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与独孤皇后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局,却还是为此心痛不已,隋朝可是他们的心血,最后居然为他人做了嫁衣!
当初他们对秦朝二世而亡多有嘲讽之意,对汉朝的动荡波折也很看不上,没想到隋朝与秦朝的结局一般无二。
幸好这些事没有被天幕公之于众,不然他们怕是没脸见人了……
之后的事与隋朝无关,杨坚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
长子杨勇喜好奢侈,热衷于享受,次子杨广一心追求自己的功业,不顾百姓死活,剩下三个儿子更加不堪!
难道朕的大隋注定后继无人吗?
杨坚不免有些宿命论,将这件事当做了北周的报复。
独孤伽罗劝慰道:“那罗延,我们的孩子绝不是不明事理的狂妄之辈,勇儿知道了错在哪里,定会有所改易。至于广儿……广儿的野心太大了,若是能够找到压制的办法,定能继承我们的基业,开创更加辉煌的盛世!若是五个儿子都不成器,还有孙儿们,将他们接到宫中,由你我亲自教导,定能选出可用之人!”
杨坚无奈的想:除此之外,还能如何呢,难道朕能甘心将皇位传给外姓人!
他唯一能够为天下百姓做的,便是留下将来谋逆(起义)叛乱的各方势力,为他们留一条活路吧。
【正在包围洛阳的李密也遇到了难题,宇文化及正带着傀儡皇帝为旗帜,北上中原,第一个目标便是他的瓦岗军。】
【为免两面作战,李密接受了洛阳的册封,决定先解决宇文化及。经过一番激战,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自身却也损兵折将,势力大减,最终被窃取了洛阳权利的王世充打败。】
“王世充逃到洛阳后依旧专横跋扈,让皇帝杨侗极为不满,想要借李密之手除掉王世充。”
“李密也不想两面作战,双方一拍即合。”
“只是,那些死在洛阳城下的将士怕是并不想看到这一幕。”
“宇文化及和洛阳的小朝廷都打着隋朝正统的旗帜,他们本该是最大的敌人,李密却没有利用好这份关系,反而被杨侗利用,替他解决了宇文化及。”
这一战的亲历者很多已经归于尘土,却也有几人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功臣,站在太极殿中,与李世民共建贞观盛世!
李世民好奇道:“朕当时正在关中,不曾参与此战,只听闻此战极为激烈,双方死伤惨重,可是当真?”
李绩:“回陛下,当时臣初战不利,退保仓城,魏公李密率众来援,在童山身中数箭,跌落马下,幸得叔宝(秦琼)相救。”
秦琼:“是的,陛下,之后英国公(李绩)临危不惧,战胜宇文化及,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魏征接道:“李密回洛阳请功,却恰逢王世充窃取洛阳权柄,王世充发动突然袭击,李密轻敌大意,第一天就被王世充击败。”
程咬金想起此事就恨得咬牙切齿,“李密不听魏大夫(魏征)建议,与敌军短兵相接,致使臣等身受重伤。之后,王世充再次利用李密轻敌的弱点,设伏兵大败瓦岗军,臣与叔宝等人都被王世充俘虏!”
这是他一辈子的黑历史!
第267章 隋末乱世
【瓦岗寨大部分将领被王世充俘虏,单雄信等人向王世充投降,李密带着残兵败将投靠李渊,瓦岗寨起义彻底失败!】
“从翟让等人的权利被李密窃取开始,瓦岗寨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政权了。”
“李密是关陇贵族中的一员,他加入瓦岗势力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势,他代表的从来都不是农民军的利益。”
“说到底,李密就是一个政治投机者!”
“翟让没有意识到领导权力的重要性,拱手让出权力,导致义军瓦解。”
“不加分辨的吸收隋朝的旧官僚势力,被他们逐渐取代,变成封建军队,是瓦岗寨失败的一大原因。”
“李密后期逐渐骄傲自满,打了胜仗都不肯赏赐将士,导致将帅离心离德。他疏远徐世绩等忠心之人,反倒亲近邴元真那样的贪婪之辈,有此结局并不意外。”
“投降李渊后,李密又不甘心居于人下,预谋反叛,被唐朝将领盛彦师抓捕,传首京师,终年三十七岁!”
“李密死后,瓦岗寨的部将徐世绩、程咬金、秦叔宝、魏征等人相继投降唐朝。”
“从这个角度看来,唐朝的建立也有李密的一份功劳_(:з」∠)_”
李密跌坐在地,他不敢置信自己的结局居然如此潦草!
比他更痛心的是瓦岗寨的众多英雄豪杰,他们不惜生命与隋军奋战,是为了给如他们一样的底层百姓争一条活路,他们不是李密争权夺势的工具!
此刻,众人心中的天平都倾向了翟让,李密苦心经营的名望一朝倾覆,瓦岗寨再也不是他的一言堂了……
【瓦岗寨农民起义历时八年,动员了上百万百姓,转战黄淮地区,击败宇文化及,打败王世充,威震天下!为推翻隋朝的反动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世无数故事、话本都在演义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翟让、李密、徐世绩、单雄信、程咬金、秦琼、魏征等人和他们的故事,早已成为我们家喻户晓的历史传奇!】
天幕上出现了一些连环画,取材自《隋唐演义》和《说唐》等话本。
李绩:“宇文成都是何人,居然能在十八英雄中排行第二!”
程咬金怒目圆瞪:“俺老程的武器可不是双板斧!”他明明最擅长马槊。
秦琼好奇:“罗成是谁?还有这个李元霸。”
尉迟恭瞪大眼睛,看清了李元霸画像上的备注:“面如病鬼,骨瘦如柴,手持一柄400斤大锤,半日锤死一百二十万人!”
李世民惊呼:“他是怎么做到的?”
程咬金:“太离谱了吧,某都做不到!”
魏征发现了华点:“噗嗤!此人在雷雨天举锤骂天,最后被自己的锤子砸死了!”
李绩总结:“这些英雄人物,大部分都是虚构的。”
贞观君臣想起《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突然明白了什么……
【瓦岗寨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那些风云人物的历史才刚刚开始!他们带着对腐朽制度的反抗精神,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瓦岗寨起义推翻的是历史上最荒唐无道的隋炀帝,他开创的却是历史上最值得向往的贞观之治!”
此言一出,贞观君臣无不欢欣鼓舞,李世民拉着长孙皇后的衣袖,激动地不能言语!
长孙皇后最能明白丈夫心中的忧虑,自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便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能得到后人的认可,陛下也能稍许安慰吧。
武德年间气氛就有些诡异了。
从之前直播的蛛丝马迹中,他们早已知道唐朝第二任皇帝不是太子李建成,而是秦王李世民。这段时间,太子一派与秦王一派在朝堂上明争暗斗,刀光剑影,让李渊这个皇帝都有些胆寒。
如今,天幕显然是站在李世民一边的,秦王府众人终于能够扬眉吐气,就连态度一向暧昧不清的李渊都当众称赞了李世民,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一颗心如同坠入深渊!
但这点信息还不足以让李渊下定决心易储,他依旧想要在两个儿子之间寻找平衡,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裁判地位!
【瓦岗寨失败之后,农民起义依旧在继续,杜伏威臣服于洛阳的小朝廷,名义上接受洛阳的管辖,被封为楚王。只有窦建德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他在河北建立夏国,自称夏王。次年,擒杀宇文化及,收大量隋朝的官吏和士人为己用。】
窦建德握紧拳头:“某可不是那些目光短浅之辈,某要的是整个天下!”
“宇文化及被李密打败后,带着残兵败将逃到魏县,他认为人终有一死,但若是不当一天皇帝就死岂不是太亏了!于是,宇文化及杀了傀儡皇帝杨浩,僭越称帝,国号许,年号天寿!”
“这个皇帝当得如同儿戏,士兵不过两万,地盘不过一个县城……”
“宇文化及杀了杨广,就成了天下公敌,谁能杀了他,谁就能打着为隋朝报仇雪恨的正义旗帜。”
“成为众矢之的的宇文化及遭到各路起义军的攻击,最后被窦建德俘虏,头颅被送给了突厥的义成公主。”
“突厥对宇文化及也是恨之入骨,再加上义成公主对隋朝感情深厚,更是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与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都一样,领导者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取得胜利后迷失了斗争方向,不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敌对关系,导致起义功败垂成!”
“三支农民起义军也没有联合的意识,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被贵族地主阶级的武装各个击破。”
“隋朝灭亡后,农民起义军失去了斗争的目标,最后都被唐朝有计划的镇压收复,变成了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天幕评论区依旧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现代观众,不自觉的将古代的农民起义与近代的各种斗争联系起来,让平行时空看着天幕的帝王将相们冷汗涔涔……
这可是能掀起大乱的屠龙术啊,怎么感觉后世每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
对于那些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来说,评论区的观点让他们豁然开朗,不知会有多少人开窍,从农民起义军转变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先行者!
当然,隋朝末年的情况比较特殊,窦建德、翟让、杜伏威等人在现代社会修炼几十年,怕是都打不过天降猛男李世民!
【农民起义军已经搅乱了天下局势,隋朝眼看着再无复兴的希望,那些“眼光长远”的贵族豪强们终于出手了。朔方的梁师都、马邑的刘武周、金城的薛举等势力纷纷起兵,割据地方!】
“梁师都是隋朝的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杀郡丞起兵,占据夏州,联合突厥打败隋朝的围剿,称帝建国号梁。”
“梁师都依附始毕可汗,怂恿突厥南侵,最终被唐朝打败。”
“刘武周是隋朝的马邑校尉,隋朝末年,他杀了马邑太守,举兵自立,依附突厥,被封为定杨可汗,他在突厥的支持下率军南下,争霸天下。”
“他曾一度占据李唐的老家晋阳,打败裴寂、李元吉,席卷山西,攻占河东,逼近关中,吓得李渊差点放弃长安!”
“薛举生性豪爽、仗义疏财,是隋朝金城校尉之子,大业十三年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
【中原群雄争霸,北方的突厥却在暗中窥伺,突厥扶持诸多割据势力,试图搅乱天下局势,以便渔翁得利。】
【此时的突厥早已不如开皇年间那般温顺,早在大业五年,一心臣服隋朝的启民可汗去世,他的儿子始毕可汗继位。始毕可汗是一个强硬派,突厥在他的统治下变得空前强大!】
【东边的契丹、室韦、西边的吐谷浑、高昌等国都臣服于突厥。中原的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势力的背后也都有突厥的影子,就连李渊起事之初都要交好突厥,免除后患。】
【突厥已经达到“控弦之士多达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杨坚双目微眯:“突厥!”
看来,只是分化瓦解还远远不够,必须将其挫骨扬灰才能彻底消灭北方的大患!
【为了消减突厥的威胁,杨广曾派遣裴矩诱杀始毕可汗的谋臣,让始毕可汗大为不满,突厥与隋朝的关系降至冰点!】
“裴矩认为突厥人一根筋好忽悠,但始毕可汗身边的胡人谋士却是心腹大患,必须除掉!”
“但这件事的真相还是被始毕可汗知道了。”
【大业十一年,杨广北巡长城,始毕可汗率兵攻破隋朝三十九座城,将杨广围困在雁门。杨广被重兵包围,只能向始毕可汗的妻子、隋朝的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以北方有紧急军情为由劝阻始毕可汗,再加上隋朝的援军相继赶到,始毕可汗才终于撤军。】
“十万突厥大军围攻雁门,雁门守军仅有1万7,粮草也只能坚持二十天,突厥的箭矢都射到了杨广的面前,杨广被吓得眼睛都哭肿了。”
“义成公主对隋朝一片忠心,在和亲公主中堪称独树一帜。”
“义成公主在突厥活跃三十年,先后做过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的妻子。她一生致力于恢复隋朝的统治,将唐朝当做毕生之敌!”
义成公主:和亲塞外不是最可悲的,没有母国的和亲公主才是最难为的……
第268章 隋末乱世
对于义成公主的遭遇,大概只有同为和亲公主的解忧公主、王昭君等人能够体会。
解忧公主不由得感慨,当年乌孙大乱,若不是有大汉作为后盾,她们这些远在西域的女人早就死于乱军之中了……
因为天幕,王昭君也得到了汉朝庭的更多支持,她的儿子成为了匈奴王庭的第二继承人。她将对故国的思念,变成了前进的动力,为自己寻找了一个更大的目标!
【赶来救援的勤王大军中有一支军队的统领为云定兴,云定兴麾下有一员小将,建议他大张旗鼓,增设疑兵,让突厥人误以为隋朝大军已到,他们定会望尘而逃。】
【云定兴采纳了这个大胆的建议,增设旗鼓,做出大军行进的假象,突厥大军果然撤兵,雁门之围立解!】
“好耳熟的名字,云定兴是不是在前文出场过。”
“是的,他的女儿是废太子杨勇的宠妾云昭训,杨勇死后,他立刻投靠杨广,将自己的两个亲外孙的性命当做投名状,得到了杨广的信任。”
“杨广死后,云定兴转头便投奔了王世充,还逼迫杨侗让位。王世充兵败后,云定兴又投靠李唐,在玄武门之变中站队李世民……”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杨坚恨铁不成钢的看向长子杨勇:“这就是你看中的人,你难道要隋朝也经历汉朝的外戚之祸吗!”
杨勇碎碎念:他居然敢害孤的儿子,孤跟他不共戴天!
很好,有了天幕的盖棺定论,隋唐这几个平行时空的云定兴应该没有机会再次兴风作浪了!
【雁门之围是彻底打碎杨广自信的一件事,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以天下之主自居,再也不敢对周边小国颐指气使。就在几个月后,他便不顾百官反对,躲到江都,不理政事。】
【而这件事也让另一个人崭露头角——对云定兴提出这个建议的小将就是李世民,这一年,他年仅十六岁!】
“这是两个时代的交替!”
“虚假的‘千古一帝’正在退场,真正的千古一帝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平行时空的观众察觉关键要素“千古一帝”!
唐朝之后的时空对李世民都很认同,觉得这个千古一帝的称号名副其实。
李治:“先朝身擐甲胄,亲履兵锋,戎衣沾马汗,鞮鍪生虮虱。削平区宇,康济生灵。数年之间,四海宁晏。方始归功上帝,临驭下人。”
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白居易:圣人有作垂无极!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唐朝之前的人就不一样了。
始皇终于放下了朱笔,转而关注天幕,同为千古一帝,汉武帝以武功建立了一个民族的尊严,打出了华夏煌煌之威,他勉强认可这个同行。
不知这个李世民有何可取之处,能与他们并列!
汉武帝双目微眯,好整以暇的看着天幕。
隋文帝杨坚攥紧拳头:“李世民,这就是下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
独孤伽罗:“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十六岁,他应是开皇十八年生人……”
算算时间,李世民已经出生了,只不是这是谁家的孩子?
开皇年间的李渊与妻子窦氏还不知天幕说的是谁,他们单纯的为次子降生而高兴。
大业年间的李世民正在劝父亲起兵,突然听到天幕提及自己的名字,当即闭口不言,专心听着天幕。
李渊合掌而笑,赞道:“天幕的意思是吾儿将来会成为千古一帝,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啊!”
李渊更高兴的是,天幕预示他们的起义成功了。儿子是皇帝,他这个父亲当然也不会差!
等兴奋的劲头过去,他才想起来,长子李建成还在晋阳,李世民是他的次子,立嫡以长不以贤,他的皇位为何没有传给长子?
不过,天下尚未平定,李家只有太原方寸之地,想那些事也太长远了……
对于那些没有远大志向,只想偏安一隅的起义军来说,天幕盖章的千古一帝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这一刻,如何以最好的姿态投奔李世民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窦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人则将李世民当做毕生大敌,严阵以待!
武德年间的君臣对此已经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天下已经平定,他们面临的就是站队问题。
一边是太子和皇帝,一边是秦王李世民,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皇帝、太子占据大义名分,名正言顺,当然是选择……秦王李世民啊!
他们可都是跟着秦王打天下的功臣,太子上位还能有他们的好果子吃!
大概只有贞观年间的君臣是存粹的欢喜了。
他们从天幕的字里行间抠出了李世民谥号太宗,且很得后人喜欢的结论。不过,太宗虽然是一个很好的谥号,但与千古一帝的分量是不同的!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群臣立刻眉开眼笑,恭维皇帝陛下的话如同不要钱一样,就连魏征都没有在此时给皇帝陛下添堵。
他们身为千古一帝的臣子,定能青史留名,说不定还能如始皇朝与汉武朝的群臣一般得到天幕的重点讲述!
赵匡胤、朱元璋、康熙等有志于成为“千古一帝”的皇帝就不太高兴了。
天幕曾说过“千古一帝”的名额只有三位,秦皇汉武唐宗之后,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帝王吗!
天幕你看看朕啊!
【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一个男孩出生于武功的李家别馆,当时无人知道这个男孩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结束战乱,再造乾坤!】
【但他的出身极为不凡,他的曾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祖母是独孤皇后的姐姐。他的父亲是时任陇州刺史的李渊,母亲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窦氏。】
【身为唐国公李渊的次子,他一出生就打败了天下99%的人,直接生在罗马!】
身在武功别馆的李渊与窦氏都懵了,他们看着襁褓中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不免有些手足无措:“天幕说的是我们的孩子!”
李渊的关注点有点偏:“什么叫身在罗马,这里分明是武功!”
独孤伽罗皱眉道:“是李渊!”
按照辈分,李渊要叫她一声姨母,作为娘家那边难得有出息的孩子,她还是很看重这个外甥的。
杨坚不敢置信:“李渊居然也会造反!”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袭封唐国公,又有独孤伽罗这个姨母,仕途顺畅,一路高升,隋朝待他不薄,他怎么会造反!
突然想到大业年间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似乎就能理解了。
而且,若是李渊得到天下,最高权利依旧在关陇集团内部转移,隋朝的高官显贵定会支持李渊!
就像他们曾支持自己取代北周一样!
【在这个男孩幼年之时,李渊遇到一个相师,相师评价道:“此子龙凤之资、天日之表,年及二十,定能济世安民!”因此,李渊以‘济世安民’为自己的儿子取名李世民。】
“帝王幼年的各种异象都是骗人的,但是李世民的名字结合这个来历却不像是骗人的。”
“济世安民这个词就是为李世民打造的!”
“相师是预言大师啊!”
刘邦战术后仰:“嚯!帝王的各种意象不都是假的吗,怎么能有一个真的!”
我们的群体里混入了一个异类!
吕雉冷静道:“自古以来有无数人名叫世民,只有他应验罢了。”
【李世民生长的年代正是隋炀帝统治时期,大业九年,李渊在宁远镇督运粮草,为二征高句丽做准备。李渊性格开朗,为人洒脱,广交天下豪杰,深受杨广猜忌。他不得不以酗酒、收受贿赂等行为自污,以求自保!】
“隋炀帝无差别的怀疑每一个权贵,曾经帮助他登上帝位的高官显贵都被他一一清除了,能留下的只有谄媚的奸佞。”
“杨广还用阿婆称呼李渊,对这个表哥很是不屑。”
“关陇集团确实值得警惕,帝王想要集中权利就必须剪除他们。”
“但杨广操之过急,在对外战争中解决内部矛盾,只会让手下离心离德!”
【大业十一年,李渊被派遣前往山西河东等地追捕盗贼,李渊在龙门遇到了毋端儿起义,他领兵出击,连射七十箭,箭无虚发,起义军溃败!】
“李渊还有这样的高光时刻呢?”
“我印象中的李渊一直都是在太极殿中老谋深算,暗戳戳的玩阴谋的形象!”
李渊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这些后人什么意思,朕怎么就不能如此英武。当年朕可是凭着一手例无虚发的箭法,雀屏中选抱得美人归的!”
这说的是他与窦氏的婚姻。
当年,北周上柱国窦毅与襄阳公主的女儿要选婿,窦毅想为自家女儿选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夫婿,便在门屏上画了两个孔雀,他宣称能用两箭射中两只孔雀眼睛的就能成为他的女婿。
李渊之前有几十个人尝试都没有成功,只有李渊例无虚发,两箭射中了两只眼睛!
第269章 隋末乱世
【大业十二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是当地最高的军政长官。当时天下大乱,起义军风起云涌,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隋朝的统治!】
【太原附近也不太平,当地有一个农民军头领叫魏刀儿,率军进攻太原,李渊出战应敌,结果身陷敌阵,无法脱身。李世民以精锐骑兵突围,用一把长弓开路,只杀得敌军溃败,于万军之中救下李渊的性命。这一年,李世民十七岁!】
李渊不由得拍拍李世民的肩膀:“吾儿颇有为父当年的风采啊!”
古之名将都惊呆了,这人不是个皇帝吗,怎么这么能打!
他们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似乎并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事迹。很多名将都是二十多岁才开始发迹,三四十岁才是名将的黄金时期。
只有霍去病对其惺惺相惜,很想穿越时空与那个少年将军大战一场!
【大业十三年,隋朝的命运即将终结,杨广躲避于江都,北方大地被起义军瓜分。李世民也暗中积蓄力量,鼓动父亲起兵反隋!】
刘彻对李世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居然敢鼓动父亲起兵,不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胸有成竹!
远在关中的娘子军中,何潘仁对他们的将军道:“将军,这个李世民可是您的兄弟?”
未来的平阳公主微微点头道:“正是本将的弟弟!”
帐中的诸多部将心下一定,主帅的弟弟是将来的千古一帝,他们这些人也勉强能算开国功臣吧!
“其实李渊早就有起事的打算,他刚到太原,便派两个儿子暗中结交豪杰,围剿附近的农民军,随时准备起兵。”
“李渊的计划是先除掉魏刀儿和突厥的威胁,平定山西境内的局势,再起兵反隋。”
“魏刀儿被成功剿灭,但与突厥的交战却失败了,这让李渊一时无法下定决心。”
“因为与突厥之战的失利,让杨广抓到了把柄,杨广想要趁机除掉李渊,李渊也终于决心起兵!”
“时任晋阳县令的刘文静看出李渊的志向,竭力结交,又与李世民暗中谋划起兵之事。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便与裴寂商量从杨广的行宫中选了几个美女送给李渊。”
“事后,李渊才知道了整个计划,他刚开始还假装不同意,无奈答应后又假惺惺的对李世民说:你是爸爸的好儿子,爸爸怎么忍心告发你呢,只能答应你们的计划了……”
正准备劝父亲起兵的李世民:……
想要来个“三辞三让”,留下好名声的李渊:……
【结果,李渊还没有行动,驻守在山西北部军事重镇马邑的鹰扬校尉刘武周就发动了兵变,杀了当地太守割据马邑,投靠突厥,自称天子!】
“刘武周与突厥合兵南下,攻打山西,占据汾阳宫。”
“杨广再次下令要治罪李渊,李渊终于下定决心,起兵反隋!”
“杨广居然能将所有人都变成他的敌人。”
“……”
【李渊以讨伐刘武周,防备突厥南下为名,一个月内便募集了一万兵马。他们父子解决了太原内部忠于隋朝的官吏,派兵偷袭突厥,得到无数马匹。】
【李渊担心北边的突厥会抄了他的后路,便亲自写了一封谦卑至极的国书送给突厥,突厥始毕可汗一心想要搅乱中原的局势,立刻支持李渊起兵。】
“始毕可汗还送了上千匹马支持李渊。”
“西突厥也派兵相助。”
向异族屈膝的李渊:别说了,太尴尬了!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七月五日,李渊率领三万将士起义,从晋阳出发,沿着汾河南下河东。他打着维护隋朝统治的旗号,尊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主。】
【大军在霍邑遇到了隋朝将领宋老生的两万大军挡路,恰逢天降大雨,粮草耗尽,又有屈突通带着数万骁果军袭击晋阳的传言。李渊与裴寂等人便商量退往晋阳,保住大本营,再寻时机。】
霍去病急了:“这种时候,怎能退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他怎么就不明白!”
刘彻看着郎官手绘的地图:“并州可是四战之地,北有突厥,东有窦建德,南有王世充、李密。各方势力已经将并州团团包围,只有打通前往关中的通道,据守潼关才能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