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却眼前一亮,这样的霸气,他喜欢。“孤怎么就没遇到诸葛孔明,不然我们定能成为知己。”
曹丕提醒看到人才就走不动道的老父亲:“这是后人改编的,真实的诸葛亮可不是这样的。”
曹操:“……”
【那新野边郊一战,是战给天下人看,这乱世群雄再璀璨,有几人及我一半,曾远赴江东求援,两三言借了兵权,我名扬天下那年,一人比天下群贤!】
“火烧新野,杀的曹仁败退。”
“舌战群儒,江东无名鼠辈!”
“快跑啊,这诸葛亮是武将!”
“刘禅:求求相父快出征吧!”
“阿斗要被吓哭了。”
诸葛亮面上的表情终于失去了管理:“臣惶恐!”
在刘备忙着抄录,诸葛亮的无地自容中,音乐继续——
【借东风烧了赤壁,借周郎演了场戏,这一叶扁舟随风去,未用我三分全力。直至我蜀中无将,先帝自逆天而上,义薄云天的模样,至今日仍不曾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义薄云天的刘备。”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泻药,勿cull。
刘备叹息:“蜀中无将……”
【章武之初,先帝自白帝托孤,以一人之力守成都,来挡这天下匹夫!鞠躬尽瘁,以不负隆中之对,日夜不寐,自祁山六进六退。】
“好一个章武之初!”
“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五次北伐,二出祁山。”
【我问向手中羽扇,江山怎打了一半,我有心把那苍穹断,可天不向我蜀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星落秋风五丈原。”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壮志难酬。”
“心疼丞相(*^▽^*)”
【臣二十七岁出山,至死未见云端,若尚有心所不甘,是未再出一次岐山,未再借一场东风,未再论一次隆中,就来了一阵风雨声,它灭了这盏残灯……】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重病的时候在五丈原点起七星灯,只要七星灯七日不灭,就能续命十二年,结果被禀报军情的魏延扇灭了……”
“丞相,借的东风该还了……”
“七星潭借风,上方谷还雨。”
“《三国演义》里的丞相多智近妖,但其实历史上的丞相更牛。”
“小说作者写不出丞相的精妙谋划,只能把神鬼之事强加在丞相身上。”
“演绎限制了他的发挥。”
“丞相到死都没有回到南阳。”
“有一种宿命感。”
一曲结束,天幕暗了下去。
蒙毅等人开设的赌局已经有了结果,在司马懿出场之后,始皇大手一挥:“朕是庄家,将你们的赌注都交上来吧。”
不好好干活,还有心思玩博戏,不如给国库做点贡献。
蒙毅等人面面相觑,他们正想说不如就这样算了,虽然自己没赢,但也没输,却被陛下抢了先。
王贲支持的曹操已经死了,曹魏眼看着就要被司马懿篡夺。李斯支持的刘备也死了,为蜀汉续命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也完了。
只有蒙恬支持的孙家还没有明确的结果。
于是,蒙恬小声提议道:“陛下,何不等三家归晋,再收取赌注。”
始皇看了他一眼,提醒道:“蒙卿提议很好,你们可要拿出符合自己身份的赌注。”
蒙恬等人震惊了,陛下何时也学会开玩笑了。
蒙毅小声对大兄嘀咕道:“大兄,我们定好赌注了吗?”
蒙恬:“没有……但陛下说了,要符合身份!”
王贲,李斯:……破财免灾吧。
没有参与赌博的扶苏、王翦、韩信等人在一旁看好戏。
汉初群臣都有些情绪低落,毕竟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被后人败完了,谁的心里都不好受。
只有刘邦不以为意。
“朕起于草莽,十年前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皇帝。十日前从未想过大汉能延续四百年,诸卿当为朕贺,为大汉贺!”
萧何,张良等人:“为陛下贺,为大汉贺!”
三国·曹魏
曹操颁布诏令,立曹丕为自己的继承人。
又派人前往河内,控制住司马懿的族人。至于他的家人,早已被软禁在府中,等待着不知何时到来的命运。
曹叡则被祖父父亲轮番教育,勤俭节约,戒骄戒躁,天下尚未统一,还远不到享受的时候。
但曹丕曹叡的寿命问题,才是压在他们祖孙三代心头最大的石头。
曹操以招贤令的规格招募天下有能力的医者,想尽办法提高曹魏的医学水平。
关羽镇守荆州,无暇归蜀,刘备将蜀地事物与刘禅都交给诸葛亮,带着一些臣属赶往江陵,他要重新安排荆州布防,将有二心之人清除出去。
孙权暂时停下攻打合肥的计划,至于荆州,也只能先放下。
不得不说,天幕出现的时机对东吴是最不利的。
后主刘禅朝
诸葛亮大刀阔斧的将宫中内侍清理了一波,将他看好的继任者都叫到了一起。
大汉群臣需要统一思想,定下将来五十年的发展路线。
诸葛亮也要在皇子中好好观察一番,希望下一代统治者能够继承先主遗风。
七日之后,天幕再次亮起,平行时空的看客们早已准备好了茶水点心,就等着三国故事的后续。
尤其是先秦和两汉的时空,虽然汉朝已经灭亡,但他们也想知道这三家为何都没有成功。三国之后的朝代则想听听后人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若有幸能从中发现一二自家王朝的事,便能提前布局。
因此,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将政务搬到殿前,边做正事,边欣赏天幕。
【三分天下的雄主曹操、刘备相继离世,支撑蜀汉朝局的诸葛丞相病逝五丈原,东吴大帝孙权深陷夺嫡之争,在几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
【司马懿熬死了两任老板,第三任老板魏明帝曹叡,也英年早逝。他的亲生儿子相继夭折,过继的子嗣曹芳也只有8岁。因此曹叡去世后,以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此二人一人代表宗室,一人代表士族,一场权臣之争不可避免的在曹魏朝堂上演了!】
“托孤这一年,司马懿已经六十岁了。”
“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要大两岁。”
明帝曹叡:是啊,谁能想到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居然那么能熬。
朕都想好了,此二人一为宗亲,一为士族,互相制衡,谁都不敢行差踏错。到底是谁打破了平衡!
“两个辅政大臣,总要有一正一副的。”
“刘备就很聪明,李严只是他拉拢人心的手段,给一个虚名就行,所有实权都在诸葛亮手里。”
霍光:不错,朝堂上只需要有一种声音。
曹操:“既然要过继,怎么不选一个年岁长的?”
曹叡:“孙儿哪里想到自己那么短命啊。”
曹丕:“你是不是觉得司马懿年纪大了,等曹芳长大,司马懿也死了,无人能阻挡曹芳掌权?”
曹叡:“……”可能吧,我怎么知道自己将来怎么想。
曹操:“还有一个曹爽在上面压着呢,司马懿难道还能斗倒大将军。”
曹丕:父亲何须明知故问,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了解这场权利之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两个人。】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之子,自幼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谨慎持重,与曹叡关系极好。曹叡登基后,他累迁散骑侍郎、城门校尉、武卫将军。曹真去世后,曹爽袭爵。八年后,曹叡病重,拜曹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一时间权倾朝野,声震天下!】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自幼勇猛无匹,统领曹魏的精锐虎豹骑,他参与汉中之战,打通河西走廊,镇守河西,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
“与东吴的大战中立下大功,击破孙盛,击退诸葛瑾,包围江陵城。”
“曹丕去世后,曹真成为四个辅政大臣之一。”
“曹叡封其为大将军,地位仅在大司马曹休之下。”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接替曹休成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他率军抵挡诸葛亮两次北伐,又主动出兵攻伐蜀汉,可惜最终功败垂成,自己还病倒了。”
“曹真死后,谥号为元,他的长子曹爽继承他的爵位,其他儿子都被封为列侯。”
明帝曹叡:“大司马一生忠孝节义,辅佐二祖,对内,不因自己是皇亲而邀宠;对外,也不鄙视贫寒之士,真可谓是守成业、忠职守、道德高尚的人啊!”
【掌握大权后,曹爽一改谦虚谨慎的作风,专权乱政,侵吞财产,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他任人唯亲,嚣张跋扈,排挤司马懿,将司马懿的势力排斥出朝堂中心。】
“曹芳刚即位的时候,曹爽还装得挺好,所有政事都跟司马懿商量,司马懿也以大局为重,两人互相礼让。”
“后来,曹爽将司马懿从太尉改任太傅,等级虽然提高了,却被剥夺了军权。司马懿的亲信也都被明升暗降,所有实权都被曹爽抓在手里。”
“曹爽任人唯亲,他的兄弟几人掌握了京城的全部兵马。还启用了被曹叡搁置的何晏、李胜等人为心腹,担任朝中要职。”
明帝曹叡:“糊涂,何晏等人浮华不实,不堪大用!”
曹操冷笑一声:“如此愚蠢,真不像是曹子丹的子嗣。”
曹真忙跪下向丞相请罪,“主公,都是臣教子无方,请主公责罚。”
只恨曹爽不在他身边,不然定要家法伺候!
曹操亲自扶起曹真,宽慰道:“孤有这么多儿子,成材的也没有几个。曹爽也是孤的孙辈,将来好好教就是。”
只是,曹爽上了曹家三代的黑名单,将来怕是仕途无望了!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在丁谧、邓飏的劝谏下,曹爽一意孤行发兵攻蜀!】
【曹爽的大军正碰上了蒋琬费祎早已准备好的防守,蜀汉大军在大将王平的率领下,提前一步据守山岭,让曹爽不得寸进。再加上山路崎岖,牛马骡驴大量死亡,粮草供应不上,战争尚未开始,魏军便败相尽显。此战,魏军死伤惨重,国内虚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战前,司马懿曾劝阻,但曹爽不听。”
“这个时候司马懿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还是希望能够为曹魏保存一些实力的。不然他大可不必劝谏曹爽,只等曹爽兵败,失去人心,再出手收拾残局。”
“此时的他就像‘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前的曹操。”
“——还是失去权柄,被排挤出权利中心的曹操。”
曹操怒道:“兵者,国之大事也,粮草都没有准备好如何敢兴兵讨伐!”
曹丕皱眉,“丁谧,邓飏是何人?”
陈群答道:“丁谧似乎是丁文侯(丁斐)之子。”
曹操:“丁文侯坚毅稳重,素有谋略,还曾救过孤的性命,不曾想其子居然如此不成器!”
陈群默默吐槽,丁斐极其贪财,又多行不法,若不是他是丞相的老乡,早就被法办了。
有这样的儿子一点也不奇怪呢……
【曹爽并不觉得攻蜀失败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他归朝后,听从何宴的建议软禁当朝太后,起居自比皇帝,嚣张跋扈,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俨然又是一个王莽、董卓。】
“以前只知道何宴是个美男子,没想到他还是个大奸臣。”
“曹爽的心腹何晏、邓飏、丁谧被称为‘台中三狗’。”
“何晏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曹操纳了他的母亲,便将他收在府中当做自己的孩子教养。何晏也毫无顾忌,吃穿用度与世子相仿,因此被曹丕厌恶。”
“何晏外表恬静清淡,但是内心险恶阴暗,贪图私利,根本不考虑立身行事的根本。”
“文帝一朝,他都没有得到任何官职,明帝认为他浮华不实,不堪重用,也没有用他。”
“事实证明,曹丕和曹叡有识人之明。何宴党附曹爽,嚣张跋扈,侵占官田,仗势专权,任人唯亲,如果不小心得罪了他,立刻就被打击报复,比如卢毓、傅嘏因为得罪何晏而被免官。”
曹叡咬牙切齿:“卢侍中秉性贞渝,心平体正,举荐人才,于国有功。傅嘏才干练达,是社稷之臣,居然都被排挤打压!”
我大魏朝堂上还有能臣吗!
“邓飏是东汉名将邓禹之后,魏明帝嫌弃他作风浮华,将其罢官,永不录用。曹爽却将他当做心腹。”
“邓飏贪财好色,谁给他送美女,他就许诺给谁官职。”
“丁谧外疏内忌,目中无人,胡作非为,声名狼藉。”
曹操气极反笑:“曹爽从哪里找到这么三个蠢货!”
他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曾宠爱何晏,将其当做亲子教养。
【被架空的司马懿只能称病回府,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曹爽更加肆无忌惮,他纵容亲朋党羽侵占官田,监守自盗窃取国库,满朝文武缄默不语。】
“曹爽还抢了明帝的后宫。”
“曹爽就是一个草包,怎么斗的过司马懿。”
“他的弟弟曹羲察觉到危机,极力劝阻,曹爽根本不听。”
“曹羲也是曹爽的帮凶,他们兄弟掌握朝廷和禁军,控制了整个京城。”
曹操的目光阴冷了下来,他看着天幕上的曹爽,如同看着一个死人。
曹操:这就是魏国的黄皓啊!
曹丕:孙刘两家还不知会如何嘲讽呢。
曹真则是彻底失望了,长子要继承家业,受到的教育也最多,居然如此不堪,难道他不曾教过他忠君?
【曹爽集团的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引起了满朝文武的不满,司马懿一边装病,放松曹爽的警惕,一边暗中筹谋,与太尉蒋济谋划推翻曹爽。】
曹操心里不是滋味:“他倒是很会装病。”
曹氏子弟倒行逆施,被满朝文武联合推翻,他也很没脸。
但,如果司马懿只是推翻了曹爽,倒也情有可原。
情有可原等于能得个全尸……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趁着曹爽与皇帝前往高平陵扫墓,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魏明帝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尽皆随行。留在洛阳的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下诏,关闭城门,占领武库,据守城外洛水浮桥,占据曹爽兄弟营地,断了曹爽的左膀右臂。】
【随后,司马懿在给曹芳的奏疏中说:太祖、高祖都曾把后世托付给我,先帝也让我做托孤大臣,大将军曹爽扰乱法度,僭越君王,专横跋扈,独掌大权,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甚至软禁太后,挑拨两宫关系,下一步就是行废立之事,满朝文武都无法容忍他的倒行逆施!】
“此时,司马懿的想法还是为了夺官夺权,他的敌人是曹爽,不是皇帝曹芳。”
“所以,满朝上下都支持司马懿。”
曹丕:“曹芳已经年满十八,做了十年皇帝,居然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
真是无能!
【奏疏不出意外的被曹爽截获,根本到不了皇帝手中,曹爽在其中看到了司马懿对他的警告,顿时惊慌失措,进退失据。他带着皇帝在伊水之南修建防御工事,调兵遣将,准备与司马懿做过一场。】
“桓范早就劝过曹爽,他们兄弟不能一起出京,一旦有人关闭城门,他们就回不去洛阳了。曹爽不以为意,却被桓范说中了。”
曹操恨铁不成钢:你手里有个皇帝,还被司马懿逼到这个份上,便是带着皇帝另立新都,也能得到全国支持。
曹操这样的聪明人自然理解不了蠢货的思维。
【眼看着事态进一步升级,司马懿派遣使者前去劝降,宽慰曹爽说,他只是想免去曹爽的官职,并不想要他的性命,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司马懿指着洛水发了誓!】
“洛水:不要过来啊!”
“洛水:我脏了……”
什么意思?
政治敏感的人已经从这两句评论中推断出了可能的结果。
只是,不会吧!
政治家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自己的权威,才会有人依附你,追随你。你可以阴险狡诈,却不能明着食言而肥,不然还有谁会相信你!
【曹爽的智囊桓范劝他带着皇帝前往许都,做第二个曹操。许都本就是曾经的旧都,有粮草储备,也有武备库,还能用天子的名号号召天下勤王,东山再起不是没有机会。】
【可惜良言难劝找死的鬼,桓范的劝说并不能让曹爽开窍,他就像是劣马贪恋马房的草料一样,因顾念家室,无法做出长远的打算……】
“曹爽还看不清当前的形势,桓范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像是曹爽这样曾经独掌大权的权臣,失去权势后怎么可能得到掌权者的容忍。”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司马懿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曹爽做不成曹操第二,因为他没有曹操的功绩。”
“只能拖延时间,给司马懿添些麻烦罢了。”
【曹爽相信了司马懿的誓言,他觉得自己即便投降也能做一个富贵人家。便将皇帝送回洛阳,投降了司马懿。桓范只能痛哭:曹子丹那样的英雄怎么就生出你们两个猪狗不如的兄弟。】
“为曹子丹默哀。”
“为曹魏默哀。”
“也为桓范的三族默哀……”
曹真:……
果然,这个儿子还是不要了,我还年轻,还来得及再生一个,好生教导。
【可惜,曹爽的想法太过天真,司马懿不会容忍一个曾经的权臣,一个曹魏宗室的代表依旧活着。回到洛阳后,曹爽立刻被司马懿软禁在府,随后曹爽及其党羽都被司马懿诛灭三族。】
曹真双目赤红:我居然绝嗣了!
其他人想的是:司马懿居然真的将誓言当做放屁,有这样的一个‘表率’,以后谁还敢相信他人。
刘备:“曹魏与将来的晋朝,怕是都要受其反噬。”
【为何司马懿空口白牙发了一个誓言,曹爽就相信了?因为洛水之誓是有典故的。】
【东汉光武帝刘秀围攻洛阳,却久攻不下,当时洛阳的守将是朱鲔,而朱鲔是刘秀兄长刘演之死的罪魁祸首。他无路可逃,却又害怕刘秀的报复,不敢投降。刘秀为了减少伤亡,尽快结束战斗,以洛水为誓,对过去的事既往不咎。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遵守诺言,不仅没有追究朱鲔的杀兄之仇,还给了他高官厚禄。】
【古时候,人们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灵庇佑,又有光武帝的先例,曹爽自然不会怀疑司马懿的誓言。没想到,司马懿没有刘秀的胸怀,也没有刘秀的实力,他不在乎自己三朝老臣积攒下的名望,更不敢放任自己的政敌好好活着。】
刘秀看着阶下的朱鲔,忙解释道:“朕可不会做这样的事,卿定要相信朕。”
朱鲔也表态:“陛下胸怀四海,当然不会与臣一个小人计较。而且,天幕以臣为例,正是为了说明誓言的重要性,臣不会误会陛下的。”
刘庄幽幽的叹道:“可惜,后人再也不会相信洛水之誓了……”
洛水:……
第193章 三家归晋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何能得到如此多的朝臣的支持,这就要从司马懿的生平说起了。】
【司马懿,字仲达,出身河内司马氏。司马这个姓氏来自于商朝的夏官,到了周朝夏官改为司马,世袭司马官职的家族便以“司马”为姓。】
【项羽的属下司马卬是司马懿的先祖,他追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这便是河内司马氏的由来。】
【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是汉安帝的征西将军,他的父祖也都是一地太守。他自幼聪明有谋略,博学多识,胸怀韬略,伏膺儒教,与他的七个兄弟并称“司马八达”,名扬天下。】
邓绥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因为私人恩怨,不肯出兵救援,获罪下狱的司马钧!”
蔡伦:“回陛下,正是他,他已经在狱中自杀了。”
曹操神色复杂,司马八达都是有才之士,可惜,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只能杀了!
“晋朝建立后,司马懿兄弟之子都被封王,他们就是后来八王之乱的发动着,参与者,和终结者。”
“司马孚不一样,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司马氏篡魏,到死都以魏臣自居。”
“司马朗也不一样,他任兖州刺史的时候,勤俭节约,以身作则,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事。建安二十二年,魏国南征的时候,军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视察送药,感染瘟疫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曹操:或许可以给司马朗司马孚留下一条血脉,以示孤的恩德。
【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的做法,让当时的很多士人无法认同,纷纷以侍奉曹操为失节,司马懿也因此多次拒绝曹操的征辟。】
“司马懿装病的功夫可是一流的。”
“司马懿是看不上曹操是宦官之后才不肯出仕的吧。”
曹操冷笑一声:“呵呵,你看不上孤,最终还不是成了孤。”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才入仕曹魏,时年29岁。】
司马懿:不想当官就要被下狱,谁还敢装病啊。
【司马懿以其出众的谋略,得到了曹操的认可,曹操成为魏王后,司马懿成为曹丕的太子中庶子,显然,这是曹操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的大才。】
“曹操打下汉中后,司马懿提议接着攻打益州,当时刘备新得益州,蜀中之人还没有归心,刘备又在江陵与孙权争夺荆州,正是征讨的最好时机。”
“但攻打汉中让军士很疲乏,曹操担心再次发生赤壁之败,没有同意。”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差点迁都的时候,也是司马懿提出反对意见,他表示不能示敌以弱。又建议与孙权联合,破坏孙刘联盟,让孙权在背后牵制关羽。”
【曹操发现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多次提醒曹丕,司马懿不是甘于人下的人,必定会干预我们家的事。】
【曹丕却很信任司马懿,司马懿也忠于王事,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为曹丕分忧。曹丕数次南征,都将朝政交给司马懿,司马懿镇抚百姓,督运粮草,从未出错。曹丕将其当做自己的萧何。临终前又任命司马懿为四个辅政大臣之一,进入曹魏的权力中枢。】
曹丕恨恨道:“朕以国士待之,君却报之以篡位,真是好样的!”
曹操:若不是事先知道了知道司马家的不轨行为,仅看司马懿行事,还真看不出他的狼子野心。
【明帝时,司马懿履任大将军、太尉等朝中要员,明帝临死前,又任命司马懿与曹爽为辅政大臣,时年60岁。】
【司马懿善出奇谋,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拿孟达,击败孙权的进攻,两次率大军抵御诸葛亮北伐,又北征平定辽东,屡立功勋。在曹魏老臣尽数去世的时候,成为曹魏最强有力的依靠,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孟达本是蜀汉的大将,与刘封驻守上庸,在关羽走投无路时,断了关羽最后的退路。他不敢留在蜀汉,便投靠了曹魏,司马懿认为此人没有信义,从不曾相信他。后来孟达在曹魏不受重用,又想回到蜀汉,左右摇摆,反复无常。”
“孟达认为只要他举城反叛,就一定能成功。司马懿需要先汇报皇帝然后再发兵,怎么也得一个月。他没想到司马懿先斩后奏,仅仅八天便兵临城下。司马懿兵分八路攻打上庸,仅仅十六天,孟达的部下投降打开城门,迎魏军入城,孟达被杀,传首京师!”
“其实当时司马懿大军携带的粮草只够用一个月,孟达驻守的上庸城却物资充沛,如果能坚持下去,就能熬到司马懿退兵。”
刘备锐评:“孟达本就是一小人,能力不足却心比天高,怎么可能斗的过司马懿。”
“投靠曹魏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定都襄平,与孙权联合,引诱鲜卑人袭扰北疆。”
“司马懿率四万大军,进至辽水,公孙渊立刻迎战。司马懿声东击西,虚设旗帜引诱敌军主力,魏军主力则秘密渡过辽水,直逼敌军的大本营。避开敌人早已设置好的壁垒,攻敌之必救!”
“公孙渊的大军都在辽水,大本营空虚,司马懿三战三捷,又将计就计,故意示弱,顺利攻破襄平。司马懿在襄平城内大肆屠杀,筑造京观,收编百姓。作乱东北数十年的辽东重归中原治下!”
“司马懿的文治武功都是第一流的。”
“这个时候,陈群、曹真、曹休都死了,能够节制司马懿的只有曹魏宗室,但宗室代表曹爽却是个草包。”
“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司马懿都七十岁了。”
曹操皱眉:“孤那么多儿子,你那么多兄弟,一个都不值得信任吗!”
曹丕解释道:“汉朝建国之初,便因为藩王发生多次动乱,儿臣不愿大魏旧事重演。”
曹操:“没有外戚,没有藩王,只剩下功臣,何人能够节制他们?”
曹丕:……
【少帝曹芳继位后,曹爽一门心思排挤司马懿,在朝中任人唯亲,嚣张跋扈。司马懿却低调行事,谦虚谨慎,推辞了对司马家子侄的封赏。又罢除了明帝曹叡大兴宫殿招募的力役,节用务农,国力大增。】
【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北伐中原,全琮出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诸葛瑾攻柤中。司马懿率军征讨,歼灭吴军数万人,俘获大量军用物资。公元243年,司马懿再次大败诸葛恪,屯田淮北。】
孙权:“司马懿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