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得以发展,七言诗从此开创。”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以外,都与曹操相谈甚欢,引为知己。”
王粲无不感慨道:“吾等都经历过过去的离乱之苦,如同无根飘屏在乱世中沉沦,若不是丞相雄才伟略平定中原,哪有我等如今的安稳生活。”
只是,他们也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不想只做文学之士啊!
司马相如在心中遗憾不已:若是能与曹公同游,死无憾矣!
东方朔与司马相如有同样的感受,他们虽能在陛下面前露脸,却只是一个取悦陛下的“俳优”。他们也想得到上位者的尊重,如同曹操与他的建安七子一般。
【曹操与其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历史上也只有三苏能与其媲美。曹丕擅长辞赋诗文,推动了七言诗的发展。曹植则是大力提倡五言诗,将五言诗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曹植的《洛神赋》真的太美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丕的《燕歌行》也很好: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燕歌行》可是七言诗的老祖宗,开千古之妙境。”
“曹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是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但他的诗却受到其政治名声的拖累,不受古人重视,因此遗失了很多,太可惜了。”
“钟嵘评价三曹,曹操的诗是下品,曹植的是上品。”
曹植心中自得,嘴上却在谦虚:“植尚且稚嫩,如何能与父亲相提并论。”
曹操:你好歹将嘴角的笑意压一压,再说这种话。
“我还是喜欢曹操,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但曹操的诗,却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
“他不屑于雕琢词句,但他的内容比那些吟风弄月的诗词要出彩的多。”
“看看时代背景,钟嵘可是南北朝的人。”
“南北朝的文风讲究华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对于曹操这样古直悲凉的文风自然不喜欢。”
“曹操的诗在唐宋之后才得到世人的肯定,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苏轼的“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可见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之影响。”
“时间是最公平的评价标准,如今曹操的诗有好几首都在我们的必修教科书上,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然而南北朝的诗你又能背出几首?”
“呃……陶渊明也是南北朝的。”
“陶渊明的诗在当时也没有人喜欢,直到唐宋时期,陶渊明的诗才被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大受追捧,成为文人的精神乐园。”
【以曹操为代表的这种爽朗刚健充满激情的诗风,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就连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也受到其文风的影响——在曹操二十五个儿子中,有能力争夺储君的有四个人。】
【曹操的正室夫人丁氏没有子嗣,他的长子曹昂生母早逝,自幼在丁夫人膝下长大,二十岁举孝廉,为人仁爱英武,被曹操当做继承人培养。在宛城之战中,曹昂将生的机会留给了父亲曹操,自己却不幸战死。】
曹操想起早逝的长子,和离的夫人,也忍不住红了眼眶:将来到地下见到子脩,他跟我要母亲,我该怎么回他啊……
【曹操的次子曹丕天资聪颖,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广学博览,才学出众,六岁能射箭,八岁能骑马,十岁便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堪称文武双全。】
【宛城之战中,年仅十岁的曹丕死里逃生,回到父亲身边。但此时的他依旧不在曹操的考虑范围内。曹操想越过年长的儿子,立神童曹冲为继承人,可惜曹冲天不假年,十三岁便夭折了。】
【曹冲死后,曹操又将满腔宠信都给了曹植,曹植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出口成章,挥笔成文。他为人坦率自然,简朴素雅,不喜欢金玉装饰,因此深受曹操的喜爱,曹操多次表示想立他为继承人。】
曹丕有些委屈,自长兄去世后,他便是父亲最年长的儿子,后来主母丁夫人归家,母亲卞夫人成为正室,他便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可父亲却从未考虑过他。
父亲到底有没有想过,身为嫡长子却无法成为继承人,他将来会有怎样的下场……
曹植内心的喜悦都快要溢出来了,他想与人分享这份欢乐,身边却只有满面愁容的兄长曹丕。
这时,他才突然想起,天幕曾说,曹丕继承了父亲的基业,难道他也如长兄一样早逝了吗?
始皇有些羡慕,曹操是怎么培养儿子的,他也有二十多个儿子,挫子里拔高个也就一个扶苏能看的过眼。
刘邦:“曹植生行简朴,聪明练达,也难怪能的曹操喜欢。”
吕雉冷哼一声:“废长立幼,祸乱之始!”
刘彻将小萝卜头刘据抱在怀里:“朕的基业只会交给朕的嫡长子,据儿就是最好的太子!”
刘据只能被动接受老父亲的心血来潮。
【建安十一年,15岁的曹植随父出征,此后数年随军历程,扩展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流传后世的名篇《白马篇》便是写于征途中。】
“曹植的诗文写的真好!”
“曹丕的文章就比较柔媚了,他很多诗都是以深闺怨妇的口吻写的。”
“苍凉雄浑的曹操自然更喜欢曹植的豪气干云。”
曹操默念着曹植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何等的豪情与壮志,子建与孤才是一脉相承啊!
有如此豪情,何愁不能将孤的事业继承下去,并发展壮大!
【曹操在储位上的犹豫不决,让曹营不可避免的分成了两个阵营。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司马懿,陈群,崔琰等人,拥护曹植的则是丁仪、丁廙、杨修、杨俊等人。他们结党倾轧,互相攻击,争夺世子之位。】
曹操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当年的袁绍刘表都是亡于废长立幼,嫡庶不明。所以,他是不是做错了……
“一看他们的阵营就能预料出输赢,贾诩、司马懿、陈群都是曹操身边的资深谋士,崔琰是曹营负责选拔人才的主官,他们都为曹操的基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贾诩被评为算无遗策,是能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的大才。”
“陈群是曹营的纪检委员,负责监察百官,制定法度。”
“崔琰的侄女嫁给了曹植,却不妨碍他支持嫡长子继承制。”
“司马懿就更不用说了。”
“而曹植麾下的人,却与他们不同。”
“丁仪原本与曹操之女有婚约,但他长得不太好看,眼睛很小。于是,在曹丕的建议下,曹操废除了这项婚约,因此丁仪为了报仇,与曹植站在一起。”
“崔琰、毛玠获罪被冤杀都是丁仪的算计。”
曹操眯了眯眼:原以为正礼(丁仪)博学多才,人品出众,却没想到他居然也会行小人之事……
“杨修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博学多才,却恃才傲物,随意揣摩曹操的意图,让曹操很是不悦,最终被曹操杀了。”
曹植自认为他与兄长的感情还是挺好的,怎么就结党倾轧了?
曹植:“兄长,小弟愿做中人,为兄长与正礼(丁仪)德祖(杨修)重修旧好,兄长可愿摒弃前嫌,一笑泯恩仇?”
曹丕神色复杂的看着目光清澈的曹植,原来他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啊!
【建安十六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植封平原侯。十九年,曹操南下讨伐孙权,命曹植留守邺城,并以自己为例,勉励曹植,显然已经有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但曹操没想到的是,曹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没有上位者应有的政治素养。恃才傲物,不拘小节,却又酗酒成性,毫无节制,甚至醉酒擅闯司马门。而曹丕克己复礼,稳重持重,在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逐渐展露出自己的文才武略。】
曹操惊呼:“司马门!”
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身为臣子擅闯宫门,曹植这是将自己的把柄送到了敌人手里。
“在襄樊之战中,曹仁被关羽包围,曹操本想命曹植率军救援曹仁,曹植却醉酒误事,此后曹操再也没有派曹植领兵。”
“曹操是政治家,他是不会将自身的喜好凌驾于大局之上的。”
曹操:呸!孤收回刚刚的话。
曹操怒视曹植:“曹子建,跪下!”
曹植一脸懵的跪下,迎接父亲“爱的教育”……

【建安二十二年,对曹植彻底失望的曹操终于决心立曹丕为太子。】
曹丕傲娇的想:哼!没得选了,才轮到我,合着我是后娘养的呗!
曹操恨铁不成钢的将曹植怒骂一顿,他觉得自己头风又要发作了,才停下来气喘吁吁地问道:“你可知错!”
曹植忙认错道:“臣知错,臣不该醉酒误事,更不该肆意妄为,让父亲担心了。”
曹操终究还是失望了,曹植的心思根本就不在政治上。
罢了,罢了,不识大体,不明大局,这辈子就安心做一个文人墨客吧。
只是,曹操也不由得为这个儿子忧心,夺嫡失败的他能见容于新的上位者吗?
“曹丕继位后,曹植依旧放浪形骸,为所欲为。在曹丕代汉自立后,曹植为了汉朝的灭亡而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曹丕极其不满,不免受到曹丕的打压。但碍于母亲卞氏的压力,曹丕最终只能给曹植屡次改换封地,曹植也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公子,变成了处处受打压排挤的对象。”
“真是不知所谓!”
曹操也很想好好问问这个儿子:你是真的在为汉朝哭丧,还是惺惺作态,招揽人心。
不论是哪种,都极其不合时宜。
你若是真心为汉朝哭丧,岂不是在骂老父亲做的不对。
若是做给天下人看,对曹魏的声望也是一种打击。
他只能为历史上的自己庆幸,还好没有选曹植为继承人,否则,难保不会他将曹魏的基业白白送给刘协!
曹丕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知道,曹植没有机会了!
【曹植的文章最能体现他的心态转变,他前期的文章都是《白马篇》这样乐观浪漫,昂扬向上的。后期的文章则是忧郁悲愤,抑郁痛苦的。正是因为他有豪情壮志,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更加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带给曹植的就只剩下抑郁与苦闷了……】
“曹植被封为鄄城王的时候,在就藩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感鄄赋》,也叫《洛神赋》。诗人在文中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诗人以向其求爱表现对理想的追求。但人神殊途,两人终究无法在一起。最后他求爱失败,也代表了诗人自己理想的破灭。”
“这不是写给甄姬的吗?据说曹植暗恋甄姬,本想求娶甄姬,结果甄姬却嫁给了曹丕。”
“因为历史上的甄姬死的太惨了,所以在这个版本中就有了曹丕将甄姬的枕头送给曹植的情节,算是给后人留下一点旖旎的幻想吧。”
“这也太不合理了吧,曹丕知道曹植暗恋自己的妻子,还把妻子的枕头送给他,这得多窝囊才能做得出来。”
曹丕恨不得以头抢地:天幕知我!
甄夫人:我将来死的很惨?
卞夫人:我儿媳那么孝顺贤惠,比儿子强多了,丕儿怎么能做这样不义之事!
卞夫人觉得一定是儿子登基后,贪花好色,儿媳色衰爱弛被他厌弃了。
甄夫人想的更深,她想起自己的过往,会不会是曹丕登基为帝后,不能接受自己曾经嫁过人的事,才会痛下杀手……
“历史上甄夫人并没有留下名字,她原本是袁绍的儿媳,嫁给曹丕的时候已经23岁了,那一年,曹丕18岁,曹植13岁,这个年龄差也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吧。”
“而且,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唐朝,距离三国已经过去五百多年了。”
“他们兄弟的关系本就很紧张,全靠卞太后在其中周旋,如果曹植真有这样的想法,你猜曹丕会不会找借口杀了他。”
曹植:我虽然行为无度,喜爱喝酒,但不会做这样的乱伦之事!
曹操:我曹营的风评已经很差了,不用再不遗余力地抹黑了。
曹丕:此赋分明是写给弟妹崔氏的,崔氏死后,曹植很多年都没有娶妻,他们之间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文中以牛郎织女比喻作者,牛郎织女本就是一对,曹植与崔氏也是一对爱侣,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为其感怀也是应有之义。
“女神是古代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诗人对某种美好的追求,与具体的人无关。《离骚》中就有很多关于女神的意象。”
“要说写给谁,也有可能是写给曹丕的,是臣子写给君王的,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无法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兄弟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曹营众人都挺好奇的,一个个将目光游离在曹植曹丕兄弟身上,却不敢问出口。
曹操看到他们的举动,未免他们私底下继续发挥想象,给《洛神赋》编撰出第四、五、六个版本,还是当面说清楚吧。
“子建,此赋到底是写给谁的?”
曹植苦笑道:“父亲,臣尚未写下此赋,也不知那时是何等心情,但绝对与长嫂无关!”
曹营众人终于收回了自己的目光。
虽然解决了内部的麻烦,但孙权刘备可不是吃干饭的,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定会暗中命人传播,打击曹营的威望。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据说曹丕嫉妒曹植的才华,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做不出来就处死。曹植七步都没有走完,便做出了此诗,足见其才华横溢。”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操默念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感觉这不像是曹植的文风,太直白了。但他还是将锐利的目光看向曹丕,曹丕忙低头服软,等着父亲的接下来的狂风暴雨。
“七步成诗的故事以及这首诗都不曾收录在《三国志》中,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我们都知道,《世说新语》是一本故事书,不是史书。”
“至于这首诗的作者,至今仍有争议。”
曹丕暗中松了一口气,他若是真想杀了弟弟,根本不会用这样直白的法子,不会给自己留下兄弟阋墙的骂名!
【曹植被曹丕忌惮,屡次更改封地,行动不能自由,动辄获咎。自曹操死后,他一直都处在惶恐之中。直到曹丕死后,曹叡继位,他的处境才有所改变,但最后还是抑郁而终。】
曹植:我居然是这样死的,妻子早逝,与兄弟不穆,又不能施展抱负,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他的后半生虽然不如意,却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在后世得到很高的评价。
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李白:“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杜甫:“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曹操叹了一口气,下了某种决心,他告诫两个儿子:“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今孤立子桓为太子,子建便专心辅佐你兄长吧。”
至于子建身边那几个不安分的,便有他这个老父亲帮忙处理了吧。
杨修,丁仪:危!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魏王位。但曹丕的威望功绩都不如曹操,为稳固曹魏基业,他只能更进一步,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
【公元221年12月11日,经过一番三辞三让之后,曹丕登基为帝,改国号大魏,改元黄初,追封父亲曹操为魏武帝,庙号太祖。历经12位皇帝,195年的东汉朝廷终成历史!】
曹操:如果能选,孤想要魏文帝!“文”字的寓意比“武”字好多了!
汉朝的皇帝们统一陷入了emo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刘彻:“朕的大汉!”
刘秀:“……亡了!”
刘邦:“大汉终于亡了……”
自永元之隆后,东汉就就像是一个缠绵病榻的垂暮老者,久病床前无孝子,刘邦都觉得东汉早该亡了!
“四百年大汉也变成了历史!”
“此后三百年天下大乱,不知有多少人想要回到汉朝的统治之下。”
“汉朝六代明君,将始皇规划的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大一统思想刻入每一个国民心中。汉末乱世,再也没有如项羽韩信一般,只想着做周天子、做诸侯王的人,诸侯争霸的目标就是大一统,也只有大一统!”
“直到现在,华夏依旧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朝用他的辉煌履历,将其烙印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中!”
汉朝灭亡了,始皇心中却并没有多少快意。汉朝四百年天下,给后世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而秦朝却只有他自己!
“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行使汉朝正朔和天子礼乐。失去皇位的刘协不必再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他一心专研医术,自得其乐,终年五十三岁。”
“他活过了曹丕,差点熬死曹叡。”
“但这不是因为他有多长寿,只是因为曹魏三代天子都短命……”
刘邦苦中作乐道:“行吧,也算是一种胜利了。”
曹操:……
曹丕:……
曹叡:……
刚刚得了好消息,天幕便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三代天子短命,将来曹魏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东汉后面那些小皇帝可还历历在目呢。
会不会再来一个权臣,行董卓王莽之事!

天幕短短几句话,破防的不止是汉帝们,还有无数汉臣!
两个平行时空的荀彧都在掩面痛哭,为大汉的灭亡而哀伤不已,将周围暗暗流动的欢喜气氛瞬间击破,也让曹营众人颇有些不自在。
他们想为自家主公欢喜,却又名不正言不顺,不能光明正大的表现出来,只能在心中暗暗激动了。
不同的是,一个时空的荀彧尚且年轻,有好友相伴,郭嘉将他带离了议事堂,荀攸替他跟曹操解释,给他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消化这件事。
另一个时空,好友都已去世,只剩下荀彧与曹操——谁都不肯低头!
曹操:孤又不曾代汉自立,你要生气也应该找曹丕,孤不担这个罪名!
曹丕:……
曹丕已经被老父亲踹了一脚,剥夺了所有职位,命其下去闭门思过了。
当然,这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事实上,曹丕刚得到的魏太子之名才是其最大的收获。
荀彧自然看得明白,也因此才更加失望。
不过听了这么久的天幕,荀彧也开始自我反思,他原想着辅佐曹操平定天下,却从未想过,天下安定下来后,曹公与汉帝该如何相处……
孙权暗中欢喜,面上却不能表现出来。他必须与麾下大臣同仇敌忾,一起痛骂曹操,为大汉的灭亡哭泣——
大汉终于亡了,曹魏再也不能借用汉帝的正统名号发号施令,而他却能以为汉帝报仇的旗号兴兵北伐。
不过,以下犯上是不能纵容的,毕竟他现在也是“上”。
蜀汉刘备营中众人悲痛抑郁的氛围就要真实的多了。
他们聚集在刘备身边,本就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眼看着汉朝正式灭亡,谁的心里都不好过。
不过,他们对汉室的忠心,并不等同于对刘协也有忠心。
他们更想让自家主公成为下一个刘秀,再建大汉!
【曹丕继位后,有传言称刘协已经被曹丕杀害,手握益州、汉中,且身为汉室后裔的刘备,在群臣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建都成都,建元章武,国号依旧是“汉”,史称“蜀汉”!】
【刘备立诸葛亮为丞相,徐靖为司徒,刘禅为皇太子,建宗庙社稷,祭祀自刘邦以下诸位汉帝。】
【九年后,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这就是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国!】
刘邦觉得曹丕得位不正,寿命也不长,还有刘备、孙权的威胁,曹魏基业一开始就动荡不安,他正准备安心吃瓜看热闹,就看到大汉又建国了……
刘启自嘲道:“朕的后代人才辈出啊!”
刘彻则事不关己道:“失去荆州如同人失去一条腿,难以维持平衡,再想要北伐可就难了……”
“说起来,孙权刘备都称帝了,反倒是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过那一步。”
曹操心中自得:孤有个好儿子,能继承孤的基业,还能替孤背负骂名,面子里子都有了!
曹丕:……
刘备麾下众人再次打起精神——什么蜀汉,他们建立的国家就是汉!是汉高祖刘邦的汉!
刘备对诸葛亮拱手道:“还望丞相多多费心,争取将蜀汉变成汉!”
诸葛亮:“此亦是臣之愿也!”
【曹操的突然离世与曹丕的代汉自立,打乱了刘备原本的部署。但他一刻也不曾忘记关羽的悲剧,刘备登基称帝两个月后,便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兵讨伐东吴!】
“曹魏正面临政权交接,无暇南顾,给了刘备与孙权决战的时机。”
“刘备年纪大了,他想在有生之年为蜀汉留下一份进可攻退可守的基业。”
关羽拿起自己的大刀,跨上马背,巡视军营。此举意在告诉所有人,他还没有死,只要他活着就会为主公守住荆州!
东吴朝堂一片嘈杂,孙权冷眼旁观,只有吕蒙、陆逊等少数几人能够保持冷静。
【面对刘备的大军压境,孙权立刻遣使求和,但关羽之死,荆州之失就是横亘在两方势力之间最大的矛盾,刘备早已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与孙权仇深似海,怎么可能接受他的示好。】
诸葛亮眉头皱紧,一边听着天幕的信息,一边看着手下的舆图。
诸葛亮:“以怒兴师,这是兵家大忌啊!”
【当时刘备与孙权的交界已经西移到了三峡附近,刘备派吴班等人为先头部队,一路攻占峡口,占领秭归,这是进入荆州的桥头堡。】
【孙权则一边向曹魏称臣修好,一边派陆逊率军迎战。陆逊此前名不见经传,却在荆州之战中异军突起,吕蒙死后,他接替吕蒙成为大都督。】
【陆逊制定暂避锋芒,伺机破敌的战略方针,以退为进,一直撤到湖北宜都附近,建立防线。】
【蜀军果然乘胜追击,深入吴地三百余里,直到湖北才遇到了陆逊的顽强抵抗,刘备只能率大军在夷陵一线暂时驻扎,两军相持不下。】
天幕上出现孙刘双方的兵力布防图,诸葛亮很快便看出问题所在。
诸葛亮:“主公,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而我军能依仗的只有这数百里山地,但山地崎岖,不易大军展开啊!”
刘备也看出了蹊跷:“不曾想,陆逊上来便给吾设了个陷阱。”不知当时的他有没有看出来……
法正也愁眉不展道:“这陆逊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经过一番战略撤退,陆逊占据了战略主动权,刘备战线拉长,且多是崎岖山路,军需粮草供应紧张,只能速战速决。刘备平地立营,多次设局引诱陆逊,但陆逊根本不为所动,坚守不出。】
【当时正直酷暑,蜀军将士不堪其苦,士气涣散,无心战斗。刘备无可奈何,只能寻一处营地,屯兵休整,以备来日再战。】
【刘备选择的营地在夷陵的深山老林中,依山傍水,解决了军队的水源问题。但此地地形狭窄,无法容纳大军安营扎寨,因此,蜀军军营绵延百里,兵力分散!】
法正惊呼一声:“连营数百里,岂不是前后无法相顾,若是某处遭到攻击,援军根本无法抵达。”
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自己就有数种方法攻破这样的营地。
刘备不自觉的攥紧拳头,这样的地形,岂不是自寻死路!
他到底是因为愤怒冲昏了头脑,还是小觑了陆逊的能力?
【趁着蜀军士气低落,结营修整之际,陆逊开始了他的战略反攻。】
【陆逊派出小股部队试探性进攻,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但他却得到了至关重要的信息,也有了一击制胜之法——火攻!】
【盖因蜀军的营寨位于密林之中,就地取材用木料搭建起来的,营寨附近都是树木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山火的时速能达到二十五公里每小时,只要看到火光,人根本不可能跑的出来。”
刘备一颗心脏砰砰的跳着,他似乎看到了此战的结果……
【事情果然如陆逊所料,大火很快便吞噬了蜀军大营,蜀军顷刻大乱,被迫退往西方。东吴全力出击,连破蜀军四十寨,又用水军截断了蜀军南北两岸的联系。此战,蜀军战死、投降的将士不计其数,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几乎全线崩溃!】
“东吴四位大都督,周瑜火烧赤壁,鲁肃孙刘联盟,吕蒙夺回荆州,陆逊火烧连营,如同接力棒一样,为东吴的崛起奉献自己的力量。”
“怪不得叫东吴纵火团。”
【刘备翻山越岭才终于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战前得到的土地城池损失殆尽,张飞被部下所杀,马良战死沙场,傅肜被吴军俘虏誓死不降,黄权的退路被东吴军队截断,他不肯投降孙权,只能向北投靠曹魏,只有向宠率领的军队建制完整的回到蜀地……】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