任!”
李渊、李建成等人震惊的站了起来,他们脑海一片空白,就连指责秦王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他居然……居然真的敢!
这可是杀兄的骂名啊!
李元吉如同被踩到尾巴的耗子,瞬间蹦了起来,“李世民,你弑君杀兄,豪无人性!来人,立刻将此人抓起来,立斩不赦!”
李世民眼神深邃的看着天幕,对李元吉的话没有任何反应。
周围的护卫就像是聋子一样,任由李元吉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对秦王动手。
能在太极殿外守卫的人都不是简单的人,最基层的士兵也得是小世家、官吏之子。身为将士他们崇拜秦王辉煌的战绩,身为官宦子弟,他们巴结秦王都来不及。
怎么会听齐王的命令。
此时,便是李渊亲自下令,也不好使了!
【尉迟敬德带着将士随后赶到,在玄武门外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摔下马来。就在此时,李世民的马匹受惊,将他带到了附近的小树林中,李世民被树枝挂住,也从马上摔了下来。李元吉迅速上前,想要勒死李世民,幸好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又一箭射杀了李元吉!】
李元吉:“啊!”
他所有叫喊声都被堵在嗓子眼里,那一箭仿佛穿越了时空射中了此时的他,让他再也发不出声音了!
李建成刚回过神来,本还想安慰四弟几句,没想到评论区的话让他目眦欲裂!
“如果说,李建成之死还有些可惜的话,李元吉就是活该。”
“如果不是李渊一味袒护,他多次丢失城池,延误战机,强抢民田,祸害百姓……早就该被处决了!”
“齐王可不是真心向着太子的,他曾对自己的幕僚说:只要杀了秦王,夺取太子之位易如反掌!”
李建成语气低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还没有成功,你就开始想着夺取东宫之位了!”
在你眼里,我又算什么!
李元吉见状也不装了,他嚣张道:“都是阿耶阿娘的儿子,你和李世民能做的事,我凭什么不能做!”
李建成怒极反笑,“哈哈哈……就凭你!若是你成为天下之主,大唐也得步上隋朝的后尘!”
对此,太极殿中的君臣无不赞同!
【太子的部下东宫属官冯立、薛万彻等人听闻玄武门之变,立刻带着两千精兵赶到,为李建成报仇,却被玄武门的守将敬君弘挡在门外,最后,敬君弘与副将吕世衡力战而死。】
李渊:你们还记得你们是朕的守将吗!
秦王在这里埋伏,你们暗中掩护。太子的兵马赶到,你们反倒想起自己的职责了,是不是有点迟了!
群臣:太可怕了吧,没想到秦王早已经控制了宫门守卫,他们的生死也在秦王一念之间……
【东宫侍卫与玄武门的守卫交战很久,僵持不下,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围魏救赵。关键时刻,尉迟恭带着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头颅赶到了,东宫与齐王府众人立刻失去了斗志,士气溃散。】
【而此时,李渊正带着几个亲信重臣在宫内海池上泛舟,尉迟恭身披铠甲,满身是血的前来护卫,李渊大惊,问作乱的是谁?尉迟恭答道:太子与齐王作乱,秦王带兵诛杀了他们!】
“宫门口发生了兵变,两军交战半日,李渊居然什么消息都没有得到!”
“可见整个皇宫都已经在秦王的掌控之下了。”
“就连李渊身边的亲信重臣也不乏暗中倒向秦王府之人。”
李渊悚然一惊!
后人能想到的事,他自然也能想到,甚至他想的更深。
他觉得整个皇宫就像一个巨大的牢笼,他被囚禁其中,深不见底!
他想要不顾一切地逃出去,可是天下之大,有何处能让他这个皇帝容身……
【我们不知李渊当时复杂的心情,只知道史书上记录下来的简单地对话。李渊控制住自己的表情说:没想到今天出了这样的事。他问裴寂、萧瑀等人该如何处理,萧瑀上奏:太子与齐王本就没有立下多少功劳,还嫉妒秦王的功绩,行此不义之事。而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只要将他立为太子,就不会再有麻烦了。】
【李渊的回答是:“好!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啊!”】
刘邦毫不客气的对这个同行发出了嘲笑:“就这!还开国之君?怕不是要被自己的儿子推翻吧!”
所有的皇帝都在嘲笑李渊,只有李渊没有笑。
武德年间,太极殿的气氛像是被凝固住了一样,李渊僵坐在九尺高台上,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高处不胜寒!
群臣噤若寒蝉,心里翻江倒海,面上却不敢表露分毫,纷纷低头看向地面,仿佛要在地上看出一朵花来。
秦王党众人心中大定,太子党就有些忐忑不安了,不知他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天幕提到名字的冯立、薛万彻已经心如死灰,他们觉得自己死定了!
太子李建成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生死,内心已经佛了。
他将来会死在一个亲弟弟的箭下,另一个本以为是心腹的兄弟也想着取而代之。
他过去苦苦维系纠结的兄弟情谊,在苍白的事实面前,如同一个笑话。
李元吉从原本的嚣张跋扈,到抖若筛糠只用了片刻时间。
只有李世民依旧面色不变。
因为这个计划早已在他的脑海中翻滚很久了,早在尉迟恭被投入大狱,早在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排挤出京,早在他被下毒只得了父皇不痛不痒的几句话……他便已经有了这样的打算。
天幕说出来也好,如今就看父皇要怎么选择了……
【直到,宫中传出命令,李渊下令命各军归秦王调遣,听从秦王的号令,这场军事政变才算平定了下来。】
扶苏纯洁的心灵经受了莫大的震撼:他居然真的做了!
大秦朝堂上,大概只有儒家之人认为这是礼崩乐坏,其他朝臣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只觉得前面的憋闷一扫而空,李世民的做派太解气了!
李斯评价道:“李渊被堵在湖中的游船上,若是他不识趣,说不定会被伪造一个失足落水的下场。”
王贲也道:“尉迟恭可是刚刚杀了齐王李元吉,他的身上还带着齐王的血呢。”
蒙毅感慨:“整个皇宫都没有人给李渊报信,还是李渊早已经被软禁起来了。”
始皇总结:“这场政变干净利落,将政变的范围限制在宫墙之内,第一时间解决了主要人物,没有波及任何无辜之人,大善!”
【这场大戏演到此时,胜负输赢已经定下了,只剩下一个粉饰太平的落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李渊召见李世民对他说:这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之惑。】
【投杼之惑出自《梁书·候景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杀人犯的名字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有好事者就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传闲话说:“曾参杀了人。”曾母相信自己的儿子,便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然后照常织布。没过多久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就开始害怕了,她扔下织布的杼翻墙逃跑了。李渊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他听信身边之人的谗言,三人成虎,冤枉了李世民。】
【李世民伏跪在李渊的胸前,嚎哭良久,一场父慈子孝的大戏就此落幕!】
李世民:……
李渊:……
【最后,叛逆的罪名只给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他们的属官党羽一律不予追究。】
【原东宫的属官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魏征成为了后世知名的谏臣,冯立与突厥作战有功,被任命为广州都督,薛万彻逃到钟南山,依旧被李世民重新启用……】
李建成将怀疑的目光投向这几个人,片刻后,他才想起来,他们都是他的死忠,还在玄武门之变中为自己而战,他们都不曾背叛他。
是他输了!
“李世民一直都想将魏征收归己用,可惜,魏征是个认死理的人,只认太子为主。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听说魏征多次劝谏李建成将他调到别的地方,就质问他: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直言不讳:太子要是按着我说的做,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了。”
魏征面色不变,他早就预见了太子的失败,因为太子太过优柔寡断,根本不是秦王的对手。
李建成却追悔莫及,他知道魏征有大才,却不曾听他的金玉良言,以至于有此一败。
“玄武门之变后,冯立逃到荒野,后来又自行请罪,李世民不计较他在太子麾下与自己为敌之事,还愿意任其为将,冯立深受感动。突厥来袭之时,他带着数百骑兵与突厥交战,得胜而归,因功晋升为广州都督。在广州都督的任上,冯立杜绝贪腐,颇有德政,最后死在任上。”
冯立像是遇到伯乐一样,看李世民的目光都不一样了,若不是场合不对,他怕是想要纳头便拜。
太子重文,对他们这些武将虽不曾疏远,却也不会多么重视。最重要的是,跟着太子没有立功的机会啊!
“薛万彻则逃到了钟南山隐居,他的哥哥是秦王府的属官,在兄长的多次劝说下,他才终于走出山野,向李世民请罪。李世民自然不会在意,继续任其为将。之后,薛万彻参与征讨梁师都、颉利可汗、薛延陀等大战,以功封侯,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薛万彻心神巨震,他与哥哥不一样,自从投入太子东宫,他就一心为太子谋划,从未想过改换门庭。没想到,未来在秦王麾下实现了他封侯拜将的梦想!
“还有李元吉的部下谢叔方,在贞观年间历任西州、伊州刺史,以德服人,御下有方,关心民生,刑狱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凭着出色的政绩做到了正三品的光禄大夫和四州都督。”
谢叔方大大方方的对秦王李世民施了一礼,感谢其知遇之恩。
要知道在唐朝,一品、二品都是虚衔,三品就算位极人臣了!
太子与齐王麾下的属官都心思浮动,谁不想跟着一个千古一帝,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啊!
【六月四日发生政变,七月五日,李世民就被立为太子;七月十四日,李渊在诏书中流露出想要禅让的信号。两个月后,经过三辞三让的戏码,李渊正式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他成为了唐朝第一个太上皇!】
李渊松了一口气,他真担心这个儿子一不做二不休,将他这个老父亲也一起处理了。
罢了,他算是看出来了,整个皇宫都在秦王的掌控之中,长安也没有几个心向自己的人。
李世民疑惑:什么叫第一个?
难道这种事在唐朝很常见吗?
【今天的我们回过头来看玄武门之变,就能发现,这不只是一场夺嫡之争,更是一场唐朝初年的政治斗争。是李渊这个开国皇帝对李世民这个第一功臣的清洗,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作为开国之君,李渊虽不算雄才大略,但他也没有那么昏庸。他是掌握实权的皇帝,没有他的默许,太子与齐王如何敢将李世民逼到绝路。】
【与其说,太子与齐王蒙蔽李渊,倒不如说是李渊利用太子的力量,打压李世民这个最大的开国功臣。】
“将秦王当做功臣而不是皇子,这一切就容易理解了。”
“李渊觉得李世民势力太大,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就开始扶持太子与李元吉。”
“李世民经营山东的时候,李渊为了限制他的势力,就派遣李元吉作为他的副手,李世民也公然将山东的精兵良将收入秦王府,公然反抗李渊的命令。气的李渊对身边人说:这个儿子在外领兵时间长了,接触的都是莽汉,一点也不像我的儿子。”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汉初·淮阴侯韩信恍然大悟一般“哦!”了一声,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他却以奇怪的眼神看着刘邦。
刘邦很快就明白了韩信的意思,他淡定道:“你又不是朕的儿子,也根本没有秦王的能量。”
李世民能得到那么多人支持,也是因为,他与李渊是父子。皇位之争不会导致改朝换代,朝臣们在新朝得到的一切利益都不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