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曹丕死后,太子曹叡继位为帝,史称魏明帝!】
【曹叡自幼博学多识,过目不忘,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小小年纪便跟着曹操上朝议事,堪称三国版的“好圣孙”!】
曹操看着站在自己身边的孙儿,很是满意,“叡儿得了明帝的谥号,可见汝行事稳妥,做的还不错。”
上一个得了这个谥号的可是汉明帝刘庄!
曹叡腼腆一笑:“多谢祖父夸赞,叡儿一定会做的更好的。”
【曹叡二十三岁继位,三十五岁逝世,在位十二年。】
曹丕皱了皱眉:“你怎么才活了三十五岁,还不及父亲?”
曹叡:……
【他处事冷静,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借着战事将曹休、曹真、司马懿等人调往边疆,降低了他们对朝政的影响力。很快便架空了几个辅政大臣,独掌大权,政由己出,独断专行!】
“曹叡当政的时候可没有所谓的权臣,就连司马懿也得乖乖听话。”
曹操:“叡儿继位之时早已及冠,本就不需辅政大臣。”
曹丕:“父亲,这句话的关键难道不是司马懿吗?”
【曹叡在位期间,战事频繁,他任用司马懿、曹真等人抵御诸葛亮北伐,抵抗孙权对合肥的袭扰,安定北疆,平定燕国叛乱,这些对外战争都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震惊:北伐失败了!
孙权:天幕,再提合肥之战就不礼貌了!
“但石亭之战,魏国可是败了。”
“曹魏政权交接之时,东吴悍然发动攻势,东吴周鲂诈降曹休,表示愿意归降曹魏,曹休中计,派出十万大军前往皖城接应周鲂,被早已埋伏好的孙权大军三路包围,两军于石亭爆发大战,此战东吴大获全胜,曹休损兵折将。”
“此战后,直到24年后,曹魏才再次主动发动对东吴的大规模攻势。”
曹操:突然想起了赤壁之战的黄盖……
曹丕:东吴惯会用这些小计俩。
曹休:某居然被诈降了!
【但魏明帝统治后期,喜好美色,骄奢淫逸,后宫有数万人之多。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劳民伤财,朝中大臣多次上谏,曹叡都不予理会。】
曹操拍了曹叡一巴掌,“小子,孤与你父亲怎么做的,你看不到吗?”
曹丕冷冷的看了长子一眼,都是父亲把他惯坏了!
“怪不得三十五岁就去了,贪花好色,骄奢淫逸,你是汉成帝吗!”
曹叡面色涨红,他还是一个孩子呢,什么骄奢淫逸,喜好美色的,他想象不能……
【曹叡几个儿子都早夭,他收养了曹彰之孙曹芳为嗣,临死前才将其立为太子,又任命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这算是历史上最失败的托孤,直接造就了数年后曹魏的混乱与司马代魏的结局!】
曹丕再次审视长子:“那么多女人,连个儿子都养不住,以养子为嗣能有什么威望?”
曹操没有搭理儿子和孙子,他看向自己的养子曹真,问道:“子丹,若是孤不曾记错,你家长子名爽吧?”
曹真忙应道:“是,主公没有记错。”
曹操若有所思,“子丹武艺高强,精通兵法,屡建奇功,是孤最得用的大将,你的儿子定然不差。”
所以,曹爽为何没有阻止司马氏的行为呢?
第183章 三分天下
【曹叡死后,葬于高平陵,这里本只是一个皇帝陵寝,却在数年后名震天下,永留青史,当然,这是多年后的事情了。】
“没错,高平陵,划重点,以后要考的\\(* ̄︶ ̄)”
曹叡皱眉思索,却不知其意。
他来不及细想天幕的暗示,便要面对群臣的进谏了。
皇帝喜好美色,大型土木,对于大臣来说不是什么大事,时常劝谏,让皇帝有所警醒就是。但若是皇帝英年早逝,导致政权倾覆,朝代更迭,这就是大事了!
他们作为曹魏的臣子,必然不能见容于新朝皇帝。
若是皇帝昏庸,他们还能提前布局,与司马家交好,讨一个从龙之功。
但曹叡可是独掌大权,乾纲独断的皇帝,他不会容忍手下有二心之臣。眼看着司马家必不能成事,群臣立刻有了新的打算——牺牲司马家,幸福千万家!
于是,弹劾司马懿的奏章堆满了曹叡的御案,曹叡只需秉公审理,便能将司马家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另一个时空,曹丕也在问父亲:“父亲想如何处理司马懿?”
虽然司马懿算是他的人,但他可不想留下这个隐患。
曹操一时间也没有下定决心,若只是因为司马家后代篡位便归罪于其祖,其他臣下也定会人心惶惶。毕竟,谁能保证百年后自家子嗣不会行差踏错。
再说,曹魏得位也不怎么正,这种事情不能太过计较,以免最后伤及自家的颜面。
可若是轻轻放过,曹操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你有何主意?”
曹丕:“父亲不妨先将其关押起来,将司马家其他人都控制住,端看他们之后如何行事。若是情有可原,便可赦免其罪,彰显父亲的仁德。若是其行为恶劣,父亲如何处置都不会遭到反对。”
曹操微微颔首,派人前去执行。
司马懿被带到相府后院关押起来,他的家人不论老少都被拘禁在府,不得擅离。曹操还派人前往河东,控制其他司马氏族人。
司马懿心中一片灰败,他这一生算是完了,只希望子孙后代做事不要太过分,给他的子嗣留下一条活路吧。
曹丕执政时期,曹操提拔的诸位大才都还在世,有贾诩、陈群等人相助,曹丕顺利拿下司马懿。
他们都在等着天幕的剧透,要为黜落司马家找一个最好的理由……
【曹魏大权更替频繁,东吴趁机发动战争,以合肥为跳板,北伐中原,作为东吴盟友的蜀汉自然也不甘落后——】
【自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十七岁的刘禅以先主遗诏立诸葛亮为丞相,“政事无大小,咸决于亮”。他称诸葛亮为相父,给予了所有的信任与权力,诸葛亮也不曾辜负这份信任,以一己之力镇守蜀汉,扫平叛乱,用五年时间稳定了刘备去世后留下的乱局。】
曹操嗤笑一声,他可不相信天幕的一面之词,“相父,上一个有名的相父可是吕不韦!”
曹丕也轻笑出声,刘禅便是再无知也不会不知大名鼎鼎的吕不韦,便是再昏庸也不会容忍自己的权利被人夺取。
功高震主,骑虎难下,诸葛亮只有一条路可走,刘备阵营君臣相忌,正是他们的机会啊!
曹魏父子“阴暗”的心思不足为外人道,天幕会让他们看到一个不同于过去所有权臣的托孤大臣!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他制定“北抗曹操,南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为蜀汉争取了一席之地。他协助刘备占领荆州,夺取益州,拿下汉中,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蜀汉基业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又在夷陵之败后托孤于他。诸葛亮勤勉谨慎,赏罚严明,事必躬亲,他继承了刘备光复汉室的遗志,并矢志践行,至死不渝。也因此成为备受后人推崇的“贤相”,是中华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天幕对诸葛亮不遗余力的推崇,让平行时空的观众震惊不已,尤其是三国之前的时空,他们对诸葛亮的兴趣大增!
始皇在心中默念着“相父”二字,这两个字让他想起了一个故人,想起他曾经战战兢兢,不能做主的少年时光。
刘彻也对此不屑一顾,“朕看他能做到霍光的程度就不错了,若是刘禅昏庸无能,说不定又是一个曹操!”
刘备却不会怀疑自己的眼光,就像他与诸葛亮一番畅谈后,便将军事托付给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一样。
他们不仅是君臣,也是知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之间的信任是局外人所不懂的。
【有人对诸葛亮的印象来源于戏曲《空城计》《草船借箭》《卧龙吊孝》,有的人来源于《三国演义》,还有的来源于民间传说……】
【我们便以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为引,走进诸葛孔明——】
“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比《三国演义》中那个呼风唤雨的卧龙先生更加强大!”
“他可是一人身兼文庙武庙两重祭祀的人。”
“刘备可是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古代的皇帝都想让自己的臣子成为诸葛亮。”
“……”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践行先主与蜀汉群臣的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出征之前,他特意写下《出师表》,上奏刘禅。针对当时的局势,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天幕出现了《出师表》全文,刘备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便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当年背的很多文章都忘记了,但《出师表》的一些词句却会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浅显易懂,又深刻难忘。”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虽是劝谏,却又没有说教的枯燥乏味感。”
【表是古代臣子进奏帝王的奏疏,用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见或建议。《出师表》中没有开宗明义,点名主旨,而是以当时刻不容缓的政治形势开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语振聋发聩,以刘备壮志未酬之痛,告诫刘禅要继承父亲遗志。】
【中原逐鹿,尚不知鹿死谁手,蜀汉却因为接连损失刘关张三位灵魂人物,动摇了自身的根基。益州不比中原,这里地广人稀,物产贫瘠,如果不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救亡图存,国破身亡的惨剧就在不远……】
【如此危急存亡之刻,却也蕴含着转危为安的机会,“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这些忠义之士多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对蜀汉忠心耿耿,这就是蜀汉最大的依仗!】
【正如《隆中对》之言,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人才是蜀汉最重要的资源!以此告诫刘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
“此文至忠至爱。”
“将广开言路与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与忠于先帝联系在一起,刘禅再愚钝也会有所触动的。”
刘禅拉着相父的衣袖,“相父,朕真的很愚钝吗?”
诸葛亮目光深沉,勉强一笑道:“陛下能自省己身,已经强过很多人了。”
诸葛亮心中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后人对古人爱憎分明,从不讳言。面对天下三分,他们也分为三派,分别支持三方势力。
他们赞叹于曹操的雄才伟略,也会批判他多疑狡诈。他们称赞孙权继承父祖基业,却也不讳言他六征合肥的失败……
诸葛亮很感念后人对他的推崇,但却也不得不为他们对刘禅的态度而深思。
定是刘禅做的差强人意,才会得到后人有志一同的批判……
【诸葛亮念及自己即将出征,远离朝政,便又为刘禅举荐了几位人才:“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这都是先帝选拔后留给后主的,希望在他北伐之时,后主能信任这些人才,赏功罚过,安稳后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刘备多次痛骂汉灵帝汉桓帝,就是因为他们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刘备毫不讳言的批判桓灵二帝,让我对他好感倍增。”
“他没有因为打着汉室的旗帜,便隐没汉朝皇帝的过错,这难道不是一种真实吗。”
“《出师表》堪称刘禅的人才储备名单,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按着《出师表》中罗列的人才一一委以重任。”
“可惜的是,几十年后,这些人都死了,刘禅还能用谁呢?”
刘禅一想到几十年后,自己将会无人可用,便手心冒汗,他再次请求道:“相父,除了这些人,还有吗?”
诸葛亮:……
第184章 三分天下
刘备被评论区的言辞气得不轻,他请出家法,将刘禅按在地上,狠狠的抽了两鞭子,才消了自己的满腔怒火!
“阿斗,阿斗!你这皇帝当得还真是舒坦,既然什么都不做,何必占着这个位置不动弹!”
后人的评价让他想起了桓灵二帝,难道阿斗也如桓灵一般昏聩无能!
刘禅被愤怒的老父亲吓哭了,他对皇位还真没有多少执念,正因为没有执念,也没有任何的雄心壮志。
反正丞相说的都是对的,按着丞相说的做就是了……
【文章第二部分,以诸葛亮的生平起笔,“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若是没有先帝的礼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说不定还在南阳隐居,如何会由一介躬耕隐士一跃成为三军统帅呢!】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夷陵之战后,白帝城托孤,在蜀汉危亡之际,诸葛亮接手了混乱的政局。正是这样的知遇之恩,任人唯贤,君臣不疑,让诸葛亮甘愿为“先帝驱驰”。】
【这是先主对他的殊遇,也是他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二十一年,创业之艰,唯望后主不忘先人,奋发图强,带领蜀汉众人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
“诸葛亮再次表明他对蜀汉忠心耿耿,一如既往,等他领兵出征后,希望刘禅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坏了大局。”
刘备顺势又踹了刘禅一脚,他面色极其难看,定是这小子时常听信小人谗言,被人蛊惑,才会有孔明先生的这份忧心。
【追忆托孤之事,是为了统一思想,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思想统一后,还要有北伐的物质条件。】
【而此时,蜀汉内部的情况怎么样呢?】
【在刘备死后不到一个月,益州豪强雍闿便联合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夷族头领孟获一起掀起叛乱。他们杀害忠诚于蜀汉的地方官吏,与东吴暗通款曲,正式与蜀汉决裂。】
【但因为夷陵之败,刘备之死而政权动荡的蜀汉尚没有余力对他们进行征讨。诸葛亮派人安抚雍闿,却没有任何成效。】
“诸葛亮送信给雍闿,希望能和平解决争端,但雍闿却断然拒绝:我只知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今天下三分,我不知道哪一家是正统,也不知道该听谁的话。”
“还有孟获哄骗各个夷族首领,说蜀汉要征收很多天价物资,夷族首领们相信了他的鬼话,顿时对蜀汉政权心生不满。”
刘备:“狼子野心!雍闿是吗,子龙,先将其控制起来,随后按律审理。”
赵云领命:“喏!”
这些地方豪强,没有哪一家是干净的。
至于孟获,他在夷人中威望极高,不能擅起争端,还是要以安抚为主。
等他从汉中荆州腾出手来,南中三郡自不在话下!
【面对曹魏大军压境,东吴兵临荆州,南方三郡叛乱的危急局面。诸葛亮临危不乱,定下“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外交方针,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修好,重建联盟,解除了荆州的威胁,南中的叛军也就成了一支孤军。】
【诸葛亮利用招抚叛贼得到的时间,整顿内政,改革官职,修订律法,稳定蜀汉内部形势,于建兴三年出兵南征。】
【益州的南中三郡多为山地,百姓多是夷人,地广人稀,道路不通,比起打仗,更麻烦的是找到敌人所在。诸葛亮亲率三万大军,出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打败朱褒,斩杀雍闿、高定,大军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摧枯拉朽,一战而下!】
【对于蛮族首领孟获,诸葛亮以攻心为上,想要其心服口服,于是将其生擒,再放归,重复多次后,孟获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将诸葛亮视为天神,再也不敢生出反叛之心。】
“七擒七纵!”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不一定是七次,有可能是多次。”
“毕竟这场战争双方都只有三万人马,规模太小了,《三国志》都没有详细记载。”
诸葛亮感叹道:“此计还是幼常(马谡)提议的。”
刘禅劝慰道:“相父做的都是对的,幼常不会怪相父的。”
【平乱之后,诸葛亮实施“和夷”之策,将蜀汉军队撤出南中,任用当地人为官,尽力缓和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又引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如牛耕铁犁,改变当地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吸引当地的山民离开山林,在平原地区定居。诸葛亮还利用少数民族对鬼神的信仰,宣扬忠君爱国思想,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
【诸葛亮的一系列举措有效的安抚了当地百姓,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达成了“夷汉粗安”的成就!】
“用经济手段引诱山民下山,比任何强制性的政令都管用。”
“诸葛亮可是经济学大佬,他曾经用蜀锦收割天下财富,让吴魏两国有苦说不出。”
“此后南中地区虽还有零星叛乱,但已经没有能够影响整体局势的动乱了。”
“直到现在西南地区的夷人依旧将诸葛亮奉为他们的阿祖。”
“清末西方传教士到这里宣传基督教,说只要相信耶稣,死后就能得到救赎,成为上帝的选民上天堂。可是当地人已经有了自己信仰两千年的阿祖,根本不需要耶稣的救赎。传教士只能宣称,诸葛亮是上帝的大儿子,耶稣是上帝的小儿子,这才在当地有了立足之地。”
“……”三国之后的朝代,对诸葛亮的事迹耳熟能详,对天幕的夸赞接受良好。
李世民点了个赞:“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
虞世南也称赞道:“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秦汉两朝的官吏则都在忙着记录诸葛亮的施政举措。
始皇:“将军事与政治结合起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此法也将是我大秦平定岭南百越的金科玉律。”
扶苏:“军事镇压为主,政治安抚为辅,再加上文化渗透,经济控制……难怪天幕会如此推崇此人。”
这是颇有开创性的举措,为中原与夷族和平共处提供了可能的范本。
【平定后的南中地区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还组建了以南蛮兵为主体的“无当飞军”,堪称蜀汉最精锐的军队。】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万事俱备,这正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应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北伐不成,自请领罪!】
纵观《出师表》全文,平行时空的观众们无不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而动容。
“全文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答先帝,忠于陛下,忠君爱国之情贯穿全文。”
“既有披肝沥胆的忠心,又有殷殷期望之情。”
“期望后主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未竟的大业。”
“这就是诸葛亮文学家头衔的由来,没有用任何典故,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却感人至深。”
“读《出师表》不流泪者,必不忠也!”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曹魏政权动荡,正式蜀汉最好的时机,诸葛亮也在为第一次北伐积极准备。建兴五年,诸葛亮与赵云进驻汉中,以此为基地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开始于公元228年春,司马魏延向诸葛亮建议,亲率精兵五千,沿着秦岭一路向东奇袭关中,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这是当年兵仙韩信曾走过的路,但诸葛亮以稳妥起见,没有采纳此计。】
“此时曹魏没有任何准备,若是用魏延的计策冒险出击,说不定能一举功成!”
“但兵仙只有一个,不是谁都能做到韩信的领兵之能。若是魏延进军不利延误时机,就会被曹魏大军各个击破。”
【诸葛亮命赵云出褒斜道,佯攻魏国,吸引其主力部队,他则率蜀汉主力进军祁山。】
【魏国没有任何准备,被诸葛亮打了个措手不及,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郡守弃城而逃,魏国天水守将姜维等人投降诸葛亮,转眼间丢失三郡,曹魏朝野震恐!】
曹操拍案而起,“将汉中舆图取来。”
立刻有人前去安排,守在议事堂的的诸位谋臣武将都将目光聚焦在陇右三郡。
他们摩拳擦掌,纷纷请命驻守汉中。
曹操却摆摆手,让他们稍安勿躁,天幕所讲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这件事仅作参考,不必大动干戈。
同一时间,蜀汉阵营也在围绕舆图谋划接下来的行军路线。
诸葛亮却没有任何乐观的情绪,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这次北伐定是失败了。
如今要做的就是吸取失败的教训,找到失败的原因!
第185章 三分天下
【诸葛亮命赵云出褒斜道,佯攻魏国,吸引其主力部队,他则亲率蜀汉主力进军祁山。】
【魏国没有任何准备,被诸葛亮打了个措手不及,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郡守弃城而逃,魏国天水守将姜维等人投降诸葛亮。转眼间丢失三郡,一时间曹魏朝野震恐!】
曹操拍案而起,“将汉中舆图取来。”
立刻有人前去安排,守在议事堂的的诸位谋臣武将都将目光聚焦在陇右三郡。
谋臣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武将摩拳擦掌,纷纷请命驻守汉中。
曹操却摆摆手,让他们稍安勿躁,天幕所讲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这件事也仅作参考,不必大动干戈。
同一时间,蜀汉阵营也在围绕舆图商讨接下来的行军路线。
张飞:“一战得了三郡,先生真是大才!”
刘备:“先生进军岐山可是要谋取陇右?”
诸葛亮微微颔首:“陇右有骏马,可组建一支骑兵,灵活机动,来去如风。”
诸葛亮没有任何乐观的情绪,他知道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这次北伐定是失败了。
如今要做的就是吸取经验教训,找到失败的原因!
“姜维算是第一次北伐最大的收获了。”
“姜维是在诸葛亮死后,继承蜀汉遗志,立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忠臣良将!”
后主时期,诸葛亮有些疑惑:天幕说的可是伯约?
他确实很看好姜维,也有心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但却不曾料到姜维将来会有这样的成就!
那岂不是说,除了姜维,其他人都不支持北伐。
曹操问左右:“姜维是何人,我大魏将领为何会投降蜀汉?”
姜维只是陇右三郡的一个地方小官,身在邺城的人如何能知道他。
不过,天幕很快就会为他们解惑。
【诸葛亮首战告捷,一路高歌猛进之时,魏明帝曹叡也已经亲率大军赶赴长安,派遣大将曹真防御赵云,张郃则率军抵抗诸葛亮的进攻。】
【张郃是魏国名将,诸葛亮从不敢小看此人。当时蜀军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随时可以俯冲而下,进攻陈仓,威胁长安。魏军要想打破僵局,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穿过街亭,越过大山的阻隔,与蜀军到达同一地势。】
【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兵家必争之地。此地进可攻取关中,退可防守陇右,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战役。最有名的一次,便是诸葛亮北伐!】
【街亭堪称蜀汉军队的咽喉之地,其位置极其重要,诸葛亮本想亲自驻守,后马谡多次请命前往,诸葛亮才将此地交给了马谡。临行前,他千叮万嘱,要求马谡定要守住街亭,甚至将军营驻扎的地形方位都画在图上,一一做好安排。】
【为防万一,诸葛亮派遣一支军队在街亭之左接应马谡,又命魏延在街亭之右驻扎,三方互为犄角。】
【诸葛亮所料不错,张郃大军直奔街亭而来,但马谡却根本不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部署,也不听副将劝告,一意孤行,放弃山下水源,屯兵于一处孤山之上。最终被张郃率军包围,断了水源,汉军顿时溃败,马谡逃亡,街亭失守!】
刘备震惊:汉军溃败,马谡逃亡,街亭失守!
张飞的目光瞬间锁定马谡,死死的盯着他。
“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镇守街亭,他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吴壹、王平、魏延都是积年宿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马谡过去一直都是文职官员,治理地方,这是他第一次独立领兵。”
诸葛亮痛心疾首,悔不当初:是啊,为何要派遣马谡啊!
“刘备也曾评价马谡言辞浮夸,名不副实,不可委以重任。但诸葛亮很喜欢马谡,也很看中马谡的才华,把他当成子侄培养。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军事谋略,通宵达旦。”
“平定南中的攻心之计就是马谡献上的,但马谡不明白,在幕后出谋划策与临阵决断,冲锋陷阵完全是两回事。”
马谡顶着同僚复杂的目光,只觉得无地自容。
没有人出言骂他,他却像是被曝晒在阳光下,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