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此时,钟会早已劝降了蒋舒,顺利进入汉中,占据汉中大部分据点,姜维、廖化只能防守剑阁,魏军久攻不下,钟会甚至有了撤军之意。】
姜维:“今虽穷极,然先帝之志,丞相之托,维,岂敢忘?”
“钟会率领大军包围汉城乐城,久攻不下,写信劝降汉城守将蒋斌,蒋斌拒绝投降。但阳安关守将蒋舒却献关投降,钟会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汉城,大军长驱直入。”
“蒋舒曾经是蜀汉的武兴督,后来没有什么作为被解除职务。蒋舒却对此怀恨在心,在协助傅佥守卫阳安关时,出城投降魏军。”
“姜维的防守计划因为蜀汉用人不当失败了。”
【魏蜀两军主力在剑阁对峙,相持不下之时。邓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阴平,越过七百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绕过剑阁直插蜀汉腹地,大破诸葛瞻,攻占绵竹,一路势如破竹,兵临蜀汉都城成都!】
“这是汉魏最后一战!”
“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建议,盘桓不前,错失良机,兵败被杀,致使绵竹失守。”
“此战,诸葛瞻父子战死,张飞之孙张遵战死,黄权之子黄崇殉国……”
“这一年诸葛瞻只有三十七岁,他的儿子诸葛尚时年十九岁……”
诸葛亮为子孙的遭遇痛心,但更多的却是怒其不争:“诸葛家三代受大汉恩典,却不想子孙不肖,内不能诛除黄皓,外不能北伐曹魏,还有何面目活下去。”
诸葛瞻是他老年得子,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除了一本《戒子书》,几乎不曾接受过他的教导。
刘备倒是接受良好,诸葛瞻父子已经以身殉国,他还能要求什么?
一切罪过都在刘禅身上,若是他重视姜维的上书,早做准备,大汉作为防守方定能更加从容。
【公元263年11月,后主刘禅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刘备挥动手中的马鞭,将刘禅打了个皮开肉绽,这不是做给群臣看的,他才是最痛心的那个!
刘禅倒也明白事理,强忍着疼痛,不敢出声。
汉朝那些昏聩的皇帝能逃过一劫,多亏他们见不到开国之君。
“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不肯投降,数次上谏,刘禅却听信谯周的建议举城投降。刘谌满腔悲愤无处发泄,来到昭烈庙哭祭后自杀殉国!”
“成都昭烈庙刘备的身侧供奉着北地王刘谌和一根朽木,朽木就是刘禅。”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罗贯中。”
“姜维、刘谌是蜀汉最后的精神传承。”
“刘谌的死为大汉的灭亡加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诸葛亮看着尚在襁褓中的五皇子刘谌,目光柔和,他找到了接下来的奋斗目标:“有此忠义之子,汉室就还有希望!”
蒋琬费祎董允等人都惊奇的看着这个孩子,仿佛能看到蜀汉的光辉未来。
刘禅也松了一口气,他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皇帝,希望相父能放过他,将所有心力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吧。
球球了(-﹏-)!
【而此时,姜维还在剑门关抵挡魏将钟会的大军,却突然得到自己效力的陛下已经屈膝投降的消息,姜维在给刘禅的上书中字字泣血:“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即便皇帝已经投降,蜀汉已经灭亡,姜维却依旧不肯放弃,魏国封他的高官厚禄都不要,一心复兴蜀汉,“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陛下等待片刻,我们还有机会!】
“姜维太可惜了。”
“刘禅不值得!”
“剑门关还没有被攻破,他就已经做了亡国之臣。”
诸葛亮惊道:“他要做什么?”
刘备目露精光:“他要搅乱曹魏的内政,一旦大将争功,祸起萧墙,司马昭就无暇顾及大汉了。”
诸葛亮:“这太惊险了,伯约已经不顾一切。”
【灭蜀的大功似乎洗刷了司马昭弑君的污点,让世人暂时忘记了这一节。曹奂将摄政之权都给了司马昭,司马昭论功行赏,封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
【钟会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世,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他手握大军,进可争夺天下,退可占据蜀汉,不愿再为人下。姜维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想要诱使钟会作乱,削弱魏军,然后杀了钟会,夺取军权,重建蜀汉!】
【姜维不遗余力地吹捧钟会,将钟会比做汉之韩信,既吹嘘了钟会的战绩,也给他敲响了警钟,韩信是怎么死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钟会本就自视甚高,想尽办法彰显自己的权威。”
“钟会命牙门将许仪在前修路,自己率领大军跟在其后。过桥的时侯,战马蹄不慎陷入坑中,钟会完全不顾及许仪父亲许褚立下的汗马功劳,直接将许仪斩首。手下诸将听说这件事后,无不惊恐畏惧。”
“钟会想独揽军权,就密报说诸葛绪畏缩不进,将他押进囚车运回京城。这样一来,大军都由钟会统领了。”
“……”钟繇气急:“这个看不清自己位置的蠢货,老夫没有这样的儿子!”
司马氏都是玩阴谋的行家,你这点小计俩能瞒得过谁!

第200章 三家归晋
【钟会与卫瓘密谋诬陷邓艾有谋反之意,钟会是大书法家钟繇之子,本人也精擅书法,他截下了邓艾的奏章,模仿邓艾的字迹,改了一封更加骄横自满不可一世的奏章,又仿造了一封司马昭的回信还给邓艾。】
钟繇:书法家的名声都被你抹黑了!(╬◣д◢)!!
【钟会用的不止是离间计,还有一石二鸟之计,他命卫瓘先进成都,捉拿邓艾,想借邓艾之手杀了卫瓘,再用此事定邓艾的罪。】
【可惜,卫瓘进成都后先声夺人,没有给邓艾反抗的机会,顺利抓住邓艾,最后灭蜀大功臣邓艾是坐着囚车离开成都的。】
曹操:“哼!钟会的一石二鸟之计只打下了一只鸟,还给自己留下一个巨大的隐患。”
曹叡不解,问祖父何意?
曹操瞥了曹丕一眼,意思是你儿子的问题,自己解释。
曹丕无奈道:“卫瓘与钟会本是同谋,钟会却过河拆桥,你说卫瓘会不会记恨?”
曹叡明白了,钟会自视甚高,以为自己能将人心玩弄于股掌之间,却不知,他已经落入了卫瓘的彀中!
【邓艾被抓后,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成都,再没有人与他争夺灭蜀的头功,钟会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就在这时,他却听说司马昭屯兵长安,派贾充进军斜谷——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钟会的所有兴致。】
【益州已经平定,司马昭却率大军西进,显然就是在防备钟会。】
诸葛亮:“钟会西征可是暗地里做了不少事,兼并诸葛绪的大军,厚待姜维,诬陷邓艾谋反,抢夺功劳……司马昭怎么可能不防着他。”
刘备失落道:“看来,姜维的谋划要失败了。”
【钟会长期担任司马昭的心腹,了解司马昭的为人,他知道只要司马昭起了疑心,就不会放过自己,与其回到长安接受吉凶难料的未来,不如奋力一搏,做第二个刘备!】
【钟会打着曹魏太后的名号在成都起事,将所有不服的将领都关押了起来,姜维鼓动钟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魏国将领,但关键时刻钟会却迟疑了。】
“卫瓘装病躲了过去,钟会居然都没有起疑心。”
“钟会打心眼里认为卫瓘是他的同党。”
曹操嗤笑一声:“他可做不了第二个刘备,他没有刘备的气度与决断。”
你已经将部下都抓起来了,怎么就不能斩草除根!既然已经撕破脸了,便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钟会的迟疑给了魏军互相串联的机会,在监军卫瓘的指挥下,魏将胡烈带领魏军举兵反抗,两方在成都大战一场,姜维战死,钟会被杀。】
“钟会的叛乱因为他部下的叛乱而失败了。”
“套娃是吧。( °-° )Σ”
“蜀汉灭亡时,成都没有发生战争,蜀汉灭亡后,反倒爆发了战事。”
“姜维的妻儿及原蜀汉太子刘璿、张翼、蒋斌、蒋显、卫继等蜀汉文武都被魏兵杀害,关羽全家被庞德之子庞会灭门,魏兵放纵抢掠,成都成为人间炼狱……”
刘备怒道:“成都百姓何辜,要成为他们争权夺势的牺牲品!”
【在这一连串阴谋中,姜维功败垂成,钟会自食恶果,邓艾的囚车还没有回到京城,就被卫瓘派人杀了。唯一的胜利者只有卫瓘,他成为了平定蜀汉的第一功臣!】
“二十七年后,贾南风借刀杀人,利用清河王杀了卫瓘和他的九个子孙。”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同为谋反之罪,邓艾是被诬陷的,钟会证据确凿,但事后司马昭的处理却完全相反。邓艾的儿子都被司马昭杀了,其余家人流放西域。钟会的子嗣得到司马昭亲自求情,只象征性的杀了一个结案,钟家更是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只因为钟家是颍川名门,司马昭的基本盘就是世家大族,他以此向名门望族让步,只为换取他们将来的支持。】
“钟会的目的不会是为了复兴魏朝吧!”
“这个角度好清奇……”
曹操断言道:“可见人心向魏!”
不论钟会是怎么想的,孤就要这样盖棺定论!
【蜀汉后主刘禅在离乱之中生于新野,幼年多次遭遇兵祸,十七岁继位为帝。他前期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发展农业,与民休息,选贤任能。后期却宠信宦官,安于享乐,致使蜀汉国力日衰,民生凋敝。蜀汉在他的统治下走向了灭亡,刘备诸葛亮所期待的“汉室之隆”终成泡影……】
【投降后的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迁往洛阳,面对司马昭的试探,刘禅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招致千古骂名。八年后,刘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五岁。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其盖棺定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刘备一口血喷了出来,面色都有些灰败了,“逆子怎么敢说这样的话,他怎么敢……那么多忠臣良将为国而死,你居然乐不思蜀,你对得起谁!”
一句“乐不思蜀”将蜀汉君臣的努力都变成了一场笑话!
【为何千百年后的我们依旧怀念曾经的蜀汉,因为蜀汉有一群理想主义者,他们不同于同时期的曹魏、东吴,你也很难再历史上再找到这样一个割据政权。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惜死,君臣不相疑。蜀汉上下一心,昂扬向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刘备起于微末,即便没有刘这个姓氏,他也有逆天改命永不认输的进取精神。后世称颂的忠义是关羽的代名词,猛将是张飞,贤相是诸葛亮,仁义之君是刘备。他们为这些名词附上了一层光环,让后人知道,士人所追求的道德楷模并不是一个传说,有人能够做到!】
【如果没有蜀汉,汉末争霸与五代十国,南北朝乱世……并没有什么区别。】
【同时期的曹魏是阴谋杀伐剧:曹丕代汉,公孙渊叛乱,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十三世家,王陵之变,淮南三叛,司马昭弑君……魏国的史书上随处可见的“屠城”与“夷三族”更是让曹魏的政治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血色。】
【东吴则是一出宫廷夺嫡剧,储位频繁更易,随之而来的朝堂大清洗波及了东吴朝堂上下,上到丞相三公,下到普通士兵,因此而死者不计其数……若不是东吴地方太小,孙权、孙皓说不定能创造出第二个巫蛊之祸!】
【而蜀汉却完全不同,在刘备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政权交接平稳,从未出现大规模的政治清算。】
【就连蜀汉的政治斗争都与魏国、吴国不同,蜀汉的大将军争权夺利,不是为了在朝中作威作福,而是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北伐中原!】
“蜀汉灭亡不是姜维的错,姜维是最后一个试图挽救蜀汉的人。”
“姜维早已探查到魏军动静,却被黄皓这个小人谗言所误,致使三路大军长驱直入。”
“诸葛瞻不听黄崇的计策,错失战机,绵竹失守。”
“成都虽然有危险,但前线并没有崩溃,姜维还有实力挡住钟会的大军,刘禅却宁可听从谯周的建议,也不肯听北地王刘堪的话,不战而降。”
“这些都不是姜维的错……”
诸葛亮感慨道:“伯约,忠义之士也!”
刘备也掩袖泣道:“姜维未曾辜负大汉,是大汉辜负了忠臣良将!”
【季汉为四百年大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惊叹号,也是汉朝这个华丽篇章最有力的结尾!】
【我们怀念季汉,怀念的是那些理想主义者在历史上的光辉,是再也回不去的强汉!】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寇可往,我亦可往!”
“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女君天下!”
“国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
“封狼居胥,列郡祁连!”
“凿空西域,千里封侯!”
两汉的皇帝们与有荣焉,这份强大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始皇则像是吃了一颗柠檬,浑身上下氤氲着酸涩的气息。
扶苏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希望父亲不要注意到他。
李世民感慨着汉朝的盛世接连不断,也不知大唐能不能超过汉朝……
【公元264年,司马昭以灭蜀汉的功劳得以封晋王,加九锡,次年,司马昭病逝。】
“如果不是曹髦奋起反抗,司马昭不会等到最后也没有篡位。”
“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消除这件事的负面影响,只能让给他儿子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三个月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建都洛阳,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正式灭亡!】
“曹魏的天下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晋朝的天下却是趴在曹魏身上吸血得到的,司马懿是依附于曹氏得到的权利,就凭这一点,司马氏的风评就不如曹魏。”
“曹魏的君主并没有特别昏庸的,完全是因为皇帝死的早,小皇帝上位才会导致皇权旁落。司马氏废立皇帝,当街弑君,这是他们抹不去的污点!”
曹操:孤还没有品尝过权力巅峰的滋味,便知道了大魏的灭亡,这份心情还真是复杂。
曹丕掐指一算,曹魏国祚居然只有46年,汉朝的十分之一……
【公元279年,西晋发兵二十余万,兵分六路沿长江全线攻吴,驻军蜀地的西路水师也顺流而下,大军所向披靡,直指建业。】
【晋朝攻势迅猛,而东吴的应对则是斩杀了一个祸国奸臣,向百姓谢罪。】
孙权:什么!!!
【东吴上下离心,疏忽防备,面对敌军压境没有统一的对策,以致节节败退。公元280年,东吴末帝孙皓向晋军投降,东吴正式灭亡,自此三家归晋!】
“孙皓亡国不冤,他设置的酷刑商纣王见了都得震惊!”
“他嗜杀成性,不论是丞相还是宗室都被他杀了个遍。”
“孙策留下的唯一的孙子孙奉都被孙皓杀了。”
孙策:某居然断子绝孙了!
“这件事起因还挺有趣,孙皓因为宠妃去世,悲伤过度,几个月都不出门。他给宠妃的葬礼逾制大办,百姓就传言说皇帝已经死了,这是他自己的葬礼,至于后来又出现的皇帝,那是外戚找了个相似的人伪装的。还传言孙权之子孙奋或者孙策之孙孙奉会夺回皇位,孙皓听说后直接将他们都杀了。”
“孙皓倒行逆施,让百姓宁愿相信他是个冒牌货。”
孙权:难道真是孤德行不修,杀孽过重,才会有孙皓这个报应!
孙策:蜀汉灭亡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情,还有姜维刘谌诸葛瞻等人以身殉国,我东吴难道就没有任何忠臣良将?
东吴的朝臣经过多次清洗,只剩下了蝇营狗苟之辈。东吴的百姓倒是多有怀念孙吴治下,在晋朝掀起了一次次起义复国的浪潮,不过这就是下一个故事了。
“司马炎派人把孙皓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司马炎对孙皓说:朕设了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则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专门等待陛下。”
“当时的他们绝对想不到,三十年后司马睿偏安江南,在东吴曾经的都城建业建立东晋政权。”
司马炎的酒爵掉在了地上,他却没有注意到,他只看到了“三十年后”的字样。
难道我大晋只有三十年的国祚!
还有这个司马睿是谁?朕的儿子有叫这个名字的吗?
孙皓两眼放光,看来晋朝的未来很是精彩啊,我可得好好活着,好好看看这个晋朝的笑话!

第201章 天灾人祸
【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三家归晋,这百年间战乱频仍,生民涂炭。史书记载,公元157年,全国尚有人口5647万人,到晋朝初年仅剩1600万。百余年间死亡人数达到四分之三,深刻的应证了曹操那句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始皇感慨:“居然才过去百年!”
扶苏愁眉不展:“大秦总共才两三千万人口,汉末却死了整整四千万!”
萧何:“这个数字也太大了,怕是其中还有不少隐户吧。”
汉武帝不甘心道:“乱世出英豪,汉末三国的谋臣武将如同繁星,怎么不给老祖宗匀几个啊。”
刘秀:“两汉四百年的历史都没有这一百年精(混)彩(乱)!”
刘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乱世中的百姓怕是宁愿早投生百年。”
【之所以有这样惨痛的结果,其原因不止是战乱,还有天灾、人祸和瘟疫!】
【翻开东汉的史书,简直就是一本天灾记录,地震、大雨、水灾、海啸、旱灾、蝗灾、日食……没有一年是平安无事的——】
东汉的皇帝们心有戚戚,他们都被层出不穷的灾害烦透了,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粮草赈济难民,稍不注意便会形成民变,这皇帝当得也太难了……
只有那些万事不管,一心享乐的皇帝不以为意。
【我们截取黄巾起义后的十年为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185年大疫、大风、冰雹、蝗灾。186年日食,188年,大风、水灾,189年,日食、雨三月。190年白虹贯日,191年地震,193年日食、地震。194年,地震、日食、大旱、蝗灾……】
“能记载在史书上的都是影响广泛的灾害。”
“我以为最近几年地震加疫情加暴雨加海啸就是最反常的气候了,没想到还是我见识少了。”
“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几次日食。”
平行时空:原来后世也有天灾,不知他们是怎么应对的?
汉朝皇帝:“将天幕说的都记清楚。”
郎官们的手腕都要抽筋了,不少朝臣也趴在案上,帮忙记录。
汉末三国的豪杰们也在忙着接收天幕的信息,天幕所讲述的未来已经变成了历史,但这些天灾却不会受到影响。
三国之后的皇帝也专注的盯着天幕。
李世民:“希望天幕能讲讲如何预防蝗灾吧。”
朱元璋:“水灾也能说说,比如黄河要怎么治理。”
朱由检:“京师爆发瘟疫,天幕可有治疗瘟疫之法?”
【史书记载,从汉和帝年间开始,东汉的天灾便没有停止过。先说地震,安帝年间,每年都会发生大地震,波及天下十几个州郡。桓帝年间多次发生地震,震中就在都城洛阳!灵帝光和年间连续三年四次大地震,民房倒塌,城墙倾颓,城市整体搬迁……】
天幕出现了地震资料片,地面开裂,房屋倒塌,山石崩裂,天旋地转,让平行时空的古人们惊骇不已!
不少百姓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不要降下灾难。
不过也有聪明人,早就明白了天幕的意思,在人群中宣传,只说天幕是帮着大家预防灾难的,不必害怕。
汉和帝刘肇:“快记下来,尤其是评论区。”
评论区有好心人将东汉的天灾年谱都放了上来,一眼望过去都是“大灾,人相食”的字样,看的刘肇心里发慌……
“地震是地壳深处的运动,人类活动还没办法影响到地壳深处。”
“发生地震的时候要抱住脑袋,就近躲避。最好跑到开阔的平地,以防建筑倒塌砸伤自己。”
“无法及时跑出去就躲在房屋有支撑的地方,蜷曲身体,身体重心降低。”
在周围人的解释下,平行时空的百姓们牢牢记住了这几点。
【在当时,山崩地裂绝对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隔几年就会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日食月食更是司空见惯。】
“四川山脉的崩裂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将原本的道路都截断了,以致于,诸葛亮六出祁山大都因粮道运送不畅而失败。”
诸葛亮:……
【中国身处季风性气候区,水旱灾害更是家常便饭。】
【和帝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淫雨伤稼——淫雨就是长时间连续不断的大雨。史书记载安帝年间有五次,顺帝两次,桓帝延熹二年大雨长达五十天,灵帝年间有记载的就有三次大雨,分别长达六十天,七十天,八十天!】
“连续的大雨庄稼根本活不下去,没有储备粮的人家也只能等死了……”
“还有冰雹,史书记载冰雹像是鸡蛋一样大,到了献帝年间甚至‘大如斗’。”
“这简直就是陨石啊!”
“能砸死人的!”
【暴雨之后就是水灾,安帝永初元年,河南新城山水虣出,突坏民田。二年,大水。三年,大水。四年,大水。五年,大水。六年,河东池水变色,皆赤如血……】
【到桓灵之时,史书上随处可见波及数州的大水,冲毁堤坝,淹没良田,毁坏房屋!】
天幕上的水灾更加可怕,如同悬在每个人头顶,马上就要倾泻而下,好在洪水终究退去了……
【除了水灾还有旱灾,安帝时5次大旱,顺帝3次,桓帝2次,灵帝4次……公元194年,三辅大旱,谷价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当时曹操因为没有粮草而解散了自己招募的新兵,皇帝都吃不到饱饭,更何况普通百姓。】
【旱灾过后必会滋生蝗虫,引发蝗灾,蝗虫肆虐,毁坏庄稼,让本就因旱灾歉收的农户彻底失去希望。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卖儿卖女,卖房卖田,沦为流民。】
【古代人们对蝗灾认识不足,有的将其当做神明的惩罚,故而有“蝗神”的说法,直到宋朝还普遍认为蝗虫和鱼能够互相转化。】
“蝗虫没有成灾之前是能吃的,烤着吃像是虾米的味道,营养丰富,肉质鲜嫩,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十分丰富。”
“蝗虫具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搐、清热解毒、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的功效,是一味中药。”
“吃蝗虫长大的鸡鸭都比普通的鸡鸭肥硕。”
不少人眼前一亮,他们已经打定主意,等天幕结束后,就去田里找蝗虫,给家里增加一点腥味,还能避免来年蝗虫成灾!
统治者也看到了其中的好处,为了鼓励百姓积极捕杀蝗虫,朝廷甚至可以用粮食交换。
【蝗虫原本喜欢独来独往,无法形成灾难,但他们有时会改变习性,群居生活,大量聚集,集体迁徙,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蝗灾。】
【蝗灾主要就是由干旱引起的,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干旱环境下蝗虫可以快速繁殖生长,每平方米的土地能产20万到40万颗卵。】
【想要防止蝗灾的爆发,最主要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一个山清水秀没有裸露土地的地方,蝗虫是无法繁殖的。】
李世民震惊道:“前朝炀帝兴建大兴宫,将三辅的树木都砍伐一空,没想到居然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魏征上奏:“臣提议组织百姓植树种草。”
房玄龄也赞同:“这是一项短期内看不到利益的工作,但想要从根本上预防蝗灾,就必须去做。”
杜如晦附和道:“我等不能将此事留给后人。”
李世民微微颔首:“下朝后,诸位爱卿拿出一个章程来。”
【预防蝗灾还可以喷洒药剂,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比如各种鸟类,爬行类动物。】
“还有鸡鸭,两千只鸭子就能消灭四千亩地的蝗虫。”
刘备:“流民人相食,见到鸟儿都想尽办法打下来吃了,哪里会去保护。”
诸葛亮:“不知是什么药剂能消灭蝗虫……养殖鸡鸭倒是可以操作,不仅能预防蝗灾,还能让百姓多一分收入。”
【当然,很多自然灾害都是叠加在一起发生的,地震通常伴随着饥荒,大旱通常伴随着蝗灾,暴雨与水灾共存,频繁的自然灾害让粮食欠收,人口大量减少。百余年间,仅日食记载便有28次,强地震18次,引发海啸3次,6次洪涝,7次大疫,7次蝗灾……】
刘彻已经能想象到当时的思想有多么混乱了,他将目光转向阶下的董仲舒,董仲舒神色僵硬,面沉如水。
董仲舒心中哀嚎:老夫提出的天人感应本是为了限制皇帝权利,禁止他们肆意妄为。没想到后世有这么多天灾!
若是将其都归咎于皇帝的德行,大汉朝廷岂不是每年都会遇到统治危机!
虽然东汉末年的皇帝确实不怎么样,但也有汉和帝和邓太后这样的英明君主啊!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