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尽忠国事,辅佐朝政,弥补缺漏,在皇帝昏弱贾后残暴的境况下,维持了天下的安定,这都是张华的功劳。张华担心贾后亲族势力强盛,最终酿成灾祸,便创作了《女史箴》来讽劝,贾南风虽不喜欢这些,却依旧敬重张华的为人。”
“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就是张华编纂的。”
“裴頠出身河东裴氏,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通古博今。他重视现实,对何晏等人推崇的玄学清谈十分鄙夷。”
“裴楷出身河东裴氏,年少时就称名于世。”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治理荆州时,他拉拢士人,治理一方,颇有成效。”
“在那个比烂的年代,张华等人已经是出类拔萃了。”
【自公元291年到公元299年,贾南风掌权期间,天下还算平稳。但随着太子逐渐长大,贾南风深感危机。她没有儿子,与太子一向不和,将来太子即位,定会清算贾家。】
【当时的太子司马遹自幼聪慧,有司马懿之风,深受司马炎的喜爱。但长大后却不修德业,不喜读书,奢侈残暴,凌虐宫人。对朝臣的劝谏充耳不闻,一心攀附贾氏稳固太子之位,却被贾南风弃如敝履。】
第210章 八王之乱
【贾南风根本看不上司马遹,她更希望将储君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贾南风派人灌醉司马遹,诱骗他写下谋反的手书。贾南风便以此为凭,废太子之位!】
“太子真是个高危职业,司马遹身为独子还能被废!”
“郭槐劝她善待太子,贾南风没有听。”
“贾南风随了郭槐的善妒与狠毒,却没有继承到她的眼光。”
司马遹是很可怜,但其他太子却无法与他共情。
扶苏叹息:这种时候,要么伏低做小,降低贾南风的怀疑。要么笼络朝臣,一举推翻贾后。但司马遹却选择自暴自弃,你已经得罪了贾后,还能相安无事吗!
【司马遹是司马衷惟一的儿子,废了这个太子,晋朝后继无人。但这难不倒贾南风,贾南风假称自己在先帝孝期生了一个儿子,实则是用妹妹的儿子假装亲生子。】
司马炎看着被押解在殿前的贾南风,怒斥道:“混淆皇室血脉,罪不容诛!”
这是我司马家的皇位,不是你贾家的!
贾充早已五体投地,大礼请罪,根本不敢接皇帝的话。
贾南风却满不在乎,反唇相讥道:“陛下杀我容易,此后,还有何人能帮太子!”
司马炎无能狂怒:……
宗室靠不住,外戚靠不住,朝臣就更别说了,他就是权臣上位。
只有贾南风这个太子妃与司马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贾南风的选择让“没见识”的古人们直呼离谱。
始皇想起了当年的事,努力压抑心中的怒火。
刘邦则惊呼:“这贾南风是把满朝文武当成傻子吗?”
吕雉也无语道:“贾南风将自己的把柄递给了司马家的诸侯王。”
她都不敢这样做……
【太子被废,将来的继承人可能变成贾家血脉,这让很多朝臣和诸侯王破防了。赵王司马伦与朝臣密谋废贾南风,放出烟雾弹说要复立司马遹。贾南风果然中计,使出昏招,杀了司马遹,此举正好给赵王司马伦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司马伦矫诏以谋害太子的罪名废了贾南风,贾南风提拔的朝臣也被斩杀殆尽……】
“在废太子事件中,司马伦与贾南风是同党,若是司马遹上位,司马伦也得不到好处。”
“司马伦一石二鸟,一举除了贾南风和司马遹,还站在了舆论的致高点。”
“贾南风死到临头还在争辩,说诏书都在她的手里,司马伦哪来的圣旨!”
“史书记载贾南风喜欢到处寻找美少年,淫虐杀害,还与太医令私通。”
“妃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她的残暴就连贾家人都看不过去,密谋推翻她的统治。”
“……”刘询摇摇头:“贾南风该死,但她提拔的朝臣还是有很多人才的。”
就像历史上,他打倒了霍家,也不妨碍他继续用霍光的名望推行朝政。
霍光却理解司马伦的做法:“权力之争非此即彼,司马伦不会留下隐患的。”
刘询是名正言顺的天子,可以大度的原谅政敌,但司马伦只是一个权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
不要忘了,他上面还有一个皇帝司马衷!
刘询:……还真忘记了。
这个皇帝存在感也太低了,废立太子皇后都没有他的戏份,怪不得被称为白痴。
【司马衷登基,给了贾南风掌握权柄的机会,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贾南风之死,让司马衷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天下局势彻底失衡!司马衷的兄弟叔伯们纷纷以此为借口,进军中央,每一个诸侯王都认为自己可以取代司马衷,成为天下之主!】
司马炎目眦欲裂,这就是他留下的诸侯王!
贾南风冷笑:“除了我,司马衷依旧是其他人的玩物,有何区别!”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不敢发出声音,司马炎的嘴巴张张合合,却也说不出话了……
【淮南王司马允举兵讨伐司马伦,兵败被杀。】
司马炎喃喃道:“允儿也失败了……”这是他的第九子。
【司马伦自恃兵强马壮,无人能敌,篡位为帝,尊司马衷为太上皇——此时,距离司马炎去世只有短短的十一年。】
“司马伦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衷的叔祖,居然尊司马衷为太上皇。”
“所谓孝道……”
曹魏阵营快要笑死了,这真是他们最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曹真:“司马炎的叔叔,那就是司马懿的儿子啊。”
夏侯渊:“第一次见爷爷抢孙子皇位,你们家可真有意思。”
司马懿:……
司马炎事后诸葛亮道:“司马伦任征西将军期间,便因为赏罚不公,治下残暴,引发羌族叛乱。朕当时就应该将其爵位废黜,便不会有后来的事了。”
卫瓘立刻上谏:“陛下,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司马炎派出使者:“立刻前往邺城,擒拿司马伦回京。”
其实卫瓘最想说的还是改立储君,废除诸侯制度。但这件事太大了,不是一时半刻能商量妥当的。
【司马伦一党道德底下,毫无治国之能,同党之间也勾心斗角,朝政一片混乱,引发三王起义。】
“司马伦完全不懂治国,为了笼络人心,他不经考核给所有贤良方正、秀才、孝廉、太学生都安排了官职,两千石以上的大员都封为侯,他的同党孙秀等人也破格晋封,依附于他的司马族人都身兼多职,就连他家的奴仆都加封爵位。”
“每次朝会的时候,真是满座皆朱紫。”
“当时的官帽上用貂尾做装饰,但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了,朝廷没有貂尾可用,便用狗尾巴续上,这就是狗尾续貂的故事。”
“狗尾续貂,如同晋朝一样,留下了巨大的败笔!”
“司马伦想用这些小恩小惠笼络身边的人,殊不知,这只能暴露他的无能与短视。”
“他是一个野心家,自身的才能却撑不起他的野心。”
司马炎觉得自己又行了,三王起义,不知是哪三个王爷?
这不就是勤王之兵吗?分封诸侯还是有用的!
【司马囧联合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衷复位为帝……】
司马炎:“这是攸弟之子,能够复立衷儿为帝,是个好孩子。”
司马囧年轻的时候以仁善著称,他乐善好施,颇有父亲司马攸之风。
但卫瓘等人都怀疑皇帝的智商是不是被太子同化了。
废立皇帝,非人臣之道!
“司马伦得到了皇位体验券,限时三个月!”
“在废皇后之事上,司马囧与司马伦是同党,事后司马伦得到了皇位,司马囧却什么都没得到,不反了他还等什么!”
“司马顒刚开始支持司马伦,打了一仗后,发现司马囧势力强大,立刻改换门庭,支持司马囧。”
“金墉城是当时的皇室专属监狱吧,杨芷在这里饿死,司马遹在这里被杀,贾南风在这里死于金屑酒,杀贾南风的司马伦很快也死于同款金屑酒,杀了司马伦的司马囧之子也死在金墉城……”
【成功后的司马囧拥兵自重,不可一世,拜大司马、辅政大臣,加九锡。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他权倾朝野,骄奢淫逸,荒废政务,大失人心,给了其他野心家讨伐的借口!】
司马炎瞬间被打脸!
卫瓘与张华等人对视一眼:丝毫不觉得意外呢,这才像司马家的子孙。
【这段历史太过混乱,简单地说便是司马王联合司马王打司马王。每场战役都伴随着数十万人的死亡,都城洛阳成为一片死地,中原大地血流成河……】
【据不完全统计,前后有六十多个藩王参与此次大乱,包括司马衷的兄弟、叔伯、叔祖、堂兄弟祖孙三代,其中有八个藩王短暂的夺取了最高权力,但他们的执政时间都不足一年,就被后继者杀死。】
汉景帝刘启直呼内行,七王之乱与其相比真是小儿科!
汉武帝刘彻平等的嘲笑每一个司马氏诸侯王:一群菜鸡!
曹营已经成了欢乐的海洋,司马懿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司马炎不敢置信道:“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那些叔伯兄弟分明都是知事明理之人,他们对大晋的忠心难道都是假的吗?”
司马家的诸侯王被封王之前一个个都谦逊有礼,允文允武。但他们一旦掌握权力,便昏招跌出,昏庸残暴。如同一个中了大奖的暴发户,急于将手中的财富挥霍一空。
他们从未将天下当做自己的基业,也从未将天下百姓当做自己的子民……
“司马囧被斩首曝史,司马乂被火烤而死,司马颖被缢死,司马顒被灭门,司马越忧惧而死。”
“张方俘虏皇帝,废黜皇后,将俘虏的宫女当做军粮,一路从洛阳吃到长安。”
“最后张方被顶头上司司马顒杀了,只为讨好司马越。”
“那是一个吃人的年代,字面上的吃人!”
第211章 五胡乱华
司马炎一口血喷了出去,司马乂是他的小儿子,他开朗果断,恭谦礼让,超绝常人,很得他的欢心,居然会死的那般凄惨!
他不知道的是,司马乂掌权后亲近小人,猜忌君子,朝中人人自危,像是突然失去了智商。
司马颖是司马炎的十六子,没有掌权的时候能在贾后的手下保护太子司马遹。一朝大权在握,却自领丞相、皇太弟,野心勃勃想要一步登天。
司马顒是司马孚之孙,司马炎的堂弟,年轻的时候名声也很好,轻财重贤。后来却指使手下劫持皇帝,为祸一方。
权利会异化人性,但司马氏的子孙变质的是不是太快了……
武帝锐评:“司马炎准备的推恩令并没有起到作用呢,没想到诸侯王根本没有等到下一代。”
【司马衷多次被俘,辗转于诸侯王之手。皇后羊献容被废黜四次,复立四次,国家大事如同儿戏一般,中央王朝的权威丧失殆尽!】
“在八王之乱中,皇帝司马衷几乎是失声的。”
“司马衷被石超的军队包围,面部受伤,中了三箭,只有嵇绍挺身而出挡在皇帝面前。叛军要杀了嵇绍,司马衷求情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可是他的话没有任何分量,嵇绍还是被杀了,他的血溅了司马衷一身。”
“司马衷不是一个痴傻之人,但他绝对是个懦弱无能之辈,他完全无法解决统治期间的任何问题,本人也甘当傀儡。”
曹操:“自从司马氏弑君开始,君王的权威便十不存一!”
孙权瞠目结舌:“废立皇后还能这样玩!”
刘备感叹:“天下百姓何辜啊。”
诸葛亮:“所谓的太康之治果然不值一提,司马炎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倒埋下了更大的祸乱!”
“羊献容也太可怜了。”
“司马伦为了在皇帝身边安插一个可靠听话的皇后,羊献容便被选中,只因羊献容家族与孙秀关系亲密。后面上位的诸侯王都将她当做一个工具,用来打击政敌。”
“她成为皇后不到两个月,司马伦篡位,羊献容就升职成了太后。很快她又成了废后,她的前半生因为国家动荡而跌宕起伏。”
“羊献容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千万不要为晋朝陪葬啊。”
“这可是唯一做过两朝皇后的人!”
被囚金墉城的羊献容眸光微闪,天幕的意思是……
吕雉瞪大了眼睛:“两朝皇后!不会是……”
难道灭了晋朝的开国之君又将其收入后宫?
刘邦吃惊道:“这得是什么样的美人才能得到如此宠爱。”
灭国后收下前朝的女人,这是常规操作,但将其封为皇后,可就不简单了。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前后延续长达十六年,参战诸王相继败亡。带给了普通百姓巨大的苦难,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西晋国力也消耗殆尽!】
【直到公元307年初,晋惠帝司马衷暴毙,死因不明。司马衷之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统摄朝政——这场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终于结束了!】
司马炎强撑着身子,像是安慰自己一样说道:“叔父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好的名声,为人谦虚谨慎,备受朝野敬重……还有机会……”
他也知道自己的语言有多么单薄,但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司马衷可能是被司马越毒死的。”
“司马越得到了大权,怎么可能让一个傻子皇帝压在自己头上。”
司马炎再次呕出一口血,面上失去了所有的光彩,整个人都灰败了下去。
卫瓘等人彼此眼神交流,却没有人开口提醒皇帝。
“八王之乱”波及几十个诸侯王,司马氏宗亲几乎无人幸免,皇帝能下定决心废黜分封制吗!
最重要的是,在废黜分封之前,诸侯王会不会直接叛乱,围攻中央。
当然,在头脑清醒的人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太子人选,只要继任之君能够稳住局面,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晋怀帝继位后,改元永嘉!】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这是一个可以与靖康相提并论的耻辱年号!”
“楼上还漏了一个天宝。”
曹操:“八王之乱居然还不是最坏的结果!”
郭嘉:“权利不会出现真空,自会有人站出来收拾司马氏留下的烂摊子。只不过中原已经被打掉了元气,怕是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他们的目光都看向了北方,那些不安分的游牧民族定会趁机南下!
晋朝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衣冠南渡”四个字。
衣冠特指高门显贵、士大夫阶层。
晋朝的士族原本对天幕所言的八王之乱并不在意,他们相信不论哪个诸侯王上位,都要靠着他们治理国家,至于普通百姓的死活,与他们何干。
但衣冠南渡的指向性太明显了,北方的士族居然也要跑到南方去避难。远离故土后,他们赖以维系的“高贵血统”还有用吗?
晋朝灭亡后,下一个朝代还会与士族共治天下吗!
【司马炎为防止地方割据去州郡兵权,反而导致了各地叛乱四起之时,地方无力抵抗,治安混乱,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天下如同一盘散沙。】
【这场战乱对天下百姓造成的伤害不亚于汉末百年争霸,每一场战斗动辄数十万人死亡,中央和地方势力都被严重削弱,朝廷管控不到的地方叛乱趁势而起,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烽火燎原。】
【八王之乱以极其极端的方式向世人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畸变,过去约定俗成的秩序彻底崩溃,把所有人推向了动乱的深渊!】
【饥荒、瘟疫再次席卷中原大地,在太康年间好不容易得到土地的百姓再次被迫成为流民……】
“还不如汉末几大势力争霸的局面。”
“社会风气的变坏从洛水背盟、当街弑君开始,八王之乱是最极端的体现。”
“时任宁州刺史的李毅病重不能抵挡叛乱,给朝廷上书说:我平叛无能,希望朝廷能派援军前来,若是援军无法到达,好歹派一个官员将我斩首。但朝廷忙于内战,就连一个监斩官都派不过来。”
“所以我们的课本上根本不提太康之治,这段时间的主题就是民族融合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这是充满血色的一页……”
【司马炎有鉴于魏朝禁止外戚、宗室掌权的弊端,推行分封制,是八王之乱的前提条件。士族门阀的恶性发展,是八王之乱的政治基础。宗室子弟掌控地方军权,是动乱的军事基础。】
【最重要的是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嗣,司马衷无法掌控朝政,宗室外戚争权夺利,导致贾南风专权,这是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
【而这一切都能归咎于晋武帝司马炎的私心!】
司马炎终于如愿以偿的晕了过去,不用再面对朝臣异样的眼光。
他一回到内殿就醒了过来,将所有侍者赶出殿外,独自一人在殿中听着天幕的声音,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成功吃鸡的司马越并不是司马懿的后代,而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他生性狡诈,擅长隐忍,在诸侯混战的末期突然崛起,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被内战掏空的烂摊子。】
曹操讽刺的对着司马懿一笑:“司马仲达四代人的努力给别人做了嫁衣啊!”
司马懿:……
【比起混乱的内政,更大的危险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早在东汉末年,南匈奴便内迁河内郡,聚居在今山西一带,曹操曾为他们划分五部,分而治之。司马炎也曾诏令少数民族内迁,因此,以匈奴、鲜卑为首的少数民族早已越过了长城防线,定居在北方大地。】
【匈奴接受晋朝的招安,盘踞在洛阳之北,随时准备咬中原王朝一口。八王之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在中原王朝忙于内斗,国力衰弱之际,北方游牧民族已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不断南下侵略蚕食。】
【八王之乱中,司马腾与王浚联合乌丸、鲜卑等势力攻击司马颖,司马越也与鲜卑骑兵联合,司马颖便向匈奴求援。在这场大混战中,司马颖兵败,但匈奴骑兵却没有退出中原。】
【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自立,建国成汉。匈奴人刘渊建国前赵,自称汉王。一直到公元439年,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大地为止,在此期间超过二十个政权相继建立,其中有十六个较为强大,史称“五胡十六国”!】
“五个凉国、四个燕国、三个秦国、二个赵国,再加上成国、夏国,一共十六个。”
曹丕似笑非笑道:“一百三十年,十六个国家,一个国家都分不到十年……”
第212章 五胡乱华
【当时的人也曾看到游牧民族内迁杂居带来的民族矛盾,江统郭钦在《徙戎论》中提到“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羇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主张对游牧民族分化瓦解,并将其中有野心的部落强制迁徙,但此策并没有得到贾南风的重视。】
江统:“北方异族与中原百姓屡次爆发矛盾,不得不防!”
郭钦:“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不可放松警惕。”
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了。
曹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曹丕:“父亲可要将其驱逐出去?”
曹操摇了摇头:“匈奴、鲜卑内附多年,强行迁徙必会引发动乱,先稳定中原局势才能谋划异族。”
【此后,不到十年,便发生了五胡乱华之事,因此后来的朝代对《徙戎论》极为推崇,认为江统等人有远见卓识。】
【但五胡乱华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我们可以发现《徙戎论》沿袭古代“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看法,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但游牧民族内迁是有各方面原因的,东汉气候恶劣,天气干旱,气温降低,北方草场萎缩,草原民族南下是必然的选择。再加上汉末中原大地失去了大量人口,北方地广人稀,长城防线已经失去了意义,少数民族内迁有其历史必然性。】
“在封建社会,人口就代表实力。中原人口骤减,曹操司马炎都需要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增加自己的实力。”
【据统计,内迁的胡人有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八王之乱后,北方的总人口1500万,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少数民族。】
汉武帝面色难看,“汉人居然只有三分之一,中原大地还是汉人的土地吗?”
这样的人口结构十分危险,以少数群体统治多数人,早晚会爆发矛盾。
【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数百年,写汉字,说汉话,接受汉族教育,若是强行将其遣回北方,定会引发动乱。】
【因此,少数民族内迁只是五胡乱华的一个前提条件,司马炎罢除州郡武力,八王之乱耗尽王朝元气,才是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
“匈奴内迁从东汉就开始了,汉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匈奴鲜卑都被各方诸侯压得死死的,怎么晋朝统一天下反倒压不住了。”
“袁绍、公孙瓒、曹操,便是关中十路大小诸侯都能随手扫荡异族。”
“……”这话一说,汉末三国的武将们都开始摩拳擦掌,想要去异族那里活动活动胫骨。
司马炎咬牙切齿,凭什么!
曹操、袁绍、公孙瓒都只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凭什么与大晋相提并论!
朕的大晋富有四海,雄踞九州,居然还比不过那些尺寸之地!
【游牧民族本就以骑兵见长,内迁融合后,骑兵装备也更新换代,出现了最早的高桥马鞍,让骑兵彻底解放了双手。】
天幕上出现了高桥马鞍的视频,平行时空的将领们眼前一亮。
蒙恬:“高桥马鞍可以将骑兵固定在马背上,防止其前后移动。”
卫青:“再加上马镫,控制身体左右,骑兵便如同长在马背上一样,不论射箭还是双手兵器都能如臂使指!”
霍去病兴奋道:“大汉的骑兵也要有这样的装备。”
与匈奴多年交战后,汉朝的马鞍已经有了高桥马鞍的雏形,但还不够。
战前多做的每一份准备,都能为战争赢得一份希望。
武帝自然欣然应允,并承诺,先做出一批样品装备霍去病的精骑。
一直在哭穷的桑弘羊心里默默流泪,却没有出言劝阻,他忙着计算能从哪里能挤出这笔资金。
【匈奴人从山西河北一路南下,逼近首都洛阳。洛阳没有长安的战略纵深,只能依靠黄河进行被动防御。匈奴则兵分两路,一路从山西南下黄河,进攻洛阳的西面北面。一路越过太行山,扫荡河北,继而包围洛阳的东面。】
【两年后,匈奴对洛阳形成了合围之势,支援的兵力粮草都被挡在都城之外。】
【司马越根本没有能力掌控破败的天下,日益强大的匈奴汉国不断南下,司马越无力抵抗,只能将外部矛盾转移为内部矛盾,在洛阳排除异己,大开杀戒,人心尽失!】
【永嘉四年,司马越以讨伐匈奴将领石勒为由,带着大批军队和王公大臣离开洛阳,只留下了一个城防空虚,物资短缺的都城和“光杆司令”晋怀帝。】
“晋怀帝司马炽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文武双全的有才之士,史书称其:天姿清劭,少著英猷。”
“他并没有参与八王之乱,是因为司马颖和司马顒争权夺利,旗鼓相当,才立了这个一个靶子做皇太弟。”
司马炎:炽儿是个好孩子,可惜……太晚了……
“晋怀帝想要和司马越争权,司马越居然落了下风,他只能釜底抽薪,将洛阳的有生力量都带走了。”
“皇宫因为没有守卫,闹了饥荒,导致尸横遍地。”
“……”司马炎一想到那样的场景就瘆得慌,他不断地幻想他的大殿前都是尸体,无处下脚。
【司马越离开洛阳,想回到自己的封地,另立政权。晋怀帝则下诏,以司马越的政敌苟晞为大将军,将司马越的罪状昭告天下,号召天下诸侯讨伐司马越。】
【司马越平庸无能,本就没有绝对的号召力,更无法应对此等局面,急火攻心,很快便一命呜呼,他带领的大军与追随他的大臣都被石勒屠杀。】
“石勒率大军包围十万晋军,不论是士兵还是王公贵族都被石勒毫不留情的屠杀殆尽。”
“司马越的灵柩都被石勒焚烧了。”
“王衍被擒时,劝石勒建国称帝,以求苟活,最后被石勒活埋,西晋最后一支主要兵力被消灭殆尽,西晋再也没有可以一战的兵力了。”
“王衍可是司马越最倚重的心腹,其本人也是世族的代表,后来王与马共天下就是从他开始的。”
世族再次破防了,他们嘴上咒骂着石勒这个蛮夷之辈,王衍这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实则一个个都在想着自己的退路,很多人已经准备将自家年轻一代送到江南,一为避祸,一为提前经营。
【此时洛阳空虚,刘渊之子刘聪、王弥攻陷洛阳,屠杀城内三万百姓士人,晋怀帝司马炽成为匈奴人的俘虏,史称“永嘉之祸”!】
“两年后,司马炽在汉赵朝廷的宴会上为人斟酒,极尽侮辱之能事,晋朝旧臣为他痛哭,这一哭就让刘聪极其反感,很快便毒杀了司马炽。”
司马炎怒道:“身为帝王成了敌人的俘虏,你为何不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