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孙权:这就是孤最有作为的儿子?
还是想办法保住长子的命吧,其他人都靠不住!
【继位前的孙皓才识明断,颇有孙策之风,因此被张布等人看中。继位后他大肆封赏功臣,巩固自己的帝位,抚恤百姓,开仓赈济,减省宫女,俭朴自律,俨然一位贤明君主。】
【但好景不长,孙皓很快便暴露了他的本性,他行为暴虐,滥施刑罚,贪酒好色,穷兵黩武,大失人心,导致将领倒戈,民变四起!】
“孙皓很得孙权的喜欢,给他取名彭祖。”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孙皓就是那个不幸的人,他本来是太子的长子,后来变成废太子长子,然后,他的父亲因牵连进诸葛恪事件被孙峻杀了,母亲也殉情了,那个时候他已经十二岁了,对这件事一定印象深刻。”
“他设了很多酷刑,逼杀朱太后,把孙休的几个儿子都流放了。”
“孙皓一朝的丞相几乎都被他诛杀。(ΩДΩ)”
“给他还非常迷信,用玄学决定一切,坚信自己会一统天下。一听说哪里有神异之事就改元大赦,于是东吴官员开始大造祥瑞,甘露,宝鼎,凤皇,天册,天玺,天纪……都是孙皓的年号。”
“宋真宗玩的那些都是孙皓玩剩下的。”
孙权被气的话都说不利索了:“这……这简直就是……夏桀商纣!荒淫无度,胡作非为,难道天下会有人送到你手上吗!”
赵匡胤:“宋真宗?”
他是迷信神鬼还是玩祥瑞?
“拥立孙皓的张布见到他的倒行逆施,非常失望,后悔拥立其为帝,孙皓知道后,诛杀了张布,又将张布的女儿纳入后宫。”
“孙皓还下令两千石以上的大臣之女都要送到宫中给他选择,只有没有被选中的才能嫁人。”
“孙皓不喜欢别人看他,上朝的时候大臣只能低着头,谁看他就剥了谁的面皮。”
“哪个妃子看不顺眼就杀了扔河里。”
“孙皓纵容宠妃在集市上抢夺百姓财物,负责的官员想要将宠妃绳之以法,被孙皓锯断了头颅。”
东吴的朝臣都觉得自己脖子一凉……
他们瞬间达成一致,无论如何,绝对不能让孙皓上位!
【吴国内部的政权动荡,消耗了东吴的国力,让其失去了北伐的最好时机。不仅是司马师,接替兄长的司马昭也将东吴当作经验包,以南征树立自己的威望。】
【孙皓继位这一年是公元264年,就在前一年,蜀汉被灭,魏蜀吴只剩下两家。我们先将目光转向北方,在东吴内部剧烈动荡的时候,司马氏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公元254年,魏帝曹芳联合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密谋,计划除掉司马兄弟。不料事败,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立曹髦(曹丕之孙,曹霖之子)为帝。三位大臣遭腰斩,诛三族,包括张缉之女张皇后也被诛杀。】
曹操的头一抽一抽的疼:“废立皇帝!”
曹丕咬牙切齿:“司马老贼!”
“这样说起来,只有蜀汉的政局最平稳。”
“刘备和诸葛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诸葛亮:“如此局面,正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啊!”
【公元255年,毌丘俭、文钦以废帝曹芳为旗号,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马师南征,成功平定了叛乱,也死于平叛途中。】
【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权势地位,封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剑履上殿……】
【公元258年,魏甘露三年,司马昭平定淮南诸葛诞之乱,牢牢控制住了魏国军政。魏帝曹髦被迫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九次推辞。最后曹髦给司马昭加封食邑一万户,司马昭诸子都被封为列侯。】
曹丕:好熟悉的画面……

第197章 三家归晋
【公元260年,魏甘露五年,魏帝曹髦再次被迫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
【同样的戏码一次次上演,曹髦成为衬托司马昭谦虚恭谨的小丑,这让曹髦深感受辱。再加上司马氏擅权,皇权日渐衰微,身为天子,国家大事却不由自己做主,于是,曹髦下定决心要废黜司马昭!】
“一边强迫曹髦封赏,一边又假惺惺的推辞,真是又当又立。”
“司马师死后,曹髦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想要借此削夺司马昭的兵权,但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的计谋,公然抗旨,自己率军回京。”
“曹髦有心奋起,也有相应的才能和心计,但他毕竟太年轻了……”
曹操咬牙切齿道:“胆敢如此戏耍我曹家天子!如果说司马懿还有一丝可能活命的话,司马昭必死无疑!”
即便现在的他还不满十岁。
曹髦:“身为曹家子嗣,当奋起反抗,诛灭逆贼,岂能苟且偷生,丧权辱国!”
两汉的皇帝们有些隐秘的兴奋,曹家篡汉,如今来个司马家篡魏,焉知不是报应!
刘邦多没心思喝酒了:“嘿嘿,子房说哪边能赢?”
张良:“曹髦虽有志气,却毫无根基,满朝文武都依附司马家,曹髦需要时间培植自己的势力。”
萧何:“若是他能安下心来,隐忍不发,将来熬死司马昭,便能绝处逢生。”
刘邦:“司马氏从司马懿开始布局,已经经过了两代三人的经营,司马昭怕是要做曹丕,他不需要等到儿子上位。”
【曹髦召集自己的亲信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道:“司马昭之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如今要率领你们去讨伐他。”他要立刻行动,一刻也不想等下去了。】
【可惜他不知道的是,他以为的亲信中,王沈王业早已背叛了他!】
刘彻锐评:“曹髦有心成为中兴夏朝的少康,却没有一个虞国君主肯帮他了。”
曹操为自家后代着急:“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现在最需要的是忍耐啊!”
曹丕也提着一颗心:“若能一举成功那便是汉宣帝,若是失败就是海昏侯了……”
曹髦:“反正司马昭看朕不顺眼,早晚要废了朕,何不拼死一搏,他有本事就杀了朕啊!”
他们都想象不到司马昭会做什么样的事——
【王沈王业将此事报告司马昭,司马昭立刻召集军队做出部署,曹髦知道事情已经败露,立刻拔剑登辇,亲率数百宫廷侍卫进攻司马昭所在相府,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在南阙外带兵拦住了皇帝的车架。】
【面对挥舞着宝剑亲自开路的皇帝,相府外的兵将都不敢动作,贾充鼓动道: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日!】
【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惊天巨变在光天化日下发生了,太子舍人成济当街刺杀曹髦,十九岁的曹魏天子横死当场!曹髦以自己无畏的勇气将司马氏一族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操:噗!
自司马家出现,便梗在喉头的老血终于喷了出来……
曹丕跌坐在地,曹叡大惊失色!
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始皇一把捏断了手中的毛笔,看着被墨汁污染的奏章神情如冰。
扶苏震惊之色溢于言表,李斯等人吸气声此起彼伏。
汉武帝将手中的酒爵砸在地上,他不敢置信的询问身边的大将军:“仲卿,天幕说什么?”
卫青也目瞪口呆,不知该如何回应……
“王莽和梁冀也只敢暗中用毒,赵高杀胡亥都是避着人做的。”
“当街弑杀天子,将皇权的神圣踩在脚下,将君臣之间上千年的规矩视若无物!”
“曹髦以为天子的身份就是金字招牌,没有人敢对他动刀,他有很大可能胜利,但他没有料到司马昭贾充都是不在乎规矩的人。”
“宁为高贵乡公曹髦死,不为常道乡公曹奂生。”
“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西晋建立后,贾充位列三公,却最怕别人提起高贵乡公曹髦。”
曹操双目赤红,曹营众文武都大惊失色,就连孙刘阵营也没有任何喜悦的情绪。
曹真:“丞相,某请命将司马懿千刀万剐!”
夏侯渊:“臣附议,司马氏一族都要斩草除根!”
郭嘉:“后人对司马家的不喜,不只是因为谋朝篡位,弑杀天子,定然有其他的原因,司马一族死不足惜,但主公不能因此背上污名。”
陈群:“可先将司马懿父子枭首示众,其余族人等候发落。”
曹操语气嗜血道:“不急,不急……先让司马懿看看他的后人做了什么,然后,孤要亲自料理他!”
【司马昭听说后,假惺惺的哭拜在地,说不知天下人会怎么议论他。但他内心深处还不知怎么得意——从此,曹魏皇室的脸面彻底被他踩在了脚下。】
【事后,司马昭贼喊捉贼,杀人灭口。他说皇帝曹髦刺杀太后未遂,被成济斩杀,将其废为庶人,就连曹髦的葬礼都只是平民之礼,后来在大臣的劝谏下,才升级为王侯之礼。】
“陈泰提议腰斩贾充,司马昭却不肯,只将罪名归于成济,成济成了替罪羊。”
“贾充是在执行司马昭的命令,因为这件事之后,贾充不仅没有任何处罚,还加官进爵,封侯拜相。”
董仲舒:“这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
主父偃:“司马昭就应该杀了贾充,还能将自己身上的污名扣到贾充头上一部分。”
“司马昭保住了贾充,可他若是知道几十年后贾充的女儿霍乱西晋,不知会不会后悔。”
“不能将八王之乱都归咎于贾南风吧。”
“首先贾南风掌握朝政大权,其次她杀了司马衷唯一的儿子,还引司马氏诸王入京,所以,她有脱不开的责任!”
司马炎拍案而起:“太子妃居然敢杀了我的乖孙!”
还有八王之乱是什么?
西晋朝臣:陛下是不是反应太迟缓了,天幕都将司马家骂的狗血淋头了,陛下才开始感到愤怒!
殊不知司马炎根本不在乎后人的看法,后人骂几句也不耽误他做天下之主。况且这件事本就是满朝皆知的,只是不曾在民间宣扬罢了。
满朝文武都是司马家的从犯,又有谁比谁高贵呢!
只要掌握住世家大族,便没有人能够推翻司马家的统治!
能让司马炎破防的,只有超出他预料的事……
【从司马懿洛水背盟到司马昭当街弑君,司马家的权势之路,从一开始便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规矩之所以是规矩就在于所有人都要去遵守,司马昭开了一个很坏的头——从此,所有人都不必再守规矩,天下即将滑入比春秋战国还要混乱黑暗的三百年!】
“司马懿背盟后,为他作保的四朝元老蒋济呕血而死,司马昭弑君后,提议斩首贾充以谢天下的陈泰也自杀而亡。”
陈群不自觉的上前一步:“陈泰,是我儿陈泰!”
“还有司马孚,为曹髦伏尸痛哭,这是司马家唯一一个没有与司马懿合谋的人。”
“蒋济就是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用假情报骗了孙权的人,没想到最后却被司马懿给骗了。”
蒋济:“噗……”
其子蒋秀提剑在手,“父亲,若不是司马老贼背信弃义,父亲也不必承受如此煎熬,我这就去杀了司马懿!”
蒋济忙拦住他:“不要冲动!司马懿没几天好活了,如何帮陛下拿回大权才是最重要的。”
蒋秀:“父亲,您是当朝太尉,只有您活着才能做到啊!”
蒋济如何不知:“若不是天幕的提醒,让我撑着一口气,我怕是早就活不下去了。”
过去曹爽专擅朝政,他便与司马懿合作除掉曹爽,如今司马懿狼子野心,他也要为自己曾经的眼拙负责!
【曹髦被杀后,忠于曹魏的势力都被一一剪除,司马氏代魏的最后一个障碍也没有了。司马昭彻底撕下了自己的遮羞布,立常道乡公曹奂(曹操之孙,曹宇之子)为帝,这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
【但是因为弑君的恶劣影响,司马昭只能被迫暂缓代魏的脚步,曹髦以生命为代价,为后来的曹奂争取了一点时间,但曹奂却完全没有曹髦的心志!】
两汉的皇帝们终于缓过神来,他们这次感觉到了冷汗涔涔。
刘邦:“后世这些小子真是无知无畏啊,乃公希望曹魏快点灭亡,但不能是这样的方式啊!”
刘彻冷笑:“呵呵,怪不得后世看不上儒家,朕定下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已经没有任何神圣感了。”
刘询:“朕过去只是如芒在背,曹髦是真的被权臣一剑穿胸啊!”
刘秀:“刘协若是有如此气性,大汉说不定还能延续下去!”
刘庄也肯定道:“曹操是个守规矩的人,他不会行司马昭之事。”

第198章 三家归晋
【这件事在晋朝编撰的史书上被以春秋笔法一笔带过,直到唐朝之后编撰的史书才将此事定性为“司马昭弑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成为一句成语,成为谋朝篡位,争权弑君的代名词!】
在史书中记下“赵盾弑其君”的董狐:“史家当秉笔直书,怎能以春秋笔法掩盖事实。”
陈寿:我也很难啊,若是将事实写下来,《三国志》得变成禁书!
春秋时齐国太史:“鄙视!”
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国君,齐国太史将此事写在史书上:“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这两人也被崔杼杀了,他的第三个弟弟依旧如实记载,崔杼无奈,最终默认了这件事。
后世的史学家再也没有春秋时期的史家风骨了!
“这件事影响了后来的三百多年,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并立,多少乱臣贼子弑君自立,都是司马昭开的坏头。”
“历史是不会被史书上的几句话磨灭的。”
“规矩一旦破坏,你以为只是你一人能不守规矩吗?不,所有人都会不守规矩的。”
“东吴灭亡后,贾充问孙皓之前在东吴施行的酷刑,嘲讽孙皓是个暴君,孙皓则反唇相讥: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这就是专门为你设的刑法!”
“《世说新语》记载,当晋明帝听王导讲述晋朝建立的过程,听到司马昭弑君等事时忍不住捂住脸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如果真是这样,晋朝早就该亡了!”
“晋明帝算是晋朝唯一的明君了。”
曹操冷笑:“晋朝还能有明君!”
【为了摆脱此事的负面影响,将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自身的污点——为此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
刘备:礼貌吗你?
刘禅:莫挨朕┭┮﹏┭┮!
【此时的蜀汉早已不是诸葛亮、蒋琬、费祎在位时的蜀汉。费祎死后,刘禅不理朝政,黄皓窃弄权柄,以致朝政日非,民有菜色,时任大将军的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空耗国力,却没有多少成果。】
“刘禅对姜维的北伐最开始是支持的,后来姜维空耗国力,却没有成果,就被满朝上下一致反对了。”
“但蜀汉困于一隅,不坚持北伐就是慢性死亡。”
“自从诸葛亮一死,蜀汉的精气神都被带走了……”
诸葛亮担忧道:“连续十一次北伐,不知朝中可安稳?”
刘备也忧心忡忡:“大汉的国力怕是支撑不住了。”
【姜维,字伯约,出身陇右天水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趁着曹魏没有防备,一举攻破陇右三郡,当时姜维正在天水郡任职,官居郎中!】
曹操:所以,姜维原本是我曹魏的将领,为何会投靠蜀汉,还成了蜀汉最后的支柱?
【天水失守之时,姜维正在郡中视察,天水太守马遵得到蜀汉来攻的消息,又听说各地郡县纷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便怀疑姜维等人心怀二意,撤退之时,直接扔下了姜维等人,连夜逃往上珪。姜维追之不及,附近郡县都不肯接纳他们入城,姜维无奈之下只能投降诸葛亮,就连他的母亲都顾不上了。】
曹操怒极反笑:“马遵是吗?孤记住你了。”
好不容易得个大将,居然被奸邪小人送给了敌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但降将姜维却让诸葛亮很是惊喜,诸葛亮考察一番后,便断定姜维是凉州上士,比马良等人还要出色。更难得的是姜维心存汉室,既有胆气,又通兵法,是个可造之材。诸葛亮见猎心喜,打算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马遵顿时大感冤枉:“姜伯约心存汉室,根本不想为大魏效力,臣分明是明眼识人啊!”
曹操不屑道:“只要入了吾彀中的人才,没有人能够逃脱出去!”
【此后,姜维一直追随在诸葛亮左右,参与北伐战争,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费祎坐镇汉中,派姜维四处出击。从公元238年到公元252年,姜维先后四次出征,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只因在费祎等人的制约下,姜维所帅兵卒不足一万,战役规模都很小,这十四年间汉魏之间再没有进行大规模会战。】
“这段时间,姜维西镇羌族,南抚夷族,兵出陇西,击败郭淮、夏侯霸,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姜维自认为自己来自陇西地区,对当地的羌胡少数民族极其了解,只要他能领兵就能将陇西都收到蜀汉手中。但……”
诸葛亮面色难看的接上了天幕的话:“在蒋琬费祎制约下,兵不过一万,只能骚扰敌军,却无法取得战果。”
看着丞相难看的脸色,蒋琬费祎等人颇有些无地自容……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开始独掌兵权。在姜维主导下,蜀汉年年出兵,连续发动七次大规模北伐,取得了洮西之战的胜利,却也遭遇了段谷之战的惨败。】
【洮西之战发生在公元255年,这一年,长期驻守雍凉的魏国名将郭淮死了,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师也死了。姜维敏锐的抓住了战机,发动大规模北伐战役。】
【蜀汉由姜维、夏侯霸、张翼三位大将领兵,目标直指祁山、石营、金城!曹魏一方的将领则是长期驻守雍凉,多次击败姜维的陈群之子陈泰,南安太守邓艾,雍州刺史王经。】
【这是诸葛亮死后,魏蜀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姜维踌躇满志,一心北上。曹魏探查到姜维的排兵布阵,立刻做出应对。王经建议兵分三路,分别出击,他认为蜀汉兵力薄弱,不可能三路都是精锐,曹魏以大军压境,只要击败其中一路,姜维的攻势就会被打破了。】
【时任主帅的陈泰却想要求稳,他派王经继续在狄道侦查,自己则屯兵陈仓,以不变应万变。】
【姜维在狄道遇到了王经,王经自视甚高,根本看不上蜀汉这点兵马,两军遭遇,立刻开打,此战,雍州刺史王经被大将姜维按在地上摩擦!】
【王经的士兵分布在洮河两岸,西岸的魏军被姜维迅速消灭,东岸的王经吓得腿都在发软,不过他没有逃,他选择了全军渡河背水一战,成功将东岸的军队都送到了西岸——送到了蜀汉无当飞军与诸葛连弩的射程之内!】
曹操:“蠢货!你以为你是韩信吗,居然敢行此险招!”
【此战,雍州军几乎全灭,王经带着残兵败将逃回狄道城,再不敢出战。】
“这个王经就是曹髦拼死一搏之前召见的那三个心腹之一,王经是唯一没有背叛曹髦的。”
“后来就因为他没有给司马昭通风报信,被司马昭诛杀!”
曹操:……
曹丕为老夫亲找补道:“看来是此人不擅长排兵布阵,品行还是不错的。”
【这场开门红鼓舞了蜀汉军队的士气,姜维将王经死死的围在狄道城内,直到陈泰派兵来援,姜维才安然撤兵。】
“所以此战的战果是什么?姜维并没有得到任何城池。”
“殊不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魏军死伤数万就死最好的战果。”
【姜维大破王经,斩人头数万。陈泰逼退姜维,保住了雍凉全境。但曹魏的损失不止是明面上的伤亡数字,《三国志》记载: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
诸葛亮大赞:“好!此战堪称大汉立国以来对魏军最大的一场战术胜利!”
他果然没有看错人,姜维是能支撑起蜀汉战局的大将之才!
【此战后,王经、陈泰被调离前线,回到朝堂任职,邓艾成为新的安西将军。姜维也升任大将军,曹魏与蜀汉的战线进入了姜维·邓艾对抗的时代。】
【姜维的战术思维与蜀汉主流思想不同,蒋琬等人想要守住门户,将敌人挡在关外,姜维却想要更大的战果,他一边派兵把守关隘,一边派出一支部队打游击,寻找敌人薄弱之处,一击必中,以达到敌疲我扰,敌驻我打的局面,拉长敌军的补给线,拖垮敌军。】
诸葛亮:“此计大善!”
刘备:“若是能执行到位,必能改变两军僵持的局面。”
【公元256年,姜维兵出天水,与胡济两路并进,会师上珪,但因为胡济率领的大军失约未到,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蜀军士气溃散,死伤惨重。蜀汉百姓多有怨言,陇西羌胡也骚动不安。】
【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常年出征在外,朝中势力远不如陈袛与黄皓的联合,在加上连年出兵,百姓疲敝,却没有得到多少成果,姜维在朝中势力大减,远不如蒋琬费祎等大将军的威望。】

“朝中大臣都认为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敝,想要夺了姜维的兵权,让他回到后方做益州刺史。”
“谯周还写了《仇国论》论述姜维的过失。”
“《仇国论》中浓墨重彩的一句话是: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意思是:大国的能力强,就可以讨伐别的国家;小国的国力弱,就应该体恤人民的疾苦,壮大自己的国力,使人民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方能成为大国,振兴汉室。”
“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所以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小利就转移目标,而是等到时机成熟才会雷霆出击,所以商汤、周武王能不战而胜,如果他们一味穷兵黩武,不审时度势,就算有大智慧者也帮不了他们。”
诸葛亮面色不渝,曹魏占据中原大地,地广物博,人口稠密,时间在他们那里,大汉根本没有慢慢发展的机会。
诸葛亮目露冷色,这个谯周到底是愚蠢还是包藏祸心!
“谯周是益州的儒学大师,史学家,陈寿便是他的学生。他的《仇国论》可以看作是益州集团对外来人士的反攻,而姜维本就不属于蜀汉三大集团,不可能像蒋琬等人一样执掌朝政!”
“对于益州集团来说,蜀汉灭亡了,他们不过是换一个主子,还能继续享受高官厚禄,在益州作威作福。但姜维继续打下去,却会折损益州的根基,益州被打烂了,他们还能将自己卖个好价钱吗!”
谯周一口血喷了出来,他的名声啊,全完了!
“《仇国论》并没有阻止姜维继续北伐,但谯周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可见朝廷中也有许多人对他的言论深以为然,之后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的反抗更加激烈,直到谯周劝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拍案而起:“胆敢蛊惑君王,弃城投降,谯周万死难赎其罪!”
刘备怒骂道:“什么大儒,分明是卑躬屈膝,毫无节气!”
他们早已接受了大汉的灭亡,接受了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功败垂成,但他们无法接受投降的屈辱!
始皇直接开地图炮:“儒家,言过饰非,巧言令色!”
扶苏也对儒家越来越失望:“后世儒者毫无忠义之心。”
【公元262年,侯和之战,姜维再次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黄皓意图罢免姜维,夺取军权。姜维则上书请诛黄皓,刘禅不听。这场内部斗争以姜维失败而告终,姜维只能避祸沓中屯田,再也不敢回成都,朝廷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蜀汉根基被动摇!】
“姜维没有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才能,再加上刘禅昏聩,亲小人远贤臣,姜维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他必须要取得辉煌的胜利,才能堵住朝臣与百姓的悠悠之口,但事与愿违,多年征战,却没有多少亮眼的战绩。”
避祸沓中的姜维难掩落寞之色,他面西而立,不知远在成都的皇帝看到天幕后会不会有所改变……
【侯和之战后,司马昭认为蜀汉师老兵疲,正是讨伐的最好时机,定下先灭蜀,然后顺长江而下,攻灭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群臣纷纷反对,镇西将军邓艾数次上书表示时机未到,只有钟会鼎力支持。】
【司马昭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军事,又扬言要先灭吴,迷惑蜀汉。姜维得到消息立刻将自己的判断报告刘禅,刘禅却听信宦官黄皓的鬼神之说,认定魏国不会进攻,根本没有将此事告知群臣。】
刘备怒极反笑:“呵呵,每一个亡国之君都是一样的德行!”
【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汉景耀六年),司马昭派钟会、诸葛绪、邓艾率大军,兵分三路南下攻蜀。邓艾负责牵制姜维,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的后路,钟会则率领主力大军主攻汉中诸城。姜维与邓艾交战数次,击败诸葛绪,又直奔东路抵挡钟会的主力。】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