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李建成: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孤却不配拥有姓名……
萧何,曹参:爽!
【北方平定后,李世民回到长安,本想专心研读经史子集,开文学馆接待四方才学之士,但他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
【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举兵造反,李世民奉命率军征讨,观察敌我态势后,李世民分兵断了刘黑闼的粮道。】
【刘黑闼粮草断绝,急于决战,李世民却坚守营垒,消耗敌军。最后,刘黑闼被李世民攻破,斩首一万余人,剩下的士兵也大多被水淹死,刘黑闼仅带着两百多人逃亡突厥!】
“刘黑闼年轻的时候嗜酒好赌,以致家境贫寒,常常接受窦建德的资助。农民起义兴起之时,刘黑闼也带着一帮人啸聚山林,后来归顺了瓦岗寨的李密。瓦岗寨起义失败后,刘黑闼被王世充俘虏。”
“刘黑闼看不起王世充的为人,寻机逃回河北,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对其委以重任,封为将军!”
“这资历也太丰富了!”
“窦建德投降后,刘黑闼躲在乡下种地,自给自足,闭门不出。谁知,窦建德被李渊斩首,李渊还要强行征调窦建德的部将到长安。他们见窦建德已死,王世充的部下也都被斩杀,心中担忧不敢前往,无奈之下决定起兵抗唐!”
“此时的天下基本归唐朝所有,他们对自己的冒险心里没底,便奉刘黑闼为主帅,找个高个子在前面顶着!”
“刘黑闼在漳南用盛大的仪式祭奠窦建德,树立自己的名望,随后自封为大将军,大举起兵。窦建德的旧部纷纷斩杀唐朝官吏,响应起义。”
“刘黑闼在河北势如破竹,击败李绩、李神通、罗艺等唐朝大将,攻破唐朝设置的一道道防线,得到突厥颉利可汗的支援,仅半年时间便收复了窦建德所有的地盘,一时间天下震动!”
【李世民一出手,立刻消灭了刘黑闼的有生力量,平定了河北各地,回师途中又顺手平定了徐圆郎的叛军,被加封为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徐圆郎眼角抽搐:顺手!
“此战,李世民采取的战术依旧是断其粮道,坚守不出,挫其锐气,让敌人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唐军虽战胜了刘黑闼,却没有得到河北的民心。很快,刘黑闼死灰复燃,在突厥的支持下再次起兵,河北诸郡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李渊派遣李元吉率军平叛,李元吉却畏惧刘黑闼的军威,踟蹰不前。李渊只能派太子李建成前往前线督战,直到次年二月,刘黑闼之乱才被平定!】
“朝臣纷纷举荐秦王李世民平定叛乱,但李渊却选择齐王李元吉。”
“在刘黑闼的攻势下,李道玄阵亡,李瑗弃城而逃……”
“唐朝则三次换帅,最后用李建成代替李元吉。”
刘邦:“为何要选李元吉,这个蠢货丢了太原还不够,还要他丢掉河北吗!”
萧何眼角余光看到淮阴侯韩信,当即心领神会:“秦王军功显赫,功高震主,李渊怕是不想他继续出战了。”
刘邦:“天下尚未平定,就开始打压功臣,李渊做的可真不地道。”
韩信冷笑:这不都是跟你学的吗!
“李世民功劳太高,已经封无可封,他的秦王府拥有自己的班底,仅明面上的头衔已经堪比太子。若是他继续建功立业,难道要将太子之位也给他?”
“李渊想在两个儿子中间寻找平衡,不遗余力的拉拔太子,不自觉的站在了秦王的对立面。”
“李建成参与此战就是想要建立军功,结交山东豪杰,为自己增加筹码。”
“此时,唐朝的夺嫡之争,已经变成了父子局……”
【此战,唐军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最终消灭了刘黑闼军事集团!但河北人心未附,河北人民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的河北起义军在山东、河北等地坚持反隋、反唐斗争长达十二年之久,对推翻隋朝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因为历史局限性和缺乏政治远见,窦建德在后期犯了严重的错误,导致起义功败垂成。但窦建德依旧是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河北人民永远记着他。河北的大名县有一座窦王庙遗址,就是当地人民为祭祀窦建德所建。】
窦建德虎目含泪,感动不已:“予何德何能,居然能得到河北百姓的祭奠,予做的还不够啊!”
这一次,他定要守护河北安宁,为百姓撑起一片安居乐业的天空!
李世民:“窦建德深得河北人心,即便打败刘黑闼,也无济于事……”
“因为这些原因,唐朝建立后,从未将河北人民与关中一视同仁,导致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若是李渊听李世民的劝谏不要杀窦建德,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了。”
李世民皱眉道:“安史之乱居然是在河北爆发……倒也不出所料!”
关于安史之乱的第一块拼图终于出现了,没想到是开国之初埋下的隐患……
“王世充弑君自立,窦建德宽和仁德,他们的结局反了吧!”
“对比一下,李渊也是接受禅让得到的皇位,他大概将王世充当做自己的同类了。”
“李渊私心太重,又处事不公,难怪历史评价那么低。”
李渊:“王世充小人耳,怎能与朕相提并论!”他可没有杀杨侑。
贞观年间。
房玄龄忍不住劝谏道:“陛下,要想办法弥合河北人心,不能让他们一直思念旧主!”
李世民赞同的点点头,但该怎么做呢?
若是简单,历史上的李唐早就实行了。
李世民思索着这个问题,无意间看到了正准备劝谏的魏征,突然有了思路!
魏征是前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李世民重用魏征固然是因为魏征大才,却也有安定人心的作用。
——就连屡次劝谏李建成杀他的魏征都能在新朝得到重用,其他太子党也就不必提心吊胆了。
李世民:“朕有想法了,待天幕结束后再议此事。”
立刻有人将此事记录下来,作为待办事项。
【北方大定,天下局势已经逐渐明朗,就在三巨头决战之前,其他中小势力为了求得生存空间,开始了彼此兼并,力图在最短时间内增加自己自保的能力,或归降的筹码!】
【趁着江都空虚无主,李子通先下手为强,派遣主力大军围攻江都。江都留守的陈棱向江淮的农民军领袖杜伏威、沈法兴求救。杜伏威等人自然不愿李子通占据江都,便派出援兵救援陈棱。】
“但正因为双方都派出了援军,谁都不肯先动手,生怕自己吃亏。李子通利用他们互不信任的弱点,伪装成沈法兴的军队偷袭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当,两路援军打成一团,李子通坐收渔利!”
“三大势力中,原本是杜伏威的势力最强大,但江都却被李子通占据。”
【最终,李子通以江都为依仗,建立吴国,自立为帝!】
【此时,李渊已经消灭了薛举、李轨,开始谋求关东,本着远交近攻的策略,李渊派遣使者劝降杜伏威,杜伏威权衡利弊后,在武德二年九月归降唐朝。】
“杜伏威只是名义上的投降,关中与江淮隔着洛阳的王世充,和黄淮地区的农民军,李渊根本无法命令杜伏威,也无法干涉杜伏威的军事行动。”
“但当时的李唐远没有统一天下之势,老巢太原还被刘武周占据,窦建德、王世充正在蚕食李唐的地盘,李渊能不能保住关中还是个未知数呢,其势力比杜伏威也强不了多少。只能说杜伏威有眼光,一眼就看中了潜力股!”
“杜伏威并无统一天下的志向,他的起义只是形势所迫,他想要的与翟让一样,在乱世中保全自身而已。”
杜伏威:天幕深得吾心!

第276章 隋末乱世
【得到江都的李子通带着全部兵力进攻沈法兴,沈法兴不敌很快便败了,就在两军死战之时,杜伏威也出手了。他以辅公祏为主将,进攻李子通刚刚得到的丹阳(今南京),但他没有想到沈法兴败的如此之快,丹阳尚未攻下,便迎来了李子通的主力大军!】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辅公祏背水一战,他下达了严酷的军令:前阵有胆敢后退的,后阵斩前阵,在后方大刀的威胁之下,江淮军人人奋勇,气势压倒了李子通,李子通败退。”
“结果,辅公祏打的上了头,对李子通的败军紧追不舍。他忘记自己兵力弱小,被逼到绝路上的李子通拼死反击,打败了辅公祏,辅公祏从追击者变成了逃跑者……”
“无语……”
“当天晚上,李子通因为胜利产生了轻敌思想。被辅公祏的部下王雄诞偷袭,李子通猝不及防之下,迅速溃败,几万大军一夜之间跑了个干净!”
“这就是菜鸡互啄吗!”
平行时空各个朝代的大将:谁说不是呢!
李世民:“噗……不曾想江淮之地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朕都不知道呢!”
魏征死亡凝视:“为君者当喜怒不形于色!”
李世民:“……”
【此战决定了江淮地区的霸主地位,杜伏威先胜后败最后胜利,击败了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主力,整个战役的发展堪称戏剧!】
【战败后,李子通无奈之下只能放弃江都,向南撤退,江西之地尽归杜伏威所有。李子通势力大减,不敢与杜伏威硬钢,再次将矛头转向沈法兴。沈法兴尚未恢复元气,便被李子通彻底击败,江淮三大势力之一的沈法兴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沈法兴掐指一算,他从起兵到败亡才三年时间:“MMP!”
【武德三年,唐朝封杜伏威为吴王,赐姓李。武德四年,杜伏威为永绝后患,再次进攻李子通,李子通大败,被杜伏威俘虏,软禁于长安!】
“李子通建立吴国,杜伏威被封为吴王,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终有一战!”
“李子通被杜伏威打怕了,有些草木皆兵,看到对方军营晚上灯火通明,旗鼓招展,以为对面有十万大军,自行烧了自己的营寨,连夜撤退。”
李子通不敢置信:“某居然败了!”难道我的余生都要被软禁在长安了吗?
【自此,杜伏威成为江淮地区的霸主,统一江南之地,他的大老板李唐更是已经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天下局势大定,各中小势力纷纷投降唐朝。】
【武德五年,杜伏威被征召到长安,入朝为官。但就在第二年,留守江淮的辅公祏打着杜伏威的名号起兵反唐!】
杜伏威像是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好”兄弟一样,“某还在长安,你怎么就敢打着某的旗号起兵!”
辅公祏没有说话,但他心里也颇为不平静:这就是你口中的好兄弟?你去了长安,入朝为官,可曾想过我的未来!
“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和徐圆郎的叛乱后,便陈兵淮河,在杜伏威的眼前耀武扬威。”
“此时,能对李唐造成威胁的也就只有杜伏威了,杜伏威不想成为李唐的下一个进攻目标,直接滑跪,上奏请求入朝。”
“杜伏威将军队交给了义子王雄诞,带着少数亲信朝见李渊,李渊投桃报李,封其为太子太保,位在李元吉之上!”
“已经被软禁在长安的李子通见杜伏威被留在长安,预计江淮军群龙无首,这是他最好的机会,可惜在他逃跑到蓝田的时候就被唐军发现了。”
“李子通待下宽厚,深得人心,若是他回到江淮,定能东山再起。”
“可惜,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唐朝已经统一了北方,南方便翻不起什么风浪!”
“事情也不出李子通所料,杜伏威一走,江淮就乱了。”
“杜伏威与辅公祏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在江淮军中地位相当,但随着势力壮大,两人的友谊也产生了裂痕……”
“一个势力只能有一个最高领袖,辅公祏却能与杜伏威并驾齐驱,杜伏威筹谋许久夺了他的兵权,让辅公祏极为不满!”
“杜伏威入朝后,江淮军的兵权归他的义子王雄诞,政务交托给了辅公祏,还派人监视他。当年的好友居然成了被监视提防的对象,辅公祏自然满心不甘。”
“于是,辅公祏模仿杜伏威的笔迹,用反间计杀了忠于杜伏威的王雄诞,宣布脱离李唐的统治,起兵称帝!”
秦王李世民:“本王早就说了杜伏威是被冤枉的,可惜了。”
李渊:你是在可惜杜伏威吗?你是在给朕上眼药啊!
【辅公祏在丹阳(今南京)称帝,建国宋,控制住了江淮地区,带着江淮军展开反唐斗争。】
【武德七年,辅公祏与唐军对峙十个月后,终因寡不敌众,被唐将李孝恭、李靖、李绩等人击败,斩首于丹阳。身在长安的杜伏威也被牵连,忧惧而死。】
杜伏威大呼冤枉:“某是真的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啊,只想背靠大树好乘凉!”
辅公祏:“可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哪有那么好过,某已经受够了!”
杜伏威:“若不是因为你,某还能在长安享受着王公贵族的生活,现在一切都完了,便是投靠李唐,李渊也会怀疑某!”
王雄诞突然出声:“李渊不可靠,李世民却很可靠啊!”
杜伏威眼前一亮:“是啊,某只想着李渊,却忘记了李世民,若是投入他的麾下,既能壮大他的势力,又能谋个从龙之臣!”
【杜伏威与辅公祏起义沉重打击了隋朝的统治,消耗了隋军的有生力量,为李唐平定天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杜伏威死后,他的旧部纷纷与其断了联系,直到贞观年间,李世民登基后才为其平反!”
杜伏威:“天幕曾说,那李世民如今就在晋阳?”
辅公祏冷哼:“李世民不过十八岁,你难道真要去投靠他?”
杜伏威满不在乎:“有志不在年少,李世民有胸襟,有能力,还有天幕的支持,定会取得远超历史的成就!”
投靠也要趁早啊!
【自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起义,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平定辅公祏之乱,历时十四年的隋末乱世终于结束了。】
【这场动乱给天下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等到唐朝初立之时,天下人口只剩下了两百万户,锐减四分之三!】
【隋朝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在他的废墟上崛起的是一个辉煌的王朝,一个至今依旧会让我们心向往之的朝代!】
杨坚:别问,问就是心痛……
独孤伽罗:杨广你真是该死啊!
“我不怀念吃人的封建社会,但我怀念那个万邦来朝的盛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王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
“如果无法回到过去,我们可以自己成为盛唐!”
李世民等唐初的君臣极为骄傲,天幕对古代的帝王将相都视若等闲,却想要回到唐朝,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李世民:“开元,不知是哪一代子孙的年号?”
长孙无忌:“公私仓廪俱丰实,繁盛程度远超开皇年间!”
魏征及时为他们浇了一盆冷水:“这句诗前面可是有个忆昔,这是对过去的回忆。”
李白:“开元年间,便是如今了,天幕终于提到我等了。”
高适:“哈哈哈,子美老弟,你的大名也上了天幕,可见,你将来定然功成名就,苟富贵勿相忘!”
杜甫却笑不出来:“诗词讲究抑扬顿挫,前四句扬起来,后面就该落下去了……”
李白哈哈大笑道:“你想多了,我大唐必会继续繁盛下去!”
杜牧想起了曾经的《阿房宫赋》,对天幕再次无语:“我这首诗可不是夸唐玄宗的!”
【如果说,提及秦朝就必须讲秦始皇,提及汉朝就必须说汉武帝,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唐朝无法忽略的白月光。下次直播,我们将走进李世民,见证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见证李世民从一个没有继承权的秦王,到天下之主的升级之路!】
天幕暗了下去,平行时空的观众却有些意犹未尽。
唐朝之前的人都想知道李世民是如何上位的。
杨坚猜测:“不会是如同杨广一样哄骗君父吧?”
刘彻想起自己的父皇,断言道:“定是李渊废太子,立秦王。”
就像他的大哥刘荣也没有什么错,但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有所取舍。
刘邦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已经看清了李渊的为人,“一大半天下都是秦王打下来的,李世民威胁的仅仅是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吗?不,是李渊的皇位啊!”
始皇为几百年后的秦王惋惜:“可惜了……”这若是他的儿子该多好。
扶苏:想要取得父皇的满意怎么就那么难。

第277章 玄武之变
开皇年间,李渊被一纸诏令召回京城,他与夫人窦氏带着他们刚出生的小儿子战战兢兢的上路了。
不过等他们胆战心惊地来到长安,却只是被软禁在府中,曾预想过的所有悲惨结局都没有发生。
杨坚忙着应对因天幕造成的各种麻烦,忙着安抚天下百姓,忙着修复被隋炀帝的暴行扰乱的人心,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李渊之事。
大业年间
李渊只是困居晋阳的一方诸侯,远没有后来的权势,也没有后来的多疑。
他对端坐在帐中的李世民道:“有天幕为鉴,为父将来定会立你为太子。”这样有能力的人是他的儿子,他的心中是很骄傲的!
李世民对此不置可否,他不知道的是,在历史上,李渊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只是最终并没有实现。
李世民的部下心思浮动,就连李渊的很多部下都想要调转门户,直接投靠李世民。
毕竟跟着大佬才能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啊!
各路起义军都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们也要为自己的将来做出取舍。
窦建德的部下劝他投靠李世民,窦建德也有些意动。
听天幕的意思,李世民是个明主,不如早早投靠,为手下兄弟谋一条出路,也为河北人民谋一条生路!
如窦建德一般选择的人不少,当然也有人野心膨胀,觉得只要杀了李世民,天下就是他的。
其中的代表就是李密与王世充……
武德年间的君臣是最着急的,他们都急于知晓未来之事。天幕暗下去的七天时间,秦王府众人还算淡定,太子府属臣与左右摇摆之人却四处寻找门路,都想要在天幕剧透之前投靠秦王,谋一个从龙之功!
李建成尚未被废,却已经被群臣抛弃。
对此,魏征有六点要说:……早就劝你杀了秦王,你却不肯听!
贞观年间
李世民对群臣宣布:“朕想要遴选河北之人进入朝堂,最好是与窦建德、刘黑闼有关之人。”
唐朝虽有科举,但唐初最主要的入仕途径还是举荐恩荫,即便是科举也被世家大族把持,根本没有寒门的出头之日。
天策府旧人不会对陛下的决定提出任何异议,只有被侵犯了利益的世家大族有些不满。
但天幕之下,李世民的威望达到顶峰,他们谁都不肯做出头鸟,只能用拖字诀应对。
七日之后,天幕如期而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朝有千古一帝李世民,有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有诗坛领袖诗仙诗圣……直到今天,很多外国人依旧称中国人为唐人,海外华人聚集地依旧被称为“唐人街”!】
“强汉盛唐,这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朝代!”
“天下为一,万邦来朝!”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对此,李世民悲喜交加,他百思不得其解:我大唐怎么就出了一个女皇帝!
长孙皇后:天幕曾说,唐之后的女子姓名多不见于史册,但唐朝却有个女皇帝,仅此一项便胜过了其他朝代。
因天幕出现而觉醒的自主意识,让她对有能力的女性天然多一分好感!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但更多的人习惯将李世民视为唐朝的开创者,不仅仅因为他在建国之初彪炳史册的战功,更是因为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治世的典范,他本人也成为唐朝及之后所有王朝向往的白月光!】
“唐朝之前,人们向往的是三代的圣人之治,唐朝之后,人们向往的是贞观!”
“唐朝之前明君的代表是汉文帝刘恒,唐朝之后,明君的代表是李世民!”
李世民看向长孙皇后,眼中的喜悦都快要溢出来了。
长孙皇后轻声对他说道:“二郎,你做到了!”
“别人家的孩子——李世民!”
“十六岁,雁门关救驾。”
“十七岁,跟着父亲平定山西叛乱。”
“十八岁,劝父起兵,斩杀宋老生,率军攻破长安!”
“十九岁,浅水原之战灭西秦,荡平西北,横扫关中!”
“二十岁,打败刘武周宋金刚大军,收复太原!”
“二十二岁,虎牢关一战擒双王,中原平定,封无可封,册为天策上将!”
“二十三岁,平定刘黑闼、徐元朗起义。”
“……”
“二凤的文治比武功更强,这可是谥号文帝的皇帝!”
刘彻瞳孔放大:“他的谥号居然是文帝?”
他想起自己的祖父,突然觉得李世民的形象太过割裂了。
【武德七年,天下恢复了安定,李世民这个沙场雄鹰也回到了长安,享受难得的安宁时光,但唐朝初年的皇位之争将他再次拉到了修罗场。】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二人配合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天下一统!李建成这个太子当的中规中矩,但李世民这个秦王却太过耀眼了!】
【李建成自知自己的军功与威望都不及李世民,心生忌惮,与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排挤陷害李世民。】
【李渊登基后宠幸了许多嫔妃,生了二十多个小皇子,他们的母亲争相结交年长的皇子,稳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与李元吉也曲意逢迎,利用她们在李渊耳边吹枕边风,增强自己的筹码。】
“据说,尹德妃和张婕妤与他们乱伦私通!”
武德年间的朝堂顿时响起了一片吸气声!
李建成急的面红耳赤,忙向李渊解释:“阿耶明鉴,儿臣断不会行此乱伦之事!”他又不是没见过女人,何必给自己惹一身腥。
于是群臣的目光又转向了齐王李元吉,李元吉自上次天幕将他做过的破事一一揭穿后,就破罐破摔了,根本不在乎群臣的目光,反正父皇又不会相信,更不会因为这样的理由惩罚他。
【新朝初立,太子东宫,各王公,外戚之家在长安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主管部门却不敢管理,只有李世民不肯曲意奉承,便得了他们一致的诋毁。】
“李世民收复洛阳后,李渊让后妃挑选隋朝宫殿中的珍藏,贵妃等人便仗着李渊的势,向李世民讨要珍宝。李世民早已经将所有珍宝造册,上交朝廷,又不肯许诺他们任何官职,便被他们嫉恨。”
“王朝初年的风气往往能影响整个朝代,唐朝虽然初建,却已经有了王朝末年之相。”
李渊:!!!
“淮安王李神通因军功,得到李世民封赏的几十顷土地,李渊的宠妃张婕妤也看中了这些土地,想要送给她的父亲,李渊答应了张婕妤。但李神通不想将用功劳换来的土地白白送人,便没有让出土地。”
“张婕妤立刻对李渊吹枕边风,颠倒黑白,诬陷秦王夺走了李渊赏赐给她父亲的土地,赏给李神通,李渊得知此事后大怒,斥责了李世民。”
“前后顺序一颠倒,张婕妤就从施暴者变成了受害者。”
“李渊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吗,怎么就被一个后妃牵着鼻子走。”
李渊眼角抽搐:真相居然是这样的!
李世民曾多次解释这件事,但李渊始终不肯相信。
李世民早已看透了他的父亲,他不过是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罢了,正好还能用这件“小事”敲打自己。
却不曾想,李神通就是因此才投入了自己的阵营。
李世民:谢谢阿耶的助攻!
“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嚣张跋扈,目无王法,时任秦王府属官的杜如晦路过他的门前,就被他的家僮拉下马来,暴打了一顿,还打断了杜如晦的一根手指。”
“事后,尹阿鼠还恶人先告状,诬告秦王属官欺辱妃父,李渊大怒,再次训斥了李世民。”
“李世民的解释澄清换来的是李渊一次次的斥责冤枉,身为父亲却宁愿相信他人,也不肯相信自己的儿子。”
“心疼二凤……”
“李世民感情丰富,是历代帝王中最具有“人性”的君王,他看到父亲带着嫔妃宴饮,总会想起自己早逝的母亲,不免叹息落泪,李渊看到后很是不悦。”
“后妃趁机上眼药,说秦王是因为恨她们才会流泪,将来定会将他们杀的一个不留。又说太子李建成仁厚,必不会像秦王一样。”
【在身边人一次次的诋毁中,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逐渐疏远,对李建成李元吉日渐亲密。】
开皇年间,窦夫人怒视李渊,“你就是这样当父亲的!”
李渊:“我……”
窦夫人不想听他说话:“我儿为我流点眼泪怎么就碍着你的眼了?”
李渊强自争辩道:“夫人,那不是我,我也不知道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啊。”
窦夫人冷哼道:“你日后也不必来找我们母子,跟你那些宠妃过去吧!”此话一出,便抱着襁褓中的李世民回到后院,在也不想搭理李渊了。
李渊急了:“夫人!”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