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怎能如此懦弱,没骨气的东西!
后宫中,王媛姬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捂着他的耳朵,却不敢哭出声。
【得知晋怀帝去世,朝臣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退守长安,联合幽州、并州、代州、段部鲜卑的力量对抗汉赵,刘聪则派遣刘曜继续攻打长安。】
【公元316年八月,长安被刘曜大军包围,内外断绝联系。十月,长安爆发饥荒,人人相食,超过一半的人被饿死。外敌横行,京都危急,各地诸侯无献身之志,四方将帅无勤王之举。十一月,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投降,自此,西晋正式灭亡!】
“当时的长安城,一斗米价值黄金二两。”
“这个价格也有价无市,皇帝把酿酒的酒曲都吃了。”
“投降后的司马邺被刘聪百般羞辱,让他斟酒、执戟、牵马、收拾马桶……最后还是免不了一死。”
司马炎算了算:“我可怜的孙儿,死的时候才十八岁……”
始皇对亡国之君向来没有同情心,此刻倒也认为司马邺死的有点冤。
可见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是很重要的,胡亥就不说了,刘盈若不是有一个精明强干的母亲,汉朝也得二世而亡。
晋朝相差不多,司马衷死后,后面的这两个小皇帝只是权臣的傀儡,根本无力回天。
曹操也没有心情为西晋的灭亡而欢呼,因为灭亡西晋的是北方异族。
曹丕:“西晋建国只有五十一年。”
曹操:“天下又要大乱了……”
【西晋灭亡后,北方大地被游牧民族占据,他们将汉人当做两脚羊,将中原大地当作他们的牧场,强占土地,肆意屠杀,无论是平民还是士族都不可避免,他们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南迁江左,史称“衣冠南渡”!】
【我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孙权默念:“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
司马炎有气无力道:“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
赵匡胤咬牙切齿:“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呵!虚愿啊!
朱元璋不敢置信:明朝也有偏安一隅的时候!

破防的不止这三朝帝王,晋朝之前的人都心神巨震。
始皇将手中的折子重重的排在桌案上:“后世的皇帝真是蠢货,居然把中原大地丢给了异族!”
刘邦骂骂咧咧:“司马炎算什么开国之君,乃公羞于与其同列。”
刘彻对着群臣咬牙切齿道:“诸位听到了吗,这就是蛮夷的暴行。朕说了,便是拼尽全力也要将匈奴消灭在长城以北!若是他们有机会来到中原,定然会将中原大地变成他们的牧场,将汉人当做他们的牛羊!”
朝臣中的主和派低头请罪,但汉武帝显然不想这样轻易地放过他们。
刘彻:“你们都提议与匈奴和亲,嘴上说的冠冕堂皇,一个个都是为了家国大义,为了百姓民生。可若是当真大公无私,何不将自家女儿嫁去匈奴,何不自请守边,看看匈奴的马刀认不认识你们的道德!汉朝都亡了,匈奴还有余力侵占中原,匈奴的野心就是被大汉送的金银养大的!”
一番话夹枪带棒,未央宫中鸦雀无声。
往日引经据典,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主张用礼教教化匈奴的朝臣都跪倒在地,浑身颤抖。
陛下大概已经忘记,天幕讲到汉武朝的时候,他们就被连消带打,早已放弃了与匈奴和平共处的想法。
没想到天幕都讲到晋朝了,他们还会被陛下想起来。
主战派在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向武帝请命,历史上的他们能将匈奴驱逐出漠南,如今的他们就能将匈奴彻底消灭。
刘彻的表情这才好看了一些。
“只有仲卿和去病能为朕分忧!”
其他朝臣:……习惯了。
宣帝刘询是最有机会彻底消灭匈奴的,这是大汉的鼎盛时期,也是匈奴的至暗时刻。
刘询已经得到匈奴内斗的消息,他知道,按照历史发展,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很快就会投降大汉。
“大司马,朕不想要一个投降的南匈奴,朕想要匈奴成为大汉的一部分。”
霍光:“陛下,可将南匈奴部众分而治之,将其民众打散融入大汉。”
其他朝臣也纷纷建言献策。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蒙古大草原就在那里,那片大地上总会滋生游牧民族,便是没有匈奴还会有契丹、蒙古,历史上也直到清朝才解决了这个隐患。
曹操面对的问题更加尖锐,因为内迁的匈奴人也能看到天幕,他能想象到刘渊建国对匈奴部族的冲击。
但曹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文臣武将数不胜数,又是诸侯争霸中的优胜者,对付分裂成一个个小部落的胡人,简直手到擒来!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健康称帝,重建晋朝政权,史称东晋。】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炎的堂侄,但皇位已经跟司马炎一系没有关系了。”
“司马懿的子孙中,只有司马师司马昭是正室张春华的儿子,他们的后代在八王之乱几乎死绝了。”
平行时空的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都不淡定了。
他们辛苦筹谋了一辈子,背负了千古骂名,居然给庶子做了嫁衣!
【司马睿的琅琊王爵位远没有其他诸侯王那么有分量,他与司马炎关系较远,手中无兵无权,在八王之乱中低调处事,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但内斗太过激烈,司马睿多次险死还生。】
【司马越起兵后,司马睿依附司马越。他的好友王导看出局势动荡,劝司马睿南下建邺,为司马越留下一条退路。】
【谁知司马越尚未回到封地便一命呜呼,西晋也很快灭亡。跟着司马睿的世族立刻拥立司马睿为帝,在南方继续着自己的奢靡生活……】
“洛阳、长安危在旦夕的时候,司马睿在南方悠闲度日,根本不想去救皇帝。”
“他的部下祖逖自愿北伐,司马睿居然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连铠甲武器都不给。祖逖只能自行招兵,自己解决粮草军需,组织将士北伐。”
祖逖:“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但北方百姓备受蹂躏,反抗之心却从未消磨,他们都在等着朝廷的救援!”
“司马睿的态度并没有影响到祖逖,他毅然决然的带着自己的部曲从京口北上,誓要扫清中原!”
“祖逖自己冶炼兵器,招募士兵,连番苦战后终于在豫州站稳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祖逖北抗汉赵,多次打退匈奴人的攻击,石勒也在他的手下吃了败仗。”
“司马睿从始至终都没有信任过祖逖,后来还派出自己的亲信监督祖逖。祖逖心中苦闷,又听说建邺的朝廷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没有人支持北伐,他最后在郁闷中被气死了。”
“就连祖逖收复的大片土地也丢了。”
“岳武穆的既视感……”
祖逖:“原来这就是我的结局……”
一人之力终究无法与大势抗衡,只希望有志之士看到天幕后,能助某一臂之力!
他的希望没有落空,在北方的沦陷区无数人向着祖逖的方向前进。南方也有有识之士在朝野奔走,为北伐摇旗呐喊!
“朝廷不知祖逖的功绩,司马睿不信任领兵大将,但豫州百姓是明事理的,他们永远记着这位大将军,为他修建祠堂,当做自家的父母来祭祀。”
“是在下孤陋寡闻了,只知道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
“祖逖礼贤下士,体恤民情,生活简朴,不蓄资产,带头发展生产,劝课农桑,很得当地民心。”
“一位将军最大的荣耀不是打败敌人,而是让敌人心服口服。祖逖在河南的时候,石勒根本不敢南侵,还主动为祖逖的母亲修墓,请求互市。祖逖的部将反叛,石勒立刻将其头颅送给祖逖示好。”
“王敦预谋反叛,想要进攻建业,被祖逖劈头盖脸的骂了回去。后来祖逖一死,王敦立刻起兵,他觉得没有人能够阻拦自己了。”
“这就是人格魅力。”
“祖逖击楫渡江,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持。”
“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司马睿能称帝,琅琊王氏有很大的功劳。因此他十分信任王导、王敦兄弟,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本就是皇族中的小透明,势单力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在王导的计谋下,为司马睿拉到了第一批支持者,初步稳定了东晋的局面。”
“江南本地士族以义兴周氏、吴兴沈氏,吴郡朱、张、顾、陆四氏为主。东吴灭国后,江南发生的三次叛乱都是他们帮忙平定的,因此这几家在江南一呼百应。司马睿想要统治江南,必须交好当地世族。”
“北方南渡的士族在朝中盘根错节,权势滔天,这也是必须团结的力量。”
“王导联络北方南渡的士族,又安抚南方世族,统一内部,稳定人心,结合南人北人两方力量抵抗外侮,民族因其得以独立,文化因其得以续延。”
“王导是奠定东晋基业的社稷之臣!”
“司马睿将王导当做他的萧何,甚至称其为仲父。”
“在登基大典上,司马睿命王导和他一起坐到御床上,王导没有答应。”
【琅琊王氏的权利几乎达到巅峰,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下游的所有兵马。朝中四分之三的官吏都是王家人或王家的拥趸。】
“王家在南朝出了八位皇后,其声势煊赫可以想见。”
【大权旁落引起了司马睿心中的不满,他启用刘隗等人对抗王氏。王敦则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直扑建业。王导为了家族利益,暗中相助王敦。王敦顺利攻破建业,司马睿一败涂地!】
【司马睿低声下气的恳求王敦,甚至想把皇位让给王敦,他回去做他的琅琊王。但王敦野心膨胀,并不是皇帝的低头能够抚平的。】
【王敦为自己加官进爵,朝中大事都由他做主,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一个摆设。】
【身为天子的司马睿,号令却出不了宫门,他忧愤成疾,在位六年后病逝,终年47岁。】
“司马睿就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刚开始纵容王导王敦,恨不得将自己的皇位都送给他们,皇位送不出去,就将兵权都交给了王敦,朝政交给了王导。后来又忌惮王氏,抬举刘隗,王敦立刻就反了。”
“神踏马送不出去……”
“没有这个实力就好好的当自己的傀儡皇帝吧。”
“司马睿继位的时候都四十多岁了,居然也控制不住朝堂,跟某个三十多岁继位的傻子皇帝有的一比。”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有史书记载,司马睿并不是司马家的子嗣。”
“有八卦,摩多摩多……”
平行时空的观众也竖起了耳朵,这可是皇帝本人的八卦,他们也想听。

“魏朝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谶语叫牛继马后,司马懿权倾天下后,对这个谶语十分忌惮。正好他手下的一个将领叫牛金,十分骁勇,屡立功勋,司马懿担心牛金对他的后代不利,就在酒宴上毒杀了牛金。牛金为人坦荡,根本没有防范顶头上司,就这样稀里糊涂的送了命。”
“司马懿以为牛金一死,司马氏子孙便能高枕无忧,殊不知,有时候世事比小说还要精彩。”
“司马睿的母亲夏侯氏十分风流,与府中姓牛的小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
“这可是正史上记载的,《晋书》、《魏书》、《旧唐书》都有记录,后世还有很多人都称司马睿为牛睿。”
这一刻,现代观众与平行时空的观众俱是目瞪口呆。
这个瓜太香了吧!
正史记载就是盖棺定论啊,所以东晋并不是司马氏的朝代……
东晋司马氏皇族都想喊冤,这是哪里传出来的流言,若是琅琊王妃与人通奸,为何琅琊王不知,反倒是史官知道的这么清楚?
当然他们拿不出证据,也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还好,天幕的观众数不胜数,总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沈约编撰的《宋书》上,但沈约编史喜欢编造神奇的故事,可信度不高。”
“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编撰的《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价值极高。”
“沈约是梁朝的开国功臣,与晋朝隔着一个宋朝、齐朝,为何单单要污蔑晋朝?”
史书上的记载彼此矛盾,也不可能找到当事人求证,平行时空的观众都将这个故事当成一个乐子来看。
毕竟是司马氏造成了中原大地的沉沦,导致了无数百姓身陷地狱,百姓乐的给他们传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
法不责众,东晋皇室总不能将所有人都杀了吧!
【司马睿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司马绍,司马绍谥号为明,是两晋难得的明君。他为人孝悌,文韬武略,聪明果断。在位期间,拿着司马睿留下的烂摊子,成功制衡权臣世家,平定王敦之乱,重用王导为相,与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都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在他的统治下东晋的局势渐趋稳定!】
“司马绍的能力让王敦十分忌惮,一度想要废黜太子,另立一个年幼的皇子。”
“司马绍文武双全,不仅能善待士人,也能亲自慰问士卒。”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就是司马绍年幼时说的。”
曹操撇撇嘴:“一个明君有什么用,曹魏三代明君也挡不住权臣的贰心。”
曹丕:“父亲不必在意,这个明帝平定了王敦的叛乱,却依旧重用王导,真不知东晋是姓司马还是姓王。”
再者,若真的贤明怎么没有收复失地,一统天下!
【司马绍是整个东晋最有机会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皇帝。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便是短命,司马绍在位仅两年就病逝了。】
司马绍:自从知道晋朝是怎么得到的天下,他就觉得东晋的国祚长不了,没想到自己的命更短……
【司马绍之后,东晋还有九个皇帝,其中有4岁登基的司马衍,2岁登基的司马聃,在位3年的司马丕,在位2年的司马岳,在位仅8个月的司马昱,被权臣废黜的司马奕,被宠妃捂死的司马曜,不会说话的司马德文,亡国之君司马德宗……】
“这都是一群什么卧龙凤雏!”
扶苏默默的数了数,好家伙,9个皇帝都提到了,怪不得天幕说司马绍是惟一的明君。
诸葛亮:总觉得这个卧龙凤雏不是好话……
“司马衍亲政后,在浮华成风的东晋提倡节俭,打击外戚专权,平定苏峻叛乱,可惜他的寿命还没有他父亲长。”
“司马聃继位后,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等了十七年,好不容易等到司马聃加冠亲政,结果司马聃死在了加冠前夕,年仅十九岁。”
“褚蒜子心想,既然主少国疑,那这次就立一个年长的皇帝,新帝司马丕继位的时候已经二十一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可是他却喜欢求仙问道,辟谷求长生,吃丹药吃到生活不能自理,只能由褚蒜子继续临朝听政。”
“司马丕死后,褚蒜子吸取前两任皇帝的教训,新立的皇帝既要年富力强,也不能迷信丹药,还要有一个好身体。于是司马奕成为东晋第七位皇帝,司马奕24岁登基,终年45岁,完美符合褚蒜子的预期。”
“可惜他登基之时,桓温已经掌控朝政大权,想要废帝自立。但司马奕谨小慎微,根本没有任何把柄,桓温找不到借口,就在私德上做文章,说司马奕不能人道,后宫皇子都不是他的亲生子。逼迫褚蒜子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司马奕这个傀儡皇帝只当了六年就被权臣废了。”
“接下来的司马昱是司马睿的儿子,历仕七朝,登基为帝之时已经52岁,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帝。”
“他是被桓温拥立的,在桓温的威压下谨小慎微,垂拱而治,最后忧愤而死!”
“司马曜继位后,终于熬死了权臣桓温,褚蒜子超长待机继续临朝称制。但桓温虽死,皇权却依旧在世族手中,谢安、王坦之得到了最高权利。司马曜扶持弟弟司马道子分权制衡谢安。谢安隐退后,司马曜却沉迷酒色,纵容司马道子为祸朝堂,最后被宠妃捂死。”
“司马德宗就不必说了,史书盖章的傻子,他连话都说不清楚,自然也无法理政。”
“褚蒜子扶持了六位皇帝,三次临朝称制,可惜褚蒜子没有吕雉邓绥的才能,不然晋朝靠着一个有能力的太后也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选皇后首选贤良淑德,而不是执政能力。不能一边要求后宫不得干政,一边却求全责备褚蒜子没有代替皇帝执政理事。”
“褚蒜子一定很心累吧,就像玩一个皇帝养成的小游戏,刚刚把一个号练熟,这个号就自动废了。”
东晋的皇帝让平行时空的观众见到了何为物种的多样性,同为皇帝,有的威严霸气,一统九州,有的却只是个皇位上的摆件,朝堂上的点缀。
他们显然是少见多怪了,南北朝的奇葩何其多,东晋简直不值一提。
扶苏:“东晋政局如此动荡,为何还能坚持百年?”
始皇:“你忘了东晋的立国之本,皇室与世家共治天下,只要世家不乱,皇室不过是个符号罢了。”
【从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东晋建国一百余年。这一百年间,除了司马绍在位期间成功压制门阀,政由己出。其他时期,朝政大权都处于门阀士族的支配之下,皇帝只是傀儡。】
【王导主政时期,团结北方士族,笼络南方士族,尽力安稳朝局,保住江东基业。他历仕三朝,从未与北方发生战争,也没有北伐之心,只想在南方安稳度日。】
“在王导心中,家族的利益高于国家的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他直接利用丞相的权利,以权谋私,排除异己,为王氏服务。”
宋朝的朝臣却对王导很有好感,一来宋朝也是偏安一隅,与东晋处境相似。二来王导不支持北伐,一心安保江左。
宋朝的士大夫不由得将自己带入王导。
李清照:“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桓温主政期间,攻破蜀地,消灭成汉政权。但他也独断专行,大权独揽,甚至想要谋朝篡位。以谢、王为首的各大世家联手挫败了桓温的野心,桓温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地位。】
“桓温三次北伐都功败垂成,第一次损兵数万,第二次洛阳收复还未曾焐热便又丢了,第三次他冒险进军,不听劝谏,晋军死伤惨重。”
“似乎北伐变成了野心家的温床。”
“桓温的军事行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自己增加筹码,为此他不怕冒险,不在乎士兵的伤亡。也会在大好形势之下观望不进,贻误战机。”
“三次北伐失败,让他的声望大减,桓温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强行废立皇帝,排除异己,谢安甚至称其为君。他一直在等着司马昱禅让,但司马昱却想要他做第二个诸葛亮,桓温最终大失所望。”
“桓温对九锡真的很执着,病体沉疴快坚持不住的时候,还在催朝廷给他加九锡。谢安见他病的不行了,就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最后桓温也没有得到心心念念的九锡。”
曹操等人表示不理解,你若是想要篡位,何不直接动手。九锡是皇帝赐给大臣的最高礼遇,但这依旧是君臣之分啊!
他们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宋齐梁陈以及隋唐的开国之君都接受过九锡,此后,九锡就变成了篡权的代名词。
桓温:“人生在世总要留下些什么,若不能流芳百世,我宁愿遗臭万年。”某种意义上,他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第215章 五胡乱华
【桓温以北伐立威,伺机取晋室而代之。东晋君臣也无意恢复失地,只想隔江自保,对于权势日盛的桓温,更是深怀戒心,将其当做心腹之患,因此桓温的北伐自始至终都得不到朝廷的支持。】
“桓温是行伍出身,在东晋身处士族鄙视链的底端,很多自诩清高的士人都看不起他,对他大权独揽更是羡慕嫉妒。有人当面讥讽穿着戎装的桓温,桓温则反唇相讥:若不是我这一身戎装,你们哪里能在江南安然清谈。”
“桓温抑制朋党,改善吏治,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扩编隐户,增加了纳税的人口基数,打击了世族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桓温选拔人才能不拘一格,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得到重用,高门世族中有才有德之人桓温也不吝敬重,谢安就是在桓温的多次邀请下才出仕的。”
“他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
“他也是最胆小的权臣。”
“他的儿子桓玄除掉司马道子,把持朝政。后来又代晋自立,建立楚国。但成为皇帝的桓玄却骄奢淫逸,急功近利,朝野一片动荡,楚国只存在了不到三年时间。”
【谢安主政期间,挫败桓温的野心,继承王导的执政理念,致力于团结南北士族。他处事公允,明查明断,又不居功自傲,不专权谋私,一心顾全大局,以家族利益服务晋朝的利益。】
“谢安出身世族,却并不想靠着自己的身份出仕,他纵情山水,无心仕途,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直到他的弟弟谢万兵败获罪,废为庶人,谢安才应召入朝为官。”
【谢安最值得称道的功绩当数淝水之战。】
【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国、前凉,一统北方,前秦皇帝苻坚立志消灭东晋,一统天下!】
“他成功了吗?”
“你猜他为什么叫·前·秦!”
秦朝咸阳宫中的群臣议论纷纷,后世居然还有一个秦!
不知那个皇帝有何作为,居然敢用秦的国号。
始皇双眸微眯:同为秦国,可不要给朕丢脸啊!
苻坚:……
【东晋也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在谢安的统筹布局下,镇守长江中游的桓冲与朝廷关系缓和,长江下游则由新组建的北府军镇守,东晋上下,一致对外!】
【公元378年,苻坚派出17万大军围攻襄阳,驻守襄阳的刺史朱序认为前秦没有舟船,并没有做任何防备。秦军先锋石越率五千骑兵渡过汉水,缴获大量船只,朱序这才意识到危险。他死守襄阳将近一年,襄阳城被秦军攻破,朱序被俘。】
扶苏嘴角微动,苻坚统一北方仅两年便想要南征,可真是好气魄呢……
诸葛亮:“苻坚穷兵黩武,朱序自大轻敌,两方都没有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
【秦军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彭城,携襄阳大胜之势,秦军势不可挡。谢玄率5万北府军,自广陵向北,四战四胜,全歼来犯秦军,彭城安然无恙。苻坚的试探性进攻,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战果,这一结果让苻坚消停了几年。】
【公元383年8月,苻坚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号称百万大军!】
“苻坚征召步兵60万,骑兵27万,但真正到达战场的只有三十万。”
【苻坚亲帅大军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士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兵洛涧以控制淮河,凉州军队南下咸阳,梓潼太守率水师从巴蜀顺流而下。】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进攻,战线从东边的江淮,延伸到西边的巴蜀,水路并进,逼近江左。】
“苻坚决定南侵东晋的时侯,朝中大臣都劝谏他:东晋由汉人建立,受到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但苻坚却回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有什么好怕的?”
“苻坚对他的大臣王猛言听计从,王猛在的时候总是劝他先安定北方再谋求东晋,但王猛一死,他就觉得南征的时机到了,立刻起兵南下。”
王猛:主公不听话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面对如此攻势,东晋朝堂巨震,谢安却很淡定,他命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战斗力超群的八万北府军北上抵抗秦军。】
【长江中游的桓冲也率领十万荆州军伐秦,牵制秦军的力量。】
“谢安必须镇定,他是东晋朝堂的主心骨,如果他乱了,东晋就完了。”
“一百万对八万,优势在我!(^…^)”
“以八万抵抗百万大军,就算是孙吴在世也做不到吧。”
“士兵也不是越多越好,毕竟不是谁都是韩信。”
“苻坚根本不知道北府军的厉害……”
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引起了各朝大将的注意。
王翦:“一百万对八万,如果我是一百万那一方,必定稳赢。”
蒙恬:“难道北府军个个以一当十?”
卫青:“东晋已经多年未曾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他们还有战斗的意志吗?”
刘彻:“苻坚刚刚统一北方,没有时间训练百万大军,未经训练的农夫与久经战阵的精兵之间如同天壤之别!”
很多时候,战场上的胜利,在庙算阶段就决定了。
【秦军前期的进攻比较顺利,苻坚携大胜之势,根本看不上东晋的那点兵力,他想要速战速决,便派遣降将朱序前去劝降。】
【朱序身在秦营心在晋,他被俘后,虽然接受了秦朝的官职,却并没有奉上自己的忠心,他将秦军的虚实一五一十的告知晋军都督谢石——秦军虽然有百万之众,但大部队还在行军的路上,必须趁着秦国大军尚未集结,先发制人,挫其锐气。】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