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初年,吐谷浑便曾多次入侵陇西一带,遭到隋朝的顽强抵抗,之后吐谷浑内乱,国势大减,新继位的国王只能选择与隋朝交好,和亲、朝贡!】
【但吐谷浑的野心从未消减,他们暂时蛰伏,随时准备着给隋朝致命一击!】
【为了西域丝路的畅通,杨广决定彻底解决吐谷浑。大业三年,隋朝与西域的高昌、伊吾两国联合,以丝路的利润利诱他们攻打吐谷浑。】
【大业四年,高车进攻隋朝,裴矩深入敌营游说高车攻击吐谷浑,隋朝也扣押了吐谷浑太子,对吐谷浑正式宣战!】
“以胡制胡!”
“高车国听从裴矩的劝说,率军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吐谷浑国王向隋朝求救,等来的却是隋朝的大军。”
“吐谷浑国王:原来都是你们搞的鬼o(╥﹏╥)o”
【大业五年,杨广率军亲征,隋军彻底消灭了吐谷浑汗国,开疆拓土数千里,从青海湖到塔里木盆地的大片区域收归隋朝所有。丝绸之路再次畅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的联系再次建立,西域诸国见识到隋朝的军威,无不胆战心惊!】
第261章 急功近利
随着天幕的讲述,杨坚与独孤伽罗一颗心七上八下,为大业年间对外战争的胜利而高兴,却又不得不考虑穷兵黩武带来的危机。
杨坚百思不得其解:“仅修建各地工程就需要劳役上千万,你从哪里征调的兵马?”
独孤伽罗冷道:“这就是天幕说的苛尽民力吧,壮年男子不是在服徭役,就是在服兵役,土地怎么办,粮食怎么办?留在家中的老弱妇孺如何能承担起繁重的赋税!”
杨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还在为自己能取得一次次胜利而沾沾自喜……
“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杨广所谓的亲征其实就是巡游,早在他出发前,吐谷浑就已经灭亡,国王带着残兵败将逃亡西域,王公大臣被俘虏者多达两百人,只剩下散兵游勇在各地骚扰隋军。”
“杨广亲帅大军追击吐谷浑国王,却因为从上到下的骄傲轻敌,贪功冒进,被吐谷浑残兵打败,损兵折将!”
“吐谷浑国王被隋军四面包围,都能逃出生天,最后成功复国。”
“隋军反倒因为天气寒冷,冻死大半!”
“杨广所谓的亲征有什么用(O_O)?”
杨广:……
【隋炀帝在这里设置了四个郡,但隋朝派遣的官吏却无法到达自己的领土,无法对当地建立有效统治。】
“付出那么多将士的生命,得到的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地盘,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
“这是带着大军去旅游的吧!”
“杨广只想向周边小国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似乎只要小国承认隋朝为宗主国,杨广就心满意足了。”
周昙:“拒谏劳兵作祸基,穷奢极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资。”
【隋军损兵折将,花费无数,却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好处。杨广只追求征服敌人的快感,并不在乎国家和百姓的负担……】
【而隋朝西北方向的敌人只是疥藓之患,真正导致隋朝灭亡的对外战争是——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位于中国东北部,领土包括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是扶余人朱蒙在西汉时期建立的政权。其最强盛的时期,东临日本海,南到汉江流域,西部跨过辽水,北部抵达第二松花江!】
【自汉朝以来,高句丽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势弱,高句丽得以发展壮大,击败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称霸朝鲜半岛!】
“这一时期,高句丽改名高丽,又叫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王氏高丽没有任何关系。”
“王氏高丽是新罗内乱,群雄割据之后,崛起的地方势力,他相继消灭百济、新罗,统一三韩,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1392年,李成桂弑君自立,建立朝鲜王朝,这才是朝鲜半岛的历史。”
裴矩:“高丽所占的辽东之地本就是中国的领土,周朝时期商王后裔箕子便被封到此地,建立箕子王朝。西汉时箕子王朝被卫氏取代,卫氏逐渐壮大,被汉武帝所灭。武帝将此地分为乐浪、临屯、玄菟与真番四郡,正式收归中原统治!”
裴矩:“西汉元帝时期,朱蒙建高句丽,直到魏晋南北朝,高句丽都是中原王朝的臣属!开皇年间,高句丽与大隋时战时和,其野心逐渐膨胀,成为大隋的心腹大患!”
【隋朝建国之初,高句丽与东北的百济、新罗、靺鞨等小国都臣服于大隋,但随着隋朝统一天下的步伐逐渐加快,高句丽胆战心惊,生怕哪天要面临隋朝大军压境。于是,高句丽联合其他小国率先对隋朝开战!】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与靺鞨联合进攻辽西,被隋军击退。杨坚派遣三十万大军反攻,却因为气候原因,遭遇大雨水患,军需运输受阻,再加上士兵爆发疾病,最终无功而返。高句丽摄于隋朝军威,也遣使请和,两国恢复了短暂的和平,但也为之后的大战埋下了伏笔!】
杨坚:“高句丽不按时朝贡,也没有人臣之礼,其野心昭然若揭!”
“这次进攻两军还没有实质性的接触,隋军就被天气打败了。”
“陆军因为大雨,缺衣少食,士兵感染疾病。水军遭到海风,大量船只沉没,最后安全回来的隋军只有十之一二!”
“此战就像是数年后三征高句丽的预演,预示了隋军的结局……”
【大业三年,高句丽暗中与突厥结盟,背叛宗主国隋朝,隋炀帝发现后勃然大怒!】
“高句丽的使臣刚到突厥面见启民可汗,就被杨广的巡游队伍堵住了去路。”
“启民可汗不敢欺瞒隋朝,直接将此事告知了杨广。杨广给了高句丽警告一次,希望他们能够吸取教训,只要高句丽服从隋朝的领导,可以既往不咎。”
“但高句丽野心膨胀,根本不想臣服于隋朝。”
“若不是此时隋朝正在谋划消灭吐谷浑,高句丽就要面对大军压境了!”
“隋军/高句丽:不要过来啊!”
【大业八年,隋朝完成了对其他方向的征讨,国内尚算安定,杨广借口高句丽王不肯入朝觐见,打着收复辽东故土的旗号,发兵征讨高句丽!】
【攻打一个两面三刀,随时准备背刺中原王朝的小国,本是应有之义,但为何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却能拖垮整个隋朝,这一切还要归罪于隋炀帝杨广的一意孤行!】
“杨广的命令让人认为他根本不懂军事!”
“遥控微操真是古今‘战术大师’的一惯操作!”
【杨广下令征召天下军队,无论远近,都要自行前往涿郡汇合,又征召江淮之地的百姓运送军需前往涿郡。刚建好的大运河上船只绵延长达千里,数十万民夫来往于南北,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幽州总管负责在东莱督造海船,因监工催逼甚急,造船工匠日夜泡在水中,腰以下的部位全部溃烂腐败,甚至生出蛆虫,十之三四的人都因此而死!】
【隋军总共出动一百一十三万士兵,二百多万民夫,水陆并进,计划于平壤会师!这是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
杨坚:“征讨高句丽最难的便是克复当地气候,狭小的辽东平原如何能承受一百多万将士!”
独孤伽罗:“一个小小的高句丽,何至于用举国之力征伐!”
【开战前,杨广命令前线将领不得擅自进攻,必须得到他的命令才能行动。此令使得隋军在战场上十分被动,前线将领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派人去后方征求隋炀帝的意见,以至于延误军情,给了高句丽充足的准备时间。】
“杨广打的旗号就是吊民伐罪,而不是为了功劳名声,为了防止将领贪功冒进,他要求三路将领相互配合,所有攻击行动都要听皇帝的命令!”
“当时世家大族在北朝世代为官,从北魏到西魏,从北周到隋朝,堪称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他们的势力已经严重威胁到杨广的皇位,他也是为了集中皇权,才下这样命令吧!”
“我们不知杨广的出发点是不是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那是大军交战的前线,数百万将士的性命,不能因为杨广的权谋手段而白白葬送!”
“而且,杨广并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与经验,人菜瘾还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刘邦冷笑:“就连朕都只能指挥十万大军,杨广这个毛头小子哪来的自信!”
韩信嘲讽道:“无知者无畏!”
刘邦想起白登之围:老子怀疑你在内涵老子,而且还有证据!
【大战伊始,隋军修建浮桥强渡辽河,浮桥尚未修好,高句丽便发动了突袭,隋军被半渡而击,死伤惨重!】
【但开局的失利并没有影响隋军的进攻,百万大军压境让高句丽只能固守辽东城,不敢试其锋芒!】
“连续五个月的包围进攻,隋军都没有攻下辽东城。”
“对此,高句丽一定很感谢杨广!”
“杨广一边下令攻城,一边又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投降,就立刻停止进攻,对其进行安抚。我们是天朝上国,不能欺负弱小。(呕00。~”
“于是,辽东城将要攻陷之时,高句丽立刻请降,隋军只能暂停攻击,快马请示隋炀帝。这样一来一回,等到杨广的命令到达前线,高句丽早已准备好了防御,再次顽强抵抗。”
“这样的场景一次次上演,隋朝将士如同被戏耍的木偶,隋炀帝就是那个小丑!”
“但隋炀帝依旧不肯放权,坚持到前线指挥。可惜,此时的隋军早已士气丧尽,无力再战。”
刘彻看的目瞪口呆:“这是什么行为,朕不理解!”
他都能放权给前线的将士,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何杨广不明白这个道理。
按说此时的杨广也已经四十多岁了,怎么行事还如此毛躁!
第262章 急功近利
【高句丽坚守城池,隋军陆军被挡在辽东城外一时无法前进,大将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走水路进攻高句丽。但他不听副将的建议,贪功冒进,在平壤城下中了高句丽的陷阱,大军惨败!来时的四万大军,逃回去的士兵只有不足千人!】
“高句丽诈败,来护儿果然中计,隋军将士自行其是,纵兵劫掠,中了高句丽大军的埋伏,来护儿大败!”
“第一次见中原王朝与异族交战,被外族用兵法凌虐的!”
隋朝大将:丢人丢到全天下了!
【辽东城外的包围圈依旧在僵持中,杨广命于仲文、宇文述等大将率领三十万大军绕过高句丽的城池,渡过鸭绿江,与水军配合直取平壤城。同时杨广又命士兵自行携带百日粮草,还要带着甲胄、武器、各种军需物资负重行军,有胆敢丢弃物资者立斩不赦!】
【但每个士兵需要肩负的粮草重达两百多斤,将士们不堪其重,悄悄将粮草挖坑埋了。以至于大军前进不到一半路程,粮草就已经损耗殆尽!】
【恰逢此时,高句丽大臣乙支文德诈降,试探隋军虚实。乙支文德见隋军粮草不济,想了个恶心人的计策,两军一接战,高句丽就诈败、撤退,牵着隋军的鼻子往前走。宇文述甚至创造了一日七胜的记录,但隋军也在这被刻意拉长的战线中士气尽丧,无法再战!】
【无奈之下,隋军只能暂时撤军,隋军一窝蜂的撤退,没有章法,被高句丽抓住机会,四面出击,在萨水击败隋军,隋军大败而归!】
“三十万隋军渡过鸭绿江攻打平壤,逃回来的只有两千七百人,所有军需物资都丢给了高句丽……”
“高句丽:听我说,谢谢你~”
【第一次进攻高句丽以隋军惨败而告终,但隋朝国内却因为沉重的兵役、劳役爆发了农民起义!】
“隋军从上到下都不在状态,皇帝发布不合理的命令,将领贪功冒进,被高句丽耍的团团转,基层士兵早已不堪重负,后方的百姓更是为了支援前线家破人亡!”
“当时百济声称会响应隋朝的进攻,暗中却与高句丽暗通款曲。”
“隋朝的外强中干,虚张声势,已经被周边小国看在眼里!”
天幕下的观众五味杂陈,尤其是领军大将,如韩信、白起等被君主辜负的大将,也终于发现了自家主君的可贵。
好歹他们在战场上没有人胆敢掣肘,好歹他们是死在功成名就之后……
刘邦、嬴稷:谢谢,朕并不想与杨广对比!
如秦始皇、汉武帝等君主更是得到了麾下大将众口一词的感激,他们比文臣还要谄媚,将所有赞美的语言都送给了自家君主!
【大业九年,杨广再次亲征高句丽!】
【这次,杨广吸取一些教训,提前在辽东储备军粮。四月,隋军度过辽河,兵分两路,一路围攻辽东城,一路直取平壤!】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在后方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杨广不得不从前线撤兵,先解决后方的叛乱。】
开皇年间的杨素腿软地瘫倒在地,一颗心越发沉重,他知道,杨家完了!
杨坚不会容忍一个乱臣贼子活在世上,即便他能利用为独孤皇后寻找陵寝的功劳幸免于难,杨家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被封为楚国公,官至上柱国、礼部尚书,却备受杨广的猜忌。】
“杨素是帮助杨广登基为帝的从龙之臣,但他却恃功自傲,失去了一个臣子的本分!”
“杨素的僭越让杨广极为不悦,杨素生病后,杨广派太医前去诊治,明面上赐了很多珍贵的药物,暗中却询问太医,想让杨素就这样病死过去。”
“杨素察觉此事后,自觉无法反抗皇帝的意志,他放弃吃药,选择一死保全家族。”
“杨素死后,杨广还对近臣说,若说杨素不死,他就要杀了整个杨家,而这件事被杨玄感知道了!”
【杨玄感见天下百姓不满杨广的暴政已久,隋朝大军都在东北前线,中原腹地空虚,便举起义旗,起兵反隋!】
“杨玄感早就想废立皇帝,只因时机未到,没有行动。”
“杨玄感宣称:自己已经是上柱国,家里的财富累巨万金,他之所以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起兵反隋,并不是为了权势富贵,而是为了拯救天下百姓!”
“杨玄感的话虽然只是鼓动人心的口号,却正好契合了百姓的祈求,无数活不下去的流民投奔杨玄感,洛阳附近的父老自发劳军,甚至有很多贵族子弟也投靠了他。”
“杨玄感利用职务之便迟滞军需的运送,又谎称来护儿失期造反,以讨伐来护儿为借口起兵!”
“杨玄感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堪称当世项羽,很得麾下将士的爱戴,与隋军交战中战无不胜!”
“他的士兵大多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但他们士气如虹,面对武装到牙齿的隋军,也丝毫不惧。隋军士气低落,被这些‘乌合之众’打败!”
“从长安前来投奔的李密向杨玄感献上了上中下三计:北据幽州,断隋炀帝后路,为上策;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为中策;就近攻洛阳,胜负难测,为下策。杨玄感却认为下策才是最好的计谋,只要打下东都洛阳,抓住文武百官的家眷,就能大涨士气,号令四方!”
杨素瞪大了眼睛:到底是谁给你的自信,以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攻打防备森严的坚城!
而且洛阳附近本就没有险关,地形开放,一马平川,便是打下来也守不住啊!
这个儿子看着也不傻,怎么行事如此愚蠢!
杨坚都要同情他了……
【杨玄感一意孤行围攻东都洛阳,被洛阳守军死死拖住,最终等到了隋炀帝率军回师,将杨玄感反包围。杨玄感只能向西逃窜,最后被隋军传首京师!】
“隋军仓促撤军,根本没有后续安排,堆积如山的军需物资都留给了高句丽。”
“高句丽:感谢运输大队长!”
“……”
“杨玄感不想临死前还要受辱,让他的弟弟动手杀了他。但他的尸体依旧分尸暴晒三日,又被切成一块一块,放火焚烧。”
“杨氏也被改为枭姓,杨素痛失姓名!”
杨素:……逆子!
“我对杨素的印象都来自于《隋唐演义》和《红佛女》。”
“楼上暴露年纪了。”
“红佛女与李靖的爱情故事,kswl!”
“再加上悲剧英雄虬髯客——风尘三侠!”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杨素:呵呵……
李靖大呼冤枉:“臣并不认识什么红佛女啊!”
幸好很快便有人为他证明清白,不然今晚回府,怕是过不了妻子那一关!
——“红佛女是唐代传奇中虚构的人物。”
“只因为李靖这个常胜将军威名赫赫,后人便为他虚构了一些传奇故事。”
原来如此!
李靖还记得唯一一次与杨素的会面,他抚着座位对自己说,你终将坐到这个座位上!
杨素为人不好评价,但其才能与眼光确实独到!
“杨素与后院女子的故事还是挺多的。”
“南朝著名诗人徐陵的孙子徐德言的妻子是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他预感到陈朝即将灭亡,两人命运难料,便与妻子约定,以一块掰成两半的铜镜为信物,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再次重逢!”
“陈朝灭亡后,乐昌公主流落到杨素家,杨素对其极为宠爱。后来徐德言历经艰险终于来到长安,寻找妻子的下落。杨素得知此事后,决定将乐昌公主还给他,还赠送了许多金银,这就是破镜重圆的故事!”
“隋朝大臣李德林有一个儿子叫李百药,李百药少年风流,看上了杨素的一个姬妾,暗中与其私会,被杨素抓个了正着!杨素见李百药丰神俊秀,才华出众,不忍怪罪,还将爱妾赐给了李百药,这就是成人之美的来历!”
“这两个故事中作为主角的女子是失声的,陈朝灭亡乐昌公主只能沦落泥淖,若不是徐德言没有放弃,她只能终老于杨素的后宅。第二个故事中的小妾更是不配拥有姓名,她只是为了表现李百药风流倜傥,衬托杨素大度能容的道具。没有人问过她的意见,更没有人想过,像物件一样被人赠送是不是她想要的!”
“而且,故事之外的杨素仗着自己的财富,将住宅修建的奢华无比,早上拆毁,晚上重建,从未停止!他的后院有上千女子,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杨素的财富都是搜刮他们的民脂民膏,杨素也备受当时人非议!”
“杨素对大多数朝中大臣都看不上眼,而奉承投靠他的人,即便庸庸碌碌也能得到他的举荐。”
“他虽然屡立战功,却也滥用民力,滥杀士卒,大肆敛财,又助杨广阴谋夺位,成为史书上欺君罔上,残害良民的佞臣。”
“因此,杨素一生南征北战,百战百胜,最终却得了一个奸臣的名号!”
第263章 急功近利
【杨玄感的叛乱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沉重的打击了隋朝的腐朽统治,削弱了隋朝的统治基础,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推波助澜!】
【隋炀帝杨广却因为此事得出一个近乎荒谬的结论:他认为之所以有数十万人响应杨玄感的叛乱,说明天下不应该有太多人,多了就会聚在一起成为盗贼。因此扩大追究范围,严刑峻法,杀了三万多人,流放六千多人,抄没他们的家产,其中有三分之二是被冤杀的!】
杨坚:朕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二十年如一日,才让天下百姓恢复到四千多万,就是让你这样糟蹋的!
天幕下的观众都被隋炀帝感人的逻辑绕晕了。
最终,他们放弃思考,不想再去理解非人的心态!
“杨玄感围困东都洛阳的时候,曾经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杨广将那些接受赈济的灾民也全部坑杀。”
“一个反叛势力的首领,比正统的君王还要爱民,即便只是为了招揽人心。”
“杨广就连表面功夫都不肯做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杨广很快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大业十年,杨广不顾隋朝的内忧外患,第三次发兵征讨高句丽,但此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遍及全国,隋朝岌岌可危……】
【隋炀帝征召大军自行前往涿郡,但大多数士兵都没有按时到达,隋炀帝在涿郡斩杀叛军者以儆效尤,依旧无法阻止士兵逃亡。】
【大将来护儿击败一支高句丽军,乘胜向着平壤进攻,高句丽王高元被杀不完的隋朝大军吓怕了,向隋朝俯首请降。隋炀帝非常高兴,立刻召回来护儿,来护儿见时机大好,不肯奉诏班师,但隋军诸多将领依旧听从隋炀帝的命令,最终大军班师。】
“三征高句丽就是为了听高元一句软话……”
“高元:这份爱太沉重了o(╥﹏╥)o”
“杨广班师回朝的途中,在河北被当地起义的农民军劫掠,可见朝廷已经彻底失去了威望。”
“高句丽王将俘虏的隋朝人做成京观,直到贞观年间才被唐军销毁。”
“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回到长安的隋炀帝召高句丽王入朝觐见,但高句丽却没有来,隋炀帝极为恼火,下令整军备战,四征高句丽!”
“高句丽:说句好话哄哄你而已,怎么还当真呢!”
杨坚捂着自己的心口,只觉得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有完没完了!
“而此时的隋朝早已风雨飘摇,距离亡国只剩下三年时间,四征高句丽没能成行。”
杨坚:这口气彻底上不来了!
【隋炀帝不顾国家安危,一意孤行,倾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数百万士兵、民夫死于此战,壮劳力或死或逃,田间地头失去了劳动力,大量土地被抛荒,剩下的百姓为了逃避兵役劳役,挣得一线生机,只能背井离乡,成为流民,大量流民聚集起来,成为葬送隋朝的丧钟!】
“征税百端,人不堪命!”
“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三征高句丽虽然做过一些事前的准备,但很显然隋军的失败归咎于杨广。”
“杨广没有能力指挥百万大军,却不肯放权给前线将士,以至于贻误时机。”
“庞大的水陆两军无法得到足够的后勤保障,也不能有效的协同作战。”
“将帅无法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所有战役都很死板,没有出奇制胜的计谋,反倒被高句丽牵着鼻子走。”
【杨广好大喜功,奢侈无度,屡次用兵,苛尽民力,给天下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被兵役劳役轮番逼迫的百姓再也忍不下去了!】
始皇:“农民起义!”
刘邦:“要是乃公生活在隋朝,也要反了他NN的!”
李世民对此感受最深:“隋朝末年,那是一个人吃人的年代。隋炀帝就是朕的警示牌,只要隋炀帝做过的事,朕都不能做!”
赵恒:“当年隋炀帝平定陈朝时,斩了五个佞臣告慰江南百姓,那时候全天下都认为他是个贤王,哪里能想到他的昏庸无道远超陈后主!”
朱元璋:“杨广多次对外用兵,却无法在当地建立有效统治,只为了追求虚名,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杨坚:“将天下当做易事,将民生视为儿戏,有此结果并不意外。”
独孤伽罗:“一人具备了南朝昏君和北朝暴君的全部特性,奢靡享受,多疑滥杀,还有什么是你做不出来的!”
【连续三年的大战严重削弱了隋朝的国力,隋炀帝杨广丧尽民心,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彻底崩溃!】
【《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
【(无数人死于劳役,家家户户都有财物损失……士兵战死沙场,农夫因疲累而猝死,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或死或逃。朝廷却每年都要征发役夫,无数人被迫前往前线,到处都是骨肉分离的声音。只剩下老弱之人在家乡耕种田地,但他们生产的粮食根本不够饱腹,妇女纺织的布匹,也不够给前线的战士穿着……宫殿楼观长满野草,乡村人烟断绝,随处可见人吃人!)】
【除此之外,还有“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官吏贪狠暴虐,借机渔肉百姓)!】
【“百姓困穷,财力具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百姓穷困衣食无着,安分守己的要忍饥挨饿,剽掠反而可能活命,于是百姓都聚集起来变成了盗贼。)】
【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普通百姓为了不被冻饿而死,只有相聚起义了!】
“民夫为了运送军需,耽误农时,饥荒遍地,谷价踊贵,斗米涨到数百钱。”
“而运送军粮的民夫若是无法保质保量送到前线,就要他们自行赔偿。”
“两个民夫推三石米北上,这点粮食还不够他们路上吃的,民夫担心被治罪,只能在半路逃跑了。”
“当顺民要遭受无尽的饥饿与压迫,当山匪反倒能活得久一些,百姓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怎么选最好!”
【早在大业五年,长白山(山东章丘)就聚集了数万“贼寇”。大业六年,雁门(山西代县)和洛阳先后发生暴动!】
“这是大规模起义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