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扶苏重点记下一笔:“以法治国,提倡廉洁,还能以身作则,得到上下爱戴,想来受其恩惠的庶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诸葛亮重视民生,在汉中修士劝农时期,诸葛亮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教化百姓。他修建的古堰保存至今的还有七十多处,他修建的“山河堰”至今都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除此之外,还有多个蓄水水库,一直沿用至今。】
【诸葛亮执政期间,大力推行郡县制,将地方豪强迁往成都,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缓和民族矛盾,深受夷汉百姓爱戴!】
“马超,姜维都是少数民族,诸葛亮重用他们来笼络羌、氐两族与蜀汉的关系。”
“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是最好的,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诚而守其法。化干戈为玉帛,孔子折冲齐鲁。反内犯为罗拜,子仪心服回纥。王阳明诚格蛮苗,华盛顿德感民众。是诚也,大之垂举后世,小之造福一身!”
【苏轼称赞诸葛亮是三代以下第一人:“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这话说的诸葛亮都不好意思听,后世的文人也太会夸了……
刘备特意让人将这些话抄录下来,他准备将诸葛亮打造成蜀汉的门面,吸引天下人才!
于是,曹操不得多写几篇诗文,以应付蜀汉的舆论攻势,东吴则完全摆烂,不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与人较真。
——当然这是后话了。
【当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蜀汉,蜀国上下都在为诸葛亮而恸哭,后主刘禅在成都素服发哀3天。无数吏民上奏想要为他们爱戴的诸葛丞相立庙祭祀,但刘禅没有同意。】
“刘禅为什么不给诸葛亮修庙,他是不是对诸葛亮‘大权独揽’敢怒不敢言?”
“楼上的是看了网上的洗脑包吧,刘禅对诸葛亮可是当父亲看待的,诸葛亮死后,刘禅依旧对他的教导听之信之,按着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任免官吏。”
“当时有个书呆子李邈曾经讽刺诸葛亮斩杀马谡之事,被赶回了成都。诸葛亮死后,他又开始找存在感,发牢骚说诸葛亮就是汉之吕禄、霍禹,认为他有谋朝篡位之心,他去世是应该举国欢庆的事。结果,后主刘禅根本不听他的谬论,直接下令杀了李邈。”
“李邈时常发出一些奇谈怪论,若不是诸葛亮宽宏大量,他早就被人处理了,现在诸葛亮死了,还有谁会保护他?”
“刘禅对诸葛亮是真爱啊!”
“刘禅虽不是明君,但也没那么昏庸,他知道谁对他好。”
刘禅眼巴巴的看着诸葛亮:“相父!”不知道相父会不会因为立庙之事怪罪自己。
诸葛亮看出了他的不安,安抚道:“自古只有天子才能立庙,从未给臣子立庙的先例,百姓不懂这些,陛下没有做错。”
【“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蔡邕在《独断》中解释道:“宗庙之制,古者为人君之居”。】
【从先秦到秦汉,庙一般特指东庙、神庙、宗庙、太庙,是“人君之居”,是帝王祭祀先祖的地方。只有帝王才能为祖先立庙,大臣无论功绩多么显赫都只能在帝王宗庙享受配祭,不能单独立庙。】
刘彻来了兴趣,“为臣子立庙?仲卿,你觉得他们能成功吗?”
卫青:“时移世易,臣不知蜀汉境况,也不知后主性情,不过想来会有很多人以礼制为由反对吧。”
【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得到了百姓的真心爱戴,每逢节日便会有百姓在街旁祭祀诸葛亮,这种民间祭祀的活动越来越多,屡禁不止。】
【为了维护当时的礼制,以向宠为首的群臣上书后主刘禅,要求朝廷为诸葛亮修庙祭祀。“以表武侯功德,而千秋祭祀”,上慰英灵,下安百姓,以此维护礼秩,巩固政权。】
霍去病噗嗤一笑:“舅舅,看来你猜错了,不只是百姓爱戴诸葛,就连满朝文武也一样敬仰其为人。”
卫青震惊道:“真是难以想象!”
便是萧何、张良那样的开国功臣也不可能得到群臣的爱戴,更没有几个百姓能记得他们。
【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减反增。又恰逢魏军大军压境,蜀汉上下畏之如虎,他们更加怀念诸葛亮北伐中原时的豪迈气魄,急需一个精神支柱。】
【因此,后主刘禅下诏,破格为诸葛亮立庙,这是第一座官方武侯祠。此后,因祭祀诸葛亮的人极多,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清明庙会,千百年来,从未断绝!】
“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生前死后却得到了各族人民真心的爱戴和怀念,这太少见了。”
“因为他以身许国,毫无利己之心。”
诸葛亮满心感动,双眼都有些模糊,那些淳朴的人民,他们是最记恩的:“亮何德何能啊!”
平行时空的观众也被震撼了,无数王侯将相扪心自问,他们能得到如此爱戴吗?
不能,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诸葛亮一般,一心为民!
始皇感慨:“这才是永世不灭的功绩,只要百姓还记得他,他便永远不会消逝!”
管仲萧何也不得不感慨,“吾不及也!”
【诸葛亮去世多年后,东晋桓温征蜀,遇到一个曾跟随诸葛亮北伐的百岁老者。桓温问他,如今世上何人能够与诸葛武侯相比。老者说:“诸葛亮死前,并没有什么神异,在他死后,无人能与他相比!”】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当时就影响了很多人,蜀汉大臣黄权投降魏国,但他每次提及诸葛亮都要正襟危坐,以示尊重。”
“黄权是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断了后路不得已才投降曹魏的,他从不避讳这一点,直接对曹丕说,刘备对我有恩,我不能投降孙权,又回不去益州,不得已才投靠你。”
“刘备也没有怪过黄权,黄权的儿子黄崇得到重用,官至尚书郎,在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战死绵阳!”
【从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在为诸葛亮追封,晋朝桓温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明太祖设立“帝王庙”选择三十七个名臣从祀,其中就有诸葛亮。清朝雍正皇帝更是以诸葛亮从祀孔庙。】
诸葛亮:我怎么不知道我还是儒家子弟……
他崇拜管仲乐毅,不治经典,看不上腐儒,日常研究的是兵法谋略,治国之道。他的治国理念也偏向以法治国,怎么就从祀孔庙了!
就连朱熹都说:诸葛亮有儒者气象。但并不是儒家子弟。
明清儒家:不听不听!凡是备受推崇的人物都得是我儒家的。
这时,天幕上出现一个视频,是成都武侯祠的宣传片。
【这里是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武侯祠外挂着的牌匾是“汉昭烈庙”,穿过大门,我们能看到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惠陵等三国风物。】
平行时空的观众们看着天幕上人流如织的汉昭烈庙,无不震撼莫名!
画面中央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祠庙,画面四周却能看到高楼耸立,车流不息。来往武侯祠的游客都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脸颊饱满,神采奕奕,一看就是在衣食富足的环境中长大的。
若说这都是贵族,那人数也太多了,可若是普通百姓……
他们不敢想象,要怎样的盛世,才能让这么多普通百姓吃上饱饭!
刘备的关注点与其他人不太一样,因为这是他的陵墓啊,居然有这么多人游览他的陵寝,该说是一种荣幸吗?
他苦中作乐道:“吾在九泉之下定然不会寂寞了。”
麾下群臣也不知该做什么表情,因为他们在天幕的画面上看到了“文臣武将廊”,他们都在上面……

第189章 三分天下
【历朝历代祭祀武侯之人,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其中有一座唐碑最负盛名,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祭拜武侯祠时镌刻的,后世称为“三绝碑”。】
“武元衡,就是那个上朝的时候被当街刺杀的宰相吧!”
李世民正在欣赏唐人撰写的碑文,为其文采而倾心,猝不及防间便看到了评论区的文字。
他震惊的瞪大了眼睛:“玄成,朕没有看错吧,被刺杀的——宰相!”
魏征一时间也忘记了言语,他不敢想象此事背后的玄机。
当朝宰相在皇城外被刺杀,京城得混乱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眼眶微红:“朕的大唐啊!”到底变成什么样子了……
“武元衡治国理政的能力还不错,在四川做了很多利于民生的政策,促进了当地民族融合,改善了当地民生,为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宪宗皇帝的肯定。”
“他成为宰相后,为了解决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提议削藩,被藩镇忌惮,藩镇统帅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杀了武元衡。”
唐宪宗惊道:“李师道!”
武元衡:原来是他!
虽然自从他提出削藩后,便有了成为晁错第二的准备,但他没有想到,藩镇居然如此嚣张,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当朝宰相,完全不在乎世人的评价与青史骂名!
唐宪宗怒骂李师道,但骂完却无可奈何,藩镇掌握兵马粮草,根本不听中央朝廷的命令。
他这个皇帝当得还不如周天子……
“碑上的文章是裴度写的,文字是柳公绰写的。裴度文采斐然,柳公绰书法漂亮。因为文章精妙绝伦,书法精湛,以及诸葛亮的盖世功绩,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裴度在文中极力赞颂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与盖世功绩,对他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他比作管仲、萧何、张良。”
“柳公绰可是‘颜筋柳骨’柳公权的哥哥。”
“裴度是三朝宰相,因支持宪宗削藩,与武元衡一起遇刺,头部遭到重创。他为相二十多年,辅佐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还推荐了李德裕、韩愈等名士,保护了刘禹锡等人。”
这些信息多少让李世民稍感安慰——后世子孙还是有明君的,大唐并没有到万劫不复的地步。
“可是,既然有如此明君贤臣,为何还会有藩镇坐大,肆意妄为!”
房玄龄提醒道:“陛下可还记得安史之乱?”
李世民怎么可能忘记,房相的提醒让他瞬间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定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皇帝没有处理好藩镇,遗留下了无数后患!
李世民怒斥:“安史之乱到底是哪个混账做的!”
李隆基:阿嚏……
【这座明碑则记载了武侯祠的变迁历史,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他就藩后发现,汉昭烈庙人烟稀少,香火不盛,旁边的武侯祠却人声鼎沸,门庭若市。于是,朱椿便将武侯祠搬到了汉昭烈庙的后面。但格局的变化并不能影响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慢慢的,人们便将汉昭烈庙认为是祭拜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十分窘迫,刘备则哭笑不得。
朱元璋对着自家十一子的脑袋来了一巴掌,“多管闲事!”
朱椿嘟囔道:“臣子怎么能越过君王。”
【这里还有一面书写着《出师表》的墙壁,上面的文字是岳飞祭拜南阳武侯祠的时候写的。】
“我最喜欢的两位古人居然还有这样的交集。”
“出师表里面有13个帝字,岳飞版本的每个帝字写的都不一样。”
“从文字中就能体会出岳飞当时的心情,悲愤郁闷。”
“岳武穆和诸葛武侯,出师未捷身先死,都是一样的遗憾啊!”
“不一样的,刘禅是能力不够,完颜构是自己作死。诸葛亮掌控蜀汉大权,能够举国之力北伐曹魏,岳飞却只能被昏君奸臣联合冤杀。”
岳飞:被冤杀!原来这就是我的结局!
可是,汴京怎么办?北地日复一日期盼王师北归的百姓们怎么办?
“如果把刘禅换到赵构的位置,一定比赵构做的更好。”
“网上有一个段子,刘禅穿越成赵构后,岳飞上书:北伐,北伐!刘禅:你跟相父说的一样,听你的。”
“刘禅:这就是回家的感觉啊……”
“刘禅主打一个听劝,他自己能力平庸,就乖乖听话,绝不胡乱指挥。”
“他身为皇帝,却能将所有权利与信任都给武侯,也很难得了。赵构但凡能多给岳飞一些信任,北伐就成功了。”
刘禅眼巴巴的望着相父:“相父,天幕的意思是说,那个赵构身为皇帝却给北伐的臣子拖后腿是吗?”
诸葛亮欣慰的看着自家陛下,虽然说不能比烂,但跟后世的赵构比起来,陛下也还不错。
诸葛亮给他细细分析:“那个赵构都被后人冠了个异族的姓氏,可见后人对他的痛恨。”
刘禅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相父说的对。”
赵匡胤出离愤怒了,赵构到底做了什么,被后人这般唾弃。难道他投降了异族,还改了个异族的姓!
居然连刘禅都不如,那可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至于宋高宗赵构,他早已彻底摆烂,天幕是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
【武侯祠内更是历代名家云集,牌匾是郭沫若写的,门口的对联是董必武的手书,还有徐悲鸿的‘万古云霄一羽毛’……】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家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五百多年后,唐朝经历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动乱,颠沛流离数十年的杜甫初到成都,祭拜武侯祠,写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杜甫亲身经历这场动乱,目睹国势衰微,生灵涂炭,却报国无门,因此对能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比仰慕。”
“杜甫写了好几首赞美诸葛亮的诗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我也来一个: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如今尚在河洛与偶像李白一起出游的杜甫顾不得自己的诗文流传千古,只看到了那几个关键字: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生灵涂炭!报国无门!
我的下半辈子居然这么坎坷吗!
李白与杜甫对视一眼,他们无法想象国势衰微,生灵涂炭是什么样子。因为此时的大唐还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大唐啊!
杜甫:“不知天幕何时能讲述唐朝,我想入朝改变这些灾祸。”
李白:“我们同去!”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诸葛亮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一座丰碑,武侯祠更是寄托着百姓对一代贤相的追思和敬仰。】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一个诸葛亮,足以让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千古文笔出师表,一腔忠义八阵图。”
平行时空的观众也对此颇有感触,哪个皇帝不想要一个诸葛亮啊!
司马炎:“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李世民:“诸葛亮冠代奇才!”
虞世南:“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
朱元璋:“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朱棣:“昔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历代罕有能平,惟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谋,南征北伐,功盖一时,遂艾夷之。循至后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驭。”
康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诸葛亮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尽忠为国,虚心纳谏,廉洁奉公,严明法纪,又尽职尽责,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为实现国家统一,民富国安的远大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都成为了华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第190章 三分天下
【诸葛亮死后,朝政大权回到刘禅的手中,他按着诸葛亮的遗嘱,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总理国家政事。】
刘备不自觉的皱起了眉头:阿斗自己掌握朝政,他能行吗?
刘备问到:“先生,天幕说的是广都县长蒋公琰?”
诸葛亮:“正是。”
刘备:“吾听闻蒋公琰为广都县长,却整日沉醉不醒,不理政事,可有此事?”
诸葛亮答道:“蒋公琰非百里之才,而是社稷之器。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
刘备:“备可得好好看看,他到底有何才能,能被先生如此看好。”
【蒋琬率军出成都,进驻汉中,大造舟船,准备走水路再次北伐,但因为朝中群臣掣肘,始终无法成行。六年间,他驻兵汉中,积极防守,也让曹魏无计可施。】
【蒋琬担任尚书令的十年间,蜀汉政局稳定,边境安稳,政通人和,经济复苏,是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
刘备有了不好的预感:“蒋公琰确实是社稷之器,只可惜他不是先生,北伐怕是要成为泡影了……”
诸葛亮也心情沉重。
【蒋琬去世后,费祎接任蒋琬成为大将军,尚书令,掌管国家大事。面对一心想要北伐的姜维,费祎却不同意,他认为诸葛丞相都做不到的事,他怎么可能做到。费祎只一心保境安民,寄希望于将来有人能代替自己完成北伐大业。】
“费祎对投降的人毫无防备,最后被投降的魏将刺杀而死。”
诸葛亮怒其不争:“怎能轻言放弃!”
刘备问道:“费祎是何人?”
诸葛亮如数家珍道:“此人自幼丧父,跟着族父费伯仁生活,其姑祖正是刘璋之母。他尚且年轻,未曾入仕,却与许叔龙、董允齐名,甚有名望。”
刘备看向自己麾下的掌军中郎将董和,“幼宰之子也是少年英杰,何时带来让我等见见。”
董和谦逊道:“犬子董允不如费文伟远矣。”
刘备笑道:“能留名青史的人物定然不凡,何不提前入仕。”
诸葛亮记下,蒋琬、费祎等人都会得到重点培养。
【费祎死后,姜维成为大将军,姜维一心北伐,不理朝政,时任侍中的陈衹兼任尚书令,总理国事。陈衹与姜维一文一武互为表里,两人都一心北伐,为了得到刘禅的支持,陈衹不惜与刘禅宠幸的宦官黄皓虚与委蛇,也让黄皓有了参与朝政的机会,为了后来蜀汉的亡国之祸埋下了祸根。】
“姜维北伐之心值得称赞,但他一心北伐,却不考虑当时的国力还能不能支撑。”
“武将征战在外,最怕朝中有人有小人陷害。”
“自古文臣武将一心就是最难的,也因此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才会被千古传唱。”
“只有诸葛亮能够将将相掌于一手。”
不等刘备发问,诸葛亮便说道:“天幕之前提过,姜维乃是陇右之人,如今怕是还在为魏国效力。”
张飞急道:“姜维能成为大将军,定然武功卓绝,可不能让曹操抢了先,待某前去陇右将其抢来。”
刘备忙劝阻道:“翼德不可鲁莽行事。”
诸葛亮也道:“此人也能看到天幕,定会有自己的选择,主公只需静待便可。”
天幕剧透姜维会成为大汉的大将军,曹魏还能毫无芥蒂的信任此人吗,只要他是个聪明人,就定会为自己谋一个未来。
远在邺城的曹操立刻下令,召姜维入朝,只是等他的手令到达陇右就不知什么时候了。
姜维如今的上司可不是什么深谋远虑的人。
刘备对陈衹其人也很好奇。
司徒许靖道:“陈衹自幼孤苦,在臣家中长大,如今尚且年幼。”这是他家兄长的外孙,可惜……
刘备对此人也算有了一定了解,在心中给他打了个大大的叉,虽有能力,但却谄媚主上,勾结宦官,没有一点文臣的气节。
【陈衹死后,再没有人能够限制黄皓的权利,他阿谀谄媚,哄骗刘禅,干预朝事,操弄权柄,陷害姜维,离间蜀汉君臣。姜维只能避难沓中,不敢再回成都……】
“董允活着的时候,能够劝谏刘禅,斥责黄皓,董允死后,再没有人敢管黄皓了。”
“董允怎么就没有杀了黄皓呢。”
刘备气道:“大将军被一阉人辖制,满朝文武却不能出言相助,这还是吾的大汉吗?”
刘备将刘禅提溜出来,“宠幸宦官,不理朝政,你是想做汉灵帝!若是如此,不如吾现在就废了你!”
群臣忙劝阻,主公的子嗣都年岁尚幼,废了刘禅又能立谁呢?
天幕根本没有提到几位公子,他们怕是没有任何建树。
建兴年间。
董允命人将黄皓带上来,请刘禅处理。
刘禅一向认为黄皓只是一个小人,根本不必与之计较,却没想到小人得志,居然会产生那么大的恶果。
有相父在,刘禅还没有被黄皓彻底忽悠瘸,对黄皓也没有后来那么宠幸,当即将其赐死。
诸葛亮却意识到了刘禅的软弱无能,他会将朝政大权交给自己,也会在其他人的诱导下,行桓灵之事。
不知我大汉有没有能支撑起来的皇子王孙,哪怕年岁尚小,大汉群臣也愿意扶持啊……
【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他们都是蜀汉的忠臣良将,却都不是诸葛亮,不是“相父”。身为臣子,他们能劝谏帝王,却不会将刘禅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谆谆教导。】
【更可怕的是,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廷上下忘记了北伐的理想,安于现状。他们在蜀地关上大门,一心过自己的小日子。蒋琬想要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却被其他朝臣阻止。费祎一心只想保境安民,经营蜀汉。而最能继承诸葛丞相遗志的姜维,却连年征战在外,不顾内政,受到满朝文武的排挤。】
晚年的诸葛亮听着天幕的评价,目光中满是悲哀。
蜀汉群臣将丞相当做擎天之柱,最怕见到丞相失望的表情,纷纷噤若寒蝉,不敢出声。
诸葛亮沉声道:“我知道蜀汉国力弱小,不比曹魏。但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与曹魏比拼消耗,不能拖延时间,若是我们被动防守,定会被困死在蜀地。”
蒋琬费祎等人都低头认错。
【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只是对刘禅的劝谏,更像是一篇政治预言——刘禅的经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前期亲近贤臣,算是守成之君,后期宠幸黄皓等奸佞小人,彻底沦落为一个昏庸之主。】
刘备对刘禅耳提面命:“亲贤臣远小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吗!”
平行时空的刘禅满腹委屈,黄皓说话可好听了,处处为我着想,我哪里知道黄皓是小人啊!
【汉末三国,群星璀璨!自诸葛亮去后,三国的辉煌成为历史云烟,华夏大地即将走向一个混乱与融合并存的时代,这是国人不忍卒读的一段历史,却也是造就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必然历程。】
“汉末三国似乎消耗了天地间的灵气,此后几百年,都没有如此人才济济的局面了。”
“能不能略过这一段,不想看到魏晋南北朝。”
曹操,曹丕:不能!
刘备,孙权:我想看!
总得知道我一手打造的基业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直播的最后,我们再以一首歌曲来回味诸葛武侯的一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是根据《三国演义》作的词。”
“一个很狂的诸葛武侯!”
“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臣要从何时论起,那是场南阳的雨,这男儿志在千里,又怎可随风而起。】
“诸葛亮一直在等待自己的明主。”
“二十七岁出山,操劳二十七年。”
诸葛亮也想起了曾经躬耕南阳的日子,那样的日子平淡却也自得其乐。
若是将来天下大定后,他还是想回到南阳,躬耕垄亩间。
【门外是三人而立,总共是三次来去,那管仲乐毅如何,也不过尔尔小国,那天子诸侯又如何,也不过掌中蹉跎,与皇叔三面难逢,自隆中论至云层,这天下人与我不同,方是我诸葛卧龙。】
“三顾茅庐。”
“隆中对。”
“自比管仲乐毅。”
“当时的汉天子也被曹操掌握在手中。”
刘备击掌叫好:“好!”
张飞也嚷道:“霸气!”
诸葛亮……他将手中的羽扇抬起,遮住了自己的脸。
在后人眼中,我居然是这样的人!
没脸见人了……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