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痛呼:“益德!”
张飞怒目圆瞪,他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被部下所杀,更想不到的是那些小人居然胆敢反抗自己!
刘备只能不厌其烦的再次叮嘱张飞:“你经常鞭打军士,之后又让他们侍奉在你的身边,一旦他们有二心,你如何能提防。”
这次张飞终于将刘备的话听了进去,保证道:“主公,某不会再这样了,某把那些不得某心的士卒都远远的赶走,至于留下的人再也不打他们了。”
有了就这份保证,刘备也就安心了。
又见到黄权在阶下请罪,刘备忙走下台阶扶起黄权,懊悔道:“这不是将军的罪过,是备无能,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拖累将军啊!”
随后,刘备又拉着马良、傅肜等人的手,一一安抚,感受到主公的一片赤诚之心,他们更愿以死报效!
【东吴大军一路追赶到白帝城外,却见赵云率领后军来援,白帝城是个军事堡垒易守难攻,陆逊又担心曹魏趁火打劫,最终主动撤军!】
“曹丕怎么可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见到孙刘打得火热,刚刚安定国内的曹丕立刻派兵南下,却正好撞到陆逊的枪口上,铩羽而归!”
“夷陵之战中,陆逊先是战略后退,然后集中兵力,抓住时机,运用火攻,创造了由防御转为反攻的经典案例。”
第180章 三分天下
【此战,东吴守住了荆州,蜀汉遭到重创,元气大伤。听闻刘备到了白帝城便不再退却,吴军仍感到畏惧不已,再次遣使求和。经历一次大败后心力交瘁的刘备终于同意息兵停战。】
刘备毫不避讳自己的错误,他对着诸位谋臣武将道:“备求胜心切,怒而兴兵,以致蜀汉基业几近沉沦,数位大将因而战死,是备对不起诸君。”
刘备向所有人行礼赔罪,众人忙避开他的礼数,诸葛亮劝慰道:“天幕所说的一切都未发生,我等还有补救的机会,主公当保重自身,带领我等反攻东吴,北伐曹魏!”
刘备心情沉重的点点头,他问诸葛亮,“若是先生在,可有更好的法子破吴?”
诸葛亮沉吟片刻,回道:“若是亮面对的敌军是陆逊,亮会继续东出澧水,在澧水湘水之间纵横来往,寻机歼敌一部,就粮于敌,让敌人疲于奔命,如此方可各个击破!”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法正补充道:“我等当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不能被东吴牵着鼻子走。”
刘备颔首道:“两位先生所言有理,备一开始便中了陆逊的圈套,后续只能被动应对,才会有此一败!”
【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逝白帝城,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
“明德有功曰昭;圣德嗣服曰昭。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
“刘备虽有谥号,却没有庙号,因为兴复汉室的大业尚未完成,蜀汉政权想要将这份殊荣留待以后。刘备的烈祖庙号乃是几十年后匈奴人刘渊追加的,刘渊虽是匈奴人,却自称是汉家天子的外甥,因此也姓刘,他建立的国家也叫汉,而他追封的三祖就是刘邦、刘秀、刘备。”
刘邦面色郁郁:“一个匈奴人为何自称是乃公的后人,乃公可不会忘了白登山之围,和之后几十年的屈辱。”
刘彻则畅快道:“哈哈哈,匈奴人居然如此怀念我大汉,仲卿、去病,来年可要多带一些匈奴人回来,让他们早日认祖归宗啊。”
卫青、霍去病也是满脸笑意:“谨遵陛下御令!”
刘备:“若是无法重建大汉,备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先祖!备更不需要匈奴人的怜悯!”
刘秀则为蜀汉的基业忧心忡忡:“刘备一死,蜀汉还有机会吗?”
【临死前,刘备将蜀汉国事与新帝刘禅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又嘱咐太子刘禅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父亲侍奉,并告诫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不是道德绑架吗?”
“但这也是一道保障,如果诸葛亮将来真的做了第二个曹操,他可以拿出先帝的遗诏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不要将武侯和曹公对比,虽然都是汉末的丞相,但他们没有可比性!”
刘询则为后人担忧不已:“这个诸葛亮不会成为霍光第二吧!”
他不止有威信,还有先主的遗命,想做什么都名正言顺。
【刘备不会想到,他将生前的基业托付给诸葛亮,就连他死后的陵寝也多受诸葛亮的庇护。】
刘备茫然,诸葛亮震惊!
天幕什么意思?
【三国创始人,基业最大的是曹操,曹操实行薄葬,其墓地早已成为历史疑案,若不是机缘巧合,至今都无法探寻。孙权的蒋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后来这里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中,成为他的明孝陵,孙权则成了明孝陵的守门人。】
曹操刚饮下的一口浊酒都浪费了:“噗……”
刘备也顾不得想自己的惠陵了,他为老对头死后的神奇遭遇而震惊不已!
孙权怒发冲冠,破口大骂:“朱元璋是吧,真乃无耻之尤!知不知道尊重先人,知不知道什么叫先来后到!居然让孤给你守门!混账东西,不要让孤知道你的先祖是谁!”
朱元璋却有些自得,对着太子自夸道,“咱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咱敬孙权是个英雄,便没有动孙权的墓地,还给他修缮了一番,足够仁至义尽了。”
谁让南京的风水宝地这里最佳呢!
“袁绍的墓被盗了很多次,封土遭到严重破坏,场面极其凄惨。吕布的墓地已经变成了一片荒地,荒草丛生,垃圾遍地。”
“曹丕的首阳陵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不建园林,为防后世盗墓,陪葬也以瓦砾为主。至今都只知道一个大致方位,没有人去破坏他的安宁。”
汉武帝刘彻:为了不被盗,便不陪葬任何东西,这不是因噎废食吗?
秦始皇:为防盗墓贼,朕的主墓室定要以水银填充,看谁还敢进去!
曹丕微微一笑:“自古以来,没有不灭亡的朝代,没有不被盗掘的帝陵,自董卓乱政以来,汉朝的帝陵具被盗掘,朕可不想死后几百年尸体还要被人肆意凌辱。”
李世民:“魏文帝此制可谓大智也!”
只是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身后事就要幸运的多了。刘备的惠陵所有人都知道其所在,却从未有过被发掘盗墓的迹象,几千年封建史,几百个皇帝,只有极少数的皇陵能有这份幸运,只因为惠陵旁边矗立着诸葛亮的武侯祠!】
“诸葛亮是贤臣典范,历代祭祀不断,当地百姓,达官贵人,皇室宗亲,没有不敬佩诸葛亮的,自然也会自发地保护武侯祠。”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
“一个热知识:汉昭烈庙位于成都武侯祠内……”
“君臣合祀的典范!”
刘备恍然大悟,他拉着诸葛亮的手感慨道:“原来是这样的庇佑,备还要多谢先生呢。”
诸葛亮谨守臣节,不敢担此虚名:“主公,这都是后人牵强附会……”
刘备却肯定道:“天幕说的对,几千年封建史,几百个皇帝陵,备根本排不上号,但几千年历史却只有一个诸葛先生啊!”
【刘备起于寒微,虽有汉室宗亲的名头,却只能以织席贩履为生,也因此四处漂泊、寄人篱下。但刘备蹉跎半生,从不曾认命,这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壮举!他取荆州、占益州、攻汉中,奠定蜀汉基业,与孙权曹操鼎足而立!他重视仁义道德,是以德服人的君主典范,就连临终前对儿子的教导也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他能为了给兄弟报仇,兴兵讨贼,比曹操孙权要有义气的多。”
“虽然这场仗刘备输了,却让蜀汉众人心服口服,这样的主公才值得效命啊。”
“但他更多的还是为了荆州吧,为关羽报仇只是一个名头。”
“不论他心里怎么想,他真的这样做了,拼尽自己的全力做了这件事,就堪称仁义之君!”
“都说刘备虚伪,但如果一个人能将仁义贯彻一辈子,直到死前最后一刻,那也就不叫虚伪了。”
关羽虎目含泪,对着西方成都的方向深深的施了一礼,“君待臣以国士,臣必以国士报之!”
虞世南:“刘公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若使与曹公易地而处,骋其长算,肆关、张之武,尽诸葛之文,则霸王之业成矣!”
【刘备在蜀地的统治时间虽短,却也为当地做了一些事。蜀地多山,交通闭塞,百姓出行不便,也不利于地方治理,为了运送军需,管控地方,刘备与诸葛亮在蜀地开辟邮驿制度,修建了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四条大道,还有流传后世的白水关都是这一时间建设的。】
“驻守荆州的关羽也建立了健全的通信系统。”
“当时,魏蜀吴三国是可以自由通信的,陈群曾给诸葛亮写信,诸葛亮与诸葛瑾、陆逊都有书信往来。”
“私人关系的交好并不妨碍他们在战场上为国效忠。”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都还是有一些理想主义在身上的。”
“这就是古代君子的风范吧,到了魏晋以后,这种风范就越来越少了。”
【刘备曾批判刘表和刘璋的大赦制度,认为他们用小恩小惠拉拢人心,却肆意践踏律法的威严。刘备命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蜀地的律令,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史称“蜀科”,蜀科执法严峻,但足够公平。】
【蜀科不仅得到百姓的拥戴,更造就了一个吏治清明,百官守法的时代!】
李斯双眼一亮,对评论区的信息看的更加仔细。
“蜀科是以商鞅的律法为蓝本,加上儒家的教化,合二为一,堪称历史上的一次法治革新。”
“蜀汉被灭后,蜀汉的大臣被抄家,让人震惊的是绝大多数官吏都是家无余财,清正廉明的。”
“这不是几个人的道德操守,而是整个朝堂的风气。”
“他们是因为理想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与理想比起来,物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刘备就是他们理想的寄托。”
“刘备死后,这份理想由诸葛亮继承!”
“这让我想起了近代历史上的那些仁人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片土地上饱受欺凌的百姓,为了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第181章 三分天下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新建立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的名望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刘备死后,蜀汉叛乱四起,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才重建军队平息叛乱,并将蜀汉国力恢复到夷陵之战前。】
刘备拱手道:“辛苦先生了!”
诸葛亮回礼:“亮独木难支,多赖主公信任,同僚相助,才能保住我蜀汉基业!”
刘备沉声道:“这次有天幕相助,我等定要做的更好。”
【此后四十年间,魏蜀吴三方疆域基本保持不变,三国局势日趋稳定。夷陵之战因对后世局势的影响,成为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的汉末三大战役!】
“三把火烧出来的三国鼎立!”
【夷陵之战前,孙权为防曹魏趁机南下,便向曹丕称臣纳贡,曹丕也忙于稳定国内局势,便顺势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曹丕命孙权送他的长子孙登到洛阳为质,孙权却不断拖延时间,一直拖延到夷陵之战后。】
孙权皱眉,“这就是大魏吴王的来历?”
【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孙权自然不用再担心首尾不能相顾,一改对曹魏殷勤的态度,质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被晃点了一圈的曹丕极其愤怒,他立刻派兵南下,进攻东吴。】
【魏军三路并进,东路的曹休、张辽势如破竹,西路曹真、夏侯尚等与吴军互有胜负,大战初始,魏军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拿下江陵。】
【眼看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军中瘟疫横行,中路曹仁大军也被朱桓击败,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曹丕不得不选择退兵。曹丕第一次南征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孙权早已遣使与刘备达成协议,孙刘联盟再次建立,守望互助。】
【公元225年十月,曹丕南下广陵,临江观兵,孙权隔江相望,严防死守。正值天气寒冷,河面结冰,舟船无法入水,只能无奈退兵,曹丕的第二次南征也无功而返。】
曹操喝问道:“第二次南征是不是太过草率了,为何要选十月出兵,天寒地冻,本就不是出兵的好时机。”
曹丕不知怎么回答老父亲的话:……您应该去问几年后的我。
“曹丕南下以伐吴为名,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徐州、青州的地方割据势力。”
“曹操一死,青徐两地就发生骚乱,曹丕第一次伐吴,顺势夺了臧霸的兵权,第二次伐吴,更是止步广陵,根本没有与吴军交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曹丕解决了利城兵变,和青州、徐州的隐患,使北方重新归于统一,这是曹丕的一大功绩。”
天幕回答了曹操刚刚的问题,曹操微微颔首,终于肯定了儿子的举动,“作为上位者既要小心权衡,又不能失去果断的手腕,子桓此举还不错。”
曹丕心里乐开了花,父亲可从未这样称赞过自己。
孙权:曹子桓!孤严阵以待,严防死守,你居然不是冲着孤来的!
敲山震虎,一箭双雕,这一手玩的真好啊!
【公元226年,回到洛阳的曹丕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将国事托付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
“曹丕死于伤寒,在当时也叫瘟疫。”
“那时候几乎每年都有伤寒,主播可以讲一下这种疾病对汉末局势的影响。”
“如果曹丕能活到曹操的年纪,还会有后来的事吗?”
“这个倒是不一定,毕竟曹魏三代天子都短命。”
曹丕惊坐而起:瘟疫!
原来四十岁并不是他的天命,而是因为瘟疫!
曹丕与父亲对视一眼,曹操下令:“以招贤令的规格招揽天下医者,前往邺城,只要能拿出治疗伤寒的法子,孤愿以国士待之!”
曹丕看父亲的眼神变得格外濡慕,让曹操起了一阵鸡皮疙瘩……
【曹丕从父亲手中接手曹魏大权,也接手了父亲实现统一的遗愿!他以皇帝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为时七年的执政生涯。】
【曹丕不同于他的父亲,他想成为一个儒家理想社会中的仁君,效法上古贤王,恩威并施,与民休息,复兴儒学,恢复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
“他是开国皇帝,怎么做起文景的事了?”
“天下尚未统一,还不到讲究仁义道德的时候吧。”
【曹丕吸取两汉的经验,和东汉末年纲纪紊乱的教训,深知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他严禁宦官外戚干政,一边笼络扶持自己的亲信,重新分配政治蛋糕,一边打击异己,稳固自己的权力。】
吕雉:“严禁外戚干政?”
刘邦:“呵呵,这是吸取大汉的教训了。”
吕雉:“没有外戚宦官,便是朝臣独大,若是出现权臣,皇帝还能依靠何人!”
【为此,曹丕对官制进行了改革,恢复三公制度,改丞相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这两个职位虽位高,却没有任何实权,不能干预朝政。分化权利,彼此制衡,希望能摆脱权臣当道的汉末遭遇。】
曹操微微颔首,对儿子的决定给予肯定。
屁股决定脑袋,他废除三公是为了将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这个丞相手中,而曹丕已经成为皇帝,自然要分权制衡,不能再出现像他这样的权臣。
但其中的隐患也不可忽视,若是朝臣联合起来架空皇帝,皇帝却再也没有外戚宦官可依仗了……
【为缓和曹氏与士族的关系,曹丕设置九品中正制做为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是汉朝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制度将天下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等九个等级,所有有知名度的人才都在这张表格上,而负责选拔的则是各地的中正官,他们由德高望重者担任。】
扶苏:“这是将人才评选的权利交给了地方中正官,若是中正官正直无私还好,若是他们有私心,做些手脚太简单了。”
始皇:“选拔制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九品中正制隐患如此之大,定不能长久,还会有更好的法子。”
【这一制度让官吏选拔有了一些客观的标准,刚刚实行之时吏治清明。但因为其标准依旧是地方舆论,乡举里选。一定程度上,中正官的人选便决定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中正官的职责主要有三项内容,一为家世,即出身背景;一为行状,即个人才能品行;第三便是确定品级,原则上是以行状为主,家世仅为参考。但晋朝以后完全以家世为标准定品,出身寒门之人便是行状再好也只能得个下品,出身豪门者即便大字不识也能成为上品。于是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曹丕:朕的九品中正制怎么变成这个鬼样子了……
“曹丕的时候,只有郡中正,朝廷将评选标准下放到地方,能影响评选的都是郡县的地方豪族。但司马懿提议设置州中正,此后,中正官才被门阀大族所垄断,成为门阀士族的工具。”
“后来的晋朝也深受其害,‘王与司马共天下’,王氏谢氏的权利比当时的皇帝还大,也不知司马懿知道给子孙留下这么大的隐患会不会后悔这一提议。”
“司马懿才不会后悔这个提议,司马家就是门阀制度的第一个受益者。”
“晋朝时像王谢这样大家族的子弟刚刚及冠就能直接入仕,不必经过察举。有据可考的西晋入仕的192人中,直接入仕者占56人,到东晋更加离谱,入仕的209人中直接入仕者占118人。”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始皇抓住重点:“世卿世禄!”
这是被他废除的分封制的余孽,只看血统的世卿世禄制。
扶苏皱眉,后世的制度怎么还倒退回去了!
天幕的话几乎明示了晋朝便是司马懿的后人建立的。
曹营众人都在盯着司马懿,有些脾气暴躁的武将已经举起了拳头,想要当场打他一顿,司马懿忙跪下请罪,虽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做了什么。
在曹操麾下,他可不敢有任何小心思。
曹操根本没有给他任何眼神,他还忙着教育自己的儿子呢:“孤打压士族不是因个人喜好,也不只是因为士族看不起曹氏,而是因为士族窃取大权,在地方上一手遮天,裹挟民意,与朝廷对抗,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
曹丕无奈道:“士族势力太大了,父亲能够压制士族,但儿臣资历尚浅,权威不足……”
已成为皇帝的曹丕目光锐利的看向司马懿,司马懿瞪大眼睛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
曹丕声音低沉道:“仲达有何想说的?”
司马懿立刻跪下请罪,他如今的权势都来源于曹丕,没有任何力量与曹丕相对抗,况且天幕语焉不详,他还有机会……吧?
曹丕则暗暗推测未来的发展,他死后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但还有陈群、曹真等人,难道都压制不住司马懿?
曹叡已经及冠,他不会被辅政大臣裹挟的,但他也英年早逝,他的孩子定然年纪更小……司马懿手中的权势便是这样一步步收拢的吧。
曹丕想不明白的是,司马懿比他还大八岁,他难道还能活的过曹叡!
明帝曹叡看着身居太尉的司马懿,如坐针毡!
太尉掌天下兵权,司马懿更是通过数次讨伐东吴、蜀汉,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是他的信任养大了司马家的野心,也不知自己还有多少寿命,还有没有机会解决司马家……
但他知道,不论会有怎样的结局,这都是最后的机会了。
第182章 三分天下
【九品中正制一直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是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之一。此制剥夺了地方官吏自幕僚属的惯例,将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但也导致了魏国实权逐渐被士族垄断,包括后来的魏晋南北朝,门阀大族架空皇帝,掌控朝政成为常态。】
汉武帝眼前一亮,地方官的幕僚也能收归中央,这是被他忽略的地方!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向世家妥协的产物,从此官吏上升渠道被世家大族垄断,断了无数寒门庶族上升之路。”
“曹丕重视儒学,他的唯才是举与曹操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才单指儒家经义。”
“通经之士大多不识庶务,只知空谈,有真才实学的人又怎么会与他们同朝而立。”
后世儒家学子面色涨红,在心中怒骂天幕。
有识之士却冷眼看着朝堂上的群魔乱舞,对天幕之言很是赞同。
“怪不得曹魏后来有名的大臣就一个司马懿,当曹操选拔的人才一个个去世,司马氏想要发动政变时,根本无人能够阻拦。”
曹魏阵营的混乱便是孙刘阵营的乐事,司马氏篡魏这件事必会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
不过他们也高兴不了多久,很快他们也会成为局中人,成为其他时空的笑料……
“九品中正制造就了魏晋门阀政治,直到隋唐九品中正制被废除,门阀制度也逐渐没落。才有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场景!”
这话狠狠地戳了王谢等大家族的肺管子,让他们的掌权人无不拧紧眉头。
都说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作为整体的世家能长久存在,却不代表他们自己的家族也能一直繁荣下去。
曹操:“世家已经被孤打压下去,你却用九品中正制再次将权力送给了他们,那就是一群趴在国家百姓身上吸血的恶鬼,一旦放松警惕,必会引发大乱!”
曹丕无言以对,他没有父亲的威望,压不住世家大族,只能采用绥靖政策:“……儿臣定然还有后续手段,只是不曾想儿子天不假年,只有七年时间啊!”
曹操:……
【曹丕在位期间,魏国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扩大,他以积极进取的姿态面对他国,多次出兵击败羌胡、鲜卑等外族入侵。恢复对西域的统治,重新设置戊己校尉管理西域。】
【在经济上推行屯田,重视水利建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到曹丕统治末期,魏国国库充裕,解决了常年战争造成的经济问题。】
【在文化上,曹丕恢复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制定礼乐,整理典籍,封孔子后人为侯,大兴儒学!他编撰的《典论》是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肯定了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操:“儒家大兴,你就不怕再出一个汉元帝,再来一个王莽!”
曹丕:“乱世用重典,治世需礼教。”
曹操:“东吴虎视眈眈,蜀汉如鲠在喉,你觉得这就是治世了!”
曹丕:“长期实行战时政策让朝野上下如同绷紧的弦,一松一弛才是正道啊。”
【曹丕虽没有曹操的雄才武略,却也是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皇帝,他希望能将国家治理的很好,希望能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他不具备开国皇帝应有的宽广胸襟,雄伟气魄,他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一个不同于汉制的新制度,而是在汉朝制度上修修补补,查缺补漏,矫枉过正,魏朝的灭亡与他制定的很多制度都脱不开关系。】
曹丕受教,他知道汉朝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但他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魏朝的道路。
这样想来,秦皇汉武真是太强大了,他们怎么就能创造出那么多,沿用数百上千年的制度呢……
“《三国志》里面对曹丕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虽没有达到古代圣王的标准,也已经算合格了。”
“南北朝的评价则是:有才,但德行不够好。”
“到了唐朝对曹丕的评价就变味了,唐朝史学家宣称:文帝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没有一个好词。”
“宋朝后,更是直线下降,宋朝编写的史书将曹丕赐死甄夫人的事大肆渲染,以家事代替国事。但一个皇帝的功过应该看他治国理政的能力,更应该看他治下百姓的生活状况。”
“汉末群雄的二代中,曹丕算是最好的了。”
“也是因为甄夫人死的太离奇了,所以才会给了后世那么多写作素材。”
“《魏书》中说,甄夫人是生病死的,其他史书却说甄夫人是因年老色衰被曹丕厌弃后赐死的。她是曹丕正妻,却没有被立为皇后,她死的时候,长子曹叡已经十七岁了,而后,直到曹丕病重曹叡才被立为太子,很难说这其中没有什么猫腻。”
“曹叡登基后,大肆追封舅家,以纪念自己的母亲,对父亲和郭太后就不太礼貌了。”
“不论如何,魏朝的开国之君却容不下一个妇人,这也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曹操呵斥道:“你在想什么,孤一清二楚,不就是顾忌她过去的经历,不想让人说大魏皇后是再婚吗。但你既然做了就要认,便是篡改了史书,也不可能磨灭所有的痕迹,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还能得个大度的名声。难道那么大的后宫还养不下一个妇人!”
原来如此,曹叡看父亲的目光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