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冷哼道:“孙仲谋小小伎俩,岂能诓骗于孤。”
刘备:“呵!乱臣贼子,一丘之貉!”
刘邦咬牙切齿,“什么叫天命,乃公的天下都是自己打下来的!”
萧何想提醒陛下,什么斩白蛇起义,什么赤帝子,还有大腿上的黑痣……
不过,见陛下恨不得杀向天幕,揭穿曹操的真面目,他还是不要触这个霉头了。
但他忽略了朝堂上还有看不清局势的憨憨——
韩信言语带刺道:“不是五德轮回吗?秦朝失德,汉得天下!”
如今汉朝也走到了尽头,被人取代有何不可。
刘邦目光阴沉的看了韩信一眼,这个人真是太讨厌了!
【曹操有没有谋朝篡位之心呢,我们不得而知。圣人问迹不问心,不论曹操内心有何谋划,他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自立,去世的时候依旧是大汉魏王。】
曹操像是得到了什么证明,对荀彧道:“文若,你看到了,孤不曾谋朝篡位!”
荀彧神色复杂:“丞相又何必自欺欺人!”
便是后世不重礼教,也知道九锡的分量,那就是天子的象征!
【《短歌行·周西伯昌》便是曹操为表明自己的心迹而写的。诗中曹操赞美古时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以他们坚守臣节之事,表明自己匡扶汉室之志,绝无代汉自立之心!】
刘邦:“这三个人除了周文王,哪个做的是臣子该做的。”
齐桓公,晋文公看看曹操掌握的地盘权势,再想想自家的家底,不由得扶额:寡人不及后人远矣!
曹操扫视帐下众人,这些人中有人支持他称帝,有人不支持,有的人表面上支持,实际上是为了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曹操想,自己不必操之过急,他只需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终有一日,瓜熟蒂落,汉室将会被曹魏取代!
【纵观曹操一生,他出生于汉朝末年,生长于群雄割据之时,“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连年混战,致使民不聊生。他曾立志匡扶社稷,拯救黎庶,但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既然汉室已不可挽回,他便要用自己的力量,打出一个太平盛世!】
【不论喜不喜欢曹操的人,都得承认,他是一个英雄豪杰,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扫荡了数十家世家军阀和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这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曹操改良了东汉的很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督促开荒,兴修水利,推行法治,提倡节俭,让遭受数十年大乱的天下恢复了稳定和发展。】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天下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成为汉朝廷的官方学说。汉朝的太学郡国学传授儒家典籍,官员征辟也以儒家经义为准,东汉统治者更是将儒家推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武中兴后,刘秀对王莽乱政时不阿附王莽的高洁之士进行了表彰,一些儒家学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极高的地位,这固然是为了端正社会风气,却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一些人借着隐逸的名号,树立道德牌坊,特立独行,孤高自傲,征辟察举制变成了士人之间的道德比赛。】
“推崇道德是有必要的,能够端正社会风气,矫正人的行为,但道德若是与选拔挂钩就变得沽名钓誉了。”
“毕竟道德没有一个完善的标准,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约束。”
刘秀:“庄儿,你做得对,对那些人就要严明刑罚,不能给他们肆意妄为的机会。”
刘庄:“父皇做的也没有错,天下由乱而治,本就需要安抚人心,他们是读书人的表率,也是朝廷的一面旗帜!”
就看他们想要投向哪一边了……
扶苏再次意识到,上位者必须保持平衡,不能让某一家独大。如今想起自己曾经的天真幼稚,他都会忍不住脊背发寒。
若是历史上他真的成为秦二世,难保不会成为儒家的一把刀……
【司马光说:三代以来,风俗以东汉最美。这话对于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士人追求道德完美,却只知空谈,没有实干之才,于国家而言,却是百无一用!】
“东汉末年的党争加剧了这种风尚,太学崇尚清议,士人追求名声,完全不顾国家安危,黎民生死。”
“再加上家族子弟世代为官而形成的世家大族,他们牢牢把持住官吏选拔渠道,让整个朝廷更加腐败混乱……”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
司马光:求天幕不要再提光了!
【于是,天下分崩离析,苍生饱受流离之苦……】
【建安年间,士人分裂为两个极端,一个只知空谈,超乎现实,在乱世中追求自己的心灵独立潇洒。另一种不齿这种百无一用的废物,循名责实,用自己的能力辅佐一方,建功立业!】
“第一种的代表就是建安七子,比如孔融,他们的文学水平很高,但还是不要参与政治了。”
“第二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群星,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
“当时哪一方势力都能扒拉出几个人才,只要汉朝廷敢用他们,怎么会有汉末乱世。”
【曹操看到了汉朝衰亡的深层原因,意识到豪强大族兼并土地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在他的治下,大力打击豪强,启用庶人寒门子弟,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渠道。】
【曹操多次下诏求贤,以“唯才是举”为方针,只要有才能的人他都敢用,不论出身,不论地位,也不论人品。】
天幕上出现了曹操写的求贤诏——一篇简明洗练的散文。
“曹操是唯才是举,不看德行。”
“若是只看德行,齐桓公怎么可能称霸,毕竟管仲是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家里有钱得嘞。”
“他想要垂钓渭水之滨的姜尚,还想要盗嫂受金的陈平。”
“即便是为人不忠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之能的,他都愿意用!”
汉武帝回想起自己的招贤令,对德行也没有太高的要求。都是后世那些不肖子孙,学祖宗的成法都能东施效颦,惹人发笑。
若是汉武之后的皇帝听到他的言辞,定要为己争辩,毕竟汉武帝一朝的人才折损率实在太高了,若是他要求高了,可能就无人可用了。
武帝之后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他们发布的招贤令都是先德后才,先看人才在当地的名声,再看才学。
而名声这样的东西是可以造假的。
于是,皇帝亲自将选拔人才的权利送给了世家大族。
【在汉末选官看中门第,不问才德的大环境下,曹操打破门阀限制,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堪称特立独行。他重视人的智慧,鄙视礼教德行,他认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积极起用那些果敢英勇的战士,出身低微但有高才的人和“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
【他任用崔琰、毛玠负责选拔,此二人都是清正之士,勤俭之人,因而天下士人无不以其为榜样。一扫汉末对德行孝治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大!】
“于禁、乐进就是因勇猛被曹操提拔的,徐晃和张辽是降将,他们后来都成了曹魏集团的名将!”
“曹操知人善任,许褚典韦是大力士,曹操就让他们统领亲兵。文聘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在江南一带颇有威望,便被安排在江夏抵御孙权。”
“没有才干空谈道德是没用的。”
“曹操看到了两汉政治上的弊端,独尊儒术宣扬传统道德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但他不知道的是,完全放弃传统道德也无法拯救天下。”
“曹操矫枉过正,太偏激了——道德无用,唯才是举的风尚给后世带来了极大地影响。”
“完全不要道德的后果就是魏晋南北朝时层出不穷的篡权、夺位,以下克上,能者居之!”
“所以后来的三百年乱世,曹操是有一定责任的。”
曹操目瞪口呆:三百年后,孤早已作古,不论发生什么与孤何干!
“楼上这就牵连太广了,曹操怎么可能预料到三百年后的世事。”
“若要给魏晋混乱的朝野天下找个源头,始作俑者还得数司马家!”
三国众人:天下有那么多姓司马的,天幕说的到底是哪一家?
曹操看向坐在阶下的司马懿,心中不由的打鼓,难道是河东司马?
“只能说曹操之后的继承人都没有他的魄力,也没有他的能力,无法将曹操的想法真正落实。”
“尚才不尚德,功成而民无生气矣,尚才不尚德,乱平而人心丧尽。”
“德才兼备才是最好的!”
曹丕陷入深深的思索中:朕吸取两汉的教训,扭转父亲偏激的政策,设置九品中正制,以道德、家室、人品、才干等多重标准衡量选拔人才,难道朕做的还不够好?
【曹操不只是在人才选拔上特立独行,在治国上,也强调以法治国,乱世用重典,执法如山,法不阿贵。他的治下赏罚分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刘询:“以法治国,这难道又是一个秦朝?”
始皇也有了点兴趣,不知他的以法治国与大秦有何区别。
【当然,曹操以法治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礼教,他对汉天子刘协礼法齐备,对割据一方的诸侯也能适时拿起礼法的大棒敲打。】
始皇赞赏道:“不错,儒家法家本无差别,哪家有用就用哪家。”
刘邦:是齐桓晋文对周天子的礼法吗?
刘彻:他这不是学朕吗,以儒为表,以法为骨。
【军事上的成就就更不用说了,曹操自起兵后便没有停下过征伐的脚步,入主兖州战吕布,官渡之战败袁绍,徐州俘刘备,淮南灭袁术……十七年间统一北方大地!】
【随即南下荆州,在赤壁折戟。逐马超于凉州,降张鲁于汉中。两次南下濡须口攻打孙权,汉中之战惜败刘备……】
【曹操不只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有自己独到的军事思想,他自幼熟读兵书,集合前人的理论,与自己的战争经验,编撰了十多万字的《孟德新书》、《兵书接要》、《孙子略解》等书。】
“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
“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孙子:“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曹操特别擅长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方不设防的地区。”
“声东击西,避实就虚。”
【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很多都已经遗失,我们只能从史书的边边角角寻找他的军事思想。自《孟德新书》后,除了诸葛亮的《将苑》外,整整近千年都没有出现新的兵法名作,直到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战争军事理论的新高峰!】
曹操:“将《新书》抄录多份,分发给朝中诸将。”孤准备这么多份,不信还会失传!
早已整理好心情的刘备骄傲的看着诸葛亮:“备今日能有如此立足之地,全靠孔明先生!”
诸葛亮:“是主公贤明,将军用心,将士死战,非亮一人之功……”
李世民:“朕的大唐这么多有勇有谋的将领,怎能没有一部流传千古的兵法!”
李靖:“陛下,臣打算将陛下与臣探讨军事问题的言论整理出来,便是最好的兵书了。”
秦叔宝等人不由得看向浓眉大眼的李靖,真没想到代国公居然也会拍马屁……
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看看自己长满老茧的手掌,罢了,他们就不是写书的料。
宋神宗不满道:“本朝的《武经七书》难道不算兵法著作?”
王安石:“官家,《武经七书》乃是总结前人经验,教谕后人,培养将才的书籍。”
说白了,就是教科书。
朱元璋:“戚继光……定是我大明后世名将!”
朱标:“能与曹丞相相提并论的军事思想,定然不是凡品!”
【曹操认为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只有掌握武力才能拯救天下。为了赢得战争主动权,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为了争取民心,他抑制豪强兼并,给饱受战乱的河北百姓免除租税。】
“不能只重武力,不讲政治,那就是夫差了。也不能只讲仁义,那就是宋襄公。”
“以法治军,纠之以猛。”
“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
【曹操以法治军,统一号令,强化军队战斗力。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以身作则,令出法随!】
“当时天灾频发,兵祸连结,粮食极其短缺,曹操下令行军不能践踏麦田,违令者斩。将士们都下马步行,唯恐触犯军法。然而,曹操的战马却受到惊吓失控践踏麦田,最后,他割发代首,以示惩罚。”
“只是割掉头发而已,算什么惩罚?”
“古时候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且割发本就是一种刑罚,曹操能做出这样的姿态已经比很多统治者好了。”
“曹操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严于律己啊,他命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爵,然而赤壁之战,又该由何人抵罪?”
曹操嘴角抽搐,孤不就败了这么一回吗,能不能快点过去!
“但这不能否认曹操在军事思想上的成就,他的《孙子注》对后世兵家学说影响极大!”
【曹操特别注重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汉末天灾人祸导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流民无数,甚至多次出现大饥荒。因此,粮食供应是各大诸侯面临的首要问题。】
【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制度,这种制度耕作效率比自耕农高,短短时间内便得到百万谷物,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草短缺问题。】
曹操:“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始皇:“此屯田制,吾大秦也可参照。”
李斯:“回禀陛下,南征百越之时便可利用屯田解决部分粮食问题。”南征百越打了好几年,全靠咸阳运送粮食,绝大多数粮食都被路上消耗了。
蒙恬也进谏道:“陛下,北拒匈奴后也可在边境建城屯田,巩固边防。”
始皇微微颔首:“稍后拿出一个章程,朝议!”
李斯、蒙恬:“唯!”
【在实行军屯的同时,曹操也想尽一切办法恢复普通百姓的生产。他招揽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
【曹操首创户调制,有力的防止了豪强兼并土地,又明确了收税标准,一亩四升,绢二匹,绵二匹。使得崩溃的小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曹魏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
“户调制取代了汉朝的算赋和口赋,直到两百八十年后,北魏改革均田制,才取代了曹操的户调制。”
“户调是有定额的,除了田租和户调外,不得收取其他租税。”
“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政府,百姓四处流浪,土地大片抛荒,根本无法进行准确的人口和土地调查,相较之下,以户为单位比较好计算。”
秦朝扶苏正在协助李斯萧何改良赋役制度,他们原本是参照张居正改革之法,一步到位。但时移世易,计划的过程中才发现一个大问题——秦朝哪来那么多金银货币!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白银流通极其广泛,才能实行一条鞭法,明朝之前却都是以铜钱为主,辅以金银。
他们意识到,不可能一步到位,便开始研究汉朝的赋役之法,如今有了曹操的户调,还有天幕提到的均田制,他们终于看到了曙光。
汉武帝:“桑卿,你来说说,这户调有何利弊?”
桑弘羊:“我大汉也有临时征发的‘调’,也可以用布帛折算算赋,曹操的制度是在大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且我大汉以人丁为计税标准,能更好的掌控每一个臣民。不过,天幕曾说董卓发行小钱,扰乱了货币制度,怕是百姓更加相信实物的价值,不愿用货币了。”
汉朝的‘调’有各种名目,比如“调盐铁”、“调租米”、“调马”……这些都是正规的农税、算赋、口赋之外的附加税收,简直就是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剥削百姓的工具!
桑弘羊没说的是,以布帛为税赋,小农便不必将自己辛苦织好的布拿到市面上售卖,再用钱币交税的麻烦。还能避免商人牟取暴利,剥削小农,自然也能促进民间纺织业的发展。
第176章 三分天下
【曹操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一扫东汉以来的奢靡之风。高官显贵不敢再铺张浪费,官员不敢再奢侈攀比,甚至还出现了有人特意穿着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怪事,让曹操不得不下令纠正这一不正之风。就连曹操去世前留下的遗嘱也说要薄葬,不得在墓葬中陪葬金玉珍宝,陵寝之上不封不树,可谓将节俭贯彻到底。】
“曹操不是有七十二疑冢吗?”
“据传,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遵照他的遗愿,设置了七十二个疑冢,以防盗墓贼。”
“曹操还设置了摸金校尉,专门盗掘古墓中的财宝,充为军用,他也怕别人把他的墓穴当成藏宝库吧,就像茂陵一样。”
一句话创了两个人。
曹操:……
刘彻:……
曹营中人无不义愤填膺,连声反驳:天幕之言不实!
陈群:“主公雄踞中原,地大物博,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并不缺军需之物。”
曹操却怒极反笑:“几个小儿实力不济,也只能用这种小手段了污蔑孤了!”
陈琳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的檄文,神色惊异,不会是从我这里传出来的吧!
“楼上的,你们也说是据传了。”
“摸金校尉的说法是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三国志》和其他正史都没有采用这样的说法,直到《三国演义》才加上了这样的说辞。”
罗贯中:某写的是小说!小说!!!
“以曹操的节俭朴素,再加上他打压豪强扶持小农,实行军屯的种种举措便能看出,他不可能缺军费。”
“安阳的曹操墓已经被发现了,里面有很多石圭、石壁、铠甲、石画、陶器等物,这些都能证明他的身份。”
曹操瞪大了眼睛:孤的陵寝!你们这些后人是不是对先人的陵墓太不尊重了!!!
“高陵所在一直都是历史上的谜团,无数盗墓贼想要寻找高陵都没有找到,直到前几年,一个村民在菜地里浇水的时候,发现地面有一个一米大的洞,后来考古学家才确定了这就是曹操的高陵。”
曹操终于放下了一半的心——原来不是特意挖掘的。
也不知孤的陵寝还完好吗?
曹操再次叮嘱儿子:“子桓,孤百年后定要薄葬,多在陪葬中加一些壁画、书籍、简牍,将孤这一生的经历都记录下来。”
曹丕:“臣谨遵命!”
“曹操墓中几乎没有贵重的金玉之器,也没有金玉缕衣。他的陪葬品都是日常所用之物,当时非常流行彩陶陪葬,他的墓中也只有没有颜色的素陶。”
“曹操墓有力地证明了曹操确实是薄葬,他是一个十分节俭,体恤民生的统治者。打破了曹操在各种文学戏曲中的形象,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曹操不知该高兴还是难过,只能自嘲道:“若不是孤的陵寝,孤便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了。”
刘彻:“不曾想,陵寝还有这样的作用。”
朕也要将未央宫的藏书都带下去一份,还有《史记》,也得带上……
始皇:先秦的典籍多准备几份,都放在主墓之外,希望后人看到那些典籍后,不要再来打扰朕的安宁……
“对曹操的污名化始于东汉末年,完全污名化则在南宋,再加上《三国演义》巨大的影响力,曹操就变成了一个残忍、奸诈、冷酷无情的奸贼。”
“其实,曹操不见得比刘备孙权更加奸诈,只不过曹操敢作敢当,豪迈磊落,放荡不羁,不拘小节,才会传出这么多谣言。”
“后世的戏曲中关于曹操的戏份都是骂他的,什么《逼宫》、《战宛城》,凡是他做的好事都没有被编成戏。”
“一方面,当时的文人们推崇程朱理学后,便将曹操树立为反面教材。另一方面,百姓们生活困苦,他们需要一份发泄的渠道,还有什么比奸臣最终被打倒更解气的呢!”
“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痛骂曹操:“曹操自是贼……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
曹操:“程朱理学是吗,孤倒要看看,后世的儒学变成了什么鬼样……”
刘备也很是羞恼:吾如何行事何需后人言说,吾想做的是先祖刘秀,可不是为了许都那个小朝廷!
后人将他捧的这么高,难怪会被反噬。
“生活在南宋、元、明、清的百姓不一定比曹操治下的安稳。”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就很好,说他是三国君主中最有能力的: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同为被儒家贬低之人,秦始皇、汉武帝都穿越时空与曹操共情了……
他们的治下定要发扬百家学说,百花齐放,不能给任何学说一家独大的机会!
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
王安石:“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元好问:“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当然,要说我们对曹操的第一印象还得是他的诗歌。曹操的文学成就极高,他写的诗歌集中反映了汉末百姓的苦难生活与自己的政治抱负——其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
【《度关山》中曹操以人为本,提倡节俭,立君牧民,爱民守法!描述了一个赏罚分明、各司其职的法治国家。《对酒歌》中曹操描绘了自己幻想中的理想世界,民无争讼,家有存粮,粮谷满仓,路不拾遗的太平图景!】
【《苦寒行》中,曹操站在普通将士的立场,替他们表达思乡之情。《短歌行》则是曹操招揽贤才,立志于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
【曹操还写了不少游仙诗,但这些诗这不同于一些人消极避世的思想,而是祈求长生,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完成大业!】
【但他又是非常现实的,他非常明确的意识到人的寿命不是天注定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年寿短长并不全由于天命,人的努力也很重要。并积极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天幕中出现了曹操的诗,平行时空的观众们看的异彩连连!
“政通人和,物阜民丰。”
“这就是大同世界。”
“他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的理想世界。”
“文如其人?”
“还是文过饰非?”
始皇再次与曹操同感了:朕也同此忧虑啊,一旦朕龙驭宾天,大秦能交到谁的手里!
始皇眼神微垂,看向站在下首的扶苏……
ε=(′ο`*)))唉!
今天又是嫌弃儿子的一天,扶苏虽有所进步,但却还是远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
【当时的东汉朝廷,皇帝昏庸无能,官吏作威作福,宰相大臣只知争权夺利,官吏选拔只看家室钱财。法律形同虚设,牢狱人满为患。朝廷不惜民力,劳役无度,兵祸连结。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曹操看到了时局之危,也有魄力在自己的治下实现太平盛世,这才是曹操区别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
【而曹操对文学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汉代文人的思想被禁锢了三百多年,文学成为儒学的附庸,他们只会写歌功颂德的赋,或是没完没了的给儒家经典注释,几乎没有流传千古的诗赋。】
汉武帝:“大汉没有流传下去的诗赋吗?”
司马相如老实答道:“回陛下,天幕提到的汉赋只有贾谊的《过秦论》。”
他们这些汉赋四大家都被天幕一句话带过了。
东方朔:我连四大家都排不上号呢,委屈,想哭……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世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传统儒学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而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文学不再是阐述经义的工具,而是反应现实、抒发感情的途径。】
“儒家的正统思想在汉末战火中轰然崩塌!”
“皇帝需要仰仗权臣的鼻息才能活下去,这可不符合儒家的道德。(* ̄︶ ̄)”
“儒家不仅失去了权威,也不再是道德的标杆。”
“一切都在崩溃,一切都在重生。”
“不得不说,这是文学史上的幸运。”
第177章 三分天下
【曹操不仅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也是政治领袖,作为当世豪杰,他非常喜欢以诗言志,这样的导向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气氛。他统一北方后,十分注重文治,对文士礼遇有加,身边很快便聚集了以“建安七子”为首的一大批文人!】