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石从善如流,改变作战计划,主动出击。刘牢之率五千精兵进攻驻扎在洛涧的前秦军队,揭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此战晋军大获全胜,歼灭秦军一万五千人,秦军攻势被阻。】
“朱序的事在苻坚治下可太常见了,苻坚对降将不加辨识,直接任用,甚至让被他灭国的皇族子弟掌握兵权,最后被反噬,身死国灭,也是他咎由自取。”
“此战也给了苻坚当头一棒,还创造了一个成语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头部队溃不成军,不仅让秦兵士气受挫,也让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疑神疑鬼。他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只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苻坚觉得晋兵果然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大惊失色。”
【两军对峙于淝水,苻坚不想浪费时间,他想要设置一个圈套半渡而击,便命令自己的军队往后退,让出淝水附近的土地,骗晋军渡河决战。】
王翦叹息:“完了……”
韩信:“这可是几十万大军,你能让他们令行禁止吗!”
苻坚做不到,所以他悲剧了!
【苻坚忽略了一点,信息的传递是需要时间的,古代的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将领不会跟他们解释战斗的目的,他们也分不清后退和溃败的区别。】
【当他们听到后退的命令,后面的士兵都以为前线溃败,再加上被俘虏的朱序等人在后军大喊秦军已败,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
始皇问老将王翦:“若是将军佯装撤退,当如何行动?”
王翦沉稳道:“臣会将命令传达到每个将领,让他们安抚手下士兵。臣相信只要经过军事训练的大军,都不会如此轻易的溃败。臣怀疑,苻坚的军队并没有经过训练。”
【谢安谢玄VS苻坚苻融,七万北府军VS十五万秦军,谢玄大获全胜!】
【此战,苻融战死,苻坚身受重伤,孤身逃回北方。前秦七十多万大军被北府军追击歼灭,只有鲜卑慕容垂部的三万人马完好无损,苻坚一统天下的希望彻底破灭!】
“战败后,苻坚率领残兵败将拚命逃往北方,他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在后面穷追不舍,于是他们只能忍饥挨饿拼命逃跑,等到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只剩下了十之一二。”
曹操想起了赤壁之战,袁绍想起了官渡之战……
【可以预见,还有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他,苻坚以武力强行统一北方还不到十年,各族人心未服,全靠苻坚强力镇压,一旦前秦军事力量跌入谷底,不服苻坚的势力定会趁势而起。】
【于是,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
【从投鞭断流的意气风发,到草木皆兵的风声鹤唳,苻坚往日的丰功伟业似乎都被一场淝水之战一扫而空。】
苻坚: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淝水之战作为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被载入战争史!】
【此战是东晋对战北方胡人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意义非凡。战后,谢安继续北伐的脚步,意图将支离破碎的前秦一举消灭。】
【此后,北府军成功收复山东、河南,收回蜀地和汉中,将黄河以南的土地都收归东晋所有。前锋甚至一度打到了邺城,但东晋朝堂风云变幻,谢安去世,权臣司马道子忌惮谢氏的功绩,命令谢玄回师淮阴,轰轰烈烈的北伐功败垂成。】
孙权看的眼热:“这是多好的机会,怎么就失败了呢!”
曹操的魏都就在邺城,这可是北方的精华地带!
【当然,重新回到汉人治下并没有让这些地方的百姓脱离苦难的生活,他们被东晋贵族随意掳掠,在江南世族的庄园中强制劳动,遭受着非人的待遇。】
【东晋没有抓住机会收复北方大地,却也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此战重新鼓舞了汉民族的志气,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
【历史上每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值得研究探讨,淝水之战中秦军之所以战败,也有多方面原因。】
【苻坚连年征战,消灭前燕、代国、凉国等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北方。战争不但透支了前秦的国力,也使得人心思定,士兵厌战。此时最应该做的是恢复国内的生产,发展北方经济,而不是继续穷兵黩武。】
【但连续的胜利让苻坚骄傲自负,他征兵百万,不经训练便投入战场,面对的却是东晋训练了七年的北府军,这使得局部战场上秦军并不占据优势。】
【苻坚的性格好大喜功,战前没有周密的计划,临战时多次指挥失误。他抱着侥幸心理,仗着自己“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骄傲轻敌,贸然远征。】
【他宠信并重用投降的将领,给他们极高的权势地位,让他们掌握大军。对谏言不加分辨,不听忠臣良言,却听信慕容垂等人的谗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军队上层领导十分混乱。在前线战败后,苻坚又产生了畏惧心理,最终落得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下场。】
【东晋的胜利也不是偶然,谢安临危不乱,意志坚定坚决抗战,让东晋朝野上下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北府军经过多年训练,战斗力强悍,谢石谢玄也是名噪一时的大将之才,他们指挥若定,因势利导,在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集结之时发动攻击,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晋军胜利后,谢石和谢玄飞马报捷。当时谢安正在家与客人下棋,他看完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就把捷报放在旁边。客人忍不住问谢安:战况如何?”
“谢安这才慢吞吞地说:小儿辈大破贼!客人听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只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棋也不下了。谢安淡定的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周围没人后,他兴奋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木屐的屐齿也碰断了。”
“谢安也太凡尔赛了,不过我喜欢!”
“谢石是谢安的弟弟,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谢安的儿子谢琰也在此战立功,淝水之战更是全靠谢安的谋划。”
“桓温的弟弟桓冲很快去世,但谢安并没有将荆州揽在自家手里,而是留给了桓家,他是在为东晋的长远考虑,在努力平衡各大家族的利益。”
“但他的声望也到顶了,飞鸟尽良弓藏,东晋容不下这样的名臣。”
【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当时朝中并不是谢安的一言堂,司马道子仗着皇帝的宠信专擅朝政,排斥异己,以权谋私,打击政敌。他嫉妒谢家的声望,捏造罪名陷害忠良,离间谢安与皇帝的关系。】
【在朝中奸佞的不懈努力下,皇帝司马曜对谢安产生了猜忌之心,谢安被排挤出朝堂,前往广陵避祸。淝水之战两年后,谢安病逝于健康。由他发起的北伐也被迫停滞,谢玄被召回朝堂,北府军逐渐走向混乱……】
功高震主被小人猜忌,这种戏码平行时空的人早已看惯了,都不新鲜了。
但是即将一统天下的功业功败垂成,很多人都在可惜。
只有当时的皇帝司马曜不会在意,他躺在宠妃的膝上,饮着美酒,听着琴曲,看着歌舞,将天幕的剧透当成耳旁风……
刘夫人担忧的看着自己丈夫,谢安却像是与己无关,还安慰夫人:“按着天幕的纪年法,老夫活了六十六岁,算是长寿了。”
他心中担忧的是北伐大业,是步步紧逼的前秦苻坚!但他不会表现出来,因为他不仅是谢家的族长,也是东晋的丞相,如果他乱了,东晋还能靠谁。
“司马曜的谥号居然是武帝,你敢信!”
“一个昏庸无能,沉迷酒色,不辨是非,宠信司马道子,被宠妃捂死的皇帝……这个谥号全靠谢安和淝水之战吧。”
汉武帝刘彻:“飞鸟未尽便藏弓,也就司马家的皇帝能做出这样的事。”
朕的谥号啊,它脏了……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江左风流宰相只有谢安。”
“但谢安倡导空谈玄学,晋朝谈玄论道之风盛行,缺少实干家,他甚至认为秦朝二世而亡要归咎于商鞅变法。”
商鞅:……
始皇撇撇嘴,看在谢安确实有真本事的份上,他就不做评价了。
咸阳宫中朝臣却很不服,怎么着,谢安还敢将东晋与大秦相提并论,这算是越级碰瓷了吧!(虽然他们还不知道碰瓷这个词)
“一个人的理念是无法超脱他所处的时代的,能够看到百年之后的都是伟人,很显然谢安并不是。”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开明,他很欣赏真性情的女子,这点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身上很难得。”
“他听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后,为他们修建义妇冢。”
“谢安的妻子刘氏常常戏弄他,谢安也非常配合。”
“王谢两家世代联姻,有的夫妻性格不合,过不到一起,谢安宁愿与琅琊王氏嫡系交恶,也要让自家侄女和离改嫁。”
“有一次谢安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他们谈论诗文,正好天降大雪,谢安有心考教他们,便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他的侄子说:像是把盐洒在空中。侄女谢道韫却说:应该比作柳絮被吹得漫天飞舞。谢安高兴的哈哈大笑,从此咏絮之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
班昭、蔡琰、卓文君好奇的看着天幕,才女之间也是惺惺相惜的。
上官婉儿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
“谢道韫与王家联姻,她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但她的婚后生活却并不幸福。王凝之迷信五斗米教,日常拜神扶乩,修仙修的整个人都傻了。谢道韫回到娘家抱怨王凝之就是个蠢材: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天底下还有王凝之这样的蠢货),她们根本过不到一起。”
谢道韫也在看着天幕,她胸有丘壑却无法对朝堂大事发表言论,本来很郁闷,却没想到自己也被天幕提及。
“王凝之……”王谢两家世代联姻,她的未来夫婿也是叔父谢安千挑万选的,原本谢道韫还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如今什么希望都破灭了。
但她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提出解除婚约,父亲一定不会答应的。
王家人却有些不渝,后人是不是太偏颇了,不能因为喜欢才女就贬低王凝之啊。
“数年后,东晋气数已尽,各地爆发起义,起义军首领孙恩打着五斗米教的旗帜,围攻会稽。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却不思备战,而是求神拜佛,想要借助神鬼的力量消灭叛军。谢道韫多次劝谏无果,便自己招募家丁每日训练。”
“王凝之信奉五斗米教,孙恩也打着五斗米教的旗帜,就算真的有神鬼,也要先权衡一下帮谁吧。”
“孙恩长驱直入会稽城,如入无人之境,王凝之与他们的儿女都被叛军杀了。谢道韫却不会束手就擒,她拿起长刀,带着身边的家丁侍女奋勇杀敌,手刃数人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谢安赞道:“这才是吾家芝兰玉树!”
王羲之则是满脸通红,被自家不争气的儿子气的。
卓文君赞道:“巾帼不让须眉!”
班昭恍然大悟:“原来后世更欣赏这样的女子!”
她有了新的想法,她要编撰一本《新列女传》,记录历史上的奇女子。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谢道韫毫不畏惧,孙恩敬佩谢道韫的才学,又敬仰其临危不惧的勇气,没有杀她,还派人将她送回家。此后谢道韫与幸存的外孙隐居会稽,写诗著文,汇编成集,流传后世。”
谢道韫只以为自己婚姻不幸,没想到自己的未来也这般悲惨。
她的母亲阮夫人已经忘记了世家的仪态,哭成了泪人,父亲也眉头紧蹙,似乎在纠结着什么。
谢道韫极其聪慧,自然知道父亲的犹豫,她与王凝之的婚事是两家早已谈好的,若是反悔对谢家的声望影响极大。
但谢道韫却不是肯认命的人,她将来能拿起武器抵抗叛军,现在就敢为了自己的婚姻尽力一博。
既然父亲犹豫不决,那就找能做主的人。
谢道韫当即决定:“我去找叔父,他一定有办法。”
这件事对谢安来说不算麻烦。
世家最重脸面,王谢两家关系盘根错节,王羲之对自家儿子的做法也没眼看,他没有立场指责谢家。
相较于小儿女之间的事,孙恩谋反才是他们关注的大事!
谢安当即吩咐下去:“查孙恩此人。”
“谢道韫不仅诗文出众,才学也极为不凡,王献之与客人清谈辩论,辩不过对方,谢道韫听到后,就出面帮他解围,她旁征博引,有理有据,直说的对方理屈词穷。”
“时人赞谢道韫有林下之风,行事洒脱不羁,有竹林七贤遗风。”
“这是女性的独立意识的觉醒,谢道韫不需要依靠他人,她的聪慧与才学就是自己的骄傲与依仗。”
“人间奇女子,可惜咏絮才!”
【此时在北方与东晋并立的便是五胡十六国,匈奴人建立了前赵、夏国,氐族人建立前秦、成汉,鲜卑族建立的燕国、魏国,羯族建立的后赵,羌族建立了后秦,还有汉族人建立的冉魏、北燕……所有割据政权加起来超过二十多家。】
【公元304年,氐族首领李雄占据成都,建立成汉。】
“李雄是带着流民攻陷成都,占据蜀地的。”
“李雄性情宽厚,选贤任能,重视教育,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夷汉一家。但他又志在天下,乐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国力无法支撑。”
“李雄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了侄子,埋下了皇权之争的隐患。”
“成汉立国43年,最终被桓温灭国。”
【同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赵。刘渊是冒顿单于的后代,因汉匈和亲政策,这一支匈奴贵族都以刘为姓。】
刘邦震惊了:“他们是认乃公为祖了!”
我居然成了死对头子孙后代的老祖宗,这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
【灵帝年间,南匈奴单于之子于扶罗率兵援助东汉讨伐黄巾军,恰逢老单于被国人围杀,于扶罗便将部众留在中原,自称单于。】
【于扶罗死后,他的弟弟继承单于之位,他的儿子刘豹被任命为左贤王,刘豹便是刘渊的父亲。】
曹操猛地抬头:“刘豹!”
匈奴被他一分为五,刘豹便是他任命的左部统帅。
【刘渊生于公元251年的山西忻州,这一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掌握魏国大权。刘渊少时喜好读书,精通五经,名声很好。青年时期曾在魏都为质,得司马昭青眼,司马炎也对他很是欣赏。】
【刘渊既有游牧民族的悍勇,又自幼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文武双全,比之汉朝的金日磾更胜一筹。很多人建议司马炎要么重用刘渊,要么便将其除掉,不然将来必成大患。司马炎却没有杀刘渊,反倒将其放了回去。】
“司马炎一定会后悔的。”
“这下魏惠王不孤单了。”
魏惠王:……
当年公叔痤建议魏惠王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了商鞅,魏惠王什么都没有做……
【刘豹死后,刘渊成为匈奴的左部帅,匈奴虽然被曹操一分为五,但他们依旧聚集在晋阳的汾水和涧水之间,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刘渊上任后,严明法纪,惩恶扬善,乐善好施,以诚待人,匈奴五部豪杰纷纷投奔到其门下,就连汉人中的大儒名士都慕名而来。】
曹操:明白了,匈奴仅仅分为五部还不够,必须将其分散到天下九州。
【到晋惠帝继位时,刘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五部大都督,匈奴在刘渊的手下再次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八王之乱中,司马氏骨肉相残,天下一片动荡。刘渊率领匈奴骑兵,响应成都王司马颖的号召,参与内战。但刘渊的目标早已不是统一匈奴,而是整个天下!】
【司马颖兵败后,刘渊并未撤军,他正式举起反旗。公元304年,刘渊自立为汉王,国号大汉,史称汉赵、前赵。他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祭祀汉高祖以下的汉朝皇帝,为自己更进一步执掌中原大地打造舆论基础。】
“刘渊对外自称是汉朝皇室的外甥,因为冒顿曾与刘邦结为兄弟,兄长的大汉灭亡了,弟弟的后人来继承就是理所当然的。”
“他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个刘邦,最不济也要做下一个曹操。”
刘邦嘴角抽搐,“乃公不要这样的后代!”
吕雉淡淡道:“人家也不是真想认你,不过是想要招揽中原人心罢了。”
刘彻则是哈哈大笑:“畅快!大汉虽然灭亡,但人心思汉,便是匈奴人也将大汉视为正统!”
能得到敌人的真心臣服才是最让他高兴的。
刘备有些无语:“阿斗这样的皇帝都有人追封……”汉赵还想要长久吗?
只有二世而亡的秦朝君臣对此眼红不已。
扶苏嘟囔道:“汉朝怎么没完没了……”
【刘渊打着汉家旗帜,招揽人心,击败司马腾、刘琨,一举攻克河东,收复王弥、石勒、汲桑等势力,鲜卑族各部率部归降,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刘渊:什么叫招揽人心,孤本就是汉家外甥,身上流着汉室血脉,怎么就不能恢复祖宗基业了!
【公元308年,刘渊称帝,迁都平阳。对内健全中央机构,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不断征伐,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命令儿子刘聪和王弥进攻洛阳,初时如入无人之境,但刘聪大意轻敌,被西晋大军偷袭,大败而回。第二次进攻洛阳,刘聪再次被晋军偷袭,无功而返。】
【公元310年,刘渊驾崩,太子刘和继位。谁知刘渊尚未入土,刘聪便发动兵变,斩杀刘和,自立为帝。】
“刘渊是第一个在中原称帝的游牧民族。”
“刘渊对待普通百姓还是不错的,他针对的敌人只有司马氏,很少滥杀无辜。”
“但他的儿子就不行了……”
“刘和刚一上位就想要除掉掌握重兵的四王,可惜他还没有动手就被人察觉,刘聪率先发难,弑君自立。”
“匈奴本来就是能者居之,刘渊学习中原设立的太子,并没有得到匈奴人的认可。”
刘渊拧眉,稍后又恢复淡定,匈奴本就没有王位继承法,刘和保不住皇位是他无能,只要皇位还在自家儿子手中就问题不大。
刘渊:“聪儿自幼聪慧,通晓百家学说,谙熟兵法,文武双全,又能收复五部人心,本就是孤诸子中最有能力者。”
中原都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刘和是长子,才被他立为皇帝。
如此看来中原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需要学的。
【刘聪继位后仅三月,便派遣刘曜、王弥继续攻打洛阳,公元311年,洛阳失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无数王公士民被屠杀。316年,长安失陷,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北方中原大地尽归汉国统治。】
刘邦神色复杂,这个后代他是真不想认,但那也是“大汉”啊!
【灭亡西晋后,刘聪立长子刘粲为相国、大单于,总理国事,他则开始享受他的“丰功伟业”。他躲进后宫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残忍暴虐。宠幸宦官,诛杀公卿。一时间,汉国纲纪全无,贪污横行,大军粮草不济,后宫美人却能一掷千金。】
“刘聪做的离谱的事太多了。”
“刘聪对他的嫡母单太后有种超乎寻常的感情,不仅立单太后为皇太后,还立单太后之子刘乂为皇太弟,作为继承人培养。直到刘乂发现这段不伦之情,规劝母亲,单太后羞愤而死,刘乂也被刘聪厌弃。”
“原来这么早就有小妈文学了……”
“刘聪第三任皇后刘娥是难得的贤后,敢劝谏皇帝,刘渊也能听进去她的谏言。廷尉陈元达劝谏刘聪,刘聪恼怒想要杀人,刘娥上书求情后,刘聪立刻认错,说他最近好像疯了,喜怒无常,陈元达是忠臣,怎么能杀!”
“可惜刘娥寿命太短了,刘娥死后,刘聪的后宫就乱了套,他居然同时立了十一个皇后,四个有名号的,另外七人佩戴皇后印绶,堪称空前绝后。”
刘备嘴角抽搐:“什么空前绝后,是不知礼教,不通伦常吧!”
诸葛亮:“后为君王正妻,帅六宫之人。国朝中,外事五权,内事五枚,五枚均为‘后’所执掌。”
刘渊额头青筋暴起,将刘聪抓到自己跟前,拿起手中的马鞭就抽了上去。
“汉人有句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你就是被打的少了!”
外有东晋隔江相望,匈奴内部的各部族也有二心……不过占据北方之地,怎么就敢肆意妄为,骄傲自满。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要将这么多民族融合为一,更是难上加难!
原本看着那么懂事的孩子,怎么登基后就昏了头!
至于天幕八卦的后妈文学,刘渊倒不在意。匈奴的传统本就是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财产,也能继承父亲除生母以外的所有女人,所以这是对匈奴传统习俗的复辟,无关礼教伦常。
他想要将匈奴融入汉人之中,学习汉人文化制度,成为中原王朝,而不是被人赶回草原继续居无定所的放牧!
【此时的汉赵并不能高枕无忧,司马睿在健康建立东晋,北方的汉人纷纷逃亡南方。汉人张轨建立前凉,鲜卑人拓跋猗卢建立代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燕国。刘聪的部下石勒也在图谋自立,前赵政权岌岌可危……】
张轨:“这是污蔑,老夫是大晋忠臣!”
拓跋猗卢:“孤击败匈奴刘虎,白部鲜卑,幽州王浚,前后两赵都是孤的手下败将,不知孤的代国有没有统一北方大地?”
拓跋猗卢犯了赵武灵王的毛病,他宠爱幼子,废长立幼,长子拓跋六修自然不服,拓跋猗卢率军讨伐长子,结果被自家儿子打败,还被儿子杀了。
【公元318年,被酒色掏空身子的刘聪终于病逝,太子刘粲继位。刘粲早在执政期间便暴露了他的本性,穷奢极欲,醉生梦死,骄纵奢侈,独断专行,刻薄寡恩,不听劝谏。登基后更是荒淫残暴,比其父亲更加不堪。】
“刘聪留下的后宫都是正值芳华的女子,长得还很漂亮,刘粲都笑纳了。”
“这一点倒是很有他父亲的风范。”
“而且,刘聪一死,他就开始秽乱后宫,一点悲伤的情绪都没有。”
“真是个大孝子……”
【刘聪晚年宠爱靳准之女靳月华,重用靳准,刘粲的皇后也是靳准的女儿。在两任皇帝的宠幸下,靳准以外戚身份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靳准也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的目标就是至高无上的皇位!】
【刘粲继位仅一月,便听信靳氏谗言,诛杀四位辅政大臣,国家大事都交给靳准决断。靳准利用朝野上下对刘粲的不满,发动政变,弑君自立!】
【靳准将刘氏上下斩草除根,刘渊刘聪的坟墓都被挖掘,刘氏宗庙被焚毁,靳准向东晋称臣!】
刘渊大怒:“孤的坟墓!”
他看向刘聪的眼神极其不善,“这就是你选的辅政大臣?这就是你沉迷酒色的后果!”
刘聪也很生气,此时的他还没有被酒色迷住脑子,一边承受父亲的马鞭,一边叫喊:“父亲,快将靳准抓起来啊!”
可惜已经晚了,靳准看到消息立刻逃跑,就连妻小都顾不上了。
【中山王刘曜时任相国,都督中外军事,攻破长安后就在此地镇守。他听说靳准叛乱,立刻起兵赶往平阳,讨伐靳准。当时石勒驻守在河北,两军一东一西,成掎角之势,围攻靳准。在大军威吓下,靳准向石勒请和,却被部下所杀,他的部下带着平阳城投降了刘曜,此举引发了石勒的怒火!】
【刘曜在长安登基为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从刘聪去世到刘粲继位,靳准谋反,刘曜平叛,都发生在同一年,因此历史上将刘渊的汉赵与刘曜的前赵合称为前赵。】
刘渊终于听到一个好消息,他立刻将刘曜叫到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连声称赞:“此吾家千里驹也,扶大厦之将倾,堪称国之柱石!”
刘曜是刘渊的侄子,他自幼丧父,在刘渊身边长大,跟亲生子也不差多少。
刘曜忙谦逊道:“大王谬赞……还请大王恕罪。”
刘渊叹了口气:“刘氏皇族被靳准屠戮殆尽,你远在长安才逃过一劫,这不能怪你。你能够拨乱反正,诛杀叛逆,就是我大汉的功臣!”
刘聪也连声道:“是啊是啊,若不是你,我和父亲岂不是要曝尸荒野。”
刘渊:“闭嘴吧你!”
“刘曜的皇后就是司马衷曾经的皇后羊献容。”
“刘曜攻入洛阳后,见到美貌绝伦的羊献容,将其掳掠为战利品,羊献容嫁给刘曜后才过上了正常夫妻的幸福生活。”
“刘曜虽然出身匈奴,但他相貌堂堂,风姿卓然,是个伟岸丈夫,司马衷怎么比得上。”
“司马衷身为皇帝连自己的妻儿都护不住,跟着他太憋屈了。”
“刘曜对羊献容很看中,羊献容的孩子不是长子却被他封为皇太子。”
这些话引起了平行时空卫道士们的批判,但羊献容根本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