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前忠而后乱?不,他一开始就有狼子野心!”
【因战功显赫,司马懿受封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司马懿功勋日盛,却更加谦卑。】
“司马懿越谦卑就越显得曹爽嚣张跋扈。”
“司马懿每战皆胜,曹爽却损兵折将。”
“曹爽软禁太后,司马懿隐忍不发。”
“曹爽虚耗国力,司马懿富国强兵。”
“曹爽与其党羽不加防备,司马懿却暗中谋划,联合朝臣。”
【这便是高平陵政变的两方主角,曹爽蠢而不自知,司马懿却隐忍不发,一出手便是杀招!】
【通过这次政变,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为代表的曹氏宗族的势力,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权利,控制曹魏政权,为日后的司马氏篡魏打下了基础。】
“这场政变本来是蜀汉和东吴最好的好机会,曹爽的党羽及曹氏宗亲被牵连的高达七千多人,就连征蜀护军夏侯霸,也因为与曹爽的亲戚关系,被迫逃亡蜀汉。”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刘禅的两任皇后都是夏侯渊的侄孙女,所以刘禅就对夏侯霸说,他的皇子也是夏侯家的血脉,收买人心的一把好手。”
【高平陵政变后,忠心曹魏的臣子不愿对乱臣贼子俯首称臣,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相继发动了三次叛乱,反抗司马氏专政,史称“淮南三叛”。】
【公元251年,太尉王凌、兖州刺史令狐愚试图推翻曹芳和司马懿的统治,另立年岁较长(57岁)的曹彪为帝,结果事败被杀,三族尽诛!】
【此后不久,司马懿病重,恍惚间梦到王凌等人,惊惧过度,病死于洛阳,享年七十三岁。】
曹真忍不住大喝一声:“好!”
我儿子是草包,但也不妨碍我因仇人之死而欢呼!
【公元255年,扬州刺史文钦、毌丘俭起兵寿春,矫诏以太后的名义讨伐司马师,司马师帅十万大军征讨,大破淮南军,毌丘俭被杀,文钦投靠东吴。】
【同时司马氏也损失惨重,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加上他的眼睛本来就有瘤疾,经常流脓,一番惊吓后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最后痛死于许昌。】
曹休:“真解气!”
【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继承他的权势地位,独掌大权。】
【公元257年,在司马昭、贾充明里暗里的逼迫下,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司马昭率军26万征讨,寿春城破,诸葛诞兵败被杀。自此,有心支持曹魏的军事力量都被消灭殆尽!】
王陵、诸葛诞等人立刻向各自的主君请罪,不论原因是什么,他们擅自出兵就是对上位者的挑衅。更何况,他们还没有成功……
曹操、曹丕自然不会怪罪他们,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事实证明,他们才是真正忠于曹魏的臣子。
曹操:“这‘淮南三叛’之名定是后世的晋朝强加上去的,王凌等人分明是有节义的君子。”
曹丕也点头赞同:“有古之义士之风!”
贾诩:“司马昭想要清理忠于曹魏的势力,才会逼反诸葛诞。”
曹操:“文和言之有理,司马氏阴险狡诈,防不胜防。”
【这三次兵变的失败,使司马氏成功铲除了拥护曹魏的势力。此后朝廷上再没有实力派大臣支持曹魏,士大夫纷纷拥护司马氏。而这些忠于曹魏的大臣,都被后来的晋朝当做叛逆,写入青史……】
曹操的心情极其不悦,这才多少年,曹魏的臣子便投向了司马懿的麾下。
若是北方诸军能响应淮南义军,司马氏还能稳坐中枢吗!
文帝曹丕也想到了这些,他的思绪更深一层——朕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一味防备自己的兄弟,却将天下拱手让给外人。
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九泉之下面见父亲!
不用百年之后,曹丕很快便从天幕上看到了另一个位面老父亲的训斥……
【公元252年十月,吴大帝孙权病亡,东吴政局面临前所未有的动荡。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刚刚接过父亲权利的司马师准备发兵伐吴!】
曹操瞪大眼睛:“孙权小儿居然活了这么久!”曹魏的掌权者都换了好几轮了,现在上位的是他的曾孙!
刘备震惊:“孙权居然熬死了司马懿!”蜀汉也经历了数次权利交接,尚书令换了好几个。
孙权露出微笑:安心了,孤还挺长寿的。
孙策皱眉:“可是弟弟为何没有趁着曹魏的动荡起兵北伐呢?”
周瑜:“怕是东吴内部也不安稳吧。”
少年孙权狠狠地皱了皱眉,若是连曹操的曾孙都打不过,那可就太丢脸了!
【此时的吴国又是何种境况,为什么司马师敢将吴国当作自己的经验包来刷?】
【早在公元200年,孙权接替兄长职位,掌握东吴大权开始。孙权时而与刘备结盟,时而又交好曹操,左右逢源,见缝插针。】
“如果他像周瑜一样是个主战派,可以。如果他像鲁肃一样坚持大局,与刘备结盟,也可以。但他反复无常,见小利而忘大义,远不如刘备曹操有谋略。”
“群雄逐鹿本就不能讲仁义道德,刘备倒是有仁德,可是有什么用,还不是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
孙权默默点了个赞:“说得好!”
“统治者的信义就像是一个国家的信用度,一旦透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孙刘后来虽然再次结盟,却再也没有了过去那种同心对抗曹操的意识。诸葛亮北伐之前,特意联络孙权,孙权却一心只想坐山观虎斗。”
“在南方定都的政权都会被长江天险断了争霸天下之路,因为中原王朝无法轻易突破天险,南方的政权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忙于内斗。”
孙策:“内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东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历史上除了一个朱元璋,就没有北伐成功的王朝。”
孙权,刘裕,萧道成,陈霸先,赵匡胤:……
朱元璋满不在意道:“哈哈哈,北伐有什么难的,咱一年时间就打到了长城外!”
朱标虽不知凡尔赛,却也觉得父亲的话语太拉仇恨了。
孙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难道东吴亡在后世子孙不思进取,安于一隅!”
他将自家长子叫到身边,长子孙登不满十岁,却已经懂事明理。
孙权对长子还是很看好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何解?”
孙登:“东吴虽有长江天险,但却需时刻不忘外敌,北伐中原,统一天下才是我东吴的目标。”
孙权欣慰的点点头,看来不是长子的问题——那就是长子的子孙不成器!
【夷陵之战后,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国号“吴”,史称孙吴,后迁都建业(今南京)。】
【称帝后的孙权立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又为他迎娶了周瑜之女为太子妃,以诸葛恪、张休、顾潭、陈表为左辅右弼。东宫贤士云集人才济济,而太子孙登也能礼贤下士,与东宫属臣乘则同车,卧则同寝,谨慎持重,广纳谏言,是个合格的储君。】
“从这堪称豪华的辅臣阵容就能看出孙权对孙登的看重,诸葛恪是南郡太守诸葛瑾之子、张休是绥远将军张昭之子、顾谭是丞相顾雍之孙、陈表是偏将军陈武之子。这四人都是孙权最倚重的文臣武将。”
“孙权归附曹魏后,曹丕几次派人索要孙登作为人质,都被孙权推辞掉了。”
孙权:“不错,孤的太子就要得到最好的培养。”
东吴群臣也为后继有人而欣喜不已,这可是天幕盖过章的。
【公元234年,孙登病逝,年仅三十三岁。孙登的猝然离世让孙权白发人送黑发人,也让东吴失去了一位合格的储君!】
孙权瞪大眼睛,似不敢置信,他寄予厚望的长子居然英年早逝了!
“孙登的属官谢景当时是豫章太守,听闻太子亡故后不胜哀情,弃官奔丧,之后又主动过上表弹劾自己擅离职守。”
“孙登临终时还上疏举荐贤才,期望革除繁苛,抚循百姓。”
“百善孝为先,孙登自幼由嫡母徐夫人养大,对养母极其孝顺,宁可自己不当太子也要给养母争取皇后的封号。”
“孝顺父母,友爱下属,人品很好,如果他顺利登基,不说开疆拓土,最起码能让东吴的百姓安居乐业,保住东吴的基业应该不成问题。”
“如果历史有如果,西晋和东吴,真不知鹿死谁手!”
“孙权活了七十多岁,等他老了,太子正值壮年,凭着东吴的政治风气,这就是下一个卫太子刘据。”
汉武帝:“胡说,朕的太子会好好的,跟孙登那个短命的才不一样呢。”
卫青:天幕的重点难道不是年迈的帝王与壮年的太子难以共处吗!
【孙登逝世后,太子之位空悬,孙权的次子孙虑早已去世,于是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四子孙霸为鲁王。因孙权对两个儿子不分上下的宠爱,让鲁王生出了夺嫡之心。随即,孙和孙霸因储君之位产生矛盾,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的党争!】
“孙权一直没有立皇后,此前孙权最喜爱的妃子是步练师,她虽不是皇后却享受皇后的待遇,但她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而且已经去世三年了。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也是孙权的宠妃,对皇后之位志在必得。”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孙和成了太子,王夫人距离皇后之位更进了一步。”
“对孙权影响最大的不是后宫的夫人,而是步练师给他生的两个女儿。长女孙大虎最初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早逝,孙大虎改嫁全琮,被称为全公主。她虽然是女子,却不甘于沉寂后院,孙大虎与王夫人关系极其恶劣,对孙和也恨之入骨。孙权打算立王夫人为皇后,都被全公主阻止。”
“孙权生病后,全公主密告王夫人面有喜色,孙权勃然大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郁郁而逝,孙大虎与孙和彻底水火不容,孙权与孙和的父子关系也被消磨殆尽。”
“太子去宗庙祭祀,与太子妃的家人见了一面,就被诋毁是与妃子家共谋大事,太子还能又什么大事,不就是等着登基吗,孙权对孙和的信任也渐渐消失了。”
孙策抬手就拍了孙权的脑门一下,“太子是储君,你居然因为一个女儿的几句话,怀疑太子。”
孙权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就昏聩了,怎么能行事如此反复,以致国事不稳!
“孙权做的就不对,太子与王爷同等待遇,同居一个宫殿,没有嫡庶礼节之分,怎么表明尊卑。”
“《周礼》有言: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礼仪就是用来分别嫡庶尊卑的。”
“原本两人待遇一样,在群臣的激烈劝谏下,才有了分宫而居。鲁王回到了诸侯王的待遇,但他的野心已经被养大了,并不认为自己与太子有什么区别。”
“全琮当时位列大司马,有他支持鲁王,鲁王有底气与太子争锋。鲁王的属臣不遗余力的诋毁太子与其支持者,欲除之而后快!”
“东吴才多大地盘,与其内斗不如将视线放到北方!”
“既然大哥不在了,底下的兄弟就都有了野望。”
“洪武年间的即视感……”
他立刻喊道:“太医!快宣太医!”
朱标心里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如此!难怪将来大明的皇位归属四弟一脉……
朱标看着身边担心自己的父亲和弟弟们,还是冷静下来,先安抚老父亲。
朱棣眼泪汪汪,不仅是担心大哥,也是在为自己的“清白”而高兴。
天知道他这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就连他自己也想不明白,有大哥在,他这一脉怎么可能上位?
天幕终于为他洗脱了“冤屈”,一定是大哥英年早逝,父亲选择自己成为了继承人!
朱棣:原来父亲这么爱我>(^_-)!
永乐大帝:你想的还怪好的嘞……
【因两宫之争朝中大臣也分成了两派,分别支持太子与鲁王。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潭等朝中大员都支持太子,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等人支持鲁王,东吴朝廷上下分裂为两半,困守江左,热衷内斗!】
陆逊、诸葛恪:长幼尊卑不能乱,我们支持的是太子这个名分!
全琮:太子非嫡非长,如果不是先太子去世哪里轮得到他。鲁王更加贤明,陛下也更喜欢鲁王,我们支持的是陛下!
孙权:孤的合肥,孤的天下!
【这场储君之争持续了整整十多年,这十多年,东吴天灾不断,与魏国的战事也输多赢少,吴国元气大伤。史载“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官寮多阙,虽有大臣,复不信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东吴的政治风气变得极其浮躁。】
“还有大钱、科令修改等等的反馈经济下行的处境出现。”
“孙权铸大钱,一枚值五百。”
“孙权铸造的货币重量只有五铢钱的2.4倍,价值却是五铢钱的500倍,这就是抢钱啊。”
“对于这种将老百姓当成傻子的政策,百姓的反应就是倒退回过去,以物易物!”
“蜀汉也曾发行过这种币值过大的货币。”
“古代这种币制改革,就是为了搜刮民间财富,最终受到压榨的只有老百姓。”
“货币贬值,物价腾贵,百姓民不聊生。”
“货币代表的是国家信誉,发行的货币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政权也就与百姓离心了。”
孙权:“货币不是越多越好吗?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陆逊:“至尊忘记武帝的货币改革了吗?”
孙权想起来了,天幕曾特意提及的武帝经济改革,若不是桑弘羊,武帝朝就得破产。
可是现在去哪里找一个桑弘羊啊!
刘备:“先生,备做错了吗?”进攻成都之后,刘巴曾提出此计,刘备采纳了,似乎并没有天幕所说的那么严重。
诸葛·在世管仲·亮解释道:“想要百姓相信一枚钱币相当于过去的五百枚,就要拿出足够兑换的物资,平衡物价,稳定市场,不然百姓只会弃之不用。子初(刘巴)之策要与统一物价,公卖制度相结合,故而对我大汉并没有多少坏处,反倒解了燃眉之急。”
诸葛亮作为古代难得懂经济学的大佬,对后人的解释理解更深。
【这场两宫之争以孙权废黜孙和,赐死孙霸为终。公元250年,69岁的孙权立年仅八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立其母潘淑为皇后,拜诸葛恪为太子太傅。此后幼主继位,让东吴长时间处于混乱状态……】
短短一句话给孙权带来了无数的问题:诸葛恪刚愎自用,朕怎么会命他为太傅?
幼主继位,国朝不稳,将来的我是老糊涂了吗……
他立刻看向评论区,想要找到自己这么做的原因。
“不得不说,孙大虎在这次储位竞争中也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她发现孙权在疏远太子的同时对鲁王也不满意。恰好孙权的幼子孙亮出生,孙权对这个老来得子非常喜爱,孙亮的母亲潘夫人也非常得宠。孙大虎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她积极结交潘夫人,把自己的侄孙女许给孙亮,孙亮成为太子后,孙大虎的侄孙女成了太子妃。”
“在孙大虎的谋划下,全氏在东吴的权势达到顶峰,史称: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
“好耳熟啊……”
“刘猪猪有话说,这不是金屋藏娇吗!”
刘彻:污蔑!都是污蔑!
刘启:朕才不会因他人的影响而易储!
“国赖长君,三国还是乱世,孙权怎么就敢将皇位交给一个孩子。”
“同样是失去了年长宽厚的储君,同样是选择幼子登基,孙权的眼光和运气都远远不如刘彻,不论是皇子还是辅政大臣。”
“孙亮聪明颖悟,虽然年幼却有成人的判断能力,大臣很看重他。”
“孙亮也是孙权唯一的嫡子。”
“但他毕竟是一个不能亲政的孩子,朝政大权都要交给大臣掌握。”
“孙权不是没有年长的儿子,但是皇帝的偏爱,是没有理智的。”
“孙权临死前还封废太子孙和为南阳王,五子孙奋,六子孙休都被封王。”
孙权:请天幕明示,到底哪个儿子能担起重任?
孙权不由得反思,年老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与汉武帝一样?
汉武帝极其骄傲,当即表示:“不要与朕比,朕可不会听信谗言,废立太子,而且朕选中的辅政大臣也不会有错。”
卫青:陛下已经知道未来的历史,说这样的话不会脸红吗?
汉武帝表示,脸皮是什么,朕没有这种东西。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
【孙权统治江东的五十年间,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又通过长期的军事行动,将福建、两广地区纳入东吴的版图,结束了汉末的分裂状态。与辽东的公孙渊联合,对抗曹魏,虽然东吴大军到达辽东之时,公孙渊已经被司马懿灭了。但此举却开辟了江南到辽东的直达航线,对历史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始皇对比舆图,立刻找到了这两个地方,“原来是从百越直达燕地!”
李斯:“我大秦有从山东到燕地的航线,也有百越地区到山东的航线。”
扶苏:“不知辽东有何价值,大秦的楼船也可从百越直达辽东。”
直接受益者·刘裕:“江左地区能直达辽东,全赖这条航线。”北方陆路走不通,但他们可以走海陆从海上与辽东、高丽贸易。
江左的纺织品可以到达辽东,辽东的优良马匹也能来到江左,互通有无,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公元230年,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这是中国历史上大陆和台湾大规模交往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的最早证明,从此宝岛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
“卫温、诸葛直等人给台湾当地人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样重大的地理大发现,影响后世几千年,无论什么样的奖励都不为过。”
“但卫温和诸葛直都因为违诏无功被下狱杀了。”
“只因为他们出发时带了一万人,没有打仗,却只回来几千人,在孙权看来,这就是失败。”
孙权:好了好了,不要骂了,孤这就派人出海!
【孙权是开发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大功臣,但他死后的待遇却与他的功绩完全不成正比,后人早已忘记了孙权曾经的功绩。宋人曾极在其作品《吴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坏陵无主使人愁”,刘克庄也在《吴大帝庙》中叹息“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二宫之争,动摇国家根基。又立幼子为嗣,为权臣乱政提供了历史舞台。因为废立太子事件随意诛杀大臣,直言上谏者被诛杀,废太子孙和的属臣被流放,就连“东吴四都督”之一的陆逊也因此而死。】
虞世南: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曹操、刘备),理弗能逮。
“晚年的孙权还迷信鬼神,各种意义上都很像低配版的汉武帝。”
“其实在两宫之争中,陆逊的立场是中立的,他认为支持太子和鲁王的人都是在结党营私,在挖国家的根基。他想要维持稳定,但一人之力无法与大势抗衡。”
“孙和的人藏在孙权的床下,偷听到孙权的谈话,被孙权发现,孙权如同惊弓之鸟,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太子属臣都抓了起来,陆逊虽没被抓,也被写信申斥,说他探听宫中机密。”
“陆逊被冤枉至此,不久就郁郁而终……”
刘备对这个名字太敏感了:“陆逊!”
陆逊:“至尊曾经与臣共舞,解衣衣之,推食食之,难道我们之间的信任还不足以抵消小人的谗言吗!”
啊这……
孙权尴尬极了,天幕还要火上浇油。
“陆逊死后,孙权极其后悔,重用他的儿子陆抗,可是陆逊却回不来了。”
孙权:……
第196章 三家归晋
【同时,趁着孙权驾崩,东吴政局不稳,司马师派兵伐吴。司马师出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西路王昶攻南郡(今湖北荆沙)、中路毌丘俭攻武昌(今鄂州市),以司马昭为都督的东路军是主力部队,率军七万进攻东兴城,东吴太傅诸葛恪率军四万阻击魏军。】
【当时天降大雪,魏将胡遵等人因喝酒而毫无防备,吴军如同神兵天降,突袭魏军营帐。魏军争相奔逃,浮桥因超载而断,死于落水和互相践踏的就有数万人,魏军死伤惨重,另外两路兵马见状纷纷烧营撤军,吴军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这次大胜,为诸葛恪树立了无上的权威,诸葛恪晋封阳都侯,加封丞相,都督中外军事。为了收获民心,诸葛恪广施德政,废除监视百姓和官吏的制度,取消关税,减免税赋,惠泽百姓,深受民众爱戴。】
【但此战的胜利也让诸葛恪生出了自负轻敌之心,为了巩固他的地位,诸葛恪兵出合肥北上伐魏,这就是第六次合肥之战!】
诸葛瑾揪着儿子的耳朵:“自得意满,你以为一次胜利就能代表你比司马氏强吗!”
诸葛恪:“……”
上次天幕结束后,诸葛恪就被父亲带到孙权面前请罪,孙权见他年纪尚幼,没有与他计较,但他的仕途却完了。
诸葛瑾恨铁不成钢,这是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长大后居然变成了这样的德行,难道是我的教育出问题了?
【东吴朝臣都认为国力不支,士兵疲惫,一致劝阻,但诸葛恪不听。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兵二十万伐魏。此举,让东吴人心动荡,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
【此战,充分暴露了诸葛恪的刚愎自用,心理脆弱。他一意孤行,好大喜功,又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甚至闭目塞听,自欺欺人。军营爆发瘟疫,死伤枕籍,诸葛恪却满不在乎,一心追求自己的功勋。他视百姓如无物,百姓对他也大为失望,过去经营的好名声荡然无存!】
诸葛亮冷哼一声:“混账东西,滥用民力,难怪会失去民心!”
他这就给兄长写信,惯子如杀子,诸葛家满门清正,可不能出这样的后代!
【回到建业的诸葛恪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更加独断专行,排除异己,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他却一心整军备战,想用更大的胜利洗刷这次失败的污点。】
【诸葛恪的外甥女是废太子孙和的妻子,当时便有传言称诸葛恪想要拥立孙和为帝。于是,卫将军孙峻与皇帝孙亮合作下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废太子孙和也被牵连自尽。】
“诸葛恪太自大了,孙峻摆了个鸿门宴,在宴会上乱刀砍死了诸葛恪。”
“自刘邦项羽之后,想在鸿门宴上杀人的都能成功。”
“功高盖主,不知收敛,诸葛恪可能就没想过怎么收场。”
孙权:“原以为虎父无犬子,没想到……”
同为诸葛家的子嗣,诸葛恪怎么就不能学学他叔父诸葛亮。
孙权沉思片刻,突然想起一件事,诸葛恪可是很看不上诸葛亮的。
老年的我眼光居然差成这样,还是东吴人才凋零,已经找不到更好的了?
【诸葛恪死后,孙峻掌握东吴大权,成为新的丞相,大将军。但孙峻为人阴险狡诈,嗜好杀戮,比诸葛恪还要不可一世,无数人想要刺杀他都没有成功。】
【孙峻病死后,他的从弟孙綝成为东吴实际掌权者,孙綝与其兄一样阴险傲慢,随意嗜杀朝中大臣,用重刑统治天下,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东吴的大将大臣害怕被孙綝杀害投靠曹魏,曹魏的大将受司马昭排挤投靠东吴,你们真会玩!”
刘备:“孙仲谋的眼光,啧啧!”
孙权:……
曹操:……
【等到孙亮十五岁亲政后,权利依旧被孙綝把持,他不想做傀儡皇帝,想要发动政变杀了孙綝,却被孙綝察觉。孙綝先下手为强,包围皇宫,废孙亮为会稽王,后又贬为侯官侯,最后孙亮死于遣送途中,年仅十七岁。】
孙权拍案而起:“孙綝奸贼!胆敢废立皇帝,你比司马懿更甚!”
孙策怒目圆瞪:“这就是第二个董卓啊!”
周瑜冷静的分析道:“皇子年幼而无贤臣辅佐,如何能掌控大权,便是刘弗陵也得有霍光辅弼啊。”
【孙綝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为帝,时年二十四岁,史称吴景帝。孙休在位期间,诛杀孙綝,注重教育,想要振兴吴国,却天不假年,仅仅当了七年皇帝便死了。】
【孙休去世的时候,吴国面临内忧外患,交趾郡吏谋反斩杀太守,投降魏国。魏国扬言要南征东吴,实则声东击西,攻击蜀汉,东吴兵分两路,一路北上进攻寿春,一路救援蜀汉……】
【而孙休的太子年仅十岁,其他儿子更加年幼,朝臣们无视先帝的遗诏,拥立了前太子孙和之子孙皓继位为帝,孙皓时年二十三岁。】
“孙休还是想要有所作为的,他将国家大权重新收归自己手中,重视教育和农桑,立五经博士选拔人才,让东吴的政局恢复稳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寿命太短了。”
“他想要用文治稳定东吴,但东吴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于北方的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