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东都、修建运河、修缮长城……征召的都是黄河附近的百姓,他们受到的压迫最为沉重!”
【大业七年,就在隋炀帝第一次征兵攻打高句丽时,山东地区爆发了起义。】
【河北是陆军的聚集地,山东则是水军的出发地。当时的山东本就连年天灾,还要承受朝廷无节制的盘剥压迫,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只能奋起反抗!邹平人王薄率先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王薄自称知世郎,号召百姓抵制对外的战争,吸引了无数百姓参加。”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无向辽东浪死歌》王薄。”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去前线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拼死一搏,做个饱死鬼!”
【王薄的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但他点燃的反抗之火却不曾熄灭,很快,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将席卷天下!】
【山东平原刘霸道、鄃县张金称、河北彰南孙祖安、窦建德,渤海高士达、韦城翟让、章丘杜伏威等人相继起义,其余小股的起义军更是如同星星之火,遍布中原大地!】
“大业八年,仅史书记载的的起义军就有二十一支。”
“起义军的主力都是贫苦农民和下层僧侣。”
【大业九年,大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抵消了隋朝的大部分军事实力,起义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到了三征高句丽时,起义军已经到处都是,他们在河北山东各地阻断道路,朝廷的大军根本无法按时到达辽东!】
【面对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隋炀帝选择用残酷的刑罚镇压百姓的怒火,他下令凡是盗窃之罪都要斩首,抄没全家!但残酷的屠杀只会激起百姓的反抗,起义队伍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
“隋朝大部分军队都用来镇压起义了。”
“杨广还在全国各地修建城堡,强迫百姓到城堡中居住,物理隔断起义军和百姓的联系。”
“樊子盖镇压三晋的农民起义,将汾水以北的村庄全部烧光,俘虏也全被屠杀!”
“王世充镇压刘元进农民起义,一次坑杀三万人!”
“官府对普通百姓采用屠杀的方式镇压,让我想起了那段最黑暗的岁月……”
第264章 隋末乱世
【到了大业十二年,隋朝各地的起义军多达百余支,超过百万人!起义军经过朝廷大军的镇压,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了隋末最大的三支农民起义军——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shi)军!】
“大业七年,山东河南发生特大水灾,淹没四十余郡。八年,山东大旱,关中地区爆发瘟疫与大旱。”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隋炀帝却对官仓严格控制,眼睁睁的看着百姓是树皮草根,饿殍遍地,朝廷却无动于衷,反而催逼更甚!”
“这样的朝廷,这样的皇帝,不反了他还等什么!”
【瓦岗寨起义军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大业七年,翟让在瓦岗寨聚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的百姓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绩)、李密、王伯当等人都率众投奔瓦岗寨,瓦岗寨的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隋唐英雄传!”
“翟让,曾任东郡法曹,后因犯了一点小过就被判处死刑。多亏狱卒黄君汉深明大义,不顾自身安危,私下放了翟让。”
“翟让历经磨难逃回家乡,却发现他的家乡正在酝酿起义,他的兄弟侄子同乡都上了瓦岗寨,举起义旗!”
“起义军活跃在南北运河之间,杀富济贫,吸引无数贫苦百姓和寒门子弟,势力不断壮大!”
已经成为大唐开国功臣的李绩(徐世绩)对当年之事记忆犹新,“吾与单雄信等人都是此时加入义军的,李密要晚几年。”
秦叔宝带着些咬牙切齿道:“某对瓦岗寨也不陌生啊!”
了解内情的同僚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他们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各个农民起义军,后来都被秦王李世民收归麾下,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
谁也不必笑话谁……
【大业十年,瓦岗军沿着运河劫掠商旅,得到大量物资,控制了开封附近的永济渠。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在当地农民的支持下,瓦岗军击败隋军的围剿,在河南站稳脚跟!】
【大业十二年,李密向翟让提议,先取荥阳,得到隋军的粮草军资,发展自身!荥阳是隋朝的军事重镇,翟让、徐世绩、李密率军攻下荥阳,歼灭了两万前来支援的隋军主力,威震河南!】
“李密出身隋朝顶级贵族——关陇集团,他自幼学习的谋略、兵法,对瓦岗寨的农民军就是降维打击!”
“这一战中,隋军逃脱的残兵败将中有两个在之后大放异彩的人物:秦叔宝、罗士信!”
杨坚心中暗自思量,这个李密出自哪家,是李虎,还是李弼?抑或者是八柱国之下的十二将军……
【而此时的隋炀帝杨广不顾朝臣的劝谏,第三次巡游江都,当然,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巡。】
“面对隋朝土崩瓦解的危机局势,隋炀帝居然能轻松的说: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
“黄河两岸都是起义军,杨广在洛阳能睡得着吗!”
“他是彻底摆烂了吧!”
“全国上下烽火连天,杨广却一心逃避,躲在江都酒色自娱。”
“一辈子顺风顺水的杨广,心里却极其脆弱,他无法承受任何打击!”
【杨广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将到来,却没有了任何锐意进取的壮心。他甚至将自己当做了陈后主,以为即便隋朝灭亡,他也能得到陈叔宝的待遇,安享晚年!】
“杨广常常揽镜自照,对着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陈叔宝是真的费拉不堪,给他权利他也不会用,杨广可不会得到陈叔宝的待遇。”
【就在杨广在江都安于现状,沉迷享乐之时,瓦岗寨起义军已经攻破洛口,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洛口是洛阳的门户,储存着东都洛阳的粮草,洛口被攻破,洛阳粮草缺乏,陷入困境。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只能派遣刘长恭、裴仁基围剿起义军,隋军列阵十里,来势汹汹。翟让毫不退让,与隋军短兵相接。】
【瓦岗寨大军成功击溃了刘长恭的两万五千步骑,刘长恭仅以身免,又招降了裴仁基,解除了自身的危机。】
“隋军将领骄傲自大,对起义军的实力一无所知,起义军趁着他们初来乍到,大举进攻,一举击败刘长恭。”
【瓦岗寨的壮大有李密的一份功劳,与隋军的交战中,李密更是屡出奇谋,在起义军中建立了自己的威望。于是,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寨首领,李密自号魏公,翟让为上柱国,正式建立农民政权“魏”!河北中南部、江淮以北的起义军纷纷投靠瓦岗,成为众多起义军的盟主,这支起义军也暴涨至十万人,控制了河南全境!】
杨坚恍然大悟:“魏!”原来是他!
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曾担任北周太师,封魏国公。李弼之子李耀是北周太保,封刑国公。李耀之子李宽乃是当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
这个李密一定是李宽家的子侄!
【同时,窦建德在河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夏!】
杨坚:这又是谁,难道是关陇贵族中的窦氏吗?
从北魏开始,上层权利都在这几大家族中流转,他根本没有想过其他可能。
【窦建德,山东武城人,他家中世代务农,本人仗义豁达,深得乡民的爱戴。他做过里长,因犯罪逃亡外地,直到朝廷大赦才回到了家乡。】
“这就是隋末的刘邦啊!”
“同样出身底层,同样为人仗义,就连犯罪逃亡都一模一样。”
刘邦来了兴趣,这人跟自己的经历还真是像呢!
也不知他为何没有得到天下!
“如果不是这个时代有一位耀眼到夺目的天降猛男,窦建德可能会成为那个最后的胜利者!”
窦建德:……
【大业七年,朝廷在山东征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因勇武被选为二百人长。他的同乡孙安祖因水灾失去了全部财产,家人都被饿死了,根本不想去给朝廷卖命,他杀了强迫他从军的县令投奔窦建德。】
【窦建德早已看出隋朝的危机——当年杨坚派出三十万大军征讨高句丽都无功而返,更何况如今的情形。前些年西征的元气尚未恢复,又要大举东征,连年征战,人心思定,朝廷强征军卒定会引发动乱!】
【窦建德招揽了数百逃避兵役之人,让孙安祖带着他们落草为寇。】
【当时,河北山东等地的流民贼寇蜂起,他们到处劫掠当地百姓,却都略过了窦建德的家乡。朝廷官吏认定窦建德一定与盗贼有所勾结,便杀了他的全部家眷!】
【窦建德与隋朝结下了血海深仇,带着手下两百多人前往河北投靠了高士达,再加上孙安祖被张金称杀掉后投奔窦建德的军卒,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了万余人。】
【窦建德与当时的农民军领袖都不同,他仗义疏财,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将士爱戴!】
“张金称和高士达等人还处于盗寇的阶段,四处烧杀抢掠,招揽人手,没有目标,没有纲领!”
【大业十二年,张金称、高士达先后被隋军镇压,窦建德收复两部残余力量,很快发展到了数十万人。随后窦建德对战朝廷派出的大军,大获全胜!】
“隋将郭绚带着一万多人前来征讨高士达,高士达很有自知之明,将军权交给窦建德。窦建德也有心树立自己的威望。他留下高士达留守后方,自己带着七千精锐诈降隋军。”
“窦建德与高士达在两军阵前演了一出反目成仇的好戏,隋将郭绚深信不疑,与窦建德会师,没有做任何防备。窦建德突然发难,大败郭绚,隋军近乎全军覆没!”
“窦建德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隋朝同样派遣杨义臣带领一万多兵马围剿张金称,当时的张金称已经拥兵数万,声势浩大,却因为轻敌大意被隋将苏定方打败。隋军将所有能找到的起义军全部坑杀,张金称手下的残兵败将只能投奔窦建德。”
“杨义臣携大胜之势继续围剿窦建德,窦建德想要暂避锋芒,拖垮隋军的士气。但高士达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肯听他的建议。”
“高士达命窦建德留守大营,他带着精兵迎战杨义臣,想要复制窦建德的辉煌。但他仅仅取得一些成果便大摆宴席,轻敌大意,被杨义臣打败。”
“窦建德预见了高士达的失败,却无法阻止,他逃走的时候只带了一百多人。”
“窦建德在饶阳县安抚百姓,得到三千兵卒,出其不意回师平原。他为高士达等战死者举办了隆中的葬礼,让他们入土为安,起义军士气大盛!”
“与其他起义军首领不同,窦建德没有无差别的屠杀隋朝的官吏,而是对他们以礼相待,越来越多的人投奔窦建德,就连隋朝的官吏也举城而降,很快窦建德便聚集了十万人马!”
第265章 隋末乱世
天幕下的窦建德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见天幕肯定自己的功业,他十分兴奋。当即大气十二分的注意关注着天幕,希望能从未来的历史中得到蛛丝马迹,取得比历史上更加辉煌的成就!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在河北称王,建立自己的政权。】
“面对多次杀伤自己部下的隋朝官吏,窦建德大度能容。他已经脱离了盗匪的行列,致力于稳定人心,争霸天下!”
“隋炀帝派薛世雄围剿窦建德,窦建德佯装战败,利用大雾将隋军引到埋伏圈,前后夹击之下,隋军大败,薛世雄只身逃走!”
窦建德不屑道:“薛世雄……土鸡瓦狗!”
【与此同时,在江淮地区,也有一支起义队伍,在与隋朝对抗!杜伏威、辅公祏起义!】
另一支义军首领李子通皱眉:江淮地区难道不是某的势力最强大吗!
杜伏威已经被他击败,如同丧家之犬,难道还能东山再起?
【杜伏威也是山东人,他少时家贫,穷困潦倒,却不置产业,以偷盗为生。他的好友辅公祏姑姑家以牧羊为生,辅公祏便多次偷羊送给小伙伴,最后两人都被辅公祏的姑姑告到衙门,杜伏威与辅公祏只能亡命天涯,聚集了一班人落草为寇,这一年,他年仅十六岁。】
【大业九年,杜伏威、辅公祏等人在长白山起义,随后南下江淮地区,在四处出击中不断发展壮大。】
“江淮地区是隋朝重点经营的地区,运河两岸的隋军实力强大,杜伏威意识到想要在这里立足必须发展壮大,便联合、吞并周边的小势力,苗海潮的起义军就是此时加入的。”
“还有一个农民首领叫赵破阵,他见杜伏威兵少,就轻视他,想要将杜伏威的势力收归自己的麾下,杜伏威带着十多个亲卫前往赵破阵的大营赴宴,在宴会上杀了赵破阵,兼并了他的势力。”
“大浪淘沙,能留到最后的才是真金!”
【大业十一年,农民领袖李子通度过淮河与杜伏威联合,随后又因分歧而分裂!】
“李子通本是长白山另一股起义军中的部将,因乐善好施,勇武过人,太得人心,被上司左才相嫉恨,只能带着自己的部下逃离长白山,投奔杜伏威。”
“但李子通胸怀大志,不肯久居人下,妄图以武力吞并杜伏威的地盘,杜伏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军阵大乱,本人也身受重伤。”
“这次兵变让杜伏威的势力大损,恰逢此时,隋军前来围剿,杜伏威的义军大败。”
“李子通则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自称楚王,后来又占据江都,建立吴国,得到江南地区大部分百姓的归顺。”
“直到武德四年,李子通才被杜伏威打败,押送到长安。”
李子通:“武德四年,是哪一年?”
手下幕僚立刻翻找之前的记录,“王上,武德是唐朝开国皇帝的年号,大约不出十年……便……”
李子通:还有十年时间,某还有机会!
“连续两次失败,让杜伏威失去了称霸江淮的实力,只能四处游击,吸收新生力量加入自己的队伍。”
“半年后,杜伏威收拢了数万人的起义军,重新在江淮地区站稳脚跟。”
“江淮一带由杜伏威、李子通、左才相三支起义军为首。”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杨广巡幸江都,运河沿岸本就是饥荒遍地,老百姓以树皮草根为食,还要承受朝廷的压榨。只能以同类充饥的流民纷纷揭竿而起,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杜伏威的势力迅速膨胀。】
“杨广不顾朝臣的劝阻执意要巡幸江都,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隋朝派出大军镇压农民起义军,隋军的武器与训练远胜农民军,杜伏威被压制的连连失利。但隋军人少,一时间也无法彻底消灭农民军,两军僵持不下……”
“正在这个时候杨广带着十万骁果军到了,隋军得到新鲜力量的加入本应一鼓作气,消灭起义军。但杨广的到来反而加重了当地百姓的苦难,将无数流民推向了敌人,杜伏威吸收了大批新鲜血液,实力大涨!”
杨坚:……
【杜伏威与苗海潮等势力联合逼近江都,与隋朝将领陈稜遭遇。杜伏威身先士卒强攻隋军,激战中前额被射中。但他怡然不惧,带着先锋杀入敌军,隋军阵势大乱!】
【杜伏威的大军趁势占据江苏、安徽等地,自封为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建立自己的政权!】
“杜伏威将抢到的财物都赏给全军,如果手下战死,就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殉葬。”
“因此杜伏威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死,他的大军所向无敌,兵锋所指,各路起义军纷纷归附!”
“杜伏威招揽了很多知识分子组建自己的政权,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流寇作风,开始建设自己的根据地。他深受赋税之苦,因此的治下赋税很低,他手下的官吏凡是贪污受贿者一律处死,深得当此百姓的支持!”
杜伏威:“隋朝不给咱们这些底层人活路,咱只能自己去抢了!”
【就在杨广躲在江都沉迷享乐之时,以瓦岗军为中坚,窦建德、杜伏威为两翼的起义军,对隋朝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大业十三年三月,瓦岗军包围东都洛阳,将二十万隋军围困在孤城中,并发布檄文,列举隋炀帝十大罪状,明确要推翻隋朝的统治!】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六月,瓦岗军大败隋军,东都洛阳岌岌可危。七月,杨广急调江淮地区和涿郡的兵马奔赴东都救援。】
“此时的瓦岗军拥兵二十万,控制中原地区,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
李密微微颔首,享受着部下崇敬的目光,极为自得……
【涿郡留守的薛世雄应召南下,攻打瓦岗军,在路过河北窦建德的地盘时,他想要搂草打兔子,将这支不被他看在眼里的“乌合之众”也一举扫灭。结果,薛世雄骄傲自大,不加防备,被窦建德突袭,三万隋军一击即溃,薛世雄仅带着数十骑逃回涿郡,河北大部分地区被窦建德掌控!】
【江都地区赶来的援军由王世充统领,王世充对战瓦岗军,却屡战屡败,很多隋将在交战的过程中投靠了起义军。】
【此时的隋朝已经油尽灯枯,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精华地带都被起义军占据,隋朝掌握的地盘越来越小,瓦岗军胜利在望!】
【但就在此时,瓦岗寨内部矛盾激化,直接断送了这支起义军的未来!】
李密猛地瞪大眼睛:一字一句看着评论区——
“瓦岗军本就是农民军,怎么能在洛阳城下与隋军拼消耗呢!”
“这是李密的失策,但李密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意孤行,要用手下将士的性命来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
“李密与王世充对峙一百多天,大小战役六十多次,瓦岗军虽败少赢多,却严重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很多部将死于此战,就连李密都差点被乱箭射杀。”
李密面色涨红,瓦岗寨部分将领却在暗中用眼神传递消息,对李密的遭遇幸灾乐祸。
【李密在瓦岗寨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推举他上位的翟让逐渐被边缘化,使得翟让的部下多有怨言。他们认为瓦岗寨本是翟让的势力,希望翟让能够重新上位,翟让出于团结的考虑,说服了他的手下。但这件事还是被李密得知,本就多疑的李密顿时心生嫉妒。】
【于是,李密设计在宴席上杀害了翟让及其部下,徐世绩(李绩)被砍伤,王伯当、单雄信叩头求饶才得以幸免。】
【此后,瓦岗寨变成了李密的一言堂,但李密的行为让部下极为寒心,瓦岗寨将帅离心,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李密审视着麾下将领,暗中评估他们的立场。
“李密本就是一个气量狭小,忘恩负义之辈!”
“李密在杨玄感麾下之时,各种谋划都能够审时度势,只是杨玄感不听他的计谋才失败。”
“说不定杨玄感听了他的计策只是换一种方法输……”
“给别人出主意和自己当一把手是不一样的。”
“李密投奔瓦岗寨后,给翟让出了很多计策,瓦岗寨的势力得以迅速扩张。”
“瓦岗寨扩张太快,让农民出身的翟让心有戚戚,所以才会在后来将首领之位让给李密。”
“早年的李密爱才不爱财,节衣缩食,将得到的金银都发给部下,深得部下的爱戴。后来他爱财不爱才,为了自己的野心,肆意践踏将士的性命,他的部下逐渐离心。”
【此后,李密带领瓦岗寨打败了王世充的大军,王世充只身逃走,李密得到了长江以北,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附近的农民起义军纷纷归附李密,就连窦建德都劝李密登基称帝。】
【大业十四年,李密带着三十万大军占据金墉城,屯兵邙山,直逼洛阳北门。就在这时,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勒死!】
第266章 隋末乱世
杨坚与独孤伽罗心神巨震,他们没有想到隋朝的亡国之君居然是被自己的部下勒死的,死的如此窝囊……
杨坚:“宇文化及!”
独孤伽罗:“乱臣贼子!”
宇文述被吓得双腿发软,瘫倒在地,身边的同僚迅速与他拉开距离,如同躲避瘟神一般。
这人怕是没救了,他们可不想惹祸上身!
【宇文化及是隋朝开国功臣宇文述之子,宇文述是北周权贵,隋朝名将,从平定尉迟迥到攻打陈国,宇文述都是隋军主力。之后与杨素合谋助杨广夺取太子之位,三攻高句丽,讨伐杨玄感,位极人臣!】
【但宇文述私德不检,收受贿赂大肆敛财,迎合隋炀帝的喜好阿谀奉承,深得炀帝信任。宇文化及也跟他的父亲一样,不尊法度胡作非为,阴险狡诈贪婪横暴。他常常带着家丁在长安街道上纵马驰骋,被称为轻薄公子。还多次触犯律法被罢官,都因为与杨广关系莫逆,很快便能官复原职……】
开皇年间。
不少朝臣在心中暗喜,宇文化及这个混小子仗着自己的出身和与杨广的关系,对他们这些老臣也敢出言不逊,终于有人揭破他的真面目了!
【隋炀帝继位后,宇文化及更加嚣张跋扈,横行不法,最后,他也因为弑君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原来他的一切都是隋炀帝无脑宠出来的,这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杨广见天下大乱,早已心灰意冷,瓦岗寨又截断了东都与江都的联系,杨广直接放弃了北方,准备修建南京作为新的都城,偏安一隅。但他身边的骁果卫都是关中子弟,他们的家乡妻小都在关中,并不想跟着杨广留在江南。”
“禁军统领利用关中士兵的思乡情绪,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领,发动兵变!”
“禁军本来只想抢一些财物回到家乡,没想到宇文智及却给他们出了一个‘大’计划。他们谋划好了一切,最后才将宇文化及推出来做为首领。”
“宇文化及胆小怕事,才能低下,被吓得冷汗连连,被迫赶鸭子上架,做了这个领(替)头(罪)人(羊)。”
“杨广死后,他的尸体被萧后和宫人装到一个小棺材里,偷偷掩埋。直到贞观五年,才以帝王之礼改葬。”
一些朝臣的嫌弃之色变成了同情。
他们窃窃私语道“宇文述摊上这么个傻儿子,也太可怜了……”
但其音量又控制在正好能被宇文述听到的范围内。
宇文述:……
比起同情怜悯,他更想让这些人闭嘴!
【杨广不是一个典型的昏君暴君,他有雄才大略,也有执行自己目标的手段与心性。但杨广急功近利,刚愎自用,虽然成就了隋帝国的四海之威,留下了运转千年的大运河。隋朝却在他不加节制的欲望追求中土崩瓦解!】
“对内削弱勋贵势力,导致统治阶级离心离德;对外用兵无度,导致隋朝在四夷威信大失;滥用民力导致起义军层出不穷……”
“杨广削弱贵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后期玩崩了!”
“贵族一向看不起皇室,毕竟贵族百年起步,而南北朝的皇室都挺短命的。”
“直到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关陇贵族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杨坚:“唐高宗!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世民也想问同样的问题,他看向襁褓中的目光都变了,他这个小儿子真是时时刻刻能给他带来‘惊喜’!
“后世史学和文学中将杨广刻画成为荒淫无度,沉迷女色,奢侈暴虐之人,显然是有所偏颇的。”
“从萧皇后从始至终受到杨广的尊重就能看出,杨广并不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
“杨广很有才能,他有能力继承杨坚的大业,也有此雄心。但他希望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影响了他的判断与理智。”
“他不切实际的追求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只能在那些阿谀谄媚之辈的口中得到些许满足。”
“在谄媚之辈的包围中,杨广逐渐迷失自我……”
“三征高句丽的出发点是合理的,但杨广对失败不加反思,执着于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终导致数百万大军葬身于关外,这就是他的罪过了!”
“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人一旦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给天下百姓带来致命的灾难!”
“隋炀帝是暴君,但他不是昏君,他没有做君王的德行,却还是有一些功劳的。”
“只不过他所有的功业都只为了自己的威名,从未为天下百姓考虑,任性妄为滥用民力,超出了当时百姓的承受能力。”
“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
“杨广这样的皇帝比杨勇那样只追求自身享乐的皇帝破坏力要大得多。”
“到了最后,杨广失去了自己的追求,躲在江都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就真的变成一个昏君了……”
李世民:“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秦始皇与汉武帝看着杨广的行径,如同在看一部灭国警示录,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们也好大喜功,也想要建立不世伟业……
只不过他们比杨广更能克制自己,他们的功业是与国朝联系在一起的!
【杨广一死,隋朝的统治彻底土崩瓦解,农民起义军与地方豪强势力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宇文化及立杨浩为傀儡皇帝,带着十万大军北上,争霸中原。留在洛阳的群臣拥立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李渊逼迫傀儡皇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洛阳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隋朝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