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他此生大概是再也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了吧……
终于有人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马良毫不避讳的当着所有人的面痛骂自家弟弟:“纸上谈兵,妄自尊大,自以为是!魏军大军包围,你若是战死沙场,尚算有骨气,你居然临阵而逃,不战自败!以后不要说是我马良的弟弟,丢不起这个人!”
马谡心情更加沉郁,他没想到自己的结局居然是这样的。
他总以为自己的才能比四个哥哥都出色,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定能创下不世功业。
没想到,他却志大才疏,还连累诸葛先生功败垂成!
【街亭之战是第一次北伐的决定性战役,街亭失守让蜀汉丧失了全部有利地形,曹魏乘胜追击,蜀汉只能全军退回汉中,开战后得到的陇右三郡重回曹魏治下,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此战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导致街亭失守的罪魁祸首马谡依律被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关键时刻掉链子,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无数军士白白送命,马谡死得不冤!”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就是马谡的参军,因为被牵连处以髡刑,这是上古五刑之一——剃掉所有头发,堪称古代最侮辱人格的一种刑法。”
“诸葛亮贬官三等,但要做的工作可是一点不少。”
“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蜀汉的一片天。”
【当时的诸葛亮并不知道,这已经是他五次北伐中成果最显著的一次了。】
诸葛亮:居然整整五次都没有成功!
花费无数军需粮草,无数士兵战死沙场,最后居然还是没有成功!
不,他定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自刘备死后,蜀汉再未对外出兵,曹魏以为蜀汉已经无力再战,因此从未防备西南防线。这也是诸葛亮能够出其不意,一举拿下三郡的重要原因。】
【但是诸葛亮一战连下三城,引起曹魏朝野动荡,此后,曹魏对西线严防死守,加强陈仓等地的防备,而诸葛亮再也没有了这样的好机会。】
诸葛亮内心沉重,对天幕所预言的未来不忍直视,他向刘备告罪道:“臣才薄德浅,没有完成主公的嘱托,愧对主公信任。”
刘备却更为诸葛亮的遭遇痛心,“备冲动行事,以致蜀汉形势危急,诸位肱股之臣魂归夷陵,又将所有重担都压在先生一人身上,先生已经做的很好了!”
诸葛亮:“唯望主公保重自身,带领我等实现大业。”
刘备看着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的蜀汉群臣,不由得充满了力量。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魏吴在石亭爆发大战,曹休中了东吴的诈降之计,被陆逊打败,曹魏军队大举东进驰援曹休。诸葛亮抓住机会,亲率五万大军出陈仓道,包围陈仓城!】
【当时陈仓守备空虚,只有千余士兵,但曹魏早已料到蜀汉的下一次北伐的目标会选择陈仓城,早已做好准备,将此城修筑成了一座军事堡垒。诸葛亮围攻二十余日,依旧无法攻克。最后,汉军粮草不济,曹魏援军将到,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第二次北伐再次无功而返!】
“这一场大战充分展现了攻守双方的才能,诸葛亮用云梯,郝昭就用火箭射向云梯。诸葛亮用冲车,郝昭就用绳子栓上石磨投掷。诸葛亮向城里射箭,掩护士兵用土石填埋壕沟,直接攀爬上城,郝昭就在城里新建了一道城墙。诸葛亮挖地道,郝昭就挖横向地道拦截……”
“这是公输班与墨翟的大战吗!”
公输班,墨翟:后人还挺有创意的,待吾稍加改进,定能威力更大!下次定要再与老匹夫比一场,让后人知道,我公输家(墨家)才是不可战胜的!
“难怪郝昭被封为关内侯,用千余人挡住诸葛亮五万人的围攻,可以吹一辈子了。”
“可惜他很快就病死了,不然曹魏又得一员大将。”
“就像合肥之战一样,诸葛亮的失败也是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越往后,士气越发低落。”
“攻城战本就是绞肉机……”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他则驻军建威牵制魏将郭淮。此战,汉军顺利占据两郡,因此功,刘禅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之位,这就是第三次北伐。】
【蜀汉的进攻让曹魏防不胜防,大司马曹真提议主动出击,以攻代守。公元230年,曹魏转守为攻,大司马曹真率军进军子午道,大将军司马懿过汉水,张郃从褒斜道出兵,三军直指汉中。】
【诸葛亮在汉中调兵遣将,加强防守,调李严率两万人马进驻汉中。曹军的先锋大将夏侯霸驻军谷中,被蜀地百姓发现,密报汉军,夏侯霸与汉军大战一场,直到援军赶到,他才得以解围。】

第186章 三分天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魏军的第一次主动出击便遇上了蜀道的天险。当时天降大雨,连绵三十日,栈道断绝,道路不通,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完原定一半的路程,眼看着会师汉中的计划已成泡影,曹叡只好下诏三军撤兵。】
“蜀地易守难攻。”
“对于蜀汉来说,险峻的山脉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但曹魏攻不进来,蜀汉也杀不出去。”
“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蜀地的崇山峻岭就不适合大规模军队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能僵持下去,但蜀地地广人稀,绝对熬不过占据中原的政权,最后还是免不了投降一条路。”
蜀汉阵营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有人不赞成北伐与曹魏硬碰硬。
诸葛亮却沉声道:“北伐是必须的,不出益州,汉军只会被活活困死。”
刘备赞同道:“是啊,曹魏打的就是困死我等的主意,他们只要据守要塞,恢复国力,汉魏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一旦曹魏国力强大,我等便只能坐以待毙了。”
诸葛亮:“只有占据雍州、凉州,得到曹魏的马场,才能获得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
刘备与诸葛亮看法一致,因此他也看到了蜀汉的困局。
但是,其他人能看到这一点吗?
一旦他与诸葛亮百年之后,蜀汉还有谁会坚持北伐!
【次年,诸葛亮趁着曹魏忙于应付雍州凉州地区半年无雨的天灾,组织第四次北伐。此战中,为了在蜀地的山地运送粮草,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蜀汉大军包围祁山堡,联合鲜卑人,攻打魏国。】
【而魏国大将军曹真却重病缠身,曹叡只能派遣司马懿为统帅,屯兵长安。】
“曹魏的大将只有司马懿了。”
“蜀汉也只能靠着诸葛亮了。”
曹操愁眉不展,他手下能臣猛将如过江之鲫,实在想不到将来曹魏将领居然青黄不接,只能重用司马懿。
曹丕建议道:“父亲,不妨将各位将军的子嗣集中起来,培养他们的军事谋略,总有人能够成材的。”
曹操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魏国因为大旱本就粮草短缺,诸葛亮抓住敌人痛点,率军前往上邽破坏当地麦田,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让魏军的粮草更加捉襟见肘。司马懿为保护麦田,日夜兼程前往上邽,他紧赶慢赶保护下来的那一部分粮食成为后来与蜀汉对峙的资本。】
【魏军粮草短缺,不得不从关中运粮,甚至征调羌胡的粮草。但蜀汉也是劳师远征,军粮运输耗费极多,这局棋就看双方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司马懿低估了诸葛亮,他派出的探子没有找到蜀汉运粮的军队,却不知道,蜀汉是通过水路运送的粮草。”
“两军都知道,他们就是在拼消耗,于是两方都派遣将领断对方粮草,诸葛亮派的是李严,曹魏派出的是卫臻,不过从结果来看,两方都没有做到。”
【司马懿用兵一惯以“侵掠如火”、“兵贵神速”著称。但此次却坚守不出,据险而守,诸将多次请战,司马懿都不为所动。甚至被手下将领讥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却一笑置之,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声。】
【由此可见,司马懿没有任何把握战胜诸葛亮,此次北伐蜀汉军队依旧处于有利地位。】
建安年间的诸葛亮还没有见过司马懿,只能从天幕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对方的为人。
“此人老谋深算,心机深沉,不可小觑啊。”
刘备却笑道:“司马懿篡了曹魏,曹操可没有那么好的胸襟,吾等将来定然遇不到司马懿了。”
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对手,刘备对曹操的性格拿捏的极其到位。
曹操虽可惜司马懿的才华,但他不会放任狼子野心之人,给子孙留下隐患。
就像对杨修一样,一旦曹植失势,作为他的拥趸的杨修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对峙一段时间后,因后方祁山堡依旧在魏军手中,诸葛亮只能撤出祁山,将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与张郃兵分两路,呈钳形攻势,夹击诸葛亮的大军。诸葛亮派出魏延等人兵分三路,大败魏军,斩获颇多。】
“《三国志》说诸葛亮擅长治军却不擅长奇谋,一定是没有仔细研究卤城之战。”
“这可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诸葛亮破钳形攻势的战役,仅凭此战,就能奠定诸葛亮的军事地位。”
“诸葛亮包围祁山堡,却没有急于攻打,而是先去摧毁上珪的麦田。等他回到卤城后,司马懿的大军也到了,于是一场好戏即将开场。”
“以蜀军的兵力若是攻城定然会损失惨重,因此,诸葛亮只围不攻,等着司马懿上门。司马懿老谋深算,追到卤城后就命令军队停下,诸葛亮的围点打援之计泡汤了。”
“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诸葛亮主动撤去了对祁山堡的包围,他驻扎的卤城便在祁山堡与司马懿驻军之间,相当与主动进入敌人的包围圈,腹背受敌,自断后路,就连粮道也送给了敌人。”
“形势对魏军极其有利,司马懿却依旧稳坐钓鱼台,直到魏军的粮草也支撑不住了,司马懿才终于出兵。”
“司马懿与张郃分率兵马,从祁山堡与上珪两面夹击。魏军终于有了动作,诸葛亮的一番谋划成功了一半。他早已准备好了相应的部署:诸葛亮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再加上魏延等人的进攻,死死拖住敌人的脚步,他自己则亲率主力迎战司马懿!”
“此战,蜀军斩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司马懿败逃六十里,退回上珪,此后他更是坚守营垒,不敢出战。”
曹操咬牙切齿:“置之死地而后生,诸葛孔明居然敢如此弄险!”
刘备拍案叫好,“仅甲首便有三千级,若是算上普通将士,岂不是要数万。”
这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诸葛亮却叹息道:“可惜对上的是司马懿,此后,他怕是再也不会轻易中计了。”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破除钳形攻势的案例。”
“诸葛亮作为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被历代王朝供奉的武庙十哲,可不是吹出来的。”
王翦目露赞叹之色,他给几位年轻的将领讲解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诸葛亮却反其道而用之,让己方陷入不可胜的状态,露出一切破绽,让敌方以为自己胜券在握。”
蒙恬也赞叹道:“史书说此人军事谋略不如政治,其文治能力又该如何强悍。”
【直到六月,蜀汉粮草不济,诸葛亮又收到了刘禅的撤军圣旨,只能退兵。】
“这一战张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战死沙场,曹魏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也陨落了。”
“整场攻防战,张郃都在反对司马懿的意见,事实也证明,张郃的军事眼光是高明的。”
“战前张郃认为应该分兵防守,司马懿坚持合兵一处。”
“司马懿想要坚守营寨,张郃认为蜀军劳师远征,孤军少食,必然想要速战速决。所以应该用一只奇兵穿插到蜀军的背后,断掉他的粮草,但司马懿不同意。”
“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汉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但司马懿坚持,结果张郃中了汉军的埋伏,被射中膝盖,重伤而逝。”
“虚虚实实,故布疑阵,一向都是诸葛亮的拿手好戏。”
“阴谋论一下,这是不是司马懿的圈套。曹魏的大将死的差不多了,只要张郃一死,曹叡就只能依靠司马懿。”
“以司马懿的军事能力,他不应该不知道断其后路的重要性,为什么没有采纳张郃的建议。”
“应该是想养寇自重吧,若是没有诸葛亮北伐,司马懿这个大将军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直到诸葛亮回到成都,才发现军粮并不短缺,只是没有运到前线。原来,李严负责督促粮草,他担心粮草无法及时运到前线,便假传圣旨,要诸葛亮退兵,又哄骗刘禅说这只是诱敌深入之计。】
【如此简单的阴谋,根本无需审理,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但第四次北伐却再次因粮草问题而功败垂成。】
刘备冷声道:“李严,贻误军机,其罪当斩!”
“蜀汉内部也有山头林立,刘备入蜀的时候带着荆州集团,接收刘璋投降的时候也接收了他手下的东州集团,还有蜀地当地的本土势力。原本荆州集团是最强大的,但蜀汉失去了荆州,夷陵之战又带走了数位荆州的元老,刘关张黄忠马良糜竺等人都死了,荆州的势力大减,无力独自压制蜀地集团。所以,诸葛亮只能拉拢东州集团,对抗蜀地本土势力。”
“李严就是东州集团的人,但他曾经在刘表麾下做事,与荆州集团也有点关系,所以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还得带上个李严,让他当个副的托孤大臣。”
“内部有了矛盾,最简单快捷的办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李严性情孤傲,又自视甚高,与同僚关系都不好,但他治理地方还是有能力的。”
“李严劝诸葛亮称王,被诸葛亮驳斥,他们的关系从此貌合神离。”
“诸葛亮早就知道李严心术不正,但是为了蜀汉的安危,还是相忍为国,包容李严的各种毛病,甚至满足他的要求,抬高他的地位。”
“相比国家安危,李严更看重自己的权势与地位。”
“李严自己运粮不济,反过来责怪诸葛亮不应该北伐,这是什么神奇的逻辑!”
“李严一直盼着诸葛亮复用他,诸葛亮死后,李严觉得再也不会有人起用他了,很快就郁郁而终。”
“人缘差成这样,就是他自己的问题了。”
“……”诸葛亮总结陈词:“此人心性不济,不顾大局,不堪重用!”

第187章 三分天下
【第四次北伐后,诸葛亮用了三年时间劝农讲武,恢复蜀汉民生,并提前运送粮草,储存在斜口谷。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发兵前,他特意与孙权通信联合东吴一起攻魏。】
【孙权响应诸葛亮的号召,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发起第五次合肥之战。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曹叡亲率大军来援,孙权立刻撤退,不敢与其争锋。而孙权的失败,也让诸葛亮失去了牵制魏军的砝码。】
孙权:……
【诸葛亮兵出斜谷,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驻军。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于是,他依旧用上次的策略,坚守不出,用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与其比拼国力,想要耗死对方。】
【诸葛亮早已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为解决粮草问题,在渭水附近屯田,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守下去。若是按照前几次北伐的进程,真不知是谁耗死谁!】
刘备气道:“司马老贼只会这一招吗,天幕还说他侵略如火,兵贵神速,我看分明是不敢出战,胆小如鼠。”
诸葛亮:“坚守不出,这是最简单的计策,却是大汉最难破解的谋略。”
刘备也叹息道:“大汉比起魏国国力相差太多了……”
【诸葛亮派孟琰驻兵武功水之东,恰逢河流涨水,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立刻出兵,诸葛亮也一面派兵架桥,一面隔着河水向司马懿射箭。眼看着桥就要架好了,司马懿还没有攻破孟琰大营,只能先行撤退。】
【诸葛亮想要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攻打郭淮驻守的阳遂,却被郭淮识破。】
【两军对峙长达百日,诸葛亮多次派兵挑战,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诸葛亮甚至送给司马懿一身女人的衣服,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依旧不为所动……】
“太能苟了!”
“不愧是用寿命熬死所有对手的司马仲达,心态就是好!”
【诸葛亮为何这般急于决战——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司马懿也探查到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多,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便打定主意,不肯出战。】
【这年的八月,诸葛亮果然病倒了,病来如山倒,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他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开始安排自己死后的部署。】
【他命杨仪、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魏延自认自己是诸葛亮之下第一人,却没想到得了个断后的任务,他对此极为不忿,与杨仪火拼,烧毁栈道,最后魏延不敌,军士离心,被马岱斩杀。】
“魏延功勋卓著,屡建奇功,刘备曾越过张飞立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在五次北伐中,他也战功赫赫,但他过于自负,一直认为自己的计谋是对的,时常感叹在诸葛亮麾下不得所用。”
“他虽然勇猛过人,却性格高傲,性情恶劣,同僚都避其锋芒,只有长史杨仪与他势同水火,若不是诸葛亮和费祎的调节,他们早就是生死之敌了。”
“杨仪和魏延都上奏说对方谋反,要刘禅给个说法,刘禅拿不定主意,就去问董允蒋琬,董允蒋琬都支持杨仪,魏延死后,三族被灭。”
“这两个人为了一己之私,枉顾国事,将三军将士弃之不顾,魏延固然有错,杨仪也不顾大局,擅杀大将。”
诸葛亮叹了口气:“蜀汉人才本来就青黄不接,还给魏延安了个谋逆的罪名,真是自毁长城。”
刘备却道:“先生一去,无人能够节制魏延,若是按着魏延的打法,太过冒险,蜀汉说不定亡得更快。”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按照诸葛亮的遗嘱,杨仪、姜维秘不发丧,整顿兵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见蜀汉退兵,认为诸葛亮已经去世,便率军追击,姜维整军而战,军容严整,不容侵犯。司马懿以为这又是诸葛亮的一个圈套,顿时被吓住,飞马退走,再也不敢进攻。因此,蜀军从容退走。】
【这件事被当地百姓口耳相传,成为后世知名的“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典故。】
“司马懿一直都以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如自己,但当他看到蜀军留下的营寨后,才真心叹服: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被诸葛亮诱入陷阱,损兵折将,后退六十里,再次面对诸葛亮,司马懿有些PTSD了。”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若是诸葛亮能多活二十年,与司马懿一样长寿,蜀军定能击败魏军,夺取关中。”
【回到成都后,后主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后世以“武侯”尊称。诸葛亮被葬在定军山,他留下遗嘱,依山修陵,墓穴仅能容纳棺木,穿着日常衣物,不设陪葬,只种植了800棵桑树。】
【这里是他奋战了八年的汉中,从这里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便是他曾经隐居的隆中,自二十七年前,离开隆中,他便再未回过那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是历史上最遗憾的事之一。”
“直到现在,武侯墓前还有汉代的柏树二十二株,桂树两株守护着诸葛亮,将近两千年。”
【诸葛亮在人生的最后七年,连续发起五次北伐战争,他想要为蜀汉寻求一条出路,但除了第一次获得三郡又很快丢掉之外,其余四次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
【几百年后,大唐的诗仙李白发出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来诸葛亮对此深有体会。】
【五次北伐,诸葛亮功败垂成,但他不懈抗争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险不断前进!】
“有人说是诸葛亮北伐拖垮了蜀汉。”
“事实上,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兵力损失都是很小的,诸葛亮总是有完全把握才会出兵。”
“损失最大的还是粮食和物资,还有可能因为多次失败,影响当地百姓对政府的向心力。”
“但民众对诸葛亮的崇拜可一点都没有减弱。”
“北伐会给蜀汉带来一些经济负担,但要说拖垮了蜀汉,这是不可能的,蜀汉灭亡,是因为后继无人……”
刘备看着诸葛亮,为他的苦心孤诣而感动,他深深施了一礼:“备多谢先生!”
这一礼不只是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稳定蜀汉的功绩,更是为了后世对诸葛亮,对自己功业的肯定!
诸葛亮:“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是诸葛氏的祖训。”
他的祖辈诸葛丰刚直耿介,身为司隶校尉监察百官,只因为揭发了元帝宠臣的不法行为,便被元帝罢免官职,险些身遭不测,此后便留下了这句诸葛氏祖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个诺言!
【五次北伐功败垂成,因此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但后世历代兵家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极其推崇,唐太宗在与卫国公李靖的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能与他的八阵图,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李世民:“史官哪里懂用兵之道,他们不过是记录时事罢了。”
他要督促自己将军们编撰兵书,将曾经的隋末大战记录下来,以免后世误解。
始皇:“蜀军北进不能成功,是由蜀魏的国力对比所决定的。”
若是回到孝公改革之前,便是白起在世也打不赢韩赵魏啊。
霍去病:“诸葛亮的军队训练良好,纪律严明,作战讲究阵法,指挥若定,这样都不算有军事才能,什么样的人才算!”
刘彻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自己大将军和冠军侯做的传,越发觉得史书中有太多史官的个人偏好,不可尽信。
卫青赞同外甥的话:“面对国力数倍于己的魏国,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在历代兵家中也是第一流的。”
刘彻眼红了,“这样的文武全才为何不在本朝啊!”
【诸葛亮的治军之道也被历代推崇,他编写的《将苑》一书,是后世将帅的必读书目。《将苑》中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以信为本,赏罚分明,“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这些理念放到我们现代依旧不过时。】
【自唐朝后,诸葛亮被评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孙武等历代兵家同等地位。】
秦汉之人便是不知道诸葛亮,还能不知道孙武、白起!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北伐之余,诸葛亮也没有忽略对蜀汉的治理。】
【陈寿评价诸葛亮治国之才堪与管仲、萧何比肩,他担任丞相期间“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只要有功的人,即便是他的仇人也能得到封赏,犯罪之人,即便是他的亲人也不会姑息。伏法认罪的人,只要认错态度好,就能得到赦免。若是巧言令色,想要掩盖自己的罪行,则会加重处罚。“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因此,蜀汉治下无论官员百姓都极其敬仰诸葛亮。】

第188章 三分天下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带头实行廉政,并将廉政建设当做蜀汉的政治法律来抓。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治氛围,蜀汉官员纷纷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清廉,勤俭节约,清正廉洁,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蜀汉的官吏都很清廉,这不是某几个官吏的道德高尚,而是制度律法带来的成果。”
“诸葛亮死后他的家中家无余财,妻儿仅靠少许田地生活。”
“费祎家无余财,儿子布衣素食,不乘马车,与普通百姓一样。”
“董允两袖清风,淡泊名利。”
“姜维位居大将军却家无余财。”
“这是历史上最清廉的时代!”
朱元璋实名羡慕了,咱怎么就遇不到这样的大臣啊!
朱标看出老父亲的想法,便提议道:“父皇可以加封诸葛武侯,为群臣表率。”
朱元璋瞥了太子一眼,心想:得了吧,满朝文武就找不出一个不贪财之人!
【诸葛亮主持制定的《蜀科》,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法律。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根源在于“法”,他多次强调律法的重要性,立法公开、执法公平,只有树立律法的尊严,才能改变刘璋治下律令废弛,君臣无道,地方派系坐大的现状。只有威之于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刘璋喜欢用小恩小惠笼络臣民,律法形同虚设,他的治下是很混乱的,当地旧贵族豪强也只想着称霸西南,做土皇帝。直到刘备强势入蜀,打破了他们的美梦。”
始皇眼前一亮:“此人重视律法。”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