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放心,晋朝没有几代之后了!”
【因着这一系列政治改革,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一片战后繁荣之景,史称“太康之治”。】
【但太康之治不仅时间短暂,只有短短十年,也并未真正惠及天下百姓,还埋下了晋朝灭亡,中原沦丧的祸根!】
司马炎坐直了身子:“什么叫中原沦丧!”

第207章 八王之乱
【晋朝的选官制度沿袭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正官掌握在改朝换代后依旧荣宠不断的官僚贵族手中,品评人物只看他们的门第出身,才干与品行不受重视,因此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曹丕心里十分膈应,晋朝抢了魏朝的天下,用着魏朝的制度,还将其改的面目全非。
他觉得始皇一定能明白他此时的心情。
始皇:……不想与你共情!
【这项制度的弊端在当时便有人看到,时任尚书的刘毅上奏说:如今选拔人才只看中正官的喜恶,不看才学,是“杜一国之口,培一人之势”。同时期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
“只要家室好,有个好名声就能当官,还有谁去努力学习呢。”
“掌握选官权的中正官,要公报私仇可太容易了。”
“名为中正,实为奸府!”
【得到上品评价的官僚子弟很容易进入仕途,升官也很快。他们担任的官职都是尚书郎、秘书郎等皇帝身边的闲职,位高权重,因此这些官员也被称为清官,即“清要之官”。】
【相对的那些做具体事物的官吏便是浊官,他们多是为寒素准备的,清官看不起浊官,高官显贵子弟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却整日无所事事,还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鄙视那些真正做事的官员。】
“当时的人认为高品的人才必定是贤人,贤人自然不能去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有辱斯文,也容易出错。”
“等到他们熟悉官场制度后,就能直接升为一地主官或进入中央三省,依旧是什么都不干,有错就推给下属。”
刘·实用主义者·丞相收割机·彻:朕不理解,但朕大为震惊!
这样的官员在汉武朝活不过三天……
“所谓的清官甚至不愿意与寒素站在一起,宋文帝亲自下旨为他的宠臣张目,都无法得到士族的礼遇。”
“宋武帝刘裕的母家侄子去拜访士族首领王僧达,王僧达一句话都不跟他说,仿佛一开口就脏了自己的嘴一样。”
刘裕无奈:“这孩子干嘛要自取其辱。”
齐武帝萧颐叹气:“士大夫不是天子可以任命的。”
“士庶之别,清浊之分是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
“世家大族操纵舆论,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利,即便改朝换代也不影响士族的权势。”
“为了防止寒素伪造身份混入士族阶层,士族编撰了一个百家谱,朝廷选人还要熟读世家的谱系。”
始皇:“荒唐!”
刘彻:“这皇帝当得也太憋屈了吧。”
“寒素与士族不能通婚,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司马桓温想给自家儿子聘娶手下长史的女儿,但他的长史姓王,是士族王家的人,根本看不上桓温的出身。”
“士族为了保证纯洁性,只在几个家族内部通婚。可能也是因此,后代都是近亲通婚的产物,一代不如一代。”
王谢等大家族看到“一代不如一代”的论断,有些不以为意,凭他们的家资地位,便是个傻子都能捧上高位。
“司马炎曾经下诏征用寒素,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但他根本拗不过士族。”
“开国之君是打下基础的人,司马炎为晋朝打下的基础一开始就是歪的。”
写下《三都赋》引领洛阳潮流的左思也感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在户调之式与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下,士族有钱有权,还有政治地位,士族门阀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晋朝的朝堂之上。】
“后来的王与马共天下,原来都是司马炎自己妥协的产物。”
“当时的士族身居高位,一边追求功名利禄,一边以清谈为风,寻求出世隐遁,鱼与熊掌想要兼而得之。”
李世民皱眉道:“直到如今,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依旧高高在上。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些五姓七望都是从晋朝崛起的。”
李世民想要与世家联姻,都被他们拒绝,可见其嚣张气焰。
【为了巩固皇权,对抗士族,司马炎分封宗室为王,以藩王维护皇室。自司马懿以下的所有司马氏子弟都被封王,同时封王者多达27人。司马炎希望他们能够互相维系,拱卫中央,却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
始皇:“重启分封制,司马炎是想再现春秋战国吗!”
刘邦嗤笑道:“乃公是压不住那些功臣才不得已分封,嘿,你居然自己将权利下放。”
刘恒:“拱卫中央?不,他们只会找机会让自己变成大宗,宗室上位可比大臣名正言顺多了。”
刘启:“七王之乱前车之鉴犹在,司马炎是认为司马氏子弟都安分守己吗!”
【在分封的同时,司马炎施行推恩令,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可以推恩受封为公,得到一部分权利与土地。】
刘彻很看不上此策:“朕是不得已只能行推恩,分化瓦解诸侯王,你是自己封了一大堆王侯,再推恩,简直多此一举!”
【之所以实施如此纠结的制度,是因为司马炎有鉴于曹魏宗室衰弱,皇室有难时,没有人能够起兵勤王,致使国家灭亡的教训。再加上司马炎上位时,世家出了很大的力,司马炎担心世家也效仿司马氏,再来一个谋朝篡位。】
曹操:“填上一个小坑,又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曹丕:“朕的政策可以有效避免七王之乱,后世子孙也不必费尽心思削藩,唯一没有预料到的便是子孙的寿命。”
【晋朝的政权结构不同于其他朝代,他不是皇权至上,而是以司马氏为首的门阀世家的联合统治。皇室只是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的一个家族,皇帝只是一个家族的代表。他不是受命于天,自然也就没有秦皇汉武的法统!】
【为了压制士族,也为了避免汉末诸侯割据一方,群雄争霸的局面再次发生,司马炎罢除了地方州郡的军权,将所有军队都给了宗室王爷,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力量。】
朱元璋摇头道:“军队都有了,不造反还等什么?还是咱大明的藩王制度好,除了九大塞王其他藩王都没有军权,只能接受地方供养,便是塞王的军权也有层层限制,受到朝廷监督。”
朱标欲言又止,他担心老爹会被打脸。
大明也有小宗变成大宗的事,四弟一系是怎么上位的,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呢。
【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诸侯王在封国内招贤纳士,吸引难以从九品中正制进入中央的寒门子弟,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团体。甚至淮南相刘颂还上书,请求增加诸侯王的军队……】
【后来的八王之乱证明,这项政策不仅不能带来稳定,反倒造就了一大批野心勃勃的藩王。又因为去州郡兵的政策,导致地方连治安都没办法维持,到八王之乱后,州郡根本无力控制局面。】
司马炎终于感觉到了危机,“八王之乱”究竟是哪八个?
难道给晋朝带来致命一击的会是他的叔伯兄弟吗?
不论是留在洛阳的还是已经就藩的藩王都有了危机感。
【司马炎本人也没有做到善始善终,自公元280年,晋灭吴,实现全国统一的司马炎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光耀千古,自此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再也没有了刚登基时的雄心壮志。】
【他逐渐怠惰政事,骄奢淫逸,奢靡享受,荒淫无度,宫中姬妾有近万人。上行下效之下,皇族贵族纵情享乐,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公卿贵族争相攀比富贵,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
汉朝几个厉行节俭的皇帝惊得将酒爵都打翻了。
汉文帝刘恒:“多少!一天两万!”
贾谊沉重的点点头。
明帝刘庄冷哼道:“晋朝可真是好样的,刚开国便有了亡国之相。”
一般开国之初是一个王朝风气最清正的时候。
“在百度词条中有一个皇帝之最的排行榜,司马炎是后宫妃子最多的皇帝。”
“他还让州郡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女儿都入宫参选。”
司马炎为自己强行挽尊:“朕是为了限制士族豪强之间联姻,维护皇室尊严。”不是为了自己享乐。
“因为后宫的妃子太多,每天晚上临幸谁成了一个大问题,司马炎便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坐着羊车在后宫漫无目的的行走,羊车停到哪里,他就宠幸谁。于是就有聪明的妃嫔在门外放上竹子,地上洒上盐水,羊闻到自己喜欢吃的味道,就会停下——这就是羊车望幸的故事。”
始皇震惊:“这居然也是开国之君!”
司马炎:……这种小事有必要记录在史书中吗!

第208章 八王之乱
【当然,最有名的当属王恺与石崇斗富,王恺是司马炎的舅舅,石崇是当时的首富。他们比拼富贵,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
“石崇是开国元勋石苞之子,石苞死的时候将家产分给几个儿子,唯独没有给石崇,他认为石崇能自己赚到足够的钱财。”
“石崇才能出众,好学不倦,二十多岁便入仕担任县令,深得司马炎器重。”
“他的致富之道也深得晋朝官场的精髓,他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直接抢劫来往商客,得到了巨额财富。”
“有这样的主官,荆州还会有商人前来吗?”
“无商不富,没有商品流通,当地经济就是一潭死水,可见石崇治下的荆州是何等境况。”
“但这就是晋朝官场的常态……”
“当年贾南风的母亲郭槐受封县君,石崇为了巴结贾南风,对着郭槐的马车望尘而拜,可见其人品低劣。”
“石崇家的厕所都如同宫殿,他的姬妾有上千人,修建的金谷堪比皇宫。”
“石崇每次请客喝酒,都让美人斟酒,如果客人不喝酒,就把美人杀了。”
“石崇有个爱妾叫绿珠,与他有仇的孙秀上门讨要,绿珠被迫坠楼而亡。”
“石崇富可敌国,最后也因为家财被杀。”
平行时空的有识之士无不摇头叹息,这就是亡国之相啊!
汉武帝刘彻羡慕的眼泪从嘴角流下来,若是石崇在本朝,杀了这一个就够打匈奴了。
【而身为皇帝的司马炎不仅不加劝阻,引导风气,反而拿出自己的私藏送给舅舅王恺,可惜还是比不过石崇。他们享受的财富可有一分一毫来自于自己的奋斗?不,这些财富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当时便有人提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其为害之大。】
“司马炎的私藏都比不过石崇,可见石崇的豪富。”
“一个小八卦,王恺是王翦的后代,祖父就是那个很有名的王朗,姐姐是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
咸阳宫的群臣纷纷将目光转向王翦父子,王贲已经以袖掩面,不敢见人了,王翦则一一瞪了回去,怎么着,谁还没有个不肖子孙了。
尤其是你,李信,看什么看,你家后代还在汉朝为将呢。
直到始皇好奇的看向王翦,王翦才低下了头。
有这样的后代,真是丢人啊!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逝,终年五十五岁。】
【司马炎在即位之初曾做出过一些贡献,但他在政治上施行分封制,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再加上他晚年骄奢淫逸,卖官鬻爵,各级官吏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李世民:“见土地之广,谓万弃而无虞;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不知处广以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是犹将适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
苏辙:“武帝之为人,好善而不择人,苟安而无远虑,虽贤人满朝,而贾充、荀勖之流以为腹心,使吴尚在,相持而不敢肆,虽为贤君可也。吴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贤臣,近小人,去武备,崇藩国,所以兆亡国之祸者,不可胜数,此则灭吴之所从致也。”
【司马炎之后继承皇位的是太子司马衷,就是大名顶顶的“傻子”皇帝。这不是后人的以讹传讹,春秋笔法。史书记载,有一年晋朝爆发天灾,当地百姓没有粮食吃,大臣上奏皇帝,司马衷却反问:“没有粮食,他们怎么不吃肉糜呢?”自此“何不食肉糜”便成为司马衷的标签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扶苏一个战术后仰,这样的人都能做太子,还能顺利登基为帝!
突然觉得太子这个位置不香了……
【这样一个智商有缺陷的人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又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怎样沉重的灾难?】
【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皇后杨艳所出的嫡长子早夭,司马衷便是他的嫡次子。嫡长子继承制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但司马衷的智商问题是个硬伤,司马炎对此心知肚明,也曾动过废立太子的想法,但他最终还是掐灭了这个念头,只因为群臣推崇的新太子人选让他更加不满。】
“司马炎时常担心司马衷的智商问题,便出了份卷子给他做,司马衷做不出来,只能求助场外,靠着作弊得了高分,司马炎便拿着这个试卷向群臣炫耀:我儿子智商没有问题!”
汉武帝震惊:“一国太子居然是这样选拔的!”
对太子的要求居然仅仅是智商没有问题!
刘询:“这皇帝也太好糊弄了。”
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清,如何能识别朝臣的忠奸!
刘秀:“司马炎将整个天下当做儿戏。”
他以为天下是他的玩物吗!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曾评价,“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这个齐王攸便是司马炎的同母弟,被司马懿看做继承人培养,曾过继给伯父司马师的司马攸。】
【司马攸自幼聪慧,性情温和,有治理一方的才能,是当时楷模,深得人心,他的才能和名望都远高于司马炎。】
【司马师无子,司马攸被过继给司马师,立为世子,是当时整个司马集团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可惜司马师早逝,司马攸年仅十岁,无法服众,司马昭继承了哥哥司马师的政治遗产。在司马昭死前也曾想要将位置还给大哥一脉,但他最后还是在两个儿子中选择了嫡长子司马炎。】
“过继出去的就不算是他的儿子了。”
“司马攸的名望能力都远超司马炎,只能说时运不济。”
“若是司马攸继承司马氏,说不定司马炎会抢了弟弟的皇位。”
“司马攸虽有名望,但他远没有司马炎的狡诈大胆。”
【灭吴之后司马炎身患疾病,太子又是公认的无能“诸子并弱,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朝中众人纷纷希望司马攸继承皇位,以张华、和峤、任恺等一批正臣谏臣都支持司马攸,而贾充、王恂、荀勖、冯紞等阿谀奉承之辈则深恐司马攸上位,自己的权势一朝倾覆。】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催促司马攸就藩,此举正中司马炎下怀,他有那么多儿子,本就不想将自己的皇位让给弟弟——废掉司马衷可以,但立司马攸不行!】
【无数朝臣为司马攸求情,都被司马炎下狱流放,更有人因此气死。】
【司马攸严于律己,温和自持,见到这么多人因自己而死,心中郁结一病不起。太医前去诊治却一口断定他没有生病。在司马炎的催促下,司马攸踏上了就藩之路,却在离开洛阳不久便呕血而死,终年三十六岁!】
“听到弟弟病亡的消息,司马炎悲痛欲绝,奸臣冯紞却说:齐王名过其实,却得到天下民心,他的病逝是社稷之福,你不要太伤心!司马炎立刻收泪而止,他的眼泪堪称收放自如啊。”
“司马炎想的肯定是终于没有人抢自己的皇位了,高兴~”
始皇摇摇头,司马攸并不是一个好的继承人,他就连奋力一争的魄力都没有,就像是……
始皇看向下首的长子扶苏。
——就像是历史上自刎而死的扶苏一样,被儒家教傻了。
【在儒家文化中,父死子继比兄终弟及更加名正言顺,为了保证自己占据礼法的正义性,司马炎只能力保司马衷,力保“嫡长子继承制”。】
“自司马攸死后,司马炎再次动了废太子的念头,毕竟太子智商有问题满朝皆知。他想要改立司马衷的同母弟弟司马柬,司马柬为人沉着聪明,有远见卓识,深受司马炎的喜爱,司马炎甚至将司马攸过去的齐王府给司马柬居住。”
“司马柬就是第二个司马攸。”
“可惜已经晚了,司马衷虽然不聪明,却也有了自己的拥趸。”
“某些朝臣怕是很高兴拥有一个傻子皇帝吧……”
【为了保住儿子的储君之位,皇后杨艳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他给司马衷聘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为太子妃,又在临死前力推自己的堂妹杨芷为皇后。】
【贾充是晋朝开国功臣,当街嗜杀魏帝曹髦的始作俑者,在朝中权势极大。虽然依附于他的人都是“无公方之操,不能正身率下,专以谄媚取容”的谄媚小人,但这股政治力量却不容小觑。】
曹操咬牙切齿:“贾充!”
孤倒要看看,这样一个奸臣之女如何能够母仪天下,又会将晋朝带到什么样的深渊!

“贾充是曹魏豫州刺史贾逵的幼子,贾逵在任期间多有政绩,组织民众大兴水利,疏浚河流,世称贾侯渠。他去世后,豫州吏民自发建祠祭祀,深得民心,但贾充却与父亲完全相反。”
贾逵瞳孔地震,这个贾充居然是他的儿子,这……
“某深受陛下厚恩,为曹魏忠臣,没想到子孙不肖,断绝祭祀。”他断定贾充这样的小人不会有好下场,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要不,还是不要让他出生了吧。
曹操:“贾梁道(贾逵)德才兼备,性情刚烈,屡立功勋,其子却不如彘犬。”
“贾充是司马氏的忠实拥趸,司马炎登基后,贾充勾结朝中奸险小人,培植党羽,结党营私,排挤朝中忠直之臣,却深得司马炎的宠信。”
曹操嗤笑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他目光冰冷的看着绑缚在阶下的司马懿,这话就是说给司马懿听的。
“贾充死后,得到的谥号为“荒”,但被司马炎驳回,司马炎给了他“武”的谥号,还依着霍光的先例,给他风光大葬。”
霍光无比嫌弃:我的名声啊,脏了……
司马懿快要被荒唐的孙子气死了:“贾充不只是曹魏的悖逆之臣,也是晋朝的罪人!”
这样一个奸险小人,当成一把刀用用就算了,司马炎居然真心实意的宠信他……
【在除掉心腹之患司马攸后,司马炎开启了自己的养老生活,在外大封宗室,在内重用国丈杨骏,开外戚专权之风。】
【杨骏把持朝政,提拔心腹,排斥异己。然而此时的司马炎就连身边的人都无法掌控了,他只能在临死前任命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同为辅政大臣,希望他们能够互相制衡,便于新帝掌握朝政。】
【但他不曾料到,杨骏胆敢私藏遗诏,与皇后杨芷联合伪造遗诏,以杨骏为辅政大臣,独断专行,擅权秉国!】
“曹丕登基后,彻底断了外戚掌权的机会,以至于权臣上位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司马炎把曹魏当做了自己的错题集。”
曹丕:“朕是吸取两汉的教训。”
他也在反思自己的政策:没有宗室,没有外戚,就只剩下了权臣,反倒不如汉朝三方制衡来的稳定。
“司马炎还为自己的决定沾沾自喜,觉得杨骏绝不会背叛自己。”
“他认为霍光王莽那样手段强硬的权臣才会挟持皇帝,而杨骏平庸无能,根本做不出这样的事。再加上杨骏没有儿子,便是得到权利又能留给谁呢。”
始皇无语:“没有能力就不会生异心吗!”赵高只有一个女儿还想过把将皇帝瘾呢。
刘彻:“聪明人才会权衡利弊,愚蠢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杨骏可不像聪明人。”
聪明人司马懿也看不下去了:“志大才疏,才是庸人的通病。”
越是能力不行的庸才,越是自不量力!
司马炎:若是外戚也不可信,难道只能依靠权臣吗!
【司马衷登基之时已经三十二岁,却依旧无法亲理朝政,时任太子少傅的卫瓘对着龙床感叹“这个位置真是可惜了”。司马衷本人懦弱不堪,他的皇后却精明强干。】
司马炎在心中衡量:儿子虽然智商不足,但儿媳很能干,还有一个好孙子司马遹。司马遹幼而聪敏,有人君之资,定能克继大统,稳定朝纲!
晋朝之后的人都知道贾南风是什么样的货色,但秦汉之人却对此一无所知。
吕雉:“皇帝虽是个傻子,但只要皇后能立起来,晋朝就乱不了。”
邓绥:“事实证明,在皇位更迭中,皇后太后远比皇帝本人更加重要。”
【杨骏以外戚之身独揽朝政,让权欲旺盛的贾南风极为不满。贾南风秘密联合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讨伐杨骏。贾南风假传圣旨,司马玮带兵发动宫廷政变,围攻杨骏府第,软禁太后杨芷,废太后之位并将其饿死在金庸城,根除杨骏一党,被株连者多达数千人……】
“杨芷断发叩头,向贾南风请罪,上表称妾,只求保住自己母亲的性命,却没有得到贾南风任何怜惜。”
“杨芷被囚金庸城,贾南风断了她的饮食,将她活活饿死。”
司马炎瞪大了眼睛:“朕的皇后居然被饿死了!”
晋朝之前的时空都惊呆了——居然还有被饿死的皇太后!
可见晋朝推崇的孝道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吕雉皱眉:“直接饿死太后,这可就不占理了。”
刘邦嗤笑:“皇后对这个贾南风还是不要抱太大期望,她诛杀外戚却引入宗室,前门拒狼,后门进虎,怕是得不偿失!”
“杨芷死的不冤,先不说她帮着她爹操纵权势,就说她一力保全贾南风就能看出这不是个聪明人。”
“贾南风不仅长得丑陋,还生性好妒,她曾亲手虐杀怀孕的宫女。司马炎大怒,要将其打入冷宫,是杨芷念着堂姐的嘱托,力保贾南风。”
“杨芷以皇后的身份告诫贾南风,贾南风却认为这件事是杨芷一力撺掇的,深深恨上了杨芷。”
邓绥:“后宫的争斗一向是不见血的,亲手杀人,人心尽失。”
“杨骏本来就是一个无才无德的小人,是谁给了这个小人掌握权柄的机会——是司马炎。”
“贾南风的嚣张跋扈早已有之,又是谁纵容了她——还是司马炎。”
司马炎:……
刘邦满头问号:“司马炎是不是对母仪天下的皇后要求太低了!”
吕雉见这样的女人也能成为皇后,深感她们拉低了皇后的水准:“一群蠢货!”
【杨骏被杀后,朝政由太宰司马亮、太保卫瓘共同执掌,但都城的兵马却在司马玮手中,新一轮权力之争一触即发。贾南风再次联合司马玮诬陷司马亮与卫瓘密谋易储,司马亮被诛杀,卫瓘被满门抄斩。】
司马炎:“叔父可是大晋的肱股之臣,怎会与玮儿争功。”
卫瓘苦笑一声:“这就是天幕曾说过的借刀杀人吗……”没想到自己临老还要遭受这样的屈辱。
“卫瓘做大将军时,能保卫边关安宁,在朝为官也能直言上谏,他建议废除九品中正制,但司马炎没有听。”
“卫瓘是卫氏书法的奠基者,他的后人卫夫人继承了他的书法,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是不是都串起来了。O(≧▽≦)O”
“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就是卫瓘的孙子,据传他是因为长得太美,被人围观至死的。”
“看杀卫玠!”
【对于贾南风来说,杨骏、司马亮、卫瓘无论谁掌权,都是在分她的权柄,司马玮也不例外。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贾南风以司马玮伪造诏书,陷害司马亮、卫瓘的名义,达成四杀!】
“quadra kill!”
“楼上怎么能发语音。”
“司马玮可是她的同谋啊,还没过河就把桥拆了,以后谁还敢跟她合作。”
“司马玮乐善好施,在民间风评还不错,可惜司马氏的人一沾上权利就变得不像正常人了。”
司马炎瞪大了眼睛:“玮儿也被贾氏杀了!”
他立刻下令,“来人,将贾氏带来,朕要为大晋除此祸害!”
【这便是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完成了对中央权力的洗牌!】
【自此,贾南风终于能够独掌大权,她拉拢名流,把持朝政,勾结党羽,培植亲信,贾氏族人人人位高权重。她还征召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诏书自中宫发出,司马衷成为傀儡。】
“贾南风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她提拔的朝臣都是中正体国的贤士名士。”
“张华出身贫寒,是当时少有的寒门子弟,他政绩斐然却颇受排挤,终武帝一朝都没有的得到重用。在贾南风的提拔下,张华得以执掌国政。”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