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已经能预见将来被工作压垮的自己:完了,大一统理论必须更新版本,不然定会被皇帝嫌弃。
汉武帝:……
第202章 天灾人祸
【天灾总会伴随着人祸,东汉早年政权平稳之时,天灾到来,皇帝会平理冤狱,诛杀叛贼,以此安定民心。但到了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年间的天灾总是与朝廷倾轧,争权夺利,还有兵祸连在一起的……】
“史书上记载的天灾之后总会加上当年大事,比如皇帝去世,比如权臣秉政……在儒家思想熏陶下,在天人感应的影响下,当时的士大夫都认为天灾就是因为统治者德行不修导致的。”
“汉安帝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地震,波及十多个郡县。邓太后掌权时,朝臣将地震的锅都甩给了太后。但邓太后死后,地震依旧不停,朝臣只能将锅给了皇帝,说小人乱政,皇帝不能明察。”
“但无能就是皇帝最大的罪过啊!”
“顺帝时发生大旱,李固上书弹劾梁冀,说天灾都是因为梁冀掌权引起的。本来应该由朝廷主持赈灾济贫,安抚百姓的时候,中央却在忙着政治斗争。”
曾经在安帝朝将锅甩给邓太后,在顺帝朝弹劾梁冀的朝臣代表李固:别骂了别骂了,老夫已经知道错了……
“光和元年汉灵帝诏策问对:为什么每年都有蝗虫成灾?蔡邕答道:大作不时,天降灾,厥咎蝗虫来。帝贪则政暴而吏酷,酷则诛深必杀,主蝗虫。蝗虫,贪苛之所致也!意思是:统治者贪婪不施德政,官吏严刑峻法,才导致了蝗虫成灾……生生将天灾变成了争权夺利的人祸。所以这一年,朝廷大规模迁徙百官,得到任命的官吏都去汉灵帝的西园上贡,还有谁会管百姓的死活!”
“中央已经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理由,底下的官员自然不会自找麻烦,只要离开蝗虫肆虐的郡县,多花点钱算什么,反正很快就能赚回来……(。-`ω`-)”
“当时的士大夫眼中是没有百姓的……”
蔡邕有苦难言:“老夫本是想劝陛下不要卖官鬻爵,要向明帝章帝一般勤俭节约,痛改前非的!”
【大灾之后便是大疫,因为统治者的不作为,安帝年间爆发了2次大疫,桓帝年间3次,灵帝年间5次,还有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的中原大疫!】
【瘟疫,“瘟,疫也”,“疫,民皆疾也”,古代说的瘟疫就是我们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传染病。】
【东汉末年的瘟疫堪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瘟疫。这场瘟疫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也改变了天下格局。】
【早在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马援率军出征交阯,军中便爆发了瘴疫,近一半将士死亡。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马援奉命平叛五溪蛮,军中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成百上千的战士死亡,马援自己也因为感染瘴疫而死。】
刘秀急道:“如今就是建武年间,天幕提醒的太及时了!”
马援:“臣请求多带一些医者,提前准备好防疫药物。”
刘秀:“准奏!”
天幕定会说到疫情预防治疗之法,正好让太医院做好准备。
【当然,这些还只是瘟疫大规模爆发的前奏,我们所说的这场汉末大瘟疫从汉灵帝统治年间一直持续到汉献帝建安末年,前后持续时间长达51年,全国性的大疫就有六次,疫情主要集中在豫州、徐州、青州等中原地区,波及到整个东汉统治的核心疆域。】
“其实东汉末年的瘟疫一直持续到了东晋,长达百年之久。”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无百一,念之断人肠。曹操”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
“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曹植”
“觽灾并凑,蝗虫滋生,河水逆流,五星失次……人民疾疫。《后汉书》”
【这场瘟疫最开始是通过大型的动物,比如马牛羊等作为宿主进行传播的,传染性极强,致死率极高。病毒来势汹汹,一旦感染上就是不治之症,人们只能被动地等待死亡。】
“汉朝连年对外的战争,可能感染了匈奴所携带的病毒。”
但是匈奴贼心不死,屡次犯边,也不能任由他们侵袭骚扰。
卫青提醒道:“或许是匈奴有意将感染疾病的畜生尸体投放水源,造成大汉军队的减员。”
汉武帝:“天幕讲到去病的时候就曾说过,去病可能中了匈奴的奸计。”
霍去病都忘记这件事了,没想到自家陛下还记得:“臣日后定会注意的,尽量饮用自己携带的食物,和烧开的水。”
汉武帝也知道行军打仗不可能讲究太多,只能提醒道:“多带一些大夫,让他们时刻检查。”
“因为气候和土地兼并,造成了波及全国的大饥荒,百姓长期得不到食物,免疫力下降,对病毒的抵抗力也降低了。”
“饿死在道边的尸体有的被吃了,有的自然腐烂,腐烂的尸体会产生大量病菌,这也是病毒的源头之一。”
平行时空乱世中的百姓都绝望了。
到处都是战乱,到处都是兵匪,他们只能四处流浪,四处乞讨。只要能吃的东西,便是土石都会下肚,更何况是人的尸体。相较于可能感染的瘟疫,当然是眼前的温饱更重要。
“汉朝的人有吃老鼠肉的习惯,现在开发出来的汉墓有一些陶罐中还存放了很多完整的老鼠骨头,就连汉景帝的御膳房都有,可见这是从上到下的风俗。达官贵人吃老鼠是为了品尝不同的风味,普通百姓吃老鼠则是因为没有食物,只能见什么吃什么了。”
“但老鼠身上携带了很多病毒,很容易就会传染到人身上。”
“汉末的瘟疫很有可能是鼠疫。”
老祖宗们自动理解为“老鼠身上带着瘟疫!”
汉景帝想着自己最近几天的菜单,差点吐了出来。Σ( °o°)
【这些生病的动物有可能是在大汉北征西讨的过程中,从匈奴感染的。因为与汉末疫情同一时间,西方的罗马帝国也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史称“安东尼瘟疫”!与大汉一样,罗马也曾与西迁的匈奴交过手。这场大疫让罗马帝国人口锐减四分之一,帝国由盛转衰。】
“丝绸之路不止带来了财富与文化交流,也将病毒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当时正是罗马的黄金时代,安东尼是罗马的五贤帝之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的情况下,还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可见瘟疫的可怕!”
曹操:“罗马!就是我们说的大秦!”
曹丕:“没想到遥远的西方也有瘟疫。”
【这场瘟疫的快速传播与绵延不绝有很多原因,首先便是自然原因,秦、西汉时期,中原地区气候温和,植被丰富。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天气突然变得异常寒冷,自然环境恶劣。频繁的天灾导致庄稼颗粒无收,人口急速流失,病原微生物滋生蔓延……】
“在三千多年前,黄河两岸还长满了竹子。”
“公元前1000年开始降温,长江汉水都结冰了,这个时间正好是周厉王时期,周朝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国力日衰。”
“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是第二个温暖期,山东温度常年保持零度以上,齐鲁地区庄稼一年两熟,亚热带植物都能在这里生活。”
“从公元元年,到公元600年,再次降温,这段时间对应着王莽的新朝,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开皇年间。”
曹操:“听闻早年间洛阳是不下雪的,如今却大雪纷飞,冻死无数百姓。”
曹植也道:“父亲在孔雀台种的柑橘只开花不结果,想来也是这个原因,史书记载汉武帝时中原还能生长梅树、柑橘,现在都绝迹了。”
孙策:“前些年,六月间还有像冬天一样的寒风,淮河结冰,不能行船。”
孙权:“过去也不曾听闻东吴还能天降大雪,冻死鸟兽的。”
李世民:“原来温度也能影响朝代更迭。”
魏征正在查找汉代的史书,以验证天幕的判断。
只听得魏征高呼:“找到了!”
离得近的同僚都围了上来,李世民也留意着这边的动静。
只听魏征念道:“(王莽)天凤三年,关东雨雪深一丈,百官人马有冻死者……”
房玄龄道:“长安已经多年不曾见过冰雪了,可见我大唐正是天幕说的温暖期。”
长孙无忌不由得感慨:“天佑大唐!”
【现代遇到气候忽冷忽热之时,还会爆发流感,更何况免疫力低下的古代。温度下降,会导致很多冰川无法融化成水,河流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生成的水蒸气也会减少,相应的,降雨量也会减少。随之而来的便是农作物生长环境南移,经济中心南移。】
张仲景正在给自己的徒弟解释天幕的意思,“《黄帝内经》记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由此可见,冬季没有储存足够的精气,春季便无法抵抗瘟病的侵袭。”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冬季吃不饱导致免疫力低下,春季就会容易生病。
长时间的饥饿还会导致人伦悲剧,同类相食,携带病毒的尸体被人们吃掉,加速了瘟疫的传播。
【其次,战争也造成了瘟疫的大规模传播。整个东汉年间战争都不曾间断,汉灵帝时期,更是开启了与羌胡的百年战争,北方鲜卑崛起,不断犯边。】
皇甫规想起早年平叛的经历,对子孙道:“当年陇右诸羌叛乱,老夫率领的大军尚未到达战场,便因瘟疫减员四成,若不是我大汉军士一汉当五胡,怕是诸羌之乱难以平定。”
【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乱政,诸侯争霸,三分天下……无不伴随着一场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我们知道传染病大规模传染要满足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链与易感人群。战争让大量军队聚集在一起,士兵长时间行军打仗,身体疲惫,免疫力低下,军营卫生条件极差,再加上伤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一人生病便会感染周围无数同袍。因此,很多瘟疫都起源于军营。】
【赤壁之战中,曹军由于感染瘟疫造成士兵大量死亡,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面对孙刘联军的强势攻击,曹操只能班师回朝。第六次合肥之战,吴军中爆发瘟疫,只能仓皇撤退,诸葛恪也因此战的失败失去人心,身死族灭……】
曹操:“赤壁之战,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无独有偶,罗马帝国的安东尼瘟疫也是因为战争。公元161年,罗马帝国与安息帝国爆发了一场大战,罗马赢得了这场战役,却因为士兵感染瘟疫,只能放弃进攻,罢兵回朝。当时没有人想到,他们也将瘟疫带回了小亚细亚半岛。】
【当时罗马一天有两千人因瘟疫而死,包括贵族精英,很多地方因为行政官突然去世,社会基层治理瘫痪。这场瘟疫几乎摧毁了罗马帝国的秩序,各行业都变得岌岌可危,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203章 天灾人祸
【战乱使得东汉王朝民不聊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不得不被迫转移,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也加剧了瘟疫的传播。譬如:董卓强迫洛阳百姓迁都长安!】
【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尚且需要控制人口的流动,更何况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极其落后,再加上朝廷的不作为,导致无数人染疫而亡,尸横遍野。感染瘟疫而死亡的人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又造成了更多人口的感染,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曹操沉吟:“控制人口流动?何其艰难!”
曹丕:“天幕的意思定不是简单的封城,任其自生自灭,而是保证基本生活之后,限制百姓外出。”
曹操:“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朝廷,一群不畏死亡的廉吏,还要有充足的物资保障。”
【如此严重的社会危机却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皇帝贪图享乐宠幸宦官,朝臣争权夺利著书养望,地方父母官都是买官上位的贪婪暴虐之徒,对疫情视而不见……就在朝野上下着眼于两次党锢之祸,宦官与士大夫图穷匕见时,民间因为疫情而死的人已经数不胜数。】
“感觉古代的百姓和统治者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每次改朝换代就是打破这种阶层限制的时候。”
“瘟疫并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地位便放过你,若是疫情无限扩大,那些士大夫也不可避免。”
这些警告被平行时空的统治阶级当做了危言耸听,他们自认为自己住在高高的城墙之内,只要控制住城门,不要让疫情在城内蔓延,就不会波及到自己!
【其实当时的统治阶级对瘟疫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曹植在文章中称其为“疠气流行”,病因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张仲景也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将建安年间的大瘟疫归为伤寒。】
【但愚民政策之下,民间依旧不知瘟疫的成因,将其当作鬼神作祟。秦汉时期,民间流行一种“追傩”的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底,立春的前一天,几百名童子头戴红巾,身穿奇异的服装,手持桃弓棘矢,做着奇怪的动作以驱赶恶神。】
【曹植在《说疫气》中提到: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因此:愚民悬符厌之。当时的人们佩戴香包和符纸用来驱邪避瘟。】
刘备:“天幕的意思是要将这些知识都教给普通百姓?”
诸葛亮:“主公不必烦恼,天幕就是最好的宣传工具。”
刘备:“仓廪足而知礼节,百姓人人明理是件好事。”但会不会增加治理上的难度?
【瘟疫之后,十个州的人口都比不上过去一个州,这样的比例便是在士大夫阶层也不可幸免。】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被曹操处死,阮瑀早亡外,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五人都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曹丕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昔年疾疫,亲故多摧其灾……”王粲的孙子,著名经学家玄学家王弼也死于瘟疫,年仅二十三岁。还有曹魏权臣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因瘟疫去世……可见瘟疫的传播并不会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区别。】
天幕提到的几人都震惊了,他们身强体健,还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死之事。
心神震荡之后,他们无不专注的盯着天幕,期盼着天幕多讲一些瘟疫的预防治疗之策。
【曹植的《说疫气》中写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当年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亲人去世的悲痛,有的全家病死,有的一族俱亡。】
【生命的短暂让文人的心态也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瘟疫面前,人类无比渺小,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西汉时期壮美华丽的赋逐渐转变了风格。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绝不是无病呻吟。】
曹操身体微微前倾,作为北方最大的诸侯,若是他的儿子们都要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那普通百姓还能有活路吗!
“汉朝是以孝治天下,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但东汉末年人相食的人伦惨剧,打破了儒家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独尊儒术已经行不通了。”
“儒家面对乱世的无力,为道家的兴起,佛家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魏晋流行玄学,士人崇尚清谈,追求用丹药长生,还大量服食五石散。”
董仲舒痛苦脸:工作量再次剧增!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儒家学说适应乱世的社会环境呢?
——这个问题也是孔子孟子苦苦求索而不得的。
【面对瘟疫的束手无策,也推动了宗教神鬼文化的盛行与传播,汉末兴起的天师道割据一方,创造了一个原始乌托邦社会。太平道酝酿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深深撼动了汉王朝的统治根基。魏晋时期则是清谈成风,道家佛家兴起,儒家思想进一步被压制。】
“张角的太平道便是以给百姓施符水治病,短时间聚集了数十万信徒。”
“面对疫情,百姓只能被动等死,本该发挥作用的朝廷对此视而不见。只有张角看到了他们的痛苦,侥幸活下来的人自然愿意为张角而死。”
【如果说东汉末年的瘟疫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那么上天也相应的给了破局之法——医圣张仲景!】
曹操惊喜:“医圣!圣人啊!”
刘备震惊:“难道张仲景能够解决瘟疫。”
孙权立刻行动:“发动所有力量,查探张仲景的下落。”
张仲景的小徒弟惊奇的看着师父:“师父,天幕说的是您,您是医圣!”
张仲景微微一笑,“看来老夫找到了瘟疫的治疗之法。”
说罢,他将笔墨备好,准备抄未来自己的作业。
古往今来无数医者都兴奋不已,这还是天幕第一次提及医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因父亲在朝为官,他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接触到很多书籍。但当时人心涣散,朝政不安,战乱频仍,兵祸连结,百姓饱受离乱之苦,再加上疫病流行,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而官府却只顾争权夺利,压榨百姓,因此他对当时黑暗的官场极其反感。】
【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要成为一个悬壶济世的医者,并顺利拜师学艺。】
战国时期,刚从齐桓公(田氏)的王城逃亡秦国的扁鹊不由得驻足观望,没想到他的故事也传到了后世,不知他编写的《内经》、《脉书》有没有流传下去……
【在老师张伯祖的教导下,张仲景博览医书,仔细专研《素问》、《灵枢》、《难经》等古代医学著作,吸收各家所长,收集民间验方,研究民间土法,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很快便成为一个有名的医生,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
【汉朝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察举制,规定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孝廉一人,张仲景出身世家,又有一定名气,很快便被举荐成为孝廉。尽管他厌恶官场,却不得不走马上任,在建安元年成为长沙太守。】
曹操挑眉,“果然是他!”
长沙太守张仲景最有名的不是他的治理能力,而是他的离经叛道,身为士族却整日与庶民混在一起,在士林圈子中风评可不怎么样。
过去看不起张仲景的士人看到天幕的介绍,无不惊慌失措,人生在世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呢。
原本有一位医圣就在自己面前,自己却没有珍惜,面对即将到来的大瘟疫,他们不得不放下自尊,登门致歉。
【成为一郡之长并不妨碍张仲景继续自己喜欢的事业,当时有规定官员不能随意进出民宅,但不接触百姓,怎么给他们治疗呢?张仲景灵机一动,我不能去民宅,百姓可以出入衙门啊。于是他便选了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打开衙门,接待百姓来问诊——这便是后世“坐堂”大夫的由来。】
【张仲景的行为在士林中是绝对的异类,但这样的行为却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震动,百姓无不拍手叫好,对张太守更加爱戴。这件事传播开来后,很多人不远千里前来求医,张仲景对此来者不拒。】
【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张仲景辞官隐居岭南,一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多年的行医,让他看到了民间疾苦,看到了瘟疫对百姓的摧残,对瘟疫的研究也成为了他贯穿一生的使命。】
【张仲景的家乡在南阳,南阳是当时主要的农耕区,人口稠密,距离都城洛阳很近——同时也是瘟疫的重灾区!】
【在建安前十年间,张仲景的家族两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百分之七十是死于伤寒。】
【古代的医者对瘟疫的研究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其中《素问》篇写道:“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了瘟疫的传染性,流行性,发病时间等特点。】
【张仲景在先人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专研,收集了大量资料,加上他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终于在公元210年,写出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中包罗万象,有针对汉末瘟疫的《伤寒论》,也有针对其他疾病的《金匮要略》,这些都是中医学的瑰宝。】
“在书中,张仲景发出了愤世嫉俗的悲叹,他批评了当时部分医者的浮躁态度,很多大夫不研究药方医术,一味追求权势阿附权贵,不仔细看病就抓药,为了赚钱什么都敢做,丢掉了医者的操守。”
“《伤寒杂病论》解释了温病的起源,揭示了肾中元气不足,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
“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伤寒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记载了很多预防、治疗瘟疫的方剂。”
“现代学术界研究认为,东汉末年的这场瘟疫极有可能是伤寒和鼠疫。伤寒是由伤寒杆菌造成的疾病,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腹痛,而古代的伤寒可能包含了多种疾病,由于当时没有办法对病原体进行研究,所以把类似的病统称为伤寒。”
两汉的观众看到“鼠疫”二字,不由得将自家食谱上的老鼠默默划掉了……
张仲景将天幕提及的知识先记录下来,只是“伤寒杆菌是什么?”
葛洪欣喜的将自己新编撰的医书命名为《肘后备急方》,只是……老夫费尽心力编撰的《抱朴子》难道没有传到后世吗?
“有趣的是,张仲景治疗伤寒的药方麻黄汤与西方的还魂汤有异曲同工之妙。麻黄汤的麻黄来自西域楼兰,用来治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常见病。还魂汤仅比麻黄汤少一味药材,用来治疗卒死等危重病。”
“可见丝绸之路繁荣了贸易,也带来了瘟疫,而胡商的交流带来了治疗瘟疫的药材,又通过丝绸之路将药方传至世界各地。”
第204章 天灾人祸
【《伤寒杂病论》是自先秦《黄帝内经》以来的又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古典医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学中医的人都把它当无价之宝——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张仲景确立了中医的诊治方式即:辩证治疗。”
“张仲景留下的三百多个药方被后人称为万方之祖!”
“从晋朝开始,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超过数千家。日本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有近二百家。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现在日本的很多中成药企业依旧在用着张仲景的药方生产药品,还堂而皇之的将其打上自己的标签。”
张仲景:谢谢,并不想认这些传人呢。∑(°д°)!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勤恳踏实,即便已经有了伟大的成就依旧扎根民间,对医学的态度始终赤诚!他本人的处世之道也成为后世的榜样。后人评价他: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而张仲景用一生践行了济世救人的理念。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将其尊称为“医圣”!】
一手开启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沉吟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诸葛武侯是良相,张仲景是良医,不知我能不能效仿先人,一改大宋积贫积弱之风。”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仅凭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足以让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小徒弟惊呼:“太可惜了,师父的医书有好多都没有传下去呢!”
张仲景思索片刻,道:“将这几本医书抄写三份,送与魏蜀吴三家,希望他们能好生利用,将之传遍天下!”
小徒弟心疼道:“师父,这可都是您的心血啊!”
张仲景微微一笑:“医书本就为了治病救人,越多人看到越能发挥它的作用,若是将来当真失散,那才是真的可惜。”
“医者在古代属于百工匠人之流,社会地位低下,便是医圣张仲景也没有被记录在正史中。”
“但张仲景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为百姓做的事,永远都有人记着。”
“张仲景在长沙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无家可归,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掉了。他就研究了一个食疗方子,名:‘祛寒娇耳汤’,免费发放给百姓,那天正好是冬至,后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成为一种风俗。”
“张仲景去世的时候,长沙和南阳的人都想让他葬在自家地盘上,两方差点打起来。张仲景便取了个折中的办法: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那里。后来,当送葬的队伍来到张仲景施祛寒娇耳汤的地方时,绳子突然断了,于是张仲景就被埋葬在这里,两地的百姓自发行动,为张仲景建造坟茔,树立医圣祠!”
张仲景双目含泪,内心感动不已,他做的事,大家都记得,这就是最好的回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